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司马迁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主张老子“姓李氏,名耳,字耼(聃)”,后世学者对此多有争讼,然或因文献少征,或因不谙旧制,或因失察史料等疏误,研究者对老子姓氏名字的探讨多为臆测难实之论。综合先秦时“姓”“氏”“名”“字”的内涵要义、称命规则及成例,“吹律定姓”“推律定氏”之古制,先秦典籍中对老子的称谓实况,老子身份、国别、时代,《老子》中体现出的与老子名字相关的特质德操,《史记》《汉书》及汉代碑刻的行文成例而考辨,知学者对司马迁说老子“姓李氏”多有迷惑或误解,其本义谓老子之老氏乃源出于李姓,老子姓李氏老合理可信;老子名耳字聃,既合乎命取、称呼古制,又于典籍有征,亦当可信。
关键词:老子;姓;氏;名;字
在《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司马迁“老子姓氏名字说”研究(上)》中,笔者主要简介了司马迁“老子姓氏名字说”的主要内涵,指出了古今学者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界定了老子的身份及时代,着重对老子姓李氏老进行了考辨,指出其可靠可信之处。本文主要对老子名耳字聃进行考辨,以证其之合理可信;并就学者对“老子姓氏名字”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主要异说进行辨析,指出其缺失,进一步证明司马迁“老子姓氏名字说”乃良史信笔之论。
一、老子名“耳”字“耼(聃)”考辨
司马迁说老子名耳字耼,古今研究者亦有不同意见:《史记正义》曰:“耼,耳漫无轮也。《神仙传》云:‘外字曰耼。’按:字,号也。疑老子耳漫无轮,故世号曰耼。”[1]1702其认为“耼”为老子的“外号”,一如今人谓之“绰号”。马叙伦考证曰:“一本曰‘字伯阳’(《史记·老子传》《索隐》引),又一本曰:‘字伯阳,谥曰聃。’(汲古阁本)《列仙传》《老子铭》亦曰:‘名耳,字伯阳。’”[2]58又《说文·耳部》:“耼,耳曼也。”段玉裁注:“《史记·老子列传》曰:‘姓李氏,名耳,字耼。’《史记索隐》《老子音义》《后汉书·桓帝纪》注,《文选·游天台山赋》注所引皆如此,今本《史记》作‘名耳,字伯阳,谥曰耼’,浅人妄改也;‘字伯阳’,见唐固《国语》注。”[3]591《史记索隐》曰:“有本字伯阳,非正也。然老子号伯阳父,此传不称也。”[1]1701-1702今之学者如喻几凡于《老子不是李耳》中主张:“李耳决非春秋末年与孔子同时并长于孔子的老子,老子另有其人。”“从《史记·老子列传》所载来看,虽然姓李名耳字聃者必有其人,但对其记载的不清晰,恰恰足以证明关于他就是老子的说法只是本于误传。”[4]其说实质上否认司马迁《史记》所记之“老子”名“耳”。又如邵炳军认为,老子“学名聃,乳名李耳(狸儿)”[5],实亦否认老子名耳字聃。
如前引段玉裁《说文》注,《史记》原本只记老子“姓李氏,名耳,字耼”,而无“字伯阳,谥耼”,其乃“浅人妄改也”。梁玉绳、马叙伦亦有考说,如马叙伦引王念孙于《读书杂志》考证曰:“《史记》原文本作‘名耳,字聃,姓李氏’,今本‘姓李氏’在‘名耳’之上,‘字聃’作‘字伯阳,谥曰聃’,此后人取神仙家书改窜之耳。……然则‘字伯阳’乃《列仙传》文(伦案:‘谥曰聃’,亦《列仙传》文)。若史公以老子为周之伯阳父,则不当列于管仲之后矣。”[2]58-60据知,《史记》原本并无老子“字伯阳,谥耼”及“外字曰聃”诸说法,经方家考辨,已明其为后人妄改附益。也不当说老子“谥耼(聃)”,《白虎通》曰:“谥之为言引也,引列行之迹也。所以进劝成德,使上务节也。”[6]67陈立注引《御览》引《礼外传》云:“谥者,行之迹也。累积平生所行事善恶而定其名也。”[6]68前文已明老子为周之下级史官,不得有谥号,一如马叙伦引姚鼐曰:“老子匹夫耳,固无谥,苟弟子欲以谥尊之,则必举其全德,焉得曰‘聃’。”[2]60又从老子自身的形象特质看,似亦不得有谥号、名号传世。《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评述老子曰:“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1]1702古之有圣德者无名号与谥号,如《庄子·徐无鬼》曰:“圣人并包天地,泽及天下,而不知其谁氏。是故生无爵,死无谥,实不聚,名不立,此之谓大人。”[7]963其所言圣人“生无爵,死无谥,实不聚,名不立”之前提条件即“圣人并包天地,泽及天下,而不知其谁氏”之德行,于《老子》中均有阐述,如《老子》第四章曰:“道盅,而用之又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8]448第十七章:“太上,下知有之。……犹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8]450
如前文引证,说老子“字伯阳”乃《列仙传》等典籍附会,另从古人之名、字间的义理关系看,“伯阳”与老子之名“耳”亦不和谐,如喻几凡认为:“古人的名与字在含义上是相互关联的,或相同,或相反,聃为李耳之字,不仅《史记》有明文,即从字义上来说,也可无疑义,但要说老子名聃字伯阳,则绝不可能,因为聃与阳或伯阳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解释都不可联系到一起。”[9]后人缘何认为老子“字伯阳”? 胡适认为:“后人所以要说老子字伯阳父者,因为周幽王时有个太史伯阳,后人要合两人为一人,说老子曾作幽王的官,当孔子生时,他已活了二百五十岁了。”[10]303周幽王于公元前781年至公元前771年在位[11]4,时处春秋之前,与老子生时不契,故太史伯阳与老子不可能为一人。又如梁玉绳考证说:“老子号伯阳父,此传不称,则是后人惑于神仙家之附会,妄窜《史》文。《隶释·老子铭》《神仙传》《抱朴子·杂应》《唐书·宗室表》《通志》《氏族略》四、《路史后纪》七并仍其误耳。至《路史》载老子初名元禄(注谓出《集真录》),《酉阳·玉格》言老子具三十六号,七十二名,又有九名,俱属荒怪,儒者所不道。”[12]1186即谓老子名号多为神仙家附会,后人惑于神仙家说,认为老子仙寿之人,故附会于周幽王史官伯阳。老子既非“字伯阳,谥耼”,然则司马迁说老子名耳字耼(聃),是否可信呢?
