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合并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一例

痛风合并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一例

一、痛风合并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1例(论文文献综述)

王文娟[1](2021)在《BRVO抗VEGF联合早期激光治疗的远期观察和动静脉交叉特点分析》文中研究表明BRVO抗VEGF联合早期激光治疗的远期观察目的:观察抗VEGF联合早期激光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8年3月就诊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眼科诊断为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患者,依据纳入、排除标准纳入患者30例30眼,平均年龄为54.7±11.15岁(29-77岁),平均随访时间44(32,57.5)月。采用1+PRN玻璃体腔抗VEGF(雷珠单抗或康柏西普)联合早期激光治疗的方法,在第一次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2周后进行预防性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激光光凝部位为黄斑区视网膜上下血管弓以外,黄斑颞侧2倍视盘直径以外的视网膜出血区和病变静脉引流区域。当患者出现视力下降或复发性黄斑水肿时可再次进行玻璃体腔抗VEGF注射治疗或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观察记录基线期和末次随访的BCVA、CRT、IOP,抗VEGF和激光次数及有无不良事件。结果:1.共纳入患者30例30眼,其中男性10例10眼,女性20例20眼。平均年龄为54.7±11.15岁,平均随访时间44(32,57.5)个月。2.基线期BCVA与末次随访BCVA分别为52.13± 14.70、66.87±13.01个字母数,末次随访BCVA较基线期显着提高(p=0.000,p<0.05),平均提高了 14.73±11.38个字母数;基线期CRT与末次随访CRT分别为525.90±129.17μm、232.43±24.13μm,末次随访CRT较基线期显着降低(p=0.000,p<0.05),平均减少293.47±138.79μm。基线期和末次随访IOP分别为17.27±1.80mmHg、16.40± 1.92 mmHg,末次随访IOP与基线期无显着差异(p=0.079,p>0.05)。患者共接受抗VEGF2.37±1.16次,激光治疗1(1,2)次。基线期BCVA与发病年龄具有相关性(=-0.484,p=0.007,P<0.05),末次随访BCVA与发病年龄具有相关性(r=-0.561,p=0.001,p<0.05),发病年龄越小,基线期和末次随访视力越好;基线期BCVA与末次随访BCVA有相关性(r=0.669,p=0.000,p<0.05),基线期视力越好,末次随访视力越好。基线期BCVA与基线期CRT有相关性(r=-0.696,p=0.000,p<0.05),基线期黄斑水肿程度越重,基线视力越差;末次随访BCVA与末次随访CRT无相关性(r=0.116,p=0.543,p>0.05)。3.根据基线视力分为2组,A组为基线视力≤50个字母数,B组为基线视力>50个字母数,A组与B组基线BCVA分别为40.33±9.26、63.93±7.96个字母数,末次随访BCVA分别为61.33± 13.99、72.40±9.46个字母数,A组、B组治疗后视力均显着提高(A组:p=0.000,p<0.05,B组:p=0.003,p<0.05),B组末次随访视力显着高于A组(p=0.017,p<0.05)。A组与B组BCVA分别提高了 21.00±10.10、8.47±9.06个字母数,A组视力提高字母数显着大于B组(p=0.001,p<0.05)。A组与 B 组 CRT 分别减少了 381.00±113.27μm、205.93±103.21μm,两组间末次随访CRT无统计学差异(p=0.108,p>0.05)。A、B两组抗VEGF次数分别为2.60±1.35次、2.13±0.92次,两组间抗VEGF次数无统计学差异(p=0.394,p>0.05)。A、B两组激光次数分别为2(1,3)次、1(1,1)次,两组间激光次数有统计学差异(p=0.013,p<0.05),B组激光次数少于A组。结论:1+PRN玻璃体腔抗VEGF联合早期激光治疗能够显着提高BRVO患者视力,改善黄斑水肿,且安全性较好;基线期视力越好,最终视力越好,而基线期视力越好,视力提高程度越小;基线视力较差的患者需要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的次数多于视力较好的患者。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FFA特点及动静脉交叉分析目的:观察BRVO患者FFA表现及视网膜血管动静脉交叉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20年8月就诊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BRVO患者,依据纳入、排除标准纳入患者53例53眼,平均年龄为58.88± 11.21岁(33-80岁)。通过FFA并结合眼底照相观察以下3点:第一,观察FFA特点,主要观察内容为是否有视盘水肿、管壁着染、大管壁瘤、微管壁瘤、侧支循环、视网膜无灌注区;第二,观察患眼的阻塞位置及阻塞处动静脉交叉方式,动静脉交叉处动脉在上为动脉交叉,静脉在上为静脉交叉。依据视网膜分支静脉的阻塞部位分为以下5类,A为阻塞部位位于视盘的大分支,B为阻塞部位位于出视盘后的主干分支,C为阻塞部位位于黄斑的小分支,D-F为阻塞位于周边部不累及黄斑(见图7);第三,观察患眼和对侧眼引流黄斑区的主要分支和黄斑分支动静脉交叉数量和交叉方式,即观察A、B、C三个部位的动静脉交叉点的数量和A、B两个部位动静脉交叉的方式(C部位动静脉交叉方式难以辨别)。结果:1.共纳入患者53例53眼,平均年龄为58.88± 11.21岁(33-80岁)。2.53例患者中无一例患者存在视盘水肿,23例患者存在管壁着染,2例患者可见大管壁瘤,5例患者可见微管壁瘤,10例患者建立了侧支循环;20例患者为缺血型BRVO。3.53例BRVO患者阻塞处动静脉交叉特点分析:阻塞位于A部位的患者共4例,2例患者为动脉交叉,2例患者无法辨别交叉方式;阻塞位于B部位的患者共28例,18例患者为动脉交叉,1例为静脉交叉,9例患者无法辨别交叉方式;阻塞位于C部位的患者共20例,17例患者为动脉交叉,1例患者为静脉交叉,2例患者无法辨别交叉方式;1例患者阻塞位于E部位,交叉方式为动脉交叉。4.在31例可同时辨认出颞上方和颞下方动静脉交叉的患者中,患眼颞上方、颞下方动静脉交叉个数分别为5(3,6)个、4(3,5)个,对侧眼颞上方、颞下方动静脉交叉个数分别为4(2,5)个、4(3,5)个,患眼颞上方与颞下方动静脉交叉个数、交叉方式无统计学差异(交叉个数:p=0.128,p>0.05,交叉方式:p>0.994);对侧眼颞上方与颞下方动静脉交叉个数、交叉方式无统计学差异(交叉个数:p=0.486,p>0.05,交叉方式:p=0.347,p>0.05);患眼与对侧眼颞上方动静脉交叉个数、交叉方式无统计学差异(交叉个数:p=0.136,p>0.05,交叉方式:p=0.636,P>0.05);患眼与对侧眼颞下方动静脉交叉个数、交叉方式无统计学差异(交叉个数:p=0.933,p>0.05,交叉方式:p=0.648,P>0.05)。结论:患眼颞上方与颞下方动静脉交叉个数及交叉方式、对侧眼颞 上方与颞下方动静脉交叉个数及交叉方式、患眼与对侧眼颞上方动静脉交叉个数和交叉方式以及患眼与对侧眼颞下方动静脉交叉个数和交叉方式均无差别。

