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论文_Yan-mei,YANG,Kai,YAN,Bei,LIU,Min,CHEN,Li-ya,WANG

导读:本文包含了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营养不良,激酶,探针,突变,基因,蛋白,产前诊断。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论文文献综述

Yan-mei,YANG,Kai,YAN,Bei,LIU,Min,CHEN,Li-ya,WANG[1](2019)在《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DMD/BMD)遗传学诊断及剪接突变的致病性分析(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针对100例无亲缘关系的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DMD/BMD)患者,联合应用多种检测技术进行遗传学诊断,并且建立个体化产前诊断及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方案,以最大限度地降低DMD/BMD患儿的出生。创新点:通过minigene剪接实验分析DMD:c.1149+1G>A和c.1150-2A>G突变是否导致剪接异常,并确定剪接方式。方法:收集100例无亲缘关系DMD/BMD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多重连接依赖式探针扩增技术(MLPA)、第二代测序(NGS)、minigene剪接实验(HMSA)进行遗传学诊断,并通过单体型分析及性别鉴定进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结论:联合应用多种检测技术可以尽早地对患者进行遗传学诊断,为临床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及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期刊2019年09期)

王倞,徐敏,李欢,何若洁,朱瑜龄[2](2018)在《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首次就诊原因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调查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首次就诊原因,为疾病筛查的开展提供数据。方法: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肌肉病专科门诊的224例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项目主要包括基本信息与首次就诊原因。结果:54.46%的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首次就诊原因为意外发现血清转氨酶或肌酸激酶升高,其中,转氨酶升高占25.89%,肌酸激酶升高占27.68%,同时发现两者升高占0.89%。其余患者首诊原因是发现运动功能的下降。此外,意外发现血清转氨酶(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遗传病诊断与产前诊断学术交流会暨第二届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遗传与生殖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08-03)

张成[3](2018)在《《中国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诊治指南》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中国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诊治指南》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框架,对指南的概述、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写作思路的详略取舍理由进行阐述,有利于读者对指南的理解。此外,对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的特征性术语如"腓肠肌假性肥大"、"Gowers征"和重要检查如血清肌酸激酶测定,以及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命名由来进行详细解读,以加深读者对疾病的认识。(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期刊2018年07期)

