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原子簇论文-记者,刘万生,通讯员,李志敏

银原子簇论文-记者,刘万生,通讯员,李志敏

导读:本文包含了银原子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连化物所,原子簇,合成,手性,四配位,配体,光致发光性质,贵金属材料,卡耐基梅隆大学,李志敏

银原子簇论文文献综述

,刘万生,通讯员,李志敏[1](2018)在《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等 手性银原子簇合成研究获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刘万生 通讯员李志敏)近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研究员李杲和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教授金荣超等合作,在手性银原子簇的合成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通讯》上。手性贵金属材料,特别是手性金和手性银,展现了独特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报》期刊2018-03-19)

金建成,吴小娟,王贝贝,蒋风雷,刘义[2](2016)在《银原子簇对大肠杆菌抗菌活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银材料作为抗菌剂的应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近年来,纳米银成为了生物医学领域应用中新一代的纳米产品,对它抗菌机制的研究也成为一个热点。超小粒径的贵金属纳米团簇是介于分子与纳米颗粒之间的桥梁,它们的能级是不连续的,有着类似分子的性质。由于它们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它们在生物标记、生物成像、催化和纳米电子学等方面被广泛的应用。然而,作为银材料特性的抗菌性,银原子簇的这一性质还研究的很少。本文在温室下合成了二氢硫辛酸保护的银原子簇,研究了它对人胃粘膜上皮细胞的活性的影响,发现银原子簇对人胃粘膜上皮细胞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说明银原子簇有着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紧接着,我们研究了银原子簇对大肠杆菌的抗菌活性,结果显示在15 mg/L时银原子簇即可完全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表明银原子簇有着作为对人体无毒却有优异抗菌性能的抗菌剂的巨大潜力。(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生物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全国生物物理化学会议论文集》期刊2016-06-14)

赵爽,李振华,刘智攀,王文宁,范康年[3](2007)在《密度泛函方法研究卤族原子(F,Br,I)与银原子簇的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方法研究了气相中的单个的F,Br,I原子吸附在中性和带正、负电荷的银原子团簇上的平衡几何构型AgnX0,±1(X=F,Br,I)、吸附能、电荷转移量以及碎片化模式,并与先前研究过的氯原子在银原子簇上的吸附做了对比.结果表明卤族原子在银原子簇上的吸附得到的相似的最稳定几何构型,具有相似的吸附性质.吸附能和电子转移量的大小顺序为F>Cl>Br>I,与电负性顺序相一致.(本文来源于《化学学报》期刊2007年14期)

刘瑛,何天敬,陈东明,刘凡镇[4](2000)在《氧原子在银原子簇表面吸附重构的DFT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叁层原子簇模型模拟Ag(110)表面,采用量子化学的电子密度泛函方法(DFT)研究了氧原子吸附在Ag(110)表面而引起银表面的多种重构现象。通过计算体系结合能优化得到吸附后体系的表面几何构型,并给出了相关的电离能、电子跃迁能。计算表明:氧原子吸附在银原子的长桥位上,位于银表面之上约0.4处,氧原子的吸附引起银原子表面强烈弛豫。第一、二层银原子间距扩张;第二、叁层银原子间距收缩。由于氧原子的吸附,第一层银原子出现丢失行现象,第二层银原子出现两两成对现象,而第叁层银原子出现弯曲现象。(本文来源于《化学物理学报》期刊2000年06期)

史瑶,夏培杰,杨新民,姚林辉,郑彤[5](2000)在《硫敏化中心中的银原子簇的增感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一定电位范围内的氧化还原缓冲液处理单分散立方溴化银乳剂颗粒表面上的硫敏化中心和由曝光生成的潜影中心 ,考察银原子簇的漂白和再生后的曝光响应曲线 .实验结果再一次确认硫敏化中心中存在的银原子簇对硫敏化起重要作用 ,而且敏化效果也与银原子簇的含量有关 .为此 ,提出硫敏化中心是由硫化银簇与银簇组成 ,它们在潜影形成的过程中各起不同的作用 ,但都有利于提高潜影的生成效率 ,因而共同产生敏化效应 .(本文来源于《感光科学与光化学》期刊2000年04期)

黄元河,冯文林,刘若庄[6](1987)在《溴化银晶体(110)表面上银原子簇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量子化学半经验分子轨道法(CNDO方案),选取了叁个晶面层数不同的AgBr晶体模型,对在这些晶体模型(110)表面上的银原子簇Ag_n(n=1,2,3,4)的电子结构及性质以及潜影机理作了量子化学研究。计算结果表明,晶体对银原子簇的性质有很大的影响,Ag_3和Ag_4优先取竖立晶面的结构。并且从Ag_3起,银原子簇的电荷分布成为上正下负的极性体。本文认为,这种极性是潜影的一个重要性质。Ag_3的热稳定性最强,又是银原子簇产生极性的转折点,故Ag_3是形成潜影的最小银原子簇。计算表明,银原子簇的增长是离子步骤先于电子步骤。(本文来源于《感光科学与光化学》期刊1987年02期)