刘自强[2](2021)在《中药联合抗VEGF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一)益气活血通络方联合抗VEGF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的临床观察目的:观察益气活血通络方(YiQIHuoXue TongLuo Decoction,YHTD)联合雷珠单抗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性黄斑水肿(macular edema,ME)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纳入的对象来源于2018年10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就诊于中日友好医院眼科的患者,共计58例58眼,分别为治疗组(28例28眼)与对照组(30例30眼)。两组均在入组后予雷珠单抗注射一次,并按照“1+PRN”方案”,必要时再行雷珠单抗注射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每天口服YHTD水煎剂,1天2次,每次100ml,持续治疗3个月。观察治疗前、治疗1、2、3个月后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macularthickness,CMT)、抗VEGF次数及不良反应。治疗后随访3个月,观察随访期间的抗VEGF注射次数。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1、2、3个月后BCVA均有明显提升(P<0.05),治疗第2、3个月治疗组BCVA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两组患者治疗1、2、3个月后CMT均显着降低(P<0.01),治疗第2、3个月治疗组CMT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3.治疗组在治疗3个月及观察的6个月期间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注射次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4.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9.29%)高于对照组(70.00%);5.治疗组所有患者在观察期间均未见明确不良反应,对照组存在2例患者一过性眼压增高。结论:1.中药YHTD和抗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治疗RVO-ME患者在改善BCVA、CMT方面均有一定疗效;2.中药YHTD联合抗VEGF药物能够提高疗RVO-ME患者的BCVA,改善CMT,疗效优于单纯抗VEGF玻璃体腔注射;3.从安全性角度,中药YHTD联合抗VEGF药物治疗RVO-ME是安全的;4.从经济学角度,相比于单纯抗VEGF注射,中药YHTD联合治疗能明显减少抗VEGF注射次数,减轻患者经济负担;5.中药YHTD联合抗VEGF药物可作为临床上治疗RVO-ME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二)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的Meta分析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性黄斑水肿(macularedema,ME)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PubMed、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收集所有中西医结合治疗RVO-ME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一共纳入30篇文献,其中共包括1943例患者,1976只眼。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纯西医治疗相比,中西医结合治疗RVO-ME能明显提高最佳矫正视力[(MD=0.08,95%CI=0.07~0.10,P<0.00001)(MD=-0.16,95%CI=-0.24~-0.08,P=0.0002)(MD=5.78,95%CI=1.30~10.25,P=0.01)],减少黄斑中心凹厚度(MD=-54.6,95%CI=-73.76~-35.43,P<0.00001),提高临床疗效(RR=1.32,95%CI=1.22~1.43,P<0.00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RVO-ME在提高最佳矫正视力、减轻黄斑中心凹厚度、提高临床疗效方面优于单纯西医治疗组。(三)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丹参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作用机制目的:探讨丹参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TCMSP平台检索丹参的有效化学成分,并收集其对应的作用靶点;使用GeneCards数据库检索与RVO相关的靶点;利用ClusterProfiler R软件绘制交集靶点的韦恩图;采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利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药物-活性成分-疾病-靶蛋白,”相互作用网络;最后利用ClusterProfiler R软件对靶点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1.从TCSMP数据库筛选出丹参有效活性成分41个。2.从GeneCards数据库获得RVO的疾病靶点1705个,丹参有效成分作用靶点70个,两者交集靶点46个。3.PPI 网络分析结果显示,FOS、MYC、CASP3、ESR1、STAT3、APP、CCND1、JUN、PTGS2、RELA可能是丹参治疗RVO的关键靶点。4.“药物-有效成分-疾病-靶蛋白”网络分析结果显示,丹参的主要有效成分为丹参酮ⅡA、异丹参酮Ⅱ、丹参新醌等。5.丹参治疗RVO主要涉及81个生理过程和76条通路。KEGG结果显示,丹参治疗RVO的作用机制可能与细胞凋亡、TNF信号通路、白细胞介素-17信号通路等有关。结论:丹参可能通过调控炎症反应、血管生成、凝血过程和细胞凋亡等对RVO发挥治疗作用。