尹振环据帛书《老子》乙本及众传世《老子》本,校订帛书《老子》甲本曰:“今本二十章第三部分。简本无此章。”[13]294尹振环所言“此章”之“订文”曰:“众人熙熙,若飨于大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兆,若婴儿未咳。累呵,如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遗。我愚人之心也,蠢蠢呵。俗人昭昭,我独若昏呵;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呵。忽呵,其若海,望呵,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俚。吾俗独异于人,而贵食母。”[13]295-296尹振环认为,此部分为“老子自画像”[13]295,其曰:“这里没有侯王、社稷主一类字句,连‘圣人’二字也不见,所见到的只有‘我’。‘我’是谁?众人吵吵嚷嚷,兴高采烈,昭昭察察,精力充沛,各有所为。我却淡淡然然,好似懒懒散散、疲劳憔悴、浑浑噩噩,像个老顽固,在那里过着毫无目的的生活。其实,他的深沉渊博,一如大海。‘我’就是这样独异于众人,且锲而不舍地观察和咀嚼着事物的本源。可见此‘我’,非老子莫属。”[13]295其说甚辨,然令人疑其真实性的是:这样一段“老子自画像”的表述,在早出之郭店楚简《老子》中却无载(尹振环研究认为:“简、帛本《老子》的成书时代不同,一在春秋末,一在战国中期,并非出于一人之手。”[14]30),这不能不让人生疑:此段自白到底是不是老子亲书?有研究者认为,楚简与帛书之外,《老子》当还早有祖本,如廖名春注楚简《老子》甲本“古之善为士者,必非(微)溺玄达”曰:“释‘造’不可从。简文‘达’字又见于《穷达以时》简11‘动非为达也’,简14‘穷达以时’,简15‘穷达以时’等语,其为‘达’而非‘造’无疑。古棣、高明、郑良树所说是。故书当作‘通’,而不应从楚简、帛书乙本作‘达’。由此可知,楚简本也并非《老子》祖本,在楚简本前还有更早的作‘通’的《老子》本在。”[14]110-111彭裕商、吴毅强注:“今传本作‘玄通’,简本与马王堆帛书乙本均作‘玄达’,则‘玄’字之释当无可疑。通、达二字同义,古《老子》此二句是否协韵尚不可必,故不必以协韵之故以为《老子》本作‘通’,更不能据此认为简本前还有更早作‘通’的本子。”[14]111即谓“古《老子》此二句是否协韵尚不可必”,焉得不可说“达”可能作“通”?为何不可言“简本前还有更早作‘通’的本子”?可见,应当是存在比楚简还要早的《老子》祖本的。 鉴之,楚简与帛书抄录者可能缘于不同用途或主张而对祖本《老子》进行取舍,那么若有祖本《老子》,它是否会有这么一段“自画像”的表述呢?
本实验将甘蓝型油菜种子萌发出现胚根第1天的幼苗转移至含有eBL(epi-Brassinolide)或BRZ的固体1/2 MS培养基上(方形皿)。eBL生理处理实验在光照条件下进行,6种处理浓度分别为0、1 × 10-9、1 × 10-8、1 × 10-7、1 × 10-6和 1 × 10-5 mol/L,处理4 d后观察不同浓度eBL对幼苗发育的影响。BRZ生理处理实验在黑暗下进行,分为0和1 × 10-6 mol/L 两个处理浓度,处理3 d后观察BRZ对幼苗黑暗条件下发育的影响。
应当是不会有的,如司马迁在《老子韩非列传》中说:“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又曰:“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索隐》引李尤《函谷关铭》云“尹喜要老子留作二篇”,《正义》引《抱朴子》云:“老子西游,遇关令尹喜于散关,为喜著《道德经》一卷,谓之《老子》。”[1]1702老子既言“以自隐无名为务”的“道德之意”,当不会于文中将自我标榜一番;又如,尹振环研究说:“在《老子》中,有的‘我’‘吾’是老子之自称。……但是《老子》也有几个章之‘吾’‘我’乃圣上、人主的代名词。”[13]183在帛书《老子》甲本中似老子标榜自我德操的句子,如:“古人之所教,亦我而教人。故强梁者不得其死,我将以为学父”[8]442,“使我挈有知,行于大道,唯迤是畏”[8]443,“天下皆谓我大,大而不肖。夫唯不肖,故能大;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恒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8]446,“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贵矣”[8]446,这些文句于楚简《老子》甲、乙、丙[14]63-569本中均无载,此正与前引尹氏校订“众人熙熙”云云于楚简《老子》无载一律,郭店楚简《老子》是今存最接近祖本《老子》之传本,近古自葆真,足见《老子》原旧当无自我标榜功德之文句,则今之《老子》中似老子“自画像”的文辞,当为老子弟子、后学或其他道学家的增益,他们一则对老子姓氏名字未加质疑、未出新说,其作老子之“自画像”言词,又契合老子之字“耼(聃)”引申之老子德操内涵(大而虚旷),故在这些为老子作“自画像”的道家学人看来,老子姓氏名字不忤常制,自当为姓李,氏老,名耳,字聃。
春秋时人是如何取名的呢?《左传·桓公六年》:“公问名于申繻。对曰:‘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杜预注:‘若唐叔虞,鲁公子友。’),以德命为义(杜预注:‘若文王名昌,武王名发。’),以类命为象(杜预注:‘若孔子首象尼丘。’),取于物为假(杜预注:‘若伯鱼生,人有馈之鱼,因名之曰鲤。’),取于父为类(杜预注:‘若子同生,有与父同者。’)。”[15]180-181古人之“字”又与“名”有何关系呢?《颜氏家训·风操》:“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名终则讳之,字乃可以为孙氏。”[16]92详之,一如周裕锴师说:“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所以另取一个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从某种意义上说,表字就是对名的训释。”[17]周裕锴师举曹操字孟德以明字、名之同义互训关系,举言偃字子游以示字、名之反训关系,举赵云字子龙以彰字、名之据典连训关系,如其曰:“出自《周易》‘云从龙’,以‘龙’表‘云’就是连训。”[17]以上述古人取命名、字的成例审视司马迁谓老子名“耳”字“耼(聃)”,从义理关系上讲,其是合理可信的:《说文·耳部》:“耼,耳曼也。”段玉裁注:“曼者,引也。耳曼者,耳如引之而大也。”[3]591老子名“耳”,乃状其体仪,契乎“以类命为象”的命名规则;字“耼(聃)”,则彰显老子形体之德(“耳如引之而大也”),合乎“字以表德”之取字原则。
