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新中国剧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新中国,剧社,抗战时期,文化,台湾地区,戏剧,欧阳。
新中国剧社论文文献综述
姚小平[1](2015)在《听朱琳讲抗战时期新中国剧社》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年7月7日,92岁的北京人艺着名表演艺术家朱琳溘然长逝。看着朱琳的照片,眼前浮现出9年前采访她的情景。2002年2月,我在潘家园淘到一册北京公安局制作的《死亡右派分子情况调查表》,收入94名死于兴凯湖、清河、北苑叁座劳改农场的北京右派。死亡档案每人两页,文简字省却"五脏俱全":姓名年龄、家庭住址、收容日期、案情性质、个人简历、教养理由、教养表现、死亡日期、死亡诊断、坟墓标志等逐一记录。里面有(本文来源于《新天地》期刊2015年09期)
林星[2](2009)在《欧阳予倩与“新中国剧社”赴台演出》一文中研究指出1946年12月,欧阳予倩参加"新中国剧社"赴台湾演出,由他导演的《郑成功》、《日出》、《桃花扇》等轰动台北,成为台湾地区戏剧史上的盛事,也是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一件大事。这次演出不仅促进两岸的话剧交流,而且推动了台湾话剧和大陆戏剧运动的发展。"新中国剧社"赴台演出,促使沉寂多年的台湾剧运与大陆开始汇流,将海峡两岸中华民族戏剧的血脉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本文来源于《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4期)
李江[3](2008)在《论新中国剧社的管理智慧》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中国剧社是抗战时期活跃在西南的着名的民间职业剧团。剧社在应对错综复杂的形势时,形成并采用了一整套具有现代意义的民主管理方式。在战略、策略的制定与执行,在干部的任用,在艺术组织的结构建设,在领导艺术和管理方法等方面,积累过丰富的经验和智慧。新中国剧社的管理经验和方法,是中国共产党文化艺术管理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表征着中国现代戏剧在体制和机制建设中逐步完善的历史特点。(本文来源于《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4期)
林星[4](2008)在《六十年前的一次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新中国剧社赴台演出》一文中研究指出这次演出轰动台湾,受到台湾同胞的热烈欢迎,成为台湾戏剧史上的一大盛事。"这种盛况,尚是台湾光复的第一次。所以,许多人都以一颗诚挚的心来迎接他们。""此一行文化战士浩浩荡荡来台,给予文化极端饥渴之台湾同胞及文化界人士以兴奋和鼓舞,各方面均赋以极大的欢迎及期望。"(本文来源于《两岸关系》期刊2008年09期)
李光荣,宣淑君[5](2007)在《西南联大剧艺社史事——兼及与新中国剧社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剧艺社是西南联大一个有着独特价值和地位的社团。它是由壁报团体发展成演出团体的。它诞生于1944年秋,创作演出了许多抗战戏和反内战、争民主的戏剧,推进了学院派戏剧艺术的发展。剧艺社还发起了一台民族民间原生态歌舞的演出,和新中国剧社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西南联大北返后,剧艺社开拓了北大、清华、南开的戏剧新篇章。(本文来源于《抗战文化研究》期刊2007年00期)
阮南燕[6](2007)在《论新中国剧社的职业化经营——兼谈话剧的职业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戏剧生产是文化经济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从经营的角度关注戏剧的各个环节,把戏剧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艺术生产力,才能抓住文化经济时代的有利时机。新中国剧社是20世纪40年代职业化运作较为良好的职业剧团,运行中始终秉承以民间职业剧团为载体从事进步戏剧事业的经营理念,审时度势地采取了行之有效的经营决策和经营措施,取得了许多值得今日剧团借鉴的职业化经验。(本文来源于《淮南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01期)
阮南燕[7](2005)在《论新中国剧社的职业化创作——兼谈话剧的职业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职业化是话剧走向现代化的中介,是建立话剧现代演剧体系的现实策略。新中国剧社是20世纪40年代职 业化运作较为良好的职业剧团,其职业化创作极具特色。本文拟以新中国剧社为个案研究,探讨话剧的职业化问题。(本文来源于《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5年06期)
阮南燕[8](2003)在《职业化路途中悠扬的驼铃》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中国戏剧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打破了千百年来戏曲一统中国剧坛的状况,形成“话剧—戏曲”二元共生的全新格局。中国话剧作为戏剧现代化的第一代言人,开始了曲折的现代化之旅。80年代以来,话剧危机四伏,因而,剖析“话剧危机”的深层缘由,探讨中国话剧在21世纪的现代化走势,就成为话剧研究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职业化问题是研究话剧现代化必须面对的问题,然而,大多数研究者往往点到即止。实际上,职业化是话剧现代化的内在属性,是衡量话剧艺术生产力的有效指标。只有建立完备的职业化演剧体系,才能使话剧的各项运行机制在职业化演出中建立起来,保障话剧现代化顺利进行。可见,从职业化角度切入话剧研究,才能触及话剧再度繁荣的关键——话剧的文化机制建设,为21世纪的话剧发展提供前瞻性指导。鉴于此,本文以20世纪40年代职业化剧团中的佼佼者——新中国剧社为个案,在广阔的文化视野下审视话剧的现代化内涵,厘清职业化与现代化的深层关系,思索话剧突出重围的现实策略。新中国剧社是被迫走上职业化之路的民间职业剧团。在七年的风雨历程中,剧社立足于戏剧艺术的生产流程,从许多方面探索着话剧的职业化之路。首先是经营的职业化。