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弥散张量成像,纤维束密度成像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论文文献综述
金玮,李跃华,李斌,郭晓莉[1](2019)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和纤维束密度成像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诊断中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磁共振纤维束密度成像(TDI)是一种新兴的基于DTI的成像技术,目前在临床应用上处于起步阶段。该文对两种技术的原理和临床应用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并作了总结和展望。(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器械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李丹菲,陈自谦,王晓阳[2](2019)在《脊髓弥散张量白质纤维束成像技术(DTI)在脊髓损伤诊断及预后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弥散张量成像(DTI)对脊髓损伤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神经外科可疑脊髓损伤患者15例,均行弥散加权多次激励分段读出平面回波成像序列(RESOLVE)扫描,通过连续示踪纤维分配算法对白质纤维束进行重建,并且将结果与T2-3D序列进行匹配,得到的融合图像用于评估脊髓白质纤维束是否正常、移位或者中断,定义白质纤维束破坏≤1/3为轻度损伤,1/3<白质纤维束破坏<2/3为中度损伤,白质纤维束破坏≤2/3为重度损伤,利用统计学方法计算白质纤维束损伤程度与患者出院时病情对比入院时病情变化的相关性,患者住院时间均在7天以上,病情变化包括恶化、好转、无明显变化。(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暨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资料汇编》期刊2019-08-22)
孙春蕾[3](2019)在《瘤周纤维束弥散张量成像纤维密度指数在胶质瘤分级中的应用价值及与Ki-67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在胶质瘤瘤周纤维束弥散张量成像(DTI)定量参数研究中,纤维密度指数(FDi)与其他DTI定量参数相比较在鉴别诊断胶质瘤分级中的应用价值及其与Ki-67的相关性。方法:本实验回顾性收集2015年8月至2018年8月期间入我院治疗并行DTI检查的脑肿瘤患者125例,将不符合实验要求的患者排除后共纳入病理证实为胶质瘤的脑肿瘤患者45例,其中高级别胶质瘤25例,低级别胶质瘤20例,收集整理45例胶质瘤患者的所有临床资料,登记全部患者病理免疫组化结果中肿瘤Ki-67阳性表达率。应用DSI-studio软件对纳入患者的DTI原始数据校正后处理。纤维束重建数量受后处理软件参数FA阈值的影响,首先比较45例胶质瘤患者在不同FA阈值下得到的重建纤维束的纤维密度指数FDi值的差别,确定后处理软件重建纤维束最佳FA阈值,然后在最佳FA阈值下进行纤维束重建。DTI重建得到FA、MD灰度图、FA彩码图等,依据FA彩色编码图,在肿瘤瘤体最大层面及其上下2-3个层面选择瘤周纤维束显示最佳层面手动勾画ROI,确保ROI位于纤维束内。分别在紧邻肿瘤的可被辨别的瘤周纤维束、对侧正常大脑半球与瘤周纤维束相对应的纤维束上勾画ROI,记录并计算高低级别两组胶质瘤瘤周纤维束、对侧大脑半球对应纤维束ROI内的纤维密度指数FDi值、各向异性分数FA值、平均扩散系数MD值及其各相对值(rFDi、rFA、rMD)。使用SPSS 25.0及MedCalc 15.2.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45例胶质瘤患者在不同FA阈值下重建纤维束FDi值的差别,确定重建纤维束最佳FA阈值;在最佳FA阈值下重建纤维束,比较高、低级别两组胶质瘤瘤周纤维束FDi值、FA值、MD值及其各相对值(rFDi、rFA、rMD)的差异,通过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ROC)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进行诊断效能比较;比较高、低级别组胶质瘤肿瘤的Ki-67阳性表达率,并分析其与胶质瘤瘤周纤维束FDi值、rFDi值的相关性。结果:1.FA阈值=0.10时,正常侧重建纤维素FDi值略高于肿瘤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1);FA阈值=0.16、0.22、0.28时,叁组正常侧重建纤维素FDi值均明显高于肿瘤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A阈值=0.16、0.22、0.28时,叁组正常侧重建纤维束FDi值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481)。FA阈值=0.16、0.22、0.28时,FA阈值为0.22时与FA阈值为0.28时肿瘤侧重建纤维束的FDi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874);而FA阈值为0.16时肿瘤侧重建纤维束FDi值明显高于FA阈值为0.22、0.28时。因此0.16为本实验重建纤维束最佳FA阈值。2.设置FA阈值为0.16,测量高低级别胶质瘤瘤周纤维束FDi值、FA值、MD值及其各相对值。高级别胶质瘤瘤周纤维束FDi值、FA值(1.949±0.721、0.385±0.116)及rFDi值、rFA值(0.407±0.177、0.736±0.116)均低于低级别胶质瘤(3.397±0.832、0.483±0.116,0.734±0.158、0.871±0.165),而MD值及rMD值(1.072±0.066mm~2/s、1.344±0.110)比低级别胶质瘤(0.943±0.094mm~2/s、1.218±0.110)高。以上各DTI参数在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下面积均大于0.70,其中FDi值及rFDi值分别对应最大的曲线下面积0.906、0.925。3.低级别胶质瘤Ki-67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高级别胶质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5例胶质瘤患者瘤周纤维束FDi值、rFDi值与肿瘤Ki-67表达水平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0.671、r=-0.501),P<0.05。结论:胶质瘤瘤周纤维束FDi值在术前鉴别高低级别胶质瘤上相比FA值、MD值具有较高诊断效能,且FDi值与肿瘤增殖活性呈负相关,在胶质瘤术前分级及预后判定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期刊2019-02-01)
