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桩高应变动力检测在工程桩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侯传相[1](2021)在《基于高应变检测下桩的动态响应性能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桩是目前房屋建筑、市政道路桥梁等工程最重要的基础形式。而桩基施工质量检测方法中,高应变法是用于检测基桩承载力和评判桩身质量完整性最实用可靠的检测方法。随着越来越多的大直径灌注桩的使用,高承载力对高应变检测的桩锤重量要求越来越高,锤重越来越大,为高应变检测的安全性带来很大的隐患,尤其是重锤高击不仅使动态效应传递功效低,而且现场也十分危险。但是目前高应变检测桩锤动态响应过程理论研究较为缺乏,致使检测过程中动态参数的选择以及桩锤检测方法选用缺乏理论指导依据,存在严重影响检测准确性和工程质量安全的隐患。为发挥桩锤和桩土动态响应效率,确保大直径灌注桩现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本文收集并整理了广东地区大量的高应变检测试验数据结果,对高应变检测动态响应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理论与试验研究,明确了高应变在大直径灌注桩的检测中参数选择与质量评价方法,提高了高应变检测动态响应系统的功效,为相应规范修编提供参考。本文工作以及研究内容如下:(1)为达到提升高应变检测动态响应功效,提高高应变检测的准确性和高效性,降低发生工程事故风险的目的。本文首先对高应变检测动态响应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对桩周土阻力的激发模式进行了探讨,探明了锤击能量、桩收到的能量、动态响应系统与土阻力激发模式之间的关系,认为激发土阻力所消耗的能量与动态响应系统功效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最终建立了用于评价高应变检测锤击能量传递效率的公式,目的是为了通过该公式与试验研究相结合寻求影响高应变检测效率与动态响应系统功效的关键因素同时对每次锤击的功效进行评价。最终通过与工程实例进行相关性研究,其计算结果与实际工程现象对应性良好,证明使用该公式进行高应变检测动态响应的研究是可靠的,为高应变检测的应用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2)收集并参考大量的实际工程的高应变现场检测数据,将高应变动态响应系统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通过对锤击能量接近的工程实例每次锤击时动态响应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与实测承载力进行对比分析并总结其原理,认为桩锤作用时间与锤击能量传递效率存在相关性,最终从提升动态响应系统功效与检测过程安全性的角度验证了“重锤低击”原则的可靠性和合理性。(3)通过对实际工程中出现的典型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基于高应变检测动态响应理论将锤击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结果与实测承载力相结合进行分析,最终明确了锤重、落距、高能击打次数、桩端持力层刚度以及桩长对动态响应系统的功效以及高应变检测承载力准确性的影响,为高应变检测的试验参数优化提供了方向。(4)锤击组合的选取对高应变检测动态响应系统的功效有着很大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高应变检测过程的安全性和准确性,为解决当前高应变检测锤击组合的选取过于经验化的问题,将高能锤击的实测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并对比,然后对对比结果进行理论分析,基于“重锤低击”原则明确了高应变检测大直径灌注端承桩时锤重与落距参数窗口,提出了在广东地区进行高应变检测时锤重的选取不小于特征值的2.7%,落距为1.2m左右的建议。并再次进行现场试验,经与现场试验的结果对应性良好,证明结论可靠,提高了动态响应系统的功效,解决了锤击组合选取不合理对检测结果准确性以及检测工程安全性的影响。(5)为解决高应变检测大直径灌注桩时波形质量较差以及产生偏心击打的问题,开展了锤上测力法在高应变检测法中的可应用性研究。收集了大量现场检测中桩身测力与锤上测力工程桩的原始数据,对比其获得有效波形的概率,并结合桩锤动态响应过程分析两种检测方法中低质量波形的成因。经与现场试验的结果对应性良好,结论表明,锤上测力法更容易取得高质量波形,对于工程实践有广泛应用前景,该方法的大量应用将提高高应变检测的检测效率与检测能力。(6)开展了高应变基桩的完整性检测的方法研究。在同一根桩上进行高应变基桩完整性检测与其他完整性检测(声波透射法、钻芯法)。参考测定结果,认为高应变法可以准确评判基桩的完整性。
巴军涛[2](2020)在《反向自平衡试桩法测试单桩承载力的试验研究》文中指出目前桩基承载力主要通过传统静载试验和自平衡试桩法来确定,前者是桩承载能力确定最可靠的方法,但受到施工场地以及试桩吨位等因素的限制,使得该方法难以满足特殊场地和大吨位基桩承载能力的测试,后者尽管不需要静载法的反力架或堆载,突破了试桩吨位的限制,可以测试较高的桩基承载力,但自平衡测试结果应用时,需要引入一个很难准确确定的正负摩阻力转换系数,影响测试结果的可靠性。为了适应工程建设的需要,完善单桩承载力测试技术,本文针对一种单桩承载力反向自平衡试桩法,通过数值模拟和室内模型试验开展了反向自平衡试桩法测试单桩承载力的可行性及可操作性的试验研究。本文详细介绍了反向自平衡试桩法的基本原理以及操作方法,分析了嵌岩桩和非嵌岩桩桩的荷载传递规律,阐述了反向自平衡试桩法中桩土作用机理。依托工程桩,建立了反向自平衡试桩法检测嵌岩桩承载力的有限元模型,对反向自平衡试桩法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以有限元模型为原型,按照一定的相似比,设计了反向自平衡试桩法测试单桩承载力的室内模型试验,并与传统经典参数法确定的桩的极限承载力进行比较,验证反向自平衡试桩法检测桩基承载力的可操作性。本文研究结果如下:(1)对反向自平衡试桩法的机理进行分析,表明反向自平衡试桩法可以克服自平衡试桩法需要正负摩阻力转换的问题,反向自平衡试桩法在测得桩的抗压承载力的同时还可以测得抗拔承载力。