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纱线结构与性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纱线,纺纱,性能,结构,包覆,织物,结晶度。
纱线结构与性能论文文献综述
孙晶[1](2019)在《纯棉纱线结构与性能对织物抗皱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纯棉织物具有吸湿透气、穿着舒适等优点,但纯棉织物在穿着过程中易变形、易起皱,影响其服用性能。目前,企业中多数采用化学整理方法改善织物的抗皱性,效果虽然显着,但存在一定的环境污染和安全健康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多次出现绿色、变革、创新等字样,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因此,不采用化学方法或者少用化学方法改善纯棉织物的抗皱性的问题亟待解决,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本文以7.3tex×2纯棉股线为实验用纱,通过实验与分析发现纱线力学性能与织物折皱回复角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并建立了纱线力学参数与织物折皱回复角之间的回归模型;通过改变股线与单纱的捻系数比、纱线烧毛和丝光工艺,逐步改善纱线的结构与性能,从而改善织物的抗皱性能。测试结果表明:(1)纱线力学参数的影响。纱线断裂功、抱合力、初始模量均与织物折皱回复角存在显着的相关性,折皱回复角与叁个力学参数的回归模型理论值与实测值的误差百分比小于3.3%;(2)捻系数的影响。当单纱捻系数390、股线与单纱捻系数比值为1.41时,股线的性能与织物的抗皱性最佳,此时股线的断裂强力、强力不匀率、断裂伸长率、实际线密度、条干变异系数分别为388.2cN、3.35%、6.5%、14.73tex、9.36%,织物正反面总折皱回复角为421.9°;(3)烧毛工艺的影响。以最优埝系数比股线为原料,烧毛温度1000℃、车速800m/min时,股线的性能与织物的抗皱性最佳,此时纱线的条干变异系数、毛羽值、毛羽偏差、断裂强力、断裂伸长率分别为8.85%、2.32、0.38、368.7cN、6.5%,织物正反面总的折皱回复角为441.7°;(4)丝光工艺的影响。以最优埝系数比、烧毛工艺下的股线为原料,NaOH浓度250g/l、温度20℃、时间180s时,股线的性能与织物的抗皱性最佳,此时纱线的断裂强力、断裂伸长率、初始模量、条干变异系数、毛羽值分别为465.9cN、6.3%、2.41N/tex、8.77%、9.76,织物正反面总的折皱回复角为467.4°,相比企业中同种规格的织物折皱回复角提高了2 1.4%。本文的研究说明了纱线的力学性能与织物折皱回复性存在一定的联系,通过改变埝系数比、烧毛、丝光工艺可以改善纱线的结构与力学性能,从而改善织物的抗皱性,为纯棉织物抗皱性的研究奠定了实践基础。(本文来源于《天津工业大学》期刊2019-01-16)
周淑雯[2](2018)在《包覆结构对纱线应变传感器传感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纺织品独特的机械物理性能,已成为可穿戴传感器的最佳平台之一。纱线式传感器具有可嵌入性好,产品设计灵活的特点,既可单独作为传感器应用到人体生理活动状态监测,也可织成织物作为传感器件,受到广泛关注。其中,弹性包覆纱结构是解决纱线传感器的可拉伸性、可逆性和多维应力敏感的优选方案之一。目前大多数研究验证了包覆纱线传感器的传感性能和应用可行性,并没有针对纱线的基本成型结构参数与传感器性能之间的关系做系统研究。包覆纱的结构参数影响着纱线应变传感器的性能,这有益于针对传感性能需要选择相应的纱线成型工艺技术。因此,研究包覆纱线结构参数与传感性能之间的关系,是推进包覆纱线应变传感器的生产及应用的关键。针对包覆纱应变传感器的结构和纱线成型工艺,本课题筛选了满足这种应变传感器的纱线成型方法,并针对主要纱线成型结构参数—包覆度和包覆层数对纱线应变传感器的传感性能的影响,展开传感器成型及性能评价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包覆纱线应变传感器的结构及成型要求,改造纺纱设备,并确定包覆纱线的成型工艺。针对包覆纱应变传感器的结构要求,研究包覆纱线应变传感器的结构原理,设计包覆纱线结构。