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基因缺失突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基因,缺失,突变,爱德华,侧根,布鲁氏菌,蜡质。
基因缺失突变论文文献综述
布日额,吴金花,锡林高娃,孙立杰[1](2019)在《牛乳腺炎无乳链球菌β溶血素基因cylE缺失突变株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牛乳腺炎无乳链球菌cylE基因缺失突变菌株,为进一步开展其致病机制与免疫机制研究奠定实验基础。方法参考GenBank上公布的无乳链球菌cylE基因上、下游序列(AF157015.2),利用primer 5.0生物信息软件设计扩增引物,经PCR扩增出cylE基因上游序列L、下游序列R,并根据pACYC184质粒氯霉素抗性基因cat r序列设计引物,扩增cat r基因片段C,依次将L、R和C片段克隆至温敏型自杀质粒pSET4S中,构建cylE基因缺失重组质粒pSET4S-LCR,通过电转化技术将其转化至无乳链球菌,通过温度和抗生素抗性筛选cylE缺失突变株。结果经PCR和溶血表型鉴定结果表明,成功获得1株牛乳腺炎无乳链球菌β溶血素cylE基因缺失突变菌株。结论为进一步研究其致病机制与免疫机制奠定了良好的研究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邵宇[2](2019)在《不同pre-S缺失突变与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及其临床进展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前S区缺失突变与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及其临床进展的关系。方法:收集359例HBV携带者,即22例无症状携带者,133例慢性乙型肝炎,124例肝硬化(LC),80例肝癌(HCC)。此前已通过Taqman探针法测定359例HBV携带者的核苷酸序列,检测前S区、基本核心启动子(BCP)突变和前C区(PC)突变。共有77例(21.4%)携带者携带前S区缺失突变;并对基因型B(HBV/B)感染的携带者和基因型C(HBV/C)感染的携带者进行前S区缺失突变的比较以及与进展性肝病的关系。结果:HBV携带者中无前S区缺失突变携带者发生BCP突变的比例低于前S缺失突变携带者的突变比例(P=0.020)。前S区缺失突变的HBV携带者中LC的比例低于无前S区缺失突变的HBV携带者(p=0.045)。在前S区缺失突变的HBV/B和HBV/C之间;HBV/B型发生BCP突变的比例显着低于HBV/C型的比例(p<0.001);HBV/B型发生PC突变的比例显着高于HBV/C型携带者的比例(p=0.007);HBV/C型携带者发生肝癌的比例高于HBV/B型携带者(P=0.048)。两种基因型中HBV/B型前S1区C端缺失突变比例显着高于HBV/C型(p=0.004);HBV/B型携带者在前S1区和前S2区域同时发生缺失突变的频率高于HBV/C型携带者(p=0.012)。表位作图显示:HBV/B型在PS1-T1区的基因缺失突变比例显着高于HBV/C型(p=0.015);HBV/B型在前S2区的PS2-B1缺失突变高于HBV/C型(p=0.001)。功能图谱显示:HBV/B型的S启动子区域、HSP70区域的基因缺失比例均高于HBV/C型(S启动子:p=0.005;HSP70:p=0.021);HBV/B型的VS区域缺失突变率显着高于HBV/C型(p=0.001)。在肝癌患者中HBV/B基因型肝癌患者和HBV/C基因型肝癌患者的前S缺失突变比例差异(p=0.083)。而在前S区缺失突变的肝癌患者中HBV/B型和HBV/C型在pre-S2区域的缺失突变率差异(P=0.162)。结论:HBV/B型和HBV/C型携带者表现出不同前S区缺失突变频率,且与肝脏疾病的进展有关。(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杨宁宁,徐明国,张欢,王奔奔,陈创夫[3](2019)在《牛种布鲁氏菌2308强毒株dsbG基因缺失突变株的构建与初步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dsbG基因对布鲁氏菌2308毒力的影响。方法以布鲁氏菌2308亲本株为模板,通过同源重组和抗性替代的方法,构建布鲁氏菌dsbG基因缺失株(2308ΔdsbG)。将毒力株2308、疫苗株RB51、2308ΔdsbG缺失株在相同起始浓度下恒温振荡培养,观察其生长变化趋势;将各菌株按200∶1的感染复数侵染人胚胎滋养层细胞(HPT-8),比较其在胞内的生存能力和粘附侵袭力。结果成功构建并获得了布鲁氏菌dsbG缺失株,且10代内未发现回复现象,遗传性较稳定。2308ΔdsbG缺失株与2308亲本株相比在体外具有相似的生长趋势,但其对宿主细胞的粘附侵袭和胞内的繁殖能力显着低于亲本株。