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冬季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温室冬季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一、温室冬季管理应注意的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郭伟[1](2021)在《冬季温室白菜常见病虫害防治策略》文中提出在农业产业运行及发展中,部分地区入冬后,由于气温下降,蔬菜保温措施不到位,会影响蔬菜的种植效益;如果病虫害防治不合理,也会增加蔬菜的管理难度,影响病虫害及早处理的效果。冬季温室种植白菜,种植人员结合以往经验,通过改善种植方式及种植手段,分析病虫害发生原因及影响因素,制定防治策略,及时地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及处理,提升白菜生长效果,增加种植效益。一、冬季温室白菜种植技术根据冬季温室白菜种植的特点,为了提高白菜的种植效率,需要做到:第一,合理选择白菜品种。

张萌[2](2021)在《南宁市不同类型菇棚栽培环境因子分析及对平菇生长的影响》文中认为本文以南宁市四种平菇种植棚为研究对象,采集2020年1月到2020年12月棚内外气温、湿度、CO2含量和棚内平菇产量等数据,得到传统菇棚、灰膜棚、防虫网棚和隔热棚的棚内外温湿度和CO2含量的变化趋势以及平菇的生长速率、产量和污染率等情况,研究了各菇棚内环境因子对平菇生长速率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生长速率和污染率对平菇产量的影响,旨在为改良菇棚和优化管理措施提供了数据和理论的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在气温方面,春季、秋季和冬季保温优势较大的种植棚分别为防虫网棚、灰膜棚和隔热棚;高温逆境主要出现在夏季,在夏季抵抗高温效果最明显的是隔热棚,隔热棚平均气温为28.43℃,比传统菇棚降低了3.89℃。2.在湿度方面,传统菇棚控湿效果不佳,防虫网棚能够降低棚内湿度,但不能有效保湿;隔热棚保湿效果并不理想,灰膜棚在控湿方面效果好,,保湿范围大,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都强于其它平菇种植棚,灰膜棚平均湿度为80.68%,比传统菇棚升高了2.68%。3.在CO2含量方面,传统菇棚、灰膜棚、防虫网棚棚内CO2浓度明显高于棚外CO2浓度,其中传统菇棚棚内CO2含量为542.9ppm,在4种菇棚中最高,在春、夏和秋季隔热棚能够通过通风从而较好地降低CO2浓度;在冬季,传统菇棚在控制CO2浓度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4.在棚内平菇生长速率方面,平菇生长速率在春秋两季较高,冬季有所降低,夏季生长缓慢。平菇生长速率受温度影响较为明显,高温较低温更能阻碍平菇生长,生长速率受湿度和CO2影响不明显。在四个季节中,隔热棚的生长速率最高,其次是防虫网棚和灰膜棚,传统菇棚的生长速率最低,其中隔热棚生长速率比传统菇棚升高了0.53mm/d。5.在棚内平菇污染率方面,四个季节平菇污染率以传统菇棚最高,防虫网棚最低,防虫网棚平菇污染率比传统菇棚降低了1.55%,平菇整体污染率在冬季最低,其次为春季和秋季,夏季污染率最高,其中冬季污染率比夏季降低了4.04%。传统菇棚不能够有效防治病原菌侵染菌包,而灰膜棚、防虫网棚和隔热棚能够有效减少病原侵染菌包,减少发病率,其中防虫网棚效果最好;平菇菌包污染率也和气温有关,当气温较高时,平菇菌包污染率增大,当气温较低时,污染率有所下降。6.在棚内平菇产量方面,冬季各菇棚平菇产量最高,为653.9公斤,其次为秋季产量569.55公斤和春季产量550.15公斤,但春秋两季产量相差不大,夏季未出菇。平菇产量与平菇生长速率和污染率都有直接关系,在平菇的种植过程中不但要考虑平菇的生长速率,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还要注意菇棚内的卫生和虫害,降低平菇的污染率。综上所述,隔热棚和防虫网棚是较适合南宁市气候特点的菇棚,隔热棚和防虫网棚棚内平菇的生长速率均较高,同时对病害有一定抵抗力,在平菇污染方面也能保持较低水平,能有效提高平菇产量。与灰膜棚和传统菇棚相比,隔热棚和防虫网棚在平菇种植中具有显着优势,值得在南宁市推广使用。

高丽莉[3](2021)在《兰州日光温室切花月季的商品化生产探讨》文中提出切花月季是世界四大鲜切花之一,由于我国切花月季栽培技术较为落后,导致切花月季产量低。为提高我国切花月季的品质,对兰州日光温室中切花月季栽商品化生产进行研究,比较不同栽培基质对切花月季产量的影响,探讨与日光温室配套的栽培技术。栽培基质实验表明,泥炭培的切花月季单株产量最高,复核基质中泥炭+珍珠岩表现最好。泥炭+煤渣栽培切花月季表现不理想。基质栽培相比土壤栽培切花品质明显提升。日光温室突出特点是利用北方地区冬季晴天多,实现不变温进行反季节商品花卉生产。由于其造价低,节约能源等优点经济效益良好。在兰州地区大力发展节能日光温室,选择相应的栽培技术是可行的商品化温室花卉生产路径。

