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监察是中国古代国家的制衡器,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监察官员是监察活动的执行主体,他们对于监察的有效实施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充分调动和发挥监察官员的积极性,是监察制度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在这方面,中国古代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通过各种激励措施,最大限度地激发监察官员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从而忠于社稷、克尽职守。
【关键词】古代社会 监察官员 激励制度
实施高规格的监察官员选任标准
历代的共识是:“宪官之职,大则佐三公统理之业以宣导风化,小则正百官纪纲之事以纠察是非,故汉魏以还,事任尤重,至于选用,必举贤才”。(《册府元龟·宪官部》)在文官队伍中,监察官员的选任标准是最高的,被除授为监察官,体现了朝廷的高度信任和充分肯定。
第一,必须具有优秀的品德。在中国古代,监察官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人品德和政治品德的楷模。两汉时,多用为人廉直、不畏强御者为宪官。唐朝“所取御史,必先质重勇退者”。(《唐会要》卷60)宋制,御史是“政治优异者,乃特除拜”,应该“忠厚淳直、通世务、明治体者”。(《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71)明代以“公正为心,廉洁自守”者为风宪官。清朝《钦定台规》明确要求科道官“私惠勿酬、私仇勿毁、敢谏不阿、忠贞常矢、言出如山、心清似水。”明清还禁止书吏和受处分者担任科道官。
第二,必须具有出众的文化素质。监察官是古代文官队伍中文化素质最高的一个群体。自隋朝实行科举制以后,历代多从有功名者中选用监察官,其中进士尤受青睐。自唐朝中期开始,御史中科举出身者已超过半数。金朝规定汉人御史“一体纯用进士”。(《金史·完颜守贞传》)明朝定制,科道官应从举贡、进士内年三十以上者中补选。清朝,只有“正途”出身者方可考选科道,“异途”虽经保举亦不得入选。据《国朝御史题名》统计,清朝汉人科道官中“正途”者占95%,进士占80%。
第三,适用高级别的任用程序。古代一般监察官的官品都不高(汉刺史六百石、唐御史正八品、明清御史从七品),如按一般任用程序,它们均属吏部任命。但实际不然,很多朝代对他们适用高出许多级别的任用程序。如唐玄宗时定制,御史“皆进名敕授”;宋朝的“祖法”是“台官必由中旨”,监察官必经“御笔钦点”而定。
赋予监察官员重要地位
监察官员的重要地位来源于监察的性质和定位。从秦汉至明清,在国家权力体系中,监察权始终是第一层次的重要部分。东汉,凡朝廷议事,御史中丞、司隶校尉和尚书令专席而坐,号称京师“三独座”。唐代,中央权力系统主要由出令(中书省、门下省)、执行(尚书省)、监察(御史台)所构成。元朝忽必烈论朝廷权力体系:“中书朕左手,枢密朕右手,御史台是朕医两手的。”(《草木子》卷3下《杂制篇》)明朝朱元璋也说:“国家立三大府,中书总政事,都督掌军旅,御史掌纠察,朝廷纪纲尽系于此,而台察之任尤清要。”(《明史·职官志》)监察官行事代表皇帝和朝廷,其地位远远超出其实际品级,如清制,地方知府等官员的品第虽高于出巡御史,但相见时知府等仍需施礼行拜。
为了维护监察官的人身权益和重要地位,有些朝代还制定了相应的措施。一是维护监察官的人身尊严。唐制:“御史宪司清望、耳目之官,有犯当杀即杀,当流即流,不可决仗,可杀而不可辱也。”明清还规定御史巡按地方,差拨弓兵防护。二是不以“所言不当”处罚监察官员。清代皇帝一再声明,科道官挟私纠弹,严加惩处,若无情私而仅仅言辞不当,则决不追究。三是慎杀监察官。史载,宋太祖曾有不杀士大夫和言事官的誓碑,为有宋一代宽待台谏官立下了“祖制”:“自太祖勒不杀士大夫之誓以昭子孙,终宋之世文臣无殴刀之辟。”(《宋论》卷1)这一祖制不仅成为宋代的国策,而且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后世。
授予监察官员职重权大
自秦汉至明清,监察官员的独立弹劾权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史载,东汉初年已有此制度之先例:刺史纠奏二千石长吏“不复委任三府”而直呈皇帝。北魏孝文帝时,御史中尉李彪“自谓身为法官,莫能纠劾己者,遂多专恣”,但治中侍御史郦道元偏偏弹劾李彪,朝廷将李彪“付廷尉治狱”,(《魏书·李彪传》)说明御史可向朝廷直接纠弹自己的台长。唐朝,监察官员的独立弹劾权在复杂的政治较量中得到了重要发展。唐初,监察官员可比较自由地弹劾。武后长安九年,御史大夫李承嘉曾责备御史:“近日弹事,不咨大夫,礼乎?”监察御史萧至忠立即以朝廷“故事”为据予以反驳:“故事,台中无长官。御史,人君耳目,比肩事主,得各自弹事,不相关白。”(《通典·职官六》)后来,随着宰相专权的加剧,出现了“进状”和“关白”的规定,监察官员不能独立弹劾。肃宗时,为了打击宰相专权,先后废止“进状”和“关白”,恢复了监察官员的独立弹劾权。
河北农资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李平表示,从总体上看,集团公司各项经济指标均向好发展,在当前困难而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他还提出了三点工作要求:
