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美国大战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美国,大战略,战略,国际主义,美利坚合众国,巴马,国家安全。
美国大战略论文文献综述
韩召颖,黄钊龙[1](2019)在《对冷战后美国大战略的考察:目标设置、威胁界定与战略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特朗普政府上台后,美国的内外战略呈现很强的变革性特征,特别是随着《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和《国防战略报告》等重要文件的相继出台,美国大战略的转向开始成为学界的热点话题。为了更详尽地理解美国大战略沿革的内在逻辑,文章在对大战略概念进行明确界定的基础上,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对冷战后迄今这一较长历史周期内美国大战略的演变特征和原因进行了"立体"分析。通过对冷战后历任美国总统所出台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的解读和对美国战略实践的考察,发现美国大战略的演变呈现叁大特征:具体战略目标的设定由非传统安全向传统安全转变,对威胁的界定出现从模糊到逐渐清晰的变化,以及在具体战略实践过程中的"威胁导向型"特点。美国大战略出现变革的首要动力是国际权力格局的持续变迁,而美国国内政治的具体环境和在任总统本人的个性特征也对这一变化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当代亚太》期刊2019年05期)
刘国柱,杨楠[2](2019)在《后冷战时期美国大战略的演进:基于战略惯性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冷战结束初期,基于捍卫国土安全、维持权力平衡、遏制"流氓国家"、建立民主和平、协助海外盟友"五大支柱",美国政府在短期内规划并实践了以维护美国"首要地位"、建构并主导自由主义国际秩序为目标的大战略。在短期内,对大战略既定路径的遵循有助于美国实现其全球利益。但从长期看,对大战略的路径依赖使其内部出现了战略惯性,其直接结果是决策精英群体难以对其中存在的缺陷进行调整和克服。对美国大战略惯性的考察可以置于组织战略惯性的视域下进行,其产生并逐步增强的因素源于美国政府的遵守承诺、固化认知和有限理性。从老布什政府到克林顿政府,美国大战略惯性得以形成并逐步深化。奥巴马政府意识到了惯性对美国大战略的掣肘,但在调整过程中却陷入困境。特朗普执政后,将"克服惯性"作为大战略转向进程的核心理念与首要要务。尽管特朗普政府的这一改革进程遭遇诸多阻力,但至今仍未停滞,且日趋深化。(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刘国柱,史博伟[3](2018)在《在“国际主义”与“国家主义”之间——特朗普时期的美国大战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理念以及美国国际主义遭遇的瓶颈使特朗普时期的美国大战略显得扑朔迷离。美国学术界对特朗普政府是否有大战略、施行的是何种类型的大战略、应该采取何种大战略等关键问题上争鸣不已。自执政以来,特朗普政府相继颁发了数份有关国家安全的战略指导文件,描绘了该时期美国大战略的细致蓝图。但大战略不仅在政府的报告表态上得以基本体现,也在战略的具体施行上展露真实本质。遵循这一逻辑,细究当前的国际和美国国内形势,以及政府的"言"和"行",可以看出特朗普时期的总体战略布局不仅继承了冷战后美国国际主义大战略的基本内涵,同时还被刻上国家主义的深刻印记。(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左希迎[4](2018)在《威胁评估与美国大战略的转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是如何评估外部威胁的?威胁评估如何影响美国大战略的转变?当前,学术界研究威胁评估主要存在理性主义、政治心理学和社会文化叁种代表性路径。文章试图构建一个美国威胁评估的新解释模式,用来考察其大战略转变的过程。文章认为,美国威胁评估的本质是决策者对外部威胁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外交政策的过程,因此,以总统为首的决策者从一开始就起着关键作用。美国的威胁评估包括两个过程:一是双向互动过程,即最高领导人如何看待外部威胁,以及核心组织部门和组织成员如何看待外部威胁,这两个过程分别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二是次序传递过程,即美国政府最核心的部门的威胁评估传递到外围部门,或外围部门的威胁评估塑造核心部门。双向互动和次序传递共同作用,形成了威胁评估的共识生成机制。探究这一机制,有利于我们理解2006年以来美国大战略从以打击恐怖主义为重心,转变为兼顾打击恐怖主义和应对中国崛起,再转变为以应对中国的长期战略竞争为重心的过程。(本文来源于《当代亚太》期刊2018年04期)