戏剧产品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商品,戏剧生产则是文化经济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不但应该从文化,而且应该从经营的角度关注各个环节,把戏剧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艺术生产力,抓住文化经济时代的有利时机,让戏剧早日走向自足发展。剧团经营是戏剧生产的基础,是确保戏剧产品高效优质完成的第一步。新中国剧社始终秉承以民间职业剧团为载体从事进步戏剧事业的经营理念,灵活机动地与国民党周旋,妥善处理与社会各界的关系,审时度势地采取有效的经营决策和经营措施,确保剧团的整体运作。其次是管理的职业化。管理是经营的手段,属战术性范畴;经营是管理的目标,属战略性范畴。二者相辅相成,共同达成组织的运营目标。新中国剧社的管理以演出为纲,以人为本,通过最高管理机构理事会,分别从人事、财务和舞台等叁个方面予以管理,因而它在管理过程中既有宏观层面的控制,又有微观层面的协调;既注重精神的愉悦和物质的满足,又注重舞台实践的磨练与提高,呈现出多维度的管理理念。最后是创作的职业化。戏剧创作立足于剧本创作,以导演对剧本的诠释为中心,通过演员在舞台上的演出和舞台美术工作者等演职员的通力配合共同完成戏剧产<WP=4>品。这种独特的创作属性要求创作中的各个环节都能彼此沟通思想,协调行动。因此,用一个核心理念来统摄创作中的相关因素,就成为剧团戏剧创作中至关重要的步骤。新中国剧社完全以上演要求为指导,强调剧目的地域性、现实性和文化性,既注意迎合观众的欣赏趣味,又注重从文化的角度引导观众的审美品格,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为剧社的终极目标。尽管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新中国剧社存在许多职业化缺陷,然而,在话剧现代化的共同语境中,分析它的利弊得失,依然能够为当下话剧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某些有益的借鉴。20世纪中国话剧的现代化发展是不充分的,当前话剧的形势也是万分危急的。在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如何尽快转变剧团的职能,调动戏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民族文化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已成为我们当下不得不快速、高效地应对的问题。话剧作为一种文化机制,它的繁荣同时受到自身的机制建设和社会环境中诸如政治、经济、法律等文化机制的制约。高度的职业化能够完善话剧的创作机制、管理机制、经营机制以及相关的评论机制,并推动制约话剧发展的诸文化机制的完善。因此,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推动力量,从自主地改革开放到在外力作用下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的转化时,21世纪话剧的现代化之路,就必须迅速地完善职业化及其各项机制。只有如此,才能摆脱困境,突出重围,迎来话剧的再度繁荣。(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03-06-30)
朱琳[9](1993)在《我在新中国剧社 忆田汉、瞿白音同志》一文中研究指出1941年10月新中国剧社在桂林宣告成立。桂林是抗战时期叁大文化名城之一,新中国剧社是纯民间的职业剧团。当时正值皖南事变之后,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第二次反共高潮,军警特务在美丽的桂林横行,投降的阴风阵阵袭来,抗战前途岌岌可危。(本文来源于《中国戏剧》期刊1993年07期)
邱忠毅[10](1992)在《青春结伴赴国难 驼铃声声路漫漫——杜宣谈当年新中国剧社》一文中研究指出金秩时节,挂花飘香的历史文化名城桂林,迎来了新中国剧社五十诞辰。我应邀赶赴桂林,参加由桂林市文化局、党史办举办的“新中国剧社成立五十周年纪念会”,并在桂林访问了新中国剧社的创始人、上海戏剧家协会主席杜宣先生,他满怀激情地回忆起新中国剧社成立、发展的过程,表达了对已逝老同志的深切怀念。“五十年前,正是一九四一年,国民党发动皖南事变,又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桂林风雨如晦,抗日文化运动处于低潮,八路军桂林办事处被迫撤销,为了适应新的斗争形势,中共中央南方局委派我组织一个以来自各抗敌演剧队部分成员为基础的西南民办职业剧(本文来源于《上海戏剧》期刊1992年04期)
新中国剧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946年12月,欧阳予倩参加"新中国剧社"赴台湾演出,由他导演的《郑成功》、《日出》、《桃花扇》等轰动台北,成为台湾地区戏剧史上的盛事,也是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一件大事。这次演出不仅促进两岸的话剧交流,而且推动了台湾话剧和大陆戏剧运动的发展。"新中国剧社"赴台演出,促使沉寂多年的台湾剧运与大陆开始汇流,将海峡两岸中华民族戏剧的血脉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中国剧社论文参考文献
[1].姚小平.听朱琳讲抗战时期新中国剧社[J].新天地.2015
[2].林星.欧阳予倩与“新中国剧社”赴台演出[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9
[3].李江.论新中国剧社的管理智慧[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8
[4].林星.六十年前的一次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新中国剧社赴台演出[J].两岸关系.2008
[5].李光荣,宣淑君.西南联大剧艺社史事——兼及与新中国剧社的关系[J].抗战文化研究.2007
[6].阮南燕.论新中国剧社的职业化经营——兼谈话剧的职业化[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
[7].阮南燕.论新中国剧社的职业化创作——兼谈话剧的职业化[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8].阮南燕.职业化路途中悠扬的驼铃[D].广西师范大学.2003
[9].朱琳.我在新中国剧社忆田汉、瞿白音同志[J].中国戏剧.1993
[10].邱忠毅.青春结伴赴国难驼铃声声路漫漫——杜宣谈当年新中国剧社[J].上海戏剧.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