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氮肥去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氮肥,玉米,去向,利用率,秸秆,氮素,水肥。
氮肥去向论文文献综述
曹本福,陆引罡,刘丽,陈海念,刘晓云[1](2019)在《减施氮肥下聚天冬氨酸对烤烟生理特性及氮肥去向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烤烟种植氮素施用量过多、氮肥利用率不理想等问题,以聚天冬氨酸(PASP)为肥料增效剂、我国烤烟主要种植品种"云烟87"和贵州黄壤为供试材料,采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探索了减施氮肥30%情况下PASP施用对烤烟生理特性和氮肥去向的影响,为PASP应用于烤烟生产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减施氮肥和添加PASP均可有效提高烤烟氮肥利用率,前者提高效果在烤烟生育后期尤为明显,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增强提高效果。常规施肥减氮30%条件下,烤烟根系生理和叶片光合特性受到显着影响;在此基础上添加PASP其烤烟根系生理、叶片生理形态及氮肥利用率皆得到显着促进。低水平PASP(100 mg/plant)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氮肥利用率,但对烤烟根系、叶片光合特性促进效果不显着;相比较而言,较高水平PASP(400 mg/plant)更有利于烤烟根系和叶片的生理代谢及肥料利用率的提高。相关分析表明,PASP的添加量与氮肥利用率之间存在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生育后期,各处理的~(15)N分配率均表现为地上部大于地下部,且随着PASP添加量的增加,植株分配到地上部的~(15)N的量相应增加;此外,施用PASP显着降低了氮肥损失率,提高了氮肥总回收率,表现为PASP用量越高效果越明显。综上可知,施用PASP促进了烤烟生理代谢和氮素的吸收,降低了氮肥损失,以施400 mg/plant PASP效果最佳。(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解文艳,周怀平,杨振兴,白雪,杜艳玲[2](2019)在《不同缓控释氮肥对连作春玉米产量及氮肥去向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山西省连作春玉米区连续4年设置大田定位试验,设置不施氮肥(CK)、一次性基施尿素(CU1)、追施尿素(CU2)、树脂包膜尿素(PCU)、硫包衣尿素(SCU)、多酶金缓释尿素(MEU)6个施肥处理,研究施用缓控释氮肥对春玉米产量、氮肥去向及氮素平衡的影响,为春玉米氮素养分的科学管理技术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缓控释氮肥处理能够明显提高春玉米产量,促进氮素吸收。与CU1处理相比,SCU、MEU、PCU和CU2处理可分别提高春玉米产量17.51%,9.88%,9.62%,9.48%,同时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分别提高7.5,4.2,4.1,4.1 kg/kg。(2)不同缓控释氮肥处理的作物吸收肥料氮以及肥料氮在0—100 cm土层残留量之间存在显着差异。SCU、MEU、PCU、CU2和CU1的氮肥表观利用率分别为36.1%,32.5%,26.5%,26.7%,19.5%,肥料氮在0—100 cm土层残留量分别占施氮量的28.5%,31.6%,35.7%,35.5%,39.1%。此外,与一次性基施尿素相比,缓控释氮肥能够显着降低肥料氮的损失,SCU、MEU、PCU和CU2分别降低了22.65%,18.81%,8.99%,8.47%。(3)综合分析不同氮肥处理的农田氮素平衡,SCU处理的春玉米吸氮量最高,为261.5 kg/hm~2,其次是MEU,为253.5 kg/hm~2。SCU的0—100 cm土层残留量在缓控释氮肥中最低,为124.1 kg/hm~2,MEU和PCU分别为131.04,140.09 kg/hm~2。SCU处理的氮表观损失量最低,为106.3 kg/hm~2,MEU和PCU分别为111.6,125.1 kg/hm~2。在山西省春玉米主产区土壤上,缓控释氮肥能够显着促进春玉米对氮素的吸收,减少氮素损失。