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二次供水系统水质监测的情况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黄晨铭[1](2021)在《北方某城市二次供水军团菌暴露情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索适用于生活饮用水中嗜肺军团菌检测的酶底物法,并应用该方法对北方某城市二次供水开展嗜肺军团菌污染水平调查,分析二次供水中嗜肺军团菌的存在水平及主要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军团菌的暴发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系统考察酶底物检测方法用于生活饮用水中嗜肺军团菌检测的可行性,通过实验探讨不同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对酶底物法检测结果的影响,确定最适培养条件;通过加标比对试验对酶底物法与分离培养法进行定性、定量比较,再用酶底物法对饮用水水样进行嗜肺军团菌检测,并通过血清分型和16S rDNA序列分析对结果进行确证,评估酶底物法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确定检测方法后,对北方某城市二次供水设施的基本情况、嗜肺军团菌污染水平及温度、pH、消毒剂余量、浑浊度、电导率、菌落总数等水质指标展开全面系统的调查和水质分析,并采用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对可能影响二次供水嗜肺军团菌生长的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1)方法研究:嗜肺军团菌酶底物检测方法最适宜培养条件为39℃培养7天,加标试验表明在该条件下嗜肺军团菌回收率范围为98.4%~108.8%;酶底物法与分离培养法比对试验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定性结果具有一致性(P>0.05),定量结果具有显着正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为0.844,P<0.001);采用酶底物法对48份饮用水实际水样进行嗜肺军团菌检测,检出阳性水样4份,经分离培养获得4株菌株,经血清型鉴定分别为1型、7型、10型、15型嗜肺军团菌菌株,经16S rDNA基因测序分析结果表现为两种基因型;44份阴性水样经确证无嗜肺军团菌污染。(2)调查研究:本研究共调查北方某城市二次供水设施304套,结果显示嗜肺军团菌检出率为16.45%(50/304),阳性水样检出浓度范围为1.0~>2272.6 MPN/100mL(检测上限为2272.6 MPN/100mL),其中4份阳性水样检出浓度超出方法检测上限。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菌落总数(P=0.001)和消毒剂余量(P=0.032)是影响二次供水嗜肺军团菌污染的主要因素,此外设备运行年限过长、写字楼类建筑对二次供水嗜肺军团菌污染水平也有一定的影响。结论(1)酶底物法检测饮用水中嗜肺军团菌的最适宜培养条件为39℃恒温培养7天,该方法与分离培养法比较检测结果具有较强的一致性,且操作简单、灵敏度和特异度好、结果易于读取,可用于检测生活饮用水中嗜肺军团菌。(2)北方某城市二次供水存在嗜肺军团菌污染现象,菌落总数增多、设备运行年限过长和写字楼类建筑可能增加二次供水系统中嗜肺军团菌的污染风险,消毒剂余量增加可以减少二次供水系统中嗜肺军团菌的污染风险。
俞芳芳[2](2021)在《苏州市二次供水管理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供水系统在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城市供水能力也是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国人民生活质量的持续提升,许多城市正在使用密集的高层住宅来满足日益增长的房地产消费需求,高层建筑对水压的需求亦不断增加,满足水压要求的最有效的方法是使用二次供水。近几年不少城市开始由传统二次供水管理向创新型二次供水管理转变,比如供水单位的建管一体化,而苏州市二次供水管理办法仍沿用的《苏州市生活饮用水二次供水管理办法(苏府[2011]103号)》,观念陈旧缺乏创新。基于此,研究通过对比《苏州市生活饮用水二次供水管理办法(苏府[2011]103号)》的要求与实践操作,提炼苏州市二次供水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以期更好地满足城市供水需求。文献综述表明,国内外对二次供水管理在不同层次和内容上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探索,既有从城市供水安全角度的理论和实证分析,也有从二次供水建设和卫生管理的等重点领域的大量研究成果。但是,也要看到的是,既有研究成果尚缺乏对二次供水管理从建设到运营维护以及卫生管理的全面的系统阐述和构建,在管理体系上的探索较为薄弱。因此,立足于城市二次供水管理创新的现实和理论需要,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苏州市二次供水管理进行研究,在全面调查和分析苏州市二次供水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从城市二次供水管理创新的四个层面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苏州市二次供水管理内容包含二次供水的监督管理、建设管理与运行管理,其中二次供水监管主体以地方政府和供水主管部门为主,建设管理主体为建设单位,运行管理主体为二次供水单位。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当前苏州市二次供水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物业单位参与不足、二次供水设施清洗和消毒不符合要求、二次供水运行人员健康管理不符合要求、二次供水故障通知不及时、二次供水监管主体不明确、二次供水水质监测重视度不足、二次供水竣工验收重视度不足、二次供水备案不充分等。而造成苏州市二次供水管理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机制不科学、管理方法不智能、管理保障不科学。最后,论文提出了从构建二次供水管理新体制、打造二次供水管理新机制、开创二次供水管理新局面、加强二次供水管理新保障等四个方面去创新苏州市二次供水管理的对策建议。
