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多环芳香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石油源多环芳香烃,微生物降解,机理,代谢途径
多环芳香烃论文文献综述
申国兰,李利,陈莎[1](2018)在《微生物降解石油源多环芳香烃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石油源多环芳香烃是存在于石油中的一类致畸、致癌污染物,具有以低环(2~3环)为主且取代基比例明显高于其他来源PAHs的组分特征。石油泄露引发的PAHs污染,其降解主要依赖于微生物的活动。本文对能够降解PAHs的微生物种类、降解机理、代谢途径及编码基因进行了概述。从PAHs作为碳源的角度将微生物降解机理划分为能以PAHs为唯一碳源进行生长的降解机理和共代谢机理。对与PAHs有关的好氧和厌氧微生物降解途径及对应的编码基因簇进行了总结。自然界中细菌、放线菌、真菌及藻类都能够降解PAHs,由加氧酶催化的苯环羟基化和还原酶介导的苯环脱芳烃化是好氧和厌氧降解途径的关键步骤,与降解有关的pca,cat,paa,nah,nah-like和bcr基因簇则分别调控好氧和厌氧降解过程。这些进展有助于系统了解石油源PAHs的降解过程、微生物作用机理和分子遗传机制,为进一步利用微生物促进环境生物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土壤》期刊2018年01期)
李成龙[2](2018)在《吡咯稠合硼氮掺杂多环芳香烃的合成及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主要从事新型的硼氮掺杂的π-共轭体系的构建,发展新型硼氮化合物的合成方法。研究方向主要分为两个方向:第一部分是以吡咯合成硼氮杂苯并吲哚及苯并咔唑类化合物,并对其进行光电物理性质的研究;第二部分是新型的硼氮掺杂的Ullazine类化合物的构建及性质研究。我们成功地合成了一系列吡咯稠合硼氮掺杂的多环芳香类化合物,同时对其进行了光电性质的研究,以探究其在功能材料方面的应用。具体的研究工作如下:在第一部分的研究中,我们设计并成功合成了硼氮掺杂的苯并吲哚4a和苯并咔唑7a。随后我们通过溶剂扩散的方法培养出了4a和7a的单晶,根据单晶结构解析及理论计算,我们发现化合物4a和7a的硼氮杂苯单元具有弱的芳香性。此外,我们对硼氮掺杂的苯并吲哚4a,6a和苯并咔唑7a及其衍生物进行了的光电物理性质测试。我们发现,化合物4a,6a和7a的吸收峰处于紫外光区域,叁个化合物的发射光谱处于可见光区域。通过对此类多环芳烃的在不同溶剂中的吸收和发射光谱的研究,我们发现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加,叁个多环芳烃的吸收光谱均没有明显变化,这表明叁个多环芳烃的基态是π-π*。但根据发射光谱分析,该类化合物的溶剂化效应比较明显,且在不同溶剂中的发射光谱的形状不同。苯并吲哚4a与6a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加,其发射峰有较为明显的红移,苯并咔唑7a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加,其发射峰无明显的变化。同时我们对其进行了氟离子探针测试,发现当加入F~-后,化合物4a和7a的吸收发射峰的强度都有明显的减弱。由此说明,化合物4a和7a中的硼原子仍保留了一定的Lewis酸性。在第二部分研究工作中,我们设计并合成了以硼氮掺杂的Ullazine为母体的一系列氮杂的类芘化合物。单晶衍射表明,BN-Ullazine具有平面结构。结合单晶结构和理论计算,我们发现所合成的BN-Ullazine中的硼氮杂苯单元具有弱的芳香性。我们也对这一类新型的硼氮掺杂的多环芳烃进行了系统的光电物理性质研究。光电性质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的吸收发射峰与硼原子上的取代基团的大小影响不明显。总之,本论文立足于设计合成新型吡咯稠合硼氮掺杂多环芳香烃,然后对新合成的硼氮掺杂的多环芳烃进行了完整的表征以及系统地光电物理性质的研究。本论文的研究为硼氮掺杂的有机共轭功能材料及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天津理工大学》期刊2018-01-01)
