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万张假“股票”流入社会

6000万张假“股票”流入社会

一、6000万假《股权证》正在流入社会(论文文献综述)

喻曦[1](2020)在《JF公司并购G公司案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崛起,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越发明显。国内企业为了获得新的市场份额、各类优质资源和技术,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场。通过对境外公司的并购,能让企业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海外市场布局,获得先发优势。但并购具有风险性,企业的并购方案设计、融资方式、风险管理等各方面变化,均会对并购最终结果产生影响。JF公司作为一家国内汽配细分行业知名企业,通过资本运作,顺利获得了国际上广有声誉的汽配细分行业龙头企业G公司的控制权,成了国际汽配细分行业新的龙头企业,也成为了国内企业跨境并购浪潮中又一“蛇吞象”型成功案例。本文首先介绍了并购案例的相关理论;其次,对并购双方公司、行业、过程和方案进行了整体回顾;接着,对并购案例的动因、过程、收益和风险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本次并购案例成功的启示。通过对JF公司并购G公司案例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多层级融资结构设计,有助于优化资本结构,从而减少收购风险;第二,利用离岸公司注册地宽松金融政策及适用范围,可以帮助企业突破投资壁垒,减少外汇管制限制;第三,地区政府扶持政策对经营状况良好企业,开展并购活动具有促进作用;第四,发行可转换债券不但可以用于企业流动资金补充,也可以用于引入外部投资者,解决企业内部控制权争夺。

杨焕云[2](2011)在《赠送、试用试销样品的财税处理》文中认为在商品品质比较复杂、描述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凭样品交易相对可信,所以这种模式在现实中经常被用到。另外,以各种方式给客户提供一些样品也有利于打开销路,提高市场占有率等。制造业企业对外提供样品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笔者分别对其会计与税务处理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孟庆丰[3](2011)在《我国矿企海外矿业项目投资决策研究》文中提出矿产资源是人类文明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革命的物质基础。由于矿产资源全球分布不均匀,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立于世界其他国家之外实现矿产资源的自己自足。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大;而我国矿产资源的供给能力明显不足,尤其像石油、天然气、钢铁、铜、钾盐等人民日常需求及工业生产必须矿产品的短缺,不仅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更会对国家安全带来隐患。为使企业更快地融入海外发展的这一历史趋势,保证国家经济安全,1997年,在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提出:“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同年,在全国外资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提出“走出去”这一战略思想。同时,还应当看到国际大型矿业企业的全球融资与并购已成为矿业发展方向。基于矿业企业要实施“走出去”战略这个大的背景,深入研究国外矿业项目投资有关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将对我国矿业企业在海外投资时如何进行投资决策以及所采取的具体行动、部署和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作者认为我国在“走出去”战略的时间表上已经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很多,错过了最好的海外发展时期。与世界其他矿业大国相比,我国“走出去”的差距显而易见。我国矿企海外项目投资决策需要重点关注和研究四个方面的问题,并通过分列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在总结、比较和借鉴国外经验做法基础上,提出我国矿企进行海外项目投资决策需要考虑的主要内容、方案和策略,本文的创新性之处主要体现于此:一、对我国矿企海外投资前的尽职调查做了大量详尽的研究工作,列出了前期可能遇到的问题,并为问题的解决提出了方案。通过对目标企业在企业历史背景、发展、财务、债权债务、诉讼争议、房地产、项目矿产矿权、水文、供应、销售分销,原住民权利和文化遗产,目标国政治、法律、投资环境,环保法规,知识产权,雇佣关系,合同协议,保险,信息技术及数据库、技术等方面进行的综合情况进行调研与考察,在风险的控制上采取主动,降低企业未来的运作风险。尽职调查的各项要素所涉及到的具体内容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总结提出我国矿企“走出去”可能会遇到的各方面问题及风险,并分别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这些问题为投资决策提供了基本的信息。二、针对我国矿企对海外投资处于初级阶段,对海外发展及与国外企业合作比较盲目的现状,论述了矿业项目评估在矿业投资决策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笔者通过对国外矿业项目评估相关问题和具体案例的研究,提出矿业项目评估涉及范围广、专业性强、对人员条件要求高,是对矿业企业在勘探、开发可行性、报批、融资、矿山建设、投产等领域都十分重要的环节;将国外矿业项目与中国矿业项目的不同阶段(从勘探阶段、审批阶段、融资阶段、融资总结等方面),投资人的投资取向,资源量和储量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对比;同时以伦敦矿业为实例,介绍了股权融资、项目收购与出售、上市、总结等方面的经验做法;还对矿业项目评估的目的和国内外主要评估方法进行了比较深入地对比研究;最后对矿业投资的风险与潜力、投资决策、评估总结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详细剖析及国内外大量案例的研究对比分析,为企业提供了投资决策的参考。对于我国企业“走出去”在矿业项目投融资方面有着现实的重要意义。三、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工作经验,以及对国内外大、中、小型矿业企业的发展模式的理解和认识,并结合我国矿企背景,设计提出了建立适合我国及我国不同阶段矿企的发展模式和外部支撑模式,对于我国矿业企业在海外的发展提供了保障机制。通过内部建立我国矿企海外投资的模式—“金字塔”模式,外部建立企业自己的协会进行有效地支撑,建立民间资本投资市场,搭建高等学校与企业间人才战略合作平台,建立国际化海运、陆运平台等方式为我国矿企海外投资提供保障。四、运用经济手段(数学模型)降低我国矿企在国际投资中的风险,增强了我国矿企在国际上的专业性,善用国际资本市场建立我国矿企在海外的资本环境,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矿业可持续性提供启示。只有运用经济手段才能真正了解投资不同时期的各种风险,并对不同阶段和不同种类的风险进行详细的研究,通过研究得出的结果指导投资决策,提高国际竞争力。

曹立[4](2010)在《中国证券市场资本流量运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证券市场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证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例,调整金融结构,是我们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明确指导方针。然而,证券市场的发展却面临诸多的瓶颈与难题,现有的经济理论却不能提出令人信服的解答。在此背景下,证券市场研究成为十分重要与紧迫的理论课题。那么,该怎样进行证券市场研究呢?当然,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探讨,可以选择某一具体问题进行分析,但是,首先应当研究证券市场的运行机制,因为证券市场的运行机制反映证券市场的内在联系与规律,是分析证券市场现实问题、把握证券市场未来发展的根本所在。一旦认识了证券市场的运行机制,其他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又怎样揭示证券市场的运行机制呢?这就要认真总结证券市场操作的实践经验,对证券市场运行所呈现的各种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从中提炼出证券市场运行内在的本质联系。这种内在的本质联系究竟是什么呢?我们以为,那就是“资本流量运动”。证券市场运行所呈现的各种现象,总体上说,都是资本流量运动的反映。借鉴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西方经济学的流量概念以及现代工程技术中的系统理论,将证券市场纷繁复杂的现象,提炼为资本流量运动,勾画出证券市场的崭新图景:证券市场是一个资本流量运动的大系统。证券市场的资本流量表现为三种形态——虚拟资本、货币资本、现实资本,证券市场的资本流量运动依此分为三种形式——虚拟资本流量运动、货币资本流量运动、现实资本流量运动。“三种形态”之间的相互转换,“三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交错,演绎了证券市场的运行机制。换言之,我们决定从资本流量运动的角度切入,研究证券市场的运行机制。这一选择既来自对于证券市场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现实难题的观察与分析,也来自对于证券市场运行所呈现的一般现象的观察与分析。我们的研究,以资本流量运动分析为主线,以社会财富再分配为辅线,试图对证券市场的运行机制,进行了一次全景式的描绘与刻画,深刻揭示证券市场运行的内在规律。证券市场资本流量运动的主要机制是:虚拟资本与货币资本相向运动;一级市场的这种相向运动,一方面是投资者提供货币资本并获得虚拟资本,另一方面是证券发行人筹集到货币资本,并将现实资本注入证券市场;二级市场的这种相向运动,带来交易价格的起伏。倘若交易成本为零,全体投资者作为整体所占有的货币总量不变,即Moneyl=Money2。交易成本打破这一平衡,现金分红则恢复这一平衡,即Cash1补偿Cash2;衍生品的交易,虽然Money1=Money2,但不存在Cash1补偿Cash2;虚拟资本与货币资本的相向运动,始终伴随着社会财富的再分配。证券市场资本流量运动研究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需要拿出理论创新的勇气来,进行开创性、探索性的研究。以往的证券市场研究恰恰是忽视了对于资本流量运动的考察。证券市场资本流量运动研究,对于洞悉证券市场的经济过程、把握证券市场的运行机制、提出证券市场发展的政策建议、引导证券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刘宁[5](2010)在《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融资方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融海啸的爆发,令世界经济前景黯淡,世界各国为维护本国利益,贸易保护主义悄然而行。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的‘出口’面临生存挑战,跨国并购作为绕开贸易壁垒的国际投资形式,被一些中国企业所采用。2008年和2009年,全球并购市场交易清淡,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依然活跃,跨国并购风起云涌。并购尤其是跨国并购活动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融资是并购中非常关键的环节,融资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并购行为的成败而且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可以认为融资问题己经成为企业跨国并购的核心问题之一。企业跨国并购融资中,可以采用多种融资方式。要做好并购融资,企业需要分析各种可以利用的并购融资方式,并依据科学的方法确定最终采用何种融资方式确定融资的结构。与国外相比,目前我国公司并购的融资渠道尚不通畅,融资工具的品种相对单一。因此,借鉴国际成功经验,丰富我国并购融资工具品种以开辟并购融资渠道显得日益重要。本文从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融资方式的现状入手,分析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融资方式,找出现阶段跨国并购融资方式选择存在的问题,挖掘深层次的制约因素。最后针对我国跨国并购融资存在的渠道窄、融资市场不完善等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企业跨国并购融资的一些建议,如拓宽企业跨国并购融资渠道,加快发展并购融资资本市场,建立和完善与我国企业跨国并购融资相适应的政策环境和金融环境以及加快企业自身的建设等。

