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片机控制的步进电机式车用仪表机心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束长健[1](2019)在《柴油发电机组电子调速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柴油发电机组作为传统的发电装置,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一直以来柴油发电机组的燃油经济性和污染排放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柴油发电机组属于高油耗设备,对燃油的消耗量很高,而燃油作为不可再生能源,柴油机的燃油经济性则尤为重要。另外,近些年来国家对环保问题愈加重视,制定了严格的污染排放标准,这对柴油发电机组的排放性又提出更高要求。传统的机械式调速方式已无法满足柴油发电机组输出特性,电子技术的发展为实现电子调速提供了条件,电子调速控制系统在控制精度、响应速度、适应能力方面都明显优于传统机械式调速机构,电子调速控制已经成为现代柴油发电机组调速的主要手段之一。本课题以2018年辽宁省高等学校产业技术研究院重大项目“内燃机车燃料喷射电子控制关键技术”为依托,开展柴油发电机组的调速研究工作。通过对调速控制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及性能指标展开研究及分析,根据柴油发电机组的工作特性提出了柴油机电子调速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整个电子调速控制系统包括电子控制单元、传感器和供油调节执行器三个部分。首先对柴油机电子调速控制算法展开研究,利用Matlab/Simulink仿真设计软件,建立电子调速控制模型,使用传统增量式PID控制、改进型积分分离PID控制和模糊自适应PID控制三种控制算法对电子调速控制模型进行算法验证。仿真结果表明,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算法在稳定性和响应性方面都优于其他两种算法,确定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算法为本课题的控制算法。其次对系统硬件进行设计,以恩智浦车用级微控制器MC9S12XEP100为核心,分别对最小系统电路、电源电路、输入信号处理电路、驱动电路和通信电路展开设计。然后基于所设计硬件和控制算法进行软件设计,以CodeWarrior为软件开发环境,将软件分为底层、通信层和应用层三个部分。围绕柴油机调速控制,为消除工作环境对所采集的信号影响,对采集的开关量和模拟量信号进行数字滤波处理,然后采用测周法对柴油机转速进行计算,通过控制PWM的占空比达到控制输出驱动电流大小,从而实现对供油调节器的控制,最后通过对CCP标定协议的设计,采用HT-LINK上位机软件实现对调节参数的监控与标定。根据课题设计要求搭建模拟实验平台,对电子调速控制系统进行模拟测试和验证。先对电源模块测试、供油执行器位置模拟信号测试、转速信号测试、供油执行器驱动信号测试及系统上位机通信测试。然后测试了供油执行器开环响应,验证其动静态特性。最后对电子调速控制系统进行整体控制测试,测试结果基本达到设计要求。
李春龙[2](2019)在《全自动汽车仪表指针安装机研制》文中研究说明汽车电子仪表以最直观的形式反映汽车所有关键性状态和数据信息。对于汽车仪表指针显示出的关键控制量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更是有着极高要求,直接影响到驾驶员驾驶的舒适性甚至安全性。所以,我国汽车仪表行业对于指针安装技术有更多的关注和研发力度。提升国产汽车仪表科技含量和工艺水平的同时,也作为产品可靠地质量保障。首先针对原材料成本降低,导致的指针和电机在安装时所遇到关键性结构配合问题,提出了实际可行的解决办法。确定了表针去除连接内柱外部最低面高过表盘背光板,并低于电机对指针惯性牵引扭矩能带动的最低深度为指针安装深度的合理选取标准。为满足安装深度精确定位的需求,采用PLC伺服精确定位系统作为行程控制的基础,提出了将负反馈自动定位纠偏算法应用于行程控制的设计方案,以保证仪表指针安装深度要求。通过分析实际必要生产环节,提出汽车仪表指针安装的最佳装配方式。其次,为满足自动判断安装过程是否成功,将人为判定的失误率降到最低,提出了仪表指针压力自主判定方法的设计思路。针对仪表电机因接触力过大而出现绕组受损或接触力过小引起的指针带动缺陷问题,研发了指针安装压力监控平台,对指针和电机在实际安装中的接触力进行精确控制和监控。然后,针对电机厂家提供的电机驱动参数以及对之前大量返修仪表的返修测试数据分析,得出了指针安装后会在10°、40°、210°等角度±3°范围内出现卡滞现象较多的结论。提出了在安装完成后进行仪表全功能检测的详细设计方案,研制了汽车仪表全功能信号源。为满足存在伺服电机驱动器和大功率开关电源等强磁干扰的条件下,仍可稳定传输数据,应用TJA1050 CAN总线作为信号源内部通信载体,构建所需各个信号模块之间数据平台,并且每个信号模块采用富士通MB96F386芯片作为拓扑单元,控制对应信号的发送。最后,为验证课题是否能够解决仪表指针安装过程中关于安装深度、安装力度、安装角度等关键性问题,达到预期工艺设计标准,设计了对应功能性测试实验进行效果验证,并列出实验结果数据。实验通过后,取9000套以上设备安装完成的仪表作为样本,针对仪表指针、电机做配合度、震动、旋转、高低温老化等检验,进一步验证设备实用性。
王少帅[3](2019)在《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直流电机驱动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对5G核心技术的不断积累,基于“云生态+AI生态”的汽车服务和运营模式将会在未来新能源汽车领域占据主导。目前,新能源汽车正在由单电机集中式驱动向多电机分布式驱动过度,其中,轮毂电机驱动作为分布式驱动中最先进的驱动技术得到了广泛使用。但是采用轮毂电机驱动容易引起转矩脉动现象,从而导致四轮协同控制出现故障。同时,新能源汽车的能量回收率也是保证长续航的重要因素,其中就需要完善的再生制动控制策略作为支持。本课题与项目企业合作,以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为研究对象,对分布式轮毂电机驱动乘用车协同控制技术和再生制动控制策略进行研究。对于传统双闭环PI控制算法对负载转矩变化容易引起转速响应波动,进而导致四轮无法协同控制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负载变化自整定的双闭环驱动控制算法,通过离线将负载转矩分段并进行整定,得到一组PI参数表,然后对电动汽车运行时的负载转矩实时计算得到对应的PI参数,从而保证不同路况下的行驶稳定性,算法有效性通过仿真得到了验证。对于常见制动力分配方案难以兼顾制动安全和尽可能多回收能量的矛盾,提出适合于本项目的电动汽车制动力分配方案,通过计算再生制动力峰值条件得到前后轮制动力分配系数,完成了再生制动控制策略的开发。通过搭建分布式驱动控制平台,驱动控制算法对于电动汽车的协同控制进一步得到验证,验证结果表明了驱动控制算法的有效性,值得推广。
