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育起点温度论文_何莉梅,葛世帅,陈玉超,吴秋琳,姜玉英

导读:本文包含了发育起点温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积温,温度,起点,粘虫,赤眼蜂,夜蛾,柞蚕。

发育起点温度论文文献综述

何莉梅,葛世帅,陈玉超,吴秋琳,姜玉英[1](2019)在《草地贪夜蛾的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和发育历期预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温度是影响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生长发育、繁殖和分布地区的主要环境因素。本研究利用室内恒温饲养的方法,测定了草地贪夜蛾各发育阶段的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和生命表参数,并构建了发育历期的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对草地贪夜蛾各发育阶段的发育历期、化蛹率、蛹的存活率与羽化率以及成虫繁殖力有显着影响。各发育阶段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15~35℃下幼虫的发育历期为55.26~9.58 d。20~30℃为种群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成虫繁殖的最适温度为20~25℃。卵、幼虫、蛹和卵到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0.27、11.10、12.20和11.34℃,有效积温分别为44.57、211.93、135.69和390.55日·度。本研究结果可为预测草地贪夜蛾的发育历期、发生区域、发生期和发生世代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19年05期)

张晨,安仕博,侯洋旸,李天昊,臧连生[2](2019)在《柞蚕卵为繁育寄主的黏虫赤眼蜂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黏虫赤眼蜂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本研究以柞蚕卵为中间繁育寄主,测定了黏虫赤眼蜂在17℃、20℃、23℃、26℃、29℃下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并运用有效积温法则计算出黏虫赤眼蜂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黏虫赤眼蜂各虫态在17℃~29℃均能正常发育,并且各温度下的发育历期明显不同,世代发育历期也明显不同,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变短。柞蚕卵繁育黏虫赤眼蜂的卵期、幼虫前期、幼虫中期、幼虫后期、预蛹期、蛹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8.01℃、15.41℃、13.51℃、13.32℃、15.39℃、9.04℃,有效积温分别为22.01、7.66、8.98、9.19、37.23、115.22℃·d。本研究为指导利用柞蚕卵大量繁育黏虫赤眼蜂以及探索诱导滞育温度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环境昆虫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李焱,司宇,周军辉,黄建,王竹红[3](2018)在《日本恩蚜小蜂的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恩蚜小蜂是烟粉虱的有效寄生蜂,在15、20、25、30、35℃这5个恒温条件下观察日本恩蚜小蜂的生长发育情况,记录卵、幼虫、预蛹、蛹和卵-成虫的发育历期,计算日本恩蚜小蜂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温度显着影响日本恩蚜小蜂不同虫态的发育历期。在15-35℃范围内,日本恩蚜小蜂的不同虫态发育历期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缩短。日本恩蚜小蜂卵、幼虫、预蛹、蛹、卵-成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9.62、8.82、9.00、7.03、8.44℃,有效积温分别为29.10、108.32、14.29、90.59、239.08 d·℃。(本文来源于《武夷科学》期刊2018年00期)

