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莹:网络多元文化对自我同一性的影响论文

谢莹:网络多元文化对自我同一性的影响论文

摘要: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在发展阶段中对自我的一种感知、确认和整合,网络多元文化对个体的自我同一性既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也可能会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因此应在一种新的自我观的基础上积极寻求应对策略。

关键词:网络;多元文化;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egoidentity)这一概念起源于美国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所创立的人格发展理论,反映出个体对自己是谁、将来如何发展、如何适应社会等问题的确定而连贯的意识。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广泛普及和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对人们的自我意识,尤其是自我同一性产生了深刻影响。如何认识网络多元文化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有效避免网络多元文化对自我同一性的负面影响,已经成为亟待研究者们思考并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自我同一性理论概述

所谓自我同一性,是有机体在发展阶段中对自我的感知、确认和整合,是个体对自身内在一致性、统合性以及连续性的感觉和体验,是人们对自己现存状态、未来愿景的综合评价[1]。自我同一性形成于有机体在不同阶段对经验过的各种自己的分析与综合,是有机体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统合为一体的人格面貌。自我同一性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的内容:狭义的自我同一性,即个体对自身的认识,也就是个体如何认同我是谁的问题。个体同一性,是个体对自己身处一个什么样环境的意识,是个体对周围环境乃至整个社会的认识。社会同一性,是个体对协调自己以适应环境的认识,是个体对平衡自己与集体理想之间的责任感与正确的价值追求的明确意识。

埃里克森强调,自我同一性作为一种状态性、动力性的结构组织,在有机体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特征与属性表现。若形成受阻,便会出现自我同一性危机。所谓自我同一性危机就是指个体意识到自我发展的受限与冲突,既明确否认了原有低成熟度的自我,又不能为未来自我给予清晰的指向,从而无法适从自身的状态,感到一种内在的不确定性以及自我在过去和现在、彼地和此地的中断与脱节[2]。其中,以自我同一性混乱、消极自我同一性两种现象最为普遍。同一性混乱是指个体无法确定合适的各类角色以适应外部环境,无法认清自己,不知道自己目前是什么样或者将来要成什么样的人。消极同一性是指个体同一性形成后,其主体内容与社会规范、积极人性相矛盾,不被社会认可甚至反社会,个体因此而成为群体交往中的偏激人物或危险角色[3]。

玛西亚(Marcia)因将埃里克森有关自我同一性理论引向深度的操作化,而被尊为该研究领域的又一位集大成者。他认为人们首先会对自我进行尽可能地探索,从而建立起个性认知、角色理解、经验情感在时间跨度上的一致感和连续感,并生成对未来愿景的投入。其中,在自我同一性达成过程中努力主动探寻的过程称为探索,对价值观的追求、形成的决心、牢固的决定、以及对实践活动的投入称之为承诺。玛西亚在探索和承诺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可操作化定义,并将该方法应用到自我同一性形成过程的研究中,从而将同一性状态分为四类:一是自我同一性获得。个体在完成探索过程后,确立了个人理想投入的目标及方向,成功渡过了同一性危机,面对特定的信仰、目标做出了积极坚定的承诺。二是自我同一性延缓。个体目前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危机,正努力探寻自己的价值定位和发展方向,虽然短时间内没有实际高自我投入水平,但仍然有未来高自我投入的倾向。三是自我同一性早闭。个体在父母或者权威人物的期望、要求与影响下,过早地非自觉地确立了人生信念、发展目标或者价值愿景,过早地完成了自我投入,并没有经历过艰难的自我探索阶段。四是自我同一性扩散。个体没有深入思考过有关同一性问题,没有认真规划过未来生活的发展方向和价值追求,既不去仔细探索各种机会与选择,也回避必要的投入与承诺。这是一种最不理智、最为消极的自我同一性状态[4]。玛西亚将自我同一性理论带入实证研究的领域,使其过渡到可明确验证的状态范式,突破了原有的内在心理结构及现象学描述层面的研究水平,将状态分类引领为同一性领域的热点与主流。