综上可见,司马迁说老子名“耳”字“聃”,是合乎春秋时的命取规则的,“耳”与“聃”于义理上相得益彰,涵盖了老子的形象德操;有学者认为,老子字“伯阳”,如此则与老子之名“耳”没有丝毫的意义关联,亦可证“伯阳”非老子之字。虽司马迁于《史记》未言明老子何以名“耳”字“聃”,今又无翔实可靠老子族谱得以查验,然太史公良史信笔,其言自有所本,盖如前文辨析,老子名“耳”字“聃”,是可信从。
科学有效的宏观调控监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必然要求,调控监管是新旧动能转换的资源、方向上的保障。要加快形成适应新旧动能转换的宏观调控监管体系,把“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地结合起来。政府优化服务,创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信息整合在共享平台,激发市场活力和全社会创造力,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精准调控,创新监管方式促进市场活力更加规范、更加健康、更可持续,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5.对道德的排除。由于科学技术的非政治化,使其将旧意识形态所关注的道德实践问题剔除出去,“技术统治的意识所反映的不是道德联系的颠倒和解体,而是作为生活联系的范畴——全部道德的排除。所以技术统治意识形态的核心是实践和技术的差别的消失。”[10](P70)
二、异说辨正
(一)老子为老莱子、周太史儋辨正
马叙伦于《老子老莱子周太史儋老彭非一人考》中详辨毕沅《道德经考异·序》、汪中《老子考异》、梁玉绳《史记志疑》二十七、沈钦韩《汉书疏证》二十五、洪亮吉《晓读书斋二录》、洪颐煊《读书丛录》四,终而案曰:“《史记·老子传》虽若疑老子与老莱子为一人,然《仲尼弟子传》固判为二人矣。毕氏以老莱子本为莱子而以寿考称老莱子,其说最可信。《春秋》僖三十三年《左传》‘莱驹为晋襄公戎右’,哀二十四年《左传》:齐有大夫莱章,昭四年《左传》:鲁有莱书,莱盖以国为氏者。《春秋》襄六年‘齐侯灭莱’,《左传》曰:‘迁莱于郳’,杜预注曰:‘迁莱子于郳国。’……春秋后六世而楚灭之,则莱之后亦入于楚矣。司马迁以老莱子为楚人者,盖以其子孙居楚而言之也。”[2]24-26其说甚详且辨,然“老莱子”不必为“本为莱子而以寿考称老莱子”者,《通志·氏族略·复姓》载有“老莱氏”,郑樵注曰:“老莱子,楚贤人,著书。”[18]480“凡复姓有不知其详本者,则附四声之后。”[18]479“凡复姓有不知其详本者”,即谓其先祖(姓为祖先称号)不可考得,而老子祖姓尚可考知(如司马迁认为老子姓李),故亦可证老莱子、老子非一人。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言“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1]1703,《史记·周本纪》亦载:“烈王二年,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周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载复合,合十七岁而霸王者出焉。’”[1]114检之《中国历史纪年表》,周烈王二年为公元前374年,此年即秦献公十一年[11]26,处战国时期,然前述已明老子生时不当入战国,故周之太史儋与老子非一人。又如,李水海认为,《史记》所记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太史儋见秦献公有误,“因为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是秦孝公十一年(公元前351年),与其后文‘见秦献公’不合”[23],又“详尽考证了太史儋其人其事及其思想特征,证实他是活动于战国中期的具有历史循环论思想的东周王朝一个史官,与主要活动于春秋晚期至战国初期的道家创始人老子老聃绝非一人,确论他们是不同时代,不同学术和思想特征,不同姓氏祖先,不同名字并不同身世事迹的两个人”[23],虽其将老子生时延至战国初期不确,但论定老子与周太史儋非一人则至当。
本质上,企业实现节能管理目标,可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效地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还可以快速实现节能降耗目标。而将能源计量管理模式应用到实际管理工作中,是实现节能管理目标的有效途径。目前,要保证能源计量工作充分发挥作用,企业管理者应做好带头工作,严格依照能源计量工作标准进行具体的能源消费控制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强化评价考核力度,落实责任追究制度,进而保证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2]。
又如喻几凡认为,“老莱子系老子之号”,其论曰:“老莱子之号的由来,应该是其晚年隐居后所取。今传《老子》七十章所谓:‘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我不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史记·老子列传》中所谓:‘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大约就是他以老莱子作为自号的思想基础,甚至还不排除‘莱’即本于‘蓬累而行’的可能。”[20]“大约”“可能”云云,明其说为臆测;“孔老问礼”事晚出于《礼记·曾子问》,人多质疑;又其所引今本《老子》七十章文,在存世《老子》最早传抄本的郭店楚简《老子》甲、乙、丙本[14]63-569中均无所载,虽楚简《老子》亦有脱误,但作者所引《老子》第七十章语句在楚简《老子》中无一存在,表明此段文字极可能是后人增益而非老子原著;果然,作者所引《今本》老子第七十章的内容,见于高明勘校复原的成书略晚于楚简《老子》的帛书《老子》甲本第七十二章,文曰:“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8]446前提已误,故所推测之“老莱子系老子之号”的结论不可信。
