块茎低温糖化论文_巩慧玲,徐进,孙梦遥,冯再平,袁惠君

导读:本文包含了块茎低温糖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马铃薯,低温,块茎,赤霉素,基因,抑制,淀粉酶。

块茎低温糖化论文文献综述

巩慧玲,徐进,孙梦遥,冯再平,袁惠君[1](2017)在《赤霉素处理对马铃薯块茎低温糖化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铃薯块茎低温糖化现象除了直接受到淀粉和糖代谢相关酶如淀粉酶、酸性转化酶的活性影响外,也可能间接受到赤霉素和脱落酸等植物激素的调控。以马铃薯品种‘大西洋’块茎为试验材料,采用50 mmo L GA_3处理12 h后置于低温((4±0.5)℃)和室温((22±1)℃)条件下贮藏10 d,测定薯块的炸片色泽、还原糖含量、淀粉酶和酸性转化酶活性,研究赤霉素对马铃薯块茎低温糖化的影响。结果表明,GA_3处理使马铃薯块茎的炸片色泽加深,还原糖含量增加121.1%;同时,GA_3处理提高了淀粉酶的活性,而对酸性转化酶的活性没有影响。由此表明,GA_3可能通过提高马铃薯块茎淀粉酶的活性而使还原糖积累,从而导致炸片色泽加深即增强了低温糖化现象。(本文来源于《中国马铃薯》期刊2017年03期)

肖桂林,谢从华,黄维,曹红菊,彭晓君[2](2015)在《马铃薯块茎低温糖化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薯片和薯条是风靡全球的马铃薯加工食品,但低温糖化长期困扰着马铃薯加工产业的发展。块茎的低温糖化是一个复杂的数量性状,分子遗传学的发展使得马铃薯数量性状的遗传定位得以实施。近年来,马铃薯低温糖化的遗传研究也取得了不错的进展,包括马铃薯遗传图谱构建和低温糖化相关性状的QTL定位,不同代谢途径上的候选基因的标记与低温糖化QTL共定位,这些研究成果将为进一步明确马铃薯低温糖化机制以及利用遗传定位候选基因标记构建马铃薯低温糖化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体系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马铃薯》期刊2015年05期)

王德欢[3](2014)在《SbTRXh1和Sb14-3-3对马铃薯块茎低温糖化的调控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马铃薯油炸加工产业中,通常需要将收获后的马铃薯块茎进行低温贮藏,以减少块茎因失水皱缩、病虫害感染、腐烂及萌发等造成的损失,并保证周年供应。但马铃薯块茎在低温贮藏过程中会出现还原糖含量积累的低温糖化现象,而低温糖化后块茎中过高的还原糖使得马铃薯经过高温油炸之后色泽加深、口味变差及产生丙烯酰胺等有害物质,这些都对马铃薯的加工品质十分不利。本实验室前期实验表明,干涉SbTRXhl或者Sb14-3-3基因之后,4℃处理30d后转基因株系马铃薯块茎中还原糖含量与非转基因对照品种鄂马铃薯3号(E3)相比显着降低,但SbTRXhl或者Sb14-3-3基因的对马铃薯块茎低温糖化的具体作用机制还不十分清楚。本研究中,通过对转SbTRXhl或者Sb14-3-3基因干涉株系及非转基因对照的初级代谢产物和淀粉-糖代谢过程中相关酶活进行了分析,得出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GC-MS/MS方法对4℃30d处理块茎初级代谢产物分析,发现SbTRXhl基因干涉株系块茎的大部分初级代谢产物含量比非转基因E3块茎要低,糖异生作用途径中大部分代谢产物含量显着降低。同时,测定4℃30d处理块茎的酶活性发现,SbTRXhl干涉株系的果糖-1,6-二磷酸酶比E3显着降低。上述结果说明,SbTRXhl基因表达量的变化,使得叁羧酸循环途径和糖异生作用途径发生改变。4℃30d块茎呼吸速率分析证明,SbTRXhl干涉株系块茎的呼吸作用受到抑制。此外,转化酶活性在4℃30d处理干涉株系块茎中受到抑制。2.分析Sb14-3-3基因干涉株系与非转基因块茎体内的酶活性发现,经过4℃30d低温贮藏处理后,与非转基因对照E3相比,Sb14-3-3干涉株系块茎中的转化酶活性显着性降低,而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活性和蔗糖磷酸合成酶活则显着性升高。由此推测,干涉Sbl4-3-3基因后,影响了块茎体内蔗糖的降解,促进了还原糖向蔗糖与淀粉合成方向转化,从而影响了低温贮藏期间块茎体内的还原糖含量。此外,转Sb14-3-3基因干涉株系块茎中初级代谢产物分析发现,氨基酸含量普遍升高,说明Sb14-3-3基因参与了氨基酸代谢。(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刘勋,林原,柳俊,宋波涛,欧庸彬[4](2013)在《马铃薯StInvInh2在块茎低温糖化中的作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铃薯块茎低温贮藏导致还原糖的积累,称为低温糖化。还原糖的积累是引起油炸加工产品色泽褐化和丙烯酰胺形成的一个重要因子。液泡转化酶StvacINV1活性在低温糖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转化酶抑制子被认为在翻译后水平调节液泡转化酶活性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克隆马铃薯中假定的转化酶抑制子基因,在此基础上,通过蛋白质互作、转录表达、体外重组蛋白活性以及转基因功能研究等手段,明确了StInv1nh2A和StInv1nh2B均作为Stvac1NV1的抑制子,通过蛋白互作在翻译后水平调节其活性,从而发挥调节马铃薯低温糖化的功能。本研究明确了StvacINV1活性翻译后水平调节的机制,加深了低温糖化机制的理解,为马铃薯加工品质改良提供新的基因资源和方法。(本文来源于《马铃薯产业与农村区域发展》期刊2013-07-13)

