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平:和睦四瑞图的故事来源与文化价值略论论文

王树平:和睦四瑞图的故事来源与文化价值略论论文

摘 要:在藏族人民聚居地或者藏传佛教盛行的区域,常见“和睦四瑞图”的壁画、雕塑和唐卡。考察“和睦四瑞图”的故事来源,根源于印度佛教,但更重要的是受到13世纪藏族译师翻译的《如意藤》一书的影响。和睦四瑞图突出宣扬团结友爱、和谐共处和尊老敬贤的思想,它是劝化世俗、引人向善的一剂良方,也是促进民族融合、文化认同的心灵桥梁。

关键词:和睦四瑞图;藏族;故事来源;如意藤;文化价值

2015年秋承德外八庙之一的普宁寺内多出一座铜制雕塑,雕塑最下面为一只大象,大象脊背上骑着一只猕猴,猴子肩膀上蹲着一只兔子,兔子头上又站立一只鸟。这座雕塑名为“和睦四瑞”,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在青藏高原上的寺院内、甚至是在藏区的街道上或者普通老百姓的家里都随处可见此类主体构造相似的壁画或者唐卡。经分析,出现“和睦四瑞”雕塑或壁画的地方,具有一个明显的共性——均为藏传佛教的兴盛区,绝大多数地方为藏族人民聚居地,承德市区内虽然藏族人口不占主要地位,但在外八庙附近却有不少信奉藏传佛教的僧侣。所以,这些地方出现此类宗教类艺术品是有深层的文化原因的。本论文以和睦四瑞图为中心,从探究其故事来源与讨论其文化价值两个层次展开论述。

一、和睦四瑞图的故事来源

和睦四瑞,又叫“吉祥四瑞”,更有“和气四兄弟”的民间通俗叫法。四瑞,就是指大象、猕猴、兔、鸟四种瑞兽。和睦四瑞的故事,有人认为是来自于《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事》,实际上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唐代著名佛经翻译家义净所翻的根本说一切有部的律典中,根本没有大象、猕猴、兔子、鸟四兽本生故事,而其他汉译佛典文献中却存在着与四兽故事近似的三兽故事,项楚先生《敦煌变文选注》中曾经详析:“现存汉文佛典中保存的这个故事皆作三兽,与本篇小异。

据巫新华先生的考察,所有这些三兽、四兽本生故事皆来源于印度,而“四兽本生故事原型就保存在从印度佛教根本说一切有部的律典翻译而来的藏文佛典中”。巫氏在藏文佛典中找到了五则四兽本生故事,最早的是公元八世纪翻译的印度佛教根本说一切有部的律典,最晚的是十五世纪藏传佛教高僧的著作,但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推十三世纪藏族译师翻译的《如意藤》第八十六品《鹧鸪本生》。《如意藤》,又叫《释迦牟尼佛百行传》、《菩萨本生如意藤》,原是古印度佛学家从梵文经典中集录释迦牟尼佛的本生故事,由12世纪印度诗人善自在用梵文诗歌体裁写成,全书共一百零八品。13世纪的藏族翻译家匈敦·多吉坚赞与印度长老、诗人纳嘎扎迷嘎热合作,首次译成藏文。

《如意藤》第八十六品《鹧鸪本生》中讲佛陀为教导诸弟子遵守尊老敬老的戒律,特说四兽故事以化众。故事主要情节如下:从前,波罗奈斯国森林内栖息着鹧鸪、兔、猴、大象等动物,它们互相尊重,和睦相处。一天,它们商议分出老幼,最终决定以附近的大尼拘卢树为参照。大象说看到此树时,其树干与它身体等粗,猴子也说看到树时与其身体一般小,兔子说看到此树当时才发出第二片叶子,它还品尝过树叶上的露水,鹧鸪说当树种埋在地下时,它曾洒尿在上面。于是,它们排定了大小,年轻的孝敬年长的。鹧鸪鸟年长,最受尊重,它教训大家奉守五戒:禁止杀生、偷盗、淫乱、妄语、酸食。世间祥和生瑞,致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王以为是自己的功德所致,仙人告诉国王非陛下的功劳,而是森林中的鹧鸪、兔、猴、大象等敬老爱幼的优良品德所造成的。国王怪之,带后妃臣民亲自前去察看,果如其言,敬佩不已。自此,在这个国家内也兴起尊老敬长的风气。最后佛陀告诉大众,鹧鸪鸟就是我的前身,兔就是舍利弗,猴是目犍连,象是阿难。此故事虽佛陀本为制定佛教戒律而说,而在中国的流传过程中,人们更注意到的是它讲求的尊老敬老的道德要求。

