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心内电生理检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理,心内,射频,心电图,体表,食道,心房。
心内电生理检查论文文献综述
周志文,赵莉芳,曹佳齐,郑宏超,丁跃有[1](2018)在《兔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多种心律失常效应的微创方法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一种对小型动物行心内膜电生理检查及心律失常模型制作的简易微创技术。方法兔全身麻醉后分离颈静脉,经颈静脉送入多极电极头端至右心房或右心室,也可通过分离出颈动脉并置入5F鞘管,沿鞘管送入多极电极的头端至左心室。将多极电极另一段连接心电图的胸前导联及心脏刺激系统。通过获得的心内膜电位及刺激起搏心电信号情况可确定电极的头端送入右心房、右心室,或左心室。在确定刺激阈值后,固定电极,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并诱发房颤等心律失常。结果利用20只兔实施本研究。多极电极很容易送入心脏,并可获得高大清晰的心房和心室心内膜的心电图。在无需X线设备的情况下,根据心脏刺激与起搏的心电图信号情况进行电极调整,可使电极至所需的心房或心室的部位。通过心房刺激,可以检查窦房结恢复时间、心房不应期、房室结前向传导功能。如果配合静脉滴注乙酰胆碱等药物,心房刺激可成功诱导出房颤及房扑,成功率达95%以上。通过心室刺激,可以检测心室不应期、房室结逆向传功能,如果配合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等药物,也可以诱导出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颤动,成功率达90%。结论本实验建立的简易微创技术,在无需X线的条件下可进行兔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心律失常模型制作,有利药物等心脏电生理研究。(本文来源于《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期刊2018年05期)
王柳,杜子军,黄康[2](2017)在《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前后患者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前后患者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变化。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12月于海口市人民医院进行诊治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120例,首次进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治疗,分别在术前24 h和术后第3天对患者进行症状自评量表(the self-report symptom inven-tory,symptom check list 90,SCL-90)及健康调查简易量表(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评估,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前SCL-90评分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等评分均低于常模,焦虑、恐惧评分高于常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除躯体化和恐惧评分外,其他评分均低于常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除躯体化评分外,其他评分均具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入组患者精神健康、情感职能、社会功能、活力、总体健康、身体疼痛、生理职能、生理机能等评分均较前升高,生活质量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可明显改善患者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岭南心血管病杂志》期刊2017年06期)
王红英[3](2014)在《射频消融术及心内电生理检查发生误诊的原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采用心内电的生理检查方法和射频消融术进行诊断时发生误诊的原因。方法对采用心内电的生理检查方法和射频消融术进行诊断治疗,而后在手术中证实为误诊的6例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6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在术前被诊断为房性心动过速,而在术后分别被证实为不同心壁旁道参与房室折返性的心动过速,有2例患者在术前被诊断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在术后分别证实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有1例患者术前诊断为右旁道参与的AVRT,术后证实为房速;6例患者在手术中及时更正消融手段,其射频消融手术均获得成功。结论在实施消融手术前应该进行详细的术前诊断和心内电的生理检查,以减少误诊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外医疗》期刊2014年05期)
徐金义,吴蕊,邱妍妍[4](2013)在《显性旁道与发作性心动过速的相关研究——食管心房调搏术与心内电生理检查对照再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食管心房调搏术与心内电生理检查对照再评价,探讨显性旁道与发作性心动过速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既往有心动过速发作史且体表心电图显示心室预激的40例患者,依其心电图特点分为左侧旁道组19例,右侧旁道组21例,均行食管心房调搏术与心内电生理检查,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0例患者用食管心房调搏术法诱发心动过速31例(77.5%),心内电生理检查法诱发心动过速35例(8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旁道组食管心房调搏术15例诱发心动过速,其中12例显性左旁道参与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OAVRT),1例隐匿性右旁道参与OAVRT,2例房室结双径路伴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SFAVNRT);心内电生理法16例诱发心动过速,其中13例显性左旁道参与的OAVRT,2例房室结双径路伴SFAVNRT,1例隐匿性右旁道参与的OAVRT。右侧旁道组食管心房调搏术16例诱发心动过速,其中10例显性右旁道参与OAVRT,5例隐匿性左旁道参与OAVRT,1例右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RIART);心内电生理法19例诱发心动过速,其中13例显性右旁道参与OAVRT,5例隐匿性左旁道参与OAVRT,1例RIART。两组两种不同检查方法诊断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显性旁道参与折返形成的OAVRT诱发率(经食管心房调搏术55%;心内电生理65%)较其它机制心动过速的诱发率(经食管心房调搏术22.5%;心内电生理22.5%)高(P<0.05)。结论:显性旁道与心动过速的发作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并非所有患者的显性旁道与其发作性心动过速必然相关。当患者存在显性房室旁道且伴有心动过速发作史时,建议先经食管心房调搏术,若诱发心动过速的机制不能用显性旁道来解释,即出现"矛盾"现象时,说明该患者同时存在其他机制的心动过速。(本文来源于《中国循环杂志》期刊2013年05期)
校庆志[5](2013)在《食道电生理与心内电生理检查结果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室上性心动过速采取经食道心房调搏诊断的价值进行探讨。方法对76例进行射频消融术的患者在手术前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或食道心房调搏的心电图的情况进行分析,与心内电生理检查相关指标进行比对。对诱发频率、窗口及房室结不应期等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对心内电生理检查与食道电生理检查的诊符合率进行统计。结果两种检查结果显示,诱发频率、窗口及房室结不应期均呈正相关,其中对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诊断符合率达到94.7%。而患者发生的室上性心动过速经食道新房调搏均能终止。结论经过研究显示,食道心房调搏在对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诊断、确认、定位及终止方面有较好的适用价值,是射频消融术前有效的术前准备工作。(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13年25期)