吉爽[4](2018)在《基于QNX的汽车虚拟仪表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驾驶人员通过汽车仪表实时获取汽车运行中的相关参数,掌握车辆运行状态,有效提高车辆驾驶安全。汽车虚拟仪表采用TFT(Thin Film Transistor)液晶显示屏代替了传统的机械和数字组合式汽车仪表;通过液晶屏以多种符合驾驶员视觉习惯的方式显示车辆当前运行信息,不仅提高车辆信息的显示精度和速率,而且通过各种图形、图像和字符方式解决了传统仪表显示方式单一和传递信息量少等缺点。针对汽车虚拟仪表硬件资源管理及软件时延控制、图形界面实现方式和指针动态显示存在的问题,本文旨在设计一个基于QNX的汽车虚拟仪表实现方案,包含如下主要内容:1.从QNX操作系统的内核架构特点分析了该操作系统高可靠性的原理,即驱动和应用程序均放在用户态执行,能够有效避免由驱动程序或应用程序的错误引起系统的崩溃,保证了整个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然后从中断响应延迟、调度延迟和上下文切换延迟三个指标对QNX操作系统的强实时性进行测试与分析。2.通过研究通用嵌入式图形库实现技术中涉及的具体内容,在QNX提供的GF(Graphics Frame)基础图形接口上,设计并实现了一个由事件子系统、对象子系统和图形子系统的三部分组成的轻量级图形控件库,该部分是整个汽车虚拟仪表系统显示的重要部分。3.对汽车虚拟仪表功能需求进行了详细分析,在综合考虑QNX微内核结构特性和硬件平台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化软件设计方案,利用多进程多线程软件结构进行软件设计,方便仪表软件的升级和维护。硬件驱动层软件按照POSXI标准进行设计,为用户端程序提供标准的文件操作接口。中间支持层软件主要作用:一是完成复杂的数据处理,为操作系统和上层软件提供标准的调用接口;二是完成图形控件库设计,该部分是上层图形界面显示软件与微处理器图形控制器硬件交互的桥梁。应用层软件依据汽车虚拟仪表的具体需求划分为不同任务模块,采用标准化的通信和调用方式实现虚拟仪表的各项功能。软件首先完成所有硬件模块的一系列初始化工作,然后系统创建运行任务,并根据每个任务的当前状态进行实时调度运行。在完成上述研究内容的设计后,为测试虚拟仪表的功能和性能,搭建了硬件在环测试系统,对虚拟仪表分模块编写相应的测试用例进行测试与分析。完成了PWM输出和CAN通信等驱动模块的基础性测试与分析;在此测试基础之上,对仪表的部分功能模块进行了相应的测试与分析;最后对仪表软件设计中的关键性能进行了相应的测试与分析。通过对各个部分的测试结果分析得出:本文基于QNX基础软件设计的汽车虚拟仪表软件实现了所有的功能要求,主表盘和行车电脑等界面显示和切换正常,验证了本文设计的可行性。
杨春雷[5](2018)在《汽车电子仪表盘的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汽车仪表是整个汽车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汽车行驶过程中,仪表通过实时显示车速、发动机转速、燃油液位、冷却液温度等参数使驾驶员随时掌握发动机和汽车各个系统的工作状况,从而保证汽车安全可靠的行驶。传统的汽车仪表一般是机电模拟表,其只能为驾驶员提供汽车运行过程中必要而又少量的数据信息,这种仪表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汽车新技术高标准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半导体工业、微型计算机的发展,汽车电子化仪表已成为现代汽车装备的一个重要特征。本课题详细介绍了一款电子式组合仪表从无到有的开发流程。在认真分析客户的输入后,对机械、硬件和软件提出具体的需求;另外除了仪表需要满足必要的功能性参数外,还需要满足法规、环境试验以及电子试验的非功能性需求;这些非功能性需求在仪表设计之初要提前考虑。主要内容如下:(1)根据初步的需求文件并且基于以往的经验进行分析,部分需求会因为成本的限制和主机厂的许可而取消;并最终确认仪表的整体造型、性能和各个模块的具体要求。(2)由于汽车仪表具有开发周期短,电磁兼容要求高,因而仪表的硬件设计中最为关键的就是电源系统的设计;为了满足仪表宽电压工作范围、低功耗等的要求,必须采用开关电源方案;本课题选用了德州仪器的TPS54262降压电源芯片作为主电源,LCD背光电源选用了美信半导体的MAX16814升压芯片。(3)现代化仪表与汽车其它部件的通信越来越紧密,通信接口大多采用CAN总线和LIN总线网络,本课题采用了恩智浦半导体的CAN总线芯片TJA1042和英飞凌半导体的LIN总线芯片TLE7259;仪表数字量与模拟量输入电路都利用单片机的模拟量接口,更加容易扩展;真人发声模块采用德州仪器的芯片LM48100Q控制扬声器,使得驾驶员有更直接的听觉警示。根据客户的仪表功能需求,通过硬件电路结合软件逻辑控制,最终设计完成了一款满足客户需求可用于量产的汽车仪表,课题开发的过程中深刻研究了汽车仪表在整个开发过程中的技术核心及开发流程,为公司创造了较高的利润和价值。
刘美辰[6](2018)在《农机作业障碍物检测与避障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精准农业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应用,农业生产对农机自动导航系统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在农机自动导航技术领域,自动避障是保证农机自动导航应用可靠性与安全性的基础性关键技术。本文基于北斗定位系统的农机自动导航车辆搭载的激光和惯性测量单元等传感器,在非结构化农田作业环境下进行连续监测,借助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开展对不同动态特征及相对位置关系障碍物识别、定位和避障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构建车辆信息采集与控制硬件平台。选择电动车辆平台作为测试载体,构建了包含激光扫描仪、北斗卫星定位仪和惯性测量单元的环境信息感知系统;搭建了控制测试载体的自动转向系统;构造了前轮偏角检测系统,为自动转向控制中的反馈调节提供可靠的依据。