硫包衣尿素和多酶金缓释尿素的效果相对较好。(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程于真[3](2019)在《不同水氮条件下日光温室氮肥利用与去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光温室是我国北方地区主要的设施生产方式,对区域设施农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增加经济产量,在日光温室栽培生产中过量施肥及灌溉的现象较为严重,氮肥的施用虽然极大地增加了农产品供应,但同时对环境造成的风险也急剧增加,制约了日光温室的高效稳定发展。本研究以黄土高原地区日光温室栽培番茄为对象,利用常规试验与~(15)N标记示踪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减氮控水不同处理(包括不施氮+常规灌溉、常规施氮+常规灌溉、优化施氮+常规灌溉、优化施氮+优化灌溉4种处理)对日光温室栽培作物产量、品质和氮素利用的影响以及肥料氮素的去向,以期为日光温室设施蔬菜生产水氮高效管理揭示相关机理。研究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连续两季作物(秋冬番茄及小型西瓜)减氮控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优化水氮处理番茄产量和果实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和Vc含量与农户常规水氮处理相比无显着差异,但番茄果实硝酸盐含量显着降低了66.3%(P<0.05)。灌溉量相同时,减氮40%处理的小型西瓜产量相比常规施氮处理提高了13.1%,优化水氮处理果实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和Vc含量较不施氮处理均显着提高。不同水氮处理下,两季作物氮在各器官的累积量均表现为果实>叶>茎>根。随着番茄的生长,果实和茎的氮素携出量占总携出量的比例分别由62.4%和5.9%增加至67.1%和6.3%,而根和叶中氮素携出量降低,优化水氮处理促进了营养器官中的氮素向果实中转运。优化施氮和灌溉处理在常规基础上两季综合减氮46%、节水15%,在保障作物产量和氮素吸收的同时,提高果实的品质,说明当前农户常规施肥及灌溉过程中普遍存在过量的问题,采取节水减肥措施具有一定的潜力。(2)~(15)N微区示踪试验结果表明,日光温室第一季番茄的氮素携出量有20.87%-26.32%来自标记氮肥,当季氮肥利用率为7.72%-11.77%,并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标记氮肥主要在土壤剖面表层累积,番茄收获后有71.69%-80.8%的肥料氮残留在0-40 cm土体中,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肥料氮累积量呈递减趋势;0-100 cm土层累积的残留肥料氮中63.7%-72.4%以NO_3~--N形态存在;当季氮肥损失率为8.99%-20.59%;第二季小型西瓜的氮素携出量有11.74%-14.63%来自上季施入氮肥,后茬作物对~(15)N标记氮肥的利用率在2.78%-4.54%之间。与常规处理相比,适当优化施氮量和灌溉量未对作物对氮素的吸收和利用造成显着影响,但显着增加了氮肥在土壤中的残留率,降低了土壤中NO_3~--N的淋溶风险和氮肥损失率,兼顾了环境和经济效益。(3)通过对国内外与番茄氮素利用有关的43篇文献和本试验数据结合,分析了每形成1000 kg番茄果实需氮量。结果表明,不同栽培形式和茬口下番茄产量、地上部吸氮总量和形成1000 kg果实需氮量的变异幅度大,番茄氮素吸收特性存在差异。番茄平均产量为84.9 t/hm~2,其中以设施春茬番茄产量最高(98.5 t/hm~2),其次为设施秋冬茬(77.3 t/hm~2),露地番茄产量最低(75.4 t/hm~2);形成1000 kg果实需氮量平均为2.52 kg,其中以设施秋冬茬需氮量最高(2.75 kg),设施春茬和露地相近,分别为2.43kg和2.44 kg;番茄地上部吸氮总量随产量的提高而明显增加,二者呈显着的线性关系;形成1000 kg番茄果实需氮量随产量水平的增加而呈降低趋势,产量范围<55、55-85、85-115、115-145、>145 t/hm~2时,形成1000 kg果实需氮量分别为3.17、2.38、2.27、2.25和2.25 kg。可见番茄施肥需针对不同区域的栽培条件,结合蔬菜的产量水平,依据作物养分需求合理施肥。