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政治】
摘要:马克思主义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起点、逻辑起点和价值起点,在新的历史方位上面临新的历史课题和时代语境,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内涵的思考与阐发贯穿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展开的全过程。习近平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从多个层面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做出正本清源的回答,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形成了新时代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这既奠定了应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干重大问题的理论基础,又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做出了新的历史性贡献。
关键词: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对待科学的理论必须有科学的态度。①马克思主义深刻地改变了并将继续改变中国的命运,然而“每个原理都有其出现的世纪”,诞生于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何以仍“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在新时代中国的历史方位上,怎样认识这一科学理论的时代内涵?对之应秉持怎样的科学态度?这是马克思主义观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观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与态度。马克思主义观影响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象、作用机制及未来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等重大基础性理论问题做出了既承继理论传统又具有时代特征的阐释,形成了较为系统的马克思主义观。本文拟从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时代语境、核心内容及时代意蕴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时代语境
当今世界的图景已经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最初语境相去甚远,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集中体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历史背景下,这既是马克思主义走出20世纪危机的时代,又是马克思主义面临新挑战的时代。
2015年药典中,液相-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法(HPLC-ICP-MS)是常见测定方法之一。由于HPLC-ICP-MS是一种新型元素和同位素分析技术,具有检出限低、动态线性范围宽、干扰少、分析精密度高和分析速度快等优点,可同时完成多元素测定,具有极高的检测效率,是痕量、超痕量元素分析领域最先进的方法之一[9,10]。 因此,采用 HPLC-ICP-MS手段对中药重金属含量进行测定,进而采取质量控制手段,对于规范中药采集、运输、加工饮片及制剂过程中可能引入的重金属进行监控和规范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走出20世纪危机以来的低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无可辩驳的成就为马克思主义正名。科学社会主义曾被普遍地理解为苏联社会主义的同义词,以至于后来的“苏联版马克思主义”也被等同于马克思主义,苏东剧变及由此带来的社会主义运动危机,也就被普遍地归因于马克思主义的危机,从而“历史终结”,这是“马克思遗产历史上的最黑暗的岁月”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成就在新时代呈现出历史性的质变,“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③,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使马克思主义以新的面貌重新聚焦世界眼光,人们不得不以一种新的视角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二是马克思主义依然是“当代资本主义的解码器”。在200年的宏观视域中看当代资本主义,其新发展与必然灭亡之命运并不矛盾。一方面,资本主义整体上的新发展、新变化鲜明地体现出对社会主义因素的借鉴与吸收。另一方面,资本主义进入21世纪仍无法摆脱自身矛盾所导致的危机与冲突。金融危机虽然表现出新的特点,但其生成根源与基本逻辑依然没有改变;此外,“占领华尔街”运动、“阿拉伯之春”等事件更是体现了资本主义自身矛盾在21世纪的空前激化。这两方面再次印证了马克思所揭示的“两个必然”与“两个绝不会”的规律。正如霍布斯鲍姆所说:从未失去当代意义的是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是一种一定历史时代的人类经济模式的看法与他对资本主义不断扩张、不断集中、不断制造危机和不断自我改造的行为模式的分析”④。
第二,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焦点,马克思主义面临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再次引起世界对马克思主义的聚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属性”的争论。自中国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以来,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质疑与毁谤从未间断,且伴随着中国的迅速发展而呈现出日益公开化、尖锐化的趋势。特别是近期由美国挑起的中美经贸摩擦事件,中国是不是走向“国家资本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还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论调又死灰复燃。二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什么”“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不容回避的基本问题。新时代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发展起来以后”的阶段,面对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在此情况下讨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问题,绝大部分同志认识是清醒的、态度是坚定的。但依然存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不透的问题,社会上依然存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模糊甚至错误的认知。“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中国现在搞的不是马克思主义;有的说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意识形态说教,没有学术上的学理性和系统性。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⑤质言之,新时代中国“是否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依然突出,亟待回应。
二、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核心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及“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形成了新时代语境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这主要体现为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观的本体论问题,习近平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出回答。
式中,σh为光学系统的扩散常数,表示点扩散函数的标准偏差.对式(3)做上述类似的操作可以得到调制度分布,表示为
第一,从历史发生学角度阐述马克思主义的来源。马克思主义始于马克思为全人类求解放的崇高理想。马克思的一生是为探索人类解放之崇高理想而不懈奋斗的一生,即使颠沛流离、贫困交加,依然初心不改。马克思主义在对人类文明成果的批判性吸收与超越中成就自我。“没有18、19世纪欧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⑥马克思主义是在为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丰富与发展的实践的产物。
HPLC-QAMS同时测定复方黄芩片中6种活性成分的含量……………………………………………………… 胡 丹(11):1510
第二,从理论体系结构的视角分析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习近平从内容结构与形态结构两个方面做出了阐述。就内容构成而言,马克思主义“主要由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构成”⑦。就形态结构而言,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由他们的承继者们基于具体的实践发展而不断更新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形成了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理论形态。虽然在方针政策与实际工作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但它们之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绝不是彼此割裂或根本对立的。
第三,从理论品格的角度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属性。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习近平强调,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理论属性、最鲜明的理论品格,坚定的人民立场是其具有跨时空影响力的根本原因所在。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其科学性在于它超越了抽象道德伦理的空想,揭示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指明了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现实途径。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显著特征。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哲学,而是致力于改造世界的实践的理论,在实践中形成、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始终立于时代前沿、回应时代问题的开放的理论,是随着实践变化而发展的行动指南。