二者,无论贵族与否,姓不变而氏可变,一如顾炎武在《原姓》中指明:“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24]1279
今之研究者往往不加细辨而牵合二者为一人,如邹安华《楚简与帛书老子·前言》曰:“……传世本《道德经》是在竹简《老子》的基础上增删而成,竹简《老子》才是老子的原本,老子与老莱子合二为一,老子的归隐地在荆楚而不是秦蜀……”[19]1又如,喻几凡为证“老莱子即老子”,在明知“《大戴礼记》相对晚出,而《孔子家语》又常被疑为伪书,所以不大为人重视甚至根本不去注意罢了”[20]的情况下,引《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篇》和《孔子家语·弟子行》中孔子评老莱子与老子的话,因其言近同,故喻几凡断言曰:“可证二者所说的就是同一个人,只是因为传者不同,所以大同小异而已。”[20]验之《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第六十》所载孔子评价老莱子言曰:“德恭而行信,终日言,不在尤之内,在尤之外,贫而乐也,盖老莱子之行也。”王聘珍注:“尤,过也。《汉书·艺文志》班氏自注云:‘老莱子,楚人,与孔子同时。’”[21]115又《孔子家语·弟子行》载孔子评老子语曰:“蹈忠而行信,终日言,不在尤之内,国无道,处贱不闷,贫而能乐,盖老子之行也。”[22]77可见,二书所评议内容确大同小异,然“德恭而行信”及“蹈忠而行信”云云,其义旨与老子或老莱子所属道家之清静无为宗旨不类,倒是极近儒家义趣;至于一作老莱子而一作老子,实属或衍或脱使然,原著录者实私意假托为文,故据以论定所评人物老莱子、老子为一人甚不当。
(二)老子姓“子”、字“伯阳”辨正
姚鼎、马叙伦、邵炳军等古今学者认为,老子姓“子”,其主要依据就是《庄子》中有老子为宋人的记载,因宋国子姓,故认定老子姓子。考之《庄子·天运》载其事曰:“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7]528又《庄子·寓言》记其事曰:“阳子居南之沛,老耼西游于秦,邀于郊,至于梁而遇老子。”[7]1109《庄子》借寓言说理,其事多虚设,且《天运》为《庄子》外篇,《寓言》为《庄子》杂篇,为庄子弟子、后学所作而晚出,故《庄子》所记老耼(聃)之事不足信,如《庄子·徐无鬼》记有“仲尼之楚,楚王觞之,孙叔敖执爵而立”[7]962事,王叔岷注引《释文》曰:“案《左传》,孙叔敖是楚庄王相,孔子未生。哀公十六年,仲尼卒后,白公为乱,宜僚未尝仕楚。又宣十二年《传》,楚有熊相宜僚,则与叔敖同时,去孔子甚远,盖寄言也。”又征马氏《故》引焦竑曰:“此即史迁所谓‘空语无事实’者,固不得以时月核之。”[7]963其次,说老子为宋人与史实不符,如司马贞《史记索隐》注老子国别曰:“《地理志》苦县属陈国者,误也。苦县本属陈,春秋时楚灭陈,而苦又属楚,故云楚苦县。”[1]1701又梁玉绳考注《史记》“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曰:“《四书释地又续》曰‘苦县属陈,老子生长时,地尚楚未有。陈灭于楚惠王,在《春秋》获麟后三年,孔子已卒,况老耼乎?《史》冠楚于苦县上,以老子为楚人者非也’。余因考葛洪《神仙传》谓‘楚苦县人’,《隶释》边韶《老子铭》谓‘楚相县人。春秋之后,相县虚荒,今属苦,在赖乡之东,涡水处其阳’,并仍《史》误。而晋皇甫谧《高士传》云‘陈人’。陆氏《经典序录》云‘陈国苦县厉乡人’。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玉格篇》云‘老君生于陈国苦县赖乡涡水之阳九井西李下’。固未尝误。”[12]1185-1186司马贞与梁玉绳虽于苦县何时归并于楚有异说,但都认为老子生于陈国而非《庄子》寓言所记之宋国;较之《庄子》寓言,司马贞与梁玉绳的考证当更可信。
再者,即便老子是宋国人,亦不必为子姓:“宋人,子姓”云者,实谓子姓为宋之国姓,或谓宋国君王室之姓,非宋国人都是子姓。《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记“宋氏”曰:“子姓,商之裔也。武王克商,封纣子武庚以绍商。武庚与管、蔡作乱,成王诛之,立纣庶兄微子启为宋公,以备三恪,都商丘。”[18]450即谓子姓乃宋国王室之姓。如前述,老子本为陈国人,做过周下级史官,非为宋王室成员,故不得为子姓,一如周人为姬姓,老子由陈入周,断不能说老子因此而姓姬;又如《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周异姓国”载有“楚氏”,然其为“芈姓”[18]450;再如,《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曰:“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司马贞《索隐》曰:“刘向《别录》云宋之蒙人也。”[1]1704其氏为“庄”,然《通志·氏族略·以谥为氏》记“庄氏”曰:“芈姓,楚庄王之后,以谥为氏。”[18]470知庄子虽为宋国人,然却是芈姓而非子姓,此亦可证顾炎武所论“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24]1279之可信。
又如,陈成吒说:“老子即老聃、老阳子,春秋晚期人,生于公元前581年左右。姓‘老’氏,后音转为‘李’。”[25]并认为足证老子字伯阳,是因为“老子与《左传》所载春秋时期‘老阳子’事迹的确可紧密吻合,相互印证”[25];考陈成吒所言之“老阳子”事,其出自《左传·昭公十二年》,文曰:“甘简公无子,立其弟过。过将去成、景之族。成、景之族赂刘献公。丙申,杀甘悼公,而立成公之孙。丁酉,杀献太子之傅庾皮之子过。杀瑕辛于市,及宫嬖绰、王孙没、刘州鸠、阴忌、老阳子。”杜预注:“六子,周大夫,及庾过,皆甘悼公之党。”[15]1298鲁昭公十二年为公元前530年[11]16,时处春秋晚期;又陈成吒认为:“只有老子生于公元前581年左右,其生平的时间轴才能与相关事件的时间轴相吻合。”[25]若老阳子与老子为一人,其被杀时仅51岁左右,与和孔子同时代老子之实际年数相差过大,故谓老阳子为老子之说不足信。又就《左传》所述之“老阳子被杀”一事本身言,其真伪存疑,如喻几凡考评“老阳子被杀”史料曰:“对于《左传》中的这一记载中所涉及的老阳子的身份与当年是否被杀,除了高、杨二先生的看法不同外,近代以来一直存在分歧。”[9]又如喻几凡驳论“老阳子被杀”事曰:“《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又有:‘十一月辛酉,晋师克巩。召伯盈逐王子朝,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奉周之典籍以奔楚。阴忌奔莒以叛。’可证阴忌并非于十四年前被杀。……事实上,如果这六人与瑕辛同时被杀,那么‘于市’二字当会置于句末,即‘老阳子’之后。《左传》中记载涉及或参与同一事件的人,绝无以一人记出其事,再以‘及’字相连列出其他诸人之例。此处作‘反’字,只是说明这六人本为甘人或与甘国的成、景之族关系密切,因为仕周为大夫而居于周,在事变后被召回相助稳定局面而已。”[9]故以此有争议之事佐证老子与老阳子为一人,甚难服人。
