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型颈椎病的X线平片诊断与分析

颈型颈椎病的X线平片诊断与分析

王洪财(大庆石油学院校医院黑龙江大庆163318)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09)32-0018-02

【摘要】目的探讨颈型颈椎病的X线平片影像学特点,提高对本病平片诊断。方法收集120例经临床及X线平片确诊的颈型颈椎病,采用颈椎六位片,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①生理曲线改变80例;②椎间不稳17例;③韧带钙化29例;④骨质增生14例;⑤椎间隙变窄6例;⑥颈椎未见异常改变16例。结论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和椎间失稳是颈型颈椎病的重要X线征象。

【关键词】颈型颈椎病X线平片诊断

颈型颈椎病亦称为局部型颈椎病,在临床上最为常见,中、青年颈椎病绝大部分属于此型。此型是其它各型颈椎病发病的早期,所以对颈型颈椎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控制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将我院于1994年7月~2006年12月,随机抽取120例中、青年颈型颈椎病患者(45岁以下)的临床及X线资料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45岁以下颈椎病患者120例,男52例,女68例,年龄19~45岁,平均35岁。120例患者中,经常低头学习、工作者74例,占61.6%;长时间操作电脑者35例,占29.1%;习惯躺在床上看成书、看报者11例,占9.1%。大多患者以头颈、肩背疼痛,或颈部发僵等为主诉,部分上肢麻木或头晕、颈部活动有声响来就诊。

1.2诊断标准参照“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提出的标准[1]:①具有颈椎病的临床表现;②颈椎X线检查至少有一项异常改变;③影像学所见能解释临床表现。

1.3方法所有病例均摄颈椎正侧位、双斜位及过伸屈位功能位片。

颈椎侧位片采用新的颈椎正常生理曲度测量法,测量D值和D点位置,即枢椎齿突后上缘与第七颈椎椎体后下缘连线到颈椎后下缘连线的最大垂直距离即D值,D值<6mm或>14mm(男),和D值<5mm或>13mm(女);D点位置超过C4前上和C5前下者,均视为曲度异常[2]。

2结果

2.1生理曲线改变共80例,占66.7%,其中生理曲线全直型38例,上直型19例,下直型10例,反曲型9例,S型4例,以上80例中,单纯生理曲线改变而无其它X线改变者有60例。

2.2椎间不稳17例,占14.2%,其中椎体后缘“双边”征和关节突的“双突”征12例,椎弓根下切迹的“切凹”征3例,棘突偏斜2例。

2.3韧带钙化29例,24.5%,其中前纵韧带钙化5例,后纵韧带钙化1例,项韧带钙化23例,单纯项韧带钙化无合并其它征象者15例。

2.4骨质增生14例,占11.7%,其中轻度骨质增生10例,明显骨质增生4例。

2.5椎间隙变窄6例,占5%,其中4例合并明显骨质增生,2例合并项韧带钙化。

2.6颈椎未见异常改变16例,占13.3%。

3讨论

3.1发病机理正常人体颈椎的平衡系统包括两部分:椎体、附件、椎间盘和相连的韧带构成颈椎的内平衡系统,颈部肌肉的调节与控制构成外平衡系统。内平衡失调,颈椎可通过外平衡的代偿作用保持稳定,只有内平衡失调,外平衡失代偿时才出现明显症状[3,4]。由于颈部长时间处于不良位置或颈部创伤,使颈椎局部所受应变位移明显增加,从而危及颈椎的平衡稳定系统,使韧带及关节囊松弛,肌张力下降,削弱了对颈椎的支撑和保护作用,导致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变小,甚至反曲成角等颈椎失稳而产生症状。椎间盘及关节软骨的退变可使颈椎的内在平衡遭受破坏而失稳,而退变的发生与人类年龄的自然增长呈正相关。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椎间不稳及关节间隙狭窄使相应的应力增加,为对抗过高的应力引起该处的骨质增生肥大,关节囊和韧带的增生肥厚。

