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泊宁:儒家“大一统”思想的合理性论文

王泊宁:儒家“大一统”思想的合理性论文

摘要:“大一统”思想最早出现在秦儒家经典中,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编《春秋》,正礼法。希望使天下从“礼崩乐坏”步入正轨。“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也有利于国家的稳定与统一。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统治阶级层面支持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得到巨大发展。而“大一统”思想逐渐也成为了治国理念。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自此而后大一统思想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治国之理。

关键词:大一统;儒家;孔子

一、“大一统”思想的起源

《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蚩尤作乱,不顺从黄帝,于是黄帝与蚩尤在涿鹿大战,擒杀蚩尤,天下有不顺从轩辕黄帝的,黄帝就去讨伐他。尧舜时期,社会大体上从原始的部落迈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从历史的发展来看,“统一”可以看作是五帝时代的后续,因此后来的人们经常把虞、夏、商、周四代放在一起进行论述。因为在这个时期,“统一”已经成为国君在建国与治国方面的行动指南。尽管夏、商、周三代并没有完全实现国家的统一,但是他们的统治者已经被他们看作共同的领导人。在商代末年,周武王伐纣,各方诸侯不期而会。而在殷商时期诗经中就已出现“大一统”的观念,如《诗经·商颂·玄鸟》中所写“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可以看出商朝在统一国家时,对外多采用武力征服的方式。商灭亡之后,周朝开始开始实行封邦建国的制度,史料中曾记载诸如“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西周天子抚万邦”等词句,由此可见,周代已经出现了“大一统”思想的雏形。

春秋战国时战乱四起,礼崩乐坏。周代形成的“大一统”雏形随着“三家分晋”的出现面临瓦解。天下缺少能够维持一统的政治秩序制度,便形成了诸侯争霸、群雄混战的局面。在经历了战争带来的动荡后,人们开始渴望政治稳定、国家统一,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禹贡》《左传》所道的“九州”说自然地开始流传开来,如:“茫茫禹迹,画为九州”。夏代也慢慢地开始浮现“大一统”的局面。

于是,山姆走到他身边说:“先生,我不是想打扰您,不过,对逝去的亲人这么悲痛,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里埋的是您的什么人?您的孩子还是您的父母?”

在“大一统”思想中“天下观”是最早出现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天下”,可以说是与国家相关的。《大学》里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天下”,是包括所有已知邦国在内的。而被证实的第一位主张“大一统”的是孔子。孔子希望“天下之民归心”所以说,“天下观”的思想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随着历史的发展自然而然地成为一种传统。战国之后,从秦至今,“天下定于一”的观念在中国人心中是牢不可破的。

秦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实现了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从儒家的“天下观”中汲取了元素。在秦汉政治思想中,尽管法家占据大片江山,但是人民乃至统治者的心里仍然有着儒家的“大一统"思想。

二、“大一统”思想内涵

采用约束映射机制的IPv4电力终端接入IPv6网络的方法//苗新,卜广全,宋璇坤,赵兵//(23):168

(一)由谁来实现“大一统”

最后,儒家思想提倡通过维护“礼制”实现“大一统”。在儒家学者看来,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崩坏。而恢复礼制则是实现大一统的前提。这里所说的“礼制”是指通过礼仪定式与规范塑造人们的行为与思想,即国家规定的“礼法”。尊礼,才能使国家恢复统一。“礼”是实现国家大一统的工具。修“礼”可以修齐治平,实现大一统。

建功新时代,扬帆新征程。当前,苏州正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觉用新思想定向领航,以新思想对标找差,从新思想寻策问道,按照省委决策部署和对苏州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实施十二项“三年行动计划”,为再创新辉煌夯实坚固基础、注入强劲活力、再添秀美气质、绘就艳丽华章。

其次,则是由“仁者”来实现“大一统”。何为“仁者”?以孔子的标准,能够制止战争并统治诸侯的人,就是“仁者”。孔子眼中,“仁者”必须能够承担起“九合诸侯”以及“一匡天下”的统一重任。因此在《论语.宪问》中,孔子把辅佐齐桓公“合诸侯”、“霸天下”的管仲看作是一位“仁者”。管仲帮助齐桓公完成了霸业,同时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无休无止的战争格局恢复了礼仪秩序,让人们免受“披发左衽”的痛苦。《论语》中也给了齐桓公“正而不谲”的评价,但实际上“仁者”要实现大一统,首先就是要尊王。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王”则是天底下最尊贵的人,是天命所归,所以天下要由“王”来实现统一。正如《论语》中曾提到,世道清明,那么礼乐制度的实行和征伐的权力都由天子决定,而世道浑浊,礼乐制度的实行和征伐的权力便来自于诸侯。

因为按照孔子的对于“大一统”的要求,管仲是因为“尊王攘夷”的立场才得到了“仁者”的称号。

随着历史的发展,孟子的思想要进步一些。孟子的统一思想不再认为“尊王”是第一要务,孟子也不再将天子置于崇高的地位。孟子的大一统思想是和仁政爱民思想紧密结合的。

“大一统”的核心是要实现国家的统一。诸侯国之间必须拥有和谐的关系,明确诸侯国与中央的关系,重新建立礼乐制度,这样才能使得国家一切活动都步入正常的轨道上来。而“大一统”的思想内涵主要体现在:由谁来实现“大一统”和用什么方法来实现“大一统”。