第四,从价值论角度澄明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马克思主义既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局限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而是致力于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宏观进程中揭示历史发展规律,“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⑧。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必然选择和强大思想武器,是关涉中国共产党人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总开关”,为其提供行动指南和精神上的“钙”。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单因素分析采用t检验或x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如果说“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观的本体论问题,那关于“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则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方法论问题,是在书斋之外衡量“真假马克思主义”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指出,对待科学的理论必须有科学的态度。
第一,坚持问题导向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在推动理论发展过程中的贯彻。马克思认为,问题是“支配一切个人的时代之声”;“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问题意识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的思维主线,也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钥匙。以“人类如何获得解放”这一问题为轴心,对“共产主义能不能实现、怎样实现”“如何组织工人运动由自发走向自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的追问,组成了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向前发展的线索。在此意义上,马克思主义170年的发展史正是以问题为导向的理论创新史。习近平把问题视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起点和动力源,强调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突破口”,也是抓好各项工作“牛鼻子”的关键一招。此外,坚持问题导向也是传承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学风的必然要求,“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回答普遍关注的问题”,“防止空对空、两张皮”。
习近平把坚持与发展作为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体现出“有创造性地坚持”与“有创新性地发展”的鲜明特点。这两方面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时也内在地包含了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要求”⑨。
第一,有创造性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孕育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就是因为其理论品格的创造性要求。这种创造性在中国化进程中表现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创造性结合。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提出了创造性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两个要求:一是坚持“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那些“经过反复实践和比较得出的正确理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二是强调“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没有定于一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也不是其他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需要反对四种错误倾向:一是反对教条主义倾向。什么都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语录来说话,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说过的就不能说,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二是反对“有用即真理”的实用主义,不能用马克思主义“裁剪”现实。三是反对割裂马克思主义倾向。不能割裂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与继承者、改革开放前后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其他文明成果之关系。四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主张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及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第二,有创新地发展马克思主义,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者的任务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些已经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理论上解决了的问题和被实践验证了的结论。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清晰地展现出这样的逻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直面社会发展需求,在此基础上做出新的经验总结与理论概括。习近平对创新性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可能性、必要性及原则做出了论述:一是创新性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习近平多次强调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引起了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这赋予中国人民探究这一伟大进程之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的能力与使命,作为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人更要具备这样的理论自觉与自信,勇担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为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的神圣职责。二是明确这种创新性发展是延续马克思主义的“龙种”而不是“跳蚤”,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前提下的发展。
第二,突出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重点。习近平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思维方法,强调根据实践需求有重点地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概括总结了新时代条件下需重点学习和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九个方面内容: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人民立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人民民主、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人与自然关系、世界历史及政党建设的思想。
电力体制改革方面也是硕果累累。省级电网实现输配电价改革全覆盖;跨区跨省可再生能源电力现货交易试点深入推进;售电侧市场竞争机制逐步建立,分3批推出320个增量配电业务试点项目。上半年,全国电力市场交易电量累计8 02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4.6%。
2.基本前提:真学真懂真信
倡导全党、全社会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是习近平始终秉持、反复强调的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前提。
第三,强调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方法。一是原原本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和精神追求。二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深入学、持久学、刻苦学、带着问题学、联系实际学,学深悟透,立场鲜明地反对教条主义、实用主义及“蜻蜓点水”式的学习研究。三是要有更加宽广的视角。习近平提出,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既要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把握其新发展变化的本质与趋势,深化对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又要研究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密切关注和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新成果,有分析、有鉴别,既不能盲目排斥也不能全盘照搬。
吕温的文学作品,涵括了其一生的重大事件。吕温极具特色的诗文,在唐代浩瀚如烟的文学作品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笔者在对吕温文学作品的体裁进行分类分析的基础上,观照其政治思想及诗人情怀,探究吕温作品的文学成就。