3.2X线表现

3.2.1生理曲度改变为颈型颈椎病最常见、重要的X线表现,本组120例中,颈椎生理曲度(以下称颈曲)的改变最多,共80例,占66.7%。正常颈曲呈缓和、连续的生理前凸线,D点位于C4~C5前缘之间,D值:6mm~14mm(男),5mm~13mm(女),其生物学意义在于增加其对抗纵向压力,维持颈椎的稳定。颈曲的变化最早地反映脊髓、神经根、血管、交感神经等受损或受刺激的改变,应视为维持椎体稳定的各种因素失去正常平衡结果[5]。颈曲的改变通常是肌肉和韧带对它的平衡失去作用的结果,颈部长时间处于不良位置,如低头(前屈)、偏头(侧弯与旋转)等,均可使颈部肌肉劳损,肌力不协调,加大颈椎局部的应变位移,造成颈椎失稳并引起颈曲变直、变小,甚至反曲成角等异常改变。另一方面由于颈椎本身症状如颈痛等,颈椎因经常处于强迫体位而发生曲度改变。椎间盘退变也使颈椎正常前凸逐渐消失。

3.2.2椎间不稳为颈型颈椎病重要的X线表现,本组17例,占14.2%。椎间小关节失稳和异常活动,造成小关节滑膜损伤性炎症反复发作,可进一部造成椎间小关节的退变。标准的颈椎侧位片两侧的椎体后缘及上下关节突应互相重叠为一线,如椎体有垂直轴向的左右旋转移位,则椎体后缘可出现“双边”征和两侧上下关节突无法重叠而出现“双突”征,本组12例,本征需排除体位因素且出现在C4~C7才具有意义。上关节突触及上位颈椎椎弓根下方或下关节突压及下位颈椎棘突上方产生“切凹”征,本组3例下关节突压及下位颈椎棘突上方产生“切凹”征像。

3.2.3韧带钙化表现为颈椎周围韧带、软组织内斑片状或条状钙化影,本组共29例,占24.5%,其中前纵韧带钙化5例,后纵韧带钙化1例及项韧带钙化23例。项韧带钙化可能是相应节段高应力、高负荷,损伤和劳损机会增多,继而发生保护性反应而肥厚钙化。

3.2.4骨质增生本组14例,占11.7%,主要表现在椎体前、后缘上角或下角唇样骨质增生。其中轻度骨质增生12例,轻度的骨质增生是颈椎适应应力的改变而产生的变化。颈型颈椎病是颈椎病发病的初级阶段,骨质增生多不明显。

3.2.5椎间隙变窄本组6例,占5%,见于C5~C6。正常情况椎间盘的厚度占颈椎椎体高度的1/4,小于这个厚度时,或小于椎间隙高度指数的0.188,可认为是椎间隙变窄。这是颈椎较早出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X线侧位片观察最清楚。

3.2.6颈椎未见异常改变本组16例,占13.3%,若除外颈部扭伤、肩周炎、风湿性肌纤维织炎及其它不同原因颈椎间盘退变所致的颈、肩部疼痛,仍可考虑有颈型颈椎病可能。中、老年颈椎病的诊断,只要有临床症状及体征、X线片的相应2种或2种以上典型表现就可以确立颈椎病的诊断。颈型颈椎病,尽管有明显临床症状及体征,但X线改变不明显,因为X线表现是反映颈椎病病理过程中某个阶段的骨关节改变,疾病的早期,骨关节改变还不明显,且X线片上不能显示软组织和其功能改变,当X线出现改变时,附近软组织(如肌腱、韧带、关节等)的肿胀、肥厚、痉挛等病变早有发展,这些软组织改变所引起的症状较骨关节改变要早。

综上所述,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和椎间失稳是颈型颈椎病的重要X线征象。X线平片检查对颈型颈椎病具有诊断价值,必要时可行CT或MRI检查。

参考文献

[1]孙宇.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学杂志,1993,31,(8):472.

[2]王成林,董汉彬,王敏等.颈椎侧位平片对生理曲度异常分型及早期颈椎病诊断价值研究[J].现代医用影像学,2000,9,(5):201.

[3]李兰贵,李卫,吴霞,颈椎病的X线诊断(附1000例X线分析)[J].现代医用影像学,2000,9,(4):166~169.

[4]杨克勤主编.脊柱疾患的临床与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56.

[5]张彦,屈辉主编.骨外科影像读片分析—颈腰椎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

标签:;  ;  ;  

颈型颈椎病的X线平片诊断与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