本课题改造和搭建弹性包覆纱纺纱设备,芯纱采用积极送纱的方式,调节芯纱喂入速度和成纱卷绕速度控制芯纱张力。外包纱采用径向退绕的方式,增加外包纱包覆的张力,使包覆纱包覆紧密。调节卷绕速度和包缠速度的比值,控制纱线的包覆度。成功纺制包覆均匀紧密的纱线,并通过对纺制试样形貌观察,确定纱线最大包覆度为40捻/cm。根据设备参数计算,确定了包覆度从10~40捻/cm的包覆纱线的纺纱工艺参数。(2)针对单层包覆纱线应变传感器,研究纱线包覆度对其传感性能的影响。以氨纶纤维做芯纱,锦纶复丝为外包纱,制作包覆度为10~40捻/cm的单层包覆纱。采用原位聚合法对包覆纱进行导电处理,制备包覆纱线应变传感器。采用纱线反复拉伸平台和安捷伦39470型数据采集卡,同步采集拉伸过程中的纱线电阻,以及在光学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纱线的表面形态。针对传感器传感敏感度,测试导电纱线单程拉伸应变至100%时的电阻变化,依据灵敏度公式计算其灵敏度。测试时纱线被以2mm/s的速度匀速拉伸,电阻采集频率为250ms/次。结果表明,单层包覆纱线应变传感器的灵敏度随包覆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小应变下,随着纱线拉伸灵敏度变大,达到某一应变时,纱线拉伸,灵敏度开始减小并逐渐稳定为一固定值。针对传感器的响应重复性,测试在最大拉伸应变为20%、循环拉伸100次时导电纱线的电阻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包覆度的增加,单层包覆纱线应变传感器的重复性变差。针对传感器的敏感阈值,采用应变逐步减小的方法,依次采集单层包覆纱线应变传感器在拉伸速度为0.5mm/s和拉伸应变分别在5%、2%、1%和0.5%时的电阻值。结果表明,单层包覆纱线传感器在应变为0.5%时呈现电阻随应变的明显变化。(3)针对双层包覆纱线应变传感器,研究不同包覆度对其传感性能的影响,并对比分析单层和双层包覆应变传感器传感性能之间的差异,并初步验证传感器的在体检测能力。以单层包覆纱线做芯纱,锦纶复丝做外包纱,反向包缠,制作包覆度为20~40捻/cm的双层包覆纱。采用与单层包覆纱线同样的导电处理方式和测试方法。针对传感灵敏度,双层包覆纱线应变传感器的灵敏度先增加后减小,并逐渐趋于一固定值,且灵敏度随着包覆度的增加而增大,这与单层包覆纱线传感器的规律一致。但是在同一包覆度下,单层包覆纱线应变传感器比双层的灵敏度高。针对传感器的重复性,随着包覆度的增加,双层包覆纱线传感器的重复性越好,这与单层包覆纱线传感器的变化规律相反。这主要是由于双层包覆纱线被拉伸至同一应变时,就包覆度大的纱线传感器而言,其外层纱线与内层纱线及芯纱的接触紧密,抱合力大,则纱线的拉伸回复性能差。针对传感器的敏感阈值,当应变为0.5%时,双层包覆纱线传感器则产生均匀规律的响应,这与单层包覆纱线传感器一致。因此,包覆度为40捻/cm的双层包覆式传感器的传感性能最优,其灵敏度可达到6.5,具有较好的重复性,能测量最小应变为0.5%的电阻变化。为了进一步验证传感器的在体检测能力,优选传感性能最佳的包覆纱线应变传感器,展开人体肢体运动行为检测实验,检测手指在慢速、中速和快速叁个速度及全弯曲和半弯曲两种运动状态下传感器的响应。结果表明,传感器响应速度随运动频率增加而加快,响应强度随弯曲程度增加而增大。说明包覆纱线传感器应用于人肢体监测时,能够对不同频率和幅度的肢体运动做出相应的响应,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可靠性。通过研究纱线包覆度和包覆层数与应变传感器传感性能的关系,发现包覆度和包覆层数主要影响应变传感器的响应灵敏度和重复性,对其敏感阈值影响不大。并且通过在体检测,验证了其实用性。但是,本课题只是针对包覆纱线应变传感器的在体检测展开了验证性试验,没有对肢体运动检测方面做深入研究,在后期的研究中还需要对其灵敏度与肢体运动建立精确的对应关系。(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18-01-01)