二、网络多元文化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

20世纪初,由于机能主义、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和文化人类学的兴起,人们开始关注文化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并从个体与文化之间双向互动的层面来分析自我的特征与发展。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以马赛拉等人于1989年编著的《文化与自我》一书最具代表性。他们认为,自我是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个体不断进行心理调适以寻求内心平衡的系统。自我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实体,而是建构性和动态性的,始终进行着与外界的沟通和互动之中,可以通过开放、渗透的方式对外界产生作用[5]。自我与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自我在一定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发展,通过对文化的理解和演绎得以再现或者再造,从而实现了文化在主体层面上生成与发展。而文化作为一种集体行为的范式和参照,也在持续不断地对自我施加影响,为自我的确立和构建提供必要的现实基础。

面对网络多元文化中自我同一性危机这一严峻现实,我们应当在一种新的自我观的基础上寻求应对策略。在这其中, 摒弃网络移情、警惕虚拟社交依赖、杜绝网络过度使用应当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网络多元文化对个体的自我同一性具有积极影响。首先,网络多元文化能够促进人们对自我进行有效探索和积极认同。网络上信息丰富、更新速度快,又具有迅捷的搜索功能,人们很容易获取有关自我认知方面的新知识。当个体将这些新知识与自己的生活事件和经验经历相联系时,便能够对自己的生活状况、心理倾向、个性特征等方面做出全面的自我评价,从而能够掌握自己在自我意识方面的特征,进一步展开自我探索;网络活动的交互性以及主体的多样性使得人们可以有多种方式与其他网民展开交流,进而直接或间接地获得他人评价或反馈,这些评价和反馈已经确立,便会有效推动人们进行自我验证和自我督促,从而为自我探索提供驱力;当人们将网络活动中习得的认知、评价、信念、价值观等整合序化,并融入人格框架中去,从而对“我是谁”这一问题独立思索并得出答案,便无形中提升了其自我认同,坚定了自我投入的方向。其次,网络多元文化促进人们个人同一性的达成。如前所述,个人同一性是个体与环境的交互,是自我在与环境作用下表现出来的信念以及对自己社会地位、人际环境、社会角色的认知。我们认为,网络多元文化让原本空间上隔阂着的世界变成了“鸡犬声亦相闻”的互动地球村,让相聚千万里的人们“近在咫尺若比邻”,它帮助人们依据自己的偏好和特质自主选择归属群体,通过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赢得社会资源和人际支持,从而一定程度上补偿现实生活中习得的孤独感和无助感[9]。再次,网络多元文化促进人们社会同一性的实现。互联网多元文化开辟了人类发展新空间,创造了公众生活新领域,指导人们改善自己与他人、群体、各种社会情境的关系,教育人们在集体范式引导下进行主动调适和顺应,计划、组织并实施达成目标的各种行为,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办法,转变思维方式,调整心理情绪,在现实和理想中找到富有自我特征的平衡点,最终成功地化解成长性危机,在人格的发展上形成更好的连续性与统和性,实现自我心理平衡,从而奋发向上,乐观进取。

三、网络多元文化对自我同一性的影响

网络多元文化是人们基于网络活动所产生的所有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的总和,是人们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所形成的物质表象与精神内在的整体。当下的网络,已经形成为具有自组织、自协调、去中心、流动而开放等特点的社会生态系统。网络多元文化突破了人们原有的地域性、聚集性、群体性观念,是现实社会中多元文化的延伸和映射[7]。从传播特征上看,网络多元文化有着超时空性、超文本性、即时性、超容性的特点。从功能层面看,网络多元文化具有商业性、知识性、娱乐性、教育性和服务性的特点。从互动方式层面上看,网络多元文化又具有虚拟性、易变性、开放性、互融性等特点。我们认为,网络多元文化为人类开辟出超地域的“虚拟社区文化”,充分反映出人们在互联网时代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网络多元文化与自我同一性之间具有相互辅助、相互促成的作用关系。网络多元文化为人们自我的完善与重构提供了新环境,给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提供了新途径。自我同一性的完善又进一步提升网络多元文化的内涵品质,促进网络多元文化的丰富性发展[8]。

两人回到陈蔡,见到孔子,递上小米和干草。孔子大喜,忙吩咐大锅放水熬米,置大缸放水涝草。不一会儿,米饭香味扑鼻,人人吃得肚子滚圆。锅巴当底粮,顿顿都有米饭吃。喂马的草同样捞不完。熬米饭这天是腊月初八,后人为纪念孔子陈蔡解围,每年腊月初八吃米饭,渐渐形成了习俗。