陈宪[6](2010)在《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农民工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研究我国农民工就业问题,为农民工就业问题寻找合适解,进而为国家“三农问题”和“就业问题”寻找部分解。影响农民工就业的因素众多,论文首先在对国内外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着重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存在形式和形成原因进行论述,然后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获得劳动力市场分割是农民工就业最重要影响因素,对农民工就业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机理分析和对策研究,最后得出论文的研究结论、实现研究目的。通过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1、论述了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主要表现为城乡分割、行业分割、单位分割和地区分割,从这四类分割的形成过程来看,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实际上是制度造成的,因而是一种制度性分割;2、利用主成分因素分析方法(PCA方法)获得了农民工就业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影响我国农民工就业的因素众多,劳动力市场分割和农民工自身条件是第一主成分因素。在转轴后的因素负荷矩阵中,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影响因素负荷达到0.865,是第一主成分因素里权重最重的因素,即劳动力市场分割是影响农民工就业最重要的因素。3、采用线性比例法无量纲化方法,将劳动力市场分割程度这一虚拟变量转化为定量解释变量,构建农民工就业模型,来实证分析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在实证分析过程中,利用OLS方法、相关系数法、辅助回归方法和GLS方法等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不断对模型进行优化,用t检验、F检验、D-W检验、游程检验、D-W检验ADF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和包含协整约束的Granger因果检验等检验方法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实证分析得到了如下结论:农民工就业数量与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程度显着负相关、与行业分割程度显着负相关、与单位分割程度负相关;在地区分割程度对农民工就业影响忽略不计的情况下,有利于农民工就业模型的优化,说明地区分割对我国农民工就业的影响已不重要;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行业分割、单位分割和地区分割联合对农民工就业有显着影响;4、获得了农民工就业的效用函数、供给函数和需求函数的具体形式,利用现代劳动经济学的有关原理,通过深入分析探讨了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机理。根据就业意向调查,假定劳动力市场不存在分割,我国农民工的供给曲线比需求曲线平缓,最终将形成发散型珠网,从而将造成劳动力市场的波动和不稳定。我国由于存在劳动力市场分割,农民工就业受到一定的制约,使得农民工就业的工资供给弹性小于用人单位对农民工的工资需求弹性、农民工的供给曲线S比需求曲线D陡峭,形成的是收敛型珠网。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就业的影响并不全是负面效应,政府通过适当政策干预保持劳动力市场适度分割,对农民工就业均衡市场形成的正面效应同样不可忽视。5、政府尽可能地消除制度性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农民工就业的不利影响,逐步建立一个具有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扩大农民工就业。扩大农民工就业的对策措施应该围绕实证分析和机理研究的结论来设计:土地流转政府主导和高效推进,剥离城市户籍上的福利成分、实行农民退休养老制度、把建制镇建成小城市,加强农村电力、交通和通讯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垄断行业与竞争行业的收入差距,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加大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对机关、企事业等所有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单位一律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减少对农民工就业的身份歧视和发展农民工非正规就业等是本文推崇的对策措施。从论文的研究结论来看,选取劳动力市场分割视角来研究农民工就业问题独到新颖,论文成果有助于政府管理部门设计合意的对策措施,我国农民工虽然严重供大于求,但只要政策适当,农民工就业问题是完全可以解决的。

