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钕铁硼永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钕铁硼永磁材料,创新主体,专利申请量,专利布局
钕铁硼永磁论文文献综述
余祖发,周婧,黄桂花[1](2019)在《从专利情报分析看全球钕铁硼永磁材料的市场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概述稀土元素的磁性源于其独具个性的4fx5d16s2原子结构(其中x的取值范围为0至14),其未充满的4f电子层决定了稀土元素族群在常温下都是顺磁的铁磁性物质,如果其与过渡元素族群中的Fe、Co、Ni等形成3d-4f二元系化合物,铁磁性更强,例如(本文来源于《稀土信息》期刊2019年06期)
刘荣明,耿赵文,贾立颖,朱代漫,周小文[2](2019)在《工业纯混合稀土制备新型钕铁硼永磁材料的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供了一种以工业纯混合稀土为原料制备的稀土铁硼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原料包括Pr-Nd混合稀土和La-Ce混合稀土,该材料具有Nd_2Fe_(14)B型结构,化学式:[(La-Ce)_x(Pr-Nd)_(1-x)]_y(Fe,TM)_(1-y-z)B_z,其中,x=1%~99%(原子分数),y=12%~17%(原子分数),z=5%~8.5%(原子分数)。该发明母合金原料配方同时采用工业纯La-Ce和Pr-Nd两种混合稀土,但不影响2:14:1永磁主相的生成,以及磁性单相行为的出现,保持了稀土铁硼永磁材料的优良磁性能,减小了对高纯单质稀土原料的依赖性,降低了材料的制备成本,对于开发低成本的稀土永磁材料并拓展其应用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研究获得的新型钕铁硼永磁材料的剩余磁化强度可达0.55~1.07T,内禀矫顽力可达819.9~1440.8kA/m,最大磁能积可达43.0~125.0kJ/m~3。(本文来源于《金属功能材料》期刊2019年02期)
李伟[3](2019)在《钕铁硼永磁材料的微磁学模拟与退磁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稀土永磁在现代社会的多个关键领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目前永磁材料的主要研究发展方向一是对现有NdFeB稀土永磁进行晶界调控,优化磁体微观结构,改善磁性能或提高性价比,二是寻找下一代高性能永磁材料,包括纳米复合永磁。在永磁材料研究中,磁学理论研究为实验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微磁学模拟作为一种重要的理论研究工具,能系统地分析磁性材料的磁化过程和反磁化过程中的磁化矢量分布、能量变化以及退磁场变化。本文根据当前NdFeB永磁实验研究中的几个科学问题,运用微磁学模拟方法研究了烧结磁体中晶界相以及晶界扩散工艺对磁性能的影响、含轻稀土双主相磁体中的核壳结构对磁性能的影响以及软磁相形状对纳米复合永磁体的影响。论文详细研究了退磁场在其中的变化与作用,最后提出了一种永磁材料内部的退磁场的简化分析方法,并分析了永磁材料中非金属颗粒对退磁场的影响。首先,通过建立晶界相以及与晶界扩散相关的微磁学模型,研究了烧结NdFeB磁体中晶界相对反磁化过程的影响及其各向异性。结果表明,在不考虑宏观退磁场的情况下,平行于磁化方向的晶界相因其产生的退磁场较大而对反磁化过程和磁性能影响非常显着,减小该类晶界相的薄层厚度以及饱和磁化强度能有效延缓反磁化过程。垂直于磁化方向的晶界相所在范围内的退磁场是沿原磁化方向,因此对反磁化过程和磁性能影响较小。在考虑宏观退磁场的情况下,靠近磁体磁极表面区域的退磁场较大,反磁化畴易于在此区域形核。根据模拟结果,如果采用从两个磁极表面往磁体内进行晶界扩散,在靠近磁极的区域形成磁硬化壳层,可以最有效的延缓反磁化过程、提高磁体的矫顽力。