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斜生栅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毒性,金霉素,铜绿,生长,菖蒲,聚苯乙烯,混合物。
斜生栅藻论文文献综述
朱美玲,孙玉帅,张雪,张玉苗[1](2019)在《斜生栅藻对重金属离子的耐受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斜生栅藻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接种于含有低浓度无机锌(Zn~(2+))(0~16 mg/L)、六价铬(Cr~(6+))(0~2 mg/L)、无机铜(Cu~(2+))(0~4 mg/L)的培养基中,研究了斜生栅藻的对不同重金属离子的耐受性。结果表明:斜生栅藻对重金属Zn~(2+)的生长耐受程度不超过8 mg/L,并且0~4 mg/L的添加量对斜生栅藻的生长没有抑制作用,反而有促进生长的作用;斜生栅藻能耐重金属Cr~(6+)的浓度范围是0~1.5 mg/L;斜生栅藻能耐重金属Cu~(2+)的浓度范围是0~2 mg/L。(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9年18期)
毕亚楠[2](2019)在《藻菌共生固定化斜生栅藻处理猪粪废水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斜生栅藻和木醋杆菌构建藻菌共生系统固定化藻,制备了粒径为1 cm和2 cm的固定化藻,以游离藻作对照,测定了斜生栅藻处理后的猪粪废水的氨氮含量、总磷含量、总氮含量并计算了去除率;探究了不同粒径的固定化斜生栅藻和游离斜生栅藻对猪粪废水的净化能力。实验结果显示,固定化藻对猪粪废水中氨氮、总磷、总氮的去除率高于游离藻,且1 cm固定化藻的去除能力更好。说明较小粒径的固定化斜生栅藻对净化畜禽废水有明显优势,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9年16期)
刘砥,曾鸿鹄,邓杨,覃礼堂,梁延鹏[3](2019)在《二元重金属混合物联合胁迫斜生栅藻毒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市政水体及实际水环境中各类复杂混合污染物的暴露已成为普遍现象,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不断在加剧。随着混合物联合毒性的研究越来越多,使得混合物联合毒性作用的研究成为了一个重要领域。为探索重金属混合毒性作用特点,选取水环境中较敏感的斜生栅藻为指示生物,实际环境中常见的六种重金属(锌Zn、镍Ni、铬Cr、铜Cu、砷As和铅Pb)为目标污染物,通过等效应浓度比法(equal-effect concentration ratio method,ECRR)设计一系列二元混合物联合毒性试验,研究二元重金属混合物联合胁迫下的斜生栅藻96 h毒性及其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以EquRay设计的45条二元重金属混合物射线,测试混合物对斜生栅藻的毒性效应。分析45条混合物射线相互作用,重金属二元混合物中7条为加和作用,37条为协同作用,1条为拮抗作用。重金属混合预测决定系数大于0. 95,均方根误差小于0. 08,具有较好的拟合显着性和统计性。(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22期)
姜航,丁剑楠,黄叶菁,陈微懿,邹华[4](2019)在《聚苯乙烯微塑料和罗红霉素对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和大型溞(Daphnia magna)的联合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和抗生素成为受到广泛关注的新兴污染物。有关二者对生物体的单一毒性研究已经被广泛报道,然而它们对浮游生物的联合毒性研究还较为缺乏。文章的研究目的是明晰聚苯乙烯微塑料(PS-MPs)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罗红霉素(Roxithromycin,ROX)共存条件下,对浮游植物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和浮游动物大型溞(Daphnia magna)的生物交互效应。通过水体暴露的方式,分别研究了MPs与ROX对小球藻和大型溞的单一和联合毒理效应。测试了不同暴露组中斜生栅藻的藻细胞密度、叶绿素a含量以及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等生理指标,暴露液中ROX的浓度变化,大型溞的牧食率、滤水率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等抗氧化酶的活性响应。结果表明,PS-MPs和ROX联合暴露对斜生栅藻的生长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同时对其光合作用效率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相较于空白组,藻细胞密度、叶绿素a含量以及Fv/Fm分别下降了13.3%、9.5%和9.3%,但是二者联合暴露与单一暴露抑制效果并没有显着性差异;此外,PS-MPs和ROX的联合暴露对大型溞的觅食行为存在显着抑制作用,牧食率和滤水率相较于空白组分别下降31.3%和31.6%,且在二者共存条件下,PS-MPs能够降低ROX对大型溞觅食行为的影响;PS-MPs和ROX的联合暴露显着抑制了大型溞的SOD活性和CAT活性,这可能会导致氧化损伤的发生,且联合暴露会对大型溞SOD活性产生相加作用,对CAT活性产生轻微的协同作用。