杨海涛[6](2011)在《心内电生理检查及治疗时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心内电生理检查及治疗时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0年5月在某医院进行心内电生理检查的患者100例,采用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结果:100例中一共出现并发症20例,占20%,其中出现误穿锁骨下动脉2例,占2%;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1例,占1%;出现下肢动脉血栓栓塞3例,占3%;出现导引钢丝掉入血管2例,占2%;出现心房纤颤4例,占4%;出现二/叁尖瓣返流3例,占3%;出现股动脉出血2例,占2%;出现气胸3例,占3%。结论:及时发现并发症,及时预防和处理,才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并发症的危害。(本文来源于《吉林医学》期刊2011年21期)
李金生,韦虎,王德荣,漆波,蒋君[7](2009)在《50例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病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分析我院开展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50例(52人次)资料,探讨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导管射频消融在我院开展的可行性。方法分析52人次介入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心内电生理及导管射频消融成功率、术后复发率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等资料。结果52人次介入操作总体时间62.80±8.03分钟,X线曝光时间27.05±4.94分钟,心内电生理检查成功率达100%,48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患者导管消融,总消融效率为96.0%(48/5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我院开展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导管射频消融技术的效率指标与我国2000年左右的报告基本一致,说明我院能高标准成功开展此项技术。(本文来源于《川北医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5期)
王小青,惠杰,杨向军,宋建平,蒋庭波[8](2008)在《体表心电图旁路定位与腔内电生理检查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体表心电图(ECG)对预激综合征(WPW)患者旁路定位的价值及定位程序。方法对WPW合并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而入院行射频消融术(RFCA)的4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术前ECG V_1导联QRS特征及相关导联预激波极(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八次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8-09-01)
韩炳江,屈百鸣,江力勤[9](2008)在《食道电生理与心内电生理检查结果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食道电生理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比较261例射频消融患者的术前食道电生理(TEAP)和术中心内电生理检查结果,并探讨两者相关性。结果:TEAP作为射频消融术前无创检查,其结果与心内电生理检查有良好的相关性。结论:食道电生理检查对于射频消融病人,是一项临床价值较高的检查手段(本文来源于《2008年钱江国际心血管病会议暨浙江省心血管病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08-06-30)
王小青,惠杰,杨向军,宋建平,蒋庭波[10](2007)在《经体表心电图的旁路定位与心内电生理检查结果的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体表心电图对预激综合征患者旁路定位的价值及定位程序。方法对预激综合征合并阵发性室上速而入院行射频消融术的4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术前V1导联QRS特征及相关导联预激波极性等参数,对照腔内电生理检查结果,观察心电图定位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①V1导联R/S>1者提示左侧旁路,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8.9%、94.7%。V1导联R/S<1者提示右侧旁路,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5%、90.5%。②δaVF极性对左右旁路前后位置的定位均有意义。③δI极性对左侧旁路的定位有参考价值,各组间有显着差异性(p<0.01);对右侧旁路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胸导联R/S移行区在V1、V2间对判定间隔部旁路有意义。结论体表心电图旁路定位可靠,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及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临床心电学杂志》期刊2007年02期)
心内电生理检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究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前后患者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变化。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12月于海口市人民医院进行诊治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120例,首次进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治疗,分别在术前24 h和术后第3天对患者进行症状自评量表(the self-report symptom inven-tory,symptom check list 90,SCL-90)及健康调查简易量表(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评估,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前SCL-90评分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等评分均低于常模,焦虑、恐惧评分高于常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除躯体化和恐惧评分外,其他评分均低于常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除躯体化评分外,其他评分均具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入组患者精神健康、情感职能、社会功能、活力、总体健康、身体疼痛、生理职能、生理机能等评分均较前升高,生活质量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可明显改善患者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心内电生理检查论文参考文献
[1].周志文,赵莉芳,曹佳齐,郑宏超,丁跃有.兔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多种心律失常效应的微创方法初探[J].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2018
[2].王柳,杜子军,黄康.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前后患者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研究[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7
[3].王红英.射频消融术及心内电生理检查发生误诊的原因分析[J].中外医疗.2014
[4].徐金义,吴蕊,邱妍妍.显性旁道与发作性心动过速的相关研究——食管心房调搏术与心内电生理检查对照再评价[J].中国循环杂志.2013
[5].校庆志.食道电生理与心内电生理检查结果相关性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
[6].杨海涛.心内电生理检查及治疗时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J].吉林医学.2011
[7].李金生,韦虎,王德荣,漆波,蒋君.50例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病例分析[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9
[8].王小青,惠杰,杨向军,宋建平,蒋庭波.体表心电图旁路定位与腔内电生理检查对比分析[C].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八次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2008
[9].韩炳江,屈百鸣,江力勤.食道电生理与心内电生理检查结果相关性分析[C].2008年钱江国际心血管病会议暨浙江省心血管病年会论文汇编.2008
[10].王小青,惠杰,杨向军,宋建平,蒋庭波.经体表心电图的旁路定位与心内电生理检查结果的对比分析[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