汤卡罗,金祥林,谢云,唐有祺[7](1986)在《四核银原子簇化合物Ag_4(α-C_(10)H_7CS_2)_4(Py)_4·2Py的晶体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四核银原子簇化合物Ag_4(α-C_(10)H_7CS_2)_4(Py)_4·2Py由α-萘荒酸与硝酸银在有机溶剂中反应,经吡啶重结晶获得单晶。由于反应中采用不同的银盐与α-萘荒酸的投料比(1:2与1:4),得到了两种颜色的晶体(甲和乙)。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测定了它们的晶体结构。晶体甲的空间群为C_(2h)~5—P2_1/a。晶胞参数:a=2.2822(4)(?),b=12.803(4)(?),c=24.444(7)(?),β=103.90(2)°,V=6933.14(?)~3,Z=4。晶体乙的空间群为c_(2h)~6—c2/c。晶胞参数:a=29.150(2)(?),b=12.789(3)(?),c=24.413(2)(?),β=130.56(4)°,V=6914.38(?)~3,Z=4。Ag_4(α-C_(10)H_7CS_2)_4(Py)_4在两种晶体中的空间构型基本相同,差别只在于分子的对称性上。晶体乙中,分子处在二重轴上,分子的对称性较高。本文只报道晶体乙的结构测定和结构参数.3338个反射参与修正,最终的偏差因子R=0.093。分子中Ag_4呈压扁的四面体构型。六个Ag—Ag距离可分成两类,硫桥相连的Ag—Ag平均键长为2.924(?)(2.875—2.972(?)),表明有相当程度的金属键相互作用。不与硫桥相连的Ag—Ag距离为3.563(?)。(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期刊1986年05期)

汤卡罗,金祥林,谢云,唐有祺[8](1984)在《四核银原子簇化合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银的原子簇化合物研究得较少。含硫配体的银原子簇化合物文献报道仅有[(C_3H_2)2NCS_2Ag]_6一例。我们进行了含硫配体的银的原子簇化合物Ag_4(α-C_(10)H_7CS_2)_4(Py)_4·(本文来源于《自然杂志》期刊1984年09期)

银原子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银材料作为抗菌剂的应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近年来,纳米银成为了生物医学领域应用中新一代的纳米产品,对它抗菌机制的研究也成为一个热点。超小粒径的贵金属纳米团簇是介于分子与纳米颗粒之间的桥梁,它们的能级是不连续的,有着类似分子的性质。由于它们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它们在生物标记、生物成像、催化和纳米电子学等方面被广泛的应用。然而,作为银材料特性的抗菌性,银原子簇的这一性质还研究的很少。本文在温室下合成了二氢硫辛酸保护的银原子簇,研究了它对人胃粘膜上皮细胞的活性的影响,发现银原子簇对人胃粘膜上皮细胞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说明银原子簇有着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紧接着,我们研究了银原子簇对大肠杆菌的抗菌活性,结果显示在15 mg/L时银原子簇即可完全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表明银原子簇有着作为对人体无毒却有优异抗菌性能的抗菌剂的巨大潜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银原子簇论文参考文献

[1].,刘万生,通讯员,李志敏.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等手性银原子簇合成研究获进展[N].中国科学报.2018

[2].金建成,吴小娟,王贝贝,蒋风雷,刘义.银原子簇对大肠杆菌抗菌活性的研究[C].中国化学会-生物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全国生物物理化学会议论文集.2016

[3].赵爽,李振华,刘智攀,王文宁,范康年.密度泛函方法研究卤族原子(F,Br,I)与银原子簇的相互作用[J].化学学报.2007

[4].刘瑛,何天敬,陈东明,刘凡镇.氧原子在银原子簇表面吸附重构的DFT研究[J].化学物理学报.2000

[5].史瑶,夏培杰,杨新民,姚林辉,郑彤.硫敏化中心中的银原子簇的增感作用[J].感光科学与光化学.2000

[6].黄元河,冯文林,刘若庄.溴化银晶体(110)表面上银原子簇的理论研究[J].感光科学与光化学.1987

[7].汤卡罗,金祥林,谢云,唐有祺.四核银原子簇化合物Ag_4(α-C_(10)H_7CS_2)_4(Py)_4·2Py的晶体结构[J].中国科学(B辑化学生物学农学医学地学).1986

[8].汤卡罗,金祥林,谢云,唐有祺.四核银原子簇化合物的研究[J].自然杂志.1984

标签:;  ;  ;  ;  ;  ;  ;  ;  ;  ;  

银原子簇论文-记者,刘万生,通讯员,李志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