李邢祎[3](2021)在《视网膜动脉阻塞伴发急性黄斑旁中心中层视网膜病变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并分析视网膜动脉阻塞患者伴发急性黄斑旁中心中层视网膜病变(PAMM)的发病率、临床特征、发病相关因素,并比较保守治疗与选择性眼动脉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临床观察性病例研究。收集2014年01月至2020年08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确诊为视网膜动脉阻塞者。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眼部检查、血脂、同型半胱氨酸、全身疾病既往史和治疗方式。分析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特征、PAMM发病率、发病相关因素,并比较保守治疗与选择性眼动脉溶栓治疗的疗效。结果:1.PAMM的一般临床特征:纳入本研究的视网膜动脉阻塞患者共93例93眼,符合PAMM诊断者21例21眼,PAMM组年龄34~77岁,平均(59.00±12.48)岁;其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8例。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15只眼,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6只眼。最佳矫正视力(以log MAR表示)0~1.0共6只眼,1.1~3.0共13只眼,4.0~5.0共1只眼;眼压波动于12~20mm Hg,平均(15.76±2.52)mm Hg,1例患者首次就诊于神经内科,未获得视力及眼压情况。既往高血压病史8例,2型糖尿病史3例,脑血管疾病史3例,冠心病史1例。收集16例PAMM患者的血脂及同型半胱氨酸,血清总胆固醇(4.99±1.11)mmol/L,甘油三酯(1.36±1.01)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15±0.28)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88±0.85)mmol/L,同型半胱氨酸(16.35±13.93)μmol/L。接受选择性眼动脉溶栓治疗者12例(57.1%),接受保守治疗者9例(42.9%)。2.临床特征:PAMM组与非PAMM组在性别、年龄、视网膜动脉阻塞类型及发病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PAMM发病相关因素分析:视网膜动脉阻塞患者中,PAMM组甘油三酯水平较非PAMM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0.05)。PAMM的发生与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既往高血压病史、2型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史和脑血管疾病病史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视网膜动脉阻塞患者PAMM的发病率为22.58%(21/93)。5.PAMM的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特征如下:(1)内核层与内丛状层交界处和内核层与外丛状层交界处反射信号增强,OCT呈现为“双轨征”6只眼(6/21);(2)内核层反射信号均一增强,可呈多个并排排列的增强信号或条带状增强8只眼(8/21);(3)内核层高反射信号向内层视网膜延伸累及节细胞层6只眼(6/21);(4)内核层强反射信号向外层视网膜延伸,累及Helen纤维层1只眼(1/21);(5)慢性期表现为病灶处内核层信号减低且视网膜变薄。6.治疗效果:PAMM组接受治疗后视力较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非PAMM组接受治疗后视力无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AMM组治疗后视力较非PAMM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PAMM组接受保守治疗和选择性眼动脉溶栓治疗后,治疗后视力改善程度与治疗方式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视网膜动脉阻塞患者中PAMM的发病率为22.58%(21/93)。2.视网膜动脉阻塞患者中,伴发PAMM与不伴发PAMM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和视网膜动脉阻塞类型均无差异。3.视网膜动脉阻塞患者中,伴发PAMM者甘油三酯水平较低,PAMM的发生与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无关,与既往高血压病史、2型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史和脑血管疾病病史无关。4.视网膜动脉阻塞伴发PAMM者,预后较好,保守治疗和选择性眼动脉溶栓治疗对PAMM的预后无差异。

任安琪[4](2020)在《地塞米松植入物(Ozurdex)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患者的视网膜黄斑区微血管变化,评估玻璃体腔注射地塞米松植入物(Ozurdex)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RVO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RVO患者31例31眼为RVO组,性别、年龄相当的健康受试者31例31眼为对照组,RVO组患者随机分为2组:①单打针组(16例16眼):给与单针玻璃体腔注射地塞米松植入物(Ozurdex)(intravitreal dexamethasone implant,IDI)治疗;②联合组(15例15眼):单针IDI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口服(1.5g/次,3次/日)。分别记录健康受试者和RVO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2、3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黄斑区中央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中央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浅层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superficial capillary plexus density,SCPD)、深层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deep capillary plexus density,DCPD)、脉络膜毛细血管丛血流面积(choriocapillaris flow area,CFA)、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基线时RVO组与对照组相比,CMT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AZ无明显变化(P>0.05);SCPD、DCPD和CFA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治疗后随访3个月,随访期间,单打针组与联合组的BCVA、CFA均提高,CMT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AZ、SCPD、DCPD均无显着变化(P>0.05)。单打针组与联合组对比,随访期间,BCVA、CMT、FAZ、SCPD、DCPD均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第3个月联合组CFA优于单打针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RVO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随访期间,BCVA与CMT、CFA相关(P<0.01),与FAZ、SCPD、DCPD不相关(P>0.01)。随访期间,单打针组5例眼压升高,1例有白内障进展;联合组3例眼压升高,2例有白内障进展,两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IDI可有效减轻黄斑水肿、提高视力,作用持续时间长,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在减轻黄斑水肿、改善脉络膜血流等方面较单纯IDI治疗有一定的优势。