范运[7](2009)在《私募房地产股权投资基金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房地产业经过近二十年来的发展,已经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房地产发展过程中对资金的大量需求,在筹融资渠道以及投资渠道相对单一的经济环境下,导致其对银行金融的严重依赖,风险过分集中于国有及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股市融资、债券融资、信托融资的门槛也未解决该产业飞速发展产生的对资金的渴求。为此,进一步推动房地产业从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的加速转变,开辟探索新的融资渠道便成为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与客观趋势。从1980年到2005年的25年间,全球私募股权基金(简称PE)以爆炸式的速度增长,基金规模接近1万亿美元。2006年私募股权基金在美国的筹资额达3600亿美元,在企业融资方面,2006年通过美国三大股市的企业融资额为1540亿美元,而向私募股权基金的融资额度则达到1620亿美元,这是私募第一次超过股市成为最主要的融资手段。2007年上半年,美国私募股权基金资产就增加1370亿美元,较2006年同期增长42%,同时其中的1/4的公司年均回报率达39.1%,回报率普遍高于标准普尔500指数同期12.3%的平均回报率水平。私募股权基金已经成为促进美国乃至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在我国2005年末开始的股市热潮中,“私募”和“基金”通过证券市场更多的进入人们的视野,而这种以私募形式筹资并投资于股票二级市场的基金不同于本文所述的主要投资于非上市的股权或企业控制权的私募股权基金。私募房地产股权投资基金(以下本文中简称“私募房基”)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一个分支,在国外近20年来的经济实践中作为最重要的房地产金融创新工具之一而发展迅速,并逐渐被引入国内的研究视野与操作实践当中。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以及由其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海啸、危机)暴露出的包括私募房基在内的市场风险不容忽视,并对私募房基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作为新兴金融工具,国内私募房基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尚属刚刚起步,认真把握其良好的发展方向与发展前景,借它山之石,明鉴国外的经验与教训,未雨绸缪加强国内私募房基整体风险管理的研究显得很有必要。但目前国内尚无私募股权基金整体风险管理的系统研究,更无针对私募房基整体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即使在国外也多是将其作为私募股权基金的分支笼统涵盖。因此,基于借鉴与利用的思路,本文尝试性参照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asel Banking Supervision Commission简称BBSC)风险管理程序和COSO(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National Commission of 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全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的英文缩写)整体风险管理框架,意欲结合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宏观、微观经济环境、政策法律环境与私募房基的风险特征,探讨国内私募房基风险产生的经济机理,并通过新的整体风险度量方法以构建国内私募房基风险度量模型框架,且在归纳总结国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较为完整地提出国内私募房基风险控制的措施和体系,从而希望较系统地回答“国内私募房基的未来发展中应怎样进行风险管理”这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问题。全文由七章组成,主要内容和观点如下:第一章,绪论。陈述论文选题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与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论文研究思路与结构框架,论文可能的创新点与存在的不足。第二章,私募房地产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第一部分从内涵和外延方面探讨私募房基的概念界定、业务范围、主要特性和主要分类。第二部分从国外房地产信托基金(REITs)的发展演变,比较国外契约型REITs、公司型REITs这两种组织形式与房地产投资基金的关系,介绍国外私募房基产生和发展的历程。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房地产市场的低迷,国外新设立的房地产基金参照房地产有限合伙基金在资金来源方面的优点,采用有限合伙型的集合投资形式,从而能在经济低迷时期实现相对稳定的长期投资;同时,它们也结合了第二类权益型REITs在资金运用方面的特点,通过投资于房地产公司股权间接投资于房地产实业资产,从而实现较高的投资收益率。这些新设立的房地产投资基金成为有限合伙型私募房基的雏形,并逐步发展为美国私募房基的主流形式。在1987-2007年中,美国私募房基在数量、规模和筹资等方面得以迅速增长,日本、英国和其它欧洲国家也大量出现面向全球市场的私募房基。第三章,国内发展私募房基的必然性与可能性。这是本文立论的基础,本章结合制度供求的观点,从产业发展与升级、拓宽投、融资渠道几个方面来理解决定私募房基这种金融组织制度需求的主要因素。从融资者角度看,房地产业经过近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尽管自2007年下半年以来至今,由于宏观调控下的银根紧缩和其它融资渠道相对受限造成了房地产企业资金链极其紧张,行业暂时进入阶段性调整但仍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而行业调整过程必然促使房地产业改善和加强自身薄弱的微观基础,通过实现产业升级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因而国内房地产企业客观上非常需要包括私募房基在内的新兴投融资制度。从投资者角度看,由于国内金融投资需求旺盛,而储蓄、股票、债券、外汇和黄金等金融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相对较差,因而投资者(尤其是富有阶层)更加关注包括私募房基在内的新兴房地产金融投资方式。从监管层角度看,私募房基有利于降低房地产企业过高的资产负债率,有利于降低国内商业银行的房地产信贷风险,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因而国内金融监管当局也需要大力发展私募房基在内的新工具来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2007年颁布实施的新《合伙企业法》增加了有限合伙制的内容,从法律意义上为萌芽中的国内私募房基以及广义的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打开了通道,而国外私募房基凭借相对成熟的运营模式涌入国内房地产市场的事实,使得借鉴国外经验逐步改变国内房地产资本市场单一局面成为可能。以金地、国美、鼎辉为代表的国内私募房基刚刚起步。应当看到,发展私募房基不是简单地为了规避宏观调控中化解房地产泡沫,紧缩房地产信贷而采取的另辟途径的“花样”措施,因为它的发展从根本上有利于降低银行累积的房地产金融风险、有利于拓宽房地产融资渠道、有利于平抑房地产泡沫、有利于促进房地产业升级与健康稳定地发展。第四章,私募房基风险的产生机理。首先,简要叙述美国次贷危机的发展背景、成因及风险传导机制。2001年以来,为消除新经济泡沫破灭的影响,房地产投资、消费成为当时由格林斯潘领导的美联储鼓励的热点,宽松货币政策下的持续低利率导致流动性全球过剩,房地产价格上涨显示的巨大财富效应,一方面支撑了美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另一方面也在收入与信心增强的狂热中,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失当,次级按揭贷款大量发放,资产证券化过程中MBS、CDO等金融信用衍生工具助推加速并引爆房地产泡沫且导致危机的蔓延。华尔街崩溃、全球大量金融机构倒闭、实体经济受到严重侵害,各国全力救助下仍面临经济倒退的影响并且前途未料。这场风暴给房地产金融风险管理重重地敲响了警钟,也成为本文提出研究私募房基风险管理的又一出发点。其次,国外私募房基尽管已经发展了20多年,但对其风险管理的研究仍只是归类于私募股权基金风险管理研究的大范畴,而没有专门针对私募房基的风险特征来进行细分研究。为此,在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关于风险管理程序的四个环节和COSO关于企业整体风险管理框架的基础上,结合私募房基风险管理特征,本文结合私募房基的宏观、微观经济环境和政策法律环境,采用逻辑演绎的方法,运用博弈论、财务管理、金融学、宏观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有关知识,探讨了私募房基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产生的独特经济机理。一、探讨私募房基市场风险的产生机理。本文认为,经济周期、利率和汇率等宏观经济因素的波动,作为影响国内房地产市场供求变化和房地产企业盈利状况的宏观要素,是私募房基投资市场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金融信贷政策、土地政策、税收政策和产业政策等的调控变化,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房地产市场供求、房地产价格、房地产企业资金链状况和成本收益多寡。二、探讨信用风险的产生机理。一方面,信息不对称和信用制度的不健全等因素将影响到被投资房地产企业违约的成本收益博弈,从而产生基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主观信用风险。同时,信息不对称和市场风险过大等原因,也可能引起被投资房地产企业丧失守信能力的客观信用风险。另一方面,在私募房基内部,由于基金管理人的寻租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等,也可能导致源于私募房基的信用风险。三、探讨操作风险的产生机理。由于法制环境的不完善、不健全,加之房地产投资与私募股权高风险的投资特性,以及私募房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不佳等因素,将可能导致私募房基产生法律风险、内部管理缺失风险和不可预测事件风险等操作风险。第五章,私募房基风险的度量。本文将私募房基看作金融工具,在回顾金融风险度量文献的基础上,本章运用投资组合理论、动态优化技术、Copula函数等工具,以整体风险管理和条件风险值等最新研究成果为起点,通过方法创新提出并构建了国内私募房基风险度量模型的理论思路,并从该理论模型的最优性条件出发,指出私募房基风险控制的主要方向,从而为国内私募房基的风险控制提供思路。首先,从金融风险度量的一般性方法看,市场风险度量方法经历了从名义量法、灵敏度分析、波动性方法到VaR方法及其创新的发展历程,信用风险度量也经历了从专家法、评级法、信用评分法到结构模型、简约模型和创新方法的发展历程。从VaR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操作风险度量,主要包括基本指标法、标准法、高级计量法,其中高级计量法又分为内部衡量法、损失分布法、极值理论法和积分卡方法。而整体风险管理的度量仍然以VaR为基础,同时考虑了更多的因素和更广的范畴。其次,从研究起点、模型说明和模型假设开始,本文将CVaR条件风险值和整体风险管理相结合进行了风险度量方法的创新,结合了私募房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的特点及其产生的经济机理,构建了私募房基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边缘分布函数及其联合分布的条件风险值,再根据操作风险的条件风险值求出私募房基的整体条件风险值,并结合有关约束条件构建了私募房基的风险度量模型,且推导出各有关变量和约束条件下的最优解,以及相应经济含义的释义,从而为私募房基风险控制指明了思路和方法。同时,以风险分析和风险度量模型的结论为基础,介绍私募房基的风险值计算系统,根据私募房基及其环境的变化,进行压力测试和回溯测试以检验、修订模型及其参数。第六章,私募房基风险的控制。在借鉴国外私募房基有关风险控制策略的基础上,阐述了包括分段投资、分散投资、联合投资、担保措施、商业保险和套期保值等私募房基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的控制策略。围绕私募房基操作风险的控制策略,通过借鉴国外私募房基的内部控制体系,构建国内私募房基包括内部组织结构、权责分离与制衡、激励约束机制、内部信息系统、风险预警机制和稽核检查制度所组成的内部控制体系,并阐述了内部控制体系中的侧重点。同时,阐述了私募房基包括提高专业化水平、事前风险勘测、适度控制财务杠杆、复合式证券、风险预算限制、合同条款制约、股份调整控制权配置、参与管理咨询、风险承担等预防策略。第七章,面临的障碍与对策建议。在总结我国发展私募房基面临的法律障碍、税收政策障碍、市场环境等障碍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明确私募房基合法地位与规范运作、明确监管机构加强行业自律、建立完善监管规则等政策建议。私募基金自诞生起就神秘低调,属于富人游戏,且以独特的盈利模式、高杠杆的资本操作、隐蔽的交易方式及资本来源明显区别于其它基金,其管理和投资的不透明被视为实现高回报的主要条件。故此,研究国内私募房基风险管理这个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新课题,可参阅的资料甚少,其难度之大超过笔者预想。笔者作为房地产从业人员,工作实践中既亲身体会了银行融资与信托融资的全过程,也在宏观调控政策收紧的背景下,深刻体会到拓宽资金融通渠道对房地产企业拥有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因而希望通过对私募房基这种全新资金渠道及其风险管理的尝试性研究,实现抛砖引玉的目的。