王丽莉[3](2017)在《结构参数对丙纶纱线及织物芯吸性能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纤维间的毛细孔隙是决定纤维材料导湿性能的主体,对纺织面料的湿舒适性具有重要的影响,本课题通过理论模型和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纱线和织物中微观毛细微孔结构与其导水性能的关系,揭示纱线捻度、单丝细度和织物中经纬纱交织产生的交互作用对纱线和织物水分传递行为特征的影响。基于纱线中毛细芯吸孔隙的结构特征及达西定律和毛细管压力方程,建立了N节二维藕节管数学模型,推导出N节二维藕节管标准芯吸时间方程,得到对应于不同加捻程度和不同单丝细度纱线结构参数(加捻程度、不同单丝细度)下多节二维藕节管的芯吸时间曲线,研究结果表明相同单丝细度条件下,低捻长丝纱线比高捻长丝纱线芯吸速率快,且芯吸高度高;相同加捻程度条件下,单丝细度大的长丝纱比单丝细度小的长丝纱芯吸速率快且芯吸高度高。基于纱线和织物内部纤维间孔隙结构特征,借助FLLUENT软件对纱线和织物内部液态水的传递过程进行模拟,研究纱线加捻程度、单丝细度对纱线和织物芯吸性能的影响。分别得到毛细管中水流的速度矢量云图、经纱轴线上的各节管中心线速度和中心点速度,研究结果表明低捻丙纶纱线比高捻丙纶纱线芯吸速度快且芯吸高度高;单丝细度大的纱线比单丝细度小的纱线芯吸速度快且芯吸高度高;低捻织物在刚开始阶段比高捻织物芯吸速度快,随后高捻织物芯吸速度变得比低捻织物快,且高捻织物的芯吸平衡高度高;单丝细度大的织物比单丝细度小的织物芯吸速度快且芯吸高度高。选用300D/64F和600D/58F丙纶长丝纱纺制不同捻度和单丝细度的丙纶长丝纱,并织造出不同结构参数的织物。对纱线和织物进行垂直芯吸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相同单丝细度条件下,低捻长丝纱线比高捻长丝纱线芯吸速率快,且芯吸高度高;相同加捻程度条件下,600D/58F长丝纱比300D/64F长丝纱芯吸速率快且芯吸高度高。实验结果与纱线的理论模型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一致。(2)相同单丝细度条件下,初始段低捻织物比高捻织物芯吸速率快,随后高捻织物芯吸速率比低捻织物快,高捻织物的芯吸平衡高度高;相同加捻程度条件下,600D/58F织物比相对应规格的300D/64F织物芯吸速率快,且芯吸平衡高度高,实验结果与织物的数值模拟研究结果一致。本课题借助数学模型和数值模拟的方法从纱线和织物微观结构入手建立纱线和织物结构与其导水性能的关系,得到的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结论一致,为研究纱线和织物芯吸性能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为改善合成纤维及面料的功能性和服用性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天津工业大学》期刊2017-02-24)
刘群,徐广标,王向钦[4](2015)在《叁种耐高温纱线的结构与性能测试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玄武岩、芳纶、PTFE(聚四氟乙烯)等纱线广泛应用于高温过滤领域。对这叁种纱线的结构形态、力学性能、热学性能进行测试评价。结果表明:叁种纱线表面形态光滑,高温下纱线表面出现损伤;叁种纱线常温下强度为2.8~5.8 c N/dtex,较常规化纤强度高;比较叁种纱线的拉伸性能发现,PTFE纱线"小张力大变形",形态稳定性差,玄武岩纱线的弹性模量最大,刚度大,芳纶纱线的断裂强度最大,能耐较大外力;经140~260℃高温处理后,叁种纱线的力学稳定性好,相比而言,芳纶纱线经高温处理后强度降低最快,PTFE纱线的强度稍有降低,玄武岩纱线的强度基本保持不变;叁种纱线的勾结强度保持率差别较大,PTFE纱线的勾结强度明显高于其他两种纱线,耐弯曲性较好;叁种纱线的起始分解温度均在500℃以上,热稳定性好;当温度超过500℃时,芳纶、PTFE纱线的热重损失迅速增大,但玄武岩纱线的热重损失较小。(本文来源于《产业用纺织品》期刊2015年08期)
周建尧[5](2015)在《长丝/短纤复合纺纱工艺及纱线结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纺织品轻薄化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国内外掀起了对纱线复合纺纱方法研究的热潮。长丝与短纤的复合迎合了这一市场需求。其中包芯纱因其特殊的结构受到广泛关注,这种纱线在存在很多优点的同时也具有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因此需要寻找新的方法来获得性能更加优异的包芯纱。本文首先设计了一种用于赛络纺包芯纱生产过程中的附加装置,这种装置对于改善赛络纺包芯纱的性能起到了积极作用。