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美术欣赏课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美术欣赏课

◇孙丽

(内江市威远县实验小学威远642450)

二十世纪西方著名的社会艺术家豪泽尔曾指出:“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欣赏是情感复杂的审美思维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欣赏可以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其价值是任何艺术技巧的实践所无法比拟的。

于是,欣赏课成为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重要途径。《新课标》要求:小学美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绘画、工艺、欣赏并重,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绘画课与手工课是培养审美情趣的基础,欣赏正是把平时所学的审美能力进行内化、升华的必需课程。在欣赏中,使学生在形象、感受、理解之中来回碰撞,从中升华出各种能力,更让学生懂得了很多道理,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想象能力,最终才能达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这一教学目标。

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欣赏课,特别是一些农村小学美术欣赏课却往往是老师“填鸭式”的自弹自唱或枯燥乏味的幻灯片展示,使学生对艺术作品缺乏真正的了解。美术欣赏课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审美趣味、创新能力、个性品质以及课后持续探究的能力。那么,怎样才能上好一节美术欣赏课呢?我认为应该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兴趣培养是关键。

1、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以一种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探究作品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注重向学生说些什么,让学生思考些什么,回答些什么,做些什么练习等内容。也就是说,我们的备课内容是以语言文字为主,更注重教材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还要注重选用不同的教学媒体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掘了学生对美术新的兴趣点,对提高学生获取、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从而给他们提供更多的直观形象的审美对象,帮助学生更快捷地掌握学习方法,让他们寻找到正确的学习途径。

2、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的约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的约25%,同时使用这两种传递知识的工具就能记忆65%。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以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为了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而欣赏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作品欣赏可以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树立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此教学中,适当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运用一些音乐伴奏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采用电脑多媒体教学,美术欣赏课的效果则大为改观。

二、作品选择是重点。

歌德说过:“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成的。”最优秀的作品最真实地表现了美的样态。所以,我们向孩子们推荐的作品应当是本民族或全世界最优秀的艺术作品。譬如蒙克的代表作《呐喊》,凡看过此画的人都会在瞬间被作者表达的情感所震惊:画面中有一个人立在桥上,很难辩别出此人的性别,他仿佛正受着死神的煎熬。天空中旋转起伏的色彩像要钻入他的耳朵侵袭着,因而他拼命地用手掩着耳朵。整幅画让我们感受到的便是燃烧着恐怖。然而,《呐喊》却被公认为属于最伟大的艺术作品行列。所以,并不是像许多人认为的那样,艺术是一项旨在创造那种狭义的美的活动。那种有意识地表现“丑”的艺术效果如同悲剧一样,它将善的东西被恶吞噬,反而更有效地使人们领悟到恶之可恶,善之可贵。

在中国,人们传统地认为艺术是培养儿童的美感的,艺术应让儿童欣赏美的和谐与平衡。因此,从很小的时候起,就是明确地为儿童区分什么是美,什么是不美,让他们欣赏美的作品,鼓励他们画出美的作品。而在美国的艺术教育体系中,据美国心理学家加登纳介绍,美虽然也是一种价值,但美的观念却是开放的,不是预先定死的,而且美也不仅具有美学的价值。人们认为,艺术作品可以真实地表现现实,即使这些并不美,甚至使观看者感到丑陋、悲伤或不协调。让人感受到丑、悲伤或不协调,这从反面将美衬托得更美,并刺激了人对美好、愉悦和协调的敏感和追求,因而,它也发挥了审美教育的后果。狭义的美实际上就是“好看”,让儿童欣赏的作品不应以好看或不好看为标准。

三、教师要善于引导。

教师在艺术欣赏的教育过程中应当自觉地引导儿童学会如何感知和欣赏艺术作品。在这方面,我们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艺术欣赏应重在对艺术的审美感受,生硬地执着于艺术所表达的意义是不妥的,每一件艺术品都是对某一件事情的陈述。每一种感觉式样都可以被视为一种陈述,它们都能在不同程度上为人类存在的本质作出成功的说明,这种说明不一定要有意识地进行的。阿恩海姆甚至认为,没有哪位真正的艺术家能够用文字说明他们要说的事情。在这方面,凡高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有些艺术家干脆就拒绝这样做。