纳入的50名护士研究数据均以SPSS20.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 s)表示,行t检验或方差分析,选取Pearson 法处理护士职业疲惫感、工作压力源和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实现“大一统”的方法

其次,便是通过“仁政”实现大一统。在《孟子》中,孟子提出了很多实施仁政的措施,希望通过实施仁政而王一统天下。孟子认为君主发布政令施行仁德,使百姓各得其所,官员各司其职,人民的愿望能够得以倾诉。若国君能够做得到,就没有什么能阻挡国君一统天下的脚步。孟子支持通过讨伐不义来实现国家的统一,联合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的人,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孟子的“王天下”思想处处都体现着“仁政”“德治”的理念,他主张四方诸侯中只要施行仁政者就可以通过武力的方式一统天下,最终实现“大一统”的目的。

既然,实现“大一统”的首选人物是“天子”,那么首先通过“尊王”实现大一统则是最正当的手段了。想要实现礼乐制度和发令征伐的权力都掌握在天子的手中,就一定要改变诸侯僭越天子礼制的行为,重新建立起天子的威信。因此在《春秋》的卷首第一句就是:“元年,春,王正月,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元年”指君王登位的第一年,“春”指一年开始的季节,因为是周文王确立的正月,所以先说“王”再说“正月”,周王的正月表明天下都实行王的政令。其中的“大一统”就是指让权力至高无上的周天子统治国家,且各地诸侯都要听命于周天子。

首先,实现“大一统”的首选人物是“天子”。在最初的儒家学说中,“大一统”总体上是要恢复周天子对诸侯的统治地位,重现周代的礼法制度。即“上下尊亲”的等级制度和天子与诸侯之间的权利和义务。这种思想寄托于“王”来实现。

治愈:治疗后2天内排便次数在1次以上,便质明显转润,排便非常通畅,短期内症状没有再次复发。有效:治疗后患者3天以内患者已经排便,便质开始转润,排便尚通畅。无效:便秘症状无改善。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总观察例数×100%。

在《周礼》《礼记》中有一套完整的礼乐规范:周天子分封土地,建立诸侯国,为公卿设立都府,为大夫置色,还建设庙、桃、坛、掸来祭祀祖先,并按照亲疏关系来决定祭祀的次数和规格。这些等级尊卑的规定都表现出当时的等级秩序是非常严格的,这无疑是实现大一统的必然要求。所以孔子才在谈到季氏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发出了“是可忍,孰不可忍也”的感叹。

三、“大一统”思想的意义

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一)儒家“大一统”思想是中华民族统一的政治基础

根据历史的记载,为了使国家稳定,儒家文化被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大力推行。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孝廉”举“贤良”。隋唐时期实行的科举制度,其考试内容完全取自儒家的《四书五经》。同时历代统治者也都贯彻了孔子“修文德以徕远人”的民族政策,用儒家思想管理少数民族地区。为了加强中原地区与少数民族的交流和融合,统治者也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手段,如:张骞出使西域,文成公主入藏等。到了清代,政府要求西南地区的土司必须将自己的儿子送到内地学习儒家经典,违背者不能继承土司职位。同时政府也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儒家经典,参加科举考试。这一系列措施都加强了民族认同感,使各民族交流更加频繁,民族之间更加团结,最终大大加强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二)儒家“大一统”思想有利于民族团结统一

从《公羊传》“王正月”、“贵首时”、“政教之始也”的表述,可以看出统一号令,集体协作,行动一致,体现了传统的集体意识,也是现代集体主义的历史源泉。民族团结是一个国家统一的必要条件,而一个国家的统一是民族共同团结发展的重要保证。孔子倡导周天子一统诸侯,这种政治主张在当时无法实现,但却是后世“大一统”思想的来源之一。“大一统”思想为中央集权的加强提供了理论基础,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程中,“大一统”思想深入人心,各民族因此齐心协力,形成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尽管汉代以后,中国也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分裂,但是“大一统”的思想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成为历代统治者治理国家的主导思想,也奠定了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2.04.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09.

[3]王秀梅,译.诗经[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03.

[4]左丘明,著,赵捷,赵英丽注.左传[M].北京:崇文书局,2016.04.

[5]黄铭,曾亦译.春秋公羊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6.09.

[6]张艳国,注.[春秋]孔子口述《论语》[M].北京:崇文书局,2015.12.

[7]孟子,著.孟子[M].北京:北方文艺出版社,2014.04.

[8]张践.儒家大一统思想是中华民族统一的政治基础[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3(06).

[9]张双棣,张万彬,殷国光,陈涛译注.吕氏春秋[M].北京:中华书局,2016.01.

作者简介:王泊宁(1995.03.19-),男,学历:硕士研究生在读,单位:兰州交通大学,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贾小男(1995.01.15-),女,学历:硕士研究生在读,单位:兰州交通大学,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标签:;  ;  ;  ;  ;  ;  ;  ;  ;  ;  ;  

王泊宁:儒家“大一统”思想的合理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