吴玉贤[3](2021)在《城市二次供水远程监控系统设计》文中指出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许多高层建筑应运而生,原来的城市供水已不能满足高层居民的用水需求,因此二次供水系统已成为必不可少的设施。二次供水系统是城市供水管网系统的重要环节,是保证城市高层住宅正常供水的优势,体现在很多方面。许多早期的二次供水系统的供水性能存在严重问题,包括高层建筑设计设施老化,系统设计不良,管理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对高层住宅水质造成严重影响,给整个城市的供水系统带来了巨大的隐患。因此,有必要研究和设计一种符合需求的新型城市二次供水远程监控系统。本文通过系统归纳和综合分析,深入研究了现代城市社区现有远程供水系统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城市供水系统的发展趋势。通过VPN网络框架,设计了二次供水远程监控统一管理平台。根据二次供水系统的需要,在建立二次供水终端和监控视频中心之间的同步输送数据时,必须注意VPN网络的安全性、稳定性和稳定性。城市二次供水远程监控系统平台选用Fame View组态软件,操作人员可通过IE浏览器访问组态软件的画面和数据。系统采用研华科技的基于B/S模式的组态软件Web Access来设计上位机界面,通过Internet或intranet来完成系统上位机的整个工程设计、数据库相关设备、屏幕构建和软件管理,在本地或异地均可通过浏览器操作。系统利用PLC控制和PID调节功能,采用变频调速技术实现恒压输出自动供水。其核心操作方式是根据恒压供水系统中水泵的运行状态和转换过程设计的PLC控制程序。实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城市二次供水远程监控系统可以有效降低管理企业的管理成本和经营成本,大大提高了城市供水管理水平和供水专业管理水平,节约了成本。该系统采用物联网技术、智能移动终端技术和移动GIS技术,实现了对泵房的全程监控和无人值守运行,实现了科学调度,有效提高了城市二次供水过程中的应急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了供水量。降低运营管理成本,提高供水服务质量。本文创新的提出基于物联网的城市二次供水系统的设计原则,从整体框架和管理的框架泵室到监控平台。结合市内现有的二次供水情况,综合管理平台框架,为子泵间的关联和通信提供了简单有效的解决方案。
赵锂[4](2020)在《建筑与小区二次加压与调蓄供水水质保障技术》文中指出0引言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与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率逐年提升,目前我国城镇化率约为57%,到2035年,预计将达到70%。由于我国人口总数为14亿人,为节约土地资源,我国城镇建设了大量的高层建筑及超高层建筑。市政供水管网的压力、流量难以满足这些建筑的要求,需要对市政管网供水进行二次加压或调蓄供水,这已经成为城镇市政供水系统在建筑与小区的最主要形式。
北京物业管理行业协会[5](2020)在《老旧小区供水系统改造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前言1980年至2000年建成的全国老旧小区住宅建筑面积达80亿平方米,地产每年的开工面积从最初2000年的每年6亿平米到今天80亿平米。以北京为例,根据北京市住建委的资料显示,"年龄"超过30岁的老旧居民楼保有量约4万栋。老旧小区硬件破损不堪,能耗高,物业公司维护成本高;因建管不当而引起的水量、水质、水压问题成为业主投诉的重要因素;因泵房缺乏反恐防护而带来极大的风险隐患等问题频发。从国家到地方,
李雄[6](2020)在《二次供水余氯补加装置的研发与应用》文中提出二次供水设施的广泛使用有效缓解了高层建筑供—用水矛盾,已成为城镇供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二次供水设施处极易发生二次污染,对用户的饮水安全有潜在的威胁。二次供水水质变差主要包括供水系统末端余氯损耗严重,水箱内发生二次污染,水力停留时间过长等原因。本研究采用理论研究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次氯酸钠溶液作为消毒剂,并结合二次供水系统的特点构建一种基于增量式PID控制的二次供水水箱加氯消毒系统,系统通过离散化控制实现周期性地反馈调节次氯酸钠的投加量,最终达到稳定控制水中余氯的目的。系统采用多管路投加的方式,以水箱的进水口为主要投加点,根据进水量大小采用按比例投加的方式进行加氯;以水箱出口处为辅助投加点,当水箱出口处水中余氯浓度偏低时,按照模糊控制进行补加氯。在系统进行加氯的过程中,不断检测、分析水箱出水端的余氯浓度,周期性的反馈调节加氯量。本系统主要解决目前二次供水系统普遍存在的水质问题,尤其是供水末端水中自由性余氯不足的问题。将研发的二次供水余氯补加装置及配套的系统应用于西北某市的二次供水设施,分别进行加氯消毒和余氯补加试验研究,从而对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余氯控制效果进行优化和完善。主要的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1)在进行加氯消毒的过程中,应将余氯浓度作为主要控制指标,保证用户龙头水余氯基本达标。将浊度作为一般性控制指标,要求加氯后水的浊度不发生异常。