目前国内高职医学院校开展PBL教学既缺少学科间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也缺乏基础与临床知识的深度结合,同时缺乏护理专业课程统一的PBL教材。由于PBL教学需要打破基础学科界限和原有教学体系,对传统教学内容有所取舍,需要围绕临床内科护理问题编制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教材。但内科护理学PBL教材的编写是一项复杂且浩大的工程,短时间内难以完成。

分析和睦四瑞图的文化价值,至少在以下两个方面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二、和睦四瑞图的文化价值

自从《如意藤》在藏区问世以后,以其生动、互相独立的佛传故事、意味深长的内容和简洁的篇幅深受藏族人民的喜爱,很快在藏区传播、流行开来,以至于后来藏族人民制作唐卡时往往以《如意藤》中所载的故事为根据。所以现在藏族人民聚居地看到的和睦四瑞的唐卡、绘画或者雕塑,就是根据《如意藤》的内容而加以创造的。

和睦四瑞图案,不但在藏族地区和信奉藏传佛教的地方传播至今,而且在我国西部省市也有发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新疆石窟壁画。据马世长先生介绍,在新疆库车县库木土拉石窟群第63窟券顶北侧壁中部的菱格因缘故事画中,画有一头大象,大象身上骑乘一猕猴,猕猴右胁下夹有一兔,猕猴头顶站立一只小鸟,边有一株参天大树。此画的年代出现于7~8世纪,但其内容与后世所传的和睦四瑞图高度一致。另外,虽然找不到与和睦四瑞图相对应的汉文佛经故事,但是抄写于10世纪中期的敦煌变文《四兽因缘》中,也记载了与之相同的故事内容。从7、8世纪的新疆库车县壁画到10世纪的敦煌变文故事的广泛流传,再到13世纪《如意藤》故事的家喻户晓,我们不难看出这个源于佛本生故事的流传是经历了一个传承与变化的过程。从时间纵轴来看,至少自新疆石窟壁画算起,和睦四瑞的故事在中国大地上至今已经流传了至少一千四百多年。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个故事的传承或发生了细节上的变化,或根据现实而融入了新的因素,但是不管怎样变化,它都是连接古今的重要纽带。

1.连接古今、团结民族的重要文化纽带

此次大会内容涵盖智能物流、云计算、大数据、机器智能、物联网(IoT)、区块链等一系列前沿科技领域。云南电网“云电智云”平台作为推进电网企业大数据应用研究的前沿科技,在大会亮相。

胰腺原发性平滑肌瘤应注意与以下疾病相鉴别:(1)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功能性肿瘤伴有独特的激素综合征,无功能性肿瘤的血液测定或组织切片仍显示激素水平升高。影像表现为实性密度(信号),边界清晰,可出现囊变、坏死,增强后显著强化,信号高于周围胰腺组织[4]。(2)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好发于年轻女性,多为囊实性肿块,边界清楚,钙化常见,增强后的强化程度始终低于正常胰腺实质[3]。(3)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几乎都发生于女性,多有子宫平滑肌瘤手术史,转移部位以肺多见,瘤组织表达ER和PR[5]。