相应地说,艺术教育如果坚持把艺术品传达的意义阐释清楚,那么这种阐释往往是虚假不真实的,很难与作品的本义相符。所以这种阐释是危险的,对艺术欣赏恐怕只能是一种多元的感受和有所想象,有所附会的理解。

2、帮儿童了解艺术中一些常见的表现手法。艺术是通过形式上的特征(对于视觉艺术来说,即线条,色彩、形体和结构)来表现其丰富内涵的。而且艺术作品所表达的内涵往往不同于作品表面上所具有的特征,如一幅画从画面上来看是蓝色调,只有从隐喻的意义上去理解它才表现了忧郁或悲哀。因此,对视觉艺术的敏锐的感知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要善于正确地、敏锐地把握作品中线条的表现性(垂直线昂奋,水平线沉稳,转折突然而生硬的线条总是与某种愤怒的情感相对应,曲折多变和的线条是与某种温存的情感相对应……),形成敏锐的线条韵律感,色彩感,形体感,质感和构图感。四、尊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欣赏水平。

成人应当尊重不同年龄的儿童对周围环境的欣赏方式以及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兴趣。各个发展阶段的儿童对周围世界的理解往往很不相同。皮亚杰在与儿童相处时,曾通过观察来研究不同年龄的儿童对生命的不同领会能力来考察他们的审美感知能力的发展。他发现,在那些年龄最小的儿童看来,世间一切事物,不管动的还是静的,都具有生命和意识,如斑驳脱落的墙壁可以看成各种有生命的动物或各种人物;稍大一些的儿童,便开始把运动作为区别有无生命的标准,举例来说,一辆自行车被认为是有生命有意识的,而一张不动的桌子就被认为是无生命无意识的;更大一些的儿童便能够区分哪些是由自已内在的力量所支配的运动,哪些是在外力推动下的运动;只有相当成熟的儿童,才能够区分出意识和存大,生命的运动和非生命的运动。

由于各个阶段的儿童对周围世界的理解各不相同,因此,审美教育就要由浅入深循序见进。审美教育应当尊重儿童对周围环境的理解,应当尊重不同年龄的儿童对周围环境的理解,应当尊重不同年龄的儿童对周围环境的欣赏方式以及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兴趣。

五、灵活运用多种组织形式,达到最佳欣赏效果。

欣赏教学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与美术教育实践结合的一种新的教学形式,不仅从手段和形式上改变了传统美术教育,更从思想观念、教学过程、教学与学习方法以及师生角色等方面赋予教育以新的含义。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

通过多种视、听为主的设备让学生体验线条、色彩、形、体、音乐等外在形式的美,也能让学生从中体验情感、体验创造,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辅助教学的目的。教师在备课中以图片为主要内容进行多媒体备课是一种适合多种课型的备课方式,也是一种比较可行的备课形式。比如,巨大的实物无法进入课堂,我们可以通过照片扫描(或直接用数码相机)成图片、录像等形式来转换,微小的实物可以通过视频展示台或摄像机进行放大展示,用计算机处理可以使各种图片变得更美观和符合需要,通过剪辑可以把不同时段的内容编辑在同一段录像内等,从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看到,现在更多地把多种教学媒体资料整合在计算机中,制作成“课件”再用于教学。随着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美术教师不断地把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入到教学课堂。

事实上,要上好美术欣赏课,还在于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随着艺术、科技的日新月异,欣赏课的内容已扩大到民间艺术、儿童绘画、工艺美术、摄影、建筑等多种领域。这就要求美术教师必须不断拓宽自身的知识面,不断提高文化和专业知识,不断揣摩儿童的心理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创新,总结经验,才能摸索出一套科学、有效、新颖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质量。

标签:;  ;  ;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美术欣赏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