(2)用户的用水模式是导致系统运行不稳定(余氯浓度突变)的最主要原因。分析用户的用水模式,根据其用水特点制定相应的投加模式可以增强系统运行的稳定性。(3)针对用水对加氯效果的影响进行相关优化后,系统具有较强鲁棒性,系统运行稳定性得到明显的改善。将水箱出口处水中余氯浓度控制在0.13 mg/L左右,用户龙头水余氯达标率在95%以上。(4)以一个投加周期内水箱的补水量作为投加周期控制的依据可以加快系统反应的速度。针对投加周期的控制进行相关优化,可以缩短反馈调节的周期,减少系统反应的惰性。将水箱出口处水中余氯浓度控制在0.10 mg/L左右,用户龙头水余氯达标率在96%以上。(5)对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余氯控制进行优化后,基于该系统的余氯补加装置能够适用于各类水质、水量变化较大的二次供水系统。对目前城市供水管网末端等区域遭到破坏的水质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能够为用户的龙头水提供一定的水质保障效果。
张露[7](2020)在《南方某市某区供水系统全流程综合风险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供水系统是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人民生活、生产经济发展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城市供水系统很容易遭到系统事故、蓄意破坏及自然灾害等多方面风险的威胁,这是由于城市供水系统具有系统、复杂、开放性等特点。城市供水系统一旦遭受这些风险威胁,将对居民生活、身体健康及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对供水系统从源头到龙头的全流程风险进行全面识别分析及进一步的风险评价,根据得出的风险评价结果,有针对性的给出风险防范措施以此来降低其风险带来的损失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对提高其供水企业的管理效率,实现指导城市风险管理、优化运行以及安全用水保障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建立了以层次分析法、三角模糊数、模糊综合理论等为理论基础的“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城市供水系统风险评估模型”。在对南方某市某区全流程供水系统水资源构成、水质状况、基础设施、供用水量、生产运营管理等进行全面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找出了供水系统的现状及潜在风险因素,共筛选出23个风险因素指标,并建立了风险层次结构指标体系。利用建立的风险评估模型,对该区全流程供水系统进行风险评价研究。在进一步对供水系统风险因素指标评价结果进行排序分析,发现共有7个风险因素指标超过平均风险权重。在得出各层次风险权重的基础上,进行隶属度调查,得出南方某市某区城市供水系统发生低风险、较低风险、中等风险、较高风险、高风险的概率分别为:7.64%、32.32%、37.65%、18.06%、4.33%。依据隶属度最大原则,可知南方某市某区城市供水系统的风险隶属于t3级别,其风险评定为Ⅲ级,中等风险等级。根据风险接受准则,中等风险为可接受风险范围,但需采取适当的风险防范处理措施,有针对性地降低供水系统对应的指标因素风险以达到降低整个供水系统综合风险来减少损失的目的。根据此风险评价结果,本文结合其自来水直饮改造项目的推进,针对性的给出了南方某市某区供水系统各个环节降低其风险权重的风险防范措施及自来水直饮改造后的水质分析验证内容。
刘雨芯[8](2020)在《典型城镇老旧小区二次供水系统分析及优化》文中研究表明二次供水是一种解决市政管网供水压力无法满足高层建筑中的高楼层用户用水需求矛盾的辅助供水方式,是城市供水系统的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在已建的二次供水工程中容易出现管网漏损率高、水质安全无法保障、设备能耗过高、管理责任不清晰等问题。学者们针对二次供水水质安全以及系统漏损的研究卓有成效,但是对供水节能的工作还值得进一步的研究。本文以节能为重点,对武昌区老旧小区二次供水系统进行了系统分析及优化设计,为同类工程项目设计过程提供借鉴依据。本文结合武昌区老旧小区现有二次供水设施运行情况,分析了老旧小区现状二次供水水质及水压、用水量变化规律和二次供水节能改造方式,总结了水泵-水箱给水系统、屋顶水箱给水系统、气压罐给水系统及叠压供水系统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课题选取了两个小区为研究对象,采用FLOWMASTER一维流体分析软件分别对低位水箱+变频泵供水系统、优化后的低位水箱+变频泵供水系统、不同市政管网余压下的叠压供水系统、优化后的叠压供水系统运行情况进行了仿真模拟,得出结论如下:(1)在市政管网余压充足且波动幅度较小的老旧小区,推荐选用叠压供水方式;在小区外围市政管网余压不足时,推荐选用低位水箱+变频泵供水方式。(2)叠压供水系统的能耗随着市政管网余压降低而增大,在市政管网余压过低时候会出现无水可用的工况。(3)通过增加小流量水泵的泵组优化措施,叠压供水系统也能改善在用水低峰期主泵能耗过高的问题,节能率可达20.81%。低位水箱+变频泵供水系统中,增加小流量水泵供给夜间用水可以降低系统6.12%的能耗。