张松辉、王乐认为:“先秦贵族一般都有几个姓氏,老子应不例外。”[27]其说不确,辨析如下:
再者,依先秦“氏加子”的称谓习例,老阳子当氏“老阳”, 如《元和姓纂》记“成阳”曰:“周有成阳子,修黄老术,见《释例》。”岑仲勉按:“《通志》‘成阳氏’云:‘见《姓苑》。汉有安阳护军成阳恢,生谒者仆射昇,河东人。’《辩证》一六略同。此条显非‘成阳’之文。《广韵》云:‘《春秋释例》,周有老阳子,修黄老术。’可知今本以‘成阳’冒‘老阳’,应改正,移入去声,‘成阳’祇存目。”[26]626-627知周有老阳子,后人或误作“成阳子”;前文已辨明老子氏老故称老子,又老氏、老阳氏源出各异:据《通志·氏族略》引《风俗通》谓老氏祖出颛顼子老童之后[18]463(此为虚邈难实之传说,据前辨析,老子母性始祖或母姓氏族称号当为李,即老子姓李);《通志·氏族略》不录“老阳”氏,据前引《元和姓纂》知老阳子之祖已难确知,则无从作实老子与老阳子同祖;老子与老阳子异氏,且典籍无载二人同祖或同姓,不能确定老子与老阳子为一人。再者,即便老阳子未被杀,《史记》及先秦典籍仅言老子为周守藏史一事,不及老子作为治世能臣而“相助稳定局面”之事,且“能臣善为”之形象与 《老子》书中呈现出的“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1]1702,“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1]1704之特质不类,故认为老子字伯阳不确。
(三)老子为“子中资格最老、水平最高者”辨正
一者,如前文辨析,老子身份已明:老子为周守藏史,为下级官吏而非为贵族,故以先秦贵族义例推定老子姓氏,显为不当。
其一,“子中资格最老”者自是年长者,然从实际情况看,子中年长者不必称“老子”,如喻几凡曾论曰:“但难以说通的是,如果因寿考即以老相称,则古代寿考者多,被称为老子者必不止一人。譬如彭祖,是传说中最高寿的,虽或有老彭之称,但并无老子之谓。”[4]其又引李水海说:“按《礼记·曲礼》云:‘七十曰老。’《管子·海王》注云:‘六十以上为老。’《论语》皇疏云:‘五十以上曰老。’按这些记载,孔丘、孟子、荀子等都可以称为‘老’,但世人没有称孔丘为‘老丘’、孟轲为‘老轲’、荀况为‘老况’的,为什么偏要称年老的李耳、李聃为‘老子’、‘老聃’呢?”[4]虽主张李耳不是“老子”多显武断,然其认为先秦诸子年长者不必称“老子”则是。
1.1 土家族绣花鞋的概念。中国刺绣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创造中的一部分。据出土文物证实,中华刺绣工艺最早产生于商、周,到了明、清时期刺绣工艺已发展成熟,形成了苏、湘、粤、蜀四大绣种派别,创造出各具特色的刺绣艺术,在少数民族中也有技艺精湛、绣品精美的刺绣,土家族刺绣就是其中之一,在现代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高度汉化的历史进程中,绣花鞋垫成为了为数不多仍作为传统留存在民众生活中的土家族刺绣继承者。
白菜上的小黑点,用清水洗不掉。这些小黑点是白菜上自带的黑点。也就是白菜在生长的过程中,因为气候、土壤、缺肥或者多肥等多种因素,导致的白菜病,就像养殖的花草得病了一样。食用这种白菜,对人身体有什么伤害,目前还没有什么说法。不过不利于储藏,容易腐烂。
其三,如张松辉、王乐引吴龙辉《说“老子”》曰:“黄老学派借这个名字(老子)来推崇他们的学术先师”[27],若如此,则其称誉之形式不合古制,如《墨子·所染》曰:“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28]16,吴毓江注:“《公羊》隐十一年何休注云:‘称子冠氏上者,著其为师也。其不冠子者,他师。’《列子·天瑞》篇张注云:‘载子于姓上者,首章是弟子之所记故也。’”[28]18《列子·天瑞》张湛注“子列子”曰:“载子于姓上者,首章或是弟子之所记故也。”[29]1《列子注》为东晋学者张湛著,其时姓氏合二为一,固可以姓称男,故其注曰“载子于姓上者”,于春秋时言,自当是“载子于氏上者”; 故如古制,黄老学派若借老子之名来示推崇之义,固当形如“子墨子”,以“子加氏加子”的体制称以“子老子”方为至当——需要说明的是,前文已明老庄学派弟子称其师可不必用“子加氏加子”的形式,而可径以“氏加子”相称,显示了老庄学派自然无为、不为礼束的作风;“黄老学派虽形成于战国,但到了汉初才被封建统治阶级大力提倡”[30]17,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并广采阴阳家、儒家、法家、墨家等众家学说,重阳尚刚,更具儒学等显学的现实功利色彩,故黄老弟子称师当以遵行“子加氏加子”的成例为当。
其四,从《老》《庄》书中称誉道家圣贤的实际情况看,“子中资格最老、水平最高者”亦不称“老子”:《庄子·逍遥游》中称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7]18《大宗师》中称曰:“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谋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也若此。”[7]205《庄子·徐无鬼》称曰:“是以神人恶众至,众至则不比,不比则不利也。”[7]977《庚桑楚》中称曰:“畏垒之民相与言曰:‘庚桑子始来,吾洒然异之。今吾日计之而不足,岁计之而有余。庶几其圣人乎!’”[7]855-856又载庚桑楚言曰:“吾闻至人,尸居环堵之室,而百姓猖狂不知所如往。”[7]856《庄子·庚桑楚》又曰:“羿工乎中微,而拙乎使人无己誉;圣人工乎天,而拙乎人。夫工乎天而俍乎人者,唯全人能之。”[7]911王叔岷注:“案全人,犹至人也。