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自组装技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纳米,疏水,细菌,胶束,靶向,共聚物,多肽。
自组装技术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张维,邢红立,皇甫志杰[1](2019)在《基于层层自组装技术构筑棉织物超疏水表面》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中基于仿生超疏水理论,将溶胶-凝胶法制得的纳米二氧化硅粒子与阳离子聚电解质聚烯丙基胺盐酸盐(PAH)通过静电层层自组装作用交替沉积在棉织物表面构筑粗糙结构,随后用低表面能物质十七氟癸基叁甲氧基硅烷(FAS)和十六烷基叁甲氧基硅烷(HDTMS)进行修饰以实现超疏水效果。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织物表观形貌进行表征,通过水接触角、滑移角测定评价其疏水性能。结果表明:溶胶-凝胶法制备的纳米二氧化硅为单分散性良好的规则球形,平均粒径为280~300 nm;当棉织物表面组装(SiO_2-PAH)层数为7、修饰剂为FAS时,棉织物表面水接触角为150.27°,滑移角6.67°,具备超疏水性。(本文来源于《针织工业》期刊2019年10期)
周俊涛,潘艳,周超,邓林红[2](2019)在《基于层层自组装技术与季铵盐类抗菌剂接枝制备表面抗菌涂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层层自组装技术制备的抗菌涂层一般具有抗细菌粘附的能力,但不具备直接杀灭细菌的功能,故抗菌性能不佳。本研究通过层层自组装技术与"巯基-烯"点击反应相结合,将末端为巯基修饰的季铵盐类抗菌剂接枝到自组装涂层的含氧降冰片烯结构中,赋予涂层表面杀菌的性能。通过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1HNMR)、石英晶体微天平(QCM)以及水接触角测试,分别对表面进行结构及物理性能表征;并初步探讨了抗菌涂层的生物毒性,以及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抗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本研究获得的涂层生物相容性较好;未接枝抗菌剂的自组装涂层具有表面抗细菌粘附的能力,在接枝了抗菌剂后,涂层不但可以抗细菌粘附,而且可以杀灭表面的细菌,有效抑制细菌生物膜的形成,可望应用于生物医用材料表面高抗菌性的功能化处理。(本文来源于《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沙赟颖,李岩,胡婧,张玉莹[3](2019)在《自组装单分子层技术的应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篇综述着重介绍基于金-硫醇反应的自组装单分子层(SAMS)技术在修饰材料表面中的应用,主要阐明金-硫醇自组装单分子层的基本原理、运用金-硫醇自组装单分子层研究蛋白吸附、生物识别、细胞粘附以及制备图案化和动力学表面等方面的进展。(本文来源于《农家参谋》期刊2019年19期)
时雅滨,许晓娟,贾启华,高丹,田明[4](2019)在《层层自组装技术制备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层层自组装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功能高分子材料制备方法,尤其是在薄膜材料制备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该技术能在分子水平控制成膜材料的层数、厚度及其结构。介绍了层层自组装技术在医药领域、医用材料领域、食品领域、纺织行业、传感器、阻燃材料领域、超疏水材料和微胶囊制备中的应用情况。随着科技的进步,层层自组装技术的应用领域将不断拓宽。(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19年09期)