第一,通过附加装置中两个轮的定位作用,使得复合纱线的波动减小;第二,为了使得定位作用最大化,通过调节附加装置中2号轮的位置可以改变汇聚点上方长丝与须条的捻度和力矩,使得汇聚点的位置位于1号轮的V型槽中,利用V型槽的形状进一步稳定了加捻叁角区的形状;第叁,长丝与须条以稳定位置关系捻合之后,纱线的捻度经过两次递增,这种先固定位置再逐级加捻的方式使得纱线中长丝和须条的分布更加均匀,纱线质量更加稳定。其次,研究了棉型赛络纺包芯纱纺纱过程中涤纶长丝预加张力、须条间距、捻度的单一因素的变化对纱线性能的影响,这叁个单因素的变化都会对涤长丝/棉赛络纺包芯纱的性能指标,如露丝长度、剥离阻力、断裂强力、断裂伸长率、条干不匀率、毛羽指数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再次,通过正交实验和MATLAB软件综合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涤纶长丝预加张力、须条间距和捻度对纱线性能指标的综合影响,经过最优化实验和分析得到本实验条件下纺制涤长丝/棉赛络纺包芯纱的最优工艺参数为:涤纶长丝预加张力为85c N,须条间距为8mm,捻度为74.1T/10cm;纺制涤长丝/毛赛络纺包芯纱的最优工艺参数组合为:涤纶长丝预加张力为90c N,须条间距为15mm,捻度为75.0T/10cm。最后,通过实验比较使用附加装置纺制的赛络纺包芯纱、未使用附加装置纺制的赛络纺包芯纱和传统包芯纱的性能,探讨了赛络纺包芯纱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由于赛络纺包芯纱纺纱过程中,两个粗纱须条保持一定间距,并且主动缠绕芯丝,汇聚点上方和汇聚点处的两次加捻作用使得纱线内应力均衡,所得到的纱线结构紧密、质量稳定,各项性能均优于传统包芯纱,尤其是露丝长度和剥离阻力这两个性能指标。使用附加装置的赛络纺包芯纱的各项性能均优于未使用附加装置的同种纱线,证实了本文最初设计的附加装置能够起到改善赛络纺包芯纱性能的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安工程大学》期刊2015-03-22)
张才前,姚菊明[6](2015)在《纤维结构对涤纶仿毛纱线芯吸性能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多孔涤纶纤维、Coolmax、普通涤纶纤维仿毛纱线芯吸性能进行研究,通过改变纱线线密度和测试温度,探讨不同条件下染色液体在纱线上芯吸高度与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多孔结构涤纶仿毛纱线芯吸性能最好;温度对纱线芯吸性能影响显着,但是在0~30 min内温度对Coolmax和普通涤纶纤维仿毛纱线影响不显着。在相同捻度下,Coolmax和普通涤纶纤维仿毛纱线密度越细的芯吸性能越好,但纱线线密度对多孔结构的涤纶纤维纱芯吸性能影响不大。(本文来源于《毛纺科技》期刊2015年01期)
王振杰,孔彩珍,王妮,赵瑞芝,王学利[7](2014)在《改性共聚酯纱线结构及其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探究了不同改性共聚酯纤维在相同纺纱工艺条件下纯纺纱线的结构及性能,并与相同工艺下的纯棉和纯涤纱线作对比,分析比较了短纤纱间的性能差异,再对其中2#改性共聚酯纤维与棉不同混纺比的混纺纱进行结构性能分析。发现:纯纺纱中,共聚改性聚酯2#短纤纱强力较纯棉低,仿棉聚酯3#、4#纱线单强高于纯棉;各共聚改性纤维间纯纺纱线条干差异不大,但均较纯涤、纯棉纱线差;混纺纱中,断裂强度随着棉的含量增加而增大,断裂伸长率则相反;随着棉含量增加,纱线条干性能整体变优。(本文来源于《上海纺织科技》期刊2014年07期)
M,J.Doshi,杨茹[8](2014)在《常压下纱线结构和热丝光处理对织物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丝光处理是一个常规的化学过程,可用于提高棉织物的拉伸强度、可染性和光泽度。织物的几何结构和纱线结构对织物性能影响也很大。研究结果显示紧密纺纱线相比传统、环锭纺纱线纤维迁移率和迁移幅值都高。纤维迁移使紧密纺纱线的纺纱叁角最小化,且堆积密度更高。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紧密纺纱线在韧性、延伸性和毛羽方面具有更好的纺纱性能。研究比较了相同纤维组成及织物结构条件下,热丝光前后紧密纺纱线和传统环锭纺纱线的织物性能。(本文来源于《国际纺织导报》期刊2014年04期)
