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风之树论文_高静

导读:本文包含了无风之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无风,之树,口语化,文革,人性,风格,锁骨。

无风之树论文文献综述

高静[1](2018)在《众声喧哗与本土经验书写——谈李锐《无风之树》》一文中研究指出李锐的《无风之树》是中国当代文学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的一部重要作品。从叙事学角度来说,作品采取第一人称变换视角进行叙事,并在此视角下形成众声喧哗的叙事效果。同时,该作通过强烈的口语化叙述,突出了对吕梁地区本土经验的表达。无论从叙事视角还是语言上,《无风之树》都体现了李锐苦心孤诣的艺术追求以及别具一格写作风格。(本文来源于《农家参谋》期刊2018年21期)

孙丽丽[2](2017)在《呼唤人性美的复归——李锐《无风之树》叙事话语内涵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李锐的《无风之树》为分析体,尝试从叙事话语角度的叙事人称、叙事语言两大方面来分析,以重新挖掘李锐小说的写作理念与内在涵义,抒发作者对人性美的呼唤。(本文来源于《新西部》期刊2017年22期)

周晓梅[3](2017)在《显化隐化策略与译者的价值取向呈现——基于《狼图腾》与《无风之树》英译本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尝试运用评价理论对比《狼图腾》和《无风之树》的英译本,分析译者显化和隐化策略的运用,探讨其价值取向如何在文本中呈现,从而了解译者的策略选择对翻译效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翻译》期刊2017年04期)

徐丽莎[4](2017)在《从风格标记理论看《无风之树》英译本中原作风格的再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作品的风格翻译多年来始终是翻译研究者关注的翻译难点。小说《无风之树》是中国着名现代主义小说家李锐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中,李锐将中国传统小说的写实手法与以福克纳为代表的意识流思想相结合,并融入自己倡导的"语言自觉性",使得该书叙事方式奇特,语言特色鲜明。作者独特的创作风格因此得到凸显。该书一经发表,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曾先后被翻译为法文、瑞典文以及英文。其中英译本由美国翻译家陶忘机翻译。国内针对《无风之树》的研究多囿于文学评鉴,对其英译本的研究比较欠缺。陶忘机在翻译该小说时语言地道,自然流畅,注重从多方面再现原着创作风格。因此,考察该英译本对原文风格的再现具有现实意义。刘宓庆教授提出的风格标记理论提供了一整套针对文学作品的风格进行系统识别和分析的理论体系,全方位地剖析文学翻译中原作语言风格的传译问题,并总结出了针对风格的翻译方法和评价标准。利用风格标记理论对原文和翻译文本进行平行文本分析,能够全面而客观地对译本在风格翻译方面的得失做出合理的评价。本文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基于原作风格特点和译者陶忘机的翻译思想,利用风格标记理论对李锐小说《无风之树》及其英译本进行风格分析,析出原文的风格,考察其在译文中的再现情况,归纳出陶忘机传译原文风格的对策,并对译文做出评价。研究主要有以下两点发现:第一,陶忘机在翻译过程中十分注重对于原文风格的传译,采用了多种对应、重构和淡化等对策,从语言、叙事及作品主题思想叁个层次,力图最大程度实现对原文风格的再现。其中,对应和淡化的方法使用最多。陶忘机译本在对原文文本的音韵效果、篇章结构、修辞手法、叙事方式等突出的文本特征等的方面还原度很高。第二,根据风格标记理论中的翻译评价标准,陶忘机的《无风之树》英译本,虽然在细节处理上存在不足之处,但总体讲,不仅合理再现了原文风格,又不失译者自身翻译的风格,属于有文学性(即有风格标记)的译文。其风格传译经验,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英译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期刊2017-05-01)

闫敏[5](2017)在《人性即佛性,烦恼即菩提——《无风之树》中的“暖玉”与《续玄怪录》中的“锁骨菩萨”形象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无风之树》是当代作家李锐1994年创作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暖玉与唐代李复言《续玄怪录》卷五中化现为"延州妇人"的"锁骨菩萨"有许多相似之处。从佛教美学的视角对《无风之树》中的暖玉和《续玄怪录·延州妇人》中的"锁骨菩萨"形象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引发读者对文学与宗教、人性与佛性关系的思考。(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7年02期)

