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溶液聚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溶液,分子量,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酸,动力学,自由基,纺丝。
溶液聚合论文文献综述
张书鸣[1](2019)在《炭纤维用聚丙烯腈聚合溶液及纺丝溶液黏度测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旋转黏度是衡量聚合溶液及纺丝溶液性能的一项关键指标,通常采用指针式旋转黏度计进行测试,以指针摆动范围的中间值作为测试结果。由于聚合物料黏度较高,指针式旋转黏度计测试误差较大;采用数字式黏度计可以准确测量出黏度值,准确性较高,工艺指导性更强。本文采用数字式黏度计对不同生产时期的聚合溶液及脱泡后纺丝溶液进行旋转黏度测试研究,寻求科学可靠的测试方法,以便更好地调整装置稳定生产。(本文来源于《炭素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张晓涛,王延安,惠嘉,石艳,付志峰[2](2019)在《四丁基碘化铵催化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可逆-休眠自由基溶液聚合》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四丁基碘化铵(BNI)为有机催化剂,碘单质(I2)与偶氮二异庚腈(ABVN)原位生成的碘代异庚腈为引发剂,进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溶液聚合.以甲苯为溶剂,MMA∶I2∶ABVN的摩尔比为200∶1∶1. 7,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对聚合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催化剂可以缩短诱导期,当I2∶BNI摩尔比为1∶1时聚合反应的诱导期最短(1. 7 h);当BNI∶I2摩尔比为0. 25∶1~2∶1之间时,聚合物实测分子量与理论值十分接近,分子量分布较窄,分子量分布指数(Mw/Mn)多在1. 2以下.考察了在N,N'-二甲基甲酰胺(DMF)、四氢呋喃(THF)、苯甲醚、苯和甲苯5种溶剂中的聚合反应,发现在苯和甲苯中聚合可控性最佳,Mw/Mn多在1. 2以下;苯甲醚和THF中聚合速率较快,聚合物分子量分布较苯中的略宽.以DMF为溶剂时所得聚合物分子量分布很宽,聚合可控性差.核磁共振分析聚合物为碘封端结构,碘原子封端的聚合物链所占比为91. 6%.(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陈锦,张虎,宁勇智,王妍[3](2019)在《盐酸溶液中Fe~(3+)的水解聚合边界条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模拟Pu~(4+)水解聚合行为,采用动态光散射法研究了盐酸溶液中Fe~(3+)水解聚合边界条件,并采用热力学软件HSC Chemistry 6.0模拟计算了水解聚合过程中一些热力学函数值的变化。结果表明:在Fe~(3+)发生水解聚合反应时,溶液中的c_0(H~+)、c(Fe~(3+))和温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提高Fe~(3+)浓度和升高温度会促进Fe~(3+)水解聚合反应;聚合胶体粒径随着Fe~(3+)浓度和温度升高而分布越广,且测得中值粒径在100~1 000 nm。(本文来源于《核化学与放射化学》期刊2019年03期)
刘洪嶂,森维,杨继生,彭文彩,赵勇[4](2018)在《石灰乳-聚合硫酸铁两段法除硫酸锌溶液中高含量砷锑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含As 2.01 g/L、Sb 222. 64 mg/L,pH值为3.0左右的硫酸锌溶液,可以采用两段法除As。第一段加入双氧水和氢氧化钙,可将As除到50 mg/L以下,Sb除到100 mg/L以下;第二段加入5 g/L的石灰粉,3 g/L的聚合硫酸铁,可将As、Sb分别降至1 mg/L以下。两段法除砷锑效果明显,除氟率也在50%以上,即实现了高含量砷、锑开路,又降低生产成本。(本文来源于《中国有色冶金》期刊2018年05期)
