继善成性论文_朱红

导读:本文包含了继善成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易经,天人,太和,周易,之性,道德,自然。

继善成性论文文献综述

朱红[1](2019)在《“继善成性”与“变化气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仔细翻阅王绪琴教授所着《气本与理本——张载与程颐易学本体论的建构及其问题》一书,为书中的一些阐发所吸引。该书是对北宋初期儒学如何通过对《易经》的诠释进而建立理学本体论所进行的梳理和阐发。作者认为张载与程颐分别通过对《易经》的阐释重构了儒家的本体论,成(本文来源于《中华读书报》期刊2019-05-15)

张二远[2](2019)在《“继善成性”和“尽性至命”——论《易传》的“性与天道”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论人性来源的先天领域,《易传》开创了以天道论人之善性的方法,提出了"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和"继善成性"的主张。天道主要表现为自然之天和道德之天的融合。在修德成善的后天领域,《易传》提出了"成性存存"和"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主张,"至于命"也即合于天道。《易传》在性天关系的探究上,继承和发展了《中庸》、孟子的人性与天命相统一的思想。《易传》实现天道与人性相贯通的范式,为汉初儒者进一步考察天赋予人本性的物质中介奠定了思想基础。(本文来源于《江淮论坛》期刊2019年02期)

陈屹[3](2018)在《再论王船山的继善成性说》一文中研究指出王船山从气本原论出发,分别通过气、气化生物和气质而论天道、继善和成性,从气的存在方式的变迁说明道、善、性的相续相生关系。他进而区分了继善之功在天道、天人之际和人自身叁个层面的作用,并通过与形始之性和形而有之性的区别,将成之者性界定为善性相近的气质中之性。(本文来源于《道德与文明》期刊2018年06期)

张文智[4](2018)在《从《易经证释》之本体生成论看“继善成性”说》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中庸》与《易经》有十分紧密的内在联系。《大学》讲的"至善"是超越于善恶之上的道之本体,故"止至善"及"格致诚正"为"内圣"之功夫;其所讲"明明德"及"修齐治平"则为道之发用,是"外王"之行。《中庸》所讲的"中和"之"中"为道之体,与"至善"之境相对应,"和"为道之用,与"明明德"相对应;"诚"既是体,又是用,"成性"即是"成诚"。"成性"由"成己""成物"两部分组成,"成己"为"内圣"之功,"成物"为外王之行。《易经证释》所讲的哲理可以为我们理解"继善成性"说提供本体论根据,其中的先天"太极"之境(○)与"至善"之境相对应。两仪图中的阳仪与"乾元"及后天世界中的"善"相对应;阴仪则与"坤元"及后天世界中的"恶"相对应。阳仪独接先天太极,而阴仪则无此性能,亦即人们只有通过行善才能上达"至善"之境即道之本体。由此可推,"继善"意为"继道者善";"成性"意为"成道者性",亦即道无可成,成性即是成道。(本文来源于《周易研究》期刊2018年05期)

张二远[5](2014)在《“继善成性”和“尽性至命”——论《易传》的性天关系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论人性来源的先天领域,《易传》开创了以天道论人之善性的方法,提出了"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和"继善成性"的主张,此天道主要表现为自然之天和道德之天的融合;在修德成善的后天领域,其提出了"成性存存"和"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主张,"至于命"也即合于天道。《易传》在性天关系的探究上,继承和发展了《中庸》、孟子的人性与天命相统一的思想,同时,其实现的天道与人性相贯通的范式,为汉初儒者进一步考察天赋予人本性的物质中介奠定了思想基础。(本文来源于《安徽省哲学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4-12-01)

谭明冉[6](2014)在《王夫之是如何解释不善之性的产生的——以《易传》“继善成性”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王夫之的人性论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奇葩,它以气一元论为基础,倡导"性相近论"或性可善可恶论,从而大胆承认有生来邪恶之人,进而从气化的角度解释恶是如何出现的。在王夫之看来,广义上说,恶源于阴阳变化中偶然因素;具体地讲,恶源于阴阳二气继善成性过程中的"善之蕃变"。既然天生有恶,那么是不是意味着善人和恶人就一成不变?为此。王夫之提出"性日生日成",认为人之形气与天地之气时刻处于交流之中,只要我们能够善于利用这个交流,我们就可以"变化气质",将先天的或后天的恶性改为善性。因此,王夫之的人性论一反孟子以后的宋明学者所坚持的恢复人之本然善性的方法,将善性之养成寄希望于后天的道德礼义之践行和变化气质。这种方法更倾向于荀子的"化性起伪",而不是孟子或宋明儒生的通过反思以发明本心或本性。(本文来源于《周易研究》期刊2014年05期)