《大宗师篇》:‘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7]912“全人”之德操,一如《庚桑楚》曰:“全人恶天,恶人之天;而况吾天乎人乎!”[7]911王叔岷注:“案恶读为乌,(《史记·司马相如传》:‘乌有先生者,乌有此事也。’《集解》引徐广曰:‘乌,一作恶。’)乌犹无也,(裴氏《古书虚字集释》三有说。)之犹与也。此盖谓全人无天,无人与天,而况吾所谓天乎人乎!”[7]912义如陈鼓应译:“全人哪里知道天然?哪里知道人为的天然?何况用己意来分别天人呢!”[31]620即称能涵容齐同天然、人为诸是非对立之事物、情理者为全人。《老子》中称道家“子中资格最老、水平最高者”为“君子”或“圣人”,如《老子》第二十六章曰:“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8]451第三十一章曰:“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8]452此外,《老子》亦称道行最高者为“圣人”,如第二章:“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8]448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8]448
其二,如喻几凡、李水海所论,若谓先秦诸子中“水平最高者为‘老子’”, 孔子自当被尊为儒“子”中“水平最高者”,然未见典籍因此而称孔子为“老子”; 其他如韩非子、孙子等诸子亦未见古籍因其“水平最高”而称作“老子”。
(四)老子多姓氏辨正
“你选择雪萤的哥哥作为车祸的受害者,原来是为了破坏我和雪萤之间的关系?你太卑鄙、太残忍了。”一杭愤愤地说。
张松辉、王乐论吴龙辉《说“老子”》认为:“师中资格最老、水平最高者为‘老师’,子中资格最老、水平最高者为‘老子’。”[27]其说不确,辨析如下。
我风风火火跑回家,对大梁说我要去阳新,去找狼剩儿。大梁不放心,又去尹先生那儿打听,回来说去找可以,我去。我说你个男将跑那样远的路,碰到抓丁的抓走了么样办?见他冇做声,我又说,我恨不得这一刻就见到我的狼剩儿,还是我去吧。大梁说你身子都有五个月了,跑到五远八远,哪个放得心呢?我说那有么事不放心的?莫说是五个月的身孕,我妈说她生我头日还在往地里挑土粪,次日早上生了,下午就上厨屋做饭。乡里女人,哪有那样金贵呢?
又张松辉、王乐论曰:“人们有时称姓,有时称氏,并非男子只能称氏,而不能称姓。《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晋国执政范宣子对自己姓氏的介绍:宣子曰:‘昔匄(范宣子名士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仅仅据这一条记载,范宣子一个家族,先后就有五个氏。”[27]其说亦不确:前已述明,春秋时男称氏女称姓;验之《春秋》“三传”,如《春秋公羊传·庄公七年》:“七年,春,夫人姜氏会齐侯于防。”[32]131“冬,夫人姜氏会齐侯于榖。”[32]133“姜氏”云者,似以“氏”称女之例,实则非是:“姜”为姓,得用以称夫人,“姜氏”云者,乃如前引郑樵《通志·氏族略·氏族序》言之“三代之前……姓可呼为氏,氏不可呼为姓”[18]439之用例,而非以氏称女之铁证;再者,如前引段玉裁注《说文·氏部》认为“氏”本为“是”,“是(氏)者分别之词也”,则“姜氏”可谓“姜是”,“氏(是)”可视为一表区分意义的词尾衬字,则“姜氏”云者亦非女可称氏的例证。
再就张松辉、王乐举《左传》范宣子“一个家族,先后就有五个氏”之例而言,范宣子是在溯举自己的五个先辈,因其为男性,故以氏相称,然这并不能就说范宣子的家族有五个姓,亦不能以此证明范宣子作为男性权贵而可以祖“姓”相称,更不能说春秋称人“有时称姓,有时称氏”:据前辨析,“姓”于春秋时代其含义指一个人承嗣于其始祖(指个人:女性或男性)或始族(指人群:母系或父系)的称号,范宣子的五个祖氏亦当有一个共同的人文始祖或始族(其名号是为“姓”); 据范宣子言,其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陶唐氏即尧帝,《史记·五帝本纪》:“帝尧者,放勋。”张守节《正义》引徐广云:“号陶唐。”引《帝王纪》云:“尧都平阳,于《诗》为唐国。”[1]12《史记·五帝本纪》记尧之身世曰:“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氏女,生挚。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张守节《正义》引《帝王纪》云:“帝尧陶唐氏,祁姓也。母庆都,十四月生尧。”[1]11然则范宣子五氏之祖族可谓源出于祁姓,一如《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之“古帝王氏”条记“唐氏”曰:“祁姓,亦曰伊祁,出陶唐氏之后。尧初封唐侯,其地中山唐县是也。舜封尧之子丹朱为唐侯。至夏时,丹朱裔孙刘累,迁于鲁县,累孙犹守故地。至商,更号豕韦氏。周复改为唐公,成王灭唐,以封弟叔虞,号曰唐叔,乃迁唐公于杜,降爵为伯,今长安杜城是也。周之季氏,又封刘累裔孙在鲁县者为唐侯,以封尧嗣,其地今唐州方城是也。《传》曰:‘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成王灭唐,故子孙为唐氏,此晋之唐也。”[18]447即认为陶唐氏、唐氏、御龙氏、豕韦氏、唐杜氏皆源出祁姓,而唐氏又为陶唐氏之后裔。
(五)“老”“李” 古音或方音通转辨正
如前文李水海引高亨主张:“老、李一声之转,老子原姓老,后以音同变为李,非有二也。”[33]陈成吒亦认为:老子“姓‘老’氏,后音转为‘李’”[25]。又如喻几凡引李水海曰:“老子本来氏李,但‘老’字属幽部字,‘李’字属之部字,上古之幽合韵,‘老’‘李’二字声纽皆属来,皆为上声调。按照同音假借、近音假借的规律,‘李’‘老’可以通假;所以儒家孔丘、墨家墨翟、道家庄周、法家韩非等都以‘老’假借‘李’,从而他称‘李子’‘李耳’‘李聃’为‘老子’‘老聃’。这样,诸家皆通称李耳为‘老子’,遂湮没了老子氏李的本称。”[4]可见,研究者虽对“李”“老”于老子孰姓孰氏存有争议,但多认为“老”“李”作为姓氏音同得通转而指一人。亦有学者对“老”“李”通转说有异议,如李水海研究认为:“当然之部字和幽部字可以谐韵,按照同音假借、近音假借的规则,李、老可以通假;但是是以‘老’假‘李’,而不是以‘李’假‘老’,所以‘由老而变为李’是不对的。”[33]即认为虽二姓(氏)之名号同音或音近得通假,但此二姓(氏)不必然可相等同而指涉一人,其说是否有理据呢?