许超众[5](2018)在《面向分子量分布的溶液聚合过程CFD建模》一文中研究指出熟悉和掌握聚合反应器内的物理传递过程和化学反应过程对聚合反应器的设计与放大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聚合机理、传递过程、反应器结构与操作条件如何影响聚合物产品质量一直是聚合反应工程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因此,对聚合过程的分子量分布(MWD)以及共聚组成分布(CCD)进行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可以建立“化工过程工程—聚合物产品质量”之间的定量关系,从而揭示聚合过程的传递与反应规律,对于工业聚合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论文以溶液聚合过程为研究对象,采用CFD与聚合反应动力学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苯乙烯自由基聚合、丁二烯配位聚合以及钒系Ziegler-Natta催化乙丙聚合等过程进行建模,面向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布和共聚组成分布,从实验室尺度到工业尺度、从均相均聚到非均相共聚,建立了耦合流动混合过程、传质传热过程和聚合反应过程的CFD模型,实现了对分子量分布等聚合物产品质量指标的求解。首先,针对均相聚合过程的高黏变黏特性,以实验室尺度的苯乙烯溶液聚合过程为研究对象,采用矩方法将聚合反应动力学与CFD模型相结合,获得了高黏变黏聚合过程的分子量及其分布,揭示了流动混合对自由基聚合过程产品质量的影响规律。模拟表明,在搅拌槽入口和顶部,非理想混合对苯乙烯聚合过程的影响尤为明显;当搅拌转速增加时,连续搅拌槽内的聚合行为越来越趋于理想全混流反应器,单体转化率和聚合物分子量降低。其次,将该方法应用于工业尺度的顺丁橡胶溶液聚合过程,通过CFD建模对我国目前的釜式聚合工艺进行了较全面的工程剖析。结果发现,在反应釜中上部,现行聚合装置中双螺带桨的流动混合行为非常接近理想全混流反应器,但是在釜底入口进料区,其搅拌效率不足,存在明显的混合不良区;釜底较大的温度梯度和浓度梯度是造成现行装置偏离理想全混流反应器的重要原因,可在釜底安装一涡轮式搅拌器,改善釜底混合效果。然后,在均相稳态均聚过程的基础上引入乙丙非均相动态共聚过程,从流体力学特性、气液传质和聚合反应等方面考察了不同操作条件对钒系Ziegler-Natta催化乙丙聚合过程的共聚物分子量及共聚组成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聚合速率主要由液相中的乙烯浓度决定;在传质、反应与混合的联合作用下,液相中的乙烯浓度在鼓泡塔顶部出现极大值;气相混合物高速连续进料使得气相单体在液相中很快达到饱和,进而使聚合前后的共聚物组成基本保持不变。最后,在乙丙共聚物分子量和共聚组成的基础上,引入Flory分布理论和Stockmayer分布理论,针对乙丙气液共聚体系建立了利用CFD求解聚合反应器内MWD分布和CCD分布的方法,考察了乙丙共聚过程中共聚物MWD分布及CCD分布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发现,随着聚合过程的进行,MWD分布越来越窄,而CCD分布越来越宽;在反应器底部,由于进料组成波动较大因而MWD和CCD分布均较宽,而在反应器顶部,流动混合与聚合趋于充分所以MWD和CCD分布均较窄。(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9-01)
满子博[6](2018)在《高温溶液聚合合成ACS树脂》一文中研究指出ACS树脂是丙烯腈(AN)、苯乙烯(St)接枝到氯化聚乙烯(CPE)分子主链上形成的一种接枝共聚物。由于采用含氯原子的饱和弹性体CPE代替ABS树脂中的丁二烯,ACS树脂不但具有ABS树脂优良的力学性能、电性能和加工性能,还具有优良阻燃、耐候、抗静电和耐热老化等性能。满足了要求高阻燃、耐候、抗静电和耐热老化等行业对特种ABS树脂的需求。工业上合成ACS树脂主要采用水相悬浮聚合方法生产,该工艺优点是反应温度低,反应过程容易控制,缺点是单体和氯化聚乙烯在水相中较难溶解和溶胀,反应时间长,间歇性生产,产品质量不稳定,且废水处理量较大。高温连续溶液聚合合成工艺因其具有生产过程连续化、工艺简单、流程短、能耗低、成本低、叁废少、节能、环保等优点成为国内外企业重点发展的新一代ACS树脂合成工艺。由于工艺技术难度大,目前国内尚未开发成功该聚合工艺。鉴于此,有必要进行高温溶液聚合合成ACS树脂研究。本文以甲苯作为溶剂、过氧化二叔丁基作为引发剂,叔十二烷基硫醇作为链转移剂进行了高温溶液聚合合成ACS树脂研究。考察了聚合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单体配比、CPE橡胶的氯化度及溶胀条件对接枝反应的接枝率、基体相SAN树脂分子量、相形态的影响及接枝率、基体相SAN树脂分子量、相形态与力学性能和加工性能的关系。明确了影响高温溶液聚合合成ACS树脂结构及性能的因素,确定合成高性能ACS树脂的聚合反应条件并得出如下结论:(1)高温溶液聚合合成ACS树脂时,形成CPE-g-SAN接枝共聚物的接枝反应主要发生在聚合反应的低转化率阶段,反应后期几乎无接枝反应发生。(2)引发剂、链转移剂、单体St/AN重量比、溶剂用量、CPE橡胶用量、溶胀条件及氯化度等对CPE-g-SAN的接枝率、基体相SAN树脂的分子量及相形态均有影响。