独立弹劾权是朝廷授予监察官员最根本、最重要的权力。所谓监察官员的独立弹劾权,是指监察官员虽然从属于相府或御史台(都察院)等机构,但其弹劾无需宰执或台主等长官批准,御史是以个人名义(有时也联名)而不是以“组织”的名义提起弹劾。监察官员的独立弹劾权,是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相对独立的重要内涵,对于提高监察官员的地位和权威具有重要作用。
宋代鉴于唐代后朝的教训,更加强调台谏官的独立言事原则。一是台谏独立于相权:御史奏弹“不得求升殿取旨及诣中书咨禀”,“台谏不可承宰相风旨”,这是宋代公认的纠弹准则。二是台谏不受长官节制,奏弹无须“关白”,“不由官长可否”,越来越被宋人奉为“故事”。而且在普通的台谏官之间也实行独立言奏之制:“言事官有所闻见,各得论列”;“平居未尝相见,论事不相为谋”。明代科道官独立纠弹之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监察御史在体制上受都察院统管(如出任、述职、考核、升黜等都由堂上官参与负责),但其弹奏完全不受长官控制。御史在京纠察百官,常用露章面劾和封章奏劾两种方法,不必经过都察院批准。御史出巡回京,不经都察院而径复御前复奏。御史与都御史虽级别不同,但同为天子耳目,比肩事主,所以不仅各自独立弹事,而且还可互相纠弹:“凡都察院、按察司、堂上官及首领官,各道监察御史吏典,但有不公不法,及旷职废事,贪淫暴横者,许互相纠举。”(《明会典》卷290)清朝承用明代的上述制度,并更加细化科道官实封御前入奏的办法,进一步确保科道官纠弹不受堂官干预。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智能化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加之新课改提倡以人为本的全新发展观的实施,我国开始逐渐进入网络强国时代,并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面融合,试图改善旧式教学方式.那么说到底,什么样的教育才能克服学校教育在过去乃至现在始终存在的漏洞?本文提出一种新型教育方式,即智慧教育,它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发展和培养智慧.而要想实现这一切就必然需要创造一个具备智慧教育所有要求的环境——智慧学校.同时放眼国际,世界多个国家也均在围绕智慧学校不同程度地展开了相应的研究,在数学教学领域尤为凸显[1].
虽然,最近几十年人们在努力地恢复优秀的传统文化,很多人因而知道了“子丑寅卯”之类;但是,已经消亡了的旧时谜语,却如同被秦火焚毁了的古籍,是一个永远不能恢复的记忆。
厚赏称职的监察官员
监察官是文武百官的监督者,对监督者严加监督自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中国古代,这种监督的主要制度设计是对监察官实行厚赏重罚:监察官称职,便予以比其他官员更丰厚的奖赏;监察官不称职,便予以比其他官员更重的处罚。厚赏,是中国古代激励监察官的重要方式。
汉时,称职的刺史往往升为太守,御史大夫则经常是丞相的候补。唐制,一般官员须经四考才能升转,而御史三考即可。御史升转多为重要职位,且速度甚快,其中侍御史“不出累月即迁登南省,故号为南床百日。”(《通典·职官六》)宋代监察官升迁更加制度化:“故事,台谏官言事称职,甚者不次进擢,其次亦叙迁美职。”(《宋会要辑稿·职官三》)宋代监察官常有越级晋升:“候及三年,或屡有章疏,实能裨益,特越常例,别与升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56)宋朝御史中丞升迁宰相者也远多于唐朝。元代对御史升迁较为宽松,只需任满且无异政,均可例加一等。明朝七品科道官无论升迁为京官还是外任,大多可获四、五品之职,其速度之快为其他文官所无法相比,以致有科道官升迁“每苦太速”之说。清代对称职的科道官的奖赏除了援例晋级、加俸外,还有引见、传旨嘉奖、赏物、加恩追赠等方式。历代王朝对称职的监察官的厚赏,既是对监察官恪尽职守的肯定和激励,也是为了吸引优秀的仕子加入监察官行列。
【参考文献】
①[唐]杜佑:《通典》,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
②[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中图分类号】D929
【文献标识码】A
(作者为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教授、博导)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对当代监察体制改革的启示”(项目编号:17BFX032)的阶段性成果】
责编/银冰瑶 美编/杨玲玲
标签:御史论文; 官员论文; 朝廷论文; 独立论文; 都察院论文; 政治论文; 法律论文; 中国政治论文; 政治制度史论文; 清论文; 清以前政治论文; 《人民论坛》2019年第32期论文;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对当代监察体制改革的启示”(项目编号:17BFX032)的阶段性成果论文; 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