何天久[5](2012)在《SbTRXh1和Sb14-3-3基因对马铃薯块茎低温糖化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油炸加工(炸片、法式炸条等)工业中,通常将马铃薯块茎在低温(<7℃)下贮藏,以减少因失水、病害、发芽等造成的损失。但是,低温贮藏会导致块茎中还原糖的积累,这种生理现象称为低温糖化。在油炸加工过程中,还原糖与自由氨基酸发生反应,生成褐色物质,影响产品外观与品质,同时还会生成一种神经性毒素与潜在的致癌物质——丙烯酰胺,影响食品安全。本研究中,对两个在抗低温糖化马铃薯野生种S. berthaultii (CW2-1)块茎低温贮藏早期上调表达的基因(SbTRXhl与Sb14-3-3)进行了克隆与分析,研究了其在马铃薯植株生长与块茎贮藏过程中的表达情况,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改变其在低温糖化敏感的马铃薯栽培种鄂马铃薯3号(E3)中的表达量,研究了其表达量变化对块茎低温糖化的影响,随后对块茎低温贮藏期间与两个蛋白互作的蛋白质进行了分离与鉴定。研究主要取得了如下的成果:1.通过RACE方法,分别克隆了两个基因的5’和3’末端序列,拼接得到两个完整的基因序列,SbTRXhl和Sb14-3-3,并对基因在CW2-1与E3基因组中的序列以及5’侧翼序列进行了克隆与分析。克隆得到SbTRXhl基因全长664bp,包含一个369bp的开放阅读框(ORF)。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是马铃薯硫氧还蛋白家族h1亚类的一个新成员,在第19位具有一个特征性的色氨酸残基,活性位点为WCGPC。在两个材料中的gDNA全长均包含2个内含子,3个外显子,其5’侧翼区域存在逆境和低温响应元件。Sb14-3-3基因伞长1066bp,包含一个783bp的ORF,该基因是马铃薯14-3-3蛋白家族ε类的一个新成员,在两个材料的gDNA全长均包含5个内含子,6个外显子,5’侧翼区域存在逆境和糖响应元件。2. SbTRXhl和Sb14-3-3基因在马铃薯生长过程中的的表达量随植株生长而变化,不存在器官特异性;在块茎贮藏期间受低温诱导而上调表达,暗示两个基因都参与了马铃薯块茎对低温胁迫的响应。在转Sb14-3-3或SbTRXhl基因干涉载体马铃薯块茎贮藏过程中,20℃处理的转基因材料与非转基因材料E3中的还原糖含量始终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而4℃处理中所有材料还原糖含量升高,但是,干涉材料中还原糖积累的速率下降,同期(15d和30d)的块茎中还原糖含量极显着低于非转基因的E3块茎。分析还发现,上述块茎中的还原糖含量与对应基因的转录量呈显着线性相关。说明目的基因参与了马铃薯块茎低温糖化的调节。首次确证了硫氧还蛋白与14-3-3蛋白参与了马铃薯低温糖化的调节。在转Sb14-3-3或SbTRXh1基因干涉载体马铃薯块茎贮藏过程中,与还原糖积累速率减慢伴随发生的是蔗糖积累的减慢,而且还原糖含量与蔗糖含量之间存在极显着线性关系,而同期的淀粉含量无明显变化。此外,Sb14-3-3或SbTRXh1的表达量均与块茎中的蔗糖含量呈极显着线性关系,说明:第一,在作为受体的马铃薯栽培种E3块茎低温贮藏过程中,蔗糖的降解可能是还原糖积累的主要来源;第二,在干涉株系中,蔗糖积累减少是引起还原糖积累速率减慢的原因。在转SbTRXh1超量载体马铃薯块茎贮藏过程中,SbTRXh1基因表达量极显着高于非转基因材料,而还原糖和蔗糖含量与同期的非转基因材料E3无显着差异,该结果暗示,SbTRXh1对马铃薯块茎低温糖化的调节存在一个最大阈值效应。3.将Sb14-3-3与SbTRXh1的定点突变体在大肠杆菌中(Escherichia coli)诱导表达,通过亲和陷阱捕获到CW2-1、E3块茎贮藏过程中与之互作的蛋白质,并对CW2-14℃贮藏10d的块茎中目的基因的互作蛋白进行质谱鉴定,共发现与SbTRXh1蛋白互作的蛋白质21种,涉及到糖酵解/糖异生、嘌呤合成、信号传导、蛋白合成与折迭、氮代谢、黄酮类合成等途径;与Sb14-3-3蛋白互作的蛋白质33种,涉及到6-磷酸葡萄糖转运、蛋白合成与折迭、嘌呤合成、信号传导、RNA剪切、肌醇合成、ATP合成、氨基酸合成、色素合成等途径。这些结果为进一步探讨Sb14-3-3和SbTRXh1基因对低温糖化的调控机制提供了线索。(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2-06-01)