(2)建立了反向自平衡以及传统静载试桩法数值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反向自平衡试桩法确定桩基承载力是可行的。(3)建立了反向自平衡检测桩基承载力的室内模型实验,并与经典参数法计算的桩的极限承载力进行比较,结果一致性较好,表明反向自平衡试桩法检测桩基承载力在应用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蔡杰龙,张君禄,蔡灿旭,王梓鑫,邓忠启[3](2020)在《不同基桩完整性检测方法的对比分析与评价》文中研究表明基桩桩身完整性是工程桩施工质量综合判定的关键指标,该文基于工程应用实例对比分析与综合评价4种不同基桩完整性检测方法(低应变法、声波透射法、钻芯法和高应变法)在工程基桩检测中的优劣势。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检测方法各有优势,亦存在不同的局限性,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应根据不同基桩的特点、要求和试验条件科学合理选择相应的桩身完整性检测方法。
程韶琨[4](2020)在《地基检测及其在全过程工程咨询中的作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得到了长远的发展,而如今我国社会发展面临转型升级,同样建筑业的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建筑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因此新的工程管理模式——全过程工程管理模式应运而生,全过程工程咨询作为一种新兴的有效的工程管控模式成为了现在工程管理与咨询的重要发展趋势。全过程工程咨询就是由岩土勘察、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工程检测企业利用其相关专业知识及管理模式,并且由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一体化的管理,并接受建设单位委托实施一个工程当中全过程咨询的全部或部分任务。本文主要围绕地基础检测在全过程工程咨询中的作用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全面阐述全过程工程咨询的概念、内容、特点及相关理论,指出了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与传统工程管理模式的区别。2.系统地介绍了现有地基基础检测方法及其关键技术,并对各种方法的适用条件和优缺点进行了论述。3.分析了传统模式下各参建方的相互关系,结合工程实例分析首次提出了地基基础检测在全过程当中的作用,主要包括:(1)补充与指导作用——全过程工程前期对项目的决策立项能够给出指导性参考,同时能够为勘察设计单位的设计方案给出补充性依据;(2)铰接作用——在全过程工程施工管理阶段有效衔接对已完成施工部位进行验收和提出问题并指导下一步施工方案调整与优化的作用;(3)支撑作用——在全过程工程管理的验收阶段,地基检测作为产品是否合格的重要依据,对“施工产品”的合格验收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4)保障作用——全过程工程管理渗透到建筑产品的使用运营阶段,在该阶段当中地基检测技术作为判断建筑物是否安全的重要手段,为建筑物的安全使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梁竟松[5](2020)在《基桩低应变数值模拟及缺陷定量分析》文中指出在我国,大量采用桩基础,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桩基检测技术,其中低应变反射波作为一种常用的基桩动测技术,检测桩身结构完整性,广泛应用于各种工程实践中。相较于其他的检测方法,低应变反射波法测桩,测点广、快速、方便、经济等诸多优点,是现在桩基质量检测的主要形式。但是低应变反射波法仍然是一门发展中的实用技术,在理论与应用中存在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而且这种方法有许多局限性。桩基检测过程中定性检测远远不够,定量分析对于基桩质量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对低应变反射波法的现状及发展历史、发展趋势进行了概述。对桩土间的相互作用在考虑阻尼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其弹性作用,建立了桩土间相互作用的新数学模型。分析了初始条件和不同边界条件下端承桩、摩擦桩,摩擦端承在瞬态激振时的桩顶位移响应和速度响应。利用UG软件建立桩土实体模型,采用ANSYS/LS-DYNA程序求解桩顶瞬态激振时的速度响应,通过对桩长、缺陷位置的计算,验证桩土有限元模型进行数值模拟的有效性和计算结果的可靠性,能够对基桩进行有效的数值模拟。基于MATLAB平台,根据桩土间数学模型采用最小二乘法编制了基桩定量分析程序,利用模型曲线与实测曲线的拟合来对基桩参数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对某工地实际工程桩进行分析处理,验证了本方法的可行性。
黎佳宾[6](2020)在《川南城际铁路弹性波法桥梁基桩检测数值模拟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在桥梁基桩检测工程中,弹性波法作为一种无损检测方法,由于具有设备简便、效率高、成本低以及能大面积普查等优点,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本论文通过对现场实测工程和有限元数值模拟技术进行综合研究,来分析弹性波法在川南城际铁路基桩检测中的应用。论文首先对弹性波法基桩检测的理论进行了阐述,以现场采集到的数据为案例,研究了波形曲线的三种处理方法及处理效果。通过介绍混凝土灌注桩中出现的常见缺陷类型,以及不同缺陷的弹性波反射规律,为后续的实测波形曲线判读提供参考。通过总结桩身完整性的判定等级和方法,并分析不同等级桩的处理措施,从而为后续的工程检测项目提供指导作用。为了能够全面了解各种缺陷曲线类型的情况,为实际波形数据的解读提供参考作用,通过运用ABAQUS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在参考现场基桩各种参数的前提下,建立合理的桩土模型。介绍了数值模拟中模型的创建、激振荷载的模拟以及网格的划分等几个关键步骤,并为保证模拟的成功,对模型做了优化处理。通过创建不同桩径大小、不同位置的桩顶接收点及不同桩周土的模型,分析其对模拟结果的影响。创建了缩径、扩径及离析等典型的突变型缺陷出现在不同位置、不同竖向尺寸及不同横向尺寸(或不同砼模量大小)的模型,以及桩身整体渐缩/渐扩、局部减缩/渐扩等几种渐变型缺陷模型的波形曲线变化情况。最后介绍了弹性波法基桩检测现场所用仪器设备的选择及其工作原理,为保证现场采集到有效的数据,列举了检测前需要做的的准备事项,如场地资料的收集、桩头的处理、仪器参数的设置及传感器的安装等。通过以川南城际铁路基桩检测现场采集到的完整桩和几种典型缺陷桩的数据为案例,分析其曲线变化特征,并结合其他验证资料,对波形曲线进行准确的判读,为实际的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意义。
