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治疗100例手术分析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治疗100例手术分析

苗连宝(河南省滑县人民医院河南滑县456400)

【中图分类号】R68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7-0230-02

【关键词】转子间骨折手术治疗老年人

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最常见的骨折,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人群不断增加,轻微外伤即可导致转子间骨折,近年其骨折呈明显上升趋势。由于老年病人长期卧床,老年转子间骨折的并发症较多,病死率达15—20%[1]。所以转子间骨折的治疗越来越受世界各国的重视。

我院自2004年3月至2008年12月手术治疗转子间骨折100例,根据不同的骨折类型,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100例,男31例.,女69例,其中65—74岁21例,75—84岁72例,85以上7例,平均年龄为76岁,85%以上病例为消瘦型体质,90%以上病例为轻微外伤(多行走跌伤)所致,65%为稳定性骨折,其中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内科疾病的占25%。

2治疗方法

2.1术前准备适时完善术前各项检查,对于体质弱患有内科原发疾病患者,结合内科积极治疗,实行多科室术前讨论,制定手术方案及并发症预防预案。

2.2手术方式DHS内固定61例,重建钉内固定25例,人工关节置换14例,不同术式采取不同的体位及手术入路。

3治疗效果

本组100例随访时间0.5年—1.5年,其中1例术后15天突发肺栓塞死亡;1例糖尿病切口感染术后2个月死于恶异质;1例术后脑梗塞,10月后继发脑出血死亡;4例内固定病人出现骨折部吸收,内固定松动,骨折移位致髋内翻,最终畸形愈合,2例恢复部分功能,2例功能丧失。余91例均获得良好的髋关节功能。

4讨论

4.1手术时机的选择。老年人各脏器功能均处于减退状态,且有一部分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内科疾病,一般说来,手术时间越早病人的全身情况越接近伤前状态,为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一般术前时间尽量控制在48小时以内为最佳。但对于有内科原发病的病人必须先治疗原发病,达到适应于手术治疗指示时才能实施手术。

4.2手术方法的选择。手术方法是治疗成败的关键,恰当的手术选择使病人术后能够早期功能锻炼,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我们按照Boyd和Gyiffin对转子周围骨折分为四型[2]选择手术方式,一般I型(稳定型)DHS固定,II型(粉碎,不稳定型)人工股骨头置换,III、IV型(不稳定型).重建钉固定。

4.3.围手术期治疗

4.3.1术前对病人身体状况进行评估,针对并发症的潜在因素实施预防性治疗,控制基础病在适宜于手术状态,对虚弱体质病人加强营养补给,增强体质是耐受手术和术后顺利康复的基础。

4.3.2骨质疏松的防治,老年人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而骨质疏松是影响骨质愈合的重要因素,所以根据骨质疏松的治疗原则:减少骨丢失率及恢复已丢失的骨量采取1.术后患肢早期主动活动2.均衡饮食,适当补钙等措施。

4.3.3有效预防感染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掌握用法、用量及给药时机,防止围手术期出现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和使用[3]。

4.3.4并发症的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转子间骨折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据统计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有症状深静脉血拴形成发病率是髋关节囊内骨折患者的两倍,所以术后抗凝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抗凝时机是术后6—8小时开始,持续时间2周。同时必须稳定血压,控制血糖水平,降低血脂指标,下肢早期主被动活动。

5总结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目前首选内固定,但固定必须达到坚强有力,对不稳定粉碎性骨折关节置换是合理的选择,其目的皆是便于手术后肢体早期活动,早期负重。手术时机的选择,围手术期的预防感染,纠正骨质疏松,抗凝等治疗,最终是降低并发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参考文献

[1]胥少汀等主编.实用骨科学[M].第三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708.

[2]王岩泽.坎贝尔骨科手术学第11版[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25—37.

[3]汤坚.我院围手术期患者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36例分析[J].药物与临床研究,2009,17(5):412—414.

标签:;  ;  ;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治疗100例手术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