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进一步探索MPs和抗生素对浮游生物的长期交互效应,并对相关作用的机理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许海,陈丹,陈洁,朱广伟,秦伯强[5](2019)在《氮磷形态与浓度对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和斜生栅藻(Scendesmus obliquus)为研究对象,分别以硝酸钠、氯化铵和尿素为氮源,以磷酸氢二钾、甘油磷酸钠和叁磷酸腺苷为磷源,配置不同浓度的氮磷培养基(氮浓度1.00,4.00,8.00mg/L,磷浓度0.20,2.00mg/L),通过一次性培养实验研究2种藻氮、磷饥饿时对不同形态和不同浓度氮磷的生长响应.结果表明,2种藻对氮、磷的形态和浓度响应均不同,且藻种之间也有明显的响应差异.铜绿微囊藻在3种浓度硝酸钠培养下比生长速率无显着差异,而斜生栅藻的比生长速率在硝酸钠4.00mg/L时达到最高,说明1.00mg/L的硝酸钠已满足铜绿微囊藻对氮的生长需求,斜生栅藻对氮的需求高于铜绿微囊藻.铜绿微囊藻在1.00,4.00mg/L氯化铵和尿素培养下的比生长速率相同,且比生长速率和现存量均高于同浓度硝酸钠培养组,说明相比于硝酸钠,铜绿微囊藻更喜欢利用还原态的氯化铵和尿素.但当氯化铵浓度高达8.00mg/L时,铜绿微囊藻比生长速率低于相同浓度尿素和硝酸钠培养组,也低于低浓度氯化铵培养组,说明高浓度氯化铵不利于铜绿微囊藻的生长.然而,斜生栅藻在8.00mg/L氯化铵培养下比生长速率和现存量与尿素培养时无显着差异,而且均高于硝酸钠培养组,说明斜生栅藻对氯化铵的耐受能力比铜绿微囊藻高.3种形态的磷均能被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利用,但铜绿微囊藻用高浓度有机磷培养时的现存量更高,斜生栅藻则在高浓度无机磷培养下生长更好,说明铜绿微囊藻比斜生栅藻能更好的利用有机磷,高浓度的无机磷不利于铜绿微囊藻生长.太湖目前铵氮浓度降低显着,水体无机磷占比很低,溶解态有机磷浓度占比较高,这些都更有利于蓝藻形成优势.(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李晓敏,穆倩,周苏阳,范文宏[6](2019)在《不同亲疏水性质纳米氧化铝存在下铜对斜生栅藻毒性效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氧化铝是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类人工纳米材料。当它被释放到水环境中后,会与环境中原有的重金属发生相互作用并对其毒性产生影响。文章研究了不同亲疏水性质的纳米氧化铝存在下铜对斜生栅藻的毒性效应,测定了藻细胞的生长抑制、金属积累及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丙二醛等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纳米氧化铝显着降低了铜离子对藻细胞的生长抑制,藻细胞内铜的积累量及氧化损伤降低。但不同亲疏水性质的纳米氧化铝之间并不存在显着差别。这可能是由于纳米氧化铝对水中的铜离子发生了吸附,间接降低了藻液中的不稳态铜的浓度,从而减轻了铜对藻细胞的毒害。而纳米氧化铝的不同亲疏水性质对吸附水中铜离子的能力没有显着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监测》期刊2019年03期)
朱凌云,戚甫长,王伟,王琪,占明飞[7](2019)在《斜生栅藻对富营养化水体净化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不同起始密度下的斜生栅藻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作用,设置A、B、C、D、E共5个处理组,分别按0、1×10~4、2×10~4、4×10~4、8×10~4个/mL投入不同密度的斜生栅藻,测定化学需氧量(COD)、总磷、总氮、氨氮4个指标,同时每天对斜生栅藻生物量进行计数。结果显示:不同起始密度的斜生栅藻的生长情况不同,试验后期,各处理组的斜生栅藻出现不同程度的衰亡;C、D、E处理组的总磷、总氮和氨氮的浓度整体呈现降低趋势,且都低于对照组。试验结果证实斜生栅藻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总氮、氨氮和总磷的去除有一定效果,且藻类密度高,去除效果显着。(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张迪,厉圆,沈忱思,肖冬雪,柳建设[8](2019)在《金霉素及其异构体降解产物对斜生栅藻的毒性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水体中四环素类抗生素异构体降解产物的毒性效应,选取金霉素及其异构体降解产物为目标化合物,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为受试生物,结合藻类生理指标探讨金霉素及其异构体降解产物的毒性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斜生栅藻藻液中,金霉素主要的异构体降解产物为异金霉素及异差向金霉素。