张腾文[8](2009)在《金融衍生工具投资与机构投资者绩效》文中指出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不可缺少的市场,发挥着影响全球金融市场的巨大威力。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加快了全球金融体系一体化进程,中国越来越受到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面对始于2007年美国次级债危机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国机构投资者急切需要金融衍生工具来降低投资风险,但是我国金融衍生工具还十分匮乏,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正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在此背景下,本文研究了金融衍生工具对机构投资者的影响和利用问题,这既是我国金融理论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金融实践的需要。本文主要以机构投资者为研究对象,从理论上深入剖析金融衍生工具的利用对其绩效的影响,并利用中国股权类衍生工具相关数据,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影响进行非参数检验。在借鉴国外机构投资者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中国机构投资者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投资的策略,并利用中国仿真股指期货相关数据,对期现套利策略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试图进一步丰富金融衍生工具对投资者绩效影响的理论内涵,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金融衍生工具利用策略。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1)回答为什么金融衍生工具未必能提高机构投资者投资绩效的问题;(2)解决中国机构投资者如何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投资的问题;(3)弄清金融衍生工具利用对中国机构投资者绩效有何影响;(4)知晓国外机构投资者如何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全文共分七章,大体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导论。首先提出研究的命题,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理论实践意义,提出了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回顾了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部分即第二章到第四章,从理论上重点研究金融衍生工具对机构投资者绩效的影响,并对其在中国市场的情况进行非参数检验。另外还将探讨金融衍生工具的价值创造问题。第三部分即第五章到第六章,重点研究金融衍生工具的投资策略,并针对中国仿真股指期货进行了实证研究。第四部分即第七章,主要是针对上述研究结论,提出相关建议。各章主要内容和观点是:第二章,金融衍生工具对机构投资者绩效影响的理论分析。本章首先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分析了金融衍生工具区别于其它传统投资工具的特点;然后通过放松CAPM模型的理论前提,构建了一个金融衍生工具对机构投资者影响的理论框架,提出投资收益不确定理论,重点探讨了金融衍生工具对机构投资者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未必能提高机构投资者的投资收益,影响结果与其用途有关。在不完善市场下,当投资总额不变时,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混合组合比纯组合更能降低机构投资者投资风险,但同时也有可能会减少投资收益;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套利,混合组合比纯组合更可能增加机构投资者投资收益;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投机,混合组合与纯组合相比,既可能在增加风险的情况下,提高机构投资者投资收益;也可能在增加风险的情况下,降低机构投资者投资收益。本章还对金融衍生工具领域内的常见现象进行了解释。第三章,金融衍生工具对机构投资者绩效影响的非参数检验。本章首先在一般分析投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然后进行投资绩效评估指标设计和样本选择;最后对封闭式基金绩效进行非参数统计分析。我们对封闭式基金的Sharp指数、Jensen指数和Treynor指数分别进行了非参数检验。通过比较中国封闭式基金2006年、2007年和2008年的投资结果,我们发现,不同种衡量指数的非参数检验结果有差异,同一种指数非参数检验结果在不同的年份也有差异。这一方面表明,基金投资组合没有充分分散风险;另一方面表明,利用权证的封闭式基金绩效与未利用权证的封闭式基金绩效的显着差异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即利用过权证的中国封闭式基金的绩效未必一定高于未利用过权证的封闭式基金的绩效。第四章,金融衍生工具价值分析。通过前面的研究,我们得知金融衍生工具未必能提高机构投资者的绩效,套期保值不会增加机构投资者投资收益。那么,利用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有价值吗?这是本章我们要回答的。我们从法人的角度来探讨金融衍生工具怎样为机构投资者创造价值,能为机构投资者创造什么意义的价值。分析得出,通过风险管理,金融衍生工具能降低破产成本,降低投资危机成本,降低税务支出,降低未分散投资的大股东的风险,保证资本金的安全,从而为机构投资者间接创造价值。第五章,机构投资者利用金融衍生工具的战略选择。本章首先比较分析了国内外机构投资者利用金融衍生工具的情况,分析得出,规避风险和套利是国外机构投资者利用衍生工具最主要的目的,其次是资产配置,最后是追求边际收益和市场择时。期权在利用比例上远高于期货类和其他衍生产品。然后在借鉴国外机构投资者投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机构投资者投资基本思路:机构投资者可以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套利;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风险管理;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资产配置;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基金产品设计。第六章,机构投资者利用金融衍生工具的投资策略。我们以中国仿真股指期货为例,探讨了股指期货期现套利具体投资策略,构建了期现套利封闭式基金组合,并对投资策略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封基组合模拟现货组合是目前套利方法中比较好的选择。在期现套利中,套利区间边界分析、指数复制组合构建策略、期货与现货交易策略是套利成败的关键。本章还对影响套利效果的风险因素进行了分析。第七章,主要研究结论及建议。我们建议大力发展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积极研究和筹建衍生产品的场外市场。制定合理的准入制度,吸引机构投资者进入交易所市场。完善市场运行机制和制度,建立衍生工具风险评估和控制机制。建议监管部门对每个机构投资者承受的风险限度做出限制,对机构投资者财务杠杆要有比例约束,要严格控制银行投资金融衍生工具的范围和额度。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第一,本文根据马科维茨的资产组合选择理论和夏普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的思想,建立了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环境下的投资行为理论分析框架,创新性地提出投资收益不确定理论,探讨了金融衍生工具的利用对机构投资者投资绩效的影响机理。投资收益不确定理论与以往衍生工具投资理论有所不同,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解释了金融衍生工具影响投资绩效的原因,这样的研究在国外尚不多见,丰富和拓展了衍生工具投资理论。第二,本文在国内首次利用非参数统计学的方法实证检验了金融衍生工具利用对中国封闭式基金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参与权证交易未必一定会给基金带来高额收益,有时反而会降低投资收益。到目前为止,利用中国机构投资者的数据来研究金融衍生工具的影响的文献尚不多见,此结论既验证了投资收益不确定理论,又加深了我们关于金融衍生工具的认识。另外,本文关于金融衍生工具价值创造问题的研究,在国内也尚不多见。第三,本文在国内首次探讨了基于封闭式基金组合的股指期货投资策略,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我们认为封闭式基金组合模拟现货组合是目前套利方法中比较好的选择。在构建组合时可通过适当调整组合中封基权重,来提高组合收益。在期现套利中,套利区间边界分析、指数复制组合构建策略、期货与现货交易策略是套利成败的关键。这些结论对中国机构投资者投资实践,无疑具有重要意义。第四,本文从机构投资者的角度,系统研究了金融衍生工具的投资策略,这样的研究在国内极为有限。国内关于衍生工具利用的研究大多是从交易者的角度出发的,即使有从管理者角度出发的,也主要是基于公司来讨论的,很少有基于机构投资者来研究的。现有的关于衍生工具投资策略的研究并不多,而且比较零散,本文系统地研究了金融衍生工具的投资策略,并创设性地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思路。金融衍生工具投资对我国机构投资者而言是个非常崭新的研究领域,数据和资料非常缺乏,研究难度较大,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以及时间较短,文章还存在着下列不足:(1)金融衍生工具投资策略还有待更深入研究。(2)非参数检验证明了参与权证交易的基金与未参与权证交易的基金的绩效确实显着不同,但这种不同是否一定是由权证引起的还有待进一步的证明。