赵久斌[7](2020)在《商丘某电厂桩基工程质量检测研究分析》文中指出桩基作为一种重要的基础形式广泛应用于工民建、公路、铁路等各个领域。在不能满足建筑物的承载力或沉降要求的地层中,采用桩基尤为有效。由于桩基埋于地下,属于隐伏工程,其工程质量受诸多因素控制,如果质量出现瑕疵,将会直接影响到上部主体结构的安全和正常运营。为此,开展桩基工程质量检测,保障桩基安全牢固,满足工程质量要求,是整个工程安全得以保障的关键环节。目的:本文在搜集整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总结了现阶段国内外比较常用的几种检测手段,如桩基承载力检测、桩身完整性检测及桩身内力检测等,分析了各种检测手段的试验原理、手段和目的,以及各自的优缺点。方法:以商丘某电厂桩基工程质量检测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了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桩身和桩端的应力测试、单桩水平静载试验、高应变和低应变等检测手段。通过静载试验、高应变法及理论公式等三种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论:相比普通的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后注浆后的桩基抗压极限承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而对于后注浆之后的三种方法比较,当桩身完整性没有问题时,三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基本吻合,达到了设计预期。通过静载试验、高应变法及理论公式等三种方法得到的结果可以看出,单桩沉降趋势都是随着荷载增大沉降也增大,但存在差异,高应变法得到的沉降值与理论公式算出的结果基本一致,静载试验的结果相比要大很多。通过本文的研究,检验了各种桩基检测手段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明确了各方法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的差异,取得的成果可为同类型的工程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撑和技术支撑。
王丹[8](2019)在《广州南沙港铁路桥梁桩基弹性波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弹性波无损检测作为常用的基桩完整性检测方法广泛应用于大多数工程检测中,它以简化的一维线弹性杆件波动方程为理论基础,以波阻抗的改变表现出的波形上的变化为判据,由检测人员依据自己的经验对其进行判定。在实际检测之前,操作人员会建立大量的缺陷桩模型,并依据数值模拟的结果进行解释与研究。就目前而言,大多数前人对它数值模拟方面的探讨常仅限于简化的“桩-土”模型,或是“锤-桩-土”模型,即桩周土和桩端土分别为两种不同的材料,模拟锤击激振载荷,甚至做出尼龙锤的模型,用ABAQUS/Explicit、ANSYS/LS-DYNA、FLAC3D、PIT-S或者COMSOL Multiphysics等数值模拟软件进行模拟,将其结果通过骄佳软件前处理、MATLAB、Surfer 13等软件进行处理并绘制成图。本文主要结合南沙港铁路项目,严格遵循1号桥墩的工程地质条件及其基桩的尺寸和参数作为ABAQUS/Explicit数值模拟的选取模型,以数据处理中的路径选择及输出频率选取为参照对象,讨论了在实际检测过程中采样间隔的设置的合理性;对在不同的输出时间点的数据的精准程度进行讨论,进而引申至实际检测中,对设置设备的采样间隔的合理性进行建议;在复杂地质条件和简化后的简单地质条件下的同根完整基桩的速度时程曲线图,讨论了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对于曲线的影响性;以缩径桩的缺陷部位的直径为变量,以断裂桩的断裂部位为变量,最后分析推断了模拟得到的曲线不能完全贴合实际检测情况的可能性原因。其次,以南沙港铁路1号桥墩的某根基桩作为讨论对象,对其同时做了弹性波检测及声波透射检测,进而讨论了两种方法的利弊。最后,以28号桥墩的全桥布置图、施工钻孔地质柱状图为前提,在对其选择了合适的检测方法后,对检测结果进行解释并绘制出缺陷判定图。最后总结得到了弹性波反射法快捷、简便、直观、不受场地限制,因而在大多数实测中得到广泛运用,但常囿于被测桩的桩长和桩径,因弹性波在桩身中传播时会发生能量的衰减,使得接收信号较为微弱,使得判断其缺陷较为困难,因而选择使用声波透射进行检测以证实。而声波透射法虽然检测精度高,在数据处理中,反映缺陷段更加直观,不受基桩尺寸的限制,但其成本较高,因而常作为辅助手段用于实际检测中。