(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张妍,李发东,时鹏,韦安磊[4](2018)在《华北平原玉米种植中施入氮肥的去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定量研究玉米氮肥利用特性以及肥料氮的去向,设计了~(15) N标记微区控制试验,设置3个施氮水平:不施氮肥(对照)、低氮处理(120kg N/hm~2)和高氮处理(240kg N/hm~2)。结果表明:土壤中残留~(15) N量随施氮量增加而显着增加(P<0.05)。在空间分布上,总体呈现出随土壤深度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高氮处理和低氮处理~(15) N累积量均以40—60cm和60—80cm土层最多,这两层残留~(15) N总量分别占总投入量的37.55%和18.99%。与对照相比,施氮处理均显着提高了玉米地上、地下生物量和籽粒产量以及各部分吸氮量。虽然高氮处理较低氮处理施氮量增加了1倍,但籽粒产量仅增加0.14倍。氮肥农学效率与氮肥表观利用率随着施氮量增加而显着降低。高氮处理和低氮处理中玉米对~(15) N标记氮肥的利用率分别为28.86%和31.15%,土壤氮残留率分别为50.42%和36.52%,当季进入地下水的比率分别为4.27%和0.68%,其他损失率分别为16.45%和32.33%。研究结果表明,施氮量为120kg/hm~2可有效增加玉米产量,同时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土壤氮累积,减小氮肥施用产生的环境污染风险。(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武爱莲,王劲松,董二伟,王立革,郭珺[5](2019)在《施用生物炭和秸秆对石灰性褐土氮肥去向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秸秆直接还田和秸秆炭化为生物炭后施入土壤对氮肥转化(植株吸收、土壤残留及损失)的影响,采用大田微区试验,运用15N标记示踪技术,分析了石灰性褐土施用生物炭和秸秆后氮肥的去向,并阐明其影响机制。试验共设3个处理,单施化肥(NPK)、施化肥并施生物炭(NPK+B)以及施化肥并施秸秆(NPK+S)。结果表明:石灰性褐土上高粱植株当季的氮肥吸收率、土壤残留率和损失率分别是18.41%~24.94%、22.67%~35.47%和46.12%~52.40%;与NPK处理相比,NPK+B和NPK+S处理高粱植株的氮肥利用率分别降低2.20个百分点和6.53个百分点(P<0.05),土壤残留率分别增加5.58个百分点(P<0.05)和12.80个百分点(P<0.05),氮肥损失率分别降低3.40个百分点和6.28个百分点(P<0.05);施用秸秆显着提高了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土壤微生物数量及代谢活性,增强了氮肥转化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对肥料氮的固定,从而减少氮肥损失。因此,与施用生物炭比较,秸秆直接还田是提高石灰性褐土氮肥有效性及秸秆资源合理利用的更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土壤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周丽平,杨俐苹,白由路,卢艳丽,王磊[6](2018)在《夏玉米施用不同缓释化处理氮肥的效果及氮肥去向》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不同缓释化处理氮肥对夏玉米的产量、氮肥去向及氮素平衡的影响,为提高夏玉米一次性施肥的氮肥利用率并降低氮肥的环境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于2014—2015年以郑单958为供试品种,在华北地区中低产田连续两年进行大田试验,共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不施氮(CK)、尿素(CU)、树脂包膜尿素(CRF)、控失尿素(LCU)、凝胶尿素(CLP)和脲甲醛(UF)。在玉米成熟期采集植物和土壤样品,用于测定植物含氮量和土壤无机氮含量,并计算作物吸氮量、氮肥利用率、土壤无机氮积累量、氮肥损失量等。【结果】(1)氮肥缓释化处理能够明显提高夏玉米的产量,促进氮素吸收。