鲁渊[9](2019)在《基于微博数据的二次供水公众关注及情感倾向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中高楼层建筑主要依靠二次加压的方式供给自来水,这种供水方式被称为“二次供水”。二次供水由于供水方式局限和管理权属混乱,水质差、乱收费和无人管理等现象频发,引发广泛关注。国家四部委2015年2月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城镇居民二次供水设施建设与管理确保水质安全的通知》,明确指出“将保障二次供水安全提升到改善民生和国家反恐战略的高度”。由于二次供水参与主体复杂多样,政府、企业、媒体、民众等社会公众围绕二次供水问题常常发出不同的声音,公众对二次供水的关注焦点与情感认知及其形成机制并不清晰,导致城市供水安全提升方向摇摆不定。因此,论文以微博数据为基础,开展了以下工作:(1)运用程序化扎根理论方法,探究不同参与主体围绕二次供水问题的互动过程。首先通过开放性编码与主轴编码,识别出问题爆料、知识普及等6个主范畴。其次通过选择性编码,提炼出“二次供水主体互动模式”核心范畴,并建立二次供水主体互动模式的理论模型。最后得出结论:二次供水主体间的信息循环推动作用与相关主体的知识普及、产品推广减少了二次供水问题发生,实现了二次供水主体互动的良性循环。(2)结合大数据研究方法,探究公众对二次供水的关注焦点、焦点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首先根据范畴分类结果,分析公众对二次供水的关注情况,并得出结论:不同参与主体发布的二次供水信息都能引发较高的关注,政府信息中引发关注度最高的为二次供水改造,民众信息中引发关注度最高的为水质和停水问题。其次结合戈夫曼框架理论和Shannon&Weaver的信息传播模式理论,构建公众对二次供水关注的信息传播与作用机理模型,并提出公众对二次供水关注的影响因素假设,运用OLS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信息接受者地区经济水平、二次供水事件类别、信息发布时间、网络普及率、用户影响力显着影响公众对二次供水的关注度。(3)运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分析公众对二次供水的情感倾向及情感倾向的影响因素。首先通过NLPIR大数据分析平台,对公众的情感倾向进行了计算分析,得出结论:民众对二次供水的负面情感最多。其次结合以往的文献资料,提出二次供水公众情感倾向的影响因素假设,并运用Order Logit回归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政府的活跃度和影响力越高,产生正面情感的概率越高;企业所处环境的感知效应越强,其发布负面情感信息谋取利益的概率越高。论文最后提出政策建议:(1)加强二次供水改造的宣传力度和二次供水知识的普及;(2)加大政府微博平台建设力度,提高其影响力和活跃度,充分利用政府微博的影响力引导二次供水舆论方向;(3)通过供水开放日、软文推广等方式正确引导居民对二次供水的情感认知;(4)加强对二次供水设备的质量监督和二次供水水质的监测力度,保障二次供水安全。
梁思宸[10](2019)在《南方某市某区二次供水系统现状特征解析及水质优化措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监督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二次供水已成为供水安全保障“最后一公里”治理的盲区。论文以南方某区域二次供水为研究对象,系统调研了二次供水现状运行管理特征,识别了水质保障的关键因素;结合关键因素开展了中试模拟实验,掌握了二次供水水质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编制了二次供水运行管理指导手册,指导并评估了二次供水示范工程建设。对128处二次供水点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二次供水整体形势并不乐观,存在建设不规范(57.38%水箱加盖且上锁,39.34%通气孔未设置防蚊虫装置)、设施老化严重(57.81%的二次供水设施已使用9年以上,管材老化比例占31.25%)、管理不规范(84.38%不具有水质监测系统、79.69%不具有视频安防系统)等现象。通过对出厂水、管网水、二次供水、龙头水环节的水质监测及评估,发现水质在二次供水环节水质发生了较大变化,综合达标率由100.00%降至96.65%,浊度、pH、游离氯、细菌总数、铝、铁6项指标出现达标率下降的情况。重点针对其中20处典型二次供水点进行水质分析,发现水质受建设年代、水箱材质、内部位置、管理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水箱材质、内部位置、停留时间等对二次供水水箱水质影响较大。连续运行9周后,水泥材质浊度上升最为明显,并且出现pH超标情况,同时水泥以及瓷砖材质水箱内水样游离氯值较初始值下降较为明显,并且较易滋生细菌。水箱水中丰度最高的是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Actinobacteria(放线菌门),同时硝酸盐还原菌及硝酸盐氧化菌占比均在第三周达到峰值,运行过程中物种丰度及群落多样性逐渐降低。两种不锈钢材质随着水箱运行耐腐蚀能力逐渐增加。针对水箱内部不同位置的分析表明下部水样的浊度均普遍高于上部水样,pH上下位置均存在交叉变化的情况,下部位置的水样其游离氯值普遍低于上部位置的水样,同时细菌总数普遍高于上部水样的细菌总数。各个材质位于水箱下部的样品其物种丰度、群落多样性低于同期的上部样品。48 h停留时间内,水泥以及瓷砖材质余氯衰减迅速,细菌滋生严重,同时水泥水箱内pH值不断升高并在48 h后达到8.97。对水箱流态模拟发现,现有水箱存在较大范围的死水区,使用中死水区容易因停留时间过长而造成水质恶化。瓷砖材质由于保持余氯浓度的能力较差,易发生细菌滋生等原因不适宜作为二次供水水箱材质;水泥材质由于余氯衰减快,pH易升高等原因不适宜作为二次供水水箱材质;而有机玻璃、PP、304不锈钢以及316不锈钢保障水质能力较强,可考虑作为二次供水水箱材质。结合调研及实验结论,编制了《二次供水设施建设与运行维护规程》,重点对水池(箱)设计、管路及其他附属设施设计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同时涉及信息管理系统、运行维护系统等内容。对标准化泵房运行效果进行了监测,余氯、浊度、pH、电导率四项指标均未出现超标情况。
二、对二次供水系统水质监测的情况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二次供水系统水质监测的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北方某城市二次供水军团菌暴露情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背景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国内外饮用水中军团菌污染情况 |