为了全面掌握我国基层水利发展基本情况,课题组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开展了问卷调研。截至2008年9月,除北京、黑龙江、湖南、广东、新疆之外,共有26个省份反馈了信息。
第一,阐明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和目的。一是学习马克思主义是获取理性认知的钥匙。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真经”“政治灵魂”和“精神上的钙”。“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⑩二是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任务与使命,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一定要有发展的观点;“懂了的就努力创造条件去做,不懂的就要抓紧学习研究弄懂,来不得半点含糊”。三是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是做好思想宣传工作的必要前提。只有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才能更好地加强党的基本理论研究、宣传阐释党的思想理论,更及时地发出中国声音、展现中国思想、提出中国主张。
3.基本原则:坚持人民立场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第一,人民立场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核心问题,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导向。坚持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初心,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马克思主义的伟力就在于其根植于人民、认识到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并唤醒人民解放自身的意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就是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实践中不断向前推进的。新时代,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问题上,习近平强调“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以人民立场为价值导向。习近平指出,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要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坚持贯彻群众路线这一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只有立足国情、聆听人民心声、回应人民需要,才能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二,坚持人民立场还体现为用科学的理论教育人民、武装人民,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理论只有掌握群众才有力量,理论要掌握群众,不仅要从群众中来,更要到群众中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走进群众的过程,这既是彰显马克思主义生命力、亲和力、感召力的过程,又是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一种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的有效路径。新时代中国社会呈现出利益多元化、思潮多样化的特征,习近平强调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即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使人民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辨识各种社会思潮的本质、澄清模糊认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4.基本方法:坚持问题导向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
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方位上的“马克思主义宣言”。一方面,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又一次正本清源。真假马克思主义学说鱼龙混杂的局面使得马克思主义观成为各个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不得不面对的课题,正如列宁所言:马克思的学说“在其生命的途程中每走一步都得经过战斗”。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一问题上,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不仅再次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成、结构、属性及价值等基本问题,而且结合新的时代特点与需求,赋予其新的理论内涵;在“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问题上,澄明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方法和途径,批判了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等错误思潮,引导人们审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与现实、经验与教训,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更加清晰。另一方面,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的又一次正本清源。面对各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是不是社会主义”的质疑,习近平立场鲜明地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其他什么主义,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在场”,而且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起点、逻辑起点和价值起点。习近平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关系的说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本质与马克思主义属性正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又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正名,增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和解释力。
1.基本态度:创造性坚持,创新性发展
第二,坚持问题导向是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必然抉择。中国的革命、建设与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在新时代境遇下对待马克思主义,习近平依然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一方面,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发掘推动理论发展的资源,树立敏锐的问题意识是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必然选择。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注重回答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干部群众思想上的疙瘩,必须落到党和国家面临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上,在此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另一方面,坚持问题导向是推动社会发展、把握时代主动权的必然选择。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才能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
三、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时代意蕴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在2018年这一特殊时点探究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具有多重意义。
(一)正本清源:承继马克思播下的“龙种”
从脉冲响应图可以看出,广西对东盟进口贸易对跨境人民币结算的扰动立即做出响应。前5期冲击响应为正,在第2期响应达到最大(3.0左右),第5期之后响应变为负,在第9期后响应逐渐变为0。可以看出,跨境人民币结算对广西与东盟进口贸易的冲击在短期内是正向,但从长期看,广西—东盟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不能有效促进广西对东盟进口贸易发展。
科技辅导员担负提高青少年科技素养与“自主创新”能力的重任。因此,要加强科技辅导员培训,促进整体素质提高。科技辅导员应做到:时刻关注科技领域前沿性问题,拓宽知识,多参加科普宣传活动,同时还要选好创新课题,带好创新兴趣小组,掌握每组创新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来增强创新意识。
(二)守正出新: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自觉
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证明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正确性。然而,“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面对超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经验范畴的新情况、新问题,马克思主义者需要做到既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又实现基于实践的理论创新。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从两个方面做出了贡献。
污水水量40万t/d,约16650t/h,水量充足,足够使用。冬季污水设计温度约为15℃,热泵冷凝器侧供回水温度为55~50℃。