结论 dsbG基因在布鲁氏菌的致病能力中发挥重要作用,dsbG基因的缺失显着降低了牛种布鲁氏菌2308的粘附侵袭和胞内生存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郑好,吕夏晨,谭赛琼,路雪丽,张弦[4](2019)在《干旱胁迫下大麦蜡质缺失突变体的生理生化指标及蜡质基因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野生型大麦品种浙农大3号(ZJU3)和蜡粉缺失突变体P1为试验材料,采用溶液培养法,待幼苗生长到2叶时,用不同浓度的聚乙二醇6000(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比较大麦蜡粉缺失突变体和野生型幼苗的生理生化指标响应及10个蜡质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先上升后下降,脯氨酸含量持续上升,丙二醛含量上升,表明大麦蜡粉的缺失会降低其抗旱能力。选取的10个蜡质基因中,P1相对于ZJU3有6个基因表达下调,3个基因表达上调,1个基因表达未见明显差异。本研究初步揭示了蜡粉缺失突变体的特性及野生型较蜡粉缺失突变体在抗旱性上的优势。(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郭羿,杨晓宇,倪萍,王一婷,郭思聪[5](2019)在《鮰爱德华菌T6SS eivpP基因缺失突变株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鮰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ictaluriⅥ型分泌系统(T6SS)EivpP与其他分泌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在细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在克隆到eivpP基因上、下游同源臂的基础上,采用融合PCR技术制备了eivpP基因缺失用的融合片段,并成功克隆到自杀质粒pDM4内,再将重组自杀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S17-1λ(pir)中,与鮰爱德华菌野生菌株ATCC33202共培养。经同源重组和蔗糖负筛获得鮰爱德华菌eivpP基因缺失突变阳性克隆,经PCR鉴定结果显示,突变株未检测出eivpP基因,即eivpP基因彻底敲除成功。本试验结果可为研究eivpP基因在鮰爱德华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提供数据资料,为鮰爱德华菌弱毒疫苗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大连海洋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孔玉洁,田力[6](2018)在《RhAG基因中新的单碱基缺失突变导致Rh_(null)表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Rh_(null)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表型,其特征是红细胞上缺乏Rh抗原表达。调控型Rh_(null)是由RhAG基因突变引起的。本研究中,我们在1例Rh_(null)个体中发现了一个新的RhAG基因的单碱基缺失突变。方法通过标准血清学方法对Rh_(null)个体及其家庭成员的Rh表型进行分型。通过PCR扩增Rh_(null)个体的基因组DNA,直接测序分析RhAG基因的所有10个外显子的DNA序列。结果血清学测试结果显示先证者是D-C-c-E-e-表型。整个RhAG基因编(本文来源于《中国输血协会第九届输血大会论文专辑》期刊2018-11-01)
林静霞,王毅哲,梁人尹,刘烨,丁沃娜[7](2018)在《水稻高温敏感侧根缺失突变体k209的鉴定和基因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研究以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得到的1个水稻高温敏感侧根缺失突变体k209及其野生型Kasalath为材料,在常温(白天32℃/夜晚22℃)和高温(34℃恒温)培养条件下,对其7d龄幼苗进行表型比较鉴定,并采用亚甲基蓝染色观察侧根原基形成;以突变体k209为母本,分别与野生型Kasalath和粳稻品种日本晴杂交构建2个F2群体进行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确定基因所属染色体以及在该染色体上的位置。结果表明:(1)在正常温度培养下,突变体k209的7d龄幼苗株高、主根长和不定根长均与野生型Kasalath相似,但侧根长度变短,数量也减少;在高温条件下,k209幼苗株高变矮,主根和不定根的长度变短,表现出无侧根表型。