与尿素相比,脲甲醛、凝胶尿素、树脂包膜尿素和控失尿素可分别提高夏玉米产量18.9%、16.8%、13.7%和13.6%,同时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分别提高6.5、4.8、4.0和3.7 kg·kg-1。(2)不同氮肥处理的作物吸收肥料氮以及肥料氮在0—100 cm土层残留量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脲甲醛、凝胶尿素、树脂包膜尿素、控失尿素和尿素的氮肥表观回收率分别为54.9%、42.4%、38.3%、38.3%和22.0%,肥料氮在0—100 cm土层残留量分别占施氮量的28.3%、43.8%、39.2%、46.2%和46.6%。此外,与尿素相比,氮肥缓释化处理能够显着降低肥料氮的损失,凝胶尿素、控失尿素、脲甲醛和树脂包膜尿素分别降低了47.6%、43.1%、40.8%和26.7%。(3)综合分析不同氮肥处理的农田氮素平衡,脲甲醛处理的夏玉米吸氮量最高,为245.0 kg·hm~(-2),其次是凝胶尿素,为222.5 kg·hm~(-2)。脲甲醛的0—100 cm土层残留量在缓释化氮肥中最低,为153.4 kg·hm~(-2),树脂包膜尿素、凝胶尿素和控失尿素分别为173.1、181.5和185.7 kg·hm~(-2)。凝胶尿素处理的氮表观损失量最低,为35.6 kg·hm~(-2),控失尿素、脲甲醛和树脂包膜尿素的氮表观损失量分别为38.8、41.2和51.3 kg·hm~(-2)。【结论】在华北地区中低产田土壤上,氮肥缓释化处理能够显着促进夏玉米对氮素的吸收、减少氮素损失。脲甲醛和凝胶尿素的效果相对较好。(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8期)
王秀康,邢英英,李占斌[7](2016)在《覆膜和施氮肥对玉米产量和根层土壤硝态氮分布和去向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大田覆膜栽培技术,研究西北黄土塬区覆膜和施肥量对玉米产量、根层土壤硝态氮分布和去向的影响,为西北黄土塬区合理施氮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共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1)对照组(CK):不施肥、不覆膜;(2)覆膜和不施肥处理(MN0);(3)施基肥(氮肥80 kg·hm~(-2),磷肥80 kg·hm~(-2))和不覆膜处理(BN1);(4)施基肥(氮肥80 kg·hm~(-2),磷肥80 kg·hm~(-2))和覆膜处理(MN1);(5)施基肥(氮肥80kg·hm~(-2),磷肥80 kg·hm~(-2))、追施氮肥(氮肥80 kg·hm~(-2))和不覆膜处理(BN2);(6)施基肥(氮肥80 kg·hm~(-2),磷肥80 kg·hm~(-2))、追施氮肥(氮肥80 kg·hm~(-2))和覆膜处理(MN2),测定玉米产量、土壤水分、土壤硝态氮分布和玉米地上部氮素吸收量的差异。【结果】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呈持续增加的趋势,干物质积累速率也随之增加,两年的干物质积累量主要表现为MN2>BN2>MN1>BN1>CK>MN0;玉米产量随着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的增加而增加,覆膜和施肥显着提高玉米产量,2012年,BN1和MN1处理的产量比CK处理分别提高了31.41%和38.33%,BN2和MN2处理的产量比CK处理分别提高了49.89%和79.06%;覆膜提高了玉米根层土壤水分含量,在整个生育期的影响程度为先增加、后降低;随生育期推进,不施肥处理根层土壤硝态氮含量持续下降,土壤上层(0—50 cm)硝态氮含量略大于下层(50—100 cm),土壤上、下层间的硝态氮含量差异逐渐减弱;在施基肥和追肥处理下,覆膜有提高土壤硝态氮含量的作用;玉米地上部对根层氮素的吸收率与施肥量正相关,覆膜和施肥对玉米氮素吸收量影响显着,在不施肥条件下,覆膜对氮素吸收量影响不显着;覆膜处理的氮素去向表现为:植株地上部氮素吸收量>氮素残留量>氮素表观损失量;两年的氮肥回收率表现为MN2>BN2>MN1>BN1,覆膜可以显着提高氮肥回收率。【结论】综合考虑玉米产量、氮素表观损失和氮肥利用率,施基肥(氮肥80 kg·hm~(-2),磷肥80kg·hm~(-2))、追施氮肥(氮肥80 kg·hm~(-2))和覆膜处理(MN2)显着提高玉米产量、表层土壤含水量,以及减缓硝态氮向深层迁移速度、降低氮素表观损失量和提高氮肥利用率,推荐MN2处理为最佳处理。(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20期)
