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黑化粘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粘虫,形态,特征,因子,规律,模式,环境。
黑化粘虫论文文献综述
刘红兵,罗礼智[1](2004)在《黑化粘虫的形态特征及其遗传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次研究报道了黑化粘虫Mythimnaseparata的形态特征及其遗传模式。所获的结果表明 ,黑化型与正常型粘虫的外部形态特征差异主要表现在成虫期。与正常型粘虫相比 ,黑化粘虫的成虫体色几乎全部变黑 ,正常型成虫所具有的黑色特征在黑化粘虫中已完全看不见 ,其他的颜色特征也由于黑化而产生了变异。卵、幼虫和蛹的颜色与正常型的没有明显的区别 ,只是黑化型的蛹在将羽化时的体色比正常型的深。黑化粘虫的遗传遵循孟德尔的隐性遗传规律 ,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单基因控制。这些结果表明 ,黑化型与正常型粘虫虽然仍属于同一个种 ,但黑化粘虫已经演变成了不同的基因型。最后 ,对黑化粘虫产生的原因及其在进化上的适应意义进行了讨论。(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04年03期)
刘红兵[2](2002)在《黑化粘虫的形态特征及其生存对策和适应能力的变异》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总结和分析了黑化昆虫的类型、黑化昆虫的进化适应意义以及黑化昆虫行为生理特征变异的基础上,首次对我国粮食作物的重要害虫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的黑化现象、黑化粘虫的形态特征、黑化性状的遗传规律,以及生长发育、生殖、飞行能力等方面的变异进行了较为系统地研究,揭示了黑化粘虫对寄主植物、温度和幼虫种群密度等主要环境因子适应能力的变异,为进一步阐明粘虫的发生为害规律及丰富黑化昆虫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主要结果如下: 黑化型与正常型粘虫外部形态特征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成虫的体色上,黑化粘虫的体色几乎全部变黑,而正常型成虫的黑色特征已完全看不见。蛹、幼虫和卵的体色与正常型的没有明显的区别,但是黑化型的蛹在将羽化时的体色也比正常型的黑,主要是由于成虫特征将要出现的缘故。遗传试验结果表明,黑化粘虫的遗传遵循孟德尔的隐性遗传规律,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单基因控制。这些结果表明,黑化与正常型粘虫虽然同属一个种,但黑化粘虫已变成了不同的基因型。 黑化粘虫不仅在形态特征上发生了变异,而且生活史对策也与正常型粘虫的明显不同。在等同的实验环境条件下,黑化粘虫的生长发育明显加快,存活率提高,蛹重增加,成虫产卵前期显着缩短,产卵量显着增加,种群增长指数和相对适合度也明显提高,但成虫的飞行能力却显着降低。这些结果表明,黑化粘虫的生存对策已产生了较大的变异,即已由迁飞型转变为居留型。因此,把黑化粘虫看作不同的基因型是科学、可行的。 黑化粘虫的幼虫取食量以及对幼虫食物的适应性上也产生了变异。就取食量而言,5—6龄幼虫的取食量明显加大,食物利用率也明显提高。就对幼虫食物的适应性而言,黑化粘虫在取食玉米时,生长发育较取食小麦的快,存活率和蛹重增大,成虫产卵量提高,种群增长指数和相对适合度较高。这正好与正常型粘虫的相反。而当取食大豆时,黑化粘虫的生长发育、成虫产卵量以及种群增长指数和相对适合度力也明显高于 摘 要 正常型。这些结果表明,黑化粘虫的消化生理以及食性结构己发生了一 定程度的变异。此外,不管取食何种植物黑化粘虫的飞行能力都比正常 型粘虫的低。 在1、10、20、30头/瓶的密度条件下,黑化型与正常型幼虫对密度的反应基本相似,黑化粘虫对幼虫密度的适应能力比正常型强。主要表现是:正常型粘虫未成熟期的发育在10头/瓶时最快,而黑化型在30头/瓶时发育最快。另外,在高密度条件下,虽然黑化粘虫的死亡率有所增加,蛹重有所下降,但山于其产卵量依然较高,回而其种群增长指数和相对适合度仍高于正常型。黑化粘虫对幼虫密度适应能力的增加,将会有助于提高其对环境变异的适应能力。另外,在较高的密度条件下,黑化型幼虫的黑化程度和群居型比例也比正常型的高。 黑化粘虫对温度的适应能力则因温度的不同而异。在 13、18、23。28和 33 aC的条件下,虽然正常与黑化型粘虫对温度的反应基本相似,但在 23 t以下的温度范围内,黑化粘虫生长发育较快,蛹重较大,存活率较高,成虫产卵量较高,种群增长指数以及相对适合度也比较高,因而显示出明显的生存优势。而在28℃以上的高温条件下,黑化粘虫生长发育则受到了抑制,主要表现于生长发育缓慢,幼虫死亡率增加,与1-F常型蛹重的差异也在缩小,虽然成虫产卵量依然较高,但山于成虫的交配率明显下降,因此种群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这些结果表明,黑化粘虫的出现,对于粘虫在高海拔、高纬度地区以及冬春季节的生长发育是有利的,但在热带地区以及高温季节,黑化粘虫的种群增长可能会受到抑制。因此,黑化粘虫的出现无论是对于粘虫的发生为害或种群动态规律,还是对于粘虫的进化适应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最后根据所获的结果,对黑化粘虫产生的原因及其在*,S虫种群动态规律及在进化上的适应意义进行了讨论。(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02-06-01)