姜影[4](2021)在《川西平原地区装配式建筑围护结构节能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能源匮乏的情况越来越明显,能源安全和节能减排尤其是针对建筑行业的节能研究已成为共同关注的热门焦点。目前,学者们主要集中在建筑节能设计方案、结构工艺和新能源利用等方面,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研究较少且与相关的技术经济、室内人员安全等因素的研究更鲜有关注。将其与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装配式建筑相结合的研究更是意义重大。本次研究旨补充外围护结构的属性因素与装配式建筑能耗的关系,且弥补设计师在节能方案取泽中节能设计和方案设计的脱节。本文以川西平原地区装配式建筑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了装配式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技术措施。为进一步了解装配式建筑外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对川西平原地区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和84栋已建装配建筑调研,参照国家标准和相关规范阙值分析调研数据得出:目前我国建筑倾向于房间大且通透模式,建筑物的窗墙比设置较大而不满足节能规范,且实际可开窗通风面积较小而忽略了室内人体安全性;建筑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不能满足地区节能标准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节能技术种类少且应用率低。针对这些问题,首先依据调研情况选定围护构件样本,其次采用Open Studio建立基础模型,分别以建筑外墙、屋面、窗的保温层厚度、材料、构造和窗墙比为变量,对装配式建筑采暖空调负荷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得出不同情况下外墙体三种保温材料厚度取值分别为:XPS-50mm、80mm;EPS-60mm、85mm;酚醛/PU-55mm、75mm,屋面分别为:XPS-40mm;酚醛/PU-35mm、40mm。外窗优先使用镀膜符合中空玻璃,考虑人体安全和舒适度,东、南、西、北向窗在满足规范要求下窗墙比取限值,并拟合出变量因素与建筑能耗的定量关系。在此基础上运用单变量多因素方差分析手段评定变量因素间相关性。最后,运用混合水平正交试验得到18种较优节能方案,取节能效果显着的前五种方案与原已建建筑节能方案进行效果对比,通过效益评价指标确定最佳节能方案A6B2best。综上所述,本文的研究成果和节能研究思路可以对川西平原地区装配式建筑的围护结构节能技术提供参考,推动建筑工业化在川西平原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陈袁波[5](2021)在《不同水体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南京为例》文中指出水生生态系统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区域性差别、空间异质性和复杂破碎下垫面,给水生生态系统碳、氮排放的精确核算带来巨大挑战。本研究选取南京地区河流、水库、养殖池塘和景观水体四类水体,共13处采样点,借助漂浮静态箱法对其水—气界面的温室气体通量进行为期一年的观测,探讨了不同水体水—气界面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时空变化规律,拟厘清14种环境因子对不同水体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影响机制。最终,利用观测数据估算区域水体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以期为我国区域水体碳、氮排放估算提供数据支撑,为碳、氮模型的修正提供第一手资料,为我国实现“碳中和”提供理论支撑,研究主要结论有:(1)从时间变化来看,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通量均在夏季最大,其中CO2和CH4通量的最小值出现在冬季,而春季的N2O通量最小,三种温室气体全年均表现为净排放。温度是同时驱动三种温室气体的关键因素,表明水生生态系统可能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表现出更强的温室气体排放能力。(2)从水体类型来看,景观水体表现出最强的CO2和CH4排放能力,以小型景观水体最为突出,其CH4通量为6450.76±11076.10μg·m-2·h-1,约为全球水体平均排放水平的2.5倍。小型景观水体是CH4排放的热点,水体面积小、深度浅、溶解氧(DO)浓度低以及与外界无水体交换等重要影响因素是导致其高CH4排放的主要原因。养殖池塘由于高营养盐负荷水平和高硫化物浓度,有着最强的N2O排放能力。(3)本研究不同类型水体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全球增温潜势(GWP)呈现景观水体>河流>养殖池塘>水库的变化趋势。此外,根据观测数据并结合土地利用类型数据估算南京和江苏水体的温室气体年排放总量,分别达4.75×105 t和8.77×106 t CO2当量,增温效应相当于2018年江苏省CO2排放总量的0.056%和1.04%,不容小觑。