2.2 国内外相关标准 |
2.3 饮用水中军团菌污染影响因素 |
2.4 饮用水中军团菌消毒控制措施 |
2.5 饮用水中军团菌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3 研究内容 |
3.1 饮用水中嗜肺军团菌酶底物测定方法的研究 |
3.2 北方某城市二次供水嗜肺军团菌污染水平调查和影响因素分析 |
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饮用水中嗜肺军团菌酶底物检测方法的研究 |
1 方法原理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仪器与材料 |
2.2 培养条件探索 |
2.3 方法比对 |
2.4 方法确认 |
3 结果和分析 |
3.1 培养条件 |
3.2 方法比对 |
3.3 方法确认 |
4 讨论 |
4.1 培养条件 |
4.2 方法可行性 |
5 小结 |
第三章 北方某城市二次供水嗜肺军团菌污染情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和分析 |
2.1 二次供水设施设备和水质的情况 |
2.2 二次供水嗜肺军团菌检测情况 |
2.3 二次供水设备基本情况与嗜肺军团菌检出率的关系 |
2.4 二次供水理化指标、菌落总数与嗜肺军团菌检出率的关系 |
2.5 二次供水嗜肺军团菌检测结果与各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3 讨论 |
3.1 二次供水设施基本情况 |
3.2 二次供水水质卫生和嗜肺军团菌检测情况 |
3.3 二次供水嗜肺军团菌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3.4 措施及建议 |
4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创新性 |
3 不足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 |
个人简历 |
致谢 |
(2)苏州市二次供水管理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现状评述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三)论文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二次供水管理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二次供水管理的概念界定 |
一、二次供水 |
二、二次供水管理 |
第二节 二次供水管理的理论基础 |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 |
二、委托代理理论 |
三、政府规制理论 |
第二章 苏州市二次供水管理现状 |
第一节 苏州市二次供水管理主体 |
一、政府监管部门 |
二、供水执行单位 |
第二节 苏州市二次供水管理内容 |
一、二次供水的监督管理 |
二、二次供水的建设管理 |
三、二次供水的运行管理 |
第三节 苏州市二次供水管理效果 |
一、二次供水设施运行效率 |
二、二次供水水质检测质量 |
第三章 苏州市二次供水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苏州市二次供水管理问卷调查 |
一、调查问卷设计 |
二、问卷调查过程 |
三、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 |
第二节 苏州市二次供水管理问题分析 |
一、二次供水运行管理问题 |
二、二次供水监督管理问题 |
三、二次供水建设管理问题 |
第四章 苏州市二次供水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管理体制不健全 |
一、责任主体不明确 |
二、管理制度文件待完善 |
三、监督管理体制欠缺 |
第二节 管理机制不规范 |
一、设计选型随意性强 |
二、运营管理规范性不足 |
三、二次供水价格待规范 |
第三节 管理方法不智能 |
一、智慧化水平低 |
二、缺乏高效运维管理手段 |
三、缺乏事前预警机制 |
第四节 管理保障机制不科学 |
一、运行安全维护不到位 |
二、人员专业性不足 |
三、监督考核体系欠缺 |
第五章 创新苏州市二次供水管理的思考 |
第一节 构建二次供水监督管理新体制 |
一、协调多主体责任关系 |
二、完善供水管理法律法规 |
三、规范化二次供水监管体系 |
第二节 打造二次供水运行管理新机制 |
一、实现二次供水设备设计的统筹管理 |
二、促进二次供水运营维护的专业化 |
三、建立标准化二次供水运维收费机制 |
第三节 开创二次供水管理信息支撑新局面 |
一、建设信息化系统实现智慧管理 |
二、建立数据共享中心实现全过程管理 |
三、构建智能预警体系及时诊断故障 |
第四节 强化二次供水管理多维保障新标准 |
一、构建培训体系强化人员保障 |
二、构建自动化检测系统强化安全保障 |
三、构建监督考核体系强化管理保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城市二次供水远程监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城市供水信息化的重要性 |
1.1.2 供水物联化 |
1.1.3 以物联网为基础的二次供水统一平台的作用 |
1.2 二次供水研究现状 |
1.2.1 二次供水技术的发展历程 |
1.2.2 供水系统研究现状 |
1.3 城市二次供水系统发展趋势 |
1.4 论文研究课题 |
1.4.1 论文的研究工作 |
1.4.2 论文的内容组织结构 |
第二章 二次供水远程监控系统需求分析与总体框架 |
2.1 城市供水特性 |
2.2 城市供水需求分析 |
2.2.1 供水系统对安全性需求 |
2.2.2 供水系统对信息化管理的需求 |
2.3 二次供水监控系统需求分析 |