黄芊,蒋显斌,凌炎,蒋婷,龙迪[4](2018)在《劳氏粘虫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劳氏粘虫Leucania loreyi (Duponchel)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方法】本研究在光照培养箱中,测定劳氏粘虫分别在18、21、24、27、30℃下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并运用有效积温法则计算出劳氏粘虫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采用Logisitic模型建立各虫态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进而求出各虫态的发育最适温度及适宜温区。【结果】劳氏粘虫各龄幼虫在18-30℃之间均能正常生长发育,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卵、幼虫、蛹、产卵前期和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1.83、13.89、14.20、﹣1.86和12.24℃,有效积温分别为52.55、254.53、118.15、121.89和542.26日·度。全世代的发育最适温度为20.71℃,发育适温区为12.65-28.78℃。【结论】根据广西代表地区气象资料,推算出劳氏粘虫在广西一年理论发生5.8-7.8代,与田间调查情况相符。(本文来源于《应用昆虫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马玉辉,刘善辉,李凯,李海,阎晓菲[5](2018)在《自然变温条件下鼻胃蝇蛹发育起点温度及有效积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昭苏地区伊犁马罹患鼻胃蝇在室内自然条件下的发育规律,本研究于2017年7月~8月通过在昭苏马场牧场周边跟踪放牧马群收集自然排出的鼻胃蝇老熟幼虫,将其成功化蛹的鼻胃蝇蛹作为研究对象,在室内自然变温条件下对其进行培养,记录化蛹期的各个时间段的温度和发育历期,用有效积温法则中"最小二乘法"对其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计算。结果显示,室内自然变温条件下昭苏地区鼻胃蝇蛹的发育起点温度为(22.057±0.216)℃,有效积温为(-176.8±32.095) d.℃,确立了鼻胃蝇蛹的发育历期预测式为N=(-176.8±32.095)/[T-(22.057±0.216)]。本研究在室内自然变温条件下用积温法则建立起昭苏地区鼻胃蝇蛹发育历期预测模型,结合昭苏地区温度及当年幼虫基数的调查,可为鼻胃蝇成虫发生动态提供有效的科学推断。(本文来源于《中国预防兽医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郭昆,张德春,段治尚,邵维在,刘赛[6](2018)在《美洲大蠊卵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美洲大蠊是重要的药用昆虫,利用其研发的康复新等一系列新药在临床效果显着,市场需求量大。目前人工养殖过程中美洲大蠊生物学不清等问题影响了美洲大蠊的质量和产量。摸清美洲大蠊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可以为美洲大蠊的规范化养殖提供理论依据。在培养箱恒温条件下研究了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在实验温度范围内,美洲大蠊卵的发育历期随着温度升高而变短,在20℃恒温条件下需94.5 d孵化,而在27.3℃时仅需35.3 d即可孵化。利用有效积温法则和"最小二乘法"公式统计分析得出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5.8±0.71)℃,有效积温为(415.8±38.05)日度,建立了美洲大蠊卵的发育速率与温度关系模型。(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8年21期)

李慧玲,张辉,王定锋,李良德,王庆森[7](2018)在《茶卷叶蛾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茶卷叶蛾在不同温度下的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在18~30℃范围内,茶卷叶蛾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蛹、幼虫、卵的发育速率与温度呈极显着的正相关(P<0.01),茶卷叶蛾卵、幼虫、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9.48℃、6.13℃、7.95℃,有效积温分别为102.86日·度、492.32日·度、138.67日·度。(本文来源于《茶叶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王容燕,马娟,李秀花,高波,陈书龙[8](2016)在《甘薯蚁象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甘薯蚁象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在相对湿度60%,光周期12:12(L:D)的条件下,分别在20、23、25、28、31℃的光照培养箱中利用无虫薯块饲养甘薯蚁象,观察各虫态的发育历期。结果表明:在20、23、25、28、31℃的温度下甘薯蚁象均能完成生长发育,完成一个世代分别需要79.75、57.01、43.36、33.10、31.90天;卵、幼虫、蛹、成虫产卵前期及全生育期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1.44、12.37、14.42、17.44、13.58℃,所需有效积温为118.07、233.42、78.41、72.87、515.77日·度。(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6年20期)