车辆信息采集与控制硬件平台的搭建为验证研究提出的障碍物检测与避障方法搭建了基本骨架。(2)提出了一种非结构化环境下农机作业障碍物检测与识别方法。针对农田环境,选用北斗、惯性测量单元和二维激光扫描仪作为外部传感器,提出了一种农业机器人实时检测动态障碍物的方法。采用卡尔曼滤波算法融合北斗和惯性传感器数据实时定位农业机械本体的位置,并设计了试验对提出的卡尔曼滤波算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用研究提出的卡尔曼滤波算法能将两点间距离测算的平均偏差从滤波前的0.0895m降低到滤波后的0.0355m,可有效降低过程噪声。选用二维激光雷达用于障碍物距离的检测,在此基础上通过相对坐标转化来获得障碍物的绝对位置和运动状态,实现了对静、动态障碍物的区分。(3)构建了基于ROS软件平台的障碍物检测系统并进行了性能测试。在ROS机器人操作系统平台上搭建了障碍物检测与识别系统,实现了传感器信息获取、坐标转换、信息融合和串口通信等功能。通过设计试验对障碍物检测系统进行了静态、实时性和动态性能测试,静态试验中障碍物纵向偏移时系统检测得到的间距和尺寸平均偏差分别为1.02cm和1.08cm,障碍物横向偏移时检测得到的横向偏差和尺寸平均偏差分别为1.13cm和1.34cm;实时性试验测得整个系统的障碍物位姿参数更新频率为5.04Hz,试验结果证明了本文提出的方法在农机自动导航作业中的有效性和可靠性。(4)提出了一种基于北斗定位的农机导航系统避障策略。根据障碍物类型、状态信息和安全级别,提出了一种基于北斗定位的农机导航系统避障策略;提出了基于障碍物与农机距离的障碍层次划分,在不同的区域对不同状态障碍物实现不同的避障措施,在监测范围内遇到动态障碍物进行停车处理,对静态障碍物实现避障绕行;提出了基于改进后的人工势场法,实现农机对静态障碍物避障作业。(5)搭建了农机作业障碍物检测与避障系统并进行了仿真模拟和实地试验。在Gazebo物理仿真软件上,通过构建电动车运动仿真模型、现实世界仿真模型和传感器仿真模型,添加研究提出的算法文件,来进行避障试验的仿真模拟。在仿真模拟环境中,运动仿真模型车能够完成路径规划任务,并且所生成路径较为光滑,基本满足试验要求;另一方面,针对具体环境做了大量的实地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系统能准确识别静、动态障碍物,可平稳地绕过静态障碍物并在遇到动态障碍物时紧急停车,进一步验证了本文提出的障碍物检测与避障方法的有效性。
郁秋荣[7](2017)在《CAN总线通信技术在轮毂电机四轮独立驱动电动车应用设计》文中指出能源、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新能源汽车应运而生。轮毂电机四轮独立驱动电动车更是颠覆性的进步。相比传统的普通两驱汽车,轮毂电机四轮独立直驱减少了机械结构,增加了电子电器的控制单元。电子控制单元的增多对汽车的控制和实现汽车的网络化奠定了基础。局域网CAN总线最先被ISO组织标准化的国际车载网络协议,是实现信息传输、资源共享和控制单元互连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信息采用网络传输取代传统的点对点的通信方式,减少导线的使用。CAN网络传输的速率较高,满足汽车控制实时性的需求,但数据通信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延迟和滞后。本文以CAN总线为网络经脉搭建整车的车载网络,并根据信号对通信速率的要求不同分为高速CAN网络通道和低速CAN网络通道。对各CAN网络上信号设置分配合理的优先级,分析数据通信的实时性的性能指标。以BMS信号的通信、显示为重点对CAN协议进行定义,并最终完成BMS信号量的显示。本文的主要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分析轮毂电机四轮独立直驱电动车的结构和电子控制单元的增加特点等,设计整车车载网络的闭环结构图和网络布置图。依据网络图,分析整车的动力分配、信号传输和共享等控制的流程。基于D2P快速成型开发设备搭建整车车载网络的实物架构。(2)仪表网络系统作为整车信号的显示终端是本文设计的重点。分析仪表网络系统信号繁多、显示频率不同步的特点,确定仪表网络系统的功能要求和功能的流程。以CAN通信闭环网络为基础,设计低速CAN通道节点仪表网络的功能架构图。依据信号的功能,将信号分成三类,并对信号设置分配合理的优先级。(3)分析轮毂电机四轮独立直驱电动车车载网络四层通信的协议。并在此基础上,对车载网络的实时性的性能指标:负载率和最长延迟时间,进行分析和计算。(4)依据本文的设计要求对CAN通信的应用层进行协议定义。在遵循整车的协议定义的基础上,对BMS系统的基本信息和故障信息进行定义。通过实验验证了通信的成功。
金杭[8](2017)在《汽车液晶仪表燃油显示系统研究》文中提出汽车液晶显示仪表是汽车仪表数字化的标志性产物。相比由步进电机驱动的指针式油量表,图形化的油量显示仪表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油量表显示不够准确和精确度不高的问题,同时也能满足仪表燃油显示多样化的需求。本文以一款汽车液晶仪表为研究对象,按油量信号采集与处理、油量显示策略以及测试验证的技术路线对汽车液晶仪表燃油显示系统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分为以下3个方面。1)在油量数据采集过程中,对比分析了两种A/D采样电路对A/D采样过程的影响,并基于A/D转换理论对A/D转换过程进行了分析;对比单片机中常用的滤波方法优缺点,并结合单片机应用实际,采用了滑动平均滤波算法对数字信号滤波处理,且对比分析了该滤波方法的滤波前后效果。2)在研究油量显示策略方法时,根据燃油表标准以及驾驶员的操作习惯,设计了一种油量显示控制策略,包括油量信号故障处理策略、判断油量点火开关策略、油量显示时间响应策略、加油减油策略以及油量显示输出策略,并将处理结果输出显示到液晶屏上。3)结合显示策略对仪表进行模拟测试和实车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测试结果表明,基于图形化油量显示策略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油量显示不够准确、精度不高的问题,能够满足汽车液晶仪表燃油显示的开发需求,为其他液晶仪表的油量显示提供借鉴。
