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北宋论文_张建宇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唐北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北宋,诗歌,敦煌,唯物史观,语言,晚唐,扬州。

中唐北宋论文文献综述

张建宇[1](2018)在《中唐至北宋《金刚经》扉画说法图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考察现存最早的五件《金刚经》扉画说法图,通过逐一分析说法者、闻法众、请法者(须菩提)、说法处所(祇树给孤独园)四个图像要素的特征,认为扉画说法图与壁画金刚经变,这两种文本依据完全相同的图像,却分属两个图像系统。最后讨论了"孙四娘子墓本"的主尊尊格、北宋以前插图本《金刚经》的分布与传播以及卷首"说法图"定型时代问题。(本文来源于《世界宗教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吴攸[2](2018)在《中唐至北宋(755-1127年)扬州“国计”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唐至北宋(755-1127)扬州在“国计”中的地位经历了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扬州位于长江与大运河交汇处,水运发达。中晚唐时期,受安史之乱影响,中原地区经济凋敝,山东、河北藩镇割据,政府财政依赖江淮经济的补给,成为扬州兴起的历史背景。扬州在中晚唐国家财政遇到危机的时刻,成为中央与江淮地区财赋转运枢纽。因扬州“国计”地位的特殊性,使得漕运进一步发展,带动了地方经济繁荣。南吴扬州是都城,“国计”的中心,但经济发展和政权统一的唐王朝相比,已开始衰落。南唐扬州降为东都,行政范围缩小,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都有所下降。北宋政府实行“强干弱枝”的财政政策,地方财政受到压制,扬州地方经济发展受阻。受地理变迁影响,北宋时期扬州的航运条件不如唐代,在漕运中地位下降。自真州从扬州析出后,迅速崛起,真州拥有更好的漕运发展潜力,逐渐取代扬州在“国计”中的地位。八世纪中叶至十二世纪初扬州的历史变迁受“国计”影响。由安史之乱带来的影响具有偶然性。然而经过南吴、南唐的调整,北宋扬州在“国计”中不再具有显要的地位。宋代“强干弱枝”的政策使得地方财政紧缩,扬州的衰落又具有人为的必然性。(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期刊2018-04-09)

李贵[3](2015)在《《中唐至北宋的典范选择与诗歌因革》》一文中研究指出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年10月【内容简介】本书系作者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历时十余年修订而成,较之其博士论文,有了很大的增改和深入。在作者撰写博士论文之初,关于这个论题,学界相关论着还比较少。如今"中唐—北宋"的诗歌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对学界来说是学术发展的必然。作者在广泛吸取海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力地推进了该领域的研究。该书不仅在诗歌研究领域呼应了"唐宋变革论",而且通过分析陶(本文来源于《上海学术报告(2012-2013)》期刊2015-03-01)

张冉冉[4](2014)在《中唐至北宋诗歌中的食物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夫子曰:食色性也。在以言志抒情为主要功能的中国古典诗歌中,对饮食的书写一开始便成了题中应有之义。中唐以来社会的世俗化倾向使文人更加着意于在诗歌中描写日常饮食生活,同时,诗人诗艺的提高和以俗为雅的创作旨趣,使诗歌逐渐摆脱了实用的性质,跃入审美的境地,并在宋代出现了食物诗创作的高峰。本文的目的是通过系统地梳理从中唐到北宋时期描写食物(不包括茶酒)和食事的诗歌,尝试呈现食物在文学领域中逐渐取得独立审美地位,由诗歌素材提升为人文意象的脉络,重点包括对食物诗情感内涵和表达方式的阐述。全文分叁个部分。第一部分对中唐以前的食物书写源流进行简单的回溯,着重探求陶渊明和杜甫诗歌中的日常食物书写情况,认为二者对日常饮食投入了前所未有的深情,充分展现了个人和社会生活,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浓厚的人情味,构筑了关怀生命的真率质朴诗境。第二部分首先指出中晚唐诗歌中日常食物书写走进了诗歌圣殿,并从食物世界的营造与食物书写手法两方面探其新变。认为中晚唐诗人将食物作为自己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进行描叙,均是为了传达他们独有的生活理念或在特定人生遭际中的心情和生活态度。虽然,每个人因生活模式的不同,对食物问题的处理方式和诗歌书写形式不尽相同,但大都具有俗白浅易,笔触细腻的特点。第叁部分主要探究宋诗中食物书写的成熟:新兴食物进入表现领域,且借题调笑人生,议论感怀,使食物诗充满谐谑意识与理趣,不仅以深刻透辟的哲理阐发与文人雅韵的渗融标举与唐诗相别,且为其注入了赏心悦目的食物之美、巧夺天工的诗艺之美、闲雅通达的人生之美等多重审美意蕴。(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4-12-25)