这一成果对于目前学术界和工业界正在大力研究和开发的晶界扩散技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其次,通过建立微磁学模型,研究了双主相磁体中因稀土元素分布不均而互扩散形成的双核壳结构对磁性能的影响。双主相磁体的组织由富Ce的(Nd_(0.5)Ce_(0.5))_2Fe_(14)B主相和不含Ce的Nd_2Fe_(14)B主相以及晶界相组成。模拟结果表明,无核壳结构的双主相磁体的矫顽力比同成分的单主相磁体要低的多。原因是富Ce主相的各向异性场很低,双主相磁体的反磁化过程都开始于此主相晶粒处。对于核壳结构磁体,在富Ce主相晶粒表层存在Nd含量提高的壳层,与稀土晶界扩散工艺中形成的磁硬化层类似,这是双主相磁体磁性能提高的主要原因。此类壳层因Nd含量提高,各向异性场明显提高。即使会同时提高壳层内的退磁场,但最终仍能延缓反磁化畴的形核。另一方面,不含Ce主相晶粒表层的含Ce壳层中Ce含量增加会使其各向异性场降低。即使壳层范围内退磁场也会一定程度降低,此壳层内的磁矩还是更容易反转。此外,壳层厚度对反磁化过程的影响弱于成分的影响,同时厚度的影响本身也受到成分影响。当富Ce主相外的壳层Nd含量足够高时,继续增加其壳层厚度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磁体的矫顽力。该理论模拟结果与现有实验结果符合的较好,也为进一步开发双主相磁体提供了方向。再次,通过建立含有不同形状和取向软磁相的纳米复合Nd_2Fe_(14)B/?-Fe永磁体的微磁学模型,研究了不同软磁相形状对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改变软磁相的形状和尺寸能影响硬磁和软磁相之间的交换耦合作用,其中主要原因是软磁相的比表面积的改变。缩小软磁相尺寸或者将软磁相设置为纳米线或者纳米薄板能增加比表面积,增强两相间的交换耦合作用。而当软磁相为纳米线阵列时,如果改变纳米线在硬磁相基底里的排列方向,纳米复合磁体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磁性行为。当纳米线方向与硬磁相易轴平行时,两相间的交换耦合作用和静磁耦合作用使其耦合效果更好,但不能明显提高矫顽力。当纳米线方向与硬磁相易轴垂直时,反磁化方向垂直于纳米线方向,也就是形状各向异性的难磁化方向;彻底反转需要更大的外磁场,因此可以提高磁体的矫顽力。与纳米线阵列类似,当软磁相由薄板阵列组成时,如果其形状各向异性的难磁化方向与硬磁相易磁化方向(也是反磁化方向)一致时,磁体的矫顽力也可以得到有效提高。这一理论结果为提高纳米复合磁体的矫顽力提供了可能的实现途径。最后,在分析退磁场来源和计算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简化分析磁性材料中退磁场的方法。分析表明,磁性材料中的退磁场具有可迭加性,将整个磁体的磁矩分布分为两个或多个磁矩分布分量,每个分量对应的退磁场迭加起来,就可以计算出原磁体总磁矩对应的退磁场。利用这一原理,以NdFeB永磁为例,简化分析了磁体中不同的非磁性颗粒对退磁场的影响。结果发现,相同形状、不同尺寸的非磁性颗粒对其周围退磁场影响的最大值几乎相等,但影响区域的大小与颗粒尺寸成正比。大的影响区域意味着更容易与其他颗粒的退磁场影响区域重迭,产生更大退磁场的迭加区域,而此区域的磁矩反转所需外磁场更低,因此会显着降低磁体矫顽力。此外,长轴沿磁化方向的棒状非磁性颗粒上下端面附近的退磁场更大。因此,应该想办法减小非磁性颗粒沿磁化方向的尺寸。同时,分析了不同形状非磁性颗粒的影响,结果发现,凸形的非磁性颗粒附近的退磁场比凹形的颗粒更大,影响范围也更大。因此,为减小退磁场,改善磁体矫顽力,应避免在磁体中析出凸形的非磁性颗粒或第二相,应通过控制界面生长使这些非磁性颗粒沿磁化方向的上下端面保持为凹面。此外,由于退磁场的迭加性,靠近磁体磁极表面的非磁性颗粒附近的退磁场更大,应该被避免。因此,靠近磁体磁极表面的区域应该成为磁体结构优化的首要区域。以上结果对于在实际磁体制备时,有针对性地优化磁体成分和组织,改善磁性能具有一定的意义。本论文通过微磁学理论研究,从微观组织的角度为烧结磁体和纳米复合磁体的工艺控制提供了一些参考依据,对于发展高性能稀土永磁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09)