山楠,杜连凤,毕晓庆,安志装,赵丽平[8](2016)在《用~(15)N肥料标记法研究潮土中玉米氮肥的利用率与去向》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特定作物体系中氮肥的去向很难做到定量化。本文以玉米为供试作物,解析潮土上玉米作物氮素肥料利用、转移规律,探讨肥料氮、土壤氮与作物氮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15)N标记和盆栽培养技术,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人工控温温室条件下进行模拟研究,设置10个施氮水平(0、22、44、66、88、111、133、177、222、266mg/kg N),分析植株氮素利用和土壤氮素供应特征,研究潮土种植夏玉米条件下氮素肥料的运移规律及不同氮肥剂量对夏玉米的作用效应。【结果】所有施氮处理均显着提高了玉米生物量和植株吸氮量。氮肥利用效率虽然随施氮量增加有升有降,但处理间差异不显着。夏玉米对~(15)N标记氮肥的回收率为9.01%67.57%,土体中~(15)N残留率和损失率分别为21.40%40.54%和11.04%50.45%,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着增加。与N1 N3(22、44、66 mg/kg)施肥水平处理相比,N4(88 mg/kg)处理条件下~(15)N肥料在土壤中残留率分别减少19.14、12.38、13.13个百分点;15N肥料的损失率分别降低39.41、7.88、13.88个百分点。氮肥施用量超过88 mg/kg时,各个处理条件下玉米植株生物量和氮肥回收率出现降低趋势,分别降低5.88%8.0%和9.06%27.81%;~(15)N肥料在土壤中的残留率和损失率分别减少3.36%17.30%和1.65%13.57%。【结论】该试验条件下,玉米的合理施氮量为88 mg/kg时,氮素的利用率最高为67.57%,残留率和损失率最低,分别为21.40%和11.04%,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较小。(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丁文成,李书田,黄绍敏[9](2016)在《氮肥管理和秸秆腐熟剂对~(15)N标记玉米秸秆氮有效性与去向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氮肥用量、有机无机配合和添加秸秆腐熟剂对秸秆氮当季有效性、后效及去向的影响,为桔秆还田条件下的氮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采用盆栽试验连续种植一季冬小麦和两茬玉米,研究~(15N)标记玉米秸秆(~(15)N-秸秆)氮的生物有效性和对土壤氮库的贡献试验推荐施氮量210kg N·hm~(-2),约0.1 g N·kg-1土,桔秆粉碎后按3.0 g·kg~(-1)土掺入每盆中设4个氮水平:不施氮;100%化肥氮;80%化肥氮;有机无机配施(80%化肥氮+20%腐熟猪粪氮)。各施氮水平下设添加和不添加桔秆腐熟剂2种情况,腐熟剂用量为0.1 g·kg~(-1)土。【结果】冬小麦吸氮量来自~(15)N-秸秆氮的比例(%Ndfs)为6.30%-14.25%,施氮比不施氮减少%Ndfs,有机无机配施比单施氨肥提高%Ndfs,添加腐熟剂不影响冬小麦的%Ndfs。第一茬和第二茬玉米吸收氮的%Ndfs分别为1.13%-3.73%和1.67%-5.97%,不施氮高于施氮处理,施氮处理间无显着差异,添加腐熟剂降低%Ndfs冬小麦对~(15)N-桔秆氮的当季利用率为7.14%-10.2%。第一茬玉米和第二茬玉米对残留~(15)N-桔秆的利用率分别为3.75%-5.51%和2.28%-3.18%。叁茬后作物对~(15)N-桔秆氮的利用率为13.13%-18.60%,土壤残留率55.63%-69.16%,损失率17.26%-26.09%。叁茬中施氮比不施氮提高~(15)N-秸秆氮的利用率,不同氮肥管理不影响当季利用率和第二茬后效,氮肥减量(80%推荐氮)降低~(15)N-桔秆氮第一茬后效和总利用率,但若配施有机肥则提高利用率添加腐熟剂提高~(15)N-秸秆氮当季、第一茬玉米和叁茬总利用率,降残留率和损失率。冬小麦和两茬玉米收获后土壤矿质氮和微生物量氮含量变化较大,但其来源于~(15)N-桔秆氮的比例都小于3%,施氮处理的影响不明显,而添加腐熟剂增加冬小麦和第一茬玉米收获后土壤矿质氟%Ndfs,减少土壤微生物量氮%Ndfs,不影响第二茬玉米收获后土壤矿质氮和微生物量氮%Ndfs。叁茬收获后残留的~(15)N-桔秆氮中矿质氮和微生物量氮也小于3%,说明残留在土壤中的~(15)N-桔秆氮主要以有机态氮存在【结论】在秸秆还田条件下,采用化肥氮与有机肥氮配施并结合施用桔秆腐熟剂是提高桔秆氮素转化和有效性的有效措施(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14期)