廖秋琴[9](2019)在《LNG储罐桩基施工工艺优化及检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结合广西液化天然气工程项目LNG储罐桩基工程实际,通过分析广西LNG项目储罐桩基工程施工技术要点,对桩基施工工艺技术进行优化,重点对桩基工程施工过程中测量定位、钻进成孔、泥浆护壁、沉渣控制、清孔质量、钢筋笼预制及吊装、上下两节钢筋笼机械连接、地下部分混凝体浇筑、混凝土浮浆处理、地上部分后支模一次浇筑成型等关键工序进行优化,并对质量关键控制点提出改进措施,最终总结出一条能提高工程质量、缩短建设工期、节约项目投资的桩基施工工艺优化路线。结合广西LNG项目储罐桩基检测工程实际,研究LNG储罐高承台桩基极限承载力及基桩完整性检测方法和技术要点,分析各类桩基检测方法在工程实践过程中评定判据及检测要点,并结合大量检测数据及图表分析,研究论证多种桩基检测方法组合并用的合理性和可靠性,探索出一种既能全面准确反映桩基质量,又能有效地节约投资、缩短工期的最优检测方法组合。通过对比研究分析,本文所总结的桩基施工工艺优化路线,以及地下地上后支模一次浇筑成桩、上下两节钢筋笼长短丝直螺纹套筒机械连接等新工艺、新技术,适用于沿海吹砂填海、围堰造地岩土条件的高质量、高耐震性、高使用寿命的LNG储罐桩基施工技术要求,能大大地保证大直径旋挖钻孔灌注桩基桩完整性及竖向抗压、水平极限承载力等桩基质量指标,基桩成品优良率达97.48%(Ⅰ类桩),同时缩短作业工期30天;本文所研究的“总桩数的100%低应变动力检测+总桩数的10%超声波透射法检测+总桩数的1%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总桩数的1%水平静载试验”检测方法组合,既能全面、准确、客观地评价桩身结构完整性及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及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等桩基质量指标,又能有效地节约投资、缩短工期的最优检测方法组合,也进一步验证了本文所研究的桩基施工工艺优化路线切实有效,为相类似LNG储罐桩基施工及基桩完整性及桩身质量检测提供参考理论和工程实践依据。
徐杰[10](2019)在《深厚软土场地偏斜管桩承载力的试验研究》文中提出高强度预应力混凝土管桩(PHC)广泛应用于建筑桩基工程中。在深厚软土场地管桩施工完成后受到地质条件、基坑土方开挖、地下水等其它外部因素的影响,常常导致原已施工的垂直管桩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偏斜,这种现象在珠三角地区屡见不鲜;而目前对于深厚软土地区偏斜管桩的单桩和群桩承载力的性能研究却很少,如何准确的判定不同程度偏斜管桩的承载力大小并加以合理利用以确保上部建筑结构的安全是目前基础工程中一个需要解决并存在困难的热门问题。本文首先在广泛阅读国内外对偏斜管桩工作性状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偏斜管桩的竖向荷载传递形式和破坏形式,建立了不同偏斜程度管桩有效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其次,通过选择土体和管桩相互作用和影响的本构模型、单元类型、接触单元、边界条件、单元网格属性、定义施工阶段和施工工况,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 GTS NX建立不同程度偏斜管桩承载性状的力学模型,展开对偏斜管桩有效承载力的计算模拟,以佛山智城项目管桩现场静载试验结果为验证基础,将有限元分析结果与试验的荷载-沉降曲线进行细化对比,两者结果吻合度较好,说明用Madis GTS NX软件建立的偏斜管桩有效承载力的计算模型和所选计算参数等是合理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深厚软土场地影响偏斜管桩承载力的不同因素,结果表明偏斜管桩的实际有效承载力不仅与偏斜角度有关,还与淤泥软土的深度、管桩直径相关,从而进一步确认了不同偏斜角度下管桩的承载力与垂直管桩的承载力实用性等效换算关系,为后期事故工程的处理补桩提供了有力支撑。最后,本文通过佛山某实际已发生大量不同偏斜程度管桩的事故工程为案例,不仅详细分析了造成在深厚软土场地管桩偏斜的原因,而且对管桩基础事故工程的补桩加固处理给出具有指导和措施。所处理的工程项目目前已经全部装修完成并使用,其监测和监测资料表明按照本文的研究成果确定的处理方案是可行的。本文的研究成果对偏斜预应力管桩基础的事故处理具有工程应用的指导意义。
二、基桩高应变动力检测在工程桩检测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桩高应变动力检测在工程桩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高应变检测下桩的动态响应性能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基桩动测技术发展研究 |
1.2.2 基桩动测技术应用研究 |
1.2.3 基桩动测技术动态响应研究 |
1.3 高应变检测当前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高应变检测试验理论研究 |
2.1 概述 |
2.2 基本理论 |
2.2.1 一维杆件波动方程 |
2.2.2 上行波和下行波 |
2.2.3 应力波在桩身的传递 |
2.3 基桩高应变检测CASE法 |
2.3.1 锤击作用下的桩周土阻力 |
2.3.2 CASE法的基本假定 |
2.3.3 CASE法的基本公式 |
2.4 关于高应变检测下锤击效率研究 |
2.4.1 基于动态响应过程分析高应变检测的要点 |
2.4.2 锤击作用下实际接收的能量与锤击能量传递效率计算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应变检测基桩锤击能量传递效率研究 |
3.1 引言 |
3.2 基于工程实例的统计对比分析研究 |
3.2.1 工程实例组1 |
3.2.2 工程实例组1数据结果分析 |
3.2.3 工程实例组2 |
3.2.4 工程实例组2数据结果分析 |
3.2.5 工程实例组3 |
3.2.6 工程实例组3数据结果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应变锤上测力法应用研究 |
4.1 引言 |
4.2 锤上测力基本原理 |
4.3 锤上测力与桩身测力工程实例对比 |
4.3.1 有效波形获得概率对比 |
4.3.2 高应变检测波形质量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应变法基桩完整性检测分析研究 |
5.1 引言 |
5.2 其他基桩完整性检测法 |
5.2.1 基桩低应变反射波法 |
5.2.2 基桩声波透射法 |
5.2.3 基桩钻芯法 |
5.3 高应变法检测基桩完整性应用研究 |
5.3.1 高应变法与基桩钻芯法综合应用研究 |
5.3.2 高应变法与声波透射法综合应用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高应变现场检测试验验证 |
6.1 基本思路 |
6.2 现场检测 |
6.2.1 工程概况 |
6.2.2 仪器设备以及检测要求 |