王方[4](2018)在《钕铁硼永磁材料发展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磁性材料按功能可分为硬磁材料、软磁材料、磁致伸缩材料和磁制冷材料等类别,其中硬磁材料又称为永磁材料,是磁性材料中应用最广泛的材料之一。现代磁性材料已与工业信息化、自动化、机电一体化、国民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广泛应用于计算机、家电、汽车、通讯、医疗、能源、航天等领域。钕铁硼永磁材料是20世纪80年代研制并成功运用生产的第叁代稀土永磁材料。根据生产工艺不同,可分为烧结、粘结和热压3种。烧结钕铁硼永磁材料(本文来源于《稀土信息》期刊2018年11期)
[5](2018)在《宁波材料所利用压力辅助共熔合金扩散技术快速制备出高矫顽力热变形钕铁硼永磁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传统矫顽力控制理论,调控晶粒尺寸和晶间磁相互作用是开发高矫顽力无重稀土钕铁硼永磁材料的必要条件。目前,大量研究结果表明,热变形钕铁硼材料近单畴细晶结构通过非铁磁性共熔合金扩散处理可充分发挥其纳米晶优势,制备出无重稀土高矫顽力磁体。但是,大多数共熔合金扩散表现出扩散过程复杂、能耗较高、扩散效率低下、需要严苛的无氧控制环境等技术劣势,这些不足严重阻碍了扩散技术的有效推进,削弱了热变形方法在材料近终成形上的技术优势。为解决这些问题,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稀土磁(本文来源于《稀土信息》期刊2018年10期)
李新华,汪思敏,易梦云,马霁旻[6](2018)在《钕铁硼永磁磁阻同步电机及其仿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与钕铁硼永磁同步电机相比,钕铁硼永磁磁阻同步电机磁钢用量明显减少,性价比上升;与铁氧体永磁辅助磁阻同步电机相比,钕铁硼永磁磁阻同步电机转子铁心制造成本有所下降,电机可靠性提高。重点分析了钕铁硼永磁磁阻同步电机的2种典型转子结构,讨论转子结构参数对电机性能和转矩能力的影响,并与钕铁硼永磁同步电机进行了比较分析。仿真数据表明,钕铁硼永磁磁阻同步电机的磁阻转矩利用用率增加,磁钢用量减少,电机性价比提高。仿真数据表明,钕铁硼永磁磁阻同步电机磁阻转矩利用率增加,磁钢用量减少,电机性价比提高。(本文来源于《微特电机》期刊2018年08期)
王方[7](2018)在《钕铁硼永磁材料发展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钕铁硼永磁材料的特性、产品分类,归纳分析国外烧结钕铁硼行业主要以高性能磁材生产、应用为主;国内行业呈高低发展不均态势,低性能磁材应用市场虽广但行业竞争激烈企业利润极低属供大于求,高性能磁材行业门槛高,技术、设备、资金要求高,只有少数大企业做得较好,市场需求旺盛,产品供不应求,从全球烧结钕铁硼永磁材料看,高性能磁材的研发、行业加工生产集中度高、低碳环保行业下游广泛应用是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甘肃科技纵横》期刊2018年08期)
[8](2018)在《宁波材料所利用压力辅助共熔合金扩散技术快速制备出高矫顽力热变形钕铁硼永磁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传统矫顽力控制理论,调控晶粒尺寸和晶间磁相互作用是开发高矫顽力无重稀土钕铁硼永磁材料的必要条件。目前,大量研究结果表明,热变形钕铁硼材料近单畴细晶结构通过非铁磁性共熔合金扩散处理可充分发挥其纳米晶优势,制备出无重稀土高矫顽力磁体。但是,大多数共熔合金扩散表现出扩散过程复杂、能耗较高、扩散效率低下、需要严苛的无氧控制环境等技术劣势,这些不足严重阻碍了扩散技术的有效推进,削弱了热变形方法在材料近终成形上的技术优势。为解决这些问题,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本文来源于《硅酸盐通报》期刊2018年08期)