向世陵[7](2011)在《论朱熹对“继善成性”说的规范》一文中研究指出"继善成性"是易学哲学的重要问题。朱熹解释"继善成性"总体上不是为字义的通顺,而在为他的理学本体论作论证。理上气下的基本原则通过易学的语言进一步得到贯彻。善与性、天与人、未发与已发、天理流行与人物成性等,虽也体现了天人之间的密切关联,但又不能将一般天理与已具形质的人性混淆起来。"继善成性"说的优长,就在于它将由天至人的生成序列,解释为一个以天道为本而构筑本性的思辨逻辑,同时兼顾个体形质生成带来的特殊性。而本性只是"存"而非"成",以卫护本然之性纯善无恶的假定。(本文来源于《周易研究》期刊2011年01期)

向世陵[8](2009)在《蔡清对朱熹《本义》的折中修正——以“保合太和”与“继善成性”的注解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蔡清对朱熹《本义》的研究,是在逐字逐句的斟酌中走向前进。他对朱注强调全面理解,并多有义理发挥和字义辩证。在"保合太和"论中,以实理充盈诠解"保合太和",符合朱熹以理为本解释天道流行圆满的主旨;注意"各正性命"与"保合太和"的区别,并将"利"与"贞"分说之;认为"各正"虽指向理,但理不能离气。在"继善成性"论中,肯定"动静无端",道具于阴与行于阳是同一过程的两面;突出道的地位和作用,认为继善与成性相互发明,其间的差异并不具有绝对性的意义;承认人性兼有善恶高下,推进程颢以来善恶皆谓性和理有善恶的观点,具体化了朱熹对孟子性善论性而不言气的批评;讲性善重要的不在于"善"的质的统一,而在于量的差别。(本文来源于《周易研究》期刊2009年02期)

李中华[9](2008)在《“天人合德”与“继善成性”——对《周易》发展观的生态学诠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可持续发展"这一命题或理念的提出,是现代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其内涵或价值取向,是缘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与探讨,是人类发展到二十世纪中后期,人类所面临的多重危机和矛盾冲突的具体表现。其中,尤其是以经济发展与环境生态的(本文来源于《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期刊2008年07期)

向世陵[10](2008)在《宋代理学本体论的创立——从“继善成性”和“性善”说起》一文中研究指出陈来认为,宋明理学之所以成为理学,全在于它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定的话语体系。深入细致地研究这一话语体系的形成过程,有利于总结和提炼中国学术思想话语体系的构型特性。杨国荣认为,对心性和体性的关注,构成了理学的重要特点。心性之学分别从人自身的存在和人与对象关系的维度展开了对意义的追寻。向世陵认为,宋代理学所创造的"成性"说奠定了理学的本体范畴,是儒学复兴的最重要理论标志;宋代理学本体论的创立使儒学在理论上真正获得了新生。孔令宏认为,宋明理学对道家、道教的吸收,丰富了儒学的体用合一论和功夫境界论,提升了儒学的哲理思辨水平,充实了儒家的思想体系,促进了儒学的新发展。(本文来源于《河北学刊》期刊2008年01期)

继善成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论人性来源的先天领域,《易传》开创了以天道论人之善性的方法,提出了"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和"继善成性"的主张。天道主要表现为自然之天和道德之天的融合。在修德成善的后天领域,《易传》提出了"成性存存"和"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主张,"至于命"也即合于天道。《易传》在性天关系的探究上,继承和发展了《中庸》、孟子的人性与天命相统一的思想。《易传》实现天道与人性相贯通的范式,为汉初儒者进一步考察天赋予人本性的物质中介奠定了思想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继善成性论文参考文献

[1].朱红.“继善成性”与“变化气质”[N].中华读书报.2019

[2].张二远.“继善成性”和“尽性至命”——论《易传》的“性与天道”思想[J].江淮论坛.2019

[3].陈屹.再论王船山的继善成性说[J].道德与文明.2018

[4].张文智.从《易经证释》之本体生成论看“继善成性”说[J].周易研究.2018

[5].张二远.“继善成性”和“尽性至命”——论《易传》的性天关系思想[C].安徽省哲学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14

[6].谭明冉.王夫之是如何解释不善之性的产生的——以《易传》“继善成性”为视角[J].周易研究.2014

[7].向世陵.论朱熹对“继善成性”说的规范[J].周易研究.2011

[8].向世陵.蔡清对朱熹《本义》的折中修正——以“保合太和”与“继善成性”的注解为例[J].周易研究.2009

[9].李中华.“天人合德”与“继善成性”——对《周易》发展观的生态学诠释[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8

[10].向世陵.宋代理学本体论的创立——从“继善成性”和“性善”说起[J].河北学刊.2008

论文知识图

北京市通州区农村污水处理智能运行维...深层生态哲学示意图

标签:;  ;  ;  ;  ;  ;  ;  

继善成性论文_朱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