丁玲[5](2014)在《从皎然诗学理论看“中唐-北宋”诗歌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诗至于中唐,变之始也。"诗歌发展史上有唐型诗和宋型诗之分,而唐宋诗歌的转型并非以朝代划分,中唐文人在盛唐诗歌发展到顶峰后已开始另辟新境的探索,从皎然诗学理论中蕴含的"宋型诗"的特质及中唐至北宋代表性诗人对其理论的接受这两个方面,可以看出中唐诗僧皎然的诗学理论对"中唐——北宋"诗歌转型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许昌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李贵[6](2006)在《言尽意论:中唐-北宋的语言哲学与诗歌艺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中唐到北宋,儒家“言不尽意”论遭到直接反驳,禅宗也从“不立文字”走向“不离文字”;诗人们要求诗歌语言详尽准确地表现对象,儒学、禅学和诗学领域在言能尽意的语言观上达成了共识。此时期的语言哲学主流是“言尽意论”,对语言的表达功能持乐观态度,相信语言能够而且应该准确详尽地传达世界的真相和主体的意志情感,并把它树为创作的最高目标,诗歌的创作和发展最终被归结到语言上。中唐-北宋的诗歌革新实质上是语言本体观的反转,是诗歌语言的革新,语言取代意象被视为诗歌的第一要素,诗歌的优劣不在意象的优劣,而在语言的表现力,在于表达的“尽”否和“造语”的“工”否。中唐-北宋的诗歌发展实质是一次“语言学转向”的运动。(本文来源于《文学评论》期刊2006年02期)

尚平[7](2003)在《中唐至北宋前期西北市马贸易的变化及动因》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中唐至北宋前期中原王朝与西北游牧民族间市马贸易的发展变化分叁个阶段进行了考察 ,指出此时期民族关系格局剧烈复杂的变化和中原监牧养马的起伏波动是市马贸易演变的动因。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宋明时期西北地区大规模茶马专营的产生背景(本文来源于《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3年01期)

田耕宇[8](2003)在《中唐牛李党争与北宋新旧党争性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唐牛李党争与北宋新旧党争 ,是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由前期向后期转变不可回避的问题 ,但有关这两个党争的性质的探讨却不够深入 ,本文在分别分析了牛李党争与新旧党争的性质后 ,又对比了发生在中国封建社会由前期向后期转变时期的这两次党争的异同 ,指出牛李党争是封建前后过渡期士庶混一政治斗争的产物 ,而北宋新旧党争则是封建庶族政权内部为维护皇权的稳固和强化中央集权 ,采取不同的政治措施的态度和观点的争论。(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3年01期)