林静怡[6](2016)在《苦难折射下的人性反思与出路寻觅——李锐《无风之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李锐是中国当代文坛上颇具影响力的小说家,他的小说关注苦难,关注人类的生存困境。其小说《无风之树》以拐叔的一生为基点,从他生前的言行举止中展现出传统的民族性格,敦厚、善良、坚韧,但又懦弱、顺从;从他死后矮人坪里其他瘤拐们的表现中,充分揭示了在苦难折磨下人性的扭曲与退化。小说对苦难折射下的人性进行了反思,并在最后对人的未来进行了价值叩问,对困境出路进行了建构——逃离本身就是一种出路。(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6年06期)

闫敏[7](2015)在《试论李锐小说《无风之树》书名及题记的佛学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作家李锐的长篇小说《无风之树》以"文革"为叙述中心,以书写人生苦难为主要内容。作者在小说的后记中自评"这一次是真正地超越了自己"。如果从佛学的角度去细细地品味《无风之树》,会感觉这部作品更像是一部佛理小说,处处隐含着禅思,书名就是参禅的话头,题记就是蕴含禅机的语锋,句句直指人心。(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5年05期)

陶东风[8](2014)在《荒唐的革命闹剧与民间的“文革”世相——评李锐的《无风之树》》一文中研究指出《无风之树》是李锐写于1994年、发表于1996年的长篇小说。①据作者自己在此书"代后记"中介绍,这本书是作者在代表作《厚土》面世后历时六年写成的、意在超越《厚土》的力作:自从《厚土》结集之后,我有叁年的时间没有写小说,之所以不写,是因为心里一直存了一个想法,就是怎么才能超越《厚土》。无论在作品内涵上(本文来源于《南方文坛》期刊2014年03期)

张晓[9](2013)在《论《无风之树》的语言艺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李锐的小说《无风之树》以其鲜明的语言特点吸引了读者。"口语化倾诉"的语言表达方式传达了作者对等级化书面语的反抗,对建立"现代汉语主体性"的思考。口语化特点主要体现在重复修辞、人物对话和标点省略叁方面。以此来探究李锐创作"回归口语"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德州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沈杏培[10](2012)在《“福克纳的眼睛”与文革叙事——李锐《无风之树》《万里无云》的叙事特色及其思想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无风之树》和《万里无云》作为姊妹篇在1995年和1997年的相继出现,既是李锐创作谱系中相当重要的一个节点,同时也是当代文学在九十年代中后期的重要收获。这两部文革题材的长篇一经发表就得到了评论界的一致好评,李锐本人也对这两部长篇给(本文来源于《红岩》期刊2012年S2期)

无风之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李锐的《无风之树》为分析体,尝试从叙事话语角度的叙事人称、叙事语言两大方面来分析,以重新挖掘李锐小说的写作理念与内在涵义,抒发作者对人性美的呼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无风之树论文参考文献

[1].高静.众声喧哗与本土经验书写——谈李锐《无风之树》[J].农家参谋.2018

[2].孙丽丽.呼唤人性美的复归——李锐《无风之树》叙事话语内涵及意义[J].新西部.2017

[3].周晓梅.显化隐化策略与译者的价值取向呈现——基于《狼图腾》与《无风之树》英译本的对比研究[J].中国翻译.2017

[4].徐丽莎.从风格标记理论看《无风之树》英译本中原作风格的再现[D].中央民族大学.2017

[5].闫敏.人性即佛性,烦恼即菩提——《无风之树》中的“暖玉”与《续玄怪录》中的“锁骨菩萨”形象比较[J].名作欣赏.2017

[6].林静怡.苦难折射下的人性反思与出路寻觅——李锐《无风之树》研究[J].名作欣赏.2016

[7].闫敏.试论李锐小说《无风之树》书名及题记的佛学意蕴[J].名作欣赏.2015

[8].陶东风.荒唐的革命闹剧与民间的“文革”世相——评李锐的《无风之树》[J].南方文坛.2014

[9].张晓.论《无风之树》的语言艺术[J].德州学院学报.2013

[10].沈杏培.“福克纳的眼睛”与文革叙事——李锐《无风之树》《万里无云》的叙事特色及其思想意义[J].红岩.2012

论文知识图

不同风速情况下B树的能见度周口师范学院艺术作品(2)周口师范学院艺术作品(1)3 碧水湖一2杭州植物园优秀群落分布图通风系统成功树

标签:;  ;  ;  ;  ;  ;  ;  

无风之树论文_高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