高荔姗[5](2020)在《活血利水中药联合康柏西普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活血利水中药联合康柏西普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评价活血利水方在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中的疗效。方法:所有病例来源于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门诊就诊及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住院经眼底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及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确诊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CRVO)黄斑水肿(Macular Edema,ME)的患者60例60眼,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0例30眼(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2例2眼,非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28例28眼)单纯予玻璃体腔内注射0.5mg/0.05ml康柏西普注射液3次,每次均间隔1个月,治疗组30例30眼(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3例3眼,非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27例27眼)在对照组方案前提下联合口服活血利水中药6个疗程,每个疗程15天,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中药加减,活血利水方组成(桃仁12g,川芎10g,当归10g,牛膝10g,茯苓10g,猪苓10g,白术10g,薏苡仁10g,桂枝10g,泽泻10g,陈皮15g,熟地10g,地龙6g,桔梗6g,枳壳6g,甘草10g)。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同时根据治疗3个月后复查FFA显示的血管壁渗漏情况、眼底照相提示的视网膜出血情况评价比较两组疗效。结果:(1)两组BCVA(Log MAR)值比较:经过1个月的治疗,对照组和治疗组的BCVA均有所提高,Log MAR值分别由基线0.88±0.27、0.84±0.30下降至0.73±0.31、0.67±0.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0.05),治疗2个月后,对照组和治疗组BCVA逐渐提高,Log MAR值分别为0.62±0.20、0.49±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0.05);治疗3个月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BCVA提高至最佳,Log MAR值分别为0.45±0.37、0.27±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0.05)。(2)两组CMT比较:治疗1个月后,对照组和治疗组CMT值分别由基线492.20±157.83μm、518.63±130.39μm降至418.21±116.85μm、399.57±78.23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9>0.05);治疗2个月后对照组和治疗组CMT值分别为386.50±142.48μm、333.03±85.36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0.05),治疗3个月后对照组和治疗组CMT值分别回落至最低315.87±105.11μm、268.10±91.19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0.05)。(3)疗效比较:对照组30例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10例、15例、5例,有效率83.33%(25/30),治疗组30例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13例、16例、1例,有效率96.67%(29/30),总有效率90.00%(54/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0.05)。结论:(1)单纯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以及活血利水中药联合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均有疗效,但后者更佳。(2)活血利水中药的干预能更有效减轻网膜血管壁的渗漏,促进网膜出血灶的吸收以及黄斑水肿的消退,改善视功能,起效稍慢,但疗效较稳定,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黎琳娟[6](2020)在《活血化瘀类中药干预视网膜静脉阻塞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与荟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活血化瘀类中药在视网膜静脉阻塞药物治疗领域被广泛运用,但缺乏高质量和高级别临床循证证据。本研究拟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活血化瘀类中药干预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随机对照文献进行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以客观评价活血化瘀类中药干预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为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中医药治疗提供相对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由2人分别检索Pubmed、CBM、知网、万方等中英文全文数据库,检索时间为2000年—2020年1月,研究对象为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干预措施为治疗组必须包括中药治疗且治疗上需体现活血化瘀法,对照组必须未使用中药治疗。研究类型为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根据检索出的文献的摘要和全文以及结合纳入排除标准来筛选文献,排除杂志水平低的文献,若意见不一致,则请第3人来商量决定,得到最后纳入的文献。采用Jadad量表对初步筛选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制作表格提取相关数据,最后利用Rev Man5.3软件对临床总有效率、视力、视网膜循环时间、中央视网膜厚度、血液流变学、不良反应、中医证候、眼底出血吸收等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若异质性高,则进行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采用漏斗图对纳入文献进行偏倚性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共检索出文献368篇,其中中文文献364篇,英文文献4篇,但最后纳入的28篇文献均为中文文献,其中有4篇高质量文献,24篇低质量文献。在临床总有效率方面,Meta分析示:OR=4.36,CI(3.27,5.83),Z=9.98(p<0.00001)。在显效率方面,Meta分析示:OR=2.75,CI(2.20,3.44),Z=8.85(p<0.00001)。在视力方面,Meta分析示:1个月视力组:SMD=0.41,CI(-0.22,1.05),Z=1.27,P=0.2;2个月视力组:SMD=0.32,CI(-0.32,0.96),Z=0.97,P=0.33;3个月视力组:SMD=0.12,CI(-0.30,0.54),Z=0.56,P=0.57;6个月视力组:SMD=-0.78,CI(-1.07,-0.49),Z=5.24,P<0.00001。在视网膜循环时间上面,Meta分析结果示:SMD=-0.63,CI(-0.83,-0.42),Z=5.91,P<0.00001。在中央视网膜厚度或中央黄斑厚度变化值方面,Meta分析示:1个月CMT组:SMD=-0.93,CI(-1.65,-0.22),Z=2.58,P=0.010;2个月CMT组SMD=-0.98,CI(-3.44,1.49),Z=0.77,P=0.44;3个月CMT组SMD=-1.06,CI(-1.54,-0.58),Z=4.34,P<0.0001;6个月CMT组SMD=-1.10,CI(-1.35,-0.86),Z=8.78,P<0.00001。在血液流变学上面,Meta分析示:血浆粘度值组:MD=-0.31,CI(-0.60,-0.01),Z=2.03,P=0.04;纤维蛋白值组:MD=-0.39,CI(-0.54,-0.24),Z=5.12,P<0.00001;红细胞聚集指数值组:MD=-0.24,CI(-0.31,-0.18),Z=7.38,P<0.00001;全血粘度高切值组:MD=-0.00,CI(-0.45,0.45),Z=0.01,P=0.99。全血粘度低切值组:MD=-1.93,CI(-2.44,-1.42),Z=7.45,P<0.00001。在不良反应上,Meta分析示:RR=0.29,CI(0.06,1.36),Z=1.57,P=0.12。在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上,Meta分析示:OR=5.08,CI(2.45,10.52),Z=4.37,P<0.0001。在眼底出血吸收总有效率上,Meta分析示:OR=3.35,CI(1.79,6.27),Z=3.77,p=0.0002。在眼底黄斑水肿改善总有效率上,Meta分析示:OR=5.23,CI(2.26,12.07),Z=3.87,P=0.0001。在视野改善总有效率上,Meta分析示:OR=3.70,CI(1.72,7.98),Z=3.34,P=0.0008。结论:基于对现有文献的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可知,在疗效性上,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及对视力、视野、黄斑水肿、血液流变学等结局指标改善方面较对照组可能更具优势,在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视网膜血液循环,促进视网膜出血、渗出吸收,减轻黄斑水肿,改善视功能及中医证候,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可能发挥综合治疗效应。在安全性上,运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RVO尚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治疗组较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提示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临床安全性可能相对可靠。因本次系统评价纳入文献相对较少,且文献质量偏低,部分结局指标的异质性较大,证据级别较低,对本次结论影响较大,故本次结论还需更多多中心、大样本的双盲随机对照试验加以验证,方可提出更明确的结论及建议。