通过重组整合与专门包装两大过程后,SPV基于所持有的应收账款发行有价证券。这部分证券的价格由应收账款的信用等级、质量、现金流决定。SPV作为证券化的专业机构,通过购买企业的应收账款,对应收账款进行更为科学与高效的管理,同时企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资产质量,加快资金流动,吸引更多融资,提升融资的专业化程度。

6.严格卫生检查程序,坚持检查餐前、餐中、餐后卫生的结果(工装、头发、摩丝、冰箱、消毒、垃圾桶、下水道、洗手液、马斗等)。

网络多元文化对个体的自我同一性也会带来负面效应。首先,网络多元文化会强化部分个体的消极自我同一性。从主观性上说,人们在现实情境中会出于遵循社会规范和他人期望的意愿,主动表现出自我积极性,而自觉隐匿或压抑消极性倾向。网络多元文化下,由于虚拟性和开放性等因素,个体更容易还原自我、坦露自我,从而真实表露出具有消极性的自我。其次,网络多元文化会导致部分个体自我同一性早闭。网络多元文化催生了网络成名的种种捷径,例如网络炒作、恶搞丑闻、网络秀等,这使得部分自我发展正处于迷茫期的人们在人生目标和职业发展上趋于产生急于求成的浮躁心理,盲目追求网络上一朝成名,从而导致其产生自我同一性早闭。也有一些人追随某些网站或者他人博客,视这些网站或博客的期望或建议为权威,无视个人的主观需要或判断,全盘接受其中的观点和观念,依靠外部资源进行自我评价,从而无法实现自我的内在建构,导致同一性早闭[10]。第三,网络多元文化会导致部分个体自我同一性延缓。有些人出于自我探索的目的,大量浏览不同的网络讯息,游走在形形色色的网络媒体间,探索各种选择,希望借此找到发展目标和人生愿景,但是网络上不同价值观念的碰撞及其与自我评价之间的矛盾与冲击,导致一部分人难以有效整合不同情境下多重因素的趋避,无法对预期的目标和价值观做出积极有效的投入,丧失应对现实的自信,因而难以避免地延长了自我认识和探索的进程,表现出自我同一性延缓。最后,网络多元文化会导致同一性混乱。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互融性以及角色扮演的多重性等因素,个体在虚拟情境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可能与现实生活不一样,自我统合能力比较差的个体会因此而表现出虚拟自我与现实自我、外显自我与内在自我、现在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分离与冲突,部分人由于长期扮演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角色,信以为真,假戏真唱,用虚拟世界一贯的思维方式去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打破了内心与外界之间的平衡与稳定,摧毁了之前建立起来的内在一致性与连续性,严重者甚至造成多重人格或人格分裂。

四、自我同一性在网络多元文化中的确立

埃里克森也强调,人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是生物性、心理性和社会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我同一性本质上属于一种心理社会现象,其变化与发展必然受制于个体和文化的要素共同体,始终处于与社会和文化环境的相互作用之中[6]。据此我们认为,由计算机兴起而衍生出来的网络多元文化已经潜移默化地植入、影响和改变着人们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网络多元文化中,要摒弃网络移情,树立自我主体意识。网络移情是指一个人把原本在现实生活中对特定对象的情感迁移到网络媒体上,并把网络媒体中的观点、体验奉为真理或权威,视网络工具为自己的精神依靠,趋之若鹜,从而引发身心、认知、行为等问题,损害了正常的社会功能,限制了个人自我同一性的发展[11]。我们认为,要摒弃网络移情,就应积极树立自我主体意识。应自觉培养自身的独立意识和主动意识,明确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理清自己与周围客观世界的关系,既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精神权威,也不畏缩于任何现实的逆境与威胁,保持个人追求中的独立判断能力,发扬活动参与中的独立自主精神,学会思考,勇于实践,悦纳自我,强化理性,维护自己参与决策的权利,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用科学的方法与态度规划自我发展的蓝图。