6.3 检测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及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反向自平衡试桩法测试单桩承载力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传统单桩承载力测试方法及存在问题 |
1.2.1 动力测桩法 |
1.2.2 静动测桩法 |
1.2.3 静载试验 |
1.3 自平衡试桩法研究现状 |
1.3.1 自平衡试桩法的发展和应用 |
1.3.2 自平衡试桩法研究热点 |
1.4 问题提出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反向自平衡测试技术 |
2.1 桩基承载力反向自平衡测试原理 |
2.1.1 自平衡试桩法原理 |
2.1.2 反向自平衡试桩法原理 |
2.2 桩基承载力反向自平衡测试方法 |
2.2.1 反向自平衡测试装置 |
2.2.2 反向自平衡测试步骤 |
2.2.3 反向自平衡试桩法加载方式 |
2.2.4 反向自平衡试验沉降观测方法 |
2.2.5 反向自平衡试桩法特点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试桩荷载传递机理分析 |
3.1 竖向抗压桩受力性状 |
3.1.1 非嵌岩桩桩土体系的荷载传递 |
3.1.2 非嵌岩桩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
3.1.3 嵌岩桩荷载传递规律 |
3.1.4 嵌岩桩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
3.2 反向自平衡试桩法的荷载传递规律 |
3.3 桩基承载力反向自平衡试桩法的数值分析 |
3.3.1 模型假设 |
3.3.2 有限元整体模型 |
3.3.3 边界条件 |
3.3.4 作用荷载 |
3.3.5 桩土相互作用 |
3.3.6 分析步与初始地应力平衡 |
3.3.7 极限承载力确定 |
3.3.8 Q-S曲线 |
3.3.9 轴力及摩阻力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反向自平衡法嵌岩桩室内模型试验 |
4.1 相似原理 |
4.1.1 几何相似 |
4.1.2 材料属性相似关系 |
4.1.3 材料强度相似 |
4.2 模型装置选取 |
4.2.1 自平衡模型试验装置 |
4.2.2 静载模型试验装置 |
4.3 模型设计 |
4.3.1 模型桩 |
4.3.2 基岩及土制备 |
4.3.3 模型桩 |
4.3.4 封堵板 |
4.3.5 反力锚固系统 |
4.3.6 加载系统 |
4.3.7 量测系统 |
4.4 试验方法及关键问题 |
4.4.1 试验方法 |
4.4.2 试验关键问题 |
4.5 试验检测 |
4.5.1 光纤检测 |
4.5.2 模型试验装置 |
4.6 承载力确定 |
4.6.1 模型试验确定 |
4.6.2 经典参数法确定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不同基桩完整性检测方法的对比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检测方法简介 |
2.1 低应变法 |
2.2 声波透射法 |
2.3 钻芯法 |
2.4 高应变法 |
3 不同方法的对比分析与评价 |
3.1 低应变法与声波透射法 |
3.2 低应变法和高应变法 |
3.3 声波透射法和钻芯法 |
4 结语 |
(4)地基检测及其在全过程工程咨询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全过程工程咨询政策背景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和研究现状 |
1.2.1 工程咨询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2 全过程工程咨询发展现状及研究现状 |
1.2.3 地基基础检测发展现状及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2 全过程工程咨询的概论 |
2.1 全过程工作咨询的提出的背景 |
2.1.1 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 |
2.1.2 建设业主的需要 |
2.1.3 工程咨询行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
2.2 全过程工作咨询的概念 |
2.3 全过程工程咨询的服务内容 |
2.3.1 项目决策阶段 |
2.3.2 项目勘察设计阶段 |
2.3.3 项目招标阶段 |
2.3.4 项目施工建设阶段 |
2.3.5 项目竣工验收阶段 |
2.3.6 项目运营维护阶段 |
2.4 全过程工程咨询的特性 |
2.5 推广全过程工程咨询发展的意义 |
2.6 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与传统工程建设模式的区别 |
2.7 全过程工程咨询与工程总承包关系 |
2.7.1 全过程工程咨询与工程总承包的不同之处 |
2.7.2 全过程工程咨询与工程总承包之间的联系 |
2.8 本章小结 |
3 地基基础检测方法及其优缺点 |
3.1 建筑工程地基基础检测概述 |
3.2 建筑工程地基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 |
3.3 建筑工程地基基础工程检测内容以及检测范围 |
3.3.1 地基工程检测内容 |
3.3.2 地基工程检测分类 |
3.4 建筑工程地基基础检测方法 |
3.4.1 静载试验 |
3.4.2 声波透射法 |
3.4.3 低应变法 |
3.4.4 高应变法 |
3.5 本章小结 |
4 传统管理模式下各参建方的作用及相互关系分析 |
4.1 工程项目各参建方的作用 |
4.1.1 建设单位 |
4.1.2 勘察设计单位 |
4.1.3 施工单位 |
4.1.4 监理单位 |
4.1.5 检测单位 |
4.2 各参加方之间的相互关系 |
4.3 工程案例 |
4.4 本章小结 |
5 地基检测在全过程工程咨询中的作用 |
5.1 地基检测对建筑的勘察设计起着补充与指导的作用 |
5.2 地基检测对建筑的施工起着承前启后铰链作用 |
5.3 地基检测对建筑的竣工验收提供资料的支撑作用 |