肖俊儒[9](2018)在《烧结钕铁硼永磁块体废料的回收和再利用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烧结钕铁硼(Nd-Fe-B)材料性能优异,广泛应用于电子信息、汽车、医疗、家电、风电等领域,是目前最为重要的一类永磁材料。近年来,电子信息产业、风电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蓬勃发展,钕铁硼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年产量也逐步提高,2016年全球钕铁硼产量已达14.6万吨。在这些钕铁硼的制造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生产废料。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含有钕铁硼磁体的机电设备开始报废,也产生了大量的钕铁硼使用废料。由于钕铁硼材料中稀土元素含量占叁分之一以上,其废料具有较高的回收价值,因此对钕铁硼废料进行回收再利用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论文工作围绕烧结钕铁硼的块体废料的回收利用,在对块体废料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晶界扩散(GBD)技术提高废料的矫顽力、利用粘结成型技术将废料磁粉制备城各向异性粘结磁体,和利用熔融金属提取法(LME)回收稀土元素。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结果如下:首先对块体废料,包括生产线上产生的块体废料和报废硬盘的取出的废旧磁体,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检测,结果表明,这些体废料具有氧化程度较低,晶界结构较为完整的特点。其中生产废料的外观存在缺陷,磁性能较低且有一定的分布范围,同一废料不同位置的磁性能差别不大。其中镀膜工序废料的镀层结合良好,但厚度不均匀。废旧磁体外观无破损,镀层结合良好,磁性能和微观组织无明显变化。在此基础上,论文首先尝试将晶界扩散工艺用于改善废料的矫顽力。使用价格比重稀土低的轻稀土Pr和金属Cu的合金矫顽力较低的块体废料进行晶界扩散处理,提高了其矫顽力,从而达到再利用的目的。研究了晶界扩散工艺对矫顽力提高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Pr_(70)Cu_(30)晶界扩散处理后,磁体微观组织得到优化,矫顽力得到提升,其提升幅度为51.9%,从原本的7.88 kOe提升至11.97 kOe。扩散后,磁体的剩磁温度稳定性下降,但矫顽力温度稳定性则提高。这种方法具有流程简单、成本较低、效果显着,可以作为对低矫顽力块体废料的一种有效的回收方法。其次,论文对块体废料制备各向异性再生粘结磁体进了研究。将块体废料破碎筛分后直接用于制备粘结磁体,在磁场下取向、压制后固化,制得了剩磁为0.52 T,内禀矫顽力为5.50 kOe,最大磁能积为3.4 MGOe的各向异性再生粘结磁体。结果还表明,为了获得更好的磁性能,废料粉末颗粒尺寸应该大些、固化时间在1~1.5 h以内,并且应在保护气氛或真空下固化。研究还发现,废料颗粒尺寸为中等粒度(80-200目)时制得的磁体具有最高的各向异性。该研究为块体废料的低成本快速回收利用提供了参考借鉴。最后,本论文还探索了熔融金属提取法回收废料中的稀土元素的方法。利用铜作为提取介质,研究了相关的工艺参数,结果发现,提取温度为1200°C时稀土提取率要优于1100°C,这与高温时Fe和Fe_2B共晶熔化为不与铜液共溶的液态,增强了稀土的提取效果有关。减小铜/废料比例有利于增强稀土和铁元素的分离效果。废料颗粒越小,铜液更容易包围浸润颗粒,从而获得更好的提取效果。在1100°C下提取时,提取时间不应超过2 h,避免提取产物(富铜区)中Fe含量的升高。这一工作对探索干法回收废料稀土元素有一定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8-05-04)