庄振东[10](2016)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氮肥去向及平衡状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不同施氮量对氮肥吸收利用、土壤残留、氮肥损失、土壤氮素平衡和玉米、小麦产量的影响,揭示氮肥去向规律以及确定合理施肥量,并通过研究新型腐植酸氮肥对玉米、小麦产量,氮肥吸收利用及氮肥在土壤中分布以及氮肥损失和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为促进新型肥料的应用,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作物产量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施用氮肥可显着提高玉米、小麦产量,单季施氮量为N112.5 kg/hm2-N337.5 kg/hm2时玉米的产量增加10.5%-30.1%,小麦的产量增加31.2%-89.6%,施氮量为N225kg/hm2时玉米、小麦产量最高;玉米氮肥利用率为16.7%-32.3%,小麦氮肥利用率为20.8%-30%。2.玉米吸收的氮素18.7%-25.5%来自肥料,小麦吸收的氮素29.1%-46.4%来自肥料。施氮量为N112.5 kg/hm2-N337.5 kg/hm2时玉米吸收的肥料氮素与土壤氮素比值为0.23-0.34,小麦吸收的肥料氮素与土壤氮素比值分别为0.41-0.87,玉米、小麦吸收的肥料氮素比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3.玉米季残留在土壤中氮肥占31.6%-48.5%,小麦季残留在土壤中的氮肥占38.4%-54%,氮肥残留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氮肥残留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残留的氮肥主要分布在土壤0-20 cm,其次是40-60 cm。4.玉米季氮肥损失率为19.2%-51.7%,施氮量每增加N112.5kg/hm2时氮肥损失率平均增加16.3%,小麦季氮肥损失率为16.6%-40.8%,施氮量每增加N112.5kg/hm2氮肥损失率平均增加12.1%。氮肥不同损失途径中,淋溶及其它为主要损失途径,其次是土壤氨挥发引起的氮肥损失。玉米季土壤氨挥发高峰期主要集中在施肥后前11天,小麦季基肥施用后土壤氨挥发主要集中前10天,追肥施用后氨挥发主要集中在前7天。5.全年内,残留在土壤中的氮肥占35.0%-51.3%,被作物吸收的占18.8%-30.9%,剩余氮肥以各种途径损失掉。与施肥前相比施氮量超过N450kg/(hm2·a)明显增加了土壤全氮含量。土壤氮素盈余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施用氮肥明显增加了土壤氮素矿化量,但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土壤氮素矿化量逐渐减少。本试验条件下,玉米最高产量施氮量为N248.4 kg/hm2,小麦最高产量施氮量为N265.0 kg/hm2,全年最佳环保施肥量为N382.0kg/hm2-N510.0 kg/hm2。6.施用脲基活化腐植酸氮肥和常规掺混腐植酸氮肥的玉米产量分别增加26.8%、12.7%,小麦产量分别增加50.5%、19.2%;玉米季氮肥利用率分别增加10.8%、6.8%,小麦季氮肥利用率分别增加22.7%、8.6%;玉米季氮肥残留率分别增加12.5%、7.5%,小麦季氮肥残留率无明显差异。腐植酸氮肥能明显增加土壤氨挥发损失减少氮肥淋溶损失,减少氮肥向土壤深层迁移,玉米季氮肥损失率分别减少18.3%、10.9%,小麦季氮肥损失率分别减少20%、6.3%。腐植酸氮肥可改善氮肥在土壤中分布并促进作物对土壤氮素的吸收,脲基活化腐殖酸与常规掺混腐植酸比较,脲基活化腐植酸效果更加明显。7.全年内,脲基活化腐植酸氮肥和常规掺混腐植酸氮肥氮肥残留率分别增加4.9%、2.8%,氮肥利用率分别增加14.3%、6.0氮肥损失率分别降低19.1%、8.6%。施用脲基活化腐植酸氮肥可显着增加土壤氮素盈余,增加土壤氮素矿化量。(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6-05-22)