毛翎[9](2017)在《全自动火焰钎焊机的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钎焊在零部件焊接、管道连接等领域中,作为一道关键工序,扮演着重要角色。因为制冷行业的特性,要求焊点的致密性好、管径细等,而只有钎焊能够满足其所有要求。然而,传统的钎焊工艺广泛存在着工作环境恶劣,对工作人员损害大,焊接工艺不稳定,现有焊接设备自动化水平不够等明显缺陷。因此本研究致力于设计一种针对于干燥储液瓶的自动化程度高、焊接效果稳定的全自动火焰钎焊机。该焊机的特点在于能够根据产品尺寸的不同,通过更换工装夹具,改变系统参数及产品参数,对不同尺寸的干燥瓶储液器进行全自动火焰钎焊。设备为直线式模式,由四个工位组成,分别为焊接工位、冷却工位、抛光工位、装箱工位。由上料机械手和下料机械手实现对产品全自动上料和全自动下料装箱。该焊机设有一个燃气压力控制器,用于精确控制焊接火焰。对于火焰的控制,采用基于燃气压力的PID算法,使设备在运行时火焰能够快速稳定到预设效果,且尽量减少设备运行成本及后续维修成本。本焊机较之以往的钎焊设备而言,自动化程度有所提高,焊接工艺有所提高,适宜于推广到制冷行业的零部件焊接、管道焊接等领域,能为企业创造一定的价值。
宿宁[10](2016)在《精准农业变量施肥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变量施肥技术是精准农业的核心技术之一,是一种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需求,实现定时、定位、按需投入肥料的新型技术体系和生产模式。发展变量施肥技术是为了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因不合理的施肥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国外变量施肥研究起步较早,已形成比较成熟的技术体系,开发了一些用于生产的变量施肥应用系统。近年来中国在变量施肥技术研究上取得一些成果,但是变量施肥应用发展缓慢,因此研究适用于我国实际需要的、低成本的变量施肥系统,构建与中国实际需要相适应的变量施肥技术体系和技术框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外槽轮式排肥器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其模型特点,对排肥量和排肥器结构参数关系进行分析建模,研究变量施肥的相关控制参数,得到两种可用于外槽轮式排肥器的变量施肥控制策略:调节外槽轮有效工作长度的控制策略和调节外槽轮与施肥机地轮传动比的控制策略。基于这两种控制策略分别进行变量施肥应用系统的探索。本文以搭载外槽轮式排肥器的库恩气吸式点播机和约翰迪尔1910种肥车为机械平台,分别阐述两种控制变量施肥的控制策略进行变量施肥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根据施肥机械结构以及测试实验数据,推理变量施肥关系模型,配合对施肥执行机构的精确控制,完成变量施肥硬件系统的构建。基于Android+ArcGIS框架构建嵌入式车载控制终端软件平台,设计基于处方图的变量施肥软件系统,实现变量施肥工作流程和工作状态的可视化。为了实现空间网格的离线识别,给出两种空间网格离线识别方案,并提出了一种分层嵌套式的网格识别方法,解决网格识别效率低的问题。采用ZigBee技术实现嵌入式车载控制终端软件系统与变量施肥控制器之间的无线通信,避免农机布线的不便。本文对基于空间变异数据的变量施肥处方图的生成进行研究,通过对实验地块进行土壤采样检测,获得土壤养分数据,应用Shapiro-Wilk检验、Q-Q图和直方图对土壤养分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并对土壤空间相关性和变异性进行分析,插值生成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图。利用自主开发的精准农业产量数据采集器对作物产量数据进行采集,通过误差处理、插值后生成产量空间分布图。利用土壤养分-目标产量施肥模型生成基于地块网格单元的施肥处方图。对基于调节外槽轮有效工作长度的变量施肥系统进行施肥均匀性评估和变量调整响应时间分析,结果表明系统具有较好的施肥均匀性,且变量调节响应速度满足设计需求;对基于调节外槽轮和地轮转速比的变量施肥系统进行施肥校准实验并对变量施肥控制器的控制误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系统能够满足变量施肥作业的需求。
二、单片机控制的步进电机式车用仪表机心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单片机控制的步进电机式车用仪表机心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柴油发电机组电子调速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
1.2.1 国外研究和发展现状 |
1.2.2 国内研究和发展现状 |
1.3 调速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与性能指标 |
1.3.1 调速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
1.3.2 调速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 |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柴油发电机组电子调速控制系统的架构 |
2.1 电子调速控制系统的组成 |
2.2 电子调速控制器的设计思想 |
2.2.1 微控制器的选择 |
2.2.2 调速控制器的功能分析 |
2.3 传感器的选型与工作原理 |
2.3.1 磁电式转速传感器 |
2.3.2 霍尔式转速传感器 |
2.3.3 供油执行器位置传感器 |
2.4 供油执行器的选型与工作原理 |
2.4.1 电机执行器 |
2.4.2 电磁执行器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柴油发电机组电子调速控制系统的控制算法及建模 |
3.1 电子调速控制系统的算法介绍 |
3.1.1 传统数字增量式PID控制 |
3.1.2 改进型积分分离PID控制 |
3.1.3 模糊自适应PID控制 |
3.2 电子调速控制系统的建模 |
3.2.1 建立模型的方法与比较 |
3.2.2 柴油机模型 |
3.2.3 执行机构模型 |
3.2.4 转速检测反馈模型 |
3.3 电子调速控制系统仿真 |
3.3.1 调速控制系统仿真条件 |
3.3.2 仿真结果比较与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柴油发电机组电子调速控制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 |
4.1 电子调速控制系统硬件电路架构 |
4.2 MC9S12XEP100最小系统电路设计 |
4.3 电源管理电路设计 |