陈慰来,万林焰,易定红[9](2014)在《T800弹性纱线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的测试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最新T800弹性纱线的微观结构及力学性能进行研究。采用扫描电镜对T800弹性纱线的横截面和纵向结构进行分析,采用Nicolet 5700红外测试仪测试其红外光谱,推断其含有I、Cl、F和N元素,而普通涤纶大分子链只含有C、H、O;采用DSC测试并计算其结晶度为5.8%,可推断出纤维大分子、基原纤排列不是很规整,缝隙空洞大且多,同时测试并比较3种不同线密度的T800弹性纱线的拉伸和弹性性能,得出其线密度越小,强度和弹性越大。通过对3种规格T800弹性纱线的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的研究,得出8.33 tex纱线综合性能最好。(本文来源于《纺织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隋智慧,宋佳,张磊,魏宇姣[10](2013)在《胶原蛋白接枝改性亚麻纱线的结构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改善亚麻纱线的使用性能,研究了胶原蛋白改性亚麻纱线的结构及性能变化。先采用氢氧化钠溶液对亚麻纱线进行预处理,然后经氯乙酸处理得到含羧甲基的亚麻纱线,再利用明胶蛋白溶液对含羧甲基的亚麻纱线进行接枝改性处理,并用活性蓝染料对改性亚麻纱线进行染色试验。采用红外光谱、XRD、SEM等方法对改性亚麻纱线的结构进行表征与分析。同时,测定改性亚麻纱线的断裂强力、断裂伸长率及对活性蓝染料的吸尽率、固色率。结果表明,含羧甲基的亚麻纱线与明胶蛋白以化学键结合;不同明胶溶液的质量浓度对胶原蛋白的接枝率有一定影响;经明胶蛋白接枝改性后,亚麻纱线的断裂强力损失较小,断裂伸长率提高,而其对活性染料的吸尽率和固色率则明显提高。(本文来源于《上海纺织科技》期刊2013年09期)
纱线结构与性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纺织品独特的机械物理性能,已成为可穿戴传感器的最佳平台之一。纱线式传感器具有可嵌入性好,产品设计灵活的特点,既可单独作为传感器应用到人体生理活动状态监测,也可织成织物作为传感器件,受到广泛关注。其中,弹性包覆纱结构是解决纱线传感器的可拉伸性、可逆性和多维应力敏感的优选方案之一。目前大多数研究验证了包覆纱线传感器的传感性能和应用可行性,并没有针对纱线的基本成型结构参数与传感器性能之间的关系做系统研究。包覆纱的结构参数影响着纱线应变传感器的性能,这有益于针对传感性能需要选择相应的纱线成型工艺技术。因此,研究包覆纱线结构参数与传感性能之间的关系,是推进包覆纱线应变传感器的生产及应用的关键。针对包覆纱应变传感器的结构和纱线成型工艺,本课题筛选了满足这种应变传感器的纱线成型方法,并针对主要纱线成型结构参数—包覆度和包覆层数对纱线应变传感器的传感性能的影响,展开传感器成型及性能评价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包覆纱线应变传感器的结构及成型要求,改造纺纱设备,并确定包覆纱线的成型工艺。针对包覆纱应变传感器的结构要求,研究包覆纱线应变传感器的结构原理,设计包覆纱线结构。本课题改造和搭建弹性包覆纱纺纱设备,芯纱采用积极送纱的方式,调节芯纱喂入速度和成纱卷绕速度控制芯纱张力。外包纱采用径向退绕的方式,增加外包纱包覆的张力,使包覆纱包覆紧密。调节卷绕速度和包缠速度的比值,控制纱线的包覆度。成功纺制包覆均匀紧密的纱线,并通过对纺制试样形貌观察,确定纱线最大包覆度为40捻/cm。根据设备参数计算,确定了包覆度从10~40捻/cm的包覆纱线的纺纱工艺参数。(2)针对单层包覆纱线应变传感器,研究纱线包覆度对其传感性能的影响。以氨纶纤维做芯纱,锦纶复丝为外包纱,制作包覆度为10~40捻/cm的单层包覆纱。采用原位聚合法对包覆纱进行导电处理,制备包覆纱线应变传感器。采用纱线反复拉伸平台和安捷伦39470型数据采集卡,同步采集拉伸过程中的纱线电阻,以及在光学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纱线的表面形态。针对传感器传感敏感度,测试导电纱线单程拉伸应变至100%时的电阻变化,依据灵敏度公式计算其灵敏度。