其中,引发剂和链转移剂用量及配比是主要因素。(3)高温溶液聚合合成ACS树脂时接枝率应控制在22~28%,基体相SAN树脂的分子量应控制在1×10~5~1.2×10~5,CPE橡胶的合适用量为22~25wt%。(4)高温溶液聚合合成ACS树脂合成的聚合条件为:聚合温度130℃,反应时间4~6h;配方组成为:甲苯35wt%,CPE用量25wt%,苯乙烯/丙烯腈重量比为3,引发剂0.05~0.1wt%,链转移剂0.1wt%;在此条件下得到ACS树脂性能为:冲击强度42~57kJ/m~2,拉伸屈服强度25~32MPa,断裂伸长率90~100%,弹性模量1300~1400MPa。(本文来源于《长春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1)
林超[7](2018)在《SiO_2表面基团对原位溶液聚合动力学的影响与作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无机纳米颗粒存在下的原位自由基聚合仍是当前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制备研究中的一个热点。现有研究报道表明,无机粒子的存在会对原位自由基聚合(包括聚合速率,极限转化率以及聚合物基体的分子量)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揭示产生上述现象的本质原因,对纺织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以及材料性能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与应用开发价值。本论文以单分散二氧化硅(SiO_2)为代表性无机纳米颗粒,以过氧化苯甲酰(BPO)为油溶性引发剂,以3-(甲基丙烯酰氧)丙基叁甲氧基硅烷(MPS)和辛基叁甲氧基硅烷(OTMS)为活性和惰性硅烷偶联剂的代表,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代表性聚合单体,进行原位溶液聚合反应。研究了SiO_2粒子对引发剂分解动力学、原位聚合反应动力学以及粒子表面接枝率演变的影响规律,分析了纳米SiO_2表面的羟基、双键以及接枝层等不同性质的基团对引发剂分解反应以及原位聚合反应过程的影响,揭示了无机粒子表面基团对自由基聚合基元反应的影响规律与作用机制。首先,研究了SiO_2粒子对BPO分解反应的影响规律与作用机制,重点考察了SiO_2粒子的含量、尺寸大小以及表面修饰对BPO分解动力学以及分解产物影响。发现随着硅羟基数量的增加,BPO分解活化能下降,分解速率增大。同时,SiO_2粒子的引入可促使初始自由基向硅羟基发生链转移,从而提高了BPO分解产物中苯甲酸的生成比例。初期的原位聚合动力学研究表明,SiO_2对BPO的促分解作用可使得原位聚合反应的诱导期缩短,初期的聚合反应速率显着加快。其次,系统研究了SiO_2表面的羟基对原位自由基聚合动力学的影响规律。重点考察了SiO_2表面的羟基对原位聚合反应的聚合速率、极限转化率,以及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由于SiO_2表面硅羟基的引发剂促分解作用以及对自由基的链转移作用,导致聚合反应中后期的聚合速率下降,最终转化率降低,基体聚合物分子量下降。同时,也研究了SiO_2表面双键与接枝层对原位自由基聚合动力学的影响规律。随着表面双键锚定密度的增加,一方面减少了硅羟基数量,另一方面原位生成的接枝层可屏蔽自由基与表面硅羟基发生链转移反应,保护了自由基的链增长活性,从而使聚合速率与最终转化率均得到提高。此外,通过接枝复合SiO_2粒子表面的游离聚合物洗提,以及原位聚合过程中接枝SiO_2粒子尺寸演变的观测,研究了粒子界面接枝层的结构与组成。结果表明,界面聚合物层主要包括叁种聚合物:外表物理吸附的自由聚合物、接枝聚合物以及大量缠结在接枝层中的游离聚合物。由于界面接枝层的屏蔽效应,粒子之间相互独立而不发生交联或团聚。总之,本课题通过SiO_2粒子表面基团对引发剂分解动力学、原位聚合速率与极限转化率、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规律等方面的研究,从引发剂促分解、自由基链转移、接枝链屏蔽效应等角度揭示了粒子表面基团对原位聚合体系的影响机制,明确了无机纳米粒子表面基团参与的原位自由基聚合的各类基元反应。所做工作对复合乳胶的设计制备以及乳胶性能的提升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期刊2018-05-22)