陈冠甫,陈威翔[3](2017)在《柴油引擎添加生质燃料排放多环芳香烃对人体之健康风险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过去研究显示,运输工具所使用之燃料对所排放污染物之影响十分显着,柴油中所含芳香烃成分可影响火焰温度,使燃烧中氮氧化物浓度提高,进而改变排放尾气中致癌性多环芳香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的生成。近年来生质燃料的使用逐渐受到重视,但对尾气中PAHs生成以及衍生之民众致癌风险是否具正面效益仍属未知,更甚者过去亦显少考量悬浮微粒相PAHs之影响。本研究之目的在于比较当柴油引擎使用柴油(对照组)及乳化燃料(实验组)时上述几点之差异,实验组使用燃料是以超级柴油中添加不同配比之纯水及生质柴油,超级柴油添加纯水之配比为10~19%纯水与90~81%超级柴油,超级柴油添加纯水及生质柴油之配比为10%纯水添加10~40%生质柴油与80~50%超级柴油,假设在一定数量发动机启动条件下,估算PAHs在一年内排放量传输至环境中浓度,经由Fugacity多介质模式预测PAHs在不同环境中如空气、水体、及土壤浓度,进而预测人体于食物链中PAHs暴露剂量,了解柴油引擎在不同燃料使用条件下排放PAHs种类浓度与对大众可能产生之致癌风险变化。气相致癌风险估算结果显示,当使用纯超级柴油添加纯水时,风险值随添加纯水比例增加而减少,且相较于添加纯超级柴油时之风险结果约减少10倍之致癌风险值;当使用纯超级柴油添加纯水及生质柴油时,相较于添加纯超级柴油减少100倍之致癌风险值;颗粒相致癌风险结果显示,气相污染物之风险值皆占气、颗粒相总风险值的19.3~31.5%,估计颗粒污染物之健康风险可能高于气相污染物之健康风险,并可推测当PAHs附着于颗粒表面时受到颗粒表面其他化合物影响而对人体的毒性反应会产生加乘之影响。综合上述,使用含10%纯水、20%生质柴油与70%超级柴油之乳化燃料时其增量致癌风险值为最低,但随着生质柴油添加比例增加一提高起衍生之致癌风险,显示此类洁净能源之应用可能仍须考量在人体健康风险之负面冲击。(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海峡两岸气胶技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7-09-06)
刘磊,周苏[4](2017)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法测定腊肉中的多环芳香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QuEChERS方法对腊肉进行前处理,利用岛津公司的GCMS-TQ8040叁重四极杆气质联用仪,建立腊肉中13种多环芳香烃(PAHS)的测定方法。结果表明,在标准曲线浓度范围内各组分线性关系良好,各组分相关系数均达到0.999以上,基质加标回收率为87.76%~128.09%,6次平行试验RSD小于7%。该方法经济、快捷且具有较好的精确度和准确度,展现出了一定的实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期刊2017年09期)
张倩[5](2017)在《多环芳香烃在超临界CO_2中的溶解度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临界流体(Supercritical fluids,SCF)在石油化工中主要应用于超临界萃取技术,如超临界流体萃取多环芳香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PAHs是一种烃类化合物,其分子结构中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苯环结构。而在超临界萃取过程中,PAHs在SCF中的溶解度是进行萃取参数选择和设备操作的关键。超临界CO_2(SCCO_2)是SCF中最常见的一种流体,它无毒、不爆炸、价格相对低廉。目前,确定PAHs在SCCO_2中的溶解度的方法主要有实验法、状态方程法、半经验缔合模型和智能模型。实验测定溶解度较准确,但耗时费力、成本较高。状态方程法需要溶质的临界参数,很多情况下溶质的临界参数并不清楚。针对此问题,基于分子缔合理论,建立溶解度半经验模型,采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和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s,GA)以及灰狼算法(Grey Wolf Optimization,GWO)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溶解度模型,主要认识如下:(1)基于Chrastil模型和改进的Chrastil模型,提出了新的五参数和六参数的半经验缔合模型,关联了 PAHs在SCCO_2中的溶解度。并与国外公开发表的17种半经验缔合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新模型误差较低(AARD=7.53%,7.57%,8.01%),能很好的计算PAHs在SCCCO_2中的溶解度。(2)采用支持向量机(SVM)和遗传算法(GA)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 PAHs在SCCO_2中的溶解度模型(GA-SVM)。运用PAHs在SCCO_2中的470个实验溶解度数据,对GA-SVM模型进行了训练(329个)和预测(141个)。结果表明:GA-SVM模型能较好地预测PAHs在SCCO_2中的溶解度,绝对相对偏差(AARD)最小为5.78%,最大7.77%,平均为5.94%。