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羟戊酸焦磷酸脱羧酶论文-杨莉,樊小莉,刘琴,王芳,刘静

甲羟戊酸焦磷酸脱羧酶论文-杨莉,樊小莉,刘琴,王芳,刘静

导读:本文包含了甲羟戊酸焦磷酸脱羧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滇重楼,Pp,MVD,基因克隆,表达分析

甲羟戊酸焦磷酸脱羧酶论文文献综述

杨莉,樊小莉,刘琴,王芳,刘静[1](2019)在《滇重楼甲羟戊酸焦磷酸脱羧酶基因的分子克隆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皂苷是滇重楼的主要药效成分,获取滇重楼皂苷合成途径中关键基因(MVD)的cDNA全长序列,并对该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及表达量分析。方法通过同源克隆法得到滇重楼MVD cDNA的保守片段,利用RACE技术获得MVD c DNA全长序列,命名为PpMVD,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PpMVD在滇重楼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PpMVD基因cDNA全长1 583 bp,开放阅读框(ORF)长1 269 bp,编码422个氨基酸,该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6 820,等电点为5.69,不稳定指数为45.40;滇重楼Pp MVD蛋白质二级结构中含有159个α-螺旋,占37.68%;19个β折叠,占4.50%;69个延伸链,占16.35%;175个无规卷曲,占41.47%;该蛋白没有跨膜螺旋区,且不存在信号肽,其全部氨基酸都位于细胞膜表面;该基因包含MVD1-Superfamily家族的保守结构域,属于GHMP激酶蛋白家族成员;RT-PCR结果显示,滇重楼PpMVD基因在种子、叶片、茎和块茎中均有表达,但表达量呈显着差异(P>0.05),由高到低依次为块茎>叶片>种子>茎,其中主要药用组织块茎中表达量最高,为最低表达量(茎)的3.3倍。结论首次克隆了滇重楼Pp MVD cDNA全长序列,并检测了该基因在滇重楼各组织中的表达量,为进一步研究Pp MVD基因在提高皂苷生物合成过程中的影响提供了基础,并对重楼药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支持。(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9年06期)