4.4 输入信号处理电路设计 |
4.4.1 供油调节执行器位置信号调理电路 |
4.4.2 转速信号调理电路 |
4.5 供油调节执行器与断油阀功率驱动电路设计 |
4.5.1 供油调节执行器驱动电路 |
4.5.2 断油阀驱动电路 |
4.6 通信电路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柴油发电机组电子调速控制系统的软件部分设计 |
5.1 软件开发环境与执行流程 |
5.1.1 软件开发环境 |
5.1.2 软件执行流程 |
5.2 电子调速控制系统软件总体结构 |
5.2.1 中断函数管理 |
5.2.2 任务调度机制 |
5.3 电子调速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3.1 主程序设计 |
5.3.2 初始化软件设计 |
5.3.3 转速信号采集程序设计 |
5.3.4 模拟信号采集程序设计 |
5.3.5 开关量扫描程序设计 |
5.3.6 输出驱动信号程序设计 |
5.4 电子调速控制系统标定软件设计 |
5.4.1 CAN标定协议设计 |
5.4.2 基于HT_LINK的上位机标定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功能测试与分析 |
6.1 供油执行器开环性能测试 |
6.1.1 静态测试 |
6.1.2 动态测试 |
6.2 电子调速控制系统模拟配机性能测试 |
6.2.1 测试实验平台的组建 |
6.2.2 电源模块的测试 |
6.2.3 供油调节执行器位置信号测试 |
6.2.4 转速信号处理模块测试 |
6.2.5 输出驱动信号测试 |
6.2.6 上位机通信测试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转速信号处理程序 |
附录B 转速计算程序 |
附录C 实时中断处理程序 |
附录D 工况执行程序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全自动汽车仪表指针安装机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安装机功能需求分析与PLC伺服精确定位系统设计 |
2.1 安装机功能需求分析与方案设计 |
2.1.1 功能需求分析 |
2.1.2 具体方案设计 |
2.2 伺服精确定位系统硬件设计 |
2.2.1 主要组件选择 |
2.2.2 伺服定位系统构成 |
2.3 伺服精确定位系统流程设计 |
2.3.1 实际工艺流程分析 |
2.3.2 基于PLC逻辑编程的算法实现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软件设计与指针压力自主判定算法 |
3.1 压力测量硬件设计 |
3.1.1 压力传感器组件选择及标准 |
3.1.2 硬件压力补偿调整 |
3.1.3 压力测量系统精准度验证 |
3.2 软件设计 |
3.2.1 实际显示界面设计 |
3.2.2 系统资源的扩展和维护 |
3.3 指针压力自主判定算法设计和实现 |
3.3.1 自主判定算法 |
3.3.2 记录数据库构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汽车仪表全功能信号源设计 |
4.1 信号源功能需求分析 |
4.2 信号源构建 |
4.2.1 模块通用组件设计 |
4.2.2 CAN总线通信设计 |
4.3 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
4.3.1 通信转换模块 |
4.3.2 可调电源模块 |
4.3.3 可调变阻模块 |
4.3.4 开关量模块 |
4.3.5 CAN和 PWM信号模块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安装机功能测试 |
5.1 安装机安装深度验证实例 |
5.2 安装机显示压力值验证实例 |
5.3 仪表指针归零验证实例 |
5.4 安装机信号源验证方法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主要专利成果 |
(3)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直流电机驱动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纯电动汽车电机驱动概述 |
1.3.1 纯电动汽车驱动系统布置形式 |
1.3.2 纯电动汽车驱动电机类型 |
1.3.3 转矩脉动抑制技术的研究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分布式驱动控制系统理论与方法研究 |
2.1 整车控制系统框图及网络结构 |
2.1.1 整车动力系统框图 |
2.1.2 整车网络结构 |
2.2 无刷直流电机组成及工作原理 |
2.2.1 无刷直流电机组成 |
2.2.2 无刷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 |
2.3 驱动控制策略分析与确定 |
2.4 制动能量回馈系统的结构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分布式驱动控制算法研究 |
3.1 双闭环PI控制算法理论基础 |
3.2 基于负载变化自整定的双闭环PI控制算法 |
3.3 分布式驱动控制算法建模与仿真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分布式驱动再生制动控制策略研究 |
4.1 无刷直流电机再生制动约束条件分析 |
4.2 再生制动力分配方案分析 |
4.3 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制动控制策略开发 |
4.3.1 再生制动力峰值确定 |
4.3.2 再生制动控制策略确定 |
4.4 能量回馈系统建模与仿真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分布式驱动控制系统开发 |
5.1 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
5.2 系统硬件平台搭建 |
5.2.1 驱动控制平台机械结构设计 |
5.2.2 硬件平台主要器件选型 |
5.2.3 硬件平台的搭建 |
5.3 系统具体模块设计与实现 |
5.3.1 硬件电路设计 |
5.3.2 软件设计 |
5.4 分布式驱动控制系统试验 |
5.4.1 驱动控制平台调试 |
5.4.2 驱动控制平台测试结果及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4)基于QNX的汽车虚拟仪表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汽车虚拟仪表实现存在的问题 |