(2)亚甲基蓝染色发现,野生型和k209幼苗主根在正常温度和高温条件下均可以观察到侧根原基,但在高温下k209的侧根原基数目明显少于Kasalath,约为Kasalath的58.03%,且不能突破表皮长出侧根。(3)遗传分析表明,k209的突变表型受隐性单基因控制,利用图位克隆技术将K209基因定位于4号染色体的InDel标记7522K和11524K之间,物理距离约4 002kb。该研究结果为K209基因的克隆和解析水稻侧根的发生机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林非凡,李兆伟,PULLENG,Letuma,陈婷,蒋宇航[8](2018)在《OsVHA-A1基因缺失突变水稻早衰生理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负责编码水稻液泡膜ATP酶A亚基的OsVHA-A1基因在水稻生长发育和抵抗环境压力等诸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试验以筛选纯合的OsVHA-A1基因缺失突变体株系及其野生型为材料,发现OsVHA-A1基因缺失突变会导致该突变体水稻生育后期发生严重的早衰现象与减产。两种基因型水稻叶片与根系中抗氧化保护酶活性随生育期呈现动态变化,孕穗期后突变体根系和叶片的衰老指标(包括H_2O_2含量、O-2产生率和MDA含量)均明显高于野生型;与野生型对比,突变体根系衰老程度显着高于其叶片。在早衰前后两个时期,即苗期和灌浆高峰期,对OsVHA-A1基因进行qRT-PCR定量,发现灌浆高峰期时的突变体与野生型叶片和根系中的OsVHAA1基因相对于苗期均下调表达,V-ATPase酶活性也显着下降,突变体下降幅度大于野生型。利用16S扩增子分析根际土壤微生物组成时发现,灌浆高峰期突变体根际土壤中植物病原菌的含量显着上升。同时,HPLC技术测得突变体根际土壤中对羟基苯甲酸和对香豆酸两种酚酸类物质极显着低于野生型。说明不同基因型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存在对根系分泌物的选择性利用并诱导根际病原菌的增长。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孕穗期后两种基因型水稻的根系活力下降变化与其功能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光合速率降低呈一定的相关关系。综上所述,OsVHA-A1基因缺失突变直接介导了水稻根系和叶片早衰的发生,并通过选择性诱导根际病原菌增长而加剧突变体根系与整体老化。(本文来源于《福建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萨如拉,席领军,卢萍,高峰,杜玲[9](2018)在《不同添加物对小花棘豆内生真菌酵母氨酸还原酶基因缺失突变株M1合成苦马豆素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苦马豆素(swainsonine,SW)是由小花棘豆等疯草植物中内生真菌通过酵母氨酸还原酶催化产生的一种吲哚里西啶生物碱,牲畜过量采食含SW的疯草植物会中毒,但是SW具有抗肿瘤和免疫调节活性等医学作用。文中以小花棘豆内生真菌野生株OW7.8及其酵母氨酸还原酶基因缺失突变株M1为研究对象,在固体培养基中添加酵母氨酸、α-氨基己二酸、赖氨酸和哌啶酸培养内生真菌野生株和突变株,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技术测定SW,比较不同培养时间下内生真菌野生株和突变株中SW合成动态变化,并对所得数据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方差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OW7.8中SW含量高于M1;添加前体物可提高菌体内SW的含量;不同前体对SW合成的影响不同,其中添加哌啶酸对SW影响最大。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菌株(基因型)、添加前体化合物对真菌SW合成均有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生命科学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赵彦敏,高海琴,瓮巧云[10](2018)在《拟南芥ABI3基因缺失突变体的鉴定及对盐胁迫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PCR和RT-PCR技术分别在DNA和RNA水平上对由于T-DNA插入所导致的拟南芥ABI3基因突变体进行鉴定,鉴定后将野生型Col-0与纯合abi3突变体种子分别置于含不同浓度NaCl的MS培养基上培养,测定萌发率、生物量和根长。结果表明:在NaCl胁迫下,野生型Col-0和纯合abi3突变体种子的萌发率、生物量和根长均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在相同NaCl浓度下,纯合abi3突变体种子的萌芽率、生物量和根长均低于野生型Col-0。