邓练华[6](2021)在《单坡面日光温室土壤传热分析及逐时传热量计算》文中认为日光温室作为我国设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镇居民的“菜篮子”工程做出了重大贡献。关于日光温室热环境的土壤深层温度、蓄放热等问题,采用试验测试和理论分析的方法,给出了单坡面日光温室室内微气候和单坡面日光温室土壤温度分布,建立了单坡面日光温室一维土壤周期性传热模型,探讨了单坡面日光温室土壤温度、空气温度状况和土壤传热特性。作者基于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建筑大学的单坡面试验日光温室(长40 m,跨度8 m;未种植作物),测试了日光温室的室内外环境参数,如室内空气温度、室内空气相对湿度、太阳辐射、室内土壤温度等。测试结果表明在晴天时,相同面积下北墙(蓄热墙)对室内空气温度的调节作用高于温室土壤;在阴天时,相同面积下土壤对室内空气温度的调节作用高于温室北墙;40 m长的日光温室的土壤温度(0.1-0.5 m深)在东西方向的最大温差不超过3℃;跨度8 m的种植区域南北温差最大不超过4℃,北端表层土壤温度高于南端表层土壤温度;但是随之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温度曲线趋近平稳一致。基于该试验温室土壤温度沿长度和跨度方向温差较小的事实,建立了单坡面日光温室一维土壤周期性传热模型,分析了单坡面日光温室土壤温度周期性的逐时变化以及研究了单坡面日光温室土壤逐时换热量等。该传热模型计算结果与测试结果相比,相对均方根误差小于10%,验证了该传热模型的准确性。单坡面日光温室一维土壤周期性传热计算表明,在有太阳辐射的情况下,土壤吸收的太阳辐射主要用于土壤因水分蒸发损失的热量和土壤表面向深层土壤传导的热量(即土壤蓄热量);在无太阳辐射的情况下,深层土壤向土壤表面传导的热量主要用于土壤表面与室内其他物体表面的热辐射。

魏柔冰[7](2021)在《Adventure Tourism:Environmental Impacts and Management(Chapter 13)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在国内外一直是一个热点话题,探险旅游作为旅游新兴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本次翻译实践报告以旅游环境学着作Adventure Tourism:Environmental Impacts and Management《探险旅游:环境影响和管理》的第13章Climate Change and Adventure Tourism(气候变化和探险旅游)为英汉翻译实践的原文本。第13章介绍了气候变化与探险旅游的关系以及气候变化对探险旅游业产生的影响。文本属于信息类文本,具有专业性强,逻辑严密的特点,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文本中涉及到复杂句、插入语、定语从句的使用,这就使得原文句式丰富、详略得当。翻译实践中运用了词义选择、词性转换、增词译法等翻译方法解决词汇层面出现的难点。句法层面中,无灵主语句的翻译以及复杂句的翻译是翻译实践报告中重点分析的。语篇衔接中照应手段的翻译在增强篇章可读性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希望翻译实践报告中总结的翻译方法能够为同类文本提供借鉴,推动该领域翻译策略和方法的进一步研究。

杨康[8](2021)在《适应区域自然环境的度假酒店设计研究》文中认为本设计基于对区域自然环境的研究,从区域自然环境的三个要素出发,即区域地形环境、区域气候及地域材料;通过查阅相关对于基地丽江的大数据气候、地形环境研究以及周边材料提炼,提出适应自然环境的度假酒店设计的相关策略。在度假酒店与地形环境的融合上主要提出了不同地形环境的三种处理方式:覆土型、架空型以及接地型,应根据不同的情况考虑不同的处理方式;在度假酒店与气候的适应上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气候数据总结得出相对应的建筑形式及采取相适应的技术;在度假酒店与材料的结合上综合考虑当地材料的供应情况和适应度,合理选择建筑材料。我们在做设计时,应尽量遵循这些设计策略,将这三个方面的设计策略综合考虑,相互结合,才能做出真正适应区域自然环境的度假酒店。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借助斯维尔软件模拟,对酒店方案设计进行调整。设计的内容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丽江度假酒店的设计以及软件的模拟分析,使得研究更具有实践意义和可行性。