暴露72 h后,金霉素及其异构体降解产物处理组的藻细胞形态发生了明显的质壁分离,且细胞通透性均显着增大。但是,金霉素母体药物与不同异构体降解产物对斜生栅藻的毒性效应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金霉素母体药物处理组的斜生栅藻细胞中可溶性蛋白质和叶绿素a浓度降低得更为显着,且氧化损伤更为严重。金霉素母体药物与其异构体降解产物虽然具有相似的化学结构,但取代基空间构象的不同会导致药物与藻细胞中的可溶性蛋白质的结合位点不同,因而对藻细胞产生不同的毒性效应。探究金霉素及其异构体降解产物对水生环境产生的毒性效应,有望为全面认识四环素类抗生素的生态环境风险提供新的依据。(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王庆海,焦强强,薛之恒,胡长青,李林[9](2019)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典型水生植物对斜生栅藻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水生植物对共生藻类生长的影响,采用常见水生植物菖蒲的浸泡液培养斜生栅藻,改变不同光照条件,考察斜生栅藻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在菖蒲浸提液浓度相同的条件下,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斜生栅藻的生长速率逐渐增加;在光照强度相同的条件下,随着菖蒲浸提液浓度的增加,菖蒲对斜生栅藻的抑制率逐渐增加。在光照强度为4000lx时,菖蒲浸提液浓度为1、4、8、12、16g/L时,其抑制率依次为14.70%、27.97%、51.75%、74.83%、89.90%;在光照强度为2500lx时,其抑制率依次为20.42%、34.51%、51.04%、75.35%、92.20%;在光照强度为0lx时,其抑制率依次为85.71%、100.00%、100.00%、100.00%、100.00%。由此可知,菖蒲浸提液对斜生栅藻的生长具有较为明显的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06期)
李钒,周平,张文静,王继红[10](2018)在《20%异恶唑草酮悬浮剂对斜生栅藻生长抑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斜生栅藻为试验用藻,测定了20%异唑草酮悬浮剂对斜生栅藻的生长抑制率和生物量抑制率,研究其对斜生栅藻的毒性。在试验条件下,异唑草酮对斜生栅藻的抑制作用明显,其E_yC_(50)值、E_rC_(50)值分别为26.7μg/L、119μg/L,二者均小于0.3 mg/L,对斜生栅藻高毒。因此,该农药在配制和使用过程中应避免污染水体。(本文来源于《现代农药》期刊2018年06期)
斜生栅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斜生栅藻和木醋杆菌构建藻菌共生系统固定化藻,制备了粒径为1 cm和2 cm的固定化藻,以游离藻作对照,测定了斜生栅藻处理后的猪粪废水的氨氮含量、总磷含量、总氮含量并计算了去除率;探究了不同粒径的固定化斜生栅藻和游离斜生栅藻对猪粪废水的净化能力。实验结果显示,固定化藻对猪粪废水中氨氮、总磷、总氮的去除率高于游离藻,且1 cm固定化藻的去除能力更好。说明较小粒径的固定化斜生栅藻对净化畜禽废水有明显优势,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斜生栅藻论文参考文献
[1].朱美玲,孙玉帅,张雪,张玉苗.斜生栅藻对重金属离子的耐受性研究[J].绿色科技.2019
[2].毕亚楠.藻菌共生固定化斜生栅藻处理猪粪废水的研究[J].绿色科技.2019
[3].刘砥,曾鸿鹄,邓杨,覃礼堂,梁延鹏.二元重金属混合物联合胁迫斜生栅藻毒性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4].姜航,丁剑楠,黄叶菁,陈微懿,邹华.聚苯乙烯微塑料和罗红霉素对斜生栅藻(Scenedesmusobliquus)和大型溞(Daphniamagna)的联合效应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9
[5].许海,陈丹,陈洁,朱广伟,秦伯强.氮磷形态与浓度对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生长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19
[6].李晓敏,穆倩,周苏阳,范文宏.不同亲疏水性质纳米氧化铝存在下铜对斜生栅藻毒性效应的研究[J].中国环境监测.2019
[7].朱凌云,戚甫长,王伟,王琪,占明飞.斜生栅藻对富营养化水体净化作用的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9
[8].张迪,厉圆,沈忱思,肖冬雪,柳建设.金霉素及其异构体降解产物对斜生栅藻的毒性效应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9
[9].王庆海,焦强强,薛之恒,胡长青,李林.不同光照条件下典型水生植物对斜生栅藻生长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2019
[10].李钒,周平,张文静,王继红.20%异恶唑草酮悬浮剂对斜生栅藻生长抑制的研究[J].现代农药.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