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抗原决定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抗原,蛋白,多肽,抗体,病毒,乙型肝炎,综合征。
抗原决定簇论文文献综述
董慧芹,刘金宝,张国华[1](2019)在《对虾白斑病毒多抗原决定簇重组蛋白的抗原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重组多表位蛋白制备疫苗的方法的可行性,研究通过利用目前有研究证实与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感染与致病力相关的重要决定因子囊膜蛋白VP28、VP19和被膜蛋白VP26,从这叁种蛋白基因中筛选表位基因,将这些筛选到的抗原表位通过最优化的方式组合以及密码子优化,组成新的表位基因序列,命名为Y1798G,长度为509 bp。将该基因克隆到p ET-32a原核表达载体,生产抗原表位蛋白。将纯化的抗原蛋白注射到小白鼠体内,获得抗体;并通过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实验验证获得的抗体能否识别结合WSSV。结果表明所构建的抗原表位重组蛋白对WSSV具有特异抗原性,可见此种制备对虾白斑病毒疫苗的策略具有可行性。(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10期)
张涵,童芯锌,王芳,王艺璇,彭成[2](2018)在《冬虫夏草指标蛋白IP4的cDNA全长克隆及抗原决定簇预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克隆获取冬虫夏草指标蛋白氰酸酶(IP4)的c DNA全长及对其抗原表位预测。方法结合课题组前期采用蛋白组学法筛选得到的冬虫夏草指标性蛋白IP4和冬虫夏草转录组数据,挖掘IP4 m RNA序列,并克隆IP4 c DNA全长,通过NCBI结构分析服务系统对IP4进行保守区和功能区分析,利用DNAMAN 6.0和DNAStar软件分别进行序列比对和抗原表位分析。结果从转录组数据中挖掘到IP4的2个可变剪接体,属于内含子保留的可变剪接。RT-PCR结果显示,IP4 c DNA全长465 bp,编码154 aa(氨基酸)。IP4蛋白的保守区和主要催化活性位点位于87~154 aa,该区域为氰酸酶家族保守核心区域和二聚体结合区域,DNAMAN 6.0分析结果表明1~39 aa和55~81 aa区具有较高种属特异性,DNAStar预测IP4蛋白的抗原表位区主要分布于25~90 aa。结论最终确定IP4的25~39 aa和55~81 aa为最佳抗原特异区,为后续规模化制备IP4蛋白特异抗原区及免疫法鉴定冬虫夏草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8年20期)
刘凌芝,郭傅佳,魏可慧,乔乔,叶舒慧[3](2018)在《孕妇感染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α”抗原决定簇变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调查江西地区待产孕妇慢性感染的HBV表面抗原"α"抗原决定簇变异特征,探讨HBV母婴传播相关的病毒因素。方法:产前24~48h,收集3948例待产孕妇血清,酶免疫法筛查HBV感染者。抽提HBV阳性血清HBV DNA,PCR扩增HBV S基因并测序。应用Clustal X和Bioedit软件将不同感染者的HBV S基因核苷酸与参考序列进行多重比对,分析"α"抗原决定簇的变异与HBV血清型。在线genotyping软件分析感染的HBV基因型。结果:3948例检测出178例HBV阳性标本,从146例血清标本中成功扩增出HBV S基因,112例感染B基因型HBV,属于adw亚型,感染率为76.71%;34例感染C基因型HBV,属于adr亚型,感染率为23.29%,B基因型和C基因型HBV的感染率存在显着差异(P<0.001)。18例S基因序列上检测到"α"抗原决定簇有突变(突变率12.33%),突变分为7种类型,5例T126A、2例P127T/S、2例Q129H/R、2例M132L、3例T140/I、1例T143M和3例G145R。B和C基因型HBV"α"抗原决定簇突变率和"α"抗原决定簇双环之间的突变率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江西地区孕妇感染的B和C基因型HBV及其"α"抗原决定簇的点突变可能是致母婴传播高度相关的病毒因素。(本文来源于《现代妇产科进展》期刊2018年08期)
