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硬紫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紫草,色素,质体,构型,羟基,丙烯,药理。
硬紫草论文文献综述
张东霞[1](2015)在《硬紫草LeHMGR基因的cDNA克隆及过表达毛状根的诱导》一文中研究指出紫草科植物如新疆紫草、滇紫草和硬紫草的根部可合成一类萘醌类化合物-紫草宁及其衍生物,该类化合物具有抗菌、消炎、抗肿瘤、抗HIV等活性。尽管目前紫草宁及其衍生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已经基本清楚,并且已分离、克隆得到许多相关代谢酶的基因,然而,紫草宁及其衍生物的合成受到诸多影响因子的调控,如光信号、植物激素、无机元素、真菌诱导子等,这些因素对紫草宁及其衍生物合成调控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紫草宁及其衍生物是首先由苯丙素类(phenylpropanoid)代谢途径形成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 PHB)和由甲羟戊酸(mevalonate acid, MVA)代谢途径形成焦磷酸香叶酯(geranylpyrophosphate, GPP)这两种重要的中间前体,然后在对羟基苯甲酸香叶基转移酶(p-hydroxybenzoate:geranyltransferase, PGT)的催化作用下形成香叶基-对羟基苯甲酸(m-geranyl-p-hydroxybenzoic acid, GBA),再经过其它代谢酶的级联反应后形成的。紫草宁的合成主要发生在内质网中,然后通过胞外分泌作用运输到表皮细胞原生质体外的细胞壁中。其中一个重要的代谢中间体由甲羟戊酸(MVA)途径合成,而HMGR是甲羟戊酸途径中的第一个重要限速酶。因此,克隆和获得高表达HMGR基因的紫草毛状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本实验根据实验室前期的转录组测序数据得到的HMGR基因核心片段,通过cDNA末端快速扩增方法(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 RACE)得到了硬紫草LeHMGR基因的全长cDNA克隆,并进一步构建了该基因的植物过表达载体LeHMGR-PBI121-GFP,转化发根农杆菌ATCC15834,用外植体诱导的方法获得了LeHMGR过表达的转基因硬紫草毛状根株系(LeHMGR overexpression hairy root, OH),同时用野生型农杆菌ATCC15834菌株诱导硬紫草外植体获得野生型(wild type, WT)硬紫草毛状根。亚细胞定位分析认为该基因可能定位于质膜上,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为深入探讨LeHMGR对紫草宁及其衍生物合成的调控及分子作用机制提供了实验材料。(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5-05-01)
邹茜茜,宋巍薇,王美瑜,范华英,车鑫[2](2014)在《硬紫草羟基萘醌提取物对炎症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硬紫草羟基萘醌提取物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炎症因子的抑制作用和对苯磺酸(TNBS)诱导的炎症性肠病(IBD)大鼠结肠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对硬紫草羟基萘醌提取物进行提取分离,采用ELISA法测定硬紫草羟基萘醌提取物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释放的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抑制作用;用TNBS法制备IBD大鼠模型,造模24 h后ig给药,连续给药7 d,于末次给药24 h后处死大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TNF-α的表达。结果硬紫草羟基萘醌提取物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释放的TNF-α和IL-1β具有抑制作用;与模型组相比,硬紫草羟基萘醌提取物可降低TNBS诱导的IBD大鼠结肠组织中TNF-α的表达。结论硬紫草羟基萘醌提取物对TNF-α和IL-1β炎症因子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并可抑制TNBS诱导的肠道炎症反应,这种抑制作用是通过降低TNF-α的表达来实现的。(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4年13期)