刘科[9](2021)在《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文中提出碳排放是指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大量碳排放加剧气候变化,造成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上升,威胁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人类活动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是导致碳排放问题的主要诱因。目前全球主要通过碳排放量衡量各行业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建筑业是主要碳排放行业之一,建筑业的低碳发展是引领我国低碳道路的周期引擎。目前针对建筑低碳设计研究已有相关成果,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建筑的低碳化发展不够重视,低碳设计理念认识模糊,多通过相关技术的堆叠,注重相关低碳措施的应用,忽视了建筑低碳化的指标性效果。如何在建筑设计阶段基于相关碳排放量化指标真正实现公共建筑的低碳化是本研究的重要内容。高大空间公共建筑是碳排放强度最高的公共建筑之一,具有巨大的低碳潜力。本文基于地域性特征,针对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展开具体的低碳设计研究。首先梳理建筑低碳设计相关理论基础,通过对相关低碳评价体系的研究,总结落实建筑低碳设计的要素指标。其次落实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开发相应的建筑低碳设计辅助工具。进而从设计策略和技术措施两方面具体展开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最后通过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的应用验证研究的可行性与低碳设计效果。本研究主要成果有:明确了建筑的低碳化特征与低碳设计理念,建筑的低碳设计应从全生命周期视角兼顾建筑各阶段,包含但不等同于节能设计;构建了以碳排放指标为效果导向的建筑低碳设计方法,初步建立了建筑低碳设计流程框架;建筑设计应着重考虑的低碳环节包括:建材的使用、能源的使用、植被的碳汇、建筑碳排放量的计算;完善了适用于设计阶段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化与评测分析方法,开发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工具(CEQE-PB HSCW);针对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提供了包含设计策略与技术措施的低碳设计指导;通过在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中采用可再生能源、被动式空间调节、主动式节约技术、绿植碳汇系统、绿色低碳建材和低碳施工等方面的具体设计措施17项,最终求得项目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情况,项目符合碳排放量比2005年基准值降低45%的低碳目标,年碳排放量比2005年基准值降低了61%。在进一步优化设计中,得出低碳化使用建材带来的减排贡献率可达67%。针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低碳设计优化,不仅需要通过运行阶段的节能与绿植固碳,同时要强调低碳化地使用建材。论文正文17.2万余字,图片202张,表格85幅。

孙亚琛[10](2020)在《日光温室立体循环主动蓄热系统结构优化与传热特性研究》文中指出现有主动蓄热日光温室墙体具有较好的蓄热效果,对改善室内夜间热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前屋面热量损失大、建造成本高、蓄热量较小、传热效率较低、气流运动方式不合理之处,未将后墙及土壤的蓄热潜能充分发掘。亟需开展主动蓄热循环系统墙体与土壤的结构优化和传热特性的研究。为此,结合课题组前期研究成果,本文首先从前屋面保温入手,优化保温措施,降低热量损失;其次从墙体与结构入手,应用新材料、新形式改善墙体蓄热与保温;最后从主动蓄热气流运动入手,优化运动路径,提升主动蓄热效能。围绕日光温室立体循环主动蓄热系统结构优化与传热特性展开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热工缺陷的存在会导致热工缺陷区域换热系数增大,热量流失加快,温度降低。热工缺陷区域面积占比越大,换热系数和热流密度增大趋势越明显,温度下降也更为明显。在室内温度相同、没有热工缺陷情况下,通过围护结构的热流密度不同,其大小依次为前屋面>后屋面>后墙,即前屋面是室内热量损失的主要通道;相比于前屋面和后屋面,墙体对热工缺陷更为敏感。结合传热理论与试验结果分析,综合考虑温室结构、作物需求、室外最低温度、保温被自身参数等要素,给出了不同外界最低温度下,保持试验温室维持最低温度时保温棉被的厚度与导热系数表达。(2)在同等天气条件下,混凝土管沙柱后墙(W3)和轻骨料加气混凝土砌块后墙(W2)对于温室内温度的保持均优于传统普通粘土砖墙(W1)。在典型天气条件下,白天温室W2与W3的室内最高温度基本一致,均高于温室W1的最高温度;W2室内温度略高于W3的室内温度,W1室内温度最低。温室W3温度分布比W2更为均匀。墙体W3的蓄热量和放热速率远远高于墙体W1和W2,墙体W3的隔热蓄热综合表现优于墙体W2和W1。(3)相同换热管道在粘壤土中的换热量最小,沙土中的换热量最大;在覆盖层相同时,PVC全管单位时间换热量最小,而PVC多孔管单位时间换热量最大。改变管道形式能够改善地中热交换系统的换热量,且改善程度与土壤质地无关;在管道上设置大量孔洞,对换热的改善效果最为显着。(4)在相同时间内,采用顶进底出分布风道(DF)的后墙换热量最大,而顶进侧出分布风道(CF)的后墙换热量略大于顶进底出直上直下风道(Z)的后墙换热量;主动蓄热墙体整体温度高于被动墙体整体温度,其中采用顶进底出分布风道(DF)的后墙整体温度最高,温度分布也最均匀;分布风道有利于改善墙体蓄热范围。顶进底出分布风道(DF)是3种主动蓄热风道布置中最优的,室内平均温度提升最明显,夜间温度最高,温度更为均匀。(5)分别对采用后墙顶进直上直下直联地中单管直出(L1)、后墙顶进分布4管直连地中分布4管直出(L2)和后墙顶进直上直下、地中分布4管(L3)等3种不同布置方案的立体循环主动蓄热温室的温度特性进行了分析。发现L2方案最优,温室内蓄热体蓄热量最大,室内温度最高。相比于单独后墙主动蓄热,立体循环主动蓄热能明显提升夜间室内温度和土壤温度:相比于优化的后墙主动蓄热温室,采用L2方案的温室在室内温度最低时的最低温度提升了0.72°C,平均温度提升了1.75°C;与被动蓄热后墙温室相比,室内温度最低时的最低温度提升了3.28°C,平均温度提升了3.49°C。试验验证表明在冬季连续阴(雪)天条件下,相比于传统被动蓄热温室,L2立体循环主动蓄热温室室内温度最低时的最低温度提升了1.85°C;室内土壤温度最低位置的最低温度提升1.46~1.5°C。本研究结果为主动蓄热日光温室的围护优化、墙体材料优选、主动蓄热管道形式与布置方式优化提供了技术参考和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理论和推广应用价值。