高鑫洁,唐朝正,徐国军,余秋蓉,杨浩[4](2018)在《基于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探讨皮质脊髓束损伤对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的评估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DTT)研究脑卒中皮质脊髓束(CST)损伤程度与运动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 2012年3月至2013年6月,采集15例慢性期左侧皮质下脑卒中患者(脑卒中组)和15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的弥散张量成像(DTI)数据,运用DTT技术追踪CST,以健康对照组CST模板定量评估脑卒中病灶引起的CST损伤程度,并进一步与Fugl-Meyer评定量表(FMA)作相关性分析。结果脑卒中组的CST损伤值范围为0.00%~29.6%。脑卒中组CST损伤值与腕(r=-0.660, P=0.007)、手(r=-0.813, P <0.001)和腕+手(r=-0.795, P <0.001) FMA评分呈强负相关;与上肢(r=-0.614, P=0.015)和上肢+下肢(r=-0.563, P=0.029) FMA评分呈较强负相关;与下肢FMA评分无显着相关性(r=-0.270,P=0.331)。脑卒中病灶体积大小与各运动功能评分均无明显相关性(P> 0.05)。结论病灶对CST的直接累及程度与脑卒中运动功能损害程度密切相关。DTT定量计算CST损伤值可作为评估脑卒中患者上肢,尤其是手腕部运动功能障碍的一个潜在重要参考指标。(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期刊2018年12期)
李天光[5](2019)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联合神经纤维束示踪技术在脑梗死诊治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脑梗死诊治过程中采取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与神经纤维束示踪技术(DTT)联合检查的效果及价值。方法:研究于2017年7月—2018年4月期间在吉林省通化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集128例脑梗死患者参与,分别为本组患者行常规颅脑磁共振(MRI)检查,以及DTI与DTT联合检查,对比MRI、DTI联合DTT对脑梗死的诊断准确率。结果:DTI联合DTT对脑梗死诊出率显着高于MRI,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脑梗死行DTI联合DTT诊断效果显着,与金标准诊断率无显着差异,因此该种诊断方法可以在临床中进行推广。(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9年01期)
付海洪,付水平,朱昌华[6](2018)在《磁共振弥散张量及纤维束成像在脑梗死预后评估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磁共振弥散张量及纤维束成像(DTT)在脑梗死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60例,将20例病灶和皮质脊髓束(CST)相近者归为A组,将20例CST部分穿过病灶者归为B组,将20例CST全部穿过病灶者归为C组,各组均采取DTT检查,统计各组急性期、慢性早期、慢性期NIHSS评分;比较入院时、2个月后各组ADL评分。结果:A组各时期NIHSS评分最低,C组各时期NIHSS评分最高,B组各时期NIHSS评分居中;入院时、2个月后A组ADL评分最高,C组ADL评分最低,B组ADL评分居中,NIHSS评分变化与ADL变化成反比(P <0. 05)。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及纤维束成像能够评估病灶位置,为医生了解患者神经功能提供借鉴,有助于评估患者预后ADL水平。(本文来源于《医学理论与实践》期刊2018年24期)
潘运达,徐龙春,何乐民,张敏风,张岗[7](2018)在《弥散张量成像纤维束跟踪中噪声去除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弥散张量成像(DTI)中影响纤维束跟踪效果的几种噪声去除方法进行研究。仿真结果表明:高斯平滑滤波、中值滤波和形态学最大最小值滤波对DTI中的噪声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高斯平滑滤波能够去除高频白噪声,引起图像边缘模糊,影响纤维束跟踪的连续性;中值滤波在去除随机噪声的同时,较好地保存了图像细节,能提高纤维束跟踪效果;最大最小值滤波能抑制较大噪声的影响,提高纤维束跟踪的连续性。此外,提出一种联合运用最大最小值滤波和中值滤波的混合滤波去噪法,该方法能更好地抑制噪声对DTI纤维束跟踪的影响,获得了令人满意的跟踪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期刊2018年10期)
宋海民,吴至武,胡坤,冯开明,罗德芳[8](2018)在《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在听神经瘤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术前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DTI)行面神经成像,并联合术中面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术中听神经瘤的面神经保护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2月于该院就诊的听神经瘤11例患者,术前采用面神经DTI显示肿瘤与面神经的关系,术中行面神经动态、电刺激肌电图,并检验DTI对面神经的定位准确与否,术后评估面神经功能。结果患者听神经瘤面神经可通过DTI成像技术显示,面神经均位于肿瘤腹侧,7例位于肿瘤中部1/3,2例位于肿瘤下部1/3,2例位于肿瘤上部1/3,术前定位结果与术中所见吻合率为100%。10例肿瘤全切除,1例内听道部分肿瘤残余。患者面神经均解剖保留,保留率为100%。术后随访1~12个月,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标准Ⅰ级4例,Ⅱ级6例,Ⅲ级1例。结论通过术前面神经DTI定位和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技术,有助于术中定位和保护面神经,可提高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的解剖及功能保留率。(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20期)