郑曦[7](2020)在《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中医证候要素特点及其与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的相关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初步探讨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的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点,为其中医证候诊治提供新的理论参考;分析不同病因RVO与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SFCT)相关性及影响因素,以期提高对RVO病因病机的认识,对于防治RVO提供一定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选取2019年7月至2019年12月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确诊为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67例(69眼),根据是否合并RVO危险因素将合并危险因素的RVO设为A组,未合并危险因素的RVO设为B组,收集患者一般情况、眼科检查及中医四诊资料等,其中未经受玻璃体腔注药、视网膜激光光凝、玻璃体切除术等治疗患者33例(33眼),测量其双眼的SFCT值。使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RVO病性及病位证候要素分布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2、病性证候要素A组二证素复合比例最大(59.46%),其次为三证素复合(32.43%),单证素所占比例最小(8.12%);B组二证素复合占比例最大(70%),其次为单证素(23.33%),三证素复合最少(6.67%)。病位证候要素A组单证素所占比例(51.35%)略大于二证素复合比例(48.65%),B组单证素所占比例(83.33%)远大于二证素复合比例(16.67%)。两组RVO病性及病位复合证候要素分布均存在差异性(P<0.05)。3、随着病程的发展,中医病性证候要素实证所占比例逐步下降,虚证所占比例逐步上升。病位证候要素中出血期肝所占比例最大,瘀血期肝、肾所占比例最大,死血期及干血期肝、肾、肺所占比例最大。4、A组患眼及健眼的SFCT分别为:304.39±27.75μm、235.28±26.23μm,B组患眼及健眼SFCT分别为:334.13±38.70μm、255.07±29.17μm。5、A组患眼与健眼SFCT比较、B组患眼与健眼SFCT比较、A组患眼与B组患眼SFCT比较、A组健眼与B组健眼SFC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A组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患眼分别与B组患眼SFCT比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7、RVO不同分类、分型患眼SFCT比较,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8、RVO不同病程SFCT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两两比较,≤15天和15-45天、15-45天和>45天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15天与>45天对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RVO各病性及病位证候要素的SFC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RVO患者的病性证候要素以血瘀、气滞、气虚为主,病位证候要素以肝、肾、肺为主。2、合并危险因素的RVO患者病性及病位复合证候要素构成比未合并危险因素的RVO患者复杂。3、随RVO病程发展实证所占比例逐步下降,虚证所占比例逐步上升,疾病后期气虚证和肺证素所占比例增加。4、RVO患眼SFCT比对侧健眼增厚,但是随病程进展RVO患眼SFCT呈下降趋势,提示在RVO病变中可能存在脉络膜血管功能的异常。5、合并危险因素的RVO患者患眼及健眼SFCT均比未合并危险因素的RVO患者薄,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RVO患者患眼SFCT均比未合并危险因素RVO患者薄,提示高血压、糖尿病等RVO危险因素可能是影响RVO患眼SFCT的原因之一。6、RVO不同分类、分型和中医证候要素对SFCT无明显影响。

何军玲[8](2019)在《外科治疗对合并缺血性眼病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眼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及疗效评价》文中指出研究目的: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ur doppler flow lmaging,CDFI)对伴有眼部缺血性疾病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ny,CEA)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artery stenting,CAS)治疗前、治疗后颈部血管及眼部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检查,以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对眼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并比较这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对眼缺血性疾病的疗效。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血管外科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DFI)或数字血管减影造影(DSA)诊断为颈动脉狭窄并需行血运重建手术治疗(包括CEA和CAS)的患者40例,检测颈动脉有无狭窄、斑块动以及颈内脉、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视网膜中央静脉血流动力学参数: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cm/s)、舒张末期流速(enddiastolic velocity,EDV,cm/s)、阻力指数(resistanee index,RI),RI=(PSV—EDV)/PSV。研究结果: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术3月后,眼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和舒张末期流速(EDV)明显增加,阻力指数RI显着降低,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这两种治疗都有助于改善颈动脉狭窄致眼缺血性疾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之间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结论:眼缺血性疾病的发生与颈动脉狭窄程度有一定相关性,颈动脉狭窄程度越严重,眼缺血性疾病的发生率越高;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可以有效的改善颈动脉狭窄致眼缺血性疾病的眼部血流动力学指标,一定程度上缓解眼缺血性疾病的症状;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测量颈内动脉、眼部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因其无创、可重复、操作方便、费用低,是判断颈部及眼部循环情况理想的检查方法,且可用于颈动脉狭窄的筛查。

刘丽莎[9](2019)在《丹红化瘀口服液干预气滞血瘀证的多中心随机对照客观化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运用文献挖掘的方法对气滞血瘀证候分布规律进行探索,“在异病同治”辨证思维的指导下,通过丹红化瘀口服液对同证候系不同疾病的随机对照试验,对气滞血瘀证候进行舌象、脉象、眼底图像的客观化采集和评价,分析气滞血瘀证候的特征和内部关联性,评估该方法用于中医证候客观化研究的可行性。研究方法1.数据挖掘:对已发表气滞血瘀文献中的症状和体征进行频次分析;对痛证中西医病种、证型进行频次分析;对原发性头痛、原发性痛经、视网膜经脉阻塞的临床用药组合的规律性进行关联性分析;对血府逐瘀汤治疗原发性头痛、原发性痛经的疗效进行Meta-分析,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制定研究方案。2.气滞血瘀证候客观化评价研究:在国内6家三甲医院共招募3个病种的临床受试者共计120例,观察同一种药物干预同证候系疾病的疗效,评价受试者舌脉象变化、眼底图像变化、主次症内部关联性;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VAS评分、疼痛频率、疼痛次数的动态变化的情况。研究结果1.数据挖掘:(1)文献分析的结果发现气滞血瘀证在痛证的中医证型中占比最大,居于首位,示痛证是气滞血瘀证候研究的良好载体。(2)气滞血瘀型原发性头痛、原发性痛经、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用药以活血药、行气药、温经药的组合为主,方剂以血府逐瘀汤及其变方、加减方为主,示气滞血瘀证候研究的临床用药应选择包含有“血府逐瘀汤”成分的方剂。(3)Meta-分析的结果表明临床运用血府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头痛和原发性痛经有良好疗效,丹红化瘀口服液作为血府逐瘀汤的化裁方,用于研究气滞血瘀型原发性头痛和原发性痛经具有临床可行性。2.客观化研究结果:(1)试验组治疗后眼底静脉管径相比治疗前减小,示丹红化瘀口服液可能使气滞血瘀患者迂曲扩张的眼底静脉管径得到一定恢复。(2)经关联性分析发现气滞血瘀患者“痛有定处-急躁易怒-经色暗红或紫暗、有块-乳房胀痛”为气滞血瘀证最常见的次症组合,“脉弦-舌淡红-苔白-苔薄”为气滞血瘀证最常见的舌脉象组合,表明气滞血瘀中医证候之间存在一定的内部关联性,且其出现和组合呈现规律性。(3)试验组受试者治疗后舌象复常率和脉象复常率均高于照组受试者,示丹红化瘀口服液相比安慰剂能更有效改善气滞血瘀患者客观体征。舌象、脉象、眼底图像可能作为判定气滞血瘀证候的客观化指标之一。(4)试验组受试者主症消失率高于对照组,且大部分次症消失率也高于对照组;示丹红化瘀口服液相比安慰剂能够更有效改善气滞血瘀证相关主症和次症;且对临床症状的改善具有更好的疗效。3.其他指标:(1)VAS评分:原发性头痛和原发性痛经试验组受试者自第2疗程起VAS评分明显降低,且随疗程进展呈下降趋势,且下降趋势较对照组更为显着。(2)疼痛发作持续时间:原发性头痛两组受试者疼痛发作持续时间总体呈较缓慢的下降趋势,在第1-3疗程中疼痛发作持续时间均无显着差异,第4疗程试验组疼痛发作持续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有所降低。原发性痛经试验组受试者腹痛发作持续时间随疗程进展呈下降趋势,而对照组则无此趋势。(3)疼痛发作频率:原发性头痛两组受试者在第1-3疗程中疼痛发作持续频率均无显着差异,第4疗程及随访期试验组头痛发作频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所降低。原发性痛经两组受试者痛经发作频率均随疗程进展呈现下降趋势,第3疗程两组受试者疼痛频率相比治疗前均显着下降。(4)CMSS积分:原发性痛经两组受试者CMSS积分随治疗进展均呈现下降趋势,治疗后相比治疗前CMSS积分有显着下降。(5)中医证候积分:原发性头痛和原发性痛经两组受试者自第2疗程起中医证候积分相比治疗前明显降低,随疗程进展呈下降趋势。示丹红化瘀口服液和安慰剂在改善气滞血瘀型原发性头痛和原发性痛经受试者临床相关症状方面均具有一定疗效。4.疗效比较:根据中医证候积分疗效换算公式可知,试验组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示丹红化瘀口服液相比安慰剂治疗气滞血瘀证具有更好的疗效。研究结论1.数据挖掘的表明气滞血瘀中医证候之间存在一定的内部关联性,且其出现和组合呈现规律性,舌脉象的客观化采集和视网膜图像技术有利于对证候进行客观化研究,发现证候的规律和本质。2.基于病机的相通性,在“异病同治”中医辨证思维的指导下,运用同一种证候类药物治疗同证候系不同疾病的研究方法是可行的,有利于观察疾病之间的演进关系,发现有通治诸病、共同预防价值的证据。