《通志·氏族略·以姓为氏》“姚氏”条曰:“虞之姓也。虞舜生于姚墟,故因生以为姓,后世亦有以为氏者,《左传》郑大夫姚句耳是也。汉有谏议大夫姚平。舜后胡公封陈,至敬仲仕齐,又为田氏。于田丰,王莽封为代睦侯,奉舜后。子恢,避莽乱居吴郡,改姓妫氏,五代孙敷,又为姚氏。”[18]459郑樵注:“臣谨按:虞有二姓,曰姚,曰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故姚恢改姓为妫,而妫皓又改姓为姚,知姚与妫二姓可通。”[18]459据知,上古之人文始祖一人得以改姓或一人多姓者,盖因生居之地不同而姓称殊异;或曰:后裔得改姓者,其当有共同先祖——互改诸姓实曾隶属同一祖先;非谓仅两姓字古音近同即可通改,如:“姚”上古音为宵部喻纽[34]152,“妫”上古音为歌部见纽[34]44,喻纽见纽于声不协[35]26-28,宵部歌部亦于声不协[35]20-24,“姚” “妫”上古音殊异而为姓可通改,原因如前述之二姓涉一人,或不同后裔归根一祖。有些姓之上古音虽同而断不得互通改之,如“姒”为之部邪纽[34]123,“姚”为宵部喻纽[34]152,之部宵部旁转[35]20-23,邪纽与喻纽为邻纽[35]26-28,故二字上古音近同而可互假;然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虞氏”条载:“姚姓。舜之建国也,舜以天下授禹,禹封舜之子商均于虞城,为诸侯。后世国绝,以国为氏。”[18]447“夏氏”条载曰:“亦曰夏后氏,姒姓,颛顼之后也。”[18]447故“姒”姓与“姚”姓虽于音相协,但断不得互改通,祖先不同也。而有些氏的上古读音虽近同,亦不得相通改,如“魏”上古音为微部疑纽[34]135,“卫”上古音为月部匣纽[34]135,疑纽匣纽为旁纽[35]26-27,微部月部旁对转[35]20-23,故二字上古亦可同音互假;然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周同姓国)》“卫氏”条载:“文王第九子康叔封之国也。”[18]448“魏氏”条载:“始祖毕公高,封于毕,为毕氏。……至毕万事晋,封于魏。”[18]449知“卫氏”与“魏氏”缘先祖不同,亦不得互改其氏。
“老”上古音为幽部来纽[34]76,“李”上古音为之部来纽[34]77,二者同纽且幽部之部旁转[35]20,23,故二字上古音近同得通;《通志·氏族略·以名为氏》“古人名”条记“老氏”曰:“《风俗通》,颛帝子老童之后。《左传》,宋有老佐。”[18]463则“老童”可谓“老氏”之始祖;据朱凤瀚研究:“黄帝之后,世系始按父系计,则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但其诸子虽同父却异姓,是此时姓非得自父而仍是得自于母。”[36]23大约自黄帝玄孙辈起,似始以父系始祖或始族名号为姓(氏),如前句引《通志·氏族略》曰:“《风俗通》,颛帝子老童之后。《左传》,宋有老佐。”[18]463据《史记·五帝本纪》载:“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1]9知《通志》《风俗通》认为:老童之后(最早者乃老童之子,为黄帝玄孙辈),其以父老童之名为氏,即以父为始祖,若如是,则老童之姓当承继黄帝姓(朱凤瀚说,自黄帝始入父系氏族,通言之则姓从男性始祖或父系氏族之称号,黄帝子辈姓仍从母,似其孙辈姓始从父),据《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1]1若作此推定,则与老子姓李(老氏出李姓)龃龉,或黄帝玄孙辈时其姓仍从母,《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1]8则黄帝正妃“嫘祖”或为“李”妃。又《通志·氏族略·以官为氏》“李氏”条曰:“蠃姓。”[18]469简言之,“老” 氏与“李” 氏祖姓不同,故其上古音虽近同,然二氏不得通改,《通志·氏族略·改氏》《改恶氏》[18]482-483即无先秦时期“老”“李”作为姓氏通改的记载。
又如李延良论曰:“知道了彝族等少数民族,以虎(罗)为民族的图族,以虎头作为首领的名字。那么我们也就知道了‘老’就是罗、牢、喇,都是虎的彝语音转,而‘李’也是罗、牢、喇的音转。……李姓、罗姓是翻成汉姓的不同,在彝姓原是一家,罗即李、李即罗。正像老即李,李即老是一样的,以此可知老子为什么又姓了李。同时也推测‘老聃’原是‘喇(罗)他’的音转,老聃即虎族首领。”“至于李耳之名,在楚国故地,今湖南、湖北一带的土家族,其语言亦属汉藏语系彝语支,他们虎为李(也就是罗),方言称虎为狸儿,狸儿可转为李耳。可见李耳也就是虎。”[37]其以彝族、土家族风俗习惯及方语与汉语音转,进而推定“老”“李”“老聃”皆为彝语音转,“李耳”即为土家语音转,都有“虎”义。又如,邵炳军认为:老子“学名聃,乳名李耳(狸儿)”[5],其论曰:孙以楷、甄长松《庄子通论》曰:“扬雄《方言》:‘虎,陈、魏、宋、楚之间,或谓之李父;江淮南楚之间,谓李耳。’方以智《通雅》卷四十六:‘(虎)或曰狸儿,转为李耳。’看来,生于陈、宋、楚之交的老聃,可能小名叫小老虎(狸儿),音转为李耳。……老子生年——西元前571年,那一年正是庚寅年,即虎年。虎年出生,小名为小老虎,这是很自然的事。而小老虎在老子故乡又叫作狸儿,于是老聃的小名小老虎就成了狸儿,音转而为李耳。”[5]观其说,二学者同以方言音转解说老子姓氏名字之源起,“可能”云云,实为臆测之论。
李延良、邵炳军所言非是。梁玉绳认为:“老君生于陈国苦县赖乡涡水之阳九井西李下’。固未尝误”[12]1185-1186。据知,梁氏认为:老子居地当记为“陈国苦县”,《史记》记作“楚苦县”有误;据其前文所引《老子铭》,相县既可划属于苦县,则其距苦县不远,考《水经注·阴沟水、汳水》云:“阴沟水出河南阳武县蒗荡渠,东南至沛,为涡水”,注曰:“阴沟始乱蒗荡,终别于沙,而涡水出焉。涡水受沙水于扶沟县,许慎又曰:涡水首受淮阳扶沟县蒗荡渠,不得至沛方为涡水也。”[38]550-551据《老子铭》知涡水既处相县之阳,据许慎说知“涡水首受淮阳扶沟县蒗荡渠”,然则相县固当邻近淮阳扶沟县,即古之中土陈国,非如李延良、邵炳军所言之彝族地区、“楚国故地,今湖南、湖北一带的土家族”、“江淮南楚”之间,然则二学者据其间之地域风俗及借方音通转来探究老子姓氏名字,固难得其实。
三、结论
综上辨析,本于先秦时期姓、氏、名、字的命取规则、内涵意义及相互关系,结合老子所处春秋时代的称谓成例以及老子弟子、后世圣贤于典籍中对老子的称谓实际,加之考察《史记》《汉书》东汉碑文中“姓”“氏”连举以彰显姓氏源流的行文体例,又以“吹律定姓”“推律定氏”的姓氏命取古制以及《老子》中体现出的老子特质德操加以验证,再加上对有关老子姓氏名字研究典型异说的辨正,证明司马迁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提出的“老子姓氏名字说”(姓李,氏老,名耳,字聃)整体上是合理的、可信的。限于史书体制,太史公于书未详述对老子姓氏名字的研究细节,亦未详列老子族系谱序(或其时已不可得),当下亦无可靠翔实之老子族谱得以查验,故关于老子姓氏名字研究实证阙如;然太史公信笔良史,于老子姓氏名字必广搜详考,深思慎取,故其说当不虚妄,此前文辨析所明且证之。今唯期会高论,静待实考,共襄老子姓氏名字之研究,同寻道家至圣先师之本真。