王燕[9](2008)在《我国企业并购融资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并购是现代经济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经济活动,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和壮大的有效手段之一。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加入WTO,我国企业并购活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并购融资是企业并购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它直接决定了资金来源的状况和资金运用的效率,对企业并购的成败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选择合适的并购融资方式和制定科学的并购融资策略是企业高度关注的问题。本文采用比较分析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及案例分析法来研究企业的并购融资。本文首先对企业并购融资进行了概述,主要介绍了相关概念、并购融资理论以及并购融资方式;其次对我国企业并购融资现状进行了分析;再次对企业并购融资决策进行了研究,主要介绍了并购融资额、并购融资方式的成本和并购融资的资本结构等影响因素,并引入联想并购IBM PC的案例,分析其在并购过程中所采取的融资策略;最后对我国企业并购融资发展提出了建议,认为在当前逐步放松金融管制,大力发展中介机构以及丰富和完善并购融资方式等对我国企业并购融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葛俊龙[10](2007)在《中国股市全流通时代的企业并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迄今为止,关于企业并购的理论、案例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其研究成果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创新,且广泛用于实践的操作。但是,在中国股市制度、体系、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在全流通时代,在中国股市具体的约束条件下研究其股市中的企业并购行为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还尤其具有实践意义。基于此,我撰写了本论文:中国股市全流通时代的企业并购。本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从历史的角度研究中国股市全流通时代的制度、结构发生了什么样的重大变化?而对此的研究不仅是课题研究的逻辑起点,更是研究股市中企业并购的约束条件或前提条件。事实上,从2000年以来的中国股市制度——无论是一级市场中的IPO发行制度还是交易制度都发生了巨变,而制度的变化必定带来体系与结构的巨变:诸如,投资者队伍(基金、QFII、保险基金等)、新的交易产品(如权证、融资融券等)、定价的理念、信息的流动等等,其主要的路径是市场化改革与国际接轨。论文的第二章是对有关企业并购的理论进行回顾与评价,其核心目的在于构建全流通背景下的中国股市企业并购研究的基础。从马克思的资本集中理论,到企业组织形式与公司行为理论,从最优资本结构理论到新古典效率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各种理论都从不同角度解释了企业并购发生的必然性和规律性,为全流通背景下中国股市的企业并购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三章主要分析了企业并购的类型与渠道。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把企业的并购活动分为不同的类型。按并购行业关联性,并购可分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按出资方式分类可分为现金并购、股票并购和综合证券并购;按并购态度可分为善意和敌意并购;按并购实施的渠道又可分为公开市场以及非公开市场并购等。本章主要从并购的程序、出资方式、筹资方式和实施渠道四方面对企业并购的基本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为构建全流通背景下的中国股市企业并购的特有理论做铺垫。中国股市并购的独特性需要在国际比较中才能充分的研究。故需要对发达国家、地区的股市企业并购进行深入的分析,尤其是案例的充分解读,基于此,论文的第四章安排的是股市中企业并购的国际比较与案例。事实上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并购案例会因民族文化、宏观经济环境、市场和行业环境等方面的不同而呈现出各自的特点。譬如,在美国这样一个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金融市场国家里,并购偏向于在资本市场融资;而在日本这样一个以银行体系为主导的金融市场里,并购往往都有银行的参与,有的并购甚至是直接由银行推动的。本章通过对几个发生在美国股市、日本股市、香港股市以及跨国并购案例的描述和分析,以一斑而窥全豹,总结一国的经济金融环境对企业并购的影响,为研究中国股市全流通这一特有背景下的企业并购提供了比较框架和参照系。论文的第五章主要从全流通背景下企业并购的原动力、全流通背景下企业并购的效率、全流通背景下企业并购的定价机制、全流通背景下企业并购监管四个方面研究全流通背景下的中国股市企业并购。主要结论有:①全流通解决了阻碍企业并购的制度性缺陷,全流通背景下的企业并购动力和效率因此都得到增强。②企业并购动力既有外部因素又有内部因素,企业之所以并购往往是多种力量的综合体现。③全流通实现了同股同价,使企业并购定价基础得到统一。以净资产为定价基础,以固定资产评估为主要价值评估方法的并购定价机制已不能适应新时期下的企业并购。全流通下的企业并购定价机制应该是以证券市场价格为基础,以现金流贴现法、收益资本化法为主要价值评估方法的定价机制。④企业并购定价是一种复杂的行为,受多种因素制约,并购的成交价格是并购双方围绕目标企业价值博弈的结果。⑤全流通使企业并购监管面临新的挑战,集中体现在产业安全、投机、中介立场和市场创新等方面。⑥新时期下的企业并购监管应该多借鉴欧美成熟经验,加快立法进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转变监管模式。论文的第六章研究的是中国股市全流通背景下的企业并购融资、企业并购类型、企业并购渠道与企业并购案例。主要结论有:①全流通背景下的企业并购依赖于市场化的融资,我国需要通过放松金融管制、加强金融产品创新、积极培育投资银行等多种方式完善市场化的企业并购融资方式。②股权分置改革后,大股东持股下降和股份的全流通,为恶意并购提供了土壤,收购与反收购将会在更多的并购案中上演。一些企业为应对恶意并购,在股权分置改革刚完成后,就进行公司章程修改,置入反收购条款。在新形势下,如何规范企业的反收购行为,防止滥用反收购阻碍并购效率提高,是监管层需要考虑的课题。③行政划拨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并购渠道。这种控股权转让方式简便、快速,但带有极强的行政性,政府色彩浓厚。行政划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政策引起的主管单位变更,企业经营权不发生实质性转移。另一种是伴随经营权实质性变更的股权划拨,是一种行政式重组。本来,企业资产重组本质上是市场行为,主要由市场力量来协调,然而,在目前阶段政府参与和推进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是一种现实的需要,尤其对于部分濒临退市边缘、经营状况极度恶化、资产规模庞大或遗留问题多的上市公司,行政力量的介入有利于重组的成功。

二、6000万假《股权证》正在流入社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6000万假《股权证》正在流入社会(论文提纲范文)

(1)JF公司并购G公司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并购动因研究现状
        1.2.2 并购绩效研究现状
        1.2.3 并购风险研究现状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
第2章 企业并购融资相关理论
    2.1 并购融资相关概念
        2.1.1 并购融资
        2.1.2 内源融资
        2.1.3 外源融资
    2.2 并购融资主要方式
        2.2.1 债务融资
        2.2.2 股权融资
        2.2.3 混合型证券融资
        2.2.4 杠杆融资
    2.3 并购融资相关理论
        2.3.1 MM定理
        2.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3.3 优序融资理论
        2.3.4 控制权理论
第3章 JF公司并购G公司案例介绍
    3.1 公司介绍
        3.1.1 JF公司介绍
        3.1.2 G公司介绍
    3.2 行业背景介绍
        3.2.1 宏观行业背景
        3.2.2 汽配行业背景
    3.3 并购过程介绍
        3.3.1 JY公司要约收购G公司
        3.3.2 JF公司收购JY公司
        3.3.3 并购融资方案
        3.3.4 债务重组方案
第4章 JF公司并购G公司案例分析
    4.1 并购动因分析
        4.1.1 G公司经营陷入困境
        4.1.2 JF公司全球化战略发展需要
        4.1.3 吸纳先进技术及理念
        4.1.4 相互促进产生协同效应
        4.1.5 政策支持
    4.2 并购过程分析
        4.2.1 可转换债券认购夯实基础
        4.2.2 设立海外公司降低政府审批难度
        4.2.3 四层融资设计,改善资本结构
        4.2.4 获得政府支持,减轻债务压力
        4.2.5 金融工具灵活运用,减少资金成本
    4.3 并购收益及成长性分析
        4.3.1 偿债能力分析
        4.3.2 运营能力分析
        4.3.3 收益分析
    4.4 潜在风险分析
        4.4.1 政策及法律风险
        4.4.2 股权质押风险
        4.4.3 财务稳定性风险
        4.4.4 行业风险
        4.4.5 整合风险
第5章 JF公司并购G公司成功启示
    5.1 充分评估并购目标和时机
    5.2 采取合理的收购策略和支付手段
    5.3 运用金融杠杆和融资工具
    5.4 需要合理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控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赠送、试用试销样品的财税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无偿赠送
二、试用或试销样品变价销售
三、回收后报废