周仙红,李刚,陈浩,曲树杰,张思聪[9](2016)在《苹果绵蚜蚜小蜂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苹果绵蚜为繁殖寄主,研究了苹果绵蚜蚜小蜂在不同温度下的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显示:苹果绵蚜蚜小蜂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最适发育温度为21℃-27℃。山东地区越冬代苹果绵蚜蚜小蜂打破滞育的发育起点温度为雌蜂8.58℃,雄蜂8.22℃;有效积温为雌蜂148.72日度,雄蜂154.68日度。非越冬代苹果绵蚜蚜小蜂在卵-羽化阶段发育起点温度为雌蜂5.62℃,雄蜂5.55℃;有效积温为雌蜂284.40日度,雄蜂为295.61日度。并推测了2008年济南地区苹果绵蚜蚜小蜂发生代数和越冬代羽化时间,与实测情况基本相符。(本文来源于《环境昆虫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杨舟斌,田树军,焦建锋,曹川健,温俊宝[10](2016)在《沟眶象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了解沟眶象生物生态学特性,在室内自然变温条件下,对其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测定,并得出相应各虫态的历期预测式。结果表明:沟眶象卵(egg)、幼虫(larval)、蛹(pupae)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8.84、15.37、5.95℃,各发育期有效积温分别为190.50、667.06、322.50℃·d。沟眶象各虫态历期预测式分别为:Negg=(190.50±27.81)/T-(8.84±0.66),Nlarval=(667.06±92.29)/T-(15.37±1.4),Npupae=(322.50±32.37)/T-(5.95±1.63)。经林间验证,各预测式在沟眶象卵期、蛹期较为可行,幼虫期虽有一定偏差,但可以为预测预报提供指导。(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发育起点温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明确黏虫赤眼蜂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本研究以柞蚕卵为中间繁育寄主,测定了黏虫赤眼蜂在17℃、20℃、23℃、26℃、29℃下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并运用有效积温法则计算出黏虫赤眼蜂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黏虫赤眼蜂各虫态在17℃~29℃均能正常发育,并且各温度下的发育历期明显不同,世代发育历期也明显不同,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变短。柞蚕卵繁育黏虫赤眼蜂的卵期、幼虫前期、幼虫中期、幼虫后期、预蛹期、蛹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8.01℃、15.41℃、13.51℃、13.32℃、15.39℃、9.04℃,有效积温分别为22.01、7.66、8.98、9.19、37.23、115.22℃·d。本研究为指导利用柞蚕卵大量繁育黏虫赤眼蜂以及探索诱导滞育温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发育起点温度论文参考文献

[1].何莉梅,葛世帅,陈玉超,吴秋琳,姜玉英.草地贪夜蛾的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和发育历期预测模型[J].植物保护.2019

[2].张晨,安仕博,侯洋旸,李天昊,臧连生.柞蚕卵为繁育寄主的黏虫赤眼蜂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研究[J].环境昆虫学报.2019

[3].李焱,司宇,周军辉,黄建,王竹红.日本恩蚜小蜂的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研究[J].武夷科学.2018

[4].黄芊,蒋显斌,凌炎,蒋婷,龙迪.劳氏粘虫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研究[J].应用昆虫学报.2018

[5].马玉辉,刘善辉,李凯,李海,阎晓菲.自然变温条件下鼻胃蝇蛹发育起点温度及有效积温研究[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18

[6].郭昆,张德春,段治尚,邵维在,刘赛.美洲大蠊卵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8

[7].李慧玲,张辉,王定锋,李良德,王庆森.茶卷叶蛾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的研究[J].茶叶学报.2018

[8].王容燕,马娟,李秀花,高波,陈书龙.甘薯蚁象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6

[9].周仙红,李刚,陈浩,曲树杰,张思聪.苹果绵蚜蚜小蜂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研究[J].环境昆虫学报.2016

[10].杨舟斌,田树军,焦建锋,曹川健,温俊宝.沟眶象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测定[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论文知识图

沿海品系发育起点温度与其地理分...1 刺桐姬小蜂卵、幼虫、蛹、卵 - 蛹的...各地理品系的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紫斑谷螟不同发育历期发育速率与温度的...蜡螟-图1 大蜡螟的各期虫态棉铃虫羽化初期预测误差

标签:;  ;  ;  ;  ;  ;  ;  

发育起点温度论文_何莉梅,葛世帅,陈玉超,吴秋琳,姜玉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