二、温室冬季管理应注意的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温室冬季管理应注意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冬季温室白菜常见病虫害防治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冬季温室白菜种植技术
二、冬季温室白菜种植中的病虫害及防治策略
    1. 软腐病
    2. 菌核病
    3. 白粉虱

(2)南宁市不同类型菇棚栽培环境因子分析及对平菇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平菇简介
    1.2 南宁市发展平菇种植业的优势和制约因素
    1.3 影响食用菌生长的因素
        1.3.1 气温
        1.3.2 湿度
        1.3.3 空气(氧气与二氧化碳)
        1.3.4 其它因素
    1.4 平菇种植棚的类型及应用情况
        1.4.1 三折式温室
        1.4.2 圆拱温室
        1.4.3 拱棚
        1.4.4 半地下菇棚
        1.4.5 荫棚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
    2.2 试验时间
    2.3 供试材料
        2.3.1 种植棚建筑材料
        2.3.2 主要仪器设备
        2.3.3 平菇品种、栽培基质配方
    2.4 供试平菇种植棚结构
        2.4.1 传统菇棚
        2.4.2 灰膜棚
        2.4.3 防虫网棚
        2.4.4 隔热棚
    2.5 气温、湿度及CO_2传感器的布置
    2.6 菇棚环境因子数据采集和整理方法
    2.7 菇棚菌丝生长速率调查
    2.8 菇棚污染率调查
    2.9 菇棚产量调查
3 结果分析
    3.1 四种平菇种植棚气温的变化
        3.1.1 不同季节四种平菇种植棚代表日平均气温变化
        3.1.2 不同季节四种平菇棚内气温日变化
        3.1.3 不同季节四种平菇棚内外日平均气温变化
    3.2 四种平菇种植棚相对空气湿度的变化
        3.2.1 不同天气状况下四种平菇种植棚代表日平均相对空气湿度变化
        3.2.2 不同季节四种平菇棚内相对空气湿度日变化
        3.2.3 不同季节四种平菇棚内外日空气湿度变化
    3.3 四种平菇种植棚CO_2浓度的变化
        3.3.1 不同风力下四种平菇种植棚代表日平均CO_2浓度变化
        3.3.2 不同季节四种平菇棚内CO_2浓度日变化
        3.3.3 不同季节四种平菇棚内外日CO_2浓度变化
    3.4 四种平菇种植棚平菇种植效果的比较
        3.4.1 四种平菇种植棚平菇生长速率的比较
        3.4.2 四种平菇种植棚平菇菌袋污染率的比较
        3.4.3 四种平菇种植棚平菇产量的比较
    3.5 环境因子对平菇种植效果的影响
        3.5.1 环境因子与平菇生长指标相关性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南宁地区传统菇棚、灰膜棚、防虫网棚和隔热棚棚内的气温变化差异
        4.1.2 南宁地区传统菇棚、灰膜棚、防虫网棚和隔热棚棚内的湿度变化差异
        4.1.3 南宁地区传统菇棚、灰膜棚、防虫网棚和隔热棚棚内的CO_2浓度变化差异
        4.1.4 南宁地区传统菇棚、灰膜棚、防虫网棚和隔热棚棚内的平菇种植效果变化差异
    4.2 讨论
        4.2.1 气温和平菇种植棚类型对平菇生长速率的影响
        4.2.2 湿度和平菇种植棚类型对平菇生长速率的影响
        4.2.3 CO_2浓度和平菇种植棚类型对平菇生长速率的影响
        4.2.4 平菇生长速率和污染率对平菇产量的影响
    4.3 主要创新点
    4.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情况

(3)兰州日光温室切花月季的商品化生产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切花月季栽培种植技术发展研究
2 兰州地区切花月季商品化生产的必要性
3 兰州切花月季商品化栽植技术
4 结语