(3)我国矿企海外矿业项目投资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我国矿产品尤其是“日常必须”矿产品保障程度低,进口依赖程度高
        1.1.2 未来20 年我国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需要以矿业资源为基础
        1.1.3 我国对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将“走出去”指明了方向
        1.1.4 矿业开采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1.1.5 国际大型矿业企业的全球融资与并购已成为矿业发展方向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国外“走出去”的研究现状
        1.2.2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基本论点与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与成果
        1.4.1 论文结构
        1.4.2 研究成果
第二章 国外矿业项目投资决策前进行尽职调查的相关问题研究
    2.1 企业背景
        2.1.1 企业概述
        2.1.2 企业章程与会议记录
    2.2 企业发展
        2.2.1 企业名称及名称变更
        2.2.2 引入战略合作者
        2.2.3 融资历史
        2.2.4 企业结构
        2.2.5 管理层及股东的变化
    2.3 企业财务与债权债务
    2.4 诉讼争议
    2.5 项目矿产矿权
    2.6 供应及销售分销
    2.7 原住民权利和文化遗产
    2.8 目标国政治、法律及投资环境等相关风险
        2.8.1 政治因素
    2.9 环保法规
    2.10 知识产权,雇佣关系,合同协议,保险,信息技术及数据库
    2.11 技术
        2.11.1 资源的可靠性
        2.11.2 潜在的资源增长
第三章 矿业项目估值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
    3.1 国外矿业项目与中国矿业项目不同阶段的对比
        3.1.1 勘探阶段
        3.1.2 审批阶段
        3.1.3 融资阶段
        3.1.4 融资总结
    3.2 投资人的投资取向
        3.2.1 不同投资人的投资取向、风险偏好和投资组合不同
        3.2.2 风险投资
    3.3 资源量和储量
        3.3.1 国外资源量和储量
        3.3.2 我国资源量和储量
    3.4 一个初级矿业企业的发展实例
        3.4.1 股权融资
        3.4.2 项目收购与出售
        3.4.3 上市
        3.4.4 总结
    3.5 估值(国外叫法,我国称为评估)
        3.5.1 定义
        3.5.2 估值的目的
        3.5.3 估值的方法
        3.5.4 估值评述
        3.5.5 DCF 法
    3.6 风险与潜力
    3.7 投资决策
    3.8 估值总结
第四章 建立适合我国企业国外发展的民间服务型组织
    4.1 我国矿企“走出去”的内部模式—“金字塔”模式
    4.2 我国矿企“走出去”外部支撑模式
第五章 矿业项目价值评估及敏感性分析
    5.1 DCF 原理
    5.2 DCF 公式
    5.3 DCF 法进行矿业项目评估的意义和领域
    5.4.G X 雷文斯索普锂辉石项目价值评估
        5.4.1 基本情况
        5.4.2 模型
    5.5 敏感性分析
        5.5.1 净现值的敏感性分析
        5.5.2 内部收益率的敏感性分析
    5.6 总结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中国证券市场资本流量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由来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分析
        1.1.3 研究意义
    1.2 主要内容与学术创新
        1.2.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2.2 主要的学术创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文献综述
        1.4.1 经济学家关于资本流量运动问题的相关论述
        1.4.2 西方学者对证券市场流动性的实证研究
        1.4.3 国内学者对证券市场流动性的实证研究
        1.4.4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证券市场资本流量运动的基本分析
    2.1 资本流量与资本流量运动的界定
    2.2 证券市场的运行流程与资本流量运动
    2.3 证券市场的资本流量运动诠释
    2.4 证券市场资本流量运动的基本特点
    2.5 证券市场资本流量运动的影响因素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一级市场相对开放的资本流量运动
    3.1 一级市场资本流量运动的一般性
        3.1.1 单次有价证券发行的资本流量运动
        3.1.2 持续有价证券发行的资本流量运动
        3.1.3 一级市场的边界与资本流量运动
    3.2 股票一级市场的资本流量运动
        3.2.1 股票一级市场资本流量运动的一般性
        3.2.2 申购资金与资本流量运动
        3.2.3 募股资金与资本流量运动
        3.2.4 发行费用与资本流量运动
    3.3 债券一级市场的资本流量运动
        3.3.1 债券一级市场资本流量运动的一般性
        3.3.2 政府债券发行与资本流量运动
        3.3.3 金融债券发行与资本流量运动
        3.3.4 企业债券、公司债券发行与资本流量运动
    3.4 基金一级市场的资本流量运动
        3.4.1 基金一级市场资本流量运动的一般性
        3.4.2 封闭式基金模式下的资本流量运动
        3.4.3 开放式基金模式下的资本流量运动
        3.4.4 私募基金与资本流量运动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二级市场相对封闭的资本流量运动
    4.1 二级市场资本流量运动的一般性
    4.2 股票二级市场的资本流量运动
        4.2.1 股票交易价格与资本流量运动
        4.2.2 股票交易成本与资本流量运动
        4.2.3 股票交易对货币资本流量运动的影响
    4.3 债券二级市场的资本流量运动
    4.4 基金二级市场的资本流量运动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一、二级市场并存的资本流量运动
    5.1 证券上市与资本流量运动
        5.1.1 增量有价证券上市与资本流量运动
        5.1.2 存量有价证券上市与资本流量运动
        5.1.3 股权分置改革与资本流量运动
    5.2 一级与二级市场之间的资本流量运动
        5.2.1 上市公司募股资金流回证券市场
        5.2.2 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与资本流量运动
        5.2.3 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与资本流量运动
        5.2.4 上市公司回购股份与资本流量运动
        5.2.5 股票二级市场货币资本流向一级市场
        5.2.6 基金分红与资本流量运动
    5.3 一级与二级市场之间资本流量运动的平衡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上市公司重组与资本流量运动
    6.1 资产置换与资本流量运动
        6.1.1 全面的资产置换
        6.1.2 部分的资产置换
    6.2 股权置换与资本流量运动
    6.3 资产——股权置换与资本流量运动
    6.4 以股抵债与资本流量运动
    6.5 重组失败而退市的资本流量运动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衍生品交易与资本流量运动
    7.1 衍生品交易资本流量运动的一般性
    7.2 证券型衍生品交易与资本流量运动
        7.2.1 证券型衍生品要点
        7.2.2 权证交易与资本流量运动
        7.2.3 可转债交易与资本流量运动
    7.3 契约型衍生品交易与资本流量运动
        7.3.1 契约型衍生品交易资本流量运动的一般性
        7.3.2 股指期货交易与资本流量运动
    7.4 衍生品交易对资本流量运动的影响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市场开放与资本流量运动
    8.1 金融危机与国际资本跨境流动
    8.2 B股、H股的探索与经验
    8.3 QFII带来的资本流动与监管问题
    8.4 市场开放条件下的资本流量运动分析
    8.5 理想的过度性选择
    8.6 本章小结
第9章 证券市场资本流量的计量
    9.1 现金流量表与资金流量表的启示
    9.2 证券市场虚拟资本流量的计量
        9.2.1 股票虚拟资本流量的计量
        9.2.2 债券虚拟资本流量的计量
        9.2.3 基金券虚拟资本流量的计量
    9.3 证券市场货币资本流量的计量
        9.3.1 股票一级市场货币资本流量的计量
        9.3.2 股票二级市场货币资本流量的计量
    9.4 证券市场现实资本流量的计量
    9.5 总体的证券市场资本流量表
    9.6 本章小结
第10章 证券市场资本流量运动的调节
    10.1 资本流量运动调节的基本理念
    10.2 虚拟资本流量运动的调节
        10.2.1 应当发行优先股
        10.2.2 大力发行债券
        10.2.3 鼓励发展私募基金
    10.3 货币资本流量运动的调节
    10.4 现实资本流量运动的调节
    10.5 证券市场资本流量运动风险的控制
    10.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5)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融资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方法和思路
        1.3.1 本文研究的目的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1.3.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
第2章 企业跨国并购融资方式的基本理论
    2.1 企业跨国并购融资的相关概念
    2.2 企业跨国并购融资基本理论
        2.2.1 MM 定理
        2.2.2 代理成本理论
        2.2.3 不对称信息理论
        2.2.4 激励理论
        2.2.5 控制权理论
    2.3 企业跨国并购融资的主要方式
        2.3.1 债务融资方式
        2.3.2 权益融资方式
        2.3.3 混合融资方式
        2.3.4 特殊融资方式
    2.4 企业跨国并购融资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2.4.1 资本市场的成熟程度
        2.4.2 信用体系的完善程度
        2.4.3 法律政策环境
        2.4.4 企业跨国并购的动机
        2.4.5 跨国并购企业自身资本结构和风险态度
        2.4.6 并购付款方式
第3章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融资方式的现状
    3.1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融资的现状
        3.1.1 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我国企业跨国并购融资的情况
        3.1.2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我国企业跨国并购融资的情况
    3.2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融资方式的特点
        3.2.1 银行贷款近期仍是跨国并购融资的重要来源
        3.2.2 国外银团贷款在我国企业跨国并购融资中开始出现
        3.2.3 企业融资方式由单一融资方式向混合融资方式发展
        3.2.4 权益性融资发展得较快
        3.2.5 换股并购发展迅速
第4章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融资方式选择的制约因素
    4.1 环境方面的因素
        4.1.1 资本市场体系尚不成熟
        4.1.2 金融中介机构融资服务有限
        4.1.3 并购融资法律法规不完善
        4.1.4 政府行政干预企业并购
    4.2 企业自身方面的因素
        4.2.1 企业盲目的并购行为
        4.2.2 企业自身人才素质的制约
        4.2.3 企业内部融资困难
第5章 推动我国企业合理选择跨国并购融资方式的措施
    5.1 基于环境建设层面的措施
        5.1.1 逐步放松金融管制,推进金融自由化
        5.1.2 提高金融中介机构的实力,促进并购融资的顺利开展
        5.1.3 加强金融产品创新,丰富并完善并购融资工具
        5.1.4 完善我国企业跨国并购融资的法律法规
    5.2 基于企业层面的措施
        5.2.1 并购前做好尽职调查
        5.2.2 构建跨国并购企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体系
        5.2.3 与国外企业结为联盟共同收购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农民工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农民工现象的出现
    1.1.2 农民工群体的形成
    1.1.3 面临的问题
    1.1.4 影响农民工就业的深层原因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农民、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农民工
    1.2.2 农民工与农民、农村剩余劳动力概念的外延关系
    1.2.3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工就业
    1.2.4 劳动力市场分割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及结构安排
    1.5.1 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1.5.2 本文的研究重点
    1.5.3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文献与实践
    2.1.1 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文献
    2.1.2 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践
2.2 国内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文献与实践
    2.2.1 国内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文献
    2.2.2 国内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践
2.3 劳动力市场分割研究文献综述
    2.3.1 国外劳动力市场分割研究
    2.3.2 国内劳动力市场分割研究
2.4 农民工就业影响因素研究文献综述
    2.4.1 经济政策对农民工就业影响
    2.4.2 自身因素对农民工就业影响
    2.4.3 政府规制对农民工就业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研究
3.1 劳动力市场分割主要存在形式
3.2 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形成过程
    3.2.1 户籍等制度造成城乡分割
    3.2.2 产业政策偏差导致行业分割
    3.2.3 劳动制度形成单位分割
    3.2.4 经济发展水平形成地区分割
3.3 劳动力市场制度性分割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民工就业主成分影响因素研究
4.1 研究方法的选择
    4.1.1 主成分因素分析法
    4.1.2 PCA法适合用来分析农民工就业影响因素
4.2 农民工就业影响因素的归纳
    4.2.1 关于农民工就业影响因素的第一轮1000个随机样本调查
    4.2.2 农民工就业影响因素的初步归纳
4.3 农民工就业影响因素的抽取
    4.3.1 关于农民工就业影响因素的第二轮1000个随机样本调查
    4.3.2 里克特量表设计及调查数据
    4.3.3 主成分影响因素的获得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农民工就业影响的计量分析
5.1 模型的初步构建
    5.1.1 理论假设的提出
    5.1.2 从数据线性无量纲化方法到分割程度变量的获得
    5.1.3 变量的选取及数据收集与处理
    5.1.4 计量经济模型的建立
    5.1.5 模型的参数估计
    5.1.6 模型的检验和对回归结果的解释
    5.1.7 模型的主要结论
5.2 模型的优化
    5.2.1 模型的共线性消除
    5.2.2 模型自相关的消除
    5.2.3 模型数据的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
    5.2.4 模型变量的因果关系检验
5.3 实证讨论 第六章 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机理
6.1 我国农民工效用函数的特征
    6.1.1 农民工效用函数的估计
    6.1.2 农民工效用的衡量尺度
6.2 户籍制度和地理因素是城乡分割的根源
    6.2.1 城乡分割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过程
    6.2.2 城乡分割对农民工就业影响的机理
6.3 工资差别是行业分割和单位分割的关键因素
    6.3.1 无分割现象下的劳动需求决定
    6.3.2 行业分割和单位分割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过程
    6.3.3 行业分割和单位分割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机理
6.4 三种分割联合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机理
    6.4.1 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劳动力市场均衡
    6.4.2 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机理
6.5 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正面效应
    6.5.1 珠网现象
    6.5.2 农民工需求和供给情况调查
    6.5.3 珠网现象结论
    6.5.4 保持适当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程度的机理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扩大农民工就业的对策措施
7.1 治理城乡分割
    7.1.1 完善新形势下土地政策综合改革方案
    7.1.2 实行三项关键制度缩小城乡差距
    7.1.3 加强交通、电力、通讯三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7.2 治理行业分割
    7.2.1 降低垄断行业与竞争行业的收入差距
    7.2.2 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第三产业就业比重
    7.2.3 加大农民工人力资本的投资
7.3 治理单位分割
    7.3.1 减少对农民工就业的身份歧视
    7.3.2 发展非正规就业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本文的创新之处
8.3 研究中的不足与改进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