赵胡[3](2013)在《硬紫草MYB、MYC类基因的克隆、表达分析及转基因功能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紫草宁及其衍生物是萘醌类天然色素,在紫草科植物如硬紫草、滇紫草和新疆紫草的根部合成积累,具有抗菌、消炎、抗肿瘤等活性。近年来,萘醌色素已被广泛用作天然的染料以替代人工化学合成的染料,并已被越来越多地用在食品、医药和化妆品行业。目前已建立了紫草细胞的两阶段培养体系,第一阶段是细胞在B5固体培养基体系中进行生长繁殖这一阶段细胞不产生紫草宁;第二阶段是把在B5培养基中生长的紫草细胞转接到M9液体培养基黑暗中振荡培养时,紫草宁即被快速诱导合成。这种独特的两阶段培养体系为研究次生代谢产物合成的触发机制提供了一个优良的研究系统。深入研究这种“触发”效应的分子机理,可为紫草次生代谢的生物工程实践奠定理论基础。紫草宁及其衍生物是由苯丙素类(phenylpropanoid)的代谢产物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 PHB)和甲戊二羟酸(mevalonate acid, MVA)代谢途径形成的焦磷酸香叶酯(geranylpyrophosphate, GPP)这两个重要前体经对羟基苯甲酸香叶基转移酶(p-hydroxybenzoate:geranyltransferase, PGT)催化形成香叶基-对羟基苯甲酸(m-geranyl-p-hydroxybenzoic acid, GBA),再经一系列反应最后在内质网中形成的,并通过胞外分泌作用将形成的紫草宁微粒运输到原生质体外的细胞壁中。尽管紫草宁的生物合成代谢途径现已基本清晰,代谢途径中的许多酶基因得以分离和克隆,然而,紫草宁合成的分子调控机制还知之甚少。MYB、MYC类转录因子是调节苯丙素代谢的重要的调控因子,其中R2R3型MYB含有DNA结合结构域两个R重复结构域,每个结构域大约有50个氨基酸残基。MYC转录因子在C-端含有保守的bHLH结构域。MYB、MYC在调节苯丙素合成方面(如花青素、鞣质、黄酮和木质素)具有重要的功能。鉴于紫草宁的生物合成同样具有苯丙素的共同代谢途径,我们认为MYB、MYC可能在调节紫草宁的生物合成代谢方面同样具有重要的功能。我们从硬紫草细胞中分离克隆了3个R2R3型MYB基因,分别命名为LeMYB1、LeMYB2和LeMYB3,其编码蛋白均具有两个典型R的DNA结合结构域,分子量分别为24.55、35.60和30.40KD,等电点为pI为9.32、8.64和8.56。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LeMYB1属于R2R3类MYB第二亚家族,与茉莉酸诱导的苯丙素代谢调控有关,LeMYB2和LeMYB3属于第四亚家族属于抑制性的转录调控因子,可能参与紫草宁代谢精细调控。我们从硬紫草细胞中分离克隆了1个MYC基因,命名为LeMYC,其编码蛋白具有bHLH结构域,分子量为69.80KD,等电点pI为5.78。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LeMYC属于Ⅲ(d+e)亚家族,与茉莉酸诱导的次生代谢调控相关。另外,我们还分离克隆了LeMYB1、LeMYB2和LeMYC基因的启动子序列。PLACE预测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序列不仅含有TATA box和CAAT box等保守的启动子元件和转录起始位点INR,还有与植物生长发育相关元件和植物激素调节元件,并存在大量潜在植物逆境应答元件,如W-box、BIHD10S、GT-1 motif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两基因的启动子序列中存在紫草宁合成调控因子相关元件,如Cu2+应答元件和MeJA响应元件,暗示LeMYB1和LeMYB2基因受Cu2+和MeJA调控。我们运用real-time PCR技术研究了MYB、MYC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MYB、MYC基因在细胞从B5培养基转接到M9培养基后的短时间内被快速诱导增强表达;这些基因受茉莉酸诱导增强表达,而JA合成的抑制剂IBU则抑制其表达;2,4-D抑制MYB表达,但对MYC基因的表达没有影响;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结果表明,MYB、MYC基因主要是在紫草的根部高度表达。为了初步探讨基因的功能,我们将已克隆的LeMYB1转入拟南芥中获得转LeMYB1的拟南芥,对T1代转基因的拟南芥的表型分析发现,转LeMYB1的拟南芥叶色发紫,茎颜色加深,表现出明显的植株花青素含量的提高。另外,我们建立了一种简单快速诱导硬紫草毛状根产生的方法,即“针刺幼茎法”。用发根农杆菌15834针刺侵染硬紫草幼苗茎节可快速诱导毛状根的产生。毛状根除菌培养后转接到无激素的固体B5培养基或RC等无铵离子的液体培养基上,发现毛状根迅速大量繁殖分支多,生长旺盛。PCR检测表明rolC基因已经整合到硬紫草基因组中。将生长旺盛的毛状根培养在M9或RC液体培养基上,毛状根可产生大量紫草素。基于建立的此转基因体系,我们获得了LeMYB1的转基因紫草毛状根。色素测定初步结果表明,转LeMYB1毛状根的紫草宁含量明显高于无外源基因的毛状根,这一结果暗示LeMYB1在促进紫草宁的生物合成方面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后续的研究将从多个角度深入揭示MYB促进紫草宁合成的分子机理。本研究首次通过“针刺幼茎法”获得了硬紫草毛状根株系,为大规模培养、生产紫草素奠定了基础。本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次生代谢合成调控分子机制的认识,而且为高效调控次生代谢的生物工程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3-07-01)
冯文文,李国玉,谭勇,王航宇,王金辉[4](2010)在《软紫草与硬紫草萘醌类化学成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软紫草与硬紫草中萘醌类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柱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利用圆二色谱测定萘醌化合物绝对构型。结果:从软紫草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鉴定为阿卡宁(AE-1),乙酰阿卡宁(AE-2),β,β-二甲基丙烯酰阿卡宁(AE-3),异丁酰阿卡宁(AE-4),α-甲基-正丁酰阿卡宁+异戊酰阿卡宁(AE-5),β-乙酰氧基异戊酰阿卡宁(AE-6);从硬紫草中分离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为紫草素(LE-1),乙酰紫草素(LE-2),β,β-二甲基丙烯酰紫草素(LE-3),异丁酰紫草素(LE-4),α-甲基-正丁酰紫草素+异戊酰紫草素(LE-5),β-羟基异戊酰紫草素(LE-6)。结论:软紫草中萘醌类化学成分绝对构型为S型,硬紫草中为R型。(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中药》期刊2010年07期)