5.4 地基检测对建筑的后期正常运营提供保障作用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5)基桩低应变数值模拟及缺陷定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概述 |
1.2 研究的现状 |
1.2.1 国外研究历程 |
1.2.2 国内研究历程 |
1.2.3 基桩检测技术 |
1.2.4 低应变反射波法 |
1.2.5 定量检测方法 |
1.3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低应变反射波法的理论基础 |
2.1 基桩的纵向波动方程 |
2.1.1 基本假设 |
2.1.2 一维线性波动方程 |
2.1.3 线性波动方程的解答 |
2.2 弹性波在桩身的传播规律 |
2.2.1 波阻抗概念 |
2.2.2 弹性波的反射和透射 |
2.3 低应变反射波法基本原理 |
2.4 基桩瞬间激振响应特性 |
2.5 本章小结 |
3 基桩完整性检测数值模拟 |
3.1 有限元软件 |
3.1.1 ANSYS与LS-DYNA软件 |
3.1.2 ANSYS/LS-DYNA分析 |
3.2 建立基桩模型 |
3.2.1 尺寸、单元选取、网格划分 |
3.2.2 土体边界、桩土接触及加载 |
3.3 常见基桩数值分析 |
3.3.1 完整桩 |
3.3.2 桩底沉渣 |
3.3.3 缩径桩 |
3.3.4 扩径桩 |
3.3.5 断桩 |
3.3.6 多缺陷桩 |
3.4 本章小结 |
4 缺陷定量分析 |
4.1 缺陷量化原理 |
4.2 拟合模型的建立 |
4.2.1 基桩数学模型 |
4.2.2 激振力 |
4.2.3 影响因素等效 |
4.2.4 拟合模型的建立 |
4.3 测试信号处理 |
4.3.1 小波分析 |
4.3.2 数字滤波 |
4.4 定量反演解释 |
4.5 应用效果分析 |
4.6 工程应用实例分析 |
4.7 小结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项目及发表文章 |
(6)川南城际铁路弹性波法桥梁基桩检测数值模拟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基桩动测技术国内外的发展及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桥梁基桩弹性波法检测的基础理论 |
2.1 弹性波法检测的基本原理 |
2.1.1 弹性波法的假设条件 |
2.1.2 一维杆件波动方程 |
2.1.3 杆件波动方程的求解 |
2.1.4 波阻抗不同分界面传播的反射与透射规律 |
2.2 检测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
2.2.1 桩身波速及其缺陷位置的确定 |
2.2.2 实测波形信号的处理 |
2.3 桩身不同缺陷反射规律及完整性判定 |
2.3.1 常见基桩类型存在的质量问题 |
2.3.2 常见不同缺陷类型弹性波反射规律 |
2.3.3 桩身的完整性判定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弹性波法测桩有限元数值模拟技术研究 |
3.1 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的介绍 |
3.2 显式动力分析方法 |
3.3 有限元计算模型 |
3.3.1 模型的建立及参数的选取 |
3.3.2 激振荷载的模拟 |
3.3.3 网格的划分 |
3.4 影响数值模拟速度曲线的因素 |
3.4.1 桩半径大小对速度曲线的影响 |
3.4.2 桩顶接收点位置对速度曲线的影响 |
3.4.3 桩周土对速度曲线的影响 |
3.5 完整桩数值模拟的验证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缺陷类型基桩的数值模拟与分析 |
4.1 缩径桩 |
4.1.1 缩径缺陷不同位置的影响 |
4.1.2 缩径缺陷竖向尺寸大小的影响 |
4.1.3 缩径缺陷横向尺寸大小的影响 |
4.2 扩径桩 |
4.2.1 扩径缺陷不同位置的影响 |
4.2.2 扩径缺陷竖向尺寸大小的影响 |
4.2.3 扩径缺陷横向尺寸大小的影响 |
4.3 离析桩 |
4.3.1 离析缺陷不同位置的影响 |
4.3.2 离析缺陷竖向尺寸大小的影响 |
4.3.3 离析处砼模量大小的影响 |
4.4 阻抗渐变型缺陷数值模拟及分析 |
4.4.1 桩身整体渐变 |
4.4.2 桩身局部渐变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现场的工程应用及其实例分析 |
5.1 工程概况 |
5.2 现场检测技术 |
5.2.1 现场检测原理 |
5.2.2 所用的仪器设备 |
5.2.3 检测前的准备事项 |
5.3 现场采集的实测数据分析 |
5.3.1 完整桩 |
5.3.2 缩径和扩径类桩 |
5.3.3 桩底沉渣 |
5.3.4 其他类型缺陷 |
5.3.5 其他波形有问题的验证桩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7)商丘某电厂桩基工程质量检测研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依据与意义 |
1.1.1 桩的历史 |
1.1.2 桩基础的应用 |
1.2 常见的基桩质量通病 |
1.3 基桩的检测 |
1.3.1 承载力检测 |
1.3.2 完整性检测 |
1.4 基桩质量检测的重要性 |
1.5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灌注桩的检测方法 |
2.1 承载力检测 |
2.1.1 静载试验 |
2.1.2 高应变法 |
2.2 桩身完整性检测 |
2.2.1 定义 |
2.2.2 适用范围 |
2.3 桩身内力测试 |
2.3.1 传感器埋设技术要求 |
2.3.2 桩身内力测试数据分析 |
2.4 各检测方法对比之下的优缺点 |
第三章 工程实例 |
3.1 工程概况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
3.1.1 工程概况 |
3.1.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
3.2 检测方法 |
3.2.1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 |
3.2.2 桩身和桩端的应力测试 |
3.2.3 单桩水平静载试验 |