成善汉,谢从华,吴艳阁[6](2006)在《马铃薯贮藏块茎低温糖化研究进展——(Ⅰ)生理生化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铃薯低温贮藏造成还原糖积累是影响块茎加工品质最重要的因素,有关低温糖化机理一直是马铃薯品质改良研究的热点。本文总结了马铃薯基因型、环境因子、ABA和生物膜组成变化对还原糖积累的影响,重点从生理生化水平上探讨了块茎碳水化合物代谢路径变化与还原糖积累的关系,为抑制还原糖含量改良块茎品质打下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马铃薯》期刊2006年06期)

成娟[7](2006)在《转AcInv反义基因马铃薯品系块茎抗低温糖化特性及品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在低温贮藏下会造成块茎中还原糖含量增加,高温加工时这些还原糖与食用油中的游离氨基酸发生“Maillard反应”产生褐化物质,严重影响马铃薯油炸制品的外观品质和食用品质。因此,选育还原糖含量低并耐低温贮藏的品种,对马铃薯贮藏和加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试验以转酸性转化酶(Acid invertase, AcInv, Ac)反义基因的大西洋(Atlantic)、台湾红皮(Cardinal)、甘农薯1号(Gannongshu No.1)、甘农薯2号(Gannongshu No.2)和费乌瑞它(Favorita)五个品系为试验材料,对转基因马铃薯品系的块茎抗低温糖化特性及品质做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在生物学性状上,与各未转基因对照(受体品系)相比,“Ac转大西洋”和“Ac转甘农薯2号”转基因品系的生长势较旺,叶片和薯型有一定变异。与各未转基因对照相比,“Ac转大西洋”、“Ac转台湾红皮”和“Ac转甘农薯2号”单株结薯数有所减小,“Ac转甘农薯1号”单株产量略低;转AcInv反义基因各品系亩产量和商品薯率均比对照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在低温贮藏条件下,块茎干物质含量虽因材料不同而上下有所波动,但总体来说变化幅度不是特别明显。在低温贮藏期内,各品系块茎淀粉含量和支链淀粉含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转基因品系比对照降低幅度要小;直链淀粉含量总体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转基因品系比对照上升的幅度要小。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所有材料的直链/支链淀粉含量比值呈上升趋势,转基因品系上升幅度较为平缓。随着低温贮藏时间的延长,还原糖含量发生一系列变化,总体上呈逐渐上升趋势,各品系中转基因块茎还原糖升高的幅度比对照要明显减小。在整个低温贮藏期间,“Ac转大西洋”、“Ac转台湾红皮”、“Ac转甘农薯1号”、“Ac转甘农薯2号”和“Ac转费乌瑞它”块茎平均还原糖含量比各对照分别要低12.20%、4.88%、14.63%、8.11%和12.12%。低温贮藏105d时,“Ac转大西洋”、“Ac转台湾红皮”、“Ac转甘农薯1号”、“Ac转甘农薯2号”和“Ac转费乌瑞它”的还原糖含量比相应对照低6.34%、1.61%、10.00%、2.50%和12.73%,对块茎“低温糖化”现象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在低温贮藏期间块茎淀粉酶活性随时间的增长均表现出增加的趋势,各品系转基因块茎淀粉酶活性与对照无明显差异。转基因各品系与对照块茎淀粉磷酸化(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06-05-30)