孙化鹏,钟晓红,乔飞[2](2018)在《洋常春藤甲羟戊酸焦磷酸脱羧酶基因HhMVD的克隆与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甲羟戊酸焦磷酸脱羧酶(Mevalonate diphosphate decarboxylase,MVD)是叁萜皂苷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为研究其在洋常春藤中的基因功能,通过RT-PCR和RACE技术从洋常春藤叶片中克隆获得HhMVD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并通过RT-qPCR技术分析其表达规律。结果表明:RACE克隆获得的HhMVD基因cDNA序列全长1 799 bp,包含一个完整开放阅读框(ORF)1 263 bp、5′非编码区(5′UTR)192 bp、3′非编码区(3′UTR)344 bp;该基因编码420个氨基酸,分子质量46.6ku,理论等电点为6.57,不含跨膜区,属于非分泌型蛋白;HhMVD蛋白具有GHMP激酶N端结构域,属于甲羟戊酸激酶系列,与刺五加、人参、叁七等同科植物亲缘关系较近。RT-qPCR结果表明,洋常春藤中HhMVD基因的时空表达相对稳定,但与常春藤皂苷含量差异变化之间存在一定的负相关性。洋常春藤HhMVD基因的成功克隆及表达分析研究,为深入探讨其基因功能、阐明其在常春藤皂苷生物合成途径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热带作物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王鹏杰,陈丹,曹红利,陈静,陈笛[3](2017)在《茶树甲羟戊酸焦磷酸脱羧酶基因CsMVD的克隆与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研究在茶树转录组测序的基础上,以茶树品种‘福鼎大白茶’的芽叶为供试材料,采用RT-PCR技术,克隆茶树萜类化合物合成途径中的限速酶——甲羟戊酸焦磷酸脱羧酶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CsMVD(GenBank登录号为MF772780);该基因全长1 585bp,其ORF为1 266bp,编码421个氨基酸,蛋白质分子量46.45kD,理论等电点7.10。CsMVD蛋白可能定位于细胞质中,具有MVD1superfamily的保守结构域,不存在跨膜结构和信号肽,具有多个磷酸化位点,部分保守的氨基酸残基决定了蛋白的催化反应特异性和活性。系统进化分析表明,CsMVD与新疆紫草(Arnebia euchroma)MVD的亲缘关系最近。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CsMVD在茶树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果实中CsMVD的表达量最高,表达水平表现为:果实>茎>根>叶>花;在白茶萎凋过程中,CsMVD基因的表达量在48h结束阶段显着高于0h,推测该基因与茶叶萜类香气化合物形成有关。(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柴佳[4](2017)在《乙酰CoA乙酰转移酶和焦磷酸甲羟戊酸脱羧酶在泽漆乳汁管中的表达分析与定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泽漆(Euphorbia helioscopia L.)为大戟科(Euphorbiaceae)大戟属(Euphorbia)草本植物,全株含乳汁。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草药,其有效成分为萜类化合物。萜类作为植物界中最广泛的一种次级代谢产物,合成萜类化合物碳骨架的途径主要有两条,即发生在细胞质中的甲羟戊酸(MVA)途径及发生在质体中的2-C-甲基-D-赤藓糖醇-4-磷酸(MEP)途径。泽漆中的乳汁管是其萜类化合物合成和储存的主要场所,通过对泽漆乳汁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我们鉴定出多种蛋白质,其中包括与萜类合成相关的酶,乙酰辅酶A乙酰转移酶(AACT)和焦磷酸甲羟戊酸脱羧酶(MDC),这两种酶是MVA途径中的关键酶。我们课题组已经成功的克隆出AACT和MDC两种酶的基因,分别命名为EhAACT(登陆号:KP995935)和EhMDC(登陆号:KP995936),并且将这两种基因进行原核表达,获得了表达蛋白。为了深入了解乳汁管中萜类物质的合成部位、转运以及积累,本论文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EhAACT和EhMDC两种基因在泽漆不同器官的表达进行定量分析。并用所获得的表达蛋白制备抗体,通过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 Blot)以及胶体金免疫电镜技术,对泽漆乳汁管中的AACT和MDC两种酶在蛋白、细胞和细胞器水平上进行免疫定位分析,从而为泽漆乳汁管中萜类化合物的合成与调控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有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RT-PCR技术对EhAACT和EhMDC两个基因在泽漆不同组织中的转录水平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EhAACT基因在根、茎、叶中的转录水平几乎一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EhMDC基因在根、茎、叶各个器官中均有表达,且表达量具有显着差异(P<0.05),在根中的表达量比叶与茎中的较高,然而在叶与茎中转录水平几乎相同。2.分别将纯化的AACT蛋白和MDC蛋白作为抗原进行抗体制备,并采用酶联反应检测抗体效价,抗AACT和抗MDC多克隆抗体的效价均约为1:400000。3.提取泽漆乳汁中的总蛋白,通过Western Blot技术分析AACT蛋白和MDC蛋白在泽漆乳汁管中的表达。结果显示,抗AACT抗体识别出一条分子质量大约为43 kDa的条带,抗MDC抗体识别出分子质量大约为46 kDa的单一条带。说明泽漆的乳汁管中确实存在这两种酶,并且可能参与乳汁管中萜类物质的合成。4.通过胶体金免疫电镜技术,对AACT和MDC在泽漆乳汁管中进行亚细胞定位分析,发现AACT和MDC都主要分布在细胞质,内质网及起源于内质网的小泡中。这一结果为萜类物质的生物合成与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7-06-01)

