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抒情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抒情诗,抒情,郭沫若,乌托邦,华兹华斯,博爱,别业。
抒情诗论文文献综述
傅华[1](2019)在《呼语、人称、“乱写”及其诗学的辩证——论郭沫若早期抒情诗的叙事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如果说胡适是白话新诗的第一人,那么现代抒情诗的确立则肇始于郭沫若~②。在1921年出版的《女神》中,郭沫若抒情诗中的叙事性已初显端倪。在《女神》诗集中,很多抒情诗都在不同层面分享了事件、对话、场景描写、视点转移、人物塑造等常见的叙事因素,而此类诗歌在郭沫若早期抒情诗中成为叙事性因素凸显的标志性文本。郭沫若抒情诗中的显性叙事特征在《凤凰涅盘》一诗中颇具有代表性,事件、叙事(本文来源于《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期刊2019年03期)
师洁琼[2](2019)在《王夫之与华兹华斯抒情诗论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王夫之与华兹华斯分别是中西抒情诗论的代表,他们都认为诗歌以情为本,情感依靠自由直观的感知方式与景相互作用,继而通过与理交融,虚实混杂,以美启真的方式在诗歌中显现,最终传递到读者。这一情感流动的动态过程在二者诗论中的表现既有共性又存在差异,显示出各自文学传统和时代语境对他们的影响,也为建构一种融贯中西,具有普遍意义的现代抒情诗论提供了可能。(本文来源于《衡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李珊,乐晨馨[3](2019)在《论雪莱抒情诗中的博爱情怀》一文中研究指出雪莱是英国文学史上颇具才华的诗人,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他一生追求自由、平等,写下了大量诗篇。其中,以抒情诗最具代表性。他的博爱情怀不仅体现在对大自然的热爱,也体现在对民众疾苦的关切,以及对纯粹爱情的执着。(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27期)
谭君强[4](2019)在《论抒情诗的叙事性:以劳伦斯的《人与蝙蝠》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总体上说来,表达出强烈情感的抒情性在抒情诗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情之所"兴",往往以一定的"事"作为依托,而情感的起伏波动,也或多或少伴随着发生之事而行。因而,叙事性与抒情性的交融在抒情诗中为常见现象。序列性与事件性作为叙事性的必要表现,同样存在于抒情诗中,并形成抒情诗必要的构架。对抒情诗的叙事分析离不开序列性与事件性,两者的展现对于理解抒情诗表现的情感变化极为有益。通过劳伦斯的抒情诗《人与蝙蝠》,读者可以更为清晰地看到叙事性、序列性与事件性在抒情诗中的表现。(本文来源于《英语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张建安[5](2019)在《“壮美”与“优美”的歌吟》一文中研究指出优秀的诗歌总是拥有双重的关怀,即对生命的关爱和对社会的关怀,在反映现实时具有凝重而自觉的特点。正如王国维在《屈子之精神》中说过:“诗之为道,既以描写人物为事,而人生者,非孤立之生活,而在家族、国家及社会中之生活也。”每个时代的文学都有属于自己时代的特定话(本文来源于《中国艺术报》期刊2019-07-24)
詹斯·基弗,谭君强[6](2019)在《约翰·多恩:《封圣》——抒情诗叙事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的《封圣》是一首着名的抒情诗。诗歌以自身故事的抒情人对他的交流对象,即他的受述者讲述的形式,展现了抒情人对他爱情的自信。他以各种方式为他的爱情辩护,确信即便他的爱情现在不被接受,但在未来,他将以自己与所爱的人的爱情载入圣者名册而成为他人的楷模。在这首17世纪的诗歌中已经包含对现代概念的爱情的清晰表达。(本文来源于《玉溪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吴丹凤[7](2019)在《作为一种符号的向度——试论当代男性抒情诗中的女性言说》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诗作"人物—效果"两者的相互关系考虑,诗中的人物往往具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形象。写诗过程颇类倒影自照,女性作为诗人情绪的投射对象,在男性抒情诗中有较为固定的言说模式,因而具有某种符号学意义。