李兴权,吴莉莉,朱文兴[5](2019)在《叁重图样光刻与定向自组装技术下通孔层的分解》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叁重图样光刻和定向自组装技术下通孔层的掩模版和引导槽分配问题,首先为给定版图构造一个加权冲突分组图;然后,基于加权冲突分组图提出一个整数线性规划模型.同时,为了加快整数规划的求解速度,引入一些有效的不等式将一些不好的结果剪枝掉.对比当前相关工作,基于整数规划的方法可以减少42倍的冲突数目和78%的总成本.(本文来源于《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陈芳[6](2019)在《自组装技术在DNA计算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DNA计算建立在分子生物学发展的基础之上,不同于传统的计算方法,DNA计算以DNA分子作为媒介来完成各种运算过程,借助DNA分子易取材,高存储量以及巨大并行性等优点,DNA计算机有望突破传统计算机发展的不足之处,为一些传统计算机无法求解的问题提供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本文主要结合DNA自组装技术在图论中图的顶点着色问题以及最大团问题的应用展开了研究。首先叙述了 DNA计算的发展背景、基本思想以及目前的研究状况,并列出了本文所研究的内容;通过介绍关于DNA计算中的一些基础知识以及操作方法,为后面模型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再通过展开对DNA自组装技术的研究发展过程及应用前景的介绍,并分别阐述了本文中DNA自组装过程中的重要介质:自组装纳米颗粒和叁链DNA。DNA自组装技术作为一种生物计算中的一项方法,在N-P问题中有着很强的应用价值。在本文中分别介绍了利用自组装纳米颗粒求解图的顶点着色问题以及利用叁链DNA求解最大团问题。在求解图的顶点着色问题时,文章利用自组装纳米金属颗粒成功建立了求解图的顶点着色问题的模型。首先,将图的顶点进行自组装设计;其次,根据顶点构造相应的连接探针,二者通过碱基互补配对自动生成初始数据池;最后,利用特殊结构的删除探针对数据池中的方案进行筛选,结合凝胶电泳得到满足条件的解。该模型无需对DNA片段进行编码,操作简单,在检测解时无需酶的参与,降低了复杂度,提高了运算效率。在求解最大团问题时,首先将最大团问题中的顶点编码为DNA片段,进行生化反应,组合成所有可能的情况,然后利用叁链模型对解进行筛选,最终得到图的最大团。该模型降低了编码的复杂度,提高了检测效率,其他的N-P问题也可用此方法来求解。DNA分子是具有代表性的纳米尺度的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物理特性以及生物特性都是其他材料所不能企及的。使用DNA计算,制备方式简单,操作起来灵敏度高,复杂度低,而且所消耗的成本小,具有可开发性。在求解问题复杂的问题时,能够自发的进行匹配与生成,具有可操作性。图[25]表[1]参[62](本文来源于《安徽理工大学》期刊2019-06-10)
陈奎廷[7](2019)在《基于DNA自组装技术的智能检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生命体内微小信号的传感和检测。纳米技术为此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然而,传统的纳米材料对生命体的毒性未曾可知。人们亟需一种对生物体十分友好的纳米材料来充当载体。其中,DNA便是最佳选择之一。科学家们利用DNA良好的自组装特性,创造了种类繁多的纳米结构,也为构造纳米尺度的生物传感检测装置提供了模板。利用核酸结构和纳米颗粒组成检测装置,能够在溶液中,为反应底物提供较高的局部浓度,从而大幅提升反应速率,缩短检测时间。本文介绍了 DNA纳米技术的研究现状,包括国内外在DNA自组装结构方面的现有研究成果,包括简单的DNA瓦片和复杂的DNA折纸。同时介绍了将自组装结构运用到检测系统中的常规技术。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DNA折纸和纳米颗粒荧光探针的检测模型,并为检测模型设计了逻辑门和可卡因检测的实现方案。最后,在此模型的基础上,做出了纳米尺度检测装置的实体,系统研究了空间位阻对检测效果的影响,并将其应用的生物分子和生命活动的检测中,成功实现了对DNA甲基化的检测。检测装置能够快速检测出目标分子,考虑到原材料(DNA)对生物体的天然亲和性,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后续的研究中,它能够在生物体能有良好的表现。DNA作为天然的生物分子,对生命体有着得天独厚的友好性。利用DNA自组装结构构建的纳米传感器对生物体自然也有低毒性的天然优势。研究核酸和纳米颗粒协作完成的检测装置,对检测生命活动、药物精准载送、疾病诊疗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期刊2019-06-01)