崔明[4](2018)在《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的临床、影像、肌肉病理和分子遗传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是由于编码抗肌萎缩蛋白的基因突变而导致肌细胞膜缺陷破坏,细胞内的肌酸激酶外漏,肌细胞坏死,继而脂肪组织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引起骨骼肌萎缩无力的一种遗传性肌肉病。抗肌萎缩蛋白基因含有79个外显子,各个外显子的点突变、多个或单个外显子的缺失或者重复突变均可致病,根据抗肌萎缩蛋白空间结构和功能丧失程度不同,分为临床症状重、预后差的杜兴型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及症状轻、预后较好的贝克型肌营养不良症(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BMD)。DMD与BMD预后有巨大差异,但单从临床表现往往难以区分,使临床诊断工作陷入迷惑。近年来,随着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治疗手段的不断进步,DMD患者的预期寿命较之前的20岁可延长至30岁,这也对于临床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对DMD患儿尽早确诊,及时治疗以改善其生活质量,延长寿命。同时,虽然通过积极治疗可延长DMD患者的寿命,但仍未发现强有力的治愈手段,因此避免DMD患儿的出生仍是避免悲剧上演最为有效的措施,这也要求我们早期确诊DMD患儿,进而对其家系进行合理有效的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指导。近年来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的病例国内外均有报道,但是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肌肉病理和分子遗传学进行的全面研究报道相对较少。本研究收集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确诊的40例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的资料,对他们的临床表现、肌肉影像学、肌肉病理和分子遗传学特征进行全面性的分析,探讨不同年龄段DMD和BMD患者之间的差异,旨在进一步丰富对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的认识,更好的把握DMD与BMD的病情发展规律,以期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参考,提高早期诊断率,减少漏诊和误诊发生,为患者家系的优生优育提供合理建议。目的探讨DMD与BMD患者临床表现、肌肉影像学和肌肉病理特征的差异性及进展演变的过程,分析其分子遗传学特征,为该病的早期诊断、病情评估和遗传学咨询提供帮助。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8年5月于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40例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分为DMD组和BMD组,再据年龄将DMD组分为DMD1和DMD2两亚组。收集各组患者的发病年龄、确诊年龄、病程、家族史、首发症状、临床表现、运动功能量表评分(motor function measure,MFM)、血清酶、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肌电图、肌肉磁共振及Mercuri评分、骨骼肌活检化学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通过对DMD组与BMD组之间、DMD1与DMD2亚组之间的结果进行比较,探讨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的两种类型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差异。分析行基因测序的30例患者及其亲属的测序结果,探讨抗肌萎缩蛋白基因突变的规律,及突变与患者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结果1、临床表现:40例患者均为男性,31例DMD患者的发病年龄3.7±1.0岁,9例BMD患者的发病年龄6.9±1.9岁,其中8例有阳性家族史。40例患者就诊时均有肌无力表现,37例有双下肢无力,17例有双上肢无力,29例出现肌萎缩,25例腓肠肌肥大,30例Gowers征阳性,2例不能行走。对40例患者均进行MFM评分,BMD组评分结果明显高于DMD组,DMD1组MFM评分高于DMD2组,MFM评分结果和病程年限呈负相关。40例患者的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谷丙转氨酶、肌酸激酶同工酶、谷草转氨酶不同程度升高,肌酸激酶数值DMD组高于BMD组,DMD1组高于DMD2组,肌酸激酶有随年龄增加、病程延长而逐渐下降的趋势。40例患者中26例心电图异常,DMD组异常率高于BMD组。20例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者9例异常,26例行血清脑钠肽检查者中9例升高,有心脏异常临床症状的4例患者,除了心电图异常外,均有超声心动图及BNP异常。所有患者肌电图检查均呈肌源性损害。2、影像学:40例患者均行下肢骨骼肌MRI检查,37例病变两侧基本对称,表现肌萎缩者29例,受累肌肉信号改变有两种:T1WI、T2WI均呈高信号,及SPAIR局部高信号。下肢肌肉受累情况如下:40例患者的股内侧肌及股中间肌均受累,39例股直肌及股外侧肌受累,大收肌36例,股二头肌35例,半膜肌31例,长收肌29例,半腱肌27例,缝匠肌27例,股薄肌26例。对40例患者大腿骨骼肌进行了Mercuri评分,DMD组高于BMD组,DMD2组高于DMD1组。DMD组Mercuri评分与病程年限呈正相关,与MFM评分和肌酸激酶均呈负相关。大收肌、股内侧肌、股直肌、股外侧肌、股中间肌、股二头肌的Mercuri评分分值升高明显,半膜肌、半腱肌评分较高,而缝匠肌、股薄肌和长收肌则评分较低。3、肌肉病理:40例患者行肌肉活检病理检查,肌肉常规组织化学染色可见:HE染色可见光镜下肌束膜内结缔组织增生,肌纤维大小不等,圆形严重萎缩的肌纤维呈散在或小灶状分布,可见变性、坏死、再生肌纤维,及较多不透光肌纤维,肌束膜和血管周围见少量炎细胞浸润;改良Gomori染色未显示典型及不典型破碎红纤维;NADH染色、SDH染色、COX染色显示NADH脱氢酶反应、SDH和COX酶活性在部分肌纤维中局限性增高或减低;PAS染色示肌糖原成分正常;ORO和SBB染色中随着病情的进展,脂肪成分亦增多。40例患者均行抗dystrophin-N、抗dystrophin-C、抗dystrophin-R的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31例DMD患者肌纤维膜上dystrophin-N、dystrophin-C、dystrophin-R蛋白表达明显减少乃至完全缺失。9例BMD患者肌纤维膜上dystrophin-N、dystrophin-C、dystrophin-R蛋白表达不同程度的减少。对照组、DMD组与BMD组表达存在明显差异。4、分子遗传学:对30例患者进行dystrophin基因突变检测,21例检测到外显子缺失,3例检测到外显子重复,6例检测到点突变。对26例检测出基因突变的患者母亲进行检测,21例为基因突变携带者。所有患者的父亲均未发现基因突变。外显子缺失突变存在两个热点区域,一个位于外显子4-16区域,另一个位于外显子44-59区域。发现患者24的外显子36区域存在一处半合子突变:c.5081G>A,为无义突变,HGMD数据库、LOVD数据库均未见报道,为一种新突变。结论1、本研究发现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随着年龄的增大病情逐渐病程进展,可通过肌酸激酶数值及MFM评分判断患者疾病类型,动态评估病情变化,评价患者预后。其次,DMD心脏受累更多见,出现年龄早于BMD,评价心脏受累需要使用心电图,同时结合超声心动图和BNP结果。2、本研究发现磁共振以双下肢对称性肌肉萎缩,脂肪浸润,伴有炎性水肿为特征。MRI结果表明患者随着年龄增大及病情进展,DMD肌肉萎缩,脂肪浸润程度逐渐加重,而BMD相对较轻。根据Mercuri评分结合肌酸激酶、MFM评分可评价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并指导肌肉活检取材。因此,MRI可以反映疾病的病情变化及预后,而且易于重复,属于无创检查。3、肌肉病理在普通化学染色的基础上,仍须行免疫组化染色,发现抗肌萎缩蛋白减少或缺失以确诊,并区分DMD/BMD。本研究结果表明,患者随着年龄增大及病情进展,DMD肌纤维变性坏死、结缔组织增生、脂肪组织浸润的程度而逐渐加重,而BMD相对较轻。4、Dystrophin基因易发生突变,且突变区域及大小多样化。大片段缺失是最常见的突变类型,基因突变长短与DMD/BMD类型无关。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技术、高通量测序技术、Sanger法相结合,是检测dystrophin基因突变行之有效的方法。5、推荐应用本研究绘制的“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及其家系的诊断流程图”,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规范、高效的诊断。6、本研究发现一例新突变c.5081G>A,丰富了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dystrophin基因突变图谱。(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8-08-01)