张再林[9](2002)在《中唐——北宋士风与词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唐——北宋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进程中由“中古”向“近古”转变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一历史时期最重要的社会变化是士族地主的渐次衰落和庶族地主的逐渐崛起并终至全面占据统治地位。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说,这一时期属于“庶族地主文化构型”,文人词正是此新兴庶族地主文化的产物。本文的目的即在于考察中唐至北宋这一庶族地主文化逐渐形成并趋于稳固的历史时期的士风与词风的动态联系及衍变过程,寻绎决定这一时期士风与词风特征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这段历史转型时期,文人士大夫开始重塑自己的理想人格观念,他们追求精神解脱的方式和特点以及自身的文化心理倾向都较之以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白居易由于最早显着地表现出了这些变化从而受到了北宋一代士人的普遍尊崇和企羡;苏轼对自居易的敬慕则是这种普遍的文化现象中的典型个案。较之于诗、文等其他精神产品,词的身上更为集中和鲜明地反映着当时的士林风气。中唐至北宋时期文人词风貌的形成,不仅有文学艺术自身发展方面的原因,而且也更是这一时期士林风气的一种必然表现。文人词的兴起与初步繁荣以及走向多元化的发展方向是受到了士人人格观念从“才子”经由“浪子”再到“官僚、学者、才子”叁位一体的发展历程的影响;而词中的旷达之风则与士人的“中隐”文化心态息息相关;“佛道词”的出现又与士人对待佛道思想的“实用心态”是密不可分的;最后,士人柔弱的文化心理倾向直接导致了文人词的崇尚“婉约”。(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02-04-01)

宗小荣[10](1997)在《文学史研究的可喜成果——读林继中的《文化建构文学史纲(中唐——北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林继中先生《文化建构文学史纲(中唐——北宋)》一书从历史学、文化学、哲学、美学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本文来源于《咸阳师专学报》期刊1997年02期)

中唐北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唐至北宋(755-1127)扬州在“国计”中的地位经历了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扬州位于长江与大运河交汇处,水运发达。中晚唐时期,受安史之乱影响,中原地区经济凋敝,山东、河北藩镇割据,政府财政依赖江淮经济的补给,成为扬州兴起的历史背景。扬州在中晚唐国家财政遇到危机的时刻,成为中央与江淮地区财赋转运枢纽。因扬州“国计”地位的特殊性,使得漕运进一步发展,带动了地方经济繁荣。南吴扬州是都城,“国计”的中心,但经济发展和政权统一的唐王朝相比,已开始衰落。南唐扬州降为东都,行政范围缩小,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都有所下降。北宋政府实行“强干弱枝”的财政政策,地方财政受到压制,扬州地方经济发展受阻。受地理变迁影响,北宋时期扬州的航运条件不如唐代,在漕运中地位下降。自真州从扬州析出后,迅速崛起,真州拥有更好的漕运发展潜力,逐渐取代扬州在“国计”中的地位。八世纪中叶至十二世纪初扬州的历史变迁受“国计”影响。由安史之乱带来的影响具有偶然性。然而经过南吴、南唐的调整,北宋扬州在“国计”中不再具有显要的地位。宋代“强干弱枝”的政策使得地方财政紧缩,扬州的衰落又具有人为的必然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唐北宋论文参考文献

[1].张建宇.中唐至北宋《金刚经》扉画说法图考察[J].世界宗教研究.2018

[2].吴攸.中唐至北宋(755-1127年)扬州“国计”考[D].湖北大学.2018

[3].李贵.《中唐至北宋的典范选择与诗歌因革》[C].上海学术报告(2012-2013).2015

[4].张冉冉.中唐至北宋诗歌中的食物书写[D].浙江工业大学.2014

[5].丁玲.从皎然诗学理论看“中唐-北宋”诗歌转型[J].许昌学院学报.2014

[6].李贵.言尽意论:中唐-北宋的语言哲学与诗歌艺术[J].文学评论.2006

[7].尚平.中唐至北宋前期西北市马贸易的变化及动因[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8].田耕宇.中唐牛李党争与北宋新旧党争性质论[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9].张再林.中唐——北宋士风与词风研究[D].苏州大学.2002

[10].宗小荣.文学史研究的可喜成果——读林继中的《文化建构文学史纲(中唐——北宋)》[J].咸阳师专学报.1997

论文知识图

历史人文旅游(2)历史人文旅游(1)阆中地理建置沿革~21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墓复原鸟瞰图(...柿庄6号墓一捣练熨帛壁画花冠观音图

标签:;  ;  ;  ;  ;  ;  ;  

中唐北宋论文_张建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