测试时纱线被以2mm/s的速度匀速拉伸,电阻采集频率为250ms/次。结果表明,单层包覆纱线应变传感器的灵敏度随包覆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小应变下,随着纱线拉伸灵敏度变大,达到某一应变时,纱线拉伸,灵敏度开始减小并逐渐稳定为一固定值。针对传感器的响应重复性,测试在最大拉伸应变为20%、循环拉伸100次时导电纱线的电阻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包覆度的增加,单层包覆纱线应变传感器的重复性变差。针对传感器的敏感阈值,采用应变逐步减小的方法,依次采集单层包覆纱线应变传感器在拉伸速度为0.5mm/s和拉伸应变分别在5%、2%、1%和0.5%时的电阻值。结果表明,单层包覆纱线传感器在应变为0.5%时呈现电阻随应变的明显变化。(3)针对双层包覆纱线应变传感器,研究不同包覆度对其传感性能的影响,并对比分析单层和双层包覆应变传感器传感性能之间的差异,并初步验证传感器的在体检测能力。以单层包覆纱线做芯纱,锦纶复丝做外包纱,反向包缠,制作包覆度为20~40捻/cm的双层包覆纱。采用与单层包覆纱线同样的导电处理方式和测试方法。针对传感灵敏度,双层包覆纱线应变传感器的灵敏度先增加后减小,并逐渐趋于一固定值,且灵敏度随着包覆度的增加而增大,这与单层包覆纱线传感器的规律一致。但是在同一包覆度下,单层包覆纱线应变传感器比双层的灵敏度高。针对传感器的重复性,随着包覆度的增加,双层包覆纱线传感器的重复性越好,这与单层包覆纱线传感器的变化规律相反。这主要是由于双层包覆纱线被拉伸至同一应变时,就包覆度大的纱线传感器而言,其外层纱线与内层纱线及芯纱的接触紧密,抱合力大,则纱线的拉伸回复性能差。针对传感器的敏感阈值,当应变为0.5%时,双层包覆纱线传感器则产生均匀规律的响应,这与单层包覆纱线传感器一致。因此,包覆度为40捻/cm的双层包覆式传感器的传感性能最优,其灵敏度可达到6.5,具有较好的重复性,能测量最小应变为0.5%的电阻变化。为了进一步验证传感器的在体检测能力,优选传感性能最佳的包覆纱线应变传感器,展开人体肢体运动行为检测实验,检测手指在慢速、中速和快速叁个速度及全弯曲和半弯曲两种运动状态下传感器的响应。结果表明,传感器响应速度随运动频率增加而加快,响应强度随弯曲程度增加而增大。说明包覆纱线传感器应用于人肢体监测时,能够对不同频率和幅度的肢体运动做出相应的响应,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可靠性。通过研究纱线包覆度和包覆层数与应变传感器传感性能的关系,发现包覆度和包覆层数主要影响应变传感器的响应灵敏度和重复性,对其敏感阈值影响不大。并且通过在体检测,验证了其实用性。但是,本课题只是针对包覆纱线应变传感器的在体检测展开了验证性试验,没有对肢体运动检测方面做深入研究,在后期的研究中还需要对其灵敏度与肢体运动建立精确的对应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纱线结构与性能论文参考文献
[1].孙晶.纯棉纱线结构与性能对织物抗皱性能的影响[D].天津工业大学.2019
[2].周淑雯.包覆结构对纱线应变传感器传感性能的影响[D].东华大学.2018
[3].王丽莉.结构参数对丙纶纱线及织物芯吸性能影响的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7
[4].刘群,徐广标,王向钦.叁种耐高温纱线的结构与性能测试评价[J].产业用纺织品.2015
[5].周建尧.长丝/短纤复合纺纱工艺及纱线结构性能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5
[6].张才前,姚菊明.纤维结构对涤纶仿毛纱线芯吸性能影响研究[J].毛纺科技.2015
[7].王振杰,孔彩珍,王妮,赵瑞芝,王学利.改性共聚酯纱线结构及其性能分析[J].上海纺织科技.2014
[8].M,J.Doshi,杨茹.常压下纱线结构和热丝光处理对织物性能的影响[J].国际纺织导报.2014
[9].陈慰来,万林焰,易定红.T800弹性纱线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的测试与分析[J].纺织学报.2014
[10].隋智慧,宋佳,张磊,魏宇姣.胶原蛋白接枝改性亚麻纱线的结构与性能研究[J].上海纺织科技.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