杨建文[8](2005)在《马铃薯块茎抗低温糖化相关基因差减文库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铃薯是全球第四大粮食作物,亦是一种重要的高产经济作物。随着马铃薯加工产业(炸片、炸条)的迅猛发展,加工型马铃薯品种的需求量逐年递增。为了防止马铃薯块茎在收获后的发芽、缩水、病虫害和腐烂等,往往将块茎进行低温储藏(低于10℃),但是这种方法会导致马铃薯块茎中的淀粉降解,还原糖含量急剧上升,这一现象被称之为“低温糖化”。在油炸加工过程中,还原糖与氮化合物的α-氨基酸会发生“美拉德反应”,生成“类黑蛋白素”,使薯片色泽变暗,味道变苦,令消费者难以接受。而有些马铃薯野生种却表现出耐低温糖化的特性。现今关于低温糖化现象的生理生化机制并不十分清楚,与耐低温糖化相关的基因及其表达调控研究亦十分有限。本研究以耐低温糖化的野生种(S.berthaultii)和不耐低温糖化的栽培品种“鄂马铃薯1号”为材料,通过构建差减文库的方法,筛选出与耐低温糖化相关的基因,为揭示马铃薯块茎耐低温糖化机理奠定基础。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通过改进前人的变性液配方,配合本实验室的抽提方法,建立了一个改良的适用于多淀粉块茎、块根组织RNA抽提的方法。本方法结合了盐酸胍和尿素两种变性剂,加上高浓度的β-巯基乙醇,有效解决了内源RNase造成的总RNA降解以及多酚氧化污染的问题。高浓度的变性剂和样品冻溶后迅速加入的苯酚/氯仿/异戊醇,抑制了马铃薯块茎中淀粉的吸水膨胀作用,总RNA初步沉淀后用DEPC处理的水重新溶解再进行蛋白质的分离,更加有效的去除了蛋白质和变性液的污染。与以前的抽提方法比较,本方法经济、简单、有效,提取的总RNA可用于后续的各种分子生物学操作。 2.采用抑制差减杂交技术(SSH),构建了以野生种材料(CW2-1)分别在4℃(Tester)和20℃(Driver1)条件下处理5d的表达基因差减文库(CW);以CW2-1(Tester)和E1(Driver2)为材料,在4℃条件下处理5d的表达基因差异文库(CE)。CW文库库容为1468个克隆,CE文库为1372个克隆。 3.应用反向Northern技术对文库进行了初步筛选,杂交信号利用凝胶分析软件“Gel-Pro Analyzer 3.1”进行结果分析,根据表达信号强弱,从文库CW中挑选了表达强度大于5倍的53个克隆,文库CE中挑选了表达强度大于3倍的40个克隆进行测序与分析,经GenBank中同源性检索分析后,分别得到了29和31个基因的EST片段。生物信息比对结果显示,半数左右的片段为未知功能基因,在文库CW和CE分别占57%和49%。已知功能的序列在分析的EST中包括代谢相关、抗逆相关、转录相关、信号传导、能量代谢和蛋白合成。 4.采用RT-PCR途径,对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腺苷甲硫氨酸脱羧酶、延伸因子1-alpha、14-3-3蛋白、硫氧还蛋白和磷酸甘油酸变位酶等6个基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3-磷酸甘油醛、腺苷甲硫氨酸脱羧酶、磷酸甘油酸变位酶和硫氧还蛋白在CW2-1块茎4℃储藏后的表达强度高于该材料20℃储藏和“鄂马铃薯1(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05-09-01)