氮肥去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山西省连作春玉米区连续4年设置大田定位试验,设置不施氮肥(CK)、一次性基施尿素(CU1)、追施尿素(CU2)、树脂包膜尿素(PCU)、硫包衣尿素(SCU)、多酶金缓释尿素(MEU)6个施肥处理,研究施用缓控释氮肥对春玉米产量、氮肥去向及氮素平衡的影响,为春玉米氮素养分的科学管理技术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缓控释氮肥处理能够明显提高春玉米产量,促进氮素吸收。与CU1处理相比,SCU、MEU、PCU和CU2处理可分别提高春玉米产量17.51%,9.88%,9.62%,9.48%,同时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分别提高7.5,4.2,4.1,4.1 kg/kg。(2)不同缓控释氮肥处理的作物吸收肥料氮以及肥料氮在0—100 cm土层残留量之间存在显着差异。SCU、MEU、PCU、CU2和CU1的氮肥表观利用率分别为36.1%,32.5%,26.5%,26.7%,19.5%,肥料氮在0—100 cm土层残留量分别占施氮量的28.5%,31.6%,35.7%,35.5%,39.1%。此外,与一次性基施尿素相比,缓控释氮肥能够显着降低肥料氮的损失,SCU、MEU、PCU和CU2分别降低了22.65%,18.81%,8.99%,8.47%。(3)综合分析不同氮肥处理的农田氮素平衡,SCU处理的春玉米吸氮量最高,为261.5 kg/hm~2,其次是MEU,为253.5 kg/hm~2。SCU的0—100 cm土层残留量在缓控释氮肥中最低,为124.1 kg/hm~2,MEU和PCU分别为131.04,140.09 kg/hm~2。SCU处理的氮表观损失量最低,为106.3 kg/hm~2,MEU和PCU分别为111.6,125.1 kg/hm~2。在山西省春玉米主产区土壤上,缓控释氮肥能够显着促进春玉米对氮素的吸收,减少氮素损失。硫包衣尿素和多酶金缓释尿素的效果相对较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氮肥去向论文参考文献
[1].曹本福,陆引罡,刘丽,陈海念,刘晓云.减施氮肥下聚天冬氨酸对烤烟生理特性及氮肥去向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9
[2].解文艳,周怀平,杨振兴,白雪,杜艳玲.不同缓控释氮肥对连作春玉米产量及氮肥去向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9
[3].程于真.不同水氮条件下日光温室氮肥利用与去向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4].张妍,李发东,时鹏,韦安磊.华北平原玉米种植中施入氮肥的去向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8
[5].武爱莲,王劲松,董二伟,王立革,郭珺.施用生物炭和秸秆对石灰性褐土氮肥去向的影响[J].土壤学报.2019
[6].周丽平,杨俐苹,白由路,卢艳丽,王磊.夏玉米施用不同缓释化处理氮肥的效果及氮肥去向[J].中国农业科学.2018
[7].王秀康,邢英英,李占斌.覆膜和施氮肥对玉米产量和根层土壤硝态氮分布和去向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6
[8].山楠,杜连凤,毕晓庆,安志装,赵丽平.用~(15)N肥料标记法研究潮土中玉米氮肥的利用率与去向[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6
[9].丁文成,李书田,黄绍敏.氮肥管理和秸秆腐熟剂对~(15)N标记玉米秸秆氮有效性与去向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6
[10].庄振东.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氮肥去向及平衡状况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