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江苏省沭阳县中医院223600)
[摘要】目的:分析对心力衰竭患者采用卡维地洛进行常规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及药物安全性报道。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于2013年6月到2014年6月收治50名按照HYHA进行心衰分期的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二组,每组各25名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扩血管、利尿常规治疗,观察组在采取和对照组相同的治疗方式同时,加用卡维地洛进行治疗,初始计量3mg/d。结果:①观察组患者治疗1月后呼吸困难复发8例,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复发呼吸困难18例,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使用卡维地洛不良反应主要有低血压、头晕等,对症处理后影响不大。结论:卡维地洛作为第三代β受体阻滞,对中国患者治疗心衰临床效果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卡维地洛;心衰;安全性;效果[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1-0164-01
抗菌药物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治疗药物,具有抑菌活性及杀菌作用,在临床上通常被应用于治疗或预防细菌性感染性疾病,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对于疾病的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如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不合理,则可能带来严重的不良反应,同时还会引起耐药菌株的产生。本文分析了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旨在保证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
1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分析1.1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具有适应症广、毒性低及杀菌能力强的特点,是临床中常用的药物,临床疗效参数的指标一般为T>MIC(最低抑菌浓度),当病原菌的MIC<药物浓度时,药物能够有效清除病原菌。对于t1/2(半衰期)<2h的药物,如青霉素类及大部分头孢菌素类,则给药次数应为3次/d~4次/d,每隔6h或8h给药一次即可。对于t1/2>2h或PAE(抗菌药物后效应)较长的药物,包括头孢曲松、头孢替坦及头孢尼西等,则每天给药1次,便可以维持有效血药浓度。
1.2大环内酯类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PK/PD(内药物浓度与作用效应强度的关系)特征存在很大的差异,为了改善此类抗菌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则在确定给药时间时应确保MIC<组织中的药物浓度,同时根据血药浓度>MIC及PAE的持续时间确定给药的间隔时间。对于t1/2及PAE相对较短的药物,如红霉素、琥乙红霉素及乙烯螺旋霉素等,则给药的间隔时间应为用药指南中推荐的t1/2时间,以确保MIC<药物浓度,一般以3次/d~4次/d为宜[2]。此外,由于药物参与体内代谢时MIC与药物浓度峰值可形成叠加PAE效应,因此在多数情况下t1/2/较长的药物具有有较长的PAE效应,在临床上使用时通常为1次/d,如克拉霉素及阿奇霉素等。
1.3抗真菌类临床中常见的抗真菌类药物包括氟胞嘧啶、多烯类及唑类药物等,其中两性霉素B的PAE较长,且给药浓度与治疗效果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如通过静脉给药,则给药时间应为2次/d或1次/d。氟胞嘧啶及唑类药物的PAE较长,t1/2通常为25h~40h,由于药物浓度与治疗效果之间存在正比关系,为了获得相对理想的治疗效果,在确定给药时间时应保证PK/PD>20。如氟胞嘧啶的用药方法为口服,则给药时间为4次/d,如通过静脉给药,则为2次/d~3次/d。
此外,在为患者使用氟康唑时,通常采用口服给药方式,给药时间为1次/d。
1.4喹诺酮类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属于一种人工合成药物,通常被用于治疗肠道感染或泌尿道感染。此类抗菌药物的血药浓度越高,则清除致病菌的能力也就越强,但随着PAE的增加,也可能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因此在临床上要通过控制给药时间及剂量减少不良反应。在评价临床疗效时通常需要依据AUC/MIC(用药时曲线下面积与最小抑菌浓度比值)参数,确定给药时间时则需要依据t1/2、AUC/MIC及PAE[3]。例如,在临床上使用环丙沙星及依诺沙星时,给药时间一般为1次/d~2次/d,如采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对胃肠炎患者进行治疗时,则给药时间为1次/d,如需要治疗呼吸道炎症,则给药时间通常为2次/d。此外,在采用司帕沙星或氧氟沙星对结核病患者进行治疗时,给药时间一般为1次/d。
2常用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用药分析除了合理控制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之外,还应合理联用抗菌药物,以便能够有效保证临床合理用药。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有利于改善严重感染、混合感染及耐药性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在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时通常需要依据药敏测试结果及PAE,以便能够获得药效评估结果,并通过药效评估结果合理调整用药方案[4]。在联合用药时,应尽量保证不同的抗菌药物能够发挥叠加及协同治疗疾病的作用,并延长临床给药的间隔时间及减少单一抗菌药物的给药剂量。例如,在临床上联合使用环丙沙星、磷霉素能够有效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所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而联合应用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及妥布霉素治疗大肠杆菌引起的疾病,能够相加各类药物的PAE,因此可以获得相对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联合应用庆大霉素与青霉素、阿米卡星与帕拉西林等均能够延长药物的PAE[5]。此外,在临床上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时还要考虑患者的具体状况,如病情严重程度、体质状况及耐药能力等,根据免疫、病理、生理状况决定给药时间与剂量,以改善抗菌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一般对于儿童、老年人或体质较弱的患者,在临床上可适当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量。
3结束语综上所述,抗菌药物能够在临床治疗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改善抗菌药物的临床疗效,则应根据药物特性合理选择给药方式、控制给药时间及剂量,同时还要把握好联合用药指征,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合理性。此外,在联合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菌药物时,应注意以相加PAE值及协同PAE值作为基本原则,从而减少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提高临床治愈率。
参考文献[1]钟洪兰,陶涛,李祥,李卫.结核病专科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干预和管理[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7):1214-1216.[2]袁晓斌,刘志琴,程燕子.药学服务结合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对ICU患者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影响[J].今日药学,2012,22(4):226-231.[3]刘燕.水城县人民医院213例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合理性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3,13(5):428-430.[4]谢婷婷,朱曼,任浩洋.依据抗菌药物PK/PD理论对我院门诊药房抗菌药物不合理处方的点评及案例解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3,10(6):232-235.[5]刘蔚.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前后普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J].河北医药,2014,36(5):779-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