朱俊,顾雪萍,冯连芳,张才亮,王嘉骏[8](2018)在《尼龙66盐溶液预聚合动力学模型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盐溶液缩聚法是工业上生产尼龙66的主要方法,其预聚合工艺条件对产品质量有直接的影响。基于尼龙66盐离子内脱水与端氨基/端羧基缩聚反应活性的不同,建立了尼龙66盐溶液预聚合动力学模型,通过文献数据整定尼龙66盐离子内脱水反应、端氨基/端羧基可逆缩聚基元反应的表观活化能及指前因子,模型计算结果与文献数据吻合,误差较等活性模型小。以聚合物中尼龙66盐含量小于10-6 mol/g为基准,模型计算得到当水/尼龙66盐的物质的量比为6.23、反应温度为220℃时,预聚合反应时间需大于1.7 h。与预聚合反应时间为0.5 h的尼龙终聚物相比较,预聚合反应时间为2 h的尼龙66终聚物中的低聚物含量少、且其热性能和力学性能较优。建立的模型可用于指导盐溶液预聚合的工艺条件优化。(本文来源于《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期刊2018年02期)
本刊编辑部[9](2018)在《稀土异戊橡胶溶液聚合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授权公告号:CN 105732867B授权公告日:2018年2月2日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发明人:王硕、王勋章、杨雨富等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稀土异戊橡胶溶液聚合方法,具体步骤如下。第1步:己烷溶剂和异戊二烯单体经物理吸附和化学处理,制得到无水、无氧己烷溶剂和异戊二烯单体。第2步:将无水、无氧异戊二烯单体和部分无水、无氧己烷、活化剂和均相稀土催化剂在活化釜中均匀分散,再进行活化反应,制(本文来源于《橡胶科技》期刊2018年04期)
唐天龙[10](2017)在《丙烯酰胺水溶液聚合中本体溶液浓度和引发剂用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对丙烯酰胺水溶液的浓度和引发剂用量进行研究。(本文来源于《化工设计通讯》期刊2017年12期)
溶液聚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四丁基碘化铵(BNI)为有机催化剂,碘单质(I2)与偶氮二异庚腈(ABVN)原位生成的碘代异庚腈为引发剂,进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溶液聚合.以甲苯为溶剂,MMA∶I2∶ABVN的摩尔比为200∶1∶1. 7,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对聚合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催化剂可以缩短诱导期,当I2∶BNI摩尔比为1∶1时聚合反应的诱导期最短(1. 7 h);当BNI∶I2摩尔比为0. 25∶1~2∶1之间时,聚合物实测分子量与理论值十分接近,分子量分布较窄,分子量分布指数(Mw/Mn)多在1. 2以下.考察了在N,N'-二甲基甲酰胺(DMF)、四氢呋喃(THF)、苯甲醚、苯和甲苯5种溶剂中的聚合反应,发现在苯和甲苯中聚合可控性最佳,Mw/Mn多在1. 2以下;苯甲醚和THF中聚合速率较快,聚合物分子量分布较苯中的略宽.以DMF为溶剂时所得聚合物分子量分布很宽,聚合可控性差.核磁共振分析聚合物为碘封端结构,碘原子封端的聚合物链所占比为91. 6%.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溶液聚合论文参考文献
[1].张书鸣.炭纤维用聚丙烯腈聚合溶液及纺丝溶液黏度测试研究[J].炭素技术.2019
[2].张晓涛,王延安,惠嘉,石艳,付志峰.四丁基碘化铵催化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可逆-休眠自由基溶液聚合[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9
[3].陈锦,张虎,宁勇智,王妍.盐酸溶液中Fe~(3+)的水解聚合边界条件[J].核化学与放射化学.2019
[4].刘洪嶂,森维,杨继生,彭文彩,赵勇.石灰乳-聚合硫酸铁两段法除硫酸锌溶液中高含量砷锑的研究[J].中国有色冶金.2018
[5].许超众.面向分子量分布的溶液聚合过程CFD建模[D].浙江大学.2018
[6].满子博.高温溶液聚合合成ACS树脂[D].长春工业大学.2018
[7].林超.SiO_2表面基团对原位溶液聚合动力学的影响与作用机制[D].浙江理工大学.2018
[8].朱俊,顾雪萍,冯连芳,张才亮,王嘉骏.尼龙66盐溶液预聚合动力学模型建立[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2018
[9].本刊编辑部.稀土异戊橡胶溶液聚合方法[J].橡胶科技.2018
[10].唐天龙.丙烯酰胺水溶液聚合中本体溶液浓度和引发剂用量研究[J].化工设计通讯.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