常梅,薛耀文[10](2018)在《钕铁硼永磁材料产业发展路径研究——以山西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绘制钕铁硼永磁材料产业链,对山西省钕铁硼永磁材料产业现状进行剖析。研究结果显示,国家宏观政策、市场需求和山西省产业政策等因素是影响钕铁硼永磁材料产业发展的积极因素,技术研发能力低、资金短缺与体制僵化、产业集聚度较低是影响钕铁硼永磁材料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大资金支持与优化投融资体系、提高产业集聚水平与完善配套产业建设、发展循环经济4个方面,对山西省钕铁硼永磁产业的发展路径进行探讨。钕铁硼永磁材料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希望山西省加大对钕铁硼永磁材料产业的重视,为山西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寻找可替代产业提供启示与借鉴。(本文来源于《资源与产业》期刊2018年02期)
钕铁硼永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提供了一种以工业纯混合稀土为原料制备的稀土铁硼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原料包括Pr-Nd混合稀土和La-Ce混合稀土,该材料具有Nd_2Fe_(14)B型结构,化学式:[(La-Ce)_x(Pr-Nd)_(1-x)]_y(Fe,TM)_(1-y-z)B_z,其中,x=1%~99%(原子分数),y=12%~17%(原子分数),z=5%~8.5%(原子分数)。该发明母合金原料配方同时采用工业纯La-Ce和Pr-Nd两种混合稀土,但不影响2:14:1永磁主相的生成,以及磁性单相行为的出现,保持了稀土铁硼永磁材料的优良磁性能,减小了对高纯单质稀土原料的依赖性,降低了材料的制备成本,对于开发低成本的稀土永磁材料并拓展其应用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研究获得的新型钕铁硼永磁材料的剩余磁化强度可达0.55~1.07T,内禀矫顽力可达819.9~1440.8kA/m,最大磁能积可达43.0~125.0kJ/m~3。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钕铁硼永磁论文参考文献
[1].余祖发,周婧,黄桂花.从专利情报分析看全球钕铁硼永磁材料的市场格局[J].稀土信息.2019
[2].刘荣明,耿赵文,贾立颖,朱代漫,周小文.工业纯混合稀土制备新型钕铁硼永磁材料的工艺研究[J].金属功能材料.2019
[3].李伟.钕铁硼永磁材料的微磁学模拟与退磁场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9
[4].王方.钕铁硼永磁材料发展探究[J].稀土信息.2018
[5]..宁波材料所利用压力辅助共熔合金扩散技术快速制备出高矫顽力热变形钕铁硼永磁材料[J].稀土信息.2018
[6].李新华,汪思敏,易梦云,马霁旻.钕铁硼永磁磁阻同步电机及其仿真分析[J].微特电机.2018
[7].王方.钕铁硼永磁材料发展探究[J].甘肃科技纵横.2018
[8]..宁波材料所利用压力辅助共熔合金扩散技术快速制备出高矫顽力热变形钕铁硼永磁材料[J].硅酸盐通报.2018
[9].肖俊儒.烧结钕铁硼永磁块体废料的回收和再利用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
[10].常梅,薛耀文.钕铁硼永磁材料产业发展路径研究——以山西省为例[J].资源与产业.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