许静静[8](2019)在《基于聚乙二醇-b-聚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嵌段共聚物自组装和超临界流体技术制备介孔二氧化钛》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以及天然气、石油煤炭等资源的减少,能源需求也不断增加,由此,能量转换和储存技术(如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等)以及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技术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众所周知,二氧化钛是一种重要的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它具有光催化降解活性高、耐腐蚀、化学性质稳定、无毒、价格低廉等优点,在环境治理和能源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本论文以含氟嵌段共聚物的自组装胶束为模板制备了介孔二氧化钛纳米材料。(1)含氟嵌段共聚物聚乙二醇单甲醚-b-聚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PEG-b-PDFMA)的合成及其自组装研究。通过RAFT试剂S-十二烷基-S′-二(α,α″-甲基-α″-乙酸)叁硫代碳酸酯(DDMAT)与聚乙二醇单甲醚(PEG),在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4-二甲氨基吡啶(DMAP)催化条件下进行酯化反应得到大分子链转移剂(PEG-DDMAT);以此为大分子链转移剂,四氢呋喃(THF)为有机溶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DFMA)为含氟单体通过RAFT聚合,得到了一系列链长可控、分子量分布较窄的含氟嵌段共聚物;不同聚合度的PEG-b-PDFMA在四氢呋喃/水体系中自组装可形成以PEG为壳,PDFMA为核的胶束。(2)以含氟嵌段共聚物PEG-b-PDFMA为模板制备介孔二氧化钛纳米材料。以PEG-b-PDFMA在四氢呋喃/水体系中的自组装胶束为模板,与二氧化钛的前驱体钛酸四丁酯(TBOT)在浓盐酸和醋酸中缓慢水解形成的溶胶-凝胶为无机组分进行共组装,通过溶剂蒸发诱导自组装(EISA)得到PEG-b-PDFMA/二氧化钛纳米杂化材料,经高温煅烧后获得了具有扁椭圆形长方体结构的介孔二氧化钛纳米材料。探究了PEG-b-PDFMA聚合度、PEG-b-PDFMA/THF溶液浓度、加水量、TBOT/PEG-b-PDFMA质量比以及焙烧温度等因素对介孔二氧化钛纳米材料形态的影响,得出了扁椭圆形长方体结构的二氧化钛纳米粒子的最佳实验条件:PEG-b-PDFMA聚合度为40,TBOT/PEG-b-PDFMA的质量比0.25/1,PEG-b-PDFMA/THF的浓度为10 mg/mL,在40℃和70℃的条件下分段挥发溶剂,氮气气氛下450℃焙烧7 h。制备的介孔二氧化钛纳米材料的比表面积为86.49m~2/g,平均孔径为6.2 nm,孔体积为0.15 cm~3/g。(3)在成功制备介孔二氧化钛纳米材料的基础上,采用含氟嵌段共聚物PEG-b-PDFMA在四氢呋喃/水体系中的自组装胶束为模板,TBOT为前驱体,向体系中引入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以此将超临界二氧化碳作为溶剂和干燥剂,以PEG-b-PDFMA为模板制备介孔二氧化钛纳米材料,探究了不同温度及压力对介孔二氧化钛纳米材料的形貌影响。结果表明:压力仅仅影响二氧化钛粒子的尺寸大小,温度会引起二氧化钛纳米材料形貌的改变。(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期刊2019-06-01)
梁姗[9](2019)在《基于多肽自组装技术构建胆固醇修饰的内吗啡肽-1纳米胶束及其脑靶向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内吗啡肽-1(Endomorphin-1,EM-1)是脑内μ-阿片受体的特异性配体,由苯丙氨酸、色氨酸、脯氨酸及酪氨酸四种氨基酸组成,作用于μ-阿片受体产生强烈的中枢神经镇痛作用。与吗啡相比,EM-1对μ-阿片受体具有更高的选择性和亲和性,且避免了吗啡严重的身体及心理依赖性等不良反应,但同时由于EM-1良好的水溶性、较差的体内酶解稳定性、较难透过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等缺陷,EM-1在临床研究上的应用受到了限制。