当NaCl浓度达到150 mmol/L时,纯合abi3突变体种子的萌芽率、生物量和根长均降到最低,与野生型Col-0存在极显着差异。可见,拟南芥ABI3基因具有提高拟南芥抗NaCl胁迫能力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上海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基因缺失突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前S区缺失突变与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及其临床进展的关系。方法:收集359例HBV携带者,即22例无症状携带者,133例慢性乙型肝炎,124例肝硬化(LC),80例肝癌(HCC)。此前已通过Taqman探针法测定359例HBV携带者的核苷酸序列,检测前S区、基本核心启动子(BCP)突变和前C区(PC)突变。共有77例(21.4%)携带者携带前S区缺失突变;并对基因型B(HBV/B)感染的携带者和基因型C(HBV/C)感染的携带者进行前S区缺失突变的比较以及与进展性肝病的关系。结果:HBV携带者中无前S区缺失突变携带者发生BCP突变的比例低于前S缺失突变携带者的突变比例(P=0.020)。前S区缺失突变的HBV携带者中LC的比例低于无前S区缺失突变的HBV携带者(p=0.045)。在前S区缺失突变的HBV/B和HBV/C之间;HBV/B型发生BCP突变的比例显着低于HBV/C型的比例(p<0.001);HBV/B型发生PC突变的比例显着高于HBV/C型携带者的比例(p=0.007);HBV/C型携带者发生肝癌的比例高于HBV/B型携带者(P=0.048)。两种基因型中HBV/B型前S1区C端缺失突变比例显着高于HBV/C型(p=0.004);HBV/B型携带者在前S1区和前S2区域同时发生缺失突变的频率高于HBV/C型携带者(p=0.012)。表位作图显示:HBV/B型在PS1-T1区的基因缺失突变比例显着高于HBV/C型(p=0.015);HBV/B型在前S2区的PS2-B1缺失突变高于HBV/C型(p=0.001)。功能图谱显示:HBV/B型的S启动子区域、HSP70区域的基因缺失比例均高于HBV/C型(S启动子:p=0.005;HSP70:p=0.021);HBV/B型的VS区域缺失突变率显着高于HBV/C型(p=0.001)。在肝癌患者中HBV/B基因型肝癌患者和HBV/C基因型肝癌患者的前S缺失突变比例差异(p=0.083)。而在前S区缺失突变的肝癌患者中HBV/B型和HBV/C型在pre-S2区域的缺失突变率差异(P=0.162)。结论:HBV/B型和HBV/C型携带者表现出不同前S区缺失突变频率,且与肝脏疾病的进展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基因缺失突变论文参考文献
[1].布日额,吴金花,锡林高娃,孙立杰.牛乳腺炎无乳链球菌β溶血素基因cylE缺失突变株的构建[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9
[2].邵宇.不同pre-S缺失突变与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及其临床进展关系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9
[3].杨宁宁,徐明国,张欢,王奔奔,陈创夫.牛种布鲁氏菌2308强毒株dsbG基因缺失突变株的构建与初步评价[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9
[4].郑好,吕夏晨,谭赛琼,路雪丽,张弦.干旱胁迫下大麦蜡质缺失突变体的生理生化指标及蜡质基因表达[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9
[5].郭羿,杨晓宇,倪萍,王一婷,郭思聪.鮰爱德华菌T6SSeivpP基因缺失突变株的构建[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9
[6].孔玉洁,田力.RhAG基因中新的单碱基缺失突变导致Rh_(null)表型[C].中国输血协会第九届输血大会论文专辑.2018
[7].林静霞,王毅哲,梁人尹,刘烨,丁沃娜.水稻高温敏感侧根缺失突变体k209的鉴定和基因定位[J].西北植物学报.2018
[8].林非凡,李兆伟,PULLENG,Letuma,陈婷,蒋宇航.OsVHA-A1基因缺失突变水稻早衰生理过程研究[J].福建农业学报.2018
[9].萨如拉,席领军,卢萍,高峰,杜玲.不同添加物对小花棘豆内生真菌酵母氨酸还原酶基因缺失突变株M1合成苦马豆素的影响[J].生命科学研究.2018
[10].赵彦敏,高海琴,瓮巧云.拟南芥ABI3基因缺失突变体的鉴定及对盐胁迫的响应[J].上海农业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