王敏,周招华[4](2017)在《抚州市免疫儿童感染的HBV “a”抗原决定簇变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1)目的研究抚州地区乙型肝炎免疫的儿童乙型肝炎患者HBV表面抗原区"a"抗原决定簇变异特征。(2)方法将抚州地区按照免疫规划程序按时按质接受乙肝疫苗接种的儿童设定为研究对象,收集多中心获得性乙肝免疫儿童血清标本8618份,采用ELISA法筛选HBV表面抗原(HBsAg)阳性样本,提取阳性标本中的HBV 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体外酶促扩增HBV S基因片段,将扩增所得到的目的片段进行序列检测,并与参考序列对比,分析儿童感染的HBV血清亚型,确定变异株"a"抗原决定簇的变异位点。(3)结果从8618份血清样品中,检测出158份HBsAg阳性标本(阳性率1.83%)。PCR成功扩增HBV S基因并测序135份,112份属于B基因型,23份属于C基因型。B基因型中105份为adw血清型,7份为ayw血清型;C基因型均为adr血清型。分析发现16份标本存在"a"抗原决定簇变异(变异率11.85%);16份标本的"a"抗原决定簇24个氨基酸位点中,有7个位点发生突变(突变率29.17%);"a"抗原决定簇两茎环间的变异率、基因型间的变异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4)结论在江西抚州地区乙肝疫苗免疫儿童人群中检测出HBV"a"抗原决定簇变异株,但未见特异位点突变的免疫优势变异株。(本文来源于《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郭佳慧,文荣,王玉燕,张浩旸,刘红[5](2017)在《鼠冠状病毒核衣壳蛋白的抗体制备与抗原决定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核衣壳(nucleocapsid,N)蛋白有稳定病毒基因组、调控病毒复制及细胞状态的特殊作用。鼠肝炎病毒(murine hepatitis virus,MHV)为乙型冠状病毒属的原型病毒,是研究冠状病毒N蛋白功能的经典模型。本研究用去污剂处理鼠冠状病毒粒子暴露N蛋白,另用原核表达纯化的重组N蛋白分别免疫小鼠,制备多克隆及单克隆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和蛋白免疫印迹分析结果显示两类抗体均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度,与甲型冠状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porcine 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TGEV)的N蛋白无交叉反应。原核表达缺失突变的N蛋白分析结果显示,多克隆抗体与单克隆抗体2E6识别的鼠冠状病毒N蛋白抗原决定簇完全一致,位于N端结构域(N-terminal domain,NTD)C端与SR之间的58个氨基酸残基内。此外,基于单克隆抗体2E6的ELISA及免疫荧光法能检测到感染细胞中和培养上清液中的N蛋白组分,且其含量与病毒复制的滴度一致。这些结果表明,鼠冠状病毒复制过程中粒子与细胞中的N蛋白可能维持相似的结构,使NTD与SR之间的部分氨基酸残基一直暴露在表面,从而形成了优势抗原决定簇。(本文来源于《微生物与感染》期刊2017年02期)
陈军,孙培蓓,张锋,顾春燕,高孟[6](2016)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核衣壳蛋白优势线性B细胞抗原决定簇的预测与确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确定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核衣壳蛋白(N蛋白)的优势线性B细胞抗原决定簇位点,本文根据线性B细胞抗原表位拥有较强的抗原性、亲水性以及表面性等特点,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SFTSV N蛋白的氨基酸序列,预测潜在的线性B细胞抗原决定簇位点。根据已解析的SFTSV N蛋白晶体结构,使用PyMOL软件分析预测出的线性B细胞抗原决定簇位点的柔性及其在整个SFTSV N蛋白中的分布情况。人工合成相应多肽片段并以其为抗原,与SFTSV临床感染者的血清反应,采用多肽-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检验多肽片段的免疫原性。结果共预测出六个可能的线性B细胞抗原决定簇位点,即A(40-KKLKETGGDDWVKDTK-55)、B(71-ASGKMSNSGSKRL-83)、C(94-ERAETRL-100)、D(135-LKVENYPP-142)、E(157-GVSEATT-163)和F(184-KMRGASKTEVYNSFRDP-200),均位于N蛋白表面且含有柔性较大的loop区。相应的六段人工合成多肽都与SFTSV临床病例血清呈阳性反应,确定它们均为优势线性B细胞抗原决定簇位点,其各自检测结果与商品化N蛋白抗体检测试剂盒相应检测结果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呈正相关。