朱瑜龄[5](2017)在《ADSCs移植治疗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模型鼠后新生神经肌肉接头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脂源性干细胞(ADSCs)治疗对mdx鼠神经肌肉接头的影响。方法:用EGFP小鼠来源的ADSCs将5×106/mL(0.3ml)的干细胞经尾静脉注入经免疫抑制的mdx鼠(8~10周)体内。分别于移植后4周、12周和32周处死小鼠。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小鼠胸横肌神经肌肉接头的变化情况,用RT-PCR检测小鼠骨骼肌中Musk-mRNA、agrinmRNA和LRP4-mRNA表达水平。结果:在移植治疗后4周,其NMJ形态并未见明显改善;在移植治疗后12周,我们可以观察到其NMJ形态有明显的改善且数目增加;而在移植后32周,我们可以观察到其NMJ形态进一步改善且数目明显增加,并可观察到多个形态接近正常的NMJ结构。Musk-mRNA表达在移植后各周均较未治疗的mdx鼠有明显增高,agrin-mRNA和LRP4-mRNA表达在治疗后12、32周明显增高。结论:ADSCs移植治疗mdx鼠可以改善其肌肉中NMJ的形态、增加NMJ的数目、促进NMJ的再生,并随着时间的延长其改善越明显。(本文来源于《2017年第五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上册)》期刊2017-12-06)