李司南,童光磊[9](2018)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下痉挛型脑瘫儿白质纤维束各向异性FA值及粗大运动功能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下痉挛型脑瘫儿白质纤维束各向异性FA值及粗大运动功能。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0月于安徽省儿童医院确诊的3岁以下痉挛型脑瘫患儿60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30例正常儿童为对照组,对两组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测量白质纤维束各向异性FA值,GMFM量表对两组粗大运动进行评测,评估粗大运动功能与FA值关系。结果相同部位观察组FA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A值在部位上胼胝体(CC)最高,皮质脊髓束和内囊后肢ICPL居中,内囊前肢和膝部最低;观察组两次GMFM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次测量GMFM改变值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部位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FA值与GMFM测量值呈正相关(r=0.382、0.401、0.349、0.347,P<0.05),与ICPL的相关性表现最为显着(r=0.443,P<0.05)。结论痉挛型脑瘫儿粗大运动功能障碍与白质纤维束损伤有密切关联,白质纤维束各向异性FA值能够反映运动功能状况,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痉挛性脑瘫运动功能评价。(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导报》期刊2018年19期)
王启章,张祥钦,李玉浩,刘勇,李永坤[10](2018)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对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预测性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在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中的预测性作用。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7年12月收入的脑梗死患者114例,其中END患者46例(END组),非END患者68例(非END组)。在发病24h内完成常规MRI平扫及弥散张量成像扫描,通过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分级,计算表观弥散系数(ADC)和各向异性(FA)值。结果 END组年龄、高血压、空腹血糖及FA值明显高于非END组[(65.94±19.49)岁vs(59.81±22.52)岁,P=0.043;65.22%vs 45.59%,P=0.039;(10.61±3.42)mmol/L vs(7.73±1.84)mmol/L,P=0.032;0.35±0.14 vs 0.26±0.09,P=0.041],且2组DTT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在校正年龄、高血压等因素后,logistic分析显示,空腹血糖(95%CI:1.577~2.859,P=0.019)、DTT分级(95%CI:1.089~2.223,P=0.037)及FA值(95%CI:1.045~1.793,P=0.047)与END相关。DTT分级为END的独立危险因素。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ADC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差值无关(r=0.134,P=0.312),FA值与NIHSS评分差值呈负相关(r=-0.612,P=0.037)。结论 DTT分级及入院时高血糖是END的独立危险因素,FA值与END程度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期刊2018年07期)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评价弥散张量成像(DTI)对脊髓损伤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神经外科可疑脊髓损伤患者15例,均行弥散加权多次激励分段读出平面回波成像序列(RESOLVE)扫描,通过连续示踪纤维分配算法对白质纤维束进行重建,并且将结果与T2-3D序列进行匹配,得到的融合图像用于评估脊髓白质纤维束是否正常、移位或者中断,定义白质纤维束破坏≤1/3为轻度损伤,1/3<白质纤维束破坏<2/3为中度损伤,白质纤维束破坏≤2/3为重度损伤,利用统计学方法计算白质纤维束损伤程度与患者出院时病情对比入院时病情变化的相关性,患者住院时间均在7天以上,病情变化包括恶化、好转、无明显变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论文参考文献
[1].金玮,李跃华,李斌,郭晓莉.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和纤维束密度成像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19
[2].李丹菲,陈自谦,王晓阳.脊髓弥散张量白质纤维束成像技术(DTI)在脊髓损伤诊断及预后中的应用价值[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暨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资料汇编.2019
[3].孙春蕾.瘤周纤维束弥散张量成像纤维密度指数在胶质瘤分级中的应用价值及与Ki-67的相关性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9
[4].高鑫洁,唐朝正,徐国军,余秋蓉,杨浩.基于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探讨皮质脊髓束损伤对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的评估价值[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8
[5].李天光.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联合神经纤维束示踪技术在脑梗死诊治中的应用[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
[6].付海洪,付水平,朱昌华.磁共振弥散张量及纤维束成像在脑梗死预后评估价值[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8
[7].潘运达,徐龙春,何乐民,张敏风,张岗.弥散张量成像纤维束跟踪中噪声去除方法研究[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8
[8].宋海民,吴至武,胡坤,冯开明,罗德芳.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在听神经瘤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8
[9].李司南,童光磊.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下痉挛型脑瘫儿白质纤维束各向异性FA值及粗大运动功能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8
[10].王启章,张祥钦,李玉浩,刘勇,李永坤.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对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预测性作用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