1.3.1 硬件资源管理及软件时延控制存在的问题 |
1.3.2 图形界面实现及指针动态显示存在的问题 |
1.4 论文的工作内容与研究思路 |
第2章 QNX操作系统与嵌入式图形库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分析 |
2.1 QNX操作系统性能研究与分析 |
2.1.1 QNX可靠性研究与分析 |
2.1.2 QNX实时性研究与分析 |
2.2 嵌入式图形库实现技术研究 |
2.2.1 嵌入式图形库体系结构分析 |
2.2.2 消息驱动机制 |
2.2.3 窗口管理技术 |
2.2.4 资源管理技术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QNX的虚拟仪表方案设计 |
3.1 虚拟仪表功能需求分析 |
3.1.1 系统总体功能分析 |
3.1.2 子模块功能分析 |
3.2 虚拟仪表硬件总体方案设计 |
3.2.1 硬件框架设计 |
3.2.2 硬件子模块设计 |
3.3 虚拟仪表软件总体方案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QNX的虚拟仪表软件设计与实现 |
4.1 软件总体工作流程实现 |
4.2 软件任务的划分与实现 |
4.2.1 进程划分 |
4.2.2 线程划分 |
4.2.3 任务控制逻辑实现 |
4.3 硬件驱动层实现 |
4.3.1 I/O驱动模块 |
4.3.2 通信驱动模块 |
4.3.3 存储器驱动模块 |
4.4 图形控件库实现 |
4.4.1 图形控件库功能划分 |
4.4.2 图形子系统功能 |
4.4.3 事件子系统功能 |
4.4.4 对象子系统功能 |
4.5 仪表HMI显示设计与实现 |
4.5.1 仪表HMI显示策略设计 |
4.5.2 仪表图形界面原型实现 |
4.5.3 仪表静态图形的显示实现 |
4.5.4 仪表动态图形的显示实现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汽车虚拟仪表测试与分析 |
5.1 仪表HIL测试系统搭建 |
5.2 仪表功能测试与分析 |
5.2.1 驱动模块测试与分析 |
5.2.2 指示灯显示测试与分析 |
5.2.3 TFT显示测试与分析 |
5.2.4 指示表显示测试与分析 |
5.3 仪表性能测试与分析 |
5.3.1 指针运动性能测试与分析 |
5.3.2 嵌入式图形库性能测试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
(5)汽车电子仪表盘的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目的及研究意义 |
1.2 仪表发展趋势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取得的成果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组合仪表的功能与方案 |
2.1 组合仪表的整体性功能 |
2.2 组合仪表的模块 |
2.2.1 仪表指针 |
2.2.2 LCD显示 |
2.2.3 报警灯 |
2.2.4 仪表照明 |
2.2.5 扬声器 |
2.2.6 励磁电流 |
2.3 仪表的非功能性需求 |
2.3.1 法律法规 |
2.3.2 实验 |
2.4 组合仪表的硬件总体方案 |
2.5 组合仪表的软件总体方案 |
2.6 组合仪表的机械总体方案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组合仪表的电源模块 |
3.1 线性稳压电源与开关稳压电源 |
3.2 非隔离型DC/DC变换器简介 |
3.3 组合仪表的开关电源 |
3.3.1 降压开关电源 |
3.3.2 升压开关电源模块 |
3.4 其他供电模块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组合仪表的功能模块硬件电路 |
4.1 组合仪表的MCU选择 |
4.2 仪表的CAN总线 |
4.2.1 CAN总线简介 |
4.2.2 组合仪表内部CAN通信接口硬件电路 |
4.3 仪表的LIN总线 |
4.3.1 LIN总线简介 |
4.3.2 组合仪表LIN通信接口的硬件接口电路 |
4.4 组合仪表的数字量与模拟量输入模块 |
4.4.1 组合仪表的数字量输入模块的硬件电路 |
4.4.2 组合仪表的模拟量输入模块的硬件电路 |
4.5 组合仪表的真人发声模块的硬件电路 |
4.6 组合仪表的励磁电流模块的硬件电路 |
4.7 组合仪表的频率输入与输出模块的硬件电路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组合仪表的验证测试 |
5.1 组合仪表功能模块测试 |
5.2 环境实验 |
5.3 电子实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本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农机作业障碍物检测与避障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农业车辆自动导航研究现状 |
1.2.1.1 GPS导航 |
1.2.1.2 视觉导航 |
1.2.1.3 激光导航 |
1.2.2 农业车辆自动避障研究现状 |
1.3 研究现状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车辆信息采集与控制硬件平台搭建 |
2.1 障碍物检测系统硬件系统 |
2.1.1 北斗卫星定位仪 |
2.1.1.1 北斗卫星定位仪参数 |
2.1.1.2 北斗数据解析方法 |
2.1.1.3 北斗卫星定位差分系统 |
2.1.2 惯性测量单元 |
2.1.3 激光测距传感器 |
2.2 研究平台 |
2.3 车辆启动控制系统 |
2.4 前轮转角检测系统 |
2.4.1 前轮转角检测系统组成 |
2.4.2 绝对值编码器标定 |
2.5 自动转向系统 |
2.6 农机作业障碍物检测系统工作原理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农机作业障碍物检测与识别方法 |
3.1 障碍物检测与识别方法 |
3.1.1 障碍物绝对位姿信息提取方法 |
3.1.1.1 坐标模型建立 |
3.1.1.2 激光坐标转换 |
3.1.1.3 北斗坐标转换 |
3.1.1.4 卡尔曼滤波算法 |
3.1.2 障碍物检测与匹配 |
3.1.2.1 激光数据的过滤和聚类 |
3.1.2.2 聚类障碍的特征参数 |
3.1.2.3 匹配潜在障碍物 |
3.1.3 障碍物检测方法流程 |