(4)川西平原地区装配式建筑围护结构节能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研究意义、目的与内容
第2章 装配式建筑能耗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2.1 川西平原地区装配式建筑节能设计概述
    2.2 装配式建筑节能的相关影响因素与调研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相关研究基础
    3.1 建筑能耗分析方法
    3.2 能耗模拟软件
    3.3 模拟方法设定
    3.4 模型边界条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装配式建筑围护结构属性参数的能耗模拟研究
    4.1 建筑外墙热工性能与能耗的关系
    4.2 建筑屋面热工性能与能耗的关系
    4.3 外窗类型及窗墙比对冷热负荷量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例分析
    5.1 装配式建筑概况和围护结构基本组成
    5.2 方案设置
    5.3 装配式建筑节能优化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论文成果

(5)不同水体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南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水体中CO_2、CH_4和N_2O的产生机制和排放途径研究
        1.2.2 不同水体水—气界面温室气体通量研究
        1.2.3 水—气界面温室气体通量监测方法
        1.2.4 环境因子对水—气界面温室气体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南京自然地理概况
        2.1.2 南京市气候特征
    2.2 研究方法
        2.2.1 采样点设置
        2.2.2 样品采集
        2.2.3 样品分析和数据采集
        2.2.4 数据处理和分析
第三章 不同水体水—气界面温室气体通量时空变化特征
    3.1 水—气界面CO_2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
        3.1.1 河流CO2 通量
        3.1.2 水库CO2 通量
        3.1.3 养殖池塘CO2 通量
        3.1.4 景观水体CO2 通量
        3.1.5 各类水体CO_2通量对比
    3.2 水—气界面CH_4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
        3.2.1 河流CH4 通量
        3.2.2 水库CH4 通量
        3.2.3 养殖池塘CH4 通量
        3.2.4 景观水体CH4 通量
        3.2.5 各类水体CH_4通量对比
    3.3 水—气界面N_2O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
        3.3.1 河流N2O通量
        3.3.2 水库N2O通量
        3.3.3 养殖池塘N2O通量
        3.3.4 景观水体N2O通量
        3.3.5 各类水体N_2O通量对比
    3.4 不同水体温室气体排放特征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环境因子对水—气界面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
    4.1 环境因子对CO_2通量的影响机制
        4.1.1 气象因子对CO_2通量的影响
        4.1.2 水质参数对CO_2通量的影响
        4.1.3 CO_2通量与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
    4.2 环境因子对CH_4通量的影响机制
        4.2.1 气象因子对CH_4通量的影响
        4.2.2 水质参数对CH_4通量的影响
        4.2.3 CH_4通量与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
    4.3 环境因子对N_2O通量的影响机制
        4.3.1 气象因子对N_2O通量的影响
        4.3.2 水质参数对N_2O通量的影响
        4.3.3 N_2O通量与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
    4.4 环境因子主成分分析
        4.4.1 主成分的选取
        4.4.2 对不同季节和不同水体的区分
    4.5 影响不同水体温室气体差异的可能因素
        4.5.1 影响河流温室气体的可能因素
        4.5.2 影响水库温室气体的可能因素
        4.5.3 影响养殖池塘温室气体的可能因素
        4.5.4 影响景观水体温室气体的可能因素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南京及周边地区水体温室气体排放通量估算
    5.1 南京不同水体温室气体全球增温潜势计算
    5.2 南京及周边地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估算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特色和创新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单坡面日光温室土壤传热分析及逐时传热量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
        1.2.2 国外研究
    1.3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4 研究内容
2.单坡面日光温室土壤热环境的试验研究
    2.1 试验温室介绍
    2.2 测试时间及目的
    2.3 测试手段和方法
    2.4 测试结果
        2.4.1 室外气候情况
        2.4.2 日光温室内微气候
        2.4.3 日光温室内土壤温度沿长度方向的逐时变化
        2.4.4 日光温室内土壤温度沿跨度方向的逐时变化
        2.4.5 日光温室内土壤温度沿深度方向的逐时变化
3.单坡面日光温室一维土壤周期性传热模型的建立
    3.1 单坡面日光温室土壤传热机理
        3.1.1 单坡面日光温室土壤与空气对流换热项
        3.1.2 单坡面日光温室土壤吸收的太阳辐射项
        3.1.3 单坡面日光温室土壤水分蒸发项
        3.1.4 单坡面日光温室土壤与棚膜的长波辐射项
        3.1.5 单坡面日光温室土壤表面综合温度
        3.1.6 单坡面日光温室半无限大土壤周期性传热
    3.2 传热模型准确性评价
    3.3 传热模型准确性验证(试验日光温室)
    3.4 传热模型验证及比较(种植西红柿和供热的日光温室)
4.日光温室土壤温度、空气温度状况及土壤传热量分析
    4.1 日光温室土壤温度、空气温度状况分析
    4.2 日光温室土壤各项传热量分析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7)Adventure Tourism:Environmental Impacts and Management(Chapter 13)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任务描述
    第一节 原文题材与体裁分析
        一、原文题材
        二、体裁分析
    第二节 翻译目的与意义
        一、翻译目的
        二、翻译意义
第二章 译前准备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相关翻译研究文献述评
        二、相关翻译实践成果述评
    第二节 准备事项
        一、工具、参考文献的准备
        二、平行文本的选择与分析
        三、翻译策略选择
    第三节 实施计划
        一、翻译计划
        二、写作计划
        三、应急预案
第三章 翻译执行情况
    第一节 翻译过程
        一、术语表的制定
        二、翻译过程执行概述
        三、翻译过程监控策略
    第二节 译后事项
        一、译文审校
        二、译文评价
第四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词汇层面翻译
        一、词义选择
        二、词性转换
        三、增词译法
    第二节 句子层面的翻译
        一、无灵主语句的翻译
        二、复杂句的翻译
    第三节 语篇衔接中照应手段的翻译
        一、指示照应在语篇衔接中的翻译
        二、比较照应在语篇衔接中的翻译
第五章 实验总结及结论
    第一节 翻译实践总结
    第二节 翻译过程中的体会与收获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原文、译文
    附录2:平行文本
    附录3:术语表
致谢