第一,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性创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课题是“建设什么样的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新课题。在这一课题下,习近平强调:“把开拓创新作为一种常态,不断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又从实践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敢破敢立、敢闯敢试”,并落脚到诸多具有时代烙印的问题,如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国际关系问题、“发展起来以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课题等,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发展理论及对外交往理论的开拓性发展。
第二,根据新的实践需求,有重点地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从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应用来看,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需要考虑“把什么放在首位”即“需要突出和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哪些方面”,“具体的社会政治形势改变了,迫切的直接行动的任务也有了极大的改变,因此,马克思主义这一活的学说的各个不同方面也就不能不分别提到首要地位”。这也是一种立足现实、审时度势的理论创造。新时代中国处于“发展起来以后”的阶段,党的自我革命、富起来以后的社会公平等问题都成为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为此,习近平反复强调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中国实际,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问题重点,牵住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业的“牛鼻子”。这为进一步解放思想、增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自信自强、推动理论与实践创新提供了方法指导。
(三)牢记使命: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开辟路径
习近平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通过透析马克思主义的内涵、纠正一些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不正确态度、阐明马克思主义的使命,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活力,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开辟路径。
第一,明确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协调与统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提出,反映了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行方向的笃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科学研判中国社会发展阶段,敏锐洞察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置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宏伟图景之中。他指出:深刻认识实现共产主义是由一个一个阶段性目标逐步达成的历史过程,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在远大理想的阶段性实践中,自觉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野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为尚未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提供有别于资本主义模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选择。“一带一路”的伟大倡议、合作共赢的务实精神,都是对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致敬,以实践共同理想,增进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生机活力,提升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影响力和感召力。
第二,指明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方向与时代使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已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真理性,这并不是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更不意味着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闭门造车。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性恰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中得以彰显。在世界日益成为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新方位上,习近平对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提出要求: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要有世界眼光,要对21世纪人类面临的问题做出马克思主义的回应,立足于更宽广的视角,着眼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历史,进一步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这从本质上来说是对西方现代性话语的超越,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位上,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为载体,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世界化”的新向度。
注释
①⑦⑧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18年5月4日。②④[英]艾里克·霍布斯鲍姆:《如何改变世界: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传奇》,吕增奎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年,第389、10页。③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0、41页。⑤⑥⑩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16年5月19日。⑨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第313页。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光明日报》2013年1月6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03页。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求是》2016年第5期。《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62—63、9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33页。《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9页。
XiJinping′sViewonMarxismandItsMeaningtotheTimes
LiYanpingBaoJin
Abstract:As the theoretical, logical and value starting point of Xi Jinping′s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Marxism is facing new issues and context in the new historical orientation.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thinking and elucidation of the connotation of the Marxist era run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Xi Jinping has treated science with a scientific attitude, pursued truth with the spirit of truth, answered "what is Marxism" and "how to treat Marxism" from various levels, endowed Marxism with a new era connotation and formed a scientific Marxist view of the new era, which not only has laid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dealing with some major issues of Chinese in the new era, but also made a new historical contribution to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xism and Marxism in the 21st century.
Keywords:Xi Jinping; view on Marxism; New era;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9)01-0001-06
收稿日期:2018-11-3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整体性视域中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18BKS036)。
作者简介:李艳平,女,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上海 200240)。
鲍金,男,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上海 200240)。
责任编辑:浩 淼 思 齐
标签:马克思主义论文; 习近平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 理论论文; 新时代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论文; 《中州学刊》2019年第1期论文;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整体性视域中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18BKS036)论文;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