3.2 障碍物检测系统软件设计 |
3.2.1 软件开发平台及开发语言 |
3.2.2 障碍物检测系统软件设计 |
3.3 障碍物检测系统性能测试 |
3.3.1 卡尔曼滤波试验 |
3.3.2 障碍物检测系统静态性能测试 |
3.3.3 障碍物检测系统实时性能测试 |
3.3.4 障碍物检测系统动态性能测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农机导航系统避障策略研究 |
4.1 农机导航系统避障策略 |
4.1.1 障碍层次划分 |
4.1.2 人工势场法 |
4.1.2.1 传统人工势场法 |
4.1.2.2 传统人工势场法的改进策略 |
4.2 车辆运动学模型 |
4.2.1 运动学模型建立 |
4.2.2 系统控制器设计 |
4.3 前轮转向速度标定 |
4.4 农机作业避障系统软件设计 |
4.4.1 嵌入式开发硬件平台 |
4.4.2 下位机控制系统电路设计 |
4.4.3 下位机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仿真模拟和实地试验 |
5.1 仿真模拟 |
5.1.1 Gazebo功能 |
5.1.2 在Gazebo中创建XACRO3D模型 |
5.1.3 仿真过程与结果 |
5.2 实地试验 |
5.2.1 静态障碍物试验 |
5.2.2 动态障碍物试验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CAN总线通信技术在轮毂电机四轮独立驱动电动车应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汽车网络研究现状 |
1.2.2 汽车网络协议发展现状 |
1.2.3 汽车CAN网络协议发展现状 |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CAN总线在轮毂电机四轮直驱整车车载网络应用设计 |
2.1 四轮独立驱动电动车与车载网络的联系 |
2.2 整车车载网络 |
2.2.1 整车车载网络设计图 |
2.2.2 整车车载网络功能 |
2.2.3 整车信号传输及控制系统 |
2.3 基于D2P搭建CAN网络通信系统 |
2.3.1 D2P试验平台 |
2.3.2 CAN总线通信电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轮毂电机四轮独立驱动电动车智能仪表网络设计 |
3.1 轮毂电机四轮独立驱动电动车的智能仪表网络设计要求 |
3.2 智能仪表网络设计 |
3.3 信号分类 |
3.3.1 控制信号 |
3.3.2 照明信号 |
3.3.3 显示信号 |
3.4 信号优先级 |
3.5 仪表界面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CAN通信协议及实时性分析 |
4.1 CAN通信协议简介 |
4.1.1 CAN总线物理层 |
4.1.2 CAN总线传输层 |
4.1.3 CAN总线对象层 |
4.2 CAN通信在轮毂电机四直驱动电动汽车车载网络实时性分析 |
4.2.1 总线负载率 |
4.2.2 最长延迟时间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CAN网络通信协议定义及实验验证 |
5.1 CAN通信应用层协议定义 |
5.1.1 CAN通信节点的设计 |
5.1.2 CAN中断服务定义 |
5.1.3 CAN模式定义 |
5.1.4 CAN过滤器配置定义 |
5.2 BMS通信协议定义 |
5.2.1 BMS管理系统基本信息协议定义 |
5.2.2 BMS故障信息定义 |
5.3 实验验证 |
5.3.1 实验实物连接 |
5.3.2 实验结果 |
5.4 显示屏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CAN通信程序 |
A-1 发送节点的控制程序 |
A-2 接收节点控制程序 |
附录B CAN通信电路图 |
B-1 电源供电电路图 |
B-2 STM32开发板CAN通信电路图 |
B-3 CAN通信外部设备连接电路图 |
附录C CAN通信于BMS信息协议定义 |
C-1 BMS功率控制协议定义 |
C-2 BMS低电压信息定义 |
C-3 BMS高温信息定义 |
C-4 BMS故障信息定义 |
C-4.1 BMS 一级故障信息定义 |
C-4.2 BMS二级故障信息定义 |
C-4.3 BMS三级故障信息定义 |
C-5 整车风扇控制 |
C-6 整车加热控制 |
作者简介 |
(8)汽车液晶仪表燃油显示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汽车仪表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2 汽车仪表燃油指示系统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章 油量信号采集与处理 |
2.1 油量测量原理 |
2.1.1 测量原理分析 |
2.1.2 油量数据采集 |
2.2 A/D数据采集 |
2.2.1 A/D转换原理分析 |
2.2.2 油量数据A/D采集 |
2.2.3 A/D转换分析 |
2.3 数字滤波处理 |
2.3.1 单片机常用数字滤波算法 |
2.3.2 油量信号的数字滤波处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油量显示策略研究 |
3.1 软件开发平台与工具 |
3.1.1 软件开发平台 |
3.1.2 配套的开发工具 |
3.2 油量液晶显示策略分析 |
3.2.1 油量信号异常处理策略 |
3.2.2 判断油量点火开关状态策略 |
3.2.3 油量条时间响应显示策略 |
3.2.4 判断加减油显示策略 |
3.2.5 油量条显示策略 |
3.3 油量输出显示 |
3.3.1 油量条的设计 |
3.3.2 油量输出显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油量显示策略验证 |
4.1 模拟测试验证 |
4.1.1 常规测试 |
4.1.2 加油减油测试 |
4.2 实车测试验证 |
4.3 测试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主要创新点 |
5.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附录3 数字滤波的关键代码 |
(9)全自动火焰钎焊机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4 课题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2 系统总体设计 |
2.1 设计要求 |
2.1.1 上料区要求 |