1.1 动物来源及分组 50只8周龄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购自中国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大鼠体质量(220±20)g,自由进食、进水,环境温度为(25±1)℃,昼夜周期为12/12 h。适应性喂养1周后,将其随机分为:正常喂养组(NF组)、正常喂养小檗碱组(NF+LBBR组)、高脂喂养安慰剂组(HF组)、高脂喂养低剂量小檗碱组(HF+LBBR组)和高脂喂养高剂量小檗碱组(HF+HBBR组),每组各30只。该研究通过复旦大学实验动物科学部动物福利和伦理小组审查(20160878A019)。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简体字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马叙伦.老子校诂[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许慎,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喻几凡.老子不是李耳[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5]邵炳军.老聃行状事迹汇考[J].诸子学刊(第八辑),2013(1).
[6]陈立.白虎通疏证[M].吴则虞,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4.
[7]王叔岷.庄子校诠[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发行),乐学书局(经销),1999.
[8]高明.帛书老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6.
[9]喻几凡.老子不是老聃而是老阳[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10]胡适.老子传略[C]//古史辨:第四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1]方思铭.中国历史纪年表[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
[12]梁玉绳.史记志疑[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3]尹振环.帛书老子再疏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14]彭裕商,吴毅强.郭店楚简《老子》集释[M].成都:巴蜀书社,2011.
[15]左丘明,杜预,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M].浦卫忠,龚抗云,于振波,整理.胡遂,陈咏明,杨向奎,审定.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6]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3.
[17]周裕锴.谈名道字——中国古人名字中的语言文化现象考察[J].四川大学学报,2008(1).
[18]郑樵.通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9]邹安华.楚简与帛书老子[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20]喻几凡.老莱子即老子——老子考辨之三[J].求索,2009(5).
[21]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M].王文锦,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
[22]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影印)[M].上海:上海书店,1987.
[23]李水海.老子不是太史儋考证[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
[24]顾炎武,著.王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全校本[M].栾保群,吕宗力,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5]陈成吒.老子身份信息辨正[J].广西社会科学,2016(7).
[26]林宝.元和姓纂[M].岑仲勉,校记.北京:中华书局,1994.
[27]张松辉,王乐.老子姓氏考[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28]吴毓江.墨子校注[M].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
[29]杨伯峻.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0]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汉墓帛书·经法[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
[31]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2]公羊寿,何休,徐彦.春秋公羊传注疏[M].浦卫忠,整理.杨向奎,审定.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3]李水海.老子姓氏考辨[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1(1).
[34]唐作藩.上古音手册[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
[35]王力.同源字典[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
[36]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
[37]李延良.破译千古之谜——以民族学诠释老子的姓氏、身世与归宿[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8(5).
[38]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7.
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600(2019)04-0020-09
收稿日期:2018-10-27
作者简介:
王红(1959—),女,江苏南京人,教授,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
吴战洪(1975—),男,河南汝南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老庄思想研究。
【责任编辑:韦琦辉】
标签:老子论文; 史记论文; 孔子论文; 姓氏论文; 通志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先秦哲学论文; 道家论文;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第4期论文;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