综合运用上述多种方法,本研究成功地预测并确定了SFTSV N蛋白的线性B细胞抗原决定簇位点,为该病毒抗原特异性的分子基础研究以及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病毒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段兰苹,唐安娜,董襄朝[7](2016)在《抗原决定簇分子印迹制备识别一种多肽肿瘤标志物的分子印迹聚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血清中的多肽标志物为肿瘤等疾病的初步诊断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国内外的临床报道中,肝癌、乳腺癌等癌症患者血清中的多肽NLGHGHKHERDQGHGHQ(pep5)明显高于正常人,可以作为肿瘤标志物。具有良好稳定性和高度特异识别性的分子印迹聚合物,是生物样品选择性分离的理想材料,而抗原决定簇分子印迹在生物大分子印迹中具有优越性,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本工作以抗原决定簇及限于表面的印迹方法进行了用于提取肿瘤标记物pep5的分子印迹的研(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一届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及相关技术学术交流会(大会特邀报告及墙报)论文摘要集》期刊2016-04-26)
庄乃保,吴凡,徐华,周华友,张印则[8](2016)在《抗-D抗原决定簇互补区多肽遮蔽RhD抗原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抗-D抗原决定簇互补区(CDRs)多肽遮蔽Rh D抗原的方法,并对遮蔽效果进行评价。方法根据抗-D CDRs氨基酸残基顺序合成多肽,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红细胞表面Rh D抗原在多肽遮蔽前后的荧光强度;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多肽与Rh D抗原的结合情况;使用在线分析工具对有效多肽进行理化性质及二级结构分析。结果不同多肽对Rh D抗原的遮蔽效果有较大差异,其中3号多肽遮蔽效果较理想,荧光强度显着降低。结论抗-D CDRs多肽可有效遮蔽Rh D抗原。(本文来源于《广东医学》期刊2016年03期)
于俊韬,贾晓玉,崔昭,胡水怡,李建男[9](2015)在《在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患者的血清中发现抗肾小球基底膜线性抗原决定簇的自身抗体》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抗肾小球基底膜(GBM)病是循环中的抗GBM抗体在脏器中沉积所引起的一组严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肺和肾脏。其自身抗体所识别的主要靶抗原为基底膜IV型胶原α3链的非胶原区(α3(IV)NC1),EA和EB是α3(IV)NC1上两个经典的构象性抗原表位。约1/3的抗GBM病患者同时合并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而后者是小血管炎患者重要的血清学标志物。在双抗体阳性的患者中,我们推测抗GBM抗体可能由ANCA诱发。本研究拟在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患者的血清中,检测其针对α3(IV)NC1上线性抗原决定簇的自身抗体,以阐明两种自身抗体共存的机制。方法 :入选北京大学第一医院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患者31例,入选时检测抗GBM抗体均为阴性。合成24条肽覆盖α3(IV)NC1全长。采用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这24段肽的自身抗体,并分析其与病情的关系。结果 :在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患者的血清中,有80.6%可检测到α3(IV)NC1上线性肽的抗体,且随着肾功能的恶化,线性肽抗体的阳性率增高(P=0.032):肾功能正常的患者中(血肌酐≤133μmol/L),线性肽抗体的阳性率为50%,肾功能中度受损(133μmol/L<血肌酐≤600μmol/L)及重度受损患者中(血肌酐>600μmol/L),其阳性率分别为70%和94%。2.抗体识别率最高的2个肽段为P14(54.8%)和P4(51.6%),其分别是构成EA和EB的线性氨基酸序列。3.P4抗体水平与肾小球新月体的百分比相关(r=0.764,P=0.027)。结论 :在ACNA相关性小血管炎患者的血清中,可检测到针对α3(IV)NC1上线性抗原决定簇的自身抗体,且与肾脏损害相关。该研究结果提示ANCA诱发的免疫反应可能通过破坏基底膜,暴露其上隐匿的线性抗原表位,从而最终引发抗GBM抗体的产生。(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汇编》期刊2015-11-14)