仇朝兵[5](2018)在《奥巴马时期美国的“印太战略”——基于美国大战略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的"印太战略"是嵌入到其综合性、全球性大战略之中并服从和服务于其整体战略目标的。奥巴马时期美国并没有明确阐明的"印太战略",但随着印太地区国家间互动的增加及地区安全形势与安全环境的变化,各国间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政治与安全议题的相关度越来越高,印度洋和太平洋相关地区越来越成为一个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整体,美国的战略视野也开始从"亚太"转向"印太","印太"概念已融入到其战略思维和具体的战略实践之中。(本文来源于《美国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巴里·波森,曲丹[6](2017)在《克制:美国大战略的新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10月出版/69.00元自苏联解体以来,美国一直遵循被波森称之为"自由霸权"的大战略,他认为这个战略不仅不合时宜、毫无建树,而且挥霍无度、耗资巨大。本书详细精准地阐述了为何现行的大战略毫无成效可言,并通过细致的谋划提出了一个替代大战略——"克制",及其相关的军事战略和兵力结构。当然,"克制"战略只是作者对美国全球战略的一种学术思考,至于实际上美国能否"克制"自己在国际(本文来源于《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王栋,尹承志[7](2015)在《自由国际主义的兴衰与美国大战略》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由国际主义是从二战至冷战结束期间指导美国大战略的重要思想。冷战结束之后,作为美国大战略的自由国际主义是否趋于衰落?本文首先对近年来美国战略学界有关冷战后自由国际主义在美国大战略中的兴衰这一问题的讨论进行评析,并以小布什政府时期的美国对外援助政策为案例展开具体分析。自由国际主义大战略提供的目标是恒定的,但随着美国相对实力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其具体的政策路径则在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之间摇摆。小布什政府的单边主义政策可被视为自由国际主义的变体,其偏离更多地体现在路径的选择而不是目标上。奥巴马政府的对外政策则呈现出向多边主义也即自由国际主义传统政策路径回归的趋势。而这种回归会否助长美国国内孤立主义的回潮,尚待进一步观察。(本文来源于《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曾艳梅[8](2014)在《后冷战时期美国大战略视域下的布什主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布什主义”是美国21世纪第一位总统乔治·w·布什在其第一个任期内对美国大战略的探索和实践,具有浓厚的帝国主义色彩。本文尝试以美国大战略为研究视角,主要研究了布什主义的形成因素、核心内涵、全面实践以及历史影响等内容。全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叁部分组成。绪论部分对选题的缘起与意义;国内外学界的研究状况;文章的框架、写作方法、重难点和力图创新之处等内容进行了介绍。正文部分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从美国大战略相关概念入手,介绍了美国大战略的历史演进过程,剖析了其与布什主义之间的关系。布什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国家安全战略,是美国大战略的一个重要的历史组成部分,是在对后冷战时期美国大战略进行探索基础上的一种实践。第二章阐述了布什主义的形成因素。布什主义的物质基础是美国雄厚的国家综合实力和强大无比的军事实力;思想基础是国家安全战略理论和新保守主义思潮;它还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布什总统个人因素的烙印;“9·11”事件是“催化剂”,最终促使布什主义成型并出台。第叁章主要分析了布什主义的核心内涵。作为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布什主义包含反恐(近期)和称霸(中长期)两大战略,由反恐、先发制人及单边主义叁个核心要素组成。这叁个核心要素的内在联系如下:“9·11”事件后美国国家安全的重点是反恐、遏制“无赖国家”和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为了实现这种目的,就必须采用先发制人或预防性战争的军事手段;这个目的与手段之间的连接途径就是单边主义对外政策行为。第四章主要介绍了布什主义的实践情况。本章分两个阶段探讨了布什在其两届执政期内对美国大战略的思考和实践。