李清,李标,郭顺星[5](2018)在《金钗石斛焦磷酸甲羟戊酸脱羧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焦磷酸甲羟戊酸脱羧酶(pyrophospomevalonate decarboxylase,MVD)是甲羟戊酸途径中的关键酶,在植物细胞萜类物质合成代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石斛碱作为倍半萜类生物碱,其合成很可能离不开MVD的参与。本研究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c 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首次从金钗石斛中克隆到一个MVD基因,命名为Dn MVD(Gen Bank注册号KY626328)。Dn MVD基因c DNA全长1 763 bp,编码一条由424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分子量为47.132 63 k D,等电点6.84。Dn MVD编码的蛋白包含GHMP激酶超家族的特异性识别序列,且拥有严格保守的1个亮氨酸、1个天冬氨酸和3个半胱氨酸活性位点,与多种植物MVD高度同源。Dn MVD的表达受到菌根真菌的影响,金钗石斛茎中Dn MVD的表达量于接菌后期显着高于对照。Dn MVD基因的分子鉴定及其在接菌前后金钗石斛茎中的表达特性为进一步解析该基因在金钗石斛石斛碱合成代谢途径及菌根互作过程中的分子调控作用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8年02期)

王晓云,陈蓉,张恩慧,钟国跃[6](2016)在《穿心莲甲羟戊酸5-焦磷酸脱羧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穿心莲内酯是穿心莲的主要药效成分,广泛用于抗炎。为了对它的生物合成进行遗传调控,提高内酯类成分的合成量,作者在转录组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获得了穿心莲内酯生物合成途径中甲羟戊酸5-焦磷酸脱羧酶基因的3个克隆,包含的ORF均长1 260 bp,分别在4个位点具有单碱基的差异。它们编码由419个残基组成的氨基酸序列;保守结构域中均具有11个高度保守的氨基酸,分别决定催化反应的特异性和活性;N端不含有质体定位的信号肽;与丹参的MVD蛋白(Gen Bank号AEZ55675.1)一致性较高。在穿心莲茎和叶片中,MVD基因的表达量分别在花蕾期和初花期最高,但各时期表达量的倍数差异不大。该研究获得的MVD基因,为后续进行详细的功能解析,并进一步应用于穿心莲内酯的遗传调控,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6年04期)

张晓东,李彩霞,王元忠[7](2015)在《滇龙胆甲羟戊酸二磷酸脱羧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获得滇龙胆GrMDC基因序列,以滇龙胆转录组为基础,采用RT-PCR技术从滇龙胆幼叶克隆GrMDC基因,并进行原核表达和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结果表明:滇龙胆GrMDC基因(登录号KJ917169)全长1 275bp,GrMDC蛋白相对分子量为46.77kD,pI为5.97;该蛋白可能定位于细胞质,无信号肽,为亲水不稳定蛋白,主要由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构成;GrMDC蛋白与长春花CrMDC蛋白相似性较高(88.12%),且亲缘关系最近;GrMDC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重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72.77kD(含GST标签26kD),与预期蛋白大小一致;GrMDC基因主要在根中表达。(本文来源于《贵州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12期)

邢朝斌,龙月红,何闪,周秘,修乐山[8](2012)在《刺五加甲羟戊酸焦磷酸脱羧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RACE技术克隆刺五加甲羟戊酸焦磷酸脱羧酶(mevalonate diphosphate decarboxylase,MDD)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该基因进行分析,并通过RT-PCR法检测MDD在刺五加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和不同器官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1)刺五加MDD基因cDNA序列全长1 769bp(GenBank登录号为JQ905594),开放阅读框全长1 263bp,编码420个氨基酸残基,包含GHMP激酶超家族的特异性识别序列;刺五加MDD蛋白的二级结构中含有161个α螺旋,占38.33%;68个延伸链,占16.19%;19个β折叠,占4.52%;172个无规则卷曲,占40.95%;刺五加MDD蛋白无跨膜区域,定位于膜外。(2)刺五加MDD基因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和器官中均有表达,但表达量具有显着差异(P<0.05)。在整个生长期中,MDD的表达呈现高-低-高-低的变化趋势,第一个表达高峰出现在萌芽期至叶片完全展开时,第二个高峰出现在果实体积快速增长期,最高表达量(叶片完全展开期)为最低表达量(叶片衰老期)的4.51倍;不同器官中,幼茎的表达量最高,为最低表达量(叶片)的7.22倍,但叶片、叶柄和根中的表达量差异不显着。研究结果为阐明刺五加皂苷的生物合成及对其进行表达调控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2年10期)