杨芳芳,董襄朝[10](2015)在《抗原决定簇分子印迹制备识别微球蛋白的人工抗体》一文中研究指出表面印迹和抗原决定簇的方法合成了特异性识别β_2-微球蛋白的人工抗体。研究中选择含有九个氨基酸的多肽作为印迹的模板分子,进行了印迹合成并优化了合成条件,通过牺牲硅胶法获得了印迹位点位于聚合物表面的分子印迹微球。选择性吸附实验和液相色谱的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印迹聚合物(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及仪器展览会论文集(第四分册)》期刊2015-04-19)
抗原决定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克隆获取冬虫夏草指标蛋白氰酸酶(IP4)的c DNA全长及对其抗原表位预测。方法结合课题组前期采用蛋白组学法筛选得到的冬虫夏草指标性蛋白IP4和冬虫夏草转录组数据,挖掘IP4 m RNA序列,并克隆IP4 c DNA全长,通过NCBI结构分析服务系统对IP4进行保守区和功能区分析,利用DNAMAN 6.0和DNAStar软件分别进行序列比对和抗原表位分析。结果从转录组数据中挖掘到IP4的2个可变剪接体,属于内含子保留的可变剪接。RT-PCR结果显示,IP4 c DNA全长465 bp,编码154 aa(氨基酸)。IP4蛋白的保守区和主要催化活性位点位于87~154 aa,该区域为氰酸酶家族保守核心区域和二聚体结合区域,DNAMAN 6.0分析结果表明1~39 aa和55~81 aa区具有较高种属特异性,DNAStar预测IP4蛋白的抗原表位区主要分布于25~90 aa。结论最终确定IP4的25~39 aa和55~81 aa为最佳抗原特异区,为后续规模化制备IP4蛋白特异抗原区及免疫法鉴定冬虫夏草奠定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原决定簇论文参考文献
[1].董慧芹,刘金宝,张国华.对虾白斑病毒多抗原决定簇重组蛋白的抗原性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2].张涵,童芯锌,王芳,王艺璇,彭成.冬虫夏草指标蛋白IP4的cDNA全长克隆及抗原决定簇预测研究[J].中草药.2018
[3].刘凌芝,郭傅佳,魏可慧,乔乔,叶舒慧.孕妇感染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α”抗原决定簇变异分析[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8
[4].王敏,周招华.抚州市免疫儿童感染的HBV“a”抗原决定簇变异分析[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
[5].郭佳慧,文荣,王玉燕,张浩旸,刘红.鼠冠状病毒核衣壳蛋白的抗体制备与抗原决定簇分析[J].微生物与感染.2017
[6].陈军,孙培蓓,张锋,顾春燕,高孟.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核衣壳蛋白优势线性B细胞抗原决定簇的预测与确定[J].病毒学报.2016
[7].段兰苹,唐安娜,董襄朝.抗原决定簇分子印迹制备识别一种多肽肿瘤标志物的分子印迹聚合物[C].中国化学会第十一届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及相关技术学术交流会(大会特邀报告及墙报)论文摘要集.2016
[8].庄乃保,吴凡,徐华,周华友,张印则.抗-D抗原决定簇互补区多肽遮蔽RhD抗原的效果[J].广东医学.2016
[9].于俊韬,贾晓玉,崔昭,胡水怡,李建男.在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患者的血清中发现抗肾小球基底膜线性抗原决定簇的自身抗体[C].第十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汇编.2015
[10].杨芳芳,董襄朝.抗原决定簇分子印迹制备识别微球蛋白的人工抗体[C].第二十届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及仪器展览会论文集(第四分册).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