网络多元文化中,要警惕虚拟社交依赖,端正自我角色认知。虚拟社交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人际间实际的沟通交流,降低了人们的孤独感,但总体上说社交网站所孕育出的友谊与乐趣却往往是虚幻的、易逝的。网络社交加剧了个体与社会的隔离,减弱了人们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导致其认知错位和行为失调。在真假难辨、众说纷纭的网络环境里,很多人享受于数字化游戏和动感迷离的虚拟世界,不能有效完成既定现实和虚拟现实之间的角色转换,出现情感性障碍、意志力减弱、道德弱化、角色的自我分裂和自我效能感降低,进而形成新的心理封闭,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要避免虚拟社交依赖,就要以冷静客观的心态,充分认识自己的社会身份并掌握该身份派生出来的行为模式,定期对自己的内心活动、言行做出深入而客观的分析,建立现实社会中的社交圈。通过现实社会中的人际交往,加强面对面的互动交流,满足个人社会需要,提高个人满意度,不断提升自我角色认知水平。

网络多元文化中,要杜绝网络过度使用,提升自我监控能力。网络过度使用者往往不自觉地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网络活动,为了获得满足感便反复延长上网时间,一旦被迫中止上网行为即会表现出情绪异常,其社会功能、心理健康明显受损[12]。要预防网络过度使用,就要科学进行自我调节,正确实施自我管理,确立自我行动的目标,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各种压力和挫折,掌握宣泄、疏导、升华、补偿、自我暗示等行之有效的心理辅导方法,克服不良的网络行为习惯,积极调节由网络过度使用引起的不良情绪,强化自我监督以约束和鞭策自我,坚持自我教育,努力达成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和谐统一。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成才的需要,做到知行并重,达到自我修养和自我超越。

不管是服务于理论探究的基础性研究,还是应用性导向的综合性研究,生产新的知识是学科发展的基本任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长克拉克·科尔在其《大学的功能》一书指出,对大学来说最基本的现实是,人们普遍认识到新知识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最重要的因素。大学的无形产品是知识,是我们文化中最有力量的部分,它影响职业、社会,甚至国家兴衰。对高深学问的探究,是现代大学存在的合法性基础。

参考文献:

[1] Sternberg R J.认知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2] Alfred Adler.洞察人性[M].上海:三联书店,2008.

[3] Stedman Graham.自知力[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4] Evans N J, Forney D S,Guido F M,et al. Student development in college:theory,research and practice (2nd Edition)[M].John Wiley & Sons,Inc.2010.

[5] Banks M V,Salmon K. Reasoning about the self in positive and negative ways: Relationship to psychological functioning in young adulthood[J].Memory, 2013,21(1):10-26.

[6] 肖萌,杨艳茹.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沟通的功能[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6,4(1):30-35,93.

[7] 柴晓运,龚少英.青少年的同一性实验:网络环境的视角[J].心理科学进展,2011,19(3):364-371.

[8] 张梅,张玥,辛自强,等.大学生网络同一性实验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网络社交倾向和强迫性网络使用的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6(1):98-105.

[9] 肖萌,杨艳茹.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沟通的功能[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6,4(1):30-35,93.

[10] 冯刚.新形势下推动高校网络多元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思想教育研究,2015(8):3-5.

[11] 刘素芬.网络多元文化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引导的策略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5):129-131.

[12] 李成恩,张言军,崔强,等.高校网络多元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6(5):101-104.

TheInfluenceofInternetMulticulturalismonSelf-identity

XIE Ying

(Student Affairs Office, 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Yancheng Jiangsu 224051, China)

Abstract:Self-identity is the perception, confirm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the organism in the development stage. Internet multiculturalism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individual's self-identity, and may also bring about certain negative effects. On the basis of a new self-concept, we should seek coping strategies.

Keywords:internet; multiculturalism; self-identity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092(2019)01-0098-04

doi:10.16018/j.cnki.cn32-1499/c.201901019

收稿日期:2018-10-12

基金项目:2017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7SJBFDY787);2016年度江苏省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6HQ044)

作者简介:谢莹(1979— ),女,江苏盐城人,副研究员,博士生,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

(责任编辑:洪 林)

标签:;  ;  ;  ;  ;  ;  ;  ;  ;  ;  ;  ;  

谢莹:网络多元文化对自我同一性的影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