最后对新模型进行了验证及有效性评价,建立了模型适用的温度和压力范围:温度308.15~348.15 K,压力7.98~35.59MPa。(3)采用支持向量机(SVM)和灰狼算法(GWO)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 PAHs在SCCO_2中的溶解度模型(GWO-SVM)。运用PAHs在SCCO_2中的9种物质(共888个实验溶解度数据),对GWO-SVM模型进行了训练(626个)和预测(262个)。结果表明:GWO-SVM模型能较好地预测PAHs在SCCO_2中的溶解度,AARD 最小为0.27%,最大7.51%,平均为2.64%。最后对新模型进行了验证及有效性评价,建立了模型适用的温度和压力范围:温度308.05~348.15 K,压力7.83~35.59MPa。(4)在同一温度和压力条件下,选取精度较高的半经验缔合模型、GA-SVM模型和GWO-SVM模型进行对比分析,优选出精度最高的模型:GWO-SVM模型(AARD=1.42%)。该模型泛化能力强、准确度高,尤其适用于等温低压条件,同时能够为模型在油田应用提供一种实用方法。(本文来源于《西南石油大学》期刊2017-05-01)
周鑫魁,吴永宝,洪霞,钱滢文,邓丽娟[6](2017)在《离子液体辅助萃取测定油脂中常见多环芳香烃》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2-二(3'-苄基苯并咪唑基)乙烷六氟磷酸盐为辅助萃取剂,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和二甲基亚砜混合液作为载体和提取溶剂,提取油脂中常见的多环芳香烃,用碱性缓冲液净化杂质,经附带荧光检测器的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其含量。结果表明:目标物在0.5~50 ng/m 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在1~50 ng/g加标量下,回收率在86.8%~92.5%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1.21%~2.54%之间。离子液体辅助萃取测定油脂中的常见多环芳香烃,可代替传统固相萃取法,操作方便,检测周期短,结果稳定,适用于批量化检测。(本文来源于《中国油脂》期刊2017年04期)
陈静,张倩,卞小强,韩兵[7](2017)在《基于GA-SVR模型预测多环芳香烃在超临界CO_2中的溶解度》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有机固体溶质在超临界CO_2(SCCO_2)中的溶解度实验耗时费力问题,采用基于支持向量机和遗传算法建立了多环芳香烃(PAH)在SCCO_2中的溶解度模型(GA-SVR),利用PAH在SCCO_2中的467个实验溶解度数据对GA-SVR模型进行了训练和预测,并基于帽子矩阵和William plot理论,建立了一种检测GA-SVR模型异常点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新模型预测PAH在SCCO_2中的溶解度精度较高,绝对相对偏差最小为5.42%,最大7.77%,平均为5.94%,对所有数据点进行了异常点检测,发现新建模型没有出现异常数值。该研究成果为溶质在超临界流体中的溶解度计算提供了一种新方法。(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期刊2017年03期)
马佳,戴晓静,焦海燕[8](2017)在《多环芳香烃受体基因rs2066853与冠心病遗传易感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多环芳香烃受体基因(AhR)多态性位点rs2066853与冠心病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205例经冠脉造影检查确诊的宁夏汉族冠心病患者及190例宁夏健康汉族对照为研究对象,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AS-PCR)检测AhR rs2066853基因型,病例组和对照组中AhR rs2066853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之间的差异用χ~2检验确定;AhR rs2066853基因和冠心病的相关性用OR和95%CI确定。结果 AhR rs2066853的叁种基因型AA、AG和GG在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8,P<0.05);携带变异基因G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比携带变异基因A高。