本文主要探讨当代男性抒情诗中的女性言说,思考女性被设置为一种倒影、对话、慰藉与拯救等符号背后的深意。可以说,男性抒情诗中的女性形象,作为一种空悬的符号旨在通往言说及未言说之栖息地,欲领会诗人与诗作的真义,须屏息倾听作为符号之女性言说向度。(本文来源于《中国诗歌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李点,张娜[8](2019)在《象征族裔性与阿来的怀旧抒情诗》一文中研究指出起于未来主义乌托邦,止于怀旧的20世纪。——斯维特拉娜·博伊姆《乡愁的未来》小说家余华(他在阿来之前荣幸地成为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常驻作家)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①,向西方读者介绍了50年来中国社会的变革。他第一次提供一系列关于中国新生活的迷你叙事、一些新闻报道和一些个人轶(本文来源于《阿来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杨雪[9](2019)在《“水边的抒情诗人”:论沈从文“文”与“水”之渊源与关联》一文中研究指出沈从文是一位具有诗人气质的作家,他总是喜欢以抒情的笔调来书写他的作品,而且无论是在叁十年代自然抒情的作品中还是在四十年代抽象抒情的作品中总离不开对“水”的描写。“水”不仅仅是作为作品中人物生活的背景美轮美奂的展现出来,“水”中更包含着沈从文内心丰富的情感以及他看待世界的目光。因此,论文试图对沈从文笔下“水”与抒情之渊源与关联进行理解和分析,以期能够更好地走进沈从文的内心世界,更加全面理解沈从文及其创作的文学世界。本文分为叁章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是结合作家的成长环境、自身个性气质的特点以及中国历史上借“水”抒情的文人传统来分析沈从文作品中“水”与抒情的书写渊源。第二章主要是探究“水”与沈从文“自然”抒情之间的关联。分别从“水”与“自然”、“水”与生命、“水”与忧郁叁个方面来论述沈从文如何建构起一个诗情画意的湘西“水”世界,并以一种自然的抒情方式借“水”自由地抒发着内心丰富的情感。第一小节主要论述了沈从文以诗意的眼光将湘西“水”世界中的自然风光与质朴的自然人性融为一体,营造出一派和谐优美的“水”上意境。第二小节主要通过湘西“水”边这个波光粼粼艺术空间展现了对湘西“水”边生命的关照,诗意地书写了与自然相契合的生命强力。第叁小节则是探寻在这清妙的“水”话语背后作者所隐含着的忧郁哀痛的情感。第叁章自然抒情向抽象抒情的转变主要是从沈从文对“水”话语书写的变化入手阐述了沈从文是如何从一位天才作家走向了精神的崩毁与创作的自闭,再到如何摆脱精神的癫狂实现了自我的超越,最终走向宁静超脱的情感历程。第一小节从“水”的角度论述了沈从文抒情风格转变的原因,长久的都市生活让沈从文几乎在物理上脱离了自己所熟悉的“水”,与湘西的隔膜日益加深,这让擅长写“水”上的文章的沈从文显得愈加力不从心,自然的抒情方式遇到了难以逾越的障碍而不得已自主地转向了抽象的抒情。第二小节主要论述了沈从文在四十年代不仅有意识的借助“云”“雨”“雾”“海”等“水”物理属性,也将“水”的色泽、光影渗透到文字中,传达出对生命的抽象抒情与哲理化的思辨,同时也借“水”述说出了自身陷于抽象之中心境的苦闷和精神的挣扎。第叁小节则论述了沈从文在困境中的不断探索,尤其是建国后在山水风物的接触中,沈从文又见到了自己熟悉的“水”,更是在“水”中有所启悟,帮助他克服了现实的困境,逐渐从精神的崩毁走向了内心的超脱与从容,并在时代的喧嚣中始终持守着内心对“有情”的追求。(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6-11)
潘婷[10](2019)在《袁水拍叁四十年代抒情诗创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现代诗歌的历史上,产生了相当数量的诗歌流派,涌现了无数的优秀诗人,我们的文学史已经有了详备的研究与评价。但我们的文学史对于上世纪叁十年代踏入诗坛的袁水拍而言,关注还是过于少一些。袁水拍,字光楣,笔名“水拍”取自宋代诗人梅尧臣的诗句“朱旗画轲一百尺,五有长江水拍天”之意。1938年,当中国开始陷于连绵不断的民族战争之中时,年仅22袁光楣开始了他的现代新诗创作。文学史中的他以“马凡陀”的面貌被人所熟知,代表作品是《马凡陀的山歌》,是一个擅长辛辣讽刺的讽刺诗人、山歌诗人。在袁光楣以讽刺诗人“马凡陀”的身份闻名诗坛之前,他还以抒情诗人“袁水拍”存在过,并留下了抒情诗集《人民》《冬天,冬天》《沸腾的岁月》等。但这一部分诗歌却鲜少有人关注,这对于全面客观地认识袁光楣是十分不利的。同时,袁水拍的抒情诗刻画了上世纪叁、四十年代中国的整体面貌和人民的生存状态,并且从新诗写作的尝试方面做出了独有的努力。因此,如果我们仅仅关注作为”马凡陀”的讽刺诗人、山歌作者袁光楣,于他本身的诗歌创作无疑是不公平的,于现代诗歌也是留有缺憾的。袁水拍的抒情诗歌数量不多,刨去40年代末开始创作的讽刺诗歌,仅有88首诗歌存世,但这为数不多的诗歌却有着丰富的内涵。