成善汉[9](2004)在《马铃薯块茎低温糖化机理及转化酶抑制子基因的克隆与功能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铃薯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用途广泛,其加工产品薯片和炸薯条是风靡全球的食品。为了抑制常温贮藏产生的块茎失水皱缩、病害传播、发芽等现象及延长加工周期,常将马铃薯块茎贮藏在低温条件下。但低温常使块茎中的淀粉加速转化为还原糖,高温油炸加工时,还原糖与块茎中游离的氨基酸发生反应,严重影响炸片或炸条的色泽和品质。块茎“低温糖化”是个复杂的数量性状,涉及淀粉—糖代谢的多种路径,调节和反馈因子多,因此“低温糖化”的机理研究是马铃薯加工品质改良的重要基础工作。本研究拟探索不同温度贮藏条件下马铃薯淀粉—糖代谢的主要酶类与还原糖含量的动态变化关系,明确其主要的调控因子。在此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结果,分离克隆淀粉—糖代谢关键酶的调控基因,并通过转化马铃薯进行功能验证,以进一步揭示马铃薯块茎淀粉—糖代谢的分子机理,为改良马铃薯加工品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基础。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 1.以不同贮藏温度条件下的鄂马铃薯1号(E1)和鄂马铃薯3号(E3)品种为材料,对贮藏块茎还原糖、总糖含量及淀粉-糖代谢中酶活性变化规律进行研究,以明确马铃薯炸片色泽指数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贮藏期间低温是促进块茎还原糖累积的主要影响因素,还原糖含量与炸片色泽具有极显着直线正相关关系。进一步分析表明,在4℃贮藏条件下,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尿昔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UGPase)和蔗糖合成酶活性(SuSy)与块茎还原糖含量呈显着负指数相关,酸性转化酶(Acid Inv)和碱性转化酶(Alkaline Inv)活性与块茎还原糖的积累呈显着直线正相关,是淀粉—糖代谢过程中影响块茎“低温糖化”的主要因子。 2.转化酶抑制子是一类同源性较低的蛋白质家族,通过转化酶抑制子的调控可能达到抑制转化酶活性,进而调控还原糖积累的效果。本研究根据已报道的烟草转化酶抑制子序列设计特异引物,通过RT-PCR法在烟草T1系中成功分离到液泡转化酶抑制子基因Nt-inhh全长cDNA。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区与报道的Nt-inhh基因完全一致。通过构建35S和块茎特异的patatin启动子调控下含有Nt-inhh基因cDNA的表达载体转化马铃薯。分析转基因植株块茎在4℃和20℃贮藏一个月后还原糖含量与液泡酸性转化酶活性表明,Ⅵ活性下降幅度为22.7%(株系A-3)至78.7%(株系B-13),还原糖下降幅度为20%(株系A-17)至80.5(株系A-30),说明Nt-inhh cDNA在马铃薯中的表达成功抑制了液泡酸性转化酶的活性,导致还原糖含量降低。实验还进一步证实了低温贮藏块茎液泡酸性转化酶活性与还原糖含量呈正相关关系。 3.转化酶抑制子是高等植物普遍存在的一类蛋白质家族,本研究用RT-PCR结合5'RACE方法从马铃薯栽培种JH块茎中克隆了转化酶抑制子St-inh cDNA。序列分析表明,St-inh基因编码区全长663bp,编码221个氨基酸。将St-inh基因克隆(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04-11-01)