2.3.1 需求分析 |
2.3.2 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
2.4 二次供水监控系统功能分析 |
2.5 以物联网为基础的二次供水监控系统设计原则 |
2.6 以物联网为基础的二次供水监控系统整体框架 |
2.7 以物联网为基础的二次供水统一平台的结构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设计 |
3.1 二次供水泵房控制监控系统设计 |
3.1.1 二次供水控制监控系统总体设计 |
3.1.2 系统设备选型说明 |
3.2 传输网络系统设计 |
3.2.1 二次供水网络需求 |
3.2.2 网络系统简介 |
3.2.3 网络技术简介 |
3.2.4 二次供水系统VPN网络设计 |
3.3 监控中心设计 |
3.3.1 设计原则 |
3.3.2 监控平台设计指标 |
3.3.3 监控中心主要硬件设备功能设备 |
3.3.4 监控中心调度管理功能详细设计 |
3.4 软件系统的设计 |
3.4.1 上位机界面设计 |
3.4.2 PLC软件程序设计 |
3.4.3 Fame View组态软件的系统设置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设备和系统调试 |
4.1 二次供水现场控制设备调试 |
4.1.1 设备电源调试 |
4.1.2 数据采集信号调试 |
4.1.3 输出信号调试 |
4.1.4 功能测试 |
4.1.5 通讯测试 |
4.2 系统调试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建筑与小区二次加压与调蓄供水水质保障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二次加压与调蓄供水系统方式 |
1.1 二次加压与调蓄的方式 |
1.2 供水方式选择 |
1.3 超高层建筑中间转输水箱 |
2 管道的材质与布置 |
2.1 管材选用 |
2.2 管道的布置 |
2.2.1 室外给水管道布置 |
2.2.2 室内给水管道布置 |
3 二次加压与调蓄供水系统的水质监测 |
3.1 在线水质监测 |
3.2 定期公示水质 |
4 二次加压与调蓄供水设施的管理与智慧信息管理系统 |
4.1 管理模式 |
4.2 智慧信息管理系统 |
5 结语 |
(5)老旧小区供水系统改造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第一章老旧小区供水系统改造背景 |
1.1老旧小区供水系统改造需求 |
1.1.1改善民生需求 |
1.1.2未来发展趋势 |
1.2老旧小区供水系统现状 |
1.2.1供水现状规模 |
1.2.2供水方式 |
1.2.3供水各方主体责任 |
1.2.4供水改造现状及模式 |
1.3老旧小区供水系统改造政策支持 |
1.3.1国家政策 |
1.3.2地方政策 |
1.3.3相关法规与规范性文件 |
第二章老旧小区供水系统改造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
2.1供水问题 |
2.1.1水质二次污染 |
2.1.2水压难以保障 |
2.1.3用水量统计困难 |
2.1.4泵房布置不合理 |
2.1.5供水方式陈旧 |
2.1.6配套设施老旧 |
2.1.7维修效率较低 |
2.2改造资金来源问题 |
2.2.1旧改资金来源 |
2.2.2运行维护资金 |
2.3改造实施问题 |
2.3.1改造实施标准不统一 |
2.3.2改造实施技术方案不匹配 |
2.3.3供水设施改造牵头组织协调难 |
2.3.4供水设施基础资料缺失 |
2.3.5管网改造施工难度大 |
2.3.6泵房改造空间狭窄 |
2.3.7改造期间影响居民用水 |
2.4改造后运行维护服务问题 |
第三章老旧小区供水系统改造方案 |
3.1改造标准及流程 |
3.1.1改造标准 |
3.1.2改造流程 |
3.2实施方案/解决方案 |
3.2.1供水安全保障措施 |
3.2.2泵房改造方案 |
3.2.3管理水平提升方案 |
第四章进一步完善老旧小区供水系统改造建议 |
4.1政策引领支持 |
4.2行业辅助推广 |
4.2.1物业行业协会 |
4.2.2其他相关行业协会 |
4.3各方推动落实 |
4.3.1业主方 |
4.3.2物业服务企业 |
4.3.3供水改造服务企业 |
附老旧小区供水系统改造试点示范工程及产业化推广 |
结语 |
(6)二次供水余氯补加装置的研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水质安全的重要性 |
1.1.2 二次供水的现状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的内容 |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反馈加氯系统的设计 |
2.1 系统概要设计 |
2.1.1 二次供水系统运行特点 |
2.1.2 次氯酸钠衰减规律探究 |
2.1.3 系统设计思路 |
2.2 加氯系统的构建 |
2.2.1 系统构建的理论基础 |
2.2.2 系统的组成及原理 |
2.2.3 比例控制的前馈投加 |
2.2.4 增量式的反馈调节 |
2.2.5 模糊控制的余氯补加 |
2.3 余氯控制的方式 |
2.3.1 余氯控制的特点 |
2.3.2 离散化控制 |
2.3.3 复合环控制 |
2.4 水质在线监测 |
2.5 本章小结 |
3 余氯补加装置开发 |
3.1 功能模块设计 |
3.1.1 加氯模块 |
3.1.2 检测模块 |
3.1.3 通信模块 |
3.2 算法设计及编程 |
3.2.1 算法设计 |
3.2.2 系统编程 |
3.3 交互设计 |
3.3.1 画面设计 |
3.3.2 软件组态 |
3.4 设备组装 |
3.4.1 设备构造 |
3.4.2 材料清单 |
3.5 本章小结 |
4 加氯消毒试验及系统稳定性研究 |
4.1 加氯消毒试验 |
4.1.1 二次供水设施选取 |
4.1.2 加氯系统的布置 |
4.1.3 药剂投加量确定 |
4.1.4 消毒效果分析 |
4.2 系统运行稳定性优化 |
4.2.1 小区用水特点 |
4.2.2 投加模式制定 |
4.3 系统稳定性优化效果 |
