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子线端五金件压合模具,包括装置主体、操作平台、下模具、控制按钮、液压缸、上模具、线槽、第一定位板和第二定位板,通过固定螺丝将操作平台与装置主体固定连接,能够对操作平台的位置进行及时调整,防止操作平台上的下模具与上模具对接时出现偏差,同时下模具上开设有若干个线槽,可以将电子线卡放在线槽内,压板进一步起到挤压作用,防止电子线在加工时出现移动,同时五金件定位槽和定位孔的设置,可以快速实现五金件的定位,避免了工人手动进行定位时出现偏差,实现精准定位,同时线槽设置有三个,可以实现三个电子线同时加工,极大的提高了加工效率,有利于普及和推广。
主设计要求
1.一种电子线端五金件压合模具,包括装置主体(1)、操作平台(3)、下模具(4)、控制按钮(5)、液压缸(8)、上模具(10)、线槽(15)、第一定位板(16)和第二定位板(18),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主体(1)上固定设置有操作平台(3),所述操作平台(3)上开设有两条固定槽(11),所述操作平台(3)通过固定螺丝(12)穿过固定槽(11)与装置主体(1)固定连接,所述装置主体(1)的底部固定设置有底板(2),所述装置主体(1)的右侧固定设置有控制按钮(5),所述操作平台(3)上固定设置有下模具(4),所述下模具(4)上开设有若干条线槽(15),所述下模具(4)上通过转轴(13)铰接有压板(14),所述压板(14)的一侧固定设置有第一定位板(16),所述第一定位板(16)上固定开设有五金件定位槽(17),所述第一定位板(16)的一侧固定设置有第二定位板(18),所述第二定位板(18)上固定开设有若干个定位孔(19),所述装置主体(1)的背部固定设置有支撑杆(6),所述支撑杆(6)的顶部与固定板(7)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7)上固定设置有液压缸(8),所述液压缸(8)的输出端通过液压杆(9)与上模具(10)固定连接,所述上模具(10)位于下模具(4)的正上方。
设计方案
1.一种电子线端五金件压合模具,包括装置主体(1)、操作平台(3)、下模具(4)、控制按钮(5)、液压缸(8)、上模具(10)、线槽(15)、第一定位板(16)和第二定位板(18),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主体(1)上固定设置有操作平台(3),所述操作平台(3)上开设有两条固定槽(11),所述操作平台(3)通过固定螺丝(12)穿过固定槽(11)与装置主体(1)固定连接,所述装置主体(1)的底部固定设置有底板(2),所述装置主体(1)的右侧固定设置有控制按钮(5),所述操作平台(3)上固定设置有下模具(4),所述下模具(4)上开设有若干条线槽(15),所述下模具(4)上通过转轴(13)铰接有压板(14),所述压板(14)的一侧固定设置有第一定位板(16),所述第一定位板(16)上固定开设有五金件定位槽(17),所述第一定位板(16)的一侧固定设置有第二定位板(18),所述第二定位板(18)上固定开设有若干个定位孔(19),所述装置主体(1)的背部固定设置有支撑杆(6),所述支撑杆(6)的顶部与固定板(7)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7)上固定设置有液压缸(8),所述液压缸(8)的输出端通过液压杆(9)与上模具(10)固定连接,所述上模具(10)位于下模具(4)的正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子线端五金件压合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2)的底部固定设置有橡胶缓冲垫。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子线端五金件压合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槽(15)宽度与电子线的宽度一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子线端五金件压合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孔(19)的数量与线槽(15)数量一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子线端五金件压合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具(10)上开设与下模具(4)凸起部相匹配的凹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子线端五金件压合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板(14)为金属材质。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合模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子线端五金件压合模具。
背景技术
电子线是电器设备内部线的一种简称,通电性主要是以弱电为主,跟强电范畴的电缆是不同概念的,电子线的两端一般设置有五金件,在加工过程中五金件一般是直接套装在电子线上,当需要对五金件进行固定时,需要工人手动将五金件移动到端部,然后通过专门的工具进行固定,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定位不准确、加工效率低等情况,因此很有必要设计一种电子线端五金件压合模具来解决这些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线端五金件压合模具,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电子线端五金件压合模具,包括装置主体、操作平台、下模具、控制按钮、液压缸、上模具、线槽、第一定位板和第二定位板,所述装置主体上固定设置有操作平台,所述操作平台上开设有两条固定槽,所述操作平台通过固定螺丝穿过固定槽与装置主体固定连接,所述装置主体的底部固定设置有底板,所述装置主体的右侧固定设置有控制按钮,所述操作平台上固定设置有下模具,所述下模具上开设有若干条线槽,所述下模具上通过转轴铰接有压板,所述压板的一侧固定设置有第一定位板,所述第一定位板上固定开设有五金件定位槽,所述第一定位板的一侧固定设置有第二定位板,所述第二定位板上固定开设有若干个定位孔,所述装置主体的背部固定设置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顶部与固定板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上固定设置有液压缸,所述液压缸的输出端通过液压杆与上模具固定连接,所述上模具位于下模具的正上方。