多肽由于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控的降解性,相对于其他自组装体系,多肽自组装在组织工程、基因治疗等生物医学领域有着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已经被用于在体组织和神经再生、细胞抗增殖剂以及药物递送系统,一系列具有自组装行为的多肽相继被报道用于药物递送,其中,不乏有递送多肽药物穿透BBB。多肽自组装体系具有降低多肽药物体内酶解、促进BBB透过能力等诸多优势。本课题基于多肽自组装技术,选用生物安全性好且具有BBB靶向性的胆固醇作为自组装的亲脂性部分,以EM-1自身作为亲水性部分,中间插入不同的连接键构建新型的纳米胶束,此纳米胶束载药量高、制备重复性好、且避免了额外构建递送系统所引起的相关副作用,相关实验总结如下:本研究的第一部分进行了EM-1酯化多肽的设计合成及纯化。设计并成功合成、纯化了四种酯化多肽,分别为:Chol-SS-EM1、Chol-CONH-EM1、Chol-G_3-EM1及Chol-PEG-EM1。本研究的第二部分进行了酯化多肽纳米胶束的构建及其理化性质研究。通过传统的纳米沉淀法,制备了四种不同的纳米胶束(Chol-SS-EM1 NPs、Chol-CONH-EM1 NPs、Chol-G_3-EM1 NPs及Chol-PEG-EM1 NPs),并通过透射电镜(TEM)、马尔文粒度仪、圆二色谱(CD)、荧光分光光度计等对四种纳米胶束的形态、粒度、二级空间结构及临界胶束浓度(CMC)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四条酯化多肽均能在水溶液中形成形态圆整、粒径均一的纳米胶束。在二级空间结构考察中,四种纳米胶束较母肽EM-1,其β-折迭度均有所提高,进一步表明纳米胶束的形成;在临界胶束浓度(CMC)的考察中,四种纳米胶束均具有较低的CMC,表明纳米胶束进入血液循环中后,其自组装形态仍保持完整。本研究的第叁部分进行了纳米胶束的安全性、药效学及脑靶向性研究。本研究采用溶血实验考察纳米胶束的安全性,结果显示:四种纳米胶束均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其溶血率均低于10%;在药效学研究方面,通过传统的温浴-甩尾法考察其镇痛活性,结果显示:与母肽EM-1相比,四种纳米胶束的镇痛活性均有所提高,以Chol-SS-EM1 NP_S及Chol-PEG-EM1 NP_S的镇痛活性提高最为显着,四种纳米胶束均成功透过了BBB并发挥了药效;脑荧光切片技术进行纳米胶束的脑部靶向性研究结果显示:与母肽EM-1相比,四种纳米胶束的脑内递送量均有所提高,以Chol-SS-EM1 NP_S的提高最为显着,该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纳米胶束成功递送EM-1透过了BBB。本研究的第四部分针对二硫键在外周血液中稳定,但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后容易被大脑内的还原酶还原断裂的特点,选用Chol-SS-EM1 NPs为代表药物,进行了纳米胶束的离体酶解稳定性及DTT还原响应研究。其中离体酶解稳定性研究包括血浆酶解稳定性研究及脑质膜酶解稳定性研究,结果显示:与母肽EM-1相比,Chol-SS-EM1 NPs在血浆及脑质膜中的酶解稳定性均显着提高,二硫键的引入使母肽EM-1在脑部释放增加并发挥较强的镇痛药效;DTT还原响应研究结果表明Chol-SS-EM1 NPs存在脑部还原释放EM-1的过程。本课题基于多肽自组装技术构建胆固醇修饰的EM-1纳米胶束,以胆固醇作为自组装纳米胶束的亲脂性部分,以多肽EM-1自身作为亲水性部分,中间插入各种不同的连接键,旨在促进母肽EM-1透过BBB并发挥镇痛疗效。研究结果显示,以此形成的纳米胶束递送体系较传统的药物包载型纳米胶束的酶解稳定性和安全性都得到提高,该技术有望在多肽脑靶向新递送系统研究方面提供有益的探索和思考。(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6-01)