与野生型相比,杂合突变型AG和纯合突变型GG基因的OR值分别为1.43(95%CI:0.88~2.18)和2.37(95%CI:1.22~5.50)。结论 AhR rs2066853变异基因G可能与冠心病发病有关。(本文来源于《宁夏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颜亚楠[9](2017)在《噻吩稠合含硼多环芳香烃的合成及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致力于发展新型噻吩硫硼掺杂的有机π共轭体系,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双噻吩稠合1,4-硼硫杂苯的合成及性质研究;第二部分是双苯并噻吩稠合1,4-硼硫杂苯的性质研究。我们成功地合成了上述两种含硼多环芳香烃的母体,并对其光电物理特性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探究分子结构与材料性能之间的关系。主要内容如下:在第一部分工作中,我们设计合成了噻吩稠合1,4-硫硼杂苯化合物Ⅰ-1和Ⅰ-2,起初我们采用锡硼交换反应的方法合成了目标化合物,后期为避免使用含锡的有毒试剂,我们对合成方法进行了改进,利用米基硼酸二甲酯作为亲电试剂,两步即可得到目标化合物。随后我们培养并得到了噻吩稠和1,4-硼硫杂苯的同分异构体的单晶,通过对它的单晶进行结构解析,以及结合理论计算,我们认为噻吩稠合1,4-硼硫杂苯具有弱的芳香性。我们还对其光电物理性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研究发现,利用碱拔氢/亲电体捕捉以及Stille偶联反应可以对Ⅰ-1和Ⅰ-2的2,4-位置进行衍生化。我们也同时对部分衍生物进行了光电物理性质的研究。研究发现,Ⅰ-1和Ⅰ-2在引入取代基之后吸收和发射波长均会显示一定程度的红移。另外,对于Ⅰ-1和Ⅰ-2作为氟离子传感器也进行了初步地研究,我们发现加入F-后,Ⅰ-1和Ⅰ-2的吸收和发射受到明显的抑制,此性质表明Ⅰ-1和Ⅰ-2中的硼原子仍然具有一定的Lewis酸性。在第二部分工作中,基于第一部分工作的基础,我们设计并合成苯并噻吩稠合1,4-硫硼杂环化合物Ⅱ-1和Ⅱ-2,随后利用同样新的方法得到了目标产物,我们也对Ⅱ-1和Ⅱ-2的单晶结构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且测试了Ⅱ-1和Ⅱ-2的紫外吸收、荧光发射、与F-络合后的吸收发射以及循环伏安曲线。研究发现,苯并噻吩稠和的1,4-硼硫杂苯的光电物理性质与硼硫的相对位置有很大的关系。此外,此类化合物在空气中非常稳定,可以作为并五苯的类似物。总之,本论文围绕噻吩稠和的含硼多环芳烃进行了研究,设计并合成了两个系列含硼的多环芳香烃,研究了其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为后续将此类多环共轭芳香烃应用到有机光电材料中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天津理工大学》期刊2017-02-01)
贺振武[10](2017)在《小分子烷烃和烯烃层流预混火焰中多环芳香烃生成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化石燃料在不完全燃烧过程中生成的多环芳香烃(PAHs)具有强烈的致癌、致畸及致突变性,并且被认为是碳烟颗粒生成的重要前驱物。探究燃烧过程中PAHs的生成特性及形成机理已成为燃烧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利用对火焰无干扰并且具有高时空分辨率的激光诱导荧光技术(LIF),对小分子烷烃和烯烃层流预混滞止火焰中PAHs荧光强度进行测量,利用Chemkin软件结合KAUST2机理进行模拟计算及反应路径分析,深入研究了燃烧条件以及燃料结构对火焰中PAHs生成的影响,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1)PAHs生成随火焰高度演变:乙烷层流预混火焰中随火焰高度的增加,PAHs荧光强度随之增强;且不同火焰高度的荧光光谱形状基本相同,均在荧光波长500nm处荧光强度达到峰值。(2)燃烧条件对PAHs生成影响:乙烷层流预混火焰在相同温度场和停留时间条件下,随当量比的增大,PAHs荧光强度随之增强;模拟分析发现随着当量比的增大,苯的前驱物C_2H_2和C_3H_3浓度均增加,从而有利于火焰中苯及PAHs的生成。相同当量比和停留时间时,随温度的升高,PAHs荧光强度呈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原因是在低温时PAHs生成反应活性大于其消耗反应活性,而在高温时则相反。温度改变主要是引起PAHs生成和消耗反应速率相对关系的改变以及苯生成浓度的变化,从而导致PAHs生成浓度的差异。(3)燃料结构对PAHs生成影响:乙烷和丙烷层流预混火焰在相同燃烧条件及停留时间时,丙烷火焰中的PAHs荧光强度明显要高于乙烷火焰;乙烯和乙烷层流预混火焰在相同燃烧条件及停留时间时,乙烯火焰中的PAHs荧光强度也要明显高于乙烷火焰;模拟结果显示,丙烷火焰和乙烯火焰中的C_2H_2和C_3H_3浓度均大于乙烷火焰,从而导致火焰中苯及PAHs生成浓度的差异。正、异丁烯层流预混火焰在相同燃烧条件及停留时间条件下,正丁烯火焰中的PAHs荧光强度要高于异丁烯火焰,意味着C4直链烯烃相比含有支链的烯烃更有利于火焰中PAHs的生成。(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7-01-01)