黑化粘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在总结和分析了黑化昆虫的类型、黑化昆虫的进化适应意义以及黑化昆虫行为生理特征变异的基础上,首次对我国粮食作物的重要害虫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的黑化现象、黑化粘虫的形态特征、黑化性状的遗传规律,以及生长发育、生殖、飞行能力等方面的变异进行了较为系统地研究,揭示了黑化粘虫对寄主植物、温度和幼虫种群密度等主要环境因子适应能力的变异,为进一步阐明粘虫的发生为害规律及丰富黑化昆虫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主要结果如下: 黑化型与正常型粘虫外部形态特征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成虫的体色上,黑化粘虫的体色几乎全部变黑,而正常型成虫的黑色特征已完全看不见。蛹、幼虫和卵的体色与正常型的没有明显的区别,但是黑化型的蛹在将羽化时的体色也比正常型的黑,主要是由于成虫特征将要出现的缘故。遗传试验结果表明,黑化粘虫的遗传遵循孟德尔的隐性遗传规律,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单基因控制。这些结果表明,黑化与正常型粘虫虽然同属一个种,但黑化粘虫已变成了不同的基因型。 黑化粘虫不仅在形态特征上发生了变异,而且生活史对策也与正常型粘虫的明显不同。在等同的实验环境条件下,黑化粘虫的生长发育明显加快,存活率提高,蛹重增加,成虫产卵前期显着缩短,产卵量显着增加,种群增长指数和相对适合度也明显提高,但成虫的飞行能力却显着降低。这些结果表明,黑化粘虫的生存对策已产生了较大的变异,即已由迁飞型转变为居留型。因此,把黑化粘虫看作不同的基因型是科学、可行的。 黑化粘虫的幼虫取食量以及对幼虫食物的适应性上也产生了变异。就取食量而言,5—6龄幼虫的取食量明显加大,食物利用率也明显提高。就对幼虫食物的适应性而言,黑化粘虫在取食玉米时,生长发育较取食小麦的快,存活率和蛹重增大,成虫产卵量提高,种群增长指数和相对适合度较高。这正好与正常型粘虫的相反。而当取食大豆时,黑化粘虫的生长发育、成虫产卵量以及种群增长指数和相对适合度力也明显高于 摘 要 正常型。这些结果表明,黑化粘虫的消化生理以及食性结构己发生了一 定程度的变异。此外,不管取食何种植物黑化粘虫的飞行能力都比正常 型粘虫的低。 在1、10、20、30头/瓶的密度条件下,黑化型与正常型幼虫对密度的反应基本相似,黑化粘虫对幼虫密度的适应能力比正常型强。主要表现是:正常型粘虫未成熟期的发育在10头/瓶时最快,而黑化型在30头/瓶时发育最快。另外,在高密度条件下,虽然黑化粘虫的死亡率有所增加,蛹重有所下降,但山于其产卵量依然较高,回而其种群增长指数和相对适合度仍高于正常型。黑化粘虫对幼虫密度适应能力的增加,将会有助于提高其对环境变异的适应能力。另外,在较高的密度条件下,黑化型幼虫的黑化程度和群居型比例也比正常型的高。 黑化粘虫对温度的适应能力则因温度的不同而异。在 13、18、23。28和 33 aC的条件下,虽然正常与黑化型粘虫对温度的反应基本相似,但在 23 t以下的温度范围内,黑化粘虫生长发育较快,蛹重较大,存活率较高,成虫产卵量较高,种群增长指数以及相对适合度也比较高,因而显示出明显的生存优势。而在28℃以上的高温条件下,黑化粘虫生长发育则受到了抑制,主要表现于生长发育缓慢,幼虫死亡率增加,与1-F常型蛹重的差异也在缩小,虽然成虫产卵量依然较高,但山于成虫的交配率明显下降,因此种群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这些结果表明,黑化粘虫的出现,对于粘虫在高海拔、高纬度地区以及冬春季节的生长发育是有利的,但在热带地区以及高温季节,黑化粘虫的种群增长可能会受到抑制。因此,黑化粘虫的出现无论是对于粘虫的发生为害或种群动态规律,还是对于粘虫的进化适应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最后根据所获的结果,对黑化粘虫产生的原因及其在*,S虫种群动态规律及在进化上的适应意义进行了讨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黑化粘虫论文参考文献
[1].刘红兵,罗礼智.黑化粘虫的形态特征及其遗传模式[J].昆虫学报.2004
[2].刘红兵.黑化粘虫的形态特征及其生存对策和适应能力的变异[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