3.2.4 高应变检测 |
3.2.5 低应变检测 |
3.3 数据整理 |
3.3.1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 |
3.3.2 桩身和桩端的应力测试 |
3.3.3 单桩水平静载荷试验 |
3.3.4 高应变检测 |
3.3.5 低应变检测 |
3.4 检测结果 |
3.4.1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 |
3.4.2 桩身和桩端的应力测试 |
3.4.3 单桩水平静载试验 |
3.4.4 高应变检测 |
3.4.5 低应变检测 |
第四章 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和沉降的确定 |
4.1 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的确定 |
4.1.1 静载试验确定 |
4.1.2 高应变法确定 |
4.1.3 理论公式确定 |
4.1.4 三种方法对比分析 |
4.2 单桩沉降的确定 |
4.2.1 静载试验确定 |
4.2.2 高应变法确定 |
4.2.3 理论公式确定 |
4.2.4 三种方法沉降量的比较与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广州南沙港铁路桥梁桩基弹性波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2章 桩基弹性波无损检测基本理论 |
2.1 弹性波法在基桩中的传播原理 |
2.1.1 一维线弹性杆件波动方程的建立 |
2.1.2 一维线弹性杆件波动方程的波动解 |
2.1.3 直杆中波的传播 |
2.1.4 波在杆件截面发生变化时的传播 |
2.1.5 杆件摩阻力作用 |
2.1.6 反射波法测定桩身质量的基本原理 |
2.1.7 波在三维介质中的传播 |
2.2 基桩检测常用方法分类及检测原理 |
第3章 常见基桩病害类型的数值模拟研究 |
3.1 ABAQUS软件介绍及正演流程 |
3.1.1 ABAQUS软件简介 |
3.1.2 正演模拟计算流程 |
3.1.3 计算模型的选取 |
3.2 弹性波法检测完整桩的数值模拟 |
3.2.1 部件建立及其属性装配 |
3.2.2 部件装配及节点集和参考点的添加 |
3.2.3 计算模型的输出设置 |
3.2.4 设置边界条件及载荷 |
3.2.5 计算模型的网格划分 |
3.2.6 计算模型的相互作用 |
3.2.7 计算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分析 |
3.3 弹性波检测缺陷桩的数值模拟 |
3.3.1 缩颈桩的数值模拟 |
3.3.2 断桩的数值模拟 |
3.3.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工程应用实例 |
4.1 广州南沙港铁路工程概况 |
4.2 工程地质条件 |
4.3 方法比选 |
4.3.1 低应变动力检测法 |
4.3.2 声波透射检测法 |
4.3.3 应用实例及分析 |
4.4 弹性波法经济效益与应用效果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LNG储罐桩基施工工艺优化及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的目的 |
1.1.2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的方法 |
第二章 LNG储罐桩基施工工艺优化 |
2.1 广西LNG储罐桩基工程概况 |
2.2 LNG储罐桩基施工工序优化分析 |
2.2.1 测量放线 |
2.2.2 护筒埋设 |
2.2.3 泥浆制备及泥浆护壁 |
2.2.4 钻进成孔 |
2.2.5 清孔 |
2.2.6 钢筋笼制作及安装 |
2.2.7 地面以下部分砼灌注 |
2.2.8 地面以上部分后支模砼浇筑 |
2.3 桩基工程通病和预防措施 |
2.3.1 堵管 |
2.3.2 导管漏水 |
2.3.3 坍孔或缩径 |
2.3.4 钢筋笼位置偏差过大 |
2.3.5 钢筋笼上浮、下沉 |
2.3.6 桩身砼蜂窝、孔洞、缩颈、夹泥、断桩 |
2.3.7 桩倾斜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LNG储罐桩基检测方法研究 |
3.1 常用基桩检测方法优缺点分析 |
3.2 基桩低应变动力检测 |
3.2.1 检测目的及原理 |
3.2.2 检测判据 |
3.3 基桩超声波透射法检测 |
3.3.1 检测目的及原理 |
3.3.2 检测判据 |
3.4 LNG储罐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 |
3.4.1 锚桩横梁反力法 |
3.4.2 锚桩与压重联合反力法 |
3.4.3 试验加载方式 |
3.4.4 加卸载与沉降观测 |
3.4.5 终止加载条件 |
3.4.6 卸载与卸载观测 |
3.4.7 检测判据 |
3.5 LNG储罐单桩水平静载试验 |
3.5.1 试验目的 |
3.5.2 试验加载装置 |
3.5.3 荷载与位移量测 |
3.5.4 试验加载方式 |
3.5.5 加卸载与位移观测 |
3.5.6 终止试验条件 |
3.5.7 检测判据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LNG储罐桩基检测结果分析及评判 |
4.1 基桩低应变动力检测结果分析及评判 |
4.2 基桩超声波透射检测结果分析及评判 |
4.3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结果分析及评判 |
4.4 单桩水平静载试验结果分析及评判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LNG储罐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优化 |
5.2 LNG储罐桩基多种检测方法择优组合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深厚软土场地偏斜管桩承载力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 偏斜基桩承载性能研究现状 |
