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通过肉汤模拟得出西式火腿中各替代盐的最大添加比例,并根据比例制作对照组、低钠盐组、氯化钾组、氯化钙组、乳酸钾组西式火腿,研究不同替代盐对西式火腿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模拟肉汤的感官评价,确定各替代盐的最适添加比例分别为氯化钾30%、氯化钙25%、乳酸钾35%;不同替代盐会对西式火腿的水分含量、汁液流失、质构及感官评分等造成显著差异(P<0.05),但并不会造成明显的色泽变化;其中低钠盐组西式火腿的综合品质最差,具体表现为水分含量最低(59.8%)、硬度最高(3 704 g)及口感得分最低(7.8分)等,而乳酸钾相比低盐钠组品质仅有略微提升;氯化钾组和对照组西式火腿品质最为相似,感官评分、水分含量及质构等均无显著差异;氯化钙组西式火腿品质最好,表现为蒸煮损失最低(6.51%)及感官得分最高(9.1分)等。因此,从最大钠盐替代量方面考虑,30%氯化钾组最为适合,而从提升西式火腿品质方面考虑,25%氯化钙组更为适合。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汤鹏宇,胡可,刘春丽,宋丽,朱秋劲
关键词: 西式火腿,钠替代盐,品质,味觉分析系统
来源: 肉类研究 2019年11期
年度: 2019
分类: 工程科技Ⅰ辑
专业: 轻工业手工业
单位: 贵州大学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贵州省农畜产品贮藏与加工重点实验室
基金: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2018YFD0401200),贵州省百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项目(黔科合平台人才[2016]5662)
分类号: TS251.65
页码: 36-42
总页数: 7
文件大小: 1945K
下载量: 193
相关论文文献
- [1].食品添加剂对反复冻融猪肉蒸煮损失率的影响[J]. 中国调味品 2020(06)
- [2].蛋白质氧化对牦牛肉品质的影响[J].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19(06)
- [3].添加藜麦对面条食用品质的影响[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2)
- [4].不同鲍鱼原料在热加工中的品质变化及条件优化[J]. 食品工业科技 2017(15)
- [5].蒸煮时间对滩羊肉蒸煮损失、嫩度及水分分布的影响[J]. 食品与机械 2016(04)
- [6].滚揉工艺对冷冻调理猪排品质的影响[J]. 食品工业 2016(12)
- [7].丁香提取物对冷藏肉饼品质的控制作用[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17(03)
- [8].基于特征参量的肉鸡木质肉在线检测方法[J]. 农业机械学报 2017(06)
- [9].运输温度对牦牛肉品质的影响及其相关性分析[J]. 食品与机械 2017(06)
- [10].菊粉对低脂乳化肠质构及风味品质的影响[J]. 核农学报 2020(12)
- [11].响应面优化重组牛排加工工艺[J]. 食品工业科技 2017(04)
- [12].油炒温度对猪肉水分的影响[J]. 食品科技 2017(07)
- [13].添加可得然胶对法兰克福香肠品质特性的影响[J]. 食品工业科技 2017(19)
- [14].添加猪瘦肉对牛肉丸品质的影响[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7(09)
- [15].双波段光谱融合的猪肉多品质参数同时检测方法研究[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6(12)
- [16].热处理对鸡胸肉剪切力与蒸煮损失的影响[J]. 江苏农业学报 2014(03)
- [17].发酵麸皮对猪肉糜及肉丸性质的影响[J]. 食品科技 2017(08)
- [18].秦川牛宰后肉色与其食用品质的相关性[J]. 肉类研究 2020(06)
- [19].碱-酶联合脱毛法对牛皮营养成分与品质的影响[J]. 食品工业科技 2020(18)
- [20].滚揉对成熟过程中羊肉品质的影响[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7(20)
- [21].淘汰蛋鸭鸭肉品质的测定及其相关性研究[J]. 食品科技 2016(03)
- [22].食盐对鲜湿米线品质改良技术研究[J]. 农学学报 2020(10)
- [23].丁香提取物对真空包装冷藏肉饼品质的控制[J]. 现代食品科技 2017(02)
- [24].宰后不同时间冷冻和冻结速率对牛肉食用品质的影响[J]. 食品工业科技 2015(15)
- [25].空气解冻温度对猪里脊肉品质的影响[J]. 肉类研究 2020(02)
- [26].带鱼冷藏过程中品质变化与水分迁移的相关性[J]. 食品科学 2017(13)
- [27].添加酪蛋白酸钠对低脂乳化香肠食用品质的影响[J]. 食品工业科技 2016(03)
- [28].不同加热温度对滩羊肉品质特性的影响[J]. 肉类研究 2019(12)
- [29].光照对低温牦牛肉香肠保藏过程中品质的影响[J]. 食品工业科技 2015(19)
- [30].鳙在冷藏和微冻贮藏下品质变化规律的研究[J]. 南方水产科学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