4.3.1 水箱出口处余氯稳定性 |
4.3.2 用户龙头水余氯稳定性 |
4.4 本章小结 |
5 补加氯试验及余氯控制优化 |
5.1 补加氯试验 |
5.1.1 试验水质及供水情况 |
5.1.2 供水系统的特点 |
5.1.3 加氯系统的布置 |
5.1.4 补加量的确定 |
5.2 供-用水模式分析 |
5.2.1 供水情况 |
5.2.2 用水情况 |
5.2.3 用水日变化曲线 |
5.3 余氯控制效果及优化 |
5.3.1 水箱出口处余氯控制 |
5.3.2 用户龙头水余氯控制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附录 |
(7)南方某市某区供水系统全流程综合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课题研究意义及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国外供水系统风险评估研究现状及进展 |
1.2.2 国内供水系统风险评估研究现状及进展 |
1.2.3 供水系统风险评估模型研究现状 |
1.2.4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
1.3.1 课题来源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图展示 |
第二章 风险评价理论及其在城市供水系统中的应用 |
2.1 风险评价的基本理论 |
2.1.1 风险及风险评价的含义 |
2.1.2 风险评价的流程 |
2.1.3 风险评价的方法 |
2.2 城市供水系统中的风险理论 |
2.2.1 城市供水系统的风险分类 |
2.2.2 城市供水系统的风险特征 |
2.3 城市供水系统的风险评价 |
2.3.1 模糊综合评价理论 |
2.3.2 基于FAHP的指标权重确定 |
第三章 供水系统现状潜在风险特征识别 |
3.1 南方某市某区供水系统 |
3.1.1 原水系统 |
3.1.2 制水系统 |
3.1.3 市政配水系统 |
3.1.4 小区及室内给水系统 |
3.1.5 安全管理环节 |
3.2 供水系统诊断分析 |
3.2.1 水质风险 |
3.2.2 基础设施 |
3.2.3 生产运营管理 |
3.3 小结 |
第四章 南方某市某区供水系统风险评价 |
4.1 风险评价的标准 |
4.1.1 风险评价等级 |
4.1.2 风险接受准则 |
4.2 南方某市某区供水系统风险识别 |
4.2.1 原水系统风险识别 |
4.2.2 制水系统风险识别 |
4.2.3 市政配水系统风险识别 |
4.2.4 小区及室内给水系统风险识别 |
4.2.5 安全管理环节风险识别 |
4.3 南方某市某区供水系统风险层次结构指标体系 |
4.3.1 指标体系筛选构建原则 |
4.3.2 确立层次结构指标评价体系 |
4.4 南方某市某区供水系统风险评价 |
4.4.1 评价集的确定 |
4.4.2 因素集的建立 |
4.4.3 各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4.4 确定风险隶属度向量 |
4.4.5 综合评价结果 |
4.5 小结 |
第五章 南方某市某区供水系统风险防范措施及验证 |
5.1 原水系统环节风险防范措施及验证 |
5.1.1 风险防范措施 |
5.1.2 验证内容 |
5.1.3 小结 |
5.2 制水系统环节风险防范措施及验证 |
5.2.1 风险防范措施 |
5.2.2 验证内容 |
5.2.3 小结 |
5.3 市政配水系统环节风险防范措施及验证 |
5.3.1 风险防范措施 |
5.3.2 验证内容 |
5.3.3 小结 |
5.4 小区及室内给水系统环节风险防范措施及验证 |
5.4.1 风险防范措施 |
5.4.2 验证内容 |
5.4.3 小结 |
5.5 安全管理环节风险防范措施及验证 |
5.5.1 风险防范措施 |
5.5.2 验证内容 |
5.5.3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附录 B |
附录 C |
致谢 |
(8)典型城镇老旧小区二次供水系统分析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二次供水方式比较 |
1.3 水泵运行能耗优化分析 |
1.4 二次供水系统优化研究现状 |
1.5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2章 老旧小区供水系统分析 |
2.1 武昌区老旧小区现状供水设施分析 |
2.2 老旧小区用水量变化规律分析 |
2.3 老旧小区二次供水节能改造方式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二次供水系统模型搭建 |
3.1 研究对象选取 |
3.2 水的物性参数及有关水力学公式 |
3.3 老旧小区二次供水实例水力计算分析 |
3.4 模型搭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二次供水系统模拟及优化 |
4.1 模拟及优化目标及基本思路 |
4.2 低位水箱+变频泵供水系统模拟 |
4.3 叠压供水系统模拟 |
4.4 优化方案比较及经济效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基于微博数据的二次供水公众关注及情感倾向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二次供水的公众关注研究 |
1.2.2 二次供水的公众情感倾向研究 |
1.2.3 大数据在公众关注和情感倾向研究中的运用 |
1.2.4 文献梳理小结 |
1.3 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二次供水 |
2.1.2 公众与主体 |
2.1.3 公众关注 |
2.1.4 情感倾向 |
2.1.5 社交媒体与微博 |
2.2 理论基础 |
2.2.1 框架理论 |
2.2.2 扎根理论 |
2.2.3 认知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 |
2.2.4 风险的社会放大理论 |