辛玲,孙晖[5](2008)在《硬紫草研究概况》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有关硬紫草的本草考证、化学成分、药理活性、临床应用以及分析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为研究和开发利用紫草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期刊2008年11期)
辛玲[6](2008)在《硬紫草质量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紫草(Lithospermum erythrorhizon Sieb.et Zucc),别名硬紫草,药用其根部具有凉血、活血、解毒透疹的作用。主要分布在东北,资源丰富。其主要成分为具有5,8-二羟基萘醌结构的萘醌色素。由于萘醌色素对光、热敏感,故本研究采用CO_2超临界流体萃取法(SFE)在高压常温下提取硬紫草根中的萘醌类化合物,利用硅胶柱层析法,以石油醚-乙酸乙酯为溶剂系统进行梯度洗脱,利用制备HPLC法,以甲醇-水为溶剂系统进行洗脱,从CO_2超临界提取物中分离得到5个单体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UV、IR、MS、NMR数据的解析,确定了5个化合物的结构:紫草素(shikonin),乙酰紫草素(acetylshikonin),β-羟基异戊酰紫草素(β-hydroxy-isovalerylshikonin),异丁酰紫草素(isobutylshikonin),异戊酰紫草素(isovalerylshikonin)。同时,本研究以紫草素,乙酰紫草素,β-羟基异戊酰紫草素,异丁酰紫草素,β,β-二甲基丙烯酰紫草素,异戊酰紫草素6种成分为指标,建立了基于HPLC-DAD方法的硬紫草中多组分同时定量的方法。经方法学考察,精密度试验的RSD在0.78~1.4%之间,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重现性试验中6种萘醌类化合物含量测定结果的RSD在0.39~1.7%之间,表明方法的重复性较好;6种萘醌类化合物的加样回收率在97.0~102.9%之间,表明整个方法具有良好的准确度;样品溶液在24h内稳定。结果表明,该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并依据此法对不同产地的硬紫草进行质量评价,确定下洼子产硬紫草为最佳药材。为今后建立紫草质量评价体系提供了科学依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来源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期刊2008-05-01)
徐淑梅[7](2007)在《东北硬紫草的种植繁育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北硬紫草为紫草科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有清热凉血、消肿解毒、透疹、润燥通便、抗菌消炎等功效。由于自然生长缓慢,人工种植不宜成活,以及滥采乱挖,致使野生资源破坏严重。为了更有效地开发利用这一资源和建立相应的原料基地,对野生紫草的人工种植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将紫草种子分成若干组,用不同方法处理,详细记录不同时期种苗生长情况,进行对照比较。经过系统的观察试验,成功总结出:种子采收,种子特殊处理、特殊育种方法、田间管理、有效病虫害防治、成品采收、最佳加工方法等一套成型技术。为东北硬紫草的系列产品开发,产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第叁届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7-09-01)
高宝宁,秦岳,陈英男[8](2005)在《硬紫草人工驯化及栽培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硬紫草是东北地区名贵中药材,为多年生草本。2001年秋开始对其进行植物学、生物学特性调查,并开展人工驯化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喜凉爽湿润气候,耐寒,怕涝,怕高温,对土壤要求不甚严格,但以腐殖质较多的壤土或砂壤土为好;种子有休眠特性,进行低温层积,发芽率可达80%以上;人工驯化栽培中病害较轻,侧重防治根腐病;东北地区隔年栽培,冬季应进行简易防寒,保证出苗,提高产量。(本文来源于《中国林副特产》期刊2005年04期)