1.3.1 国外对偏斜桩承载力性能的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对偏斜桩承载力性能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深厚软土场地偏斜管桩承载机理 |
2.1 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垂直桩的荷载传递机理与破坏模式 |
2.1.1 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垂直桩的荷载传递机理 |
2.1.2 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垂直桩的破坏形式 |
2.2 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垂直桩承载力确定及常见的Q~s曲线 |
2.2.1 垂直桩竖向承载力的确定方法 |
2.2.2 垂直桩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Q~s曲线 |
2.3 偏斜桩在竖向荷载作用下荷载传递形式与破坏类型 |
2.3.1 竖向荷载作用下偏斜桩的荷载传递 |
2.3.2 偏斜桩的破坏形式类型 |
2.4 偏斜桩在竖向荷载作时的承载力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常见岩土本构模型及基桩承载力试验方法 |
3.1 Midas GTS NX软件介绍 |
3.2 常用本构模型介绍 |
3.2.1 弹性Elastic |
3.2.2 邓肯张模型Duncan-Chang |
3.2.3 摩尔-库伦模型Mohr-Coulomb |
3.2.4 修正摩尔-库伦模型Modified Mohr-Coulomb |
3.2.5 修正剑桥模型Modified Cam Clay |
3.2.6 德鲁克模型Drucker-Prager |
3.3 不同本构模型下的桩基承载力数值模拟与实际情况对比分析 |
3.3.1 工程概况 |
3.3.2 工程场地地质条件 |
3.3.3 水文地质条件 |
3.3.4 管桩现场静载试验数据分析 |
3.3.5 不同本构模型下对管桩静载试验的模拟 |
3.4 承载力确定的试验方法-静载试验法 |
3.4.1 基本原理 |
3.4.2 试验步骤 |
3.4.3 试验方法分类 |
3.4.4 静载试验的优缺点 |
3.5 承载力确定的试验方法-高应变动测法 |
3.5.1 基本原理 |
3.5.2 试验步骤 |
3.5.3 承载力计算方法分类 |
3.5.4 高应变检测试验的优缺点 |
3.6 桩身完整性试验方法-低应变反射波法 |
3.6.1 基本原理 |
3.6.2 常见桩基缺陷类型 |
3.6.3 桩基缺陷典型曲线特征 |
3.6.4 低应变反射波法优缺点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偏斜管桩承载力的现场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 |
4.1 现场试验工程项目概况 |
4.1.1 工程简介 |
4.1.2 水文地质条件 |
4.1.3 工程地质条件 |
4.1.4 桩基偏斜情况 |
4.2 偏斜管桩现场试验分析 |
4.2.1 低应变试验分析 |
4.2.2 高应变试验分析 |
4.3 偏斜管桩的承载力数值模拟方案 |
4.3.1 桩-土界面单元 |
4.3.2 模型的建立 |
4.3.3 不同偏斜情况下单桩承载力分析 |
4.3.4 不同偏斜情况下单桩轴力分析 |
4.3.5 不同偏斜情况下单桩弯矩分析 |
4.4 竖向荷载作用下不同偏斜管桩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4.4.1 不同淤泥深度对承载力的影响 |
4.4.2 不同管桩直径对承载力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深厚软土场地管桩偏斜原因分析与防控加固措施 |
5.1 深厚软土场地管桩偏斜原因分析 |
5.1.1 场地地质条件复杂 |
5.1.2 孔隙水压力的影响 |
5.1.3 基坑设计方案不合理 |
5.1.4 基坑开挖的影响 |
5.1.5 桩基施工相互影响 |
5.2 深厚软土地区桩基偏斜的风险防控 |
5.2.1 重视地质勘察工作 |
5.2.2 桩基选型和设计需综合考量 |
5.2.3 施工规范化 |
5.2.4 施工管理信息化 |
5.3 偏斜管桩处理措施 |
5.3.1 偏斜管桩插筋填芯处理 |
5.3.2 偏斜管桩纠偏加固处理 |
5.3.3 偏斜管桩补桩处理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工程类项目 |
致谢 |
四、基桩高应变动力检测在工程桩检测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高应变检测下桩的动态响应性能分析研究[D]. 侯传相. 广东工业大学, 2021
- [2]反向自平衡试桩法测试单桩承载力的试验研究[D]. 巴军涛.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3)
- [3]不同基桩完整性检测方法的对比分析与评价[J]. 蔡杰龙,张君禄,蔡灿旭,王梓鑫,邓忠启. 广东水利水电, 2020(07)
- [4]地基检测及其在全过程工程咨询中的作用研究[D]. 程韶琨. 郑州大学, 2020(02)
- [5]基桩低应变数值模拟及缺陷定量分析[D]. 梁竟松.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1)
- [6]川南城际铁路弹性波法桥梁基桩检测数值模拟与应用研究[D]. 黎佳宾.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7]商丘某电厂桩基工程质量检测研究分析[D]. 赵久斌. 长安大学, 2020(06)
- [8]广州南沙港铁路桥梁桩基弹性波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研究[D]. 王丹.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9]LNG储罐桩基施工工艺优化及检测技术研究[D]. 廖秋琴.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10]深厚软土场地偏斜管桩承载力的试验研究[D]. 徐杰. 广州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