张宝林[10](2019)在《基于新型嵌段共聚物定向自组装(BCPs-DSA)光刻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过去50年期间,光刻技术是促进先进集成电路设计及其器件更新换代的核心技术之一,每一代新的集成电路种类的出现,总是以光刻工艺实现更小特征尺寸为主要技术标志的。半导体集成电路技术一直沿着摩尔定律预言的速度迅速发展,其战略核心就是通过工艺技术科学研究上的创新实现半导体器件关键尺寸的不断缩小。光刻技术是实现器件小型化战略的关键所在,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光刻的成本与工艺复杂度也是与日俱增。目前,工业界、学术界及其他许多科研院所采用193nm/EUV光刻,并结合浸没式光刻技术、双(多)重图形曝光技术,193nm/EUV光刻技术已经将半导体技术节点延伸到32nm、20nm、16nm、14nm、10nm,甚至到7nm量产,并继续推进了5/3nm研发,常规的光刻技术几乎到达了其物理极限。然而,极高的工艺研发成本、工艺复杂性、光刻本身的物理限制以及许多光刻胶材料本身设计的缺陷等,都制约着现有光刻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尤其在面临推进越来越小纳米尺寸的图形化制作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以及缺陷性,工业界和学术界和其他科研院所正急需一种能兼顾精度与成本的解决方案。国际半导体技术蓝图(ITRS)在2013年提出,下一代光刻技术解决方案主要有极紫外光刻(EUV)、纳米压印(NIL)、无掩模光刻(Maskless Lithography)和嵌段共聚物定向自组装(DSA)四种,再到2016年3月最新报告将ITRS改名为IRDS(国际器件及系统技术蓝图),不在像过去偏重如何继续提升运行速度与效率,而是关注如何让所设计芯片发展更符合智能型手机、穿戴式装置与数据中心交换的需要。在2017 IRDS光刻路线图中,其任务用于预测(15年)制造图案技术(HVM);确定关键图案的挑战和障碍;为更多的摩尔提供有挑战性的意见;为行业提供可用的参数路线图;对于近些年来说,所有以上都需要应用于高性能的内存芯片深入研究和快速应用各行各业芯片需求发展。与多图案化相比,EUV技术的成本对于小批量零件数量更有利,但大多数EUV的应用还是带来了高昂的成本。其中,嵌段共聚物定向自组装光刻(Directed Self-Assembly of Block Copolymer Lithography)简称DSA,采用的是由化学性质不同的两种单体聚合而成的嵌段共聚物作为原材料,在“非场”条件下(热退火、溶剂退火、机械力、氢键驱动,亲水/疏水作用驱动、表面张力驱动等)和“场”条件下(电场驱动、磁场驱动等)分相成纳米尺度的图形,再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图形诱导成规则化的纳米线阵列、纳米孔阵列,纳米球阵列,从而形成刻蚀模板进行纳米结构以及相关半导体器件的制造。与其他几种相关技术相比,DSA因无需光源、掩膜版及复杂的工艺条件,具有低成本、高分辨率、高产率、也可大规模应用的优势,快速得到半导体行业广泛关注,包括IBM、Intel、JSR、陶氏化学、IMEC、IMEICAS、复旦大学等在内的众多国际国内知名公司与科研院所机构都已对此项技术开展了相应而富有成果的研究。本文依托北京中科院微电子所(IMEICAS)科研平台,并主要负责DSA项目,进行了嵌段共聚物定向自组装光刻技术(BCPs-DSA)的相关研究,在“非场”条件下对新型嵌段共聚物(PS-b-PC)合成、其薄膜自组装工艺研发、无中性层垂直分相的创新研究、定向自组装工艺研究、图形转移工艺研发以及在“场”条件下的自组装到定向自组装的研究六个主要关键工艺模块进行系统的研究,解决了其中一些关键问题与挑战,建立一套与现有CMOS,FinFET工艺相兼容的嵌段共聚物定向自组装光刻基线工艺流程,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1.一种新型高-?、低分子量的苯乙烯-碳酸酯嵌段共聚物(Polystyrene-b-Polycarbonate,PS-b-PC)被成功合成;它在PS嵌段和PC嵌段之间的的聚合物骨架上含有活性-NH-基团,在“非场”条件下,也无需中性层,在衬底上成功实验了垂直分相。2.嵌段共聚物(PS-b-PC)薄膜自组装工艺及分相特性的研究:研究了周期sub-20(16.8nm)的非对称性嵌段共聚物PS-b-PC在薄膜中垂直自组装的性质,优化了自组装关键工艺条件,包括衬底处理方式、嵌段共聚物膜厚、退化温度与时间等,最终整合建立起一套具有低缺陷密度、高产率等优势的薄膜自组装工艺流程方案,为后续定向自组装光刻技术开发提供了实验基础与工艺窗口;3.嵌段共聚物在无中性层的条件,PS-b-PC也在不同的衬底(Si、SiO_2和Si_3N_4)上研究并实现垂直分相;4.通过版图设计(K-layout)设计不同纳米尺度的版图,到最终在硅衬底上实现所需的版图。特别是衬底侧壁对PS-b-PC诱导成定向自组装图案进行了科学研究并发现了PS-b-PC线条数目和图形形态随沟槽宽度值增长渐变规律并建立了理论模型。