(8)适应区域自然环境的度假酒店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 度假酒店现状
    1.2 主要特点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小结
第二章 认知分析及相关理论研究
    2.1 基本概述及知识体系
    2.2 研究现状
    2.3 案例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项目所在区域的问题解析
    3.1 演变概述
    3.2 现状及模式
    3.3 环境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适应区域自然环境的度假酒店设计研究策略
    4.1 设计的目标、原则、策略
    4.2 设计的方法及具体方案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实体模型照片
附录 C:展板

(9)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低碳概念的兴起
        1.1.2 建筑低碳发展的反思
        1.1.3 国家重点研发专项
    1.2 研究背景
        1.2.1 气候变化问题与能源危机
        1.2.2 建筑业发展与碳排放
        1.2.3 低碳发展相关政策及法规
        1.2.4 低碳理念的发展
    1.3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1.3.1 低碳建筑
        1.3.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
        1.3.3 夏热冬冷地区——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1.4 研究现状
        1.4.1 建筑碳排放量化分析研究
        1.4.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相关研究
        1.4.3 夏热冬冷地区建筑环境影响特征及低碳措施研究
        1.4.4 现状总结
    1.5 研究目标与意义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建筑低碳化与设计理论
    2.1 建筑低碳化发展的特征研究
        2.1.1 地域性特征
        2.1.2 外部性特征
        2.1.3 经济性特征
        2.1.4 全生命周期视角
        2.1.5 指标化效果导向
    2.2 建筑低碳设计概论
        2.2.1 建筑设计的特征
        2.2.2 设计阶段落实建筑低碳化
        2.2.3 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方法
    2.3 建筑相关低碳评价体系研究
        2.3.1 相关评价体系概况
        2.3.2 相关减碳指标比较研究
        2.3.3 对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关于减碳评价的建议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分析
    3.1 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方法
        3.1.1 建筑碳排放量化的方法类型
        3.1.2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
    3.2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研究
        3.2.1 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现状
        3.2.2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的确定与选用
    3.3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的建立
        3.3.1 适用于设计阶段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清单数据的确立
        3.3.2 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的具体落实
        3.3.3 建立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评测工具(CEQE-PB HSCW)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策略
    4.1 提高场地空间利用效能
        4.1.1 场地布局与空间体形优化
        4.1.2 建筑空间隔热保温性能优化
    4.2 降低建筑通风相关能耗
        4.2.1 利用高大空间造型的通风策略
        4.2.2 改善温度分层现象的通风策略
    4.3 优化建筑采光遮阳策略
        4.3.1 建筑自然采光优化
        4.3.2 建筑遮阳设计优化
    4.4 提高空间绿植碳汇作用
        4.4.1 增加空间绿植量
        4.4.2 提高绿植固碳效率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技术措施
    5.1 可再生能源利用
        5.1.1 太阳能系统
        5.1.2 清洁风能
        5.1.3 热泵技术
        5.1.4 建筑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综合利用
    5.2 结构选材优化
        5.2.1 建筑材料的低碳使用原则
        5.2.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中相关建材的低碳优化
    5.3 管理与使用方式优化
        5.3.1 设计考虑低碳施工方式
        5.3.2 设计预留智能管理接口
        5.3.3 设计提高行为节能意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实证研究
    6.1 项目概况
    6.2 项目实施
        6.2.1 确定项目2005 年碳排放量基准值
        6.2.2 建筑低碳设计流程应用
        6.2.3 参照建筑的建立
        6.2.4 项目相关低碳设计关键措施
        6.2.5 项目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计算与分析
    6.3 项目优化
        6.3.1 主要低碳优化策略
        6.3.2 项目全生命期碳排放优化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对现状的启示
    7.4 研究中的困难与不足
    7.5 后续研究与展望
附录
    附表A:公共建筑非供暖能耗指标(办公建筑、旅馆建筑、商场建筑)
    附表B:主要能源碳排放因子
    附表C:主要建材碳排放因子
    附表D:部分常用施工机械台班能源用量
    附表E:各类运输方式的碳排放因子
    附表F:部分能源折标准煤参考系数
    附表G:全国各省市峰值日照时数查询表(部分夏热冬冷地区省市数据)
    附表H:全国五类太阳能资源分布区信息情况表
    附表I:项目主要低碳设计策略减排信息表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致谢