张金文[10](2001)在《马铃薯块茎抗低温糖化基因工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从低温(1℃)贮藏1~2周的马铃薯栽培品种“甘农薯1号”块茎中提取总RNA,利用RT-RNase和Oligo(dT)_(15)合成cDNA第一链。根据已知的AcInv酶基因碱基序列合成特异引物,PCR扩增得到了1.92kb的特异片段克隆。将其与pGEM-T Easy Vectorl连接,转化E.coli DH5α,得到重组子pGEMA;经酶切和序列分析鉴定,该片段含有1917bp ORF,编码639个氨基酸残基,与国外报道序列相符;用BamHⅠ和SacⅠ从pGEMA上切下目的片段,用同样的双酶切切除pBI121上的GUS基因,然后将目的片段反向插入到pBI121的BamHⅠ和SacⅠ酶切位点之间,构建出了AcInv酶基因反义植物表达载体pBIRA;采用DNA直接导入法已将反义植物表达载体质粒pBIRA导入农杆菌LBA4404得到了工程菌。 在遗传转化过程中,先对受体再生系统建立进行了研究。选用试管苗茎段、叶片、试管薯(microtuber)薄片、微型薯(minituber)薄片和大田薯块(tuber)薄片等五种外植体材料,以MS为培养基基本成分,对生长激素的浓度和配比进行优化组合,筛选出有利于受体材料高效再生的培养基配方。最终确定出的有利于茎段愈伤诱导的培养基为:1/2MS+0.2mg/LNAA+1.125mg/L 6-BA,两种激素摩尔浓度比为1∶5;有利于根分化的培养基为:1/2MS+0.4mg/L NAA;有利于芽分化的培养基为:1/2MS+3.4mg/L 6-BA+4.5mg/L GA_3,两种激素摩尔浓度比为1∶1.2。对于叶盘培养来讲,有利于愈伤诱导的培养基中NAA和6-BA绝对加入量和摩尔浓度比均高于茎段愈伤诱导;其根分化培养基成分与茎段愈伤根分化培养基相同。在1/2MS+4mg/L IAA+4mg/L Zea+4mg/L KT+0.5mg/L叶酸+0.05mg/L生物素+1.0mg/L 2,4-D+0.1%水解酪蛋白+3%蔗糖的培养基对薯片培养和愈伤诱导效果良好。 通过Kan敏感性试验,确定了马铃薯试管苗茎段、叶盘和各种薯片筛选的Kan使用浓度。一般使用75mg/L Kan的选择压即可有效的防止试管苗茎段和各种薯片假转化体的出现;而试管苗叶盘的Kan选择压较低,以25mg/L较为适宜。在转化苗生根诱导培养中,使用50mg/LKan进行选择比较适合。 针对马铃薯受体材料特别是薯片转化培养过程中易发生褐化的问题,对如何防止褐化的技术进行了研究。褐化速度和程度与取材发育程度有关,取自大田薯块的薯片最易褐化,微型薯薯片、试管薯薯片和试管苗叶盘次之,茎段最轻。在光照培养条件下,薯片既使在培养基中加入2%的PVP也无济于事。受体材料一旦褐化,基本上丧失再生能力。经过反复摸索发现,在受体材料初期培养阶段(接种后7~9天内,包括了预培养、共培养和选择培养初期阶段)置于暗处能有效的防止褐化,如果加入2%PVP或水解酪蛋白则效果更好。 通过预培养时间、农杆菌浓度、浸染时间、共培养时间和诱导剂等对转化的影响研究,建立和优化了转化体系。总体来讲,茎段预培养2天,叶盘和薯片预培养3天转化效率最高,抗性愈伤诱导率达到48%、43.6%和35.2%。农杆菌浓度在0.D._(600)为0.2和0.5时,外植体均能正常形成愈伤组织,但以0.D._(600)为0.5的浓度比较适宜。从浸染时间对转化的影响来看,茎段侵染10min,叶盘5min效果较好。由于薯片创伤面较大,粘着的菌量也较多,所以要严格控制浸染时间,以浸染3min为好,千万不可延长时间,否则会因带菌量过多而危害加重,发生极度褐化,致使转化失败。共培养时间以茎段2天、叶盘3天、薯片1天效果最好。诱导剂乙酰丁酰酮(AS)对农杆菌浸染马铃薯各类受体材料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使用AS的同时,配合使用1μmol/L的脯氨酸(Pro)效果更好。因AS价格较贵,而转化苗的获得效率很低,需要做大量的转化培养,AS的耗量较大。所以,对AS的使用方法进行了改进,方法是将AS涂布到共培养的培养基表面。这一改进要比直接将AS加入培养基中更好,可节省90%的AS用量。 我们对硝酸银在转化受体出愈和芽分化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硝酸银对叶盘产生任何促进作用,相反加剧了褐化程度;但可提高转化薯片的愈伤诱导,在含10mg/L AgNO_3的培养基上,转化薯片也可直接分化出芽。 从不同受体材料的转化效果来看,试管苗茎段是遗传转化的较好材料,具有愈伤诱导率高,分化再生能力强,褐化程度轻,取材方便的突出优点;其次是薯片;而试管苗叶盘转化效果最差。对国内外七个加工型品种进行了转化研究,结果显示农杆茵对马铃薯基因型存在依赖性,“大西洋(AtaboC)”、“夏伯蒂(shapedy)”“布尔班克(Russet Burbank)”和“甘农薯二号”等四个品种分化再生能力较强,其中大西洋、布尔班克的转化效率较高,分别达到4%和3.l%,目前已从这四个品种上获得转化苗共23株。经PCR检测,大部分转化植株扩增产生了1.92kb的目的片段,初步表明外源反义Aclnv基因己导入受体基因组中。将PCR检测分析为阳性的植株进行Southern杂交,结果显示外源反义Aclnv基因已确实导入受体基因组中。目前这些转化植株均已生根,并移栽成活。(本文来源于《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期刊2001-05-01)