多环芳香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论文主要从事新型的硼氮掺杂的π-共轭体系的构建,发展新型硼氮化合物的合成方法。研究方向主要分为两个方向:第一部分是以吡咯合成硼氮杂苯并吲哚及苯并咔唑类化合物,并对其进行光电物理性质的研究;第二部分是新型的硼氮掺杂的Ullazine类化合物的构建及性质研究。我们成功地合成了一系列吡咯稠合硼氮掺杂的多环芳香类化合物,同时对其进行了光电性质的研究,以探究其在功能材料方面的应用。具体的研究工作如下:在第一部分的研究中,我们设计并成功合成了硼氮掺杂的苯并吲哚4a和苯并咔唑7a。随后我们通过溶剂扩散的方法培养出了4a和7a的单晶,根据单晶结构解析及理论计算,我们发现化合物4a和7a的硼氮杂苯单元具有弱的芳香性。此外,我们对硼氮掺杂的苯并吲哚4a,6a和苯并咔唑7a及其衍生物进行了的光电物理性质测试。我们发现,化合物4a,6a和7a的吸收峰处于紫外光区域,叁个化合物的发射光谱处于可见光区域。通过对此类多环芳烃的在不同溶剂中的吸收和发射光谱的研究,我们发现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加,叁个多环芳烃的吸收光谱均没有明显变化,这表明叁个多环芳烃的基态是π-π*。但根据发射光谱分析,该类化合物的溶剂化效应比较明显,且在不同溶剂中的发射光谱的形状不同。苯并吲哚4a与6a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加,其发射峰有较为明显的红移,苯并咔唑7a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加,其发射峰无明显的变化。同时我们对其进行了氟离子探针测试,发现当加入F~-后,化合物4a和7a的吸收发射峰的强度都有明显的减弱。由此说明,化合物4a和7a中的硼原子仍保留了一定的Lewis酸性。在第二部分研究工作中,我们设计并合成了以硼氮掺杂的Ullazine为母体的一系列氮杂的类芘化合物。单晶衍射表明,BN-Ullazine具有平面结构。结合单晶结构和理论计算,我们发现所合成的BN-Ullazine中的硼氮杂苯单元具有弱的芳香性。我们也对这一类新型的硼氮掺杂的多环芳烃进行了系统的光电物理性质研究。光电性质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的吸收发射峰与硼原子上的取代基团的大小影响不明显。总之,本论文立足于设计合成新型吡咯稠合硼氮掺杂多环芳香烃,然后对新合成的硼氮掺杂的多环芳烃进行了完整的表征以及系统地光电物理性质的研究。本论文的研究为硼氮掺杂的有机共轭功能材料及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环芳香烃论文参考文献
[1].申国兰,李利,陈莎.微生物降解石油源多环芳香烃的研究进展[J].土壤.2018
[2].李成龙.吡咯稠合硼氮掺杂多环芳香烃的合成及性质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8
[3].陈冠甫,陈威翔.柴油引擎添加生质燃料排放多环芳香烃对人体之健康风险评估[C].第十五届海峡两岸气胶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17
[4].刘磊,周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法测定腊肉中的多环芳香烃[J].河南科技.2017
[5].张倩.多环芳香烃在超临界CO_2中的溶解度模型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7
[6].周鑫魁,吴永宝,洪霞,钱滢文,邓丽娟.离子液体辅助萃取测定油脂中常见多环芳香烃[J].中国油脂.2017
[7].陈静,张倩,卞小强,韩兵.基于GA-SVR模型预测多环芳香烃在超临界CO_2中的溶解度[J].石油化工.2017
[8].马佳,戴晓静,焦海燕.多环芳香烃受体基因rs2066853与冠心病遗传易感性研究[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7
[9].颜亚楠.噻吩稠合含硼多环芳香烃的合成及性质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7
[10].贺振武.小分子烷烃和烯烃层流预混火焰中多环芳香烃生成特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