优选的,所述底板的底部固定设置有橡胶缓冲垫。
优选的,所述线槽宽度与电子线的宽度一致。
优选的,所述定位孔的数量与线槽数量一致。
优选的,所述上模具上开设与下模具凸起部相匹配的凹槽。
优选的,所述压板为金属材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固定螺丝将操作平台与装置主体固定连接,能够对操作平台的位置进行及时调整,防止操作平台上的下模具与上模具对接时出现偏差,同时下模具上开设有若干个线槽,可以将电子线卡放在线槽内,压板进一步起到挤压作用,防止电子线在加工时出现移动,同时五金件定位槽和定位孔的设置,可以快速实现五金件的定位,避免了工人手动进行定位时出现偏差,实现精准定位,同时线槽设置有三个,可以实现三个电子线同时加工,极大的提高了加工效率,而底板的底部固定设置有橡胶缓冲垫,在防止装置主体出现移动的同时,还能减少装置工作时产生的震动,保证设备的平稳性,有利于普及和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子线端五金件压合模具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子线端五金件压合模具的操作平台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子线端五金件压合模具电子线加工完成状态示意图;
图中:1、装置主体;2、底板;3、操作平台;4、下模具;5、控制按钮;6、支撑杆;7、固定板;8、液压缸;9、液压杆;10、上模具;11、固定槽;12、固定螺丝;13、转轴;14、压板;15、线槽;16、第一定位板;17、五金件定位槽;18、第二定位板;19、定位孔;20、五金件;21、线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3所示,一种电子线端五金件压合模具,包括装置主体1、操作平台3、下模具4、控制按钮5、液压缸8、上模具10、线槽15、第一定位板16和第二定位板18,所述装置主体1上固定设置有操作平台3,所述操作平台3上开设有两条固定槽11,所述操作平台3通过固定螺丝12穿过固定槽11与装置主体1固定连接,所述装置主体1的底部固定设置有底板2,所述装置主体1的右侧固定设置有控制按钮5,所述操作平台3上固定设置有下模具4,所述下模具4上开设有若干条线槽15,所述下模具4上通过转轴13铰接有压板14,所述压板14的一侧固定设置有第一定位板16,所述第一定位板16上固定开设有五金件定位槽17,所述第一定位板16的一侧固定设置有第二定位板18,所述第二定位板18上固定开设有若干个定位孔19,所述装置主体1的背部固定设置有支撑杆6,所述支撑杆6的顶部与固定板7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7上固定设置有液压缸8,所述液压缸8的输出端通过液压杆9与上模具10固定连接,所述上模具10位于下模具4的正上方。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底板2的底部固定设置有橡胶缓冲垫。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线槽15宽度与电子线的宽度一致。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定位孔19的数量与线槽15数量一致。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上模具10上开设与下模具4凸起部相匹配的凹槽。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压板14为金属材质。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电子线端五金件压合模具,在使用该种电子线端五金件压合模具时,首先将压板14掀起,将电子线的线头21安插进定位孔19内,然后将电子线上的五金件20放置在五金件定位槽17内,再将电子线卡装在线槽15内,盖紧压板14,按下控制按钮5,液压缸8通过液压杆9控制上模具10下降,将五金件20固定在电子线的端部,然后按下控制按钮5,升起上模具10,取出加工完成后的电子线,进行下一步的加工即可。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301973.7
申请日:2019-03-11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2(江苏)
授权编号:CN209374866U
授权时间:20190910
主分类号:H01R 43/048
专利分类号:H01R43/048;H01R43/20
范畴分类:38E;
申请人:昆山锐诚达电子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昆山锐诚达电子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215300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张浦镇花苑路155号3幢
发明人:刘芸;黄中键
第一发明人:刘芸
当前权利人:昆山锐诚达电子有限公司
代理人:蔡自清
代理机构:32264
代理机构编号:宿迁市永泰睿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