秦磊,师亮,任昂,赵明文[9](2010)在《灵芝甲羟戊酸焦磷酸脱羧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灵芝(Ganoderma lucidum)是我国传统的药用真菌,俗称"灵芝仙草"。传统中医观点认为灵芝具有益气、补中、增智及延年益寿等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灵芝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包括叁萜类、多糖类、核苷类、呋喃类衍生物、甾醇类、生物碱等,其中叁萜类是其主要的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肿瘤、抑制组织胺释放、抗HIV及抑制胆固醇的生物合成及吸收等作用。(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全国食用菌学术研讨会摘要集》期刊2010-10-14)

秦磊[10](2009)在《灵芝甲羟戊酸焦磷酸脱羧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灵芝(Ganoderma lucidum)是我国传统的药用真菌,俗称“灵芝仙草”。传统中医观点认为灵芝具有益气、补中、增智及延年益寿等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灵芝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包括叁萜类、多糖类、核苷类、呋喃类衍生物、甾醇类、生物碱等,其中叁萜类是其主要的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肿瘤、抑制组织胺释放、抗HIV及抑制胆固醇的生物合成及吸收等作用。灵芝叁萜类物质是灵芝的次级代谢产物,其合成是通过甲羟戊酸途径进行的。甲羟戊酸途径是真核细胞中合成甾醇和类异戊二烯的途径。甲羟戊酸焦磷酸脱羧酶(Mevalonate pyrophosphate decarboxylase, MVD)是甾醇和类异戊二烯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催化类异戊二烯生物合成的第一步反应(甲羟戊酸焦磷酸脱羧形成异戊烯焦磷酸)。因此,MVD表达量的高低可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灵芝中叁萜类物质的含量。由于叁萜类物质是灵芝的主要生物活性成分,因此研究MVD基因的表达特性对提升灵芝的药用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通过比对已报道的其他物种的MVD的氨基酸序列,根据保守区段设计简并引物,得到353bp的灵芝MVD基因特异片段;根据得到的特异片段分别设计5'-SEFA和3'-RACE特异引物,通过PCR扩增分别得到该基因的5’末端基因组序列、启动子序列和3’末端cDNA序列;对得到的片段进行拼接、排除可能的内含子后设计引物,分别以灵芝基因组DNA和cDNA为模板扩增得到灵芝MVD基因的基因组DNA及cDNA全长。其中基因组DNA全长为1312bp, cDNA全长为1203bp,编码一个由400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对灵芝甲羟戊酸焦磷酸脱羧酶基因的基因组DNA序列和cDNA序列的对比分析表明,该基因由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构成,它们的长度分别为55bp(exonl)、52bp(intronl)、242bp(exon2).57bp(intron2)和906bp(exon3)。应用MEGA4.0软件构建的系统进化树表明灵芝MVD与新型隐球菌MVD的亲缘关系最为接近,显示MVD的进化与物种的进化关系是比较一致的。结构域预测显示MVD含有典型的GHMP激酶结构域。在功能验证方面,通过把MVD基因克隆到酵母表达载体pYES2中,在功能缺陷型酵母中验证了该基因的功能。应用Western Blot方法从蛋白水平检测MVD的表达情况,首先把MVD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克隆到pET-24b原核表达载体中,阳性重组子转化至表达菌Rosetta(DE3)中进行IPTG诱导表达,通过镍柱对得到的包涵体蛋白进行纯化;将得到的纯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MVD的多克隆抗体,对灵芝的不同发育阶段及茉莉酸甲酯诱导条件下的MVD表达差异进行检测。另外,我们还通过real-time RT-PCR方法从mRNA水平对其转录情况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灵芝原基时期的MVD水平都要显着高于菌丝体时期。mRNA水平检测显示茉莉酸甲酯对MVD基因转录的最佳诱导浓度为100μM;蛋白水平检测显示最佳诱导浓度为200μM,但诱导效果并不明显。另外,我们还构建了该基因的超量表达载体,并对灵芝的转化体系进行探索,试图通过在灵芝中超量表达该基因,进而更进一步的明确该基因的功能。为了更全面的了解该基因的表达特性,我们还对得到的1193bp的启动子区进行分析,发现该区域除含有7个CAAT box、3个GC box及1个TATA box等典型的真核生物启动子元件外,还含有两个真菌激发子响应元件、一个MYBHv1结合位点、两个MeJA响应元件以及一些光响应相关元件等其他顺式作用元件。另外,我们利用实验室前期构建的带有GUS报告基因的pGPG报告载体对启动子在不同浓度MeJA诱导下的活性及不同长度的启动子活性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当茉莉酸甲酯浓度为150μM时,启动子表现出最高的活性;启动子缺失分析发现(-1~-143)区域的活性大于(-1~-243)区域的活性,且两者的活性均大于更长片段的活性。(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09-12-01)