本论文主要从袁水拍诗歌创作的整体历史背景、诗歌创作内容主题、艺术特色叁个层面来全方位考量袁水拍叁四十年代的抒情诗歌创作,在论文最后会以结语的形式对袁水拍抒情诗的价值进行讨论。首先,袁水拍的抒情诗创作开始于上世纪叁十年代后期,抗日战争的爆发直接影响了诗人的创作焦点。另外,从袁水拍的诗歌文献整体来看,他的抒情诗创作实际上是对自己诗歌创作原则的践行。在上世纪叁十年代末,抗战的爆发直接影响了中国诗人们创作理念的改变,而对于袁水拍而言,抗战的爆发贯穿了他整个的诗歌创作生涯,因此,在诗歌内容上无疑也会对此有所呈现。其次,袁水拍的诗歌创作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袁水拍的诗歌注重对叁十时年代旧中国人民的生存环境进行描画,描画过程中显露出诗人对当时历史语境的诗性反思。第二,袁水拍的抒情诗十分关注在那个年代里挣扎于战争、政权、生死之间的生命存在,因此在他的抒情诗中出现了一大批遭受磨难的中国人群像。第叁,袁水拍将上世纪叁十年代我国经历的抗日战争纳入到抒情诗的透视范围中,与当时很多直面抗日战争场面的诗人不同,袁水拍对战争的关注主要表现为对战争的后遗症进行描绘。第四,袁水拍在创作抒情诗时,是一个心怀天下,更着眼全球的年轻人,他的抒情诗关涉到了许多世界范围内其他国家的抗争与生存,由于历史的限制,袁水拍对世界的关怀实际上也围绕着反法西斯战争展开,着重关注那些在战争中遭受苦难而又积极抗争的民族。再有,袁水拍的抒情诗歌从艺术特色上来看,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学界熟知的讽刺诗语言简明畅快,这种语言风格在袁水拍一开始进行抒情诗创作时就已经存在。第二,袁水拍的诗歌创建了自己的意象体系,并且从意象的整体勾画方面呈现了独具特色的诗歌画面。第叁,抒情诗歌注重个人化的情绪表现,诗歌中经常呈现的是“小我”的形象,但袁水拍的抒情诗却从一而终地关注着整个国家民族和国民整体,塑造了一个心怀天下民众疾苦的“大我”抒情主人公形象。论文的最后将袁水拍抒情诗的价值进行了结论式的陈述。纵观袁水拍抒情诗的创作整体面貌,论文从以下几个层面对袁水拍的抒情诗歌进行了文学史层面的评价。第一,在新诗的流变过程中,现实主义一直是一支大旗,袁水拍抒情诗就从现实主义的层面进行了探索。诗歌中对于现实的强烈关注和反思对新诗的现实主义风格进行了深入。第二,袁水拍的抒情诗在抒情方式上与二叁十年代的初期白话抒情诗不同,在整个诗坛提出抒情的放逐”之后,袁水拍用诗歌进行了艰难的回应和探索。总体来看,袁水拍抒情诗的创作现实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给我们还原了历史面貌,从创作内容上进行对历史的诗性叩问,因此在诗风上具有了特殊的个人风格,这些风格使得袁水拍在新诗的发展史具有了无可替代也不可磨灭的地位价值。(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9-05-05)
抒情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王夫之与华兹华斯分别是中西抒情诗论的代表,他们都认为诗歌以情为本,情感依靠自由直观的感知方式与景相互作用,继而通过与理交融,虚实混杂,以美启真的方式在诗歌中显现,最终传递到读者。这一情感流动的动态过程在二者诗论中的表现既有共性又存在差异,显示出各自文学传统和时代语境对他们的影响,也为建构一种融贯中西,具有普遍意义的现代抒情诗论提供了可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抒情诗论文参考文献
[1].傅华.呼语、人称、“乱写”及其诗学的辩证——论郭沫若早期抒情诗的叙事性[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9
[2].师洁琼.王夫之与华兹华斯抒情诗论的比较[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
[3].李珊,乐晨馨.论雪莱抒情诗中的博爱情怀[J].青年文学家.2019
[4].谭君强.论抒情诗的叙事性:以劳伦斯的《人与蝙蝠》为例[J].英语研究.2019
[5].张建安.“壮美”与“优美”的歌吟[N].中国艺术报.2019
[6].詹斯·基弗,谭君强.约翰·多恩:《封圣》——抒情诗叙事学分析[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9
[7].吴丹凤.作为一种符号的向度——试论当代男性抒情诗中的女性言说[J].中国诗歌研究.2019
[8].李点,张娜.象征族裔性与阿来的怀旧抒情诗[J].阿来研究.2019
[9].杨雪.“水边的抒情诗人”:论沈从文“文”与“水”之渊源与关联[D].山东师范大学.2019
[10].潘婷.袁水拍叁四十年代抒情诗创作研究[D].延边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