(10)日光温室立体循环主动蓄热系统结构优化与传热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外设施园艺发展概况
        1.1.2 国内设施园艺发展历史
        1.1.3 设施园艺发展类型
        1.1.4 日光温室发展概况
    1.2 日光温室保温蓄热性能研究
        1.2.1 保温性能研究
        1.2.2 蓄热性能研究
    1.3 日光温室结构创新研究
        1.3.1 主动蓄热结构研究
        1.3.2 保温结构研究
        1.3.3 通风结构研究
    1.4 日光温室结构优化设计
        1.4.1 采光设计
        1.4.2 保温设计
        1.4.3 蓄热设计
    1.5 日光温室性能研究方法
        1.5.1 试验分析
        1.5.2 计算模拟
        1.5.3 理论分析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7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7.1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7.2 本研究的主要方法
    1.8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日光温室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分析及优化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温室与材料
        2.1.2 试验设备
        2.1.3 测试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日光温室热红外图像
        2.2.2 日光温室围护结构表面温度比较
        2.2.3 日光温室热工缺陷面积及对流换热系数比较
        2.2.4 日光温室不同围护结构对热工缺陷敏感性分析
        2.2.5 日光温室保温被综合选择依据与许可的热工缺陷尺度探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后墙材料对日光温室室内环境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温室与材料
        3.1.2 试验仪器
        3.1.3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典型晴阴天室内外空气温度的分析
        3.2.2 三种墙体不同深度的温度对比分析
        3.2.3 热流密度变化及蓄放热量对比分析
        3.2.4 墙体传热与蓄热分析
        3.2.5 室内空气及墙体温度的数值模拟
        3.2.6 温室的经济效益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传热管道形式对土壤主动蓄热循环效能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温室与材料
        4.1.2 试验设备
        4.1.3 测试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传热管道形式对换热量的影响与蓄热分析
        4.2.2 传热管道形式对覆盖层温度的影响
        4.2.3 不同换热管道形式对不同覆盖层蓄热释放范围的影响
        4.2.4 地中热交换系统覆盖层蓄热释放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气流运动方式对主动蓄热后墙传热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1 物理模型
        5.1.2 模型假设
        5.1.3 控制方程
        5.1.4 边界条件
        5.1.5 几何模型
        5.1.6 计算参数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气流运动方式对风道沿程温度的影响
        5.2.2 气流运动方式对主动蓄热墙体温度的影响
        5.2.3 气流运动方式对后墙主动蓄热温室室内温度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立体循环主动蓄热系统优化与验证
    6.1 试验温室与材料
    6.2 结果与分析
        6.2.1 管路布设方式对管路出入口气温的影响
        6.2.2 管路布设方式对蓄热墙体与土壤温度的影响
        6.2.3 管路布设方式对温室室内温度与流场的影响
        6.2.4 验证温室温度分析
        6.2.5 立体循环主动蓄热系统经济性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四、温室冬季管理应注意的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冬季温室白菜常见病虫害防治策略[J]. 郭伟. 河北农业, 2021(11)
  • [2]南宁市不同类型菇棚栽培环境因子分析及对平菇生长的影响[D]. 张萌. 广西大学, 2021
  • [3]兰州日光温室切花月季的商品化生产探讨[J]. 高丽莉.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1(06)
  • [4]川西平原地区装配式建筑围护结构节能优化研究[D]. 姜影.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5]不同水体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南京为例[D]. 陈袁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
  • [6]单坡面日光温室土壤传热分析及逐时传热量计算[D]. 邓练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7]Adventure Tourism:Environmental Impacts and Management(Chapter 13)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魏柔冰.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8]适应区域自然环境的度假酒店设计研究[D]. 杨康.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9]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D]. 刘科. 东南大学, 2021
  • [10]日光温室立体循环主动蓄热系统结构优化与传热特性研究[D]. 孙亚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标签:;  ;  ;  ;  ;  

温室冬季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