吕博[10](2019)在《颈动脉狭窄与视网膜静脉阻塞发生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与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患者眼部灌注的相关性,了解颈动脉狭窄在RVO中的发生比率及RVO与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分析颈动脉狭窄对RVO继发黄斑水肿抗VEGF(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药物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性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为2016年10月-2018年12月期间确诊为RVO患者共18例18眼,其中男性11例,女性7例,年龄39-86岁,平均(66.6±11.2)岁,患者均单眼发病,其中BRVO患者10例10眼,CRVO患者8例8眼,右眼发病12例12眼,左眼发病6例6眼。治疗3个月后,依据FFA结果,必要时给予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或局部视网膜光凝,但所有入组患者均未行黄斑格栅样光凝。本组患者的纳入标准:(1)以视物模糊或视力下降为主诉。(2)眼底镜检查和眼底像可见病变区视网膜水肿、出血及棉絮斑,发生阻塞的静脉迂曲扩张,可有动脉变细(3)FFA检查见臂-视网膜循环时间延长,静脉充盈时间延长,视网膜有或无毛细血管无灌注区。(4)OCT(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ic)见黄斑区正常形态消失,视网膜隆起水肿。排除标准: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伴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老年性黄斑变性及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等视网膜血管疾病者;曾接受过激光、曲安奈德、抗VEGF药物治疗:近期患有严重全身疾病和可引起眼底血管病变的全身疾病包括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屈光间质发生严重混浊,不能观察眼底的患者;不能配合检查及随访的患者。所有入组患者均行双眼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记录。患者平均logMARBCVA为0.96+0.41)、眼压、裂隙灯、眼底照相等眼部常规检查,并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包括颈动脉狭窄程度,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双眼球后血管超声检查包括双眼动脉和眼动脉的血流动力参数。黄斑区EDI模式OCT检查,记录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脉络膜厚度。以上检查均由同一操作者于同一仪器完成。RVO继发黄斑水肿患者给予患眼玻璃体腔内注射0.05ml的抗VEGF药物(康柏西普注射液)治疗,接受治疗后各时间点测量黄斑中心凹厚度和黄斑下脉络膜厚度。结果:本研究18例患者中,其中有16例患者患眼侧颈动脉有狭窄,占全部患者的88.9%,且患侧和健侧眼的颈动脉狭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CRVO)的8例患者患眼侧均有颈动脉狭窄,10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患者中8例患眼同侧合并颈动脉狭窄,BRVO和CRVO两组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病人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评估本组患者的眼部血供灌注情况,测量18例患者双眼的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的PSV、EDV、内径,患眼和健眼眼动脉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眼和健眼视网膜中央动脉各指标比较,仅内径大小一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眼侧的视网膜中央动脉内径要低于健眼侧,PSV、EDV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患眼与健眼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组病例有10例患者接受玻璃体腔抗VEGF药物治疗并且术后随访3个月,比较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治疗合并颈动脉狭窄与不合颈动脉狭窄的RVO患者继发黄斑水肿的治疗效果及黄斑下脉络膜厚度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病例中1例患者诊断为眼缺血综合征,并行颈动脉手术治疗。所有接受抗VEGF治疗患者未出现明显并发症,如不可控制的眼压升高、玻璃体混浊、出血、视网膜色素上皮撕裂、眼内炎等。结论:颈动脉狭窄可能是RVO的致病因素之一。颈动脉狭窄越严重,眼部供血越差,RVO的发生越严重。颈动脉狭窄因素并不影响康柏西普对于RVO继发黄斑水肿的的效果同时也不影响脉络膜的血流改变。

二、痛风合并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痛风合并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1例(论文提纲范文)