靠近版图侧壁的薄膜中的该嵌段分子拉向侧壁区域,会引起靠近侧壁区域中的嵌段组分发生变化,组分的变化引起了图形尺寸的形态的变化,而这一作用随着距离的增加逐渐减弱,从而形成线条宽度值增长渐变结构,这一结构在沟槽宽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达到稳定状态,然后沟槽中间会出现线条尺寸均一的周期纳米结构图形。5.图形转移技术研发:通过实验优化及工艺方案的改进,建立了嵌段共聚物无需中性层实现垂直图形转移,也建立了一种新型原子沉积(Atomic Layer Deposition,ALD)与硬掩膜(Hard Mask)相结合的图形转移技术,使用Al_2O_3增强PC嵌段抗刻蚀性,并使用Hard Mask减少缺陷密度,解决了超薄嵌段共聚物薄膜抗蚀性选择比低、抗刻蚀性弱的问题,在硅衬底上实现了周期16.8nm纳米线结构的刻蚀转移图案,确立了一套适用于尺寸20nm及以下嵌段共聚物定向自组装图形转移工艺流程。6.电场、磁场这种“场”条件对新型嵌段共聚物(PS-b-PC)自组装以及定向自组装行为的影响,发现PS-b-PC在其膜厚为34nm并在硅片上无需中性层,也即PS-b-PC微观分相周期的2倍(2.0L_0)时,并且施加的电场强度为4kV/mm,时间为半小时,其分相结果最好,其他工艺条件下均为不理想的分相结果。另一种“场”方案设置的磁场强度(特斯拉)范围为(0.5T-1.0T),使得PS-b-PC样品初步分相。(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9-06-01)
自组装技术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层层自组装技术制备的抗菌涂层一般具有抗细菌粘附的能力,但不具备直接杀灭细菌的功能,故抗菌性能不佳。本研究通过层层自组装技术与"巯基-烯"点击反应相结合,将末端为巯基修饰的季铵盐类抗菌剂接枝到自组装涂层的含氧降冰片烯结构中,赋予涂层表面杀菌的性能。通过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1HNMR)、石英晶体微天平(QCM)以及水接触角测试,分别对表面进行结构及物理性能表征;并初步探讨了抗菌涂层的生物毒性,以及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抗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本研究获得的涂层生物相容性较好;未接枝抗菌剂的自组装涂层具有表面抗细菌粘附的能力,在接枝了抗菌剂后,涂层不但可以抗细菌粘附,而且可以杀灭表面的细菌,有效抑制细菌生物膜的形成,可望应用于生物医用材料表面高抗菌性的功能化处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组装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1].张维,邢红立,皇甫志杰.基于层层自组装技术构筑棉织物超疏水表面[J].针织工业.2019
[2].周俊涛,潘艳,周超,邓林红.基于层层自组装技术与季铵盐类抗菌剂接枝制备表面抗菌涂层的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研究.2019
[3].沙赟颖,李岩,胡婧,张玉莹.自组装单分子层技术的应用研究进展[J].农家参谋.2019
[4].时雅滨,许晓娟,贾启华,高丹,田明.层层自组装技术制备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研究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19
[5].李兴权,吴莉莉,朱文兴.叁重图样光刻与定向自组装技术下通孔层的分解[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6].陈芳.自组装技术在DNA计算中的应用[D].安徽理工大学.2019
[7].陈奎廷.基于DNA自组装技术的智能检测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9
[8].许静静.基于聚乙二醇-b-聚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嵌段共聚物自组装和超临界流体技术制备介孔二氧化钛[D].济南大学.2019
[9].梁姗.基于多肽自组装技术构建胆固醇修饰的内吗啡肽-1纳米胶束及其脑靶向作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9
[10].张宝林.基于新型嵌段共聚物定向自组装(BCPs-DSA)光刻技术研究[D].贵州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