张爱英[9](2004)在《软紫草与硬紫草化学成分的研究及紫草烫伤膏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紫草中的主要有效成分为萘醌色素,其5,8-二羟基萘醌的结构特点使之对光、热极不稳定,若采用普通的溶剂提取法,容易破坏其有效成分。实验中我们用CO_2超临界流体萃取法(SFE)在高压常温下提取软紫草及硬紫草根中的萘醌类色素。 利用硅胶色谱柱分离手段,以石油醚—氯仿、石油醚—乙酸乙酯、环己烷—氯仿为溶剂系统进行梯度洗脱,从软紫草根的CO_2超临界萃取物中分离鉴定了去氧紫草素(deoxyshikonin,1)、β,β-二甲基丙烯酰紫草素(β,β-dimethylacrylshikonin,2)、乙酰紫草素(acetylshikonin,3)、紫草素(shiko nin,4)四个单体化合物,从硬紫草根的CO_2超临界萃取物中分离鉴定了去氧紫草素(dcoxyshikonin,5)、β,β-二甲基丙烯酰紫草素(β,β-dimethyl acrylshikonin,6)、异丁酰紫草素(isobutyrylshikon-in,7)、乙酰紫草素(ace tylshikonin,8)、紫草素(shikonin,9)、β-谷甾醇(β-sitosterol,10)六个单体化合物。其中去氧紫草素(deoxyshikonin)为首次从硬紫草中分得的已知化合物。 为比较两种紫草中主要成分的差别,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软紫草与硬紫草根的CO_2超临界流体萃取物中总萘醌色素含量。在516nm处,测定吸光度A,以左旋紫草素(C_(16)H_(16)O_5)的吸光系数(E_(1cm)~(1%))为242计算。左旋紫草素在8.08~30.30μg/ml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0.0211X-0.0089,r=0.9998。软紫草中含量为50.21%,硬紫草中含量为35.97%。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软紫草与硬紫草根的CO_2超临界流体萃(本文来源于《沈阳药科大学》期刊2004-06-01)
刘培,卫志明,许智宏,褚晓明,曹日强[10](1996)在《硬紫草悬浮细胞原生质体培养形成愈伤组织及其体细胞克隆变异》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硬紫草悬浮细胞系AR126分离原生质体,只有用葡萄糖作渗透剂经琼脂糖-液体双层培养才能获得可见的原生质体克隆,从中选择34个克隆,用两阶段法生产紫草素及其衍生物,测量了它们在两阶段的细胞生长量及生产阶段的色素含量,并比较了其分布规律,其中最好的原生质体克隆色素生产量是起始悬浮系的2.54倍,经培养40d达44.06mgg-1FW,而且其生产量在所测的80d内无明显下降。(本文来源于《植物生理学报》期刊1996年03期)
硬紫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硬紫草羟基萘醌提取物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炎症因子的抑制作用和对苯磺酸(TNBS)诱导的炎症性肠病(IBD)大鼠结肠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对硬紫草羟基萘醌提取物进行提取分离,采用ELISA法测定硬紫草羟基萘醌提取物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释放的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抑制作用;用TNBS法制备IBD大鼠模型,造模24 h后ig给药,连续给药7 d,于末次给药24 h后处死大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TNF-α的表达。结果硬紫草羟基萘醌提取物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释放的TNF-α和IL-1β具有抑制作用;与模型组相比,硬紫草羟基萘醌提取物可降低TNBS诱导的IBD大鼠结肠组织中TNF-α的表达。结论硬紫草羟基萘醌提取物对TNF-α和IL-1β炎症因子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并可抑制TNBS诱导的肠道炎症反应,这种抑制作用是通过降低TNF-α的表达来实现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硬紫草论文参考文献
[1].张东霞.硬紫草LeHMGR基因的cDNA克隆及过表达毛状根的诱导[D].南京大学.2015
[2].邹茜茜,宋巍薇,王美瑜,范华英,车鑫.硬紫草羟基萘醌提取物对炎症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J].中草药.2014
[3].赵胡.硬紫草MYB、MYC类基因的克隆、表达分析及转基因功能初步研究[D].南京大学.2013
[4].冯文文,李国玉,谭勇,王航宇,王金辉.软紫草与硬紫草萘醌类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国现代中药.2010
[5].辛玲,孙晖.硬紫草研究概况[J].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2008
[6].辛玲.硬紫草质量评价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8
[7].徐淑梅.东北硬紫草的种植繁育及研究[C].第叁届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2007
[8].高宝宁,秦岳,陈英男.硬紫草人工驯化及栽培技术研究[J].中国林副特产.2005
[9].张爱英.软紫草与硬紫草化学成分的研究及紫草烫伤膏的制备[D].沈阳药科大学.2004
[10].刘培,卫志明,许智宏,褚晓明,曹日强.硬紫草悬浮细胞原生质体培养形成愈伤组织及其体细胞克隆变异[J].植物生理学报.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