2.3 大数据技术基础 |
2.3.1 网络爬虫技术 |
2.3.2 文本挖掘技术 |
3 二次供水公众互动的扎根理论研究 |
3.1 研究框架 |
3.2 扎根的适用性分析 |
3.3 数据收集与描述 |
3.4 数据分析 |
3.4.1 开放性编码 |
3.4.2 主轴编码 |
3.4.3 选择性编码 |
3.5 理论阐述 |
3.5.1 二次供水主体互动模式理论阐述 |
3.5.2 公众关注与情感倾向的关系阐述 |
3.6 本章小结 |
4 二次供水公众关注及影响因素研究 |
4.1 公众关注分析 |
4.1.1 公众总体关注分析 |
4.1.2 主体分类分析 |
4.1.3 不同主体关注分析 |
4.2 公众关注影响因素研究 |
4.2.1 理论基础 |
4.2.2 作用机理 |
4.2.3 因素假设 |
4.2.4 模型构建 |
4.2.5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
4.2.6 结果与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二次供水公众情感倾向及影响因素研究 |
5.1 公众情感倾向分析 |
5.1.1 情感倾向的度量 |
5.1.2 不同主体情感倾向分析 |
5.1.3 不同地区情感倾向分析 |
5.2 公众情感倾向影响因素研究 |
5.2.1 理论基础 |
5.2.2 因素假设 |
5.2.3 模型构建 |
5.2.4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
5.2.5 结果与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1 公众关注的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2 公众情感倾向的结论与政策建议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2.1 研究不足 |
6.2.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10)南方某市某区二次供水系统现状特征解析及水质优化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3.1 二次供水现状调研 |
1.3.2 二次供水水质影响因素研究 |
1.3.3 二次供水设施建设与运行维护规程及标准化泵房建设 |
1.3.4 技术路线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二次供水调查方法 |
2.1.1 基本信息现状调研 |
2.1.2 二次供水水质特征调研方法 |
2.2 二次供水水质模拟实验 |
2.2.1 实验装置 |
2.2.2 流程与方法 |
2.2.3 指标测试方法 |
第3章 二次供水系统现状调研 |
3.1 引言 |
3.2 现状特征 |
3.2.1 基本情况 |
3.2.2 硬件设施 |
3.2.3 运行管理 |
3.2.4 现存问题 |
3.3 水质特征 |
3.3.1 综合达标率 |
3.3.2 重点指标达标率 |
3.4 相关性分析 |
3.4.1 与建设年代相关性 |
3.4.2 与水箱材质相关性 |
3.4.3 与水箱内部位置相关性 |
3.4.4 与管理方式相关性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二次供水水质影响因素研究 |
4.1 引言 |
4.2 水箱材质 |
4.2.1 水质指标特征 |
4.2.2 微生物群落特征 |
4.2.3 材质理化特征 |
4.3 水箱内位置 |
4.3.1 水质指标特征 |
4.3.2 微生物群落特征 |
4.3.3 材质理化特征 |
4.4 停留时间 |
4.4.1 水质指标特征 |
4.4.2 流态模拟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二次供水设施建设与运行维护规程及标准化泵房建设 |
5.1 引言 |
5.2 二次供水设施建设与运行维护规程 |
5.2.1 工程设计 |
5.2.2 信息管理系统 |
5.2.3 运行维护管理 |
5.3 标准化泵房建设 |
5.3.1 基础设施改造情况 |
5.3.2 运行维护管理情况 |
5.3.3 运行效果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对二次供水系统水质监测的情况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北方某城市二次供水军团菌暴露情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D]. 黄晨铭.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2]苏州市二次供水管理创新研究[D]. 俞芳芳. 云南财经大学, 2021
- [3]城市二次供水远程监控系统设计[D]. 吴玉贤.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4]建筑与小区二次加压与调蓄供水水质保障技术[J]. 赵锂. 给水排水, 2020(12)
- [5]老旧小区供水系统改造问题研究[A]. 北京物业管理行业协会. 2020年中国物业管理协会课题研究成果, 2020
- [6]二次供水余氯补加装置的研发与应用[D]. 李雄.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
- [7]南方某市某区供水系统全流程综合风险评价研究[D]. 张露. 广州大学, 2020(02)
- [8]典型城镇老旧小区二次供水系统分析及优化[D]. 刘雨芯.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9]基于微博数据的二次供水公众关注及情感倾向影响因素研究[D]. 鲁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10]南方某市某区二次供水系统现状特征解析及水质优化措施研究[D]. 梁思宸.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