王倞[6](2017)在《血肌酸激酶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比值用于监测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急性肝损伤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因肌肉损伤会引起血转氨酶升高,故使用转氨酶监测肝损伤十分困难,如何监测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的肝脏情况仍需研究。本研究对血转氨酶联合肌酸激酶监测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的急性肝损伤进行初步探索。方法:使用C57BL小鼠与mdx小鼠,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构建急性肝损伤不合并/合并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的小鼠模型。注射24小时后处死小鼠,评估肝脏、肌肉损伤情况,检测血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的活性,比较合并急性肝损伤的mdx小鼠与对照mdx小鼠血中ALT、AST、CK/ALT、CK/AST的水平。纳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2008年至2016年门诊随访的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男性患者681例及非肌肉病、肝脏疾病的患者582例作为对照。对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四种血指标进行包括年龄、基因型、临床表型、激素使用情况在内的亚组分析,并对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的指标确定参考值范围。结果:在C57BL小鼠中,D-氨基半乳糖不会造成肌肉损伤,但会引起伴有ALT、AST增高,CK/ALT、CK/AST降低的急性肝脏损伤。合并急性肝损的mdx小鼠较对照mdx小鼠血中ALT进一步增高,CK/ALT与CK/AST降低。在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中,只有CK/ALT在各亚组分析中均没有差别,其参考值下限为22.16,提示对于CK/ALT小于22.16的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的患者需要注意其是否合并急性肝损伤。结论:CK/ALT是一个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的血指标,可用于监测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的肝脏情况。(本文来源于《2017年第五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上册)》期刊2017-12-06)

江晶晶[7](2017)在《儿童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的临床及基因突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及目的: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Pseudohypertrophc muscular dystrophy,PMD)是由编码肌营养不良蛋白的DMD基因突变引起的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性致死性疾病,分为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和贝氏肌营养不良症(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BMD),其中DMD是PMD最常见的类型,以肌肉进行性、退行性改变为特征。该病预后不良,患儿一般在20岁左右因呼吸或心脏衰竭而死亡。BMD与DMD相比较少见,起病年龄较晚,症状较轻、临床进展较缓慢。目前该病没有有效的根治方法,因此高效、准确的DMD致病基因的检测、携带者的检出、产前诊断及遗传咨询成为预防本病的关键。研究对象及方法:收集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门诊及病房诊疗的32例患儿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采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第二代测序技术(NGS)、Sanger测序法和疾病数据库分析等方法对编码抗肌萎缩蛋白的DMD基因进行检测分析。研究结果:1.在32例患儿中检测出28例DMD基因突变,突变率为87.5%,其中DMD基因外显子缺失(大于或等于一个外显子)为18例,占总突变的64.3%。外显子重复(大于或等于一个外显子)为3例,占总突变的10.7%。点突变为7例,占总突变的25%。2.DMD基因缺失突变的缺失外显子主要集中在第45~52外显子,其次为第10~17外显子。3.本研究中发现1例(ChrX:31697619、c.365C>A、p.S122X)为无义突变,2 例(ChrX:32361292、c.1674dupA、p.L559fs 及 ChrX:31241169、c.9358_9359insA、P.Cys3120Leufs*12)为移码突变,此3例致病突变点均是首次发现,此前未见文献报道。4.对18例DMD基因突变患儿母亲进行家系验证,其中10例患儿母亲携带与患儿相同的杂合变异,另外8例患儿母亲未发现基因突变,新生突变率为(44.4%,8/18)。研究结论:1.DMD基因突变类型复杂且多变,本研究中突变类型包括单个或多个外显子缺失、重复,单个碱基互换、插入或重复突变等。其中3例DMD基因新突变点的发现,丰富了 DMD基因的突变谱。2.结合应用MLPA技术、NGS技术及Sanger测序等基因检测方法可以对患病儿进行早期经济而高效的基因诊断。另外对已育有患病儿的孕妇或有遗传病史的家族提供有意义的产前诊断和遗传咨询,并成为预防本病的关键。(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7-10-01)

钟青燕,严提珍,曾婷,罗世强,唐宁[8](2017)在《MLPA技术在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基因检测和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多重连接依赖式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技术对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DMD)患者进行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MLPA技术对具有典型表型的22例患者进行DMD基因79个外显子拷贝数变异(缺失/重复突变)检测,同时对部分家系中孕妇携带者进行产前诊断,STR毛细管电泳连锁分析方法进行辅助诊断及验证。结果 22例患者中15例为缺失突变,4例为重复突变,3例未见拷贝数变异。14例MLPA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患者母亲中有9例为携带者。产前诊断的7例胎儿中,3例为女性胎儿携带者,3例男性正常胎儿和1例女性正常胎儿。结论 MLPA技术能准确、快速、可靠地检测DMD基因拷贝数变异(缺失或重复突变)。(本文来源于《中国儿童保健杂志》期刊2017年04期)