(1)BRVO抗VEGF联合早期激光治疗的远期观察和动静脉交叉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BRVO抗VEGF联合早期激光治疗的远期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章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FFA特点及动静脉交叉特点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中药联合抗VEGF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综述一: 视网膜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1 血-视网膜屏障的破坏
    2 视网膜神经胶质细胞的作用
        2.1 小胶质细胞的活化
        2.2 Muller细胞功能障碍
    3 细胞因子的释放
        3.1 VEGF
        3.2 炎性因子
    4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1 病因病机
    2 中医治疗
        2.1 辨证论治
        2.2 分期论治
        2.3 中成药治疗
        2.4 中医外治法
        2.5 专药专方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益气活血通络方联合抗VEGF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的临床观察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与纳排标准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各组观察指标基线可比性
        2.3 最佳矫正视力
        2.4 黄斑中心凹厚度
        2.5 抗VEGF治疗次数
        2.6 不良反应
    3 讨论
        3.1 研究结果分析
        3.2 现代医学对治疗RVO-ME的认识与展望
        3.3 中医药在RVO-ME治疗中的应用与优势
        3.4 益气活血通络方干预RVO-ME的理论依据
        3.5 小结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的META分析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
        1.2 文献排除标准
        1.3 检索策略
        1.4 质量评价与资料提取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结果
        2.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2.3 纳入研究方法学质量评价
        2.4 Meta分析结果
        2.5 不良反应
        2.6 发表性偏倚
    3 讨论
        3.1 RVO-ME的中西医治疗现状
        3.2 中西医结合治疗RVO-ME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3.3 中西医结合治疗RVO-ME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
    4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丹参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作用机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丹参有效成分及靶点的获取与筛选
        1.2 疾病相关靶点的获取
        1.3 PPI网络的构建
        1.4 “药物-活性成分-疾病-靶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
        1.5 富集分析
    2 结果
        2.1 丹参有效成分筛选
        2.2 疾病靶点筛选
        2.3 PPI网络构建
        2.4 构建“药物-活性成分-疾病-靶蛋白”相互作用网络
        2.5 GO功能富集分析
        2.6 KEGG通路富集分析
    3 讨论
        3.1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中西医发病机制
        3.2 丹参有效成分分析
        3.3 关键靶点分析
        3.4 GO和KEGG富集分析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1
    表1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以及JADAD评分
附录2
    表2 丹参有效成分筛选结果
个人简历

(3)视网膜动脉阻塞伴发急性黄斑旁中心中层视网膜病变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前言
(二)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纳入与排除标准
    3.分组
    4.检查设备及药品
    5.资料收集
    6.治疗方式
    7.统计方法
(三)结果
    1.一般临床资料
    2.临床资料分析
    3.PAMM发生相关因素分析
    4.PAMM在 RAO中的发病率
    5.PAMM的 SD-OCT图像特征
    6.治疗
(四)讨论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黄斑旁中心中层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4)地塞米松植入物(Ozurdex)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资料和方法
        1. 主要仪器、设备和药品
        2. 观察对象
        3. 标准
        4. 观察方法
        5. 手术方法
        6. 观察指标
        7. 统计学方法
    二.结果
        (一) RVO组与对照组对比
        1. 一般资料
        2. 基线结果
        (二) 单打针组与联合组对比
        1. 一般资料
        2. 基线结果
        3. 治疗结果
        (三) 相关性
        (四) 并发症
讨论
    一.现代医学对RVO的认识
    二.祖国医学对RVO的认识
    三.地塞米松植入物(Ozurdex)的选择与应用
    四.复方血栓通的选择与应用
    五.OCTA的选择与应用
    六.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中西医治疗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活血利水中药联合康柏西普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西医诊断标准
        1.2.2 黄斑水肿的诊断
        1.2.3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病例资料检查方法
        1.6.1 最佳矫正视力检查
        1.6.2 眼压检查
        1.6.3 眼底照相
        1.6.4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
        1.6.5 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检查
    1.7 分组及治疗方法
        1.7.1 治疗组
        1.7.2 对照组
        1.7.3 手术治疗
        1.7.3.1 术前准备
        1.7.3.2 手术方法
        1.7.3.3 术后注意事项
    1.8 观察指标
    1.9 疗效判定标准
    1.10 统计学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2.2 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前后BCVA(Log MAR)比较
        2.2.1 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后两组间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比较
        2.2.2 治疗组组内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 MAR)比较
        2.2.3 对照组组内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 MAR)比较
    2.3 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前后CMT比较
        2.3.1 对照组与治疗组组间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比较
        2.3.2 治疗组组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比较
        2.3.3 对照组组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比较
    2.4 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前后眼底照相及FFA结果比较
    2.5 两组治疗前后疗效比较
3 讨论
    3.1 研究背景
    3.2 发病机制
    3.3 治疗方法
        3.3.1 药物治疗
        3.3.1.1 抗VEGF治疗
        3.3.1.2 激素治疗
        3.3.1.3 溶栓治疗
        3.3.1.4 卵磷脂络合碘
        3.3.2 激光治疗
        3.3.3 手术治疗
        3.3.3.1 玻璃体切割术
        3.3.3.2 视网膜内界膜剥离术
        3.3.3.3 放射状视神经切开术
    3.4 中医对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认识
        3.4.1 中医对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病因病机的认识
        3.4.2 中医对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治疗
        3.4.2.1 中药治疗
        3.4.2.2 中医其他外治疗法
        3.4.3 活血利水方的研究基础
        3.4.4 活血利水方组方原则及导师经验
        3.4.5 活血利水方各药物的现代药理研究
    3.5 疗效观察与研究结果分析
        3.5.1 疗效分析
        3.5.2 安全性分析
4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6)活血化瘀类中药干预视网膜静脉阻塞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与荟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引言
第一章 资料和方法
    1.文献的检索
    2.文献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2.1 文献的纳入标准
        2.2 文献的排除标准
    3.文献的筛选与数据的提取
        3.1 文献的筛选
        3.2 文献的数据提取
    4.结局指标
    5.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6.统计分析方法
        6.1 异质性分析及统计模型的选择
        6.2 亚组分析
        6.3 敏感性分析
第二章 研究结果的描述
    1.文献的筛选结果
    2.Meta分析结果的描述
        2.1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2.2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结果
        2.3 纳入文献的Meta分析结果
        2.4 小结
第三章 讨论
    1.视网膜静脉阻塞的西医认识
        1.1 西医病因及临床特征
        1.2 西医治疗现状
    2.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中医认识
        2.1 病因病机及治法治则
        2.2 辨证论治及分期论治
        2.3 中医药治疗现状
    3.Meta分析方法学及结果讨论
        3.1 方法学讨论
        3.2 Meta分析结果讨论
        3.3 中医药及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优势和不足
        3.4 本次系统评价的局限性
第四章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1:知网检索式如下
附录2:Pubmed检索式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在读期间参与课题及获奖情况