(7)私募房地产股权投资基金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理论意义
        1.1.3 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房地产融资风险的研究现状
        1.2.2 私募股权基金和房地产投资基金的风险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
    1.4 内容结构
    1.5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5.1 可能存在的创新点
        1.5.2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2. 私募房地产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
    2.1 投资基金与房地产投资基金的内涵和外延
        2.1.1 投资基金及其分类
        2.1.2 房地产投资基金及其分类
    2.2 私募房基的内涵和外延
        2.2.1 概念界定
        2.2.2 业务范围
        2.2.3 主要特性
        2.2.4 主要分类
    2.3 国外私募房基的发展演变历程
3. 国内私募房基发展的必然性与可能性
    3.1 国内私募房基发展的必然性
        3.1.1 国内房地产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3.1.2 拓宽国内房地产融资渠道
        3.1.3 国内房地产业升级的需要
        3.1.4 拓宽社会投资渠道的客观需求
    3.2 国内私募房基发展的可能性
        3.2.1 新合伙企业法的实施
        3.2.2 鼓励发展本土私募房基是大势所趋
        3.2.3 国内私募房基的萌芽雏形
4. 私募房基风险的产生机理
    4.1 美国次贷危机的警示
    4.2 关于风险的理解
    4.3 私募房基风险的产生机理
        4.3.1 私募房基市场风险的产生机理
        4.3.2 私募房基信用风险的产生机理
        4.3.3 私募房基操作风险的产生机理
5. 私募房基风险的度量
    5.1 金融风险的度量方法
    5.2 私募房基的整体风险度量
        5.2.1 关于度量模型的说明
        5.2.2 度量模型的基本假设
        5.2.3 确定条件风险值
        5.2.4 度量模型的构建
        5.2.5 度量模型推导及其经济含义
    5.3 风险度量的验证
        5.3.1 压力测试
        5.3.2 回溯测试
6. 私募房基风险的控制
    6.1 私募房基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控制策略
    6.2 私募房基操作风险控制策略
        6.2.1 国外私募房基的内控体系
        6.2.2 国内私募房基的内控体系
    6.3 私募房基风险预防策略
7. 面临的障碍与对策建议
    7.1 我国发展私募房基面临的障碍
    7.2 逐步建立健全发展的对策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8)金融衍生工具投资与机构投资者绩效(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情况
        1.2.2 国内研究情况
    1.3 内容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逻辑思路
        1.3.2 内容框架
        1.3.3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
2. 金融衍生工具对机构投资者绩效影响的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金融衍生工具
        2.1.2 机构投资者
    2.2 金融衍生工具特点
    2.3 金融衍生工具投资理论综述
    2.4 一个新的分析框架:投资收益不确定理论
        2.4.1 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套期保值的影响机理分析
        2.4.2 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套利的影响机理分析
        2.4.3 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投机的影响机理分析
    2.5 研究结论及其进一步解释
        2.5.1 主要研究结论
        2.5.2 对几个现象的解释
3. 金融衍生工具对机构投资者绩效影响的非参数检验
    3.1 研究假设
    3.2 投资绩效评估指标设计
    3.3 封闭式基金样本选择
    3.4 封闭式基金绩效的非参数检验结果分析
        3.4.1 封闭式基金绩效描述性统计分析
        3.4.2 封闭式基金绩效非参数检验结果分析
        3.4.3 封闭式基金绩效比较分析
    3.5 关于权证对封闭式基金绩效影响的主要结论
4. 金融衍生工具价值分析
    4.1 降低破产成本
    4.2 降低投资危机成本
    4.3 降低税务支出
    4.4 降低未分散投资的大股东的风险
    4.5 保证资本金的安全
    4.6 主要结论
5. 机构投资者利用金融衍生工具的战略选择
    5.1 金融衍生工具利用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
        5.1.1 境外机构投资者利用金融衍生工具现状
        5.1.2 国内机构投资者利用金融衍生工具现状
        5.1.3 比较与借鉴
    5.2 金融衍生工具功能再认识
    5.3 机构投资者如何利用金融衍生工具
        5.3.1 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套利
        5.3.2 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套期保值
        5.3.3 利用金融衍生工具配置资产
        5.3.4 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设计基金产品
    5.4 重大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事件的启示
    5.5 主要结论
6. 机构投资者利用金融衍生工具的投资策略——基于中国仿真股指期货的实证研究
    6.1 股指期货各种操作策略比较分析
        6.1.1 股指期货套期保值
        6.1.2 股指期货套利
        6.1.3 股指期货投机
    6.2 股指期货定价与套利边界
        6.2.1 套利区间上边界的确定
        6.2.2 套利区间下边界的确定
        6.2.3 套利区间的确定
    6.3 股指期货期现套利策略
        6.3.1 用成份股组合复制指数套利
        6.3.2 利用基金替代现货组合套利
        6.3.3 利用 ETF 基金组合模拟现货组合套利
        6.3.4 利用封闭式基金组合模拟现货组合套利
    6.4 封闭式基金组合期现套利案例分析
        6.4.1 期现套利交易方法
        6.4.2 封闭式基金组合期现套利交易过程
    6.5 影响套利效果的风险因素
    6.6 主要结论
7. 主要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7.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7.2 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政策建议
    7.3 降低机构投资者投资风险的管理建议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学术研究和获奖情况

