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舜婕宁夏建设职业技术学院750021
摘要:贫困大学生作为高校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问题已是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甚至影响了当前高校的发展与稳定。经济上的重负往往导致他们心理上产生巨大压力,从而表现出对环境不适应、自卑心理较重、自我封闭、人际关系敏感等诸多问题。本研究试图从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入手,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寻求提升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积极心理治疗
贫困大学生除了经济贫困之外,他们有更严重的精神和心理压力。一些贫困大学生表现出缺乏自信、气馁和无奈,自我防御意识不断增强,不愿让他人感觉到自己的贫寒,于是自我封闭,和其他同学渐行渐远,或者闷头学习,失去了应有的青春活力,偏激、悲观和仇视感也有所体现。这种失落感、自卑感和焦虑感以及经济上的压力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冲击了他们经过多年主流教育而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
一、贫困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1.个人评价较低,自尊与自卑并存。贫困大学生往往易形成自卑又自尊、坚强又脆弱的双重性格。自卑心理是贫困大学生中比较突出的心理特点,他们常因害怕在众人面前暴露自己家境贫困、怕别人看不起自己而自我封闭、自惭形秽。同时,贫困生的自尊心比一般大学生强,但这种自尊的保护壳又十分脆弱,一旦遇到小小的挫折,便会走向自卑的一端。
2.抑郁、焦虑。家庭经济拮据是贫困生抑郁、焦虑的主要原因。首先是为学费、生活费焦虑。尤其是每年开学的时候,沉重的经济压力使得他们经常陷入紧张焦虑的情绪之中。其次是为家庭焦虑。再次是为学业焦虑。最后是为就业焦虑。一部分贫困生怀疑自己能力不够,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
3.人际关系敏感。由于缺乏信心,许多贫困生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沉默寡言、孤僻、乐群性低的特点。有时候受到一些同学的歧视、排斥和拒绝,他们甚至采取独来独往的方式拒绝融入大学生活。
二、积极心理治疗提高贫困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方案
1.目标。通过积极心理治疗培养贫困大学生三种积极的人格特质:主观幸福感、乐观情绪和快乐感;激发和强化其自身两种积极的基本能力:认识能力和爱的能力;进而改变其消极的人格特质,促进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成长。
2.方法。主要通过五个阶段来完成:(1)观察和保持距离阶段。该阶段心理教育工作者要以贫困生为中心,帮助他们获得从一定距离来看待和描述自己处境的能力,之后给予积极的解释,并帮助他们找到可以选择的态度和行为。(2)调查阶段。该阶段要帮助贫困大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现实能力,同时也要帮助贫困大学生澄清自己消极态度的生活史来历,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是可以控制和改变的。(3)处境鼓励阶段。重点在于改变贫困大学生习以为常的交往模式,促进伙伴之间的信任及改变贫困生的态度。具体做法是放弃对冲突伙伴消极行为的批评,只对对方表现出来的积极行为进行鼓励,从而使贫困生同其伙伴建立新型的、信任的关系。(4)语言表达阶段。该阶段的任务是帮助贫困生确立一个以“礼貌——诚实”为核心并有具体内容的鉴别和练习规划,让贫困生按照确定的规则逐步练习同自己的伙伴进行沟通。(5)扩大目标阶段。贫困生往往除了眼前的问题之外什么都看不到,在此阶段,要帮助贫困生克服对自己目标的限制,帮助其认识并设立新的、未曾体验过的目标。
3.形式。积极心理治疗主要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进行。一般来讲,贫困生往往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基本信念,讲故事可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与贫困生之间的媒介,使贫困生能够放弃其防御机制,缓解观念的对立,在轻松友好的氛围中实现心理沟通、释放和治疗。
三、展望
积极心理治疗作为一种整合的治疗模式,注重与其他心理治疗流派进行建设性的合作,把这些研究方法和手段与人本主义的现象学方法、经验分析法等有机地结合并纳入到自己的治疗体系之中。它不仅能修复病人的弱点,更是关注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挖掘人自身的潜力,强调积极的社会环境对个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在治愈疾病的同时培养和塑造人类天生具有的美德和力量等积极品质,从而增强抵御心理疾病的能力。
总之,积极心理治疗在贫困大学生心理成长过程中把用积极情感来消解其消极情感或在消极情感中寻找积极的成分来激发他们的积极情感作为工作重心,进而通过这些积极情感形成个人长久资源来使其得到心理的成长。积极心理治疗对于贫困生的心理成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建设和谐校园的新时期,积极心理治疗作为一种全新的治疗流派,定会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1]金明媚高校特困生心理健康与成才——江南大学特困生个案调查研究[D].2005,5,4-5。
[2]邰永琳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危机干预研究[D].中国·南京河海大学,2005,3,1,6-7。
[3]康育文贫困大学生心身健康与自尊、人格、人际关系、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5,51-53。
[4]蔡融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6,4,49。
[5]史玉军社会支持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研究[D].上海华东师大,200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