(7)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中医证候要素特点及其与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学对视网膜静脉阻塞的认识
        1.1 中医病名探讨
        1.2 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1.3 中医治疗研究
        小结
    2 西医学对视网膜静脉阻塞的认识
        2.1 流行病学研究
        2.2 西医病因病机研究
        2.3 西医治疗研究
        2.4 RVO与脉络膜厚度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证候要素诊断标准
        1.2.2 视网膜静脉阻塞诊断标准
        1.2.3 高血压诊断标准
        1.2.4 糖尿病诊断标准
        1.2.5 高脂血症诊断标准
        1.2.6 中医眼科血证分期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研究方法
        1.5.1 分组方法
        1.5.2 资料收集
        1.5.3 统计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RVO流行病学特点
        2.1.1 两组患者年龄和性别分布情况
        2.1.2 两组患者发病眼别及静脉阻塞类型(CRVO/BRVO)情况
        2.1.3 两组患眼病情严重程度情况
        2.1.4 A组患者全身相关病史情况
        2.2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分析
        2.2.1 单一证候要素分布情况
        1 )病性证候要素分布
        2 )病位证候要素分布
        2.2.2 两组患者复合证候要素分布情况
        1 )病性复合证候要素分布
        2 )病位复合证候要素分布
        2.2.3 病程与证候要素关系
        2.3 两组患者的SFCT比较
        2.3.1 一般情况比较
        2.3.2 两组患者患眼、健眼SFCT比较
        2.3.3 高血压、糖尿病对SFCT影响
        2.4 RVO不同分类、分型、病程的SFCT比较
        2.5 中医证候要素与SFCT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RVO一般流行病学特点
        3.1.1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眼别比较
        3.1.2 两组RVO分类比较
        3.1.3 两组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比较
        3.2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分析
        3.2.1 单一证候要素分布特点
        3.2.2 复合证候要素分布特点
        3.2.3 病程/中医血证分期与证候要素关系
        3.3 RVO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的相关因素分析
        3.3.1 RVO患者患眼与健眼SFCT比较分析
        3.3.2 RVO患者全身因素对SFCT的影响
        3.3.3 RVO患者SFCT与病程/中医血证分期的相关性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8)外科治疗对合并缺血性眼病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眼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及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9)丹红化瘀口服液干预气滞血瘀证的多中心随机对照客观化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1.中医证候研究现状
    1.1 证候的概念和辨证论治
    1.2 证候的客观化
        1.2.1 四诊信息客观化
        1.2.2 证候的生物学基础
    1.3 证候的动态化
        1.3.1 时间性
        1.3.2 空间性
    1.4 证候研究的主要方法
        1.4.1 循证医学
        1.4.2 数据挖掘
        1.4.3 计算机科学
        1.4.4 系统生物学
2.气滞血瘀证候文献分析
    2.1 气滞血瘀证候研究概况
    2.2 文献检索的资料与方法
        2.2.1 资料来源
        2.2.2 文献纳入标准
        2.2.3 文献排除标准
        2.2.4 数据的预处理
        2.2.5 数据库
    2.3 文献分析结果
        2.3.1 气滞血瘀症状/体征的分布
        2.3.2 病种分布
        2.3.3 证候分布
        2.3.4 药物频次分析、关联性分析
        2.3.5 方剂频次分析
        2.3.6 Meta-分析
    2.4 小结
3.丹红化瘀口服液干预气滞血瘀证的多中心随机对照客观化评价研究
    3.1 研究方案
        3.1.1 研究目标
        3.1.2 研究内容
        3.1.3 研究方法
        3.1.4 数据管理
        3.1.5 伦理学原则
        3.1.6 统计分析方法
        3.1.7 基础资料分析
    3.2 客观化评价
        3.2.1 舌脉象
        3.2.2 眼底图像分析
        3.2.3 气滞血瘀证候聚类分析
        3.2.4 气滞血瘀证候关联性分析
        3.2.5 主症消失率
        3.2.6 次症消失率
    3.3 其他指标
        3.3.1 VAS评分
        3.3.2 疼痛发作频率
        3.3.3 疼痛发作持续时间
        3.3.4 CMSS积分
        3.3.5 中医证候积分
    3.4 疗效性指标
        3.4.1 中医疗效比较
    3.5 安全性评价
    3.6 小结
讨论
结论
创新、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2:中医证候量表
附件3:临床试验流程图
附件4: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10)颈动脉狭窄与视网膜静脉阻塞发生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 前言
(二) 资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观察项目及方法
    3. 主要设备及药品
    4. 统计学方法
(三) 结果
    1. RVO患者颈动脉狭窄的分布情况
    2. 视网膜静脉阻塞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数据比较
(四) 讨论
(五) 结论
(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痛风合并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BRVO抗VEGF联合早期激光治疗的远期观察和动静脉交叉特点分析[D]. 王文娟. 山东大学, 2021(09)
  • [2]中药联合抗VEGF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的应用研究[D]. 刘自强.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视网膜动脉阻塞伴发急性黄斑旁中心中层视网膜病变的相关因素分析[D]. 李邢祎.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4]地塞米松植入物(Ozurdex)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疗效分析[D]. 任安琪.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活血利水中药联合康柏西普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疗效观察[D]. 高荔姗.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活血化瘀类中药干预视网膜静脉阻塞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与荟萃分析[D]. 黎琳娟.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中医证候要素特点及其与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的相关性分析[D]. 郑曦.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外科治疗对合并缺血性眼病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眼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及疗效评价[D]. 何军玲. 深圳大学, 2019(09)
  • [9]丹红化瘀口服液干预气滞血瘀证的多中心随机对照客观化评价研究[D]. 刘丽莎.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颈动脉狭窄与视网膜静脉阻塞发生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 吕博.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痛风合并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