王红梅,闫杨,宋楠[9](2017)在《应用免疫组化染色联合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技术诊断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应用免疫组化染色联合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诊断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的应用价值及意义。方法应用针吸型活检术取276例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212例DMD,64例BMD)的肌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检测抗肌营养不良蛋白,以2例正常人的肌细胞作为以照。同时应用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技术对患者的DMD基因的缺失/重复突变进行突变筛查。结果正常人肌细胞膜上抗肌萎缩蛋白染色阳性,可见沿肌细胞膜分布完整的棕色条带;DMD患者肌膜染色阴性,肌细胞膜完全不显色;BMD患者染色弱阳性,可见沿肌细胞膜分布的间断斑片状棕色带。结论 276例DMD患儿样品经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技术分析,其中165例由缺失突变所致,另111测未检测到缺失突变,运用此两种方法综合诊断有助于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的诊断和鉴别。(本文来源于《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期刊2017年01期)

刘子侨[10](2016)在《依佐曲咪治疗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获FDA快通道审批资格》一文中研究指出莎米特治疗药公司已收到FDA给予其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治疗药依佐曲咪(ezutromid)快通道审批的资格。该药是抗肌萎缩蛋白相关蛋白utrophin调节剂,是口服的小分子药,FDA和欧洲药品评价局均已给予罕见药资格。将进行Ⅱ期临床PhaseOut DMD试验确定其疗效和安(本文来源于《国际药学研究杂志》期刊2016年06期)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调查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首次就诊原因,为疾病筛查的开展提供数据。方法: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肌肉病专科门诊的224例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项目主要包括基本信息与首次就诊原因。结果:54.46%的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首次就诊原因为意外发现血清转氨酶或肌酸激酶升高,其中,转氨酶升高占25.89%,肌酸激酶升高占27.68%,同时发现两者升高占0.89%。其余患者首诊原因是发现运动功能的下降。此外,意外发现血清转氨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论文参考文献

[1].Yan-mei,YANG,Kai,YAN,Bei,LIU,Min,CHEN,Li-ya,WANG.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DMD/BMD)遗传学诊断及剪接突变的致病性分析(英文)[J].JournalofZhejiangUniversity-ScienceB(Biomedicine&Biotechnology).2019

[2].王倞,徐敏,李欢,何若洁,朱瑜龄.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首次就诊原因调查[C].第十一届全国遗传病诊断与产前诊断学术交流会暨第二届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遗传与生殖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2018

[3].张成.《中国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诊治指南》解读[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8

[4].崔明.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的临床、影像、肌肉病理和分子遗传学特征[D].郑州大学.2018

[5].朱瑜龄.ADSCs移植治疗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模型鼠后新生神经肌肉接头的研究[C].2017年第五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上册).2017

[6].王倞.血肌酸激酶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比值用于监测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急性肝损伤的研究[C].2017年第五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上册).2017

[7].江晶晶.儿童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的临床及基因突变分析[D].浙江大学.2017

[8].钟青燕,严提珍,曾婷,罗世强,唐宁.MLPA技术在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基因检测和产前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7

[9].王红梅,闫杨,宋楠.应用免疫组化染色联合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技术诊断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7

[10].刘子侨.依佐曲咪治疗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获FDA快通道审批资格[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6

论文知识图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家系...缺失型与重复型患者母亲为携带者的频率...多重PCR梯度退火温度电泳图号DMD家系携带者8号外显子拷贝数精确...实时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图份标准对照及阴性对照扩增曲线图

标签:;  ;  ;  ;  ;  ;  ;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论文_Yan-mei,YANG,Kai,YAN,Bei,LIU,Min,CHEN,Li-ya,WANG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