从空间上来看,和睦四瑞图主要出现在新疆、西藏、甘肃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尤其以藏族聚居区传播最为广泛,这实际上也体现了汉族与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和睦共处,团结一致的精神面貌。可以说,无论是藏传、汉传佛教盛行地区还是汉、藏族聚居区,和睦四瑞故事都是连接各民族人民之间团结和睦的重要因素。以承德普宁寺为例,该寺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这一年清军平定了准噶尔的叛乱,冬十月,因四卫拉特蒙古部落前来觐见而仿西藏三摩耶庙修建该寺庙。建庙初衷,是为了与蒙古族会盟,维护友好的关系。当时在蒙古地区广泛流传藏传佛教,因此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与蒙古四部的关系而建是庙。清政府充分尊重并支持了藏传佛教在汉地的发展与传播,这是满、汉、藏、蒙等少数民族和睦相处的有力证明。普宁寺自建立之初便是汉传与藏传佛教结合的典范,现在在寺内树立和睦四瑞雕塑,实际上也是出于民族团结的考虑,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和睦、团结的标志。

2.团结友爱、尊老敬贤思想的生动体现

和睦四瑞图是根据《如意藤》中的释迦牟尼本生故事创作的,而《如意藤》第八十六品的故事之宗教意义是要说明原始佛教时期佛陀制定僧侣应当尊敬长老比丘的戒律之根源。随着这个故事在僧俗两界的广泛流传,我们发现普通民众关注的不仅仅是佛教僧侣应该守持的戒律,更是其中蕴含的优秀文化价值,即团结友爱、和谐相处与尊老敬贤思想,藏族地区人民将据此本生故事创造的唐卡称之为“和气四兄弟”,也能反映出这种思想。团结友爱、和谐相处、尊老敬贤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且思想渊源久长,先秦古籍中早有相关思想的记载,如《周易·系辞》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墨子·兼爱上》中提出的治世方略“兼相爱,交相利”,《论语·里仁》中的“里仁为美”,《论语·学而》记载的“礼之用,和为贵”,《孟子·梁惠王上》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尽心上》中“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等。这些经典,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是儒家学派奉为圭臬的精华。佛教虽然是外来异质文化,但历经与中国传统儒家、道家文化的依附、独立、冲突、融合之后,最终在唐代形成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传统文化,因此佛教文化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佛教思想在流传过程中,往往会吸收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因子,以此向普通民众宣传一些向善、团结、敬老等美好品德,如和睦四瑞的故事中,大象、猕猴、兔子、鹧鸪鸟互相尊敬,以尼拘卢树为参照排定长幼次序,游行时四兽依长幼叠负而行,世人看到四兽善行后大受感化,纷纷尊老敬长,感得社会风调雨顺、人民安乐。这个故事中凸显出来的团结友爱、和谐相处和尊老敬贤的思想,正是佛教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结果,它生动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互助、尊长爱幼的优良传统,这也是佛教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睦四瑞图广泛流行于寺庙、壁画、唐卡以及雕塑中,正是民众受到这种思想感化的有力证明。

三、结语

和睦四瑞图,作为蕴含美好寓意、兼具浓郁藏族文化特色的吉祥图案,常以唐卡、壁画、绘画、刺绣等形式见于寺院、民居家庭,近年来在青海二郎剑景区、甘南碌曲广场、承德普宁寺等地的公众社会场合建有相关雕塑,所有这些艺术形式都突出地是弘扬团结友爱、和谐共处和尊老敬贤的思想,它是劝化世俗、引人向善的一剂良方,也是促进民族融合、文化认同的心灵桥梁。探究和睦四瑞图的故事来源与文化价值,有利于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子,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和平,推动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项楚.敦煌变文选注(增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巫新华.论“四兽图”和“四兽因缘”故事的来源及流传[C]//陈少峰.《原学》第五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

[3]戴作民.白话《如意藤》——释迦牟尼百行传[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8.

[4]王家鹏.故宫旧藏勉塘派《菩萨本生如意藤》唐卡探析[J].中国民族博览,2005(4).

中图分类号:J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19)11-0213-02

收稿日期:2019-7-30

基金项目:2017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藏文学交融的结晶:敦煌变文《四兽因缘》题材来源新论”(HB17ZW012)

作者简介:王树平(1983—),女,河北承德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古代文学、民族文学研究;包得义(1984—),男,甘肃兰州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传统文化、古典文献研究。

(责任编辑:李凌峰)

标签:;  ;  ;  ;  ;  ;  ;  ;  ;  ;  ;  ;  

王树平:和睦四瑞图的故事来源与文化价值略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