块茎低温糖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薯片和薯条是风靡全球的马铃薯加工食品,但低温糖化长期困扰着马铃薯加工产业的发展。块茎的低温糖化是一个复杂的数量性状,分子遗传学的发展使得马铃薯数量性状的遗传定位得以实施。近年来,马铃薯低温糖化的遗传研究也取得了不错的进展,包括马铃薯遗传图谱构建和低温糖化相关性状的QTL定位,不同代谢途径上的候选基因的标记与低温糖化QTL共定位,这些研究成果将为进一步明确马铃薯低温糖化机制以及利用遗传定位候选基因标记构建马铃薯低温糖化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体系奠定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块茎低温糖化论文参考文献

[1].巩慧玲,徐进,孙梦遥,冯再平,袁惠君.赤霉素处理对马铃薯块茎低温糖化的效果[J].中国马铃薯.2017

[2].肖桂林,谢从华,黄维,曹红菊,彭晓君.马铃薯块茎低温糖化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J].中国马铃薯.2015

[3].王德欢.SbTRXh1和Sb14-3-3对马铃薯块茎低温糖化的调控机制[D].华中农业大学.2014

[4].刘勋,林原,柳俊,宋波涛,欧庸彬.马铃薯StInvInh2在块茎低温糖化中的作用机制[C].马铃薯产业与农村区域发展.2013

[5].何天久.SbTRXh1和Sb14-3-3基因对马铃薯块茎低温糖化的作用[D].华中农业大学.2012

[6].成善汉,谢从华,吴艳阁.马铃薯贮藏块茎低温糖化研究进展——(Ⅰ)生理生化机理[J].中国马铃薯.2006

[7].成娟.转AcInv反义基因马铃薯品系块茎抗低温糖化特性及品质分析[D].甘肃农业大学.2006

[8].杨建文.马铃薯块茎抗低温糖化相关基因差减文库的构建[D].华中农业大学.2005

[9].成善汉.马铃薯块茎低温糖化机理及转化酶抑制子基因的克隆与功能鉴定[D].华中农业大学.2004

[10].张金文.马铃薯块茎抗低温糖化基因工程研究[D].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1

论文知识图

个马铃薯基因型贮藏块茎糖含量马铃薯块茎贮藏在20℃和4℃期间及五忿...系8个和E系9个转基因植株的PCR检测泳...转基因株系D(左图)和E(右图)块茎贮藏...作图亲本部分农艺性状差异Fig.3.1.so...转基因株系块茎分别在4℃和20℃贮藏1...

标签:;  ;  ;  ;  ;  ;  ;  

块茎低温糖化论文_巩慧玲,徐进,孙梦遥,冯再平,袁惠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