2.1.2 焊接区要求 |
2.1.3 冷却区与剔除区要求 |
2.1.4 抛光区要求 |
2.1.5 下料装箱区要求 |
2.1.6 设备生产要求 |
2.2 设计方案 |
2.2.1 主控单元设计 |
2.2.2 传送单元设计 |
2.2.3 上料单元设计 |
2.2.4 焊接单元设计 |
2.2.5 抛光单元设计 |
2.2.6 下料单元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3 系统软件设计 |
3.1 PLC软件设计 |
3.1.1 传送带模块 |
3.1.2 上料模块 |
3.1.3 焊接模块 |
3.1.4 抛光模块 |
3.1.5 下料模块 |
3.2 触摸屏界面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4 燃气系统设计 |
4.1 燃气系统气路设计 |
4.2 燃气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4.3 燃气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3.1 PID算法的实现 |
4.3.2 基本软件流程图 |
4.3.3 PID参数的确定 |
4.3.4 通讯协议 |
4.4 本章小结 |
5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1 系统调试及验证 |
5.2 燃气系统压力调节实验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10)精准农业变量施肥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研究意义 |
1.2 变量施肥的研究现状 |
1.2.1 变量施肥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2 存在的问题和研究的方向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相关章节安排 |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 |
1.3.3 本文的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变量施肥技术的控制策略研究 |
2.1 变量施肥 |
2.2 变量施肥相关控制参数分析 |
2.3 变量施肥控制方案的比较 |
2.4 基于调节外槽轮有效工作长度的变量施肥系统研究 |
2.4.1 系统方案设计 |
2.4.2 施肥机机械结构分析及改造 |
2.4.3 施肥量关系模型推理 |
2.4.4 变量施肥控制器设计 |
2.5 基于调节外槽轮和地轮转速比的变量施肥系统研究 |
2.5.1 系统方案设计 |
2.5.2 变量执行机械结构和霍尔转速传感器测速 |
2.5.3 施肥量关系模型推理 |
2.5.4 变量施肥控制方案分析 |
2.5.5 变量施肥控制精度分析 |
2.5.6 变量施肥控制器的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嵌入式车载控制终端系统研究 |
3.1 实时空间定位技术 |
3.2 无线数据通信 |
3.3 嵌入式车载控制终端系统的硬件设计 |
3.4 嵌入式车载控制终端的软件平台构建 |
3.4.1 Android系统平台 |
3.4.2 ArcGIS for Android嵌入式平台 |
3.4.3 变量作业数据库支持系统 |
3.5 空间网格离线识别方案 |
3.5.1 基于空间数据库和切片地图的网格识别方案 |
3.5.2 基于ArcGIS Runtime SDK和矢量地图的网格识别方案 |
3.6 分层嵌套式的网格识别方法 |
3.7 车载控制终端系统的软件设计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空间变异数据的变量施肥处方图的生成研究 |
4.1 变量施肥处方图的生成流程 |
4.2 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图的生成 |
4.2.1 土壤养分数据的采集 |
4.2.2 土壤养分数据的处理及分析 |
4.2.3 土壤养分数据的插值分析 |
4.2.4 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图 |
4.3 产量空间分布图的生成 |
4.3.1 产量数据的采集 |
4.3.2 产量数据的处理及分析 |
4.3.3 产量数据插值及分布图生成 |
4.4 变量施肥决策和变量施肥处方图的生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变量施肥实验设计 |
5.1 基于调节外槽轮有效工作长度的变量施肥系统实验设计 |
5.1.1 施肥均匀性评估和模型参数拟合 |
5.1.2 变量调整响应时间分析 |
5.2 基于调节外槽轮和地轮转速比的变量施肥系统实验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 |
6.2 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四、单片机控制的步进电机式车用仪表机心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柴油发电机组电子调速控制系统的研究[D]. 束长健. 大连交通大学, 2019(08)
- [2]全自动汽车仪表指针安装机研制[D]. 李春龙.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3]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直流电机驱动控制系统研究[D]. 王少帅. 长安大学, 2019(06)
- [4]基于QNX的汽车虚拟仪表研究与设计[D]. 吉爽. 重庆邮电大学, 2018(01)
- [5]汽车电子仪表盘的开发研究[D]. 杨春雷. 东南大学, 2018(05)
- [6]农机作业障碍物检测与避障方法研究[D]. 刘美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11)
- [7]CAN总线通信技术在轮毂电机四轮独立驱动电动车应用设计[D]. 郁秋荣. 东南大学, 2017(12)
- [8]汽车液晶仪表燃油显示系统研究[D]. 金杭. 武汉科技大学, 2017(01)
- [9]全自动火焰钎焊机的设计[D]. 毛翎. 中国计量大学, 2017(03)
- [10]精准农业变量施肥控制技术研究[D]. 宿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