甲羟戊酸焦磷酸脱羧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甲羟戊酸焦磷酸脱羧酶(Mevalonate diphosphate decarboxylase,MVD)是叁萜皂苷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为研究其在洋常春藤中的基因功能,通过RT-PCR和RACE技术从洋常春藤叶片中克隆获得HhMVD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并通过RT-qPCR技术分析其表达规律。结果表明:RACE克隆获得的HhMVD基因cDNA序列全长1 799 bp,包含一个完整开放阅读框(ORF)1 263 bp、5′非编码区(5′UTR)192 bp、3′非编码区(3′UTR)344 bp;该基因编码420个氨基酸,分子质量46.6ku,理论等电点为6.57,不含跨膜区,属于非分泌型蛋白;HhMVD蛋白具有GHMP激酶N端结构域,属于甲羟戊酸激酶系列,与刺五加、人参、叁七等同科植物亲缘关系较近。RT-qPCR结果表明,洋常春藤中HhMVD基因的时空表达相对稳定,但与常春藤皂苷含量差异变化之间存在一定的负相关性。洋常春藤HhMVD基因的成功克隆及表达分析研究,为深入探讨其基因功能、阐明其在常春藤皂苷生物合成途径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甲羟戊酸焦磷酸脱羧酶论文参考文献

[1].杨莉,樊小莉,刘琴,王芳,刘静.滇重楼甲羟戊酸焦磷酸脱羧酶基因的分子克隆与分析[J].中草药.2019

[2].孙化鹏,钟晓红,乔飞.洋常春藤甲羟戊酸焦磷酸脱羧酶基因HhMVD的克隆与表达分析[J].热带作物学报.2018

[3].王鹏杰,陈丹,曹红利,陈静,陈笛.茶树甲羟戊酸焦磷酸脱羧酶基因CsMVD的克隆与表达分析[J].西北植物学报.2017

[4].柴佳.乙酰CoA乙酰转移酶和焦磷酸甲羟戊酸脱羧酶在泽漆乳汁管中的表达分析与定位研究[D].西北大学.2017

[5].李清,李标,郭顺星.金钗石斛焦磷酸甲羟戊酸脱羧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8

[6].王晓云,陈蓉,张恩慧,钟国跃.穿心莲甲羟戊酸5-焦磷酸脱羧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J].中国中药杂志.2016

[7].张晓东,李彩霞,王元忠.滇龙胆甲羟戊酸二磷酸脱羧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15

[8].邢朝斌,龙月红,何闪,周秘,修乐山.刺五加甲羟戊酸焦磷酸脱羧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J].西北植物学报.2012

[9].秦磊,师亮,任昂,赵明文.灵芝甲羟戊酸焦磷酸脱羧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特性研究[C].第九届全国食用菌学术研讨会摘要集.2010

[10].秦磊.灵芝甲羟戊酸焦磷酸脱羧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特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

标签:;  ;  ;  ;  ;  

甲羟戊酸焦磷酸脱羧酶论文-杨莉,樊小莉,刘琴,王芳,刘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