(9)我国企业并购融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重点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企业并购融资概述
    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1 并购的定义
        1.1.2 融资的定义
        1.1.3 并购融资的定义
    1.2 企业并购融资理论概述
        1.2.1 并购理论概述
        1.2.2 融资理论概述
        1.2.3 理论启示
    1.3 企业并购融资方式概述
        1.3.1 债务性融资方式
        1.3.2 权益性融资方式
        1.3.3 混合性融资方式
        1.3.4 特殊融资方式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企业并购融资现状分析
    2.1 并购融资渠道
        2.1.1 贷款
        2.1.2 债券融资
        2.1.3 定向增发和换股并购
        2.1.4 发行可转换债券
        2.1.5 杠杆收购
    2.2 并购融资法规
        2.2.1 贷款
        2.2.2 发行新股
        2.2.3 发行债券和可转换债券
        2.2.4 配股和增发
        2.2.5 定向增发和换股并购
    2.3 我国企业并购融资中的问题
        2.3.1 融资渠道狭窄
        2.3.2 中小企业、绩差企业融资难
        2.3.3 不规范操作现象严重
    2.4 原因分析
        2.4.1 法律法规限制
        2.4.2 金融市场不完全
        2.4.3 企业和投资者素质的制约
        2.4.4 法律法规不健全
        2.4.5 缺乏机构投资者
        2.4.6 金融中介服务水平低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企业并购融资决策
    3.1 并购融资额的确定
        3.1.1 确定并购融资额
        3.1.2 确定目标企业的价值
    3.2 并购融资方式成本分析
        3.2.1 各种融资方式的成本分析
        3.2.2 融资方式的综合成本分析
    3.3 并购融资中的资本结构分析
        3.3.1 传统的资本结构分析方法
        3.3.2 基于方差分析的资本结构决策模型
    3.4 并购融资方式的选择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案例分析:联想并购IBM PC 的融资策略
    4.1 联想并购IBM PC 概况
    4.2 联想并购IBM PC 的融资策略
    4.3 联想并购IBM PC 融资策略分析
    4.4 联想跨国并购融资策略得到的启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对我国企业并购融资发展的建议
    5.1 逐步放松金融管制
        5.1.1 放松商业银行用于并购贷款的限制
        5.1.2 放松企业债券发行资格、用途的限制
        5.1.3 放松对卖方融资方式的限制
    5.2 大力发展中介机构
        5.2.1 大力发展投资银行
        5.2.2 充分利用信用评级机构
    5.3 丰富和完善各种并购融资方式
        5.3.1 大力发展股权融资
        5.3.2 充分利用可转换债券
        5.3.3 鼓励认股权证的应用
    5.4 创新各种并购融资方式
        5.4.1 引入变通形式的杠杆收购融资方式
        5.4.2 积极发展信托融资方式
        5.4.3 通过试点,推广银团贷款
        5.4.4 设立企业并购基金
        5.4.5 引入夹层融资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中国股市全流通时代的企业并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导论
    0.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方法
    0.4 论文研究结构及主要观点
    0.5 需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
1. 中国股市全流通时代
    1.1 全流通时代的制度
    1.2 全流通时代的市场结构
    1.3 全流通时代的国际化趋势
    1.4 全流通时代的特征
2. 企业并购的理论回顾与评述
    2.1 马克思的资本集中理论
    2.2 企业组织形式与公司行为理论
    2.3 最优资本结构理论
    2.4 新古典效率理论
    2.5 交易费用理论
    2.6 小结
3. 企业并购的类型与渠道
    3.1 企业并购的程序及财务评价
    3.2 企业并购的出资方式比较
    3.3 企业资本结构与融资方式选择
    3.4 企业并购的实现渠道
4. 股市中企业并购的国际比较与案例
    4.1 美国股市中的企业并购与案例
    4.2 香港股市中的企业并购与案例
    4.3 日本股市中的企业并购与案例
    4.4 跨国公司的企业并购与案例
    4.5 结论
5. 中国股市全流通背景下的企业并购
    5.1 全流通背景下企业并购的原动力
    5.2 全流通下企业并购的效率
    5.3 全流通背景下企业并购的定价机制
    5.4 全流通背景下企业并购监管
6. 中国股市全流通背景下的企业并购融资、类型、渠道与案例
    6.1 企业并购的融资
    6.2 企业并购的类型
    6.3 企业并购的渠道
    6.4 企业并购的案例
    6.5 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四、6000万假《股权证》正在流入社会(论文参考文献)

  • [1]JF公司并购G公司案例研究[D]. 喻曦. 南昌大学, 2020(01)
  • [2]赠送、试用试销样品的财税处理[J]. 杨焕云. 财会月刊, 2011(16)
  • [3]我国矿企海外矿业项目投资决策研究[D]. 孟庆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07)
  • [4]中国证券市场资本流量运动研究[D]. 曹立. 湖南大学, 2010(04)
  • [5]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融资方式研究[D]. 刘宁. 沈阳理工大学, 2010(06)
  • [6]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农民工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D]. 陈宪. 中南大学, 2010(11)
  • [7]私募房地产股权投资基金风险管理研究[D]. 范运. 西南财经大学, 2009(02)
  • [8]金融衍生工具投资与机构投资者绩效[D]. 张腾文. 西南财经大学, 2009(02)
  • [9]我国企业并购融资问题研究[D]. 王燕. 大连交通大学, 2008(06)
  • [10]中国股市全流通时代的企业并购[D]. 葛俊龙. 西南财经大学, 2007(04)

标签:;  ;  ;  ;  ;  

6000万张假“股票”流入社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