第一阶段从“9·11事件”发生到布什政府第一任期结束,关键词是“反恐”、“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代表性事件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其中伊拉克战争是对布什主义的全面实践。第二阶段主要介绍布什政府在第二任期内,针对前一阶段实施过程中遭遇的各种问题进行调整、修补和“善后”,被学界称为“新布什主义”。第五章主要从美国大战略视角出发审视、剖评析布什主义,并对其历史遗产和历史影响作出评价。布什主义是一种野心勃勃、充满冒险因素的国家安全战略和对外政策纲领,它的实质是后冷战时期新时代背景下的帝国战略,对国际秩序和世界格局形成了极大的冲击;它自身存在的若干缺陷及其面临的种种限制决定了它有限的生命力。结语部分,对正文的观点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启示。(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4-12-01)
邢路瑶[9](2013)在《从“离岸”到“近岸”:美国大战略的转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是历史上唯一成功获得地区性霸权的国家,鉴于越过巨大水域投送力量这一十分困难的事实,使得"离岸平衡手"的角色成为美国大战略的最佳选择。历史上的美国也确实如学者们所言,忠实地践行着这一战略。然而,自冷战结束以来,美国的地缘位置与国家实力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离岸平衡手"赖以存在的理论基础,美国的大战略也逐步呈现出"近岸平衡手"的特征。(本文来源于《江南社会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冯黛梅[10](2012)在《美国大战略:竭力维持衰落中的全球霸权》一文中研究指出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始终难以超脱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之争。而在实践层面,这一争论尤其体现在对战略、外交政策的讨论之中。美国作为国际体系中的唯一超级大国,其大战略基于怎样的考虑?面临经济困境的美国如何继续维持其霸主地位?克里斯托弗·莱恩以研究大战略而闻名,作为一(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2-10-24)
美国大战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冷战结束初期,基于捍卫国土安全、维持权力平衡、遏制"流氓国家"、建立民主和平、协助海外盟友"五大支柱",美国政府在短期内规划并实践了以维护美国"首要地位"、建构并主导自由主义国际秩序为目标的大战略。在短期内,对大战略既定路径的遵循有助于美国实现其全球利益。但从长期看,对大战略的路径依赖使其内部出现了战略惯性,其直接结果是决策精英群体难以对其中存在的缺陷进行调整和克服。对美国大战略惯性的考察可以置于组织战略惯性的视域下进行,其产生并逐步增强的因素源于美国政府的遵守承诺、固化认知和有限理性。从老布什政府到克林顿政府,美国大战略惯性得以形成并逐步深化。奥巴马政府意识到了惯性对美国大战略的掣肘,但在调整过程中却陷入困境。特朗普执政后,将"克服惯性"作为大战略转向进程的核心理念与首要要务。尽管特朗普政府的这一改革进程遭遇诸多阻力,但至今仍未停滞,且日趋深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美国大战略论文参考文献
[1].韩召颖,黄钊龙.对冷战后美国大战略的考察:目标设置、威胁界定与战略实践[J].当代亚太.2019
[2].刘国柱,杨楠.后冷战时期美国大战略的演进:基于战略惯性的视角[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3].刘国柱,史博伟.在“国际主义”与“国家主义”之间——特朗普时期的美国大战略[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4].左希迎.威胁评估与美国大战略的转变[J].当代亚太.2018
[5].仇朝兵.奥巴马时期美国的“印太战略”——基于美国大战略的考察[J].美国研究.2018
[6].巴里·波森,曲丹.克制:美国大战略的新基础[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7
[7].王栋,尹承志.自由国际主义的兴衰与美国大战略[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5
[8].曾艳梅.后冷战时期美国大战略视域下的布什主义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9].邢路瑶.从“离岸”到“近岸”:美国大战略的转变[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3
[10].冯黛梅.美国大战略:竭力维持衰落中的全球霸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