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浅析近年来国内对阿兰·巴迪欧思想的研究路径论文

李健:浅析近年来国内对阿兰·巴迪欧思想的研究路径论文

〔摘要〕纵观国内研究巴迪欧的整个思想进路,基本呈现三种主要路径:一是从哲学与它的四个前提出发,通过探讨哲学、数学、诗歌、爱和政治等方面归纳出巴迪欧思想的主要内容;二是从事件、主体和真理三个关键词出发,通过梳理三者的关系,概括出它们的时代价值;三是从共产主义的激进设想出发,通过解读共产主义在理念和行动方面的具体含义,试图给予重释共产主义这一设想以合理评价。当然,反观研究巴迪欧思想的三种路径,如何评价和定位他的思想成为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总结来说,巴迪欧的思想虽然是在一种后现代语境下生成的,但不能因此将其称为后马克思主义者,而应该以全面的视角进行把握。更重要的是,虽然巴迪欧重释共产主义的姿态是对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的现时代更新,但这种更新相比马克思而言又后退了一步。

〔关键词〕巴迪欧;哲学;政治;共产主义;马克思

在当今国内学术界,阿兰·巴迪欧的名字已不再陌生和新鲜。从2006年起,国内就有学者①国内最早出现巴迪欧的文章是由杜小真翻译的《哲学与政治》,发表在《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第12期。开始翻译他的相关文章。2009年伦敦“共产主义观念”大会以后,巴迪欧这个名字跟共产主义联系在一起,掀起了国内研究巴迪欧的热潮。从2010年国内第一部介绍巴迪欧著作的书籍②对巴迪欧思想进行系统引入的书籍是陈永国编译的《激进哲学:阿兰·巴丢读本》,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10年出版。出版后,关于巴迪欧书籍的译作就以每年2本的态势出版。时至今日,巴迪欧的中文译作已经出版了17本③国内近几年翻译著作有:《世纪》(2011)、《爱的多重奏》(2012)、《哲学宣言》(2014)、《第二哲学宣言》(2014)、《小万神殿》(2014)、《好民主、坏民主》(2014年,巴迪欧其中的一篇文章《民主的徽章》)、《柏拉图的理想国》(2015)、《圣保罗》(2015)、《元政治学概述》(2015)、《当前时代的色情》(2015)、《论争:关于当代政治与哲学的对话》(2016)、《海德格尔:纳粹主义、女人和哲学》(2016)、《当下的哲学》(2017)、《哲学与政治之间谜一般的关系》(2017)、《数学颂》(2017)、《瓦格纳五讲》(2017)、《存在与事件》(2018)。,介绍巴迪欧思想的英文书籍有1本④国内引入介绍巴迪欧思想的外文书籍是A.J.巴特雷,尤斯丁·克莱门斯撰写的《巴迪欧:关键概念》,由蓝江翻译,2016年重庆人民出版社出版。,中文书籍有3本⑤国内两本关于巴迪欧的著作是基于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完成,如张莉莉《从结构到历史:阿兰·巴迪欧主体思想研究》(2016),艾士薇的《阿兰·巴迪欧的“非美学”思想研究》(2014)。2018年最新出版蓝江的《忠实于事件本身:巴迪欧哲学思想导论》可以说是目前对巴迪欧思想研究最为详细和权威的论述。。只用了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国内对于巴迪欧思想的研究可谓是囊括了各个方面,既有哲学、政治的,也有数学、伦理学,还有美学、电影等。而且国内学者在呈现巴迪欧思想基本面貌的同时,也通过对社会现实诸问题的时代反思不断转换研究重点。总的来说,国内学者在翻译引介的过程中已经整体把握住了巴迪欧思想的主要内容,但对于他思想的主要演进路径却没有给予系统归纳。反观巴迪欧研究的这十几年时间,如何评价和定位他的思想也成为亟需回答的问题。因此,笔者在遵循国内研究思路的基础上归纳出了三种演进路径,并试图对他的思想做出合理评价。

如何确证人和自然、人和对象物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海德格尔沿袭“人栖居于世界”的整体存在论构思,进行物的哲学追问也即物的哲学规定性命题探究,遵循“真理—话语—物”的致思路径,据此构造出真理和话语反映物的本质,抑或物的本质归结于真理和话语并最终维系于人的尺度。恰如他在《物的追问——康德关于先验原理的学说》中的结论:“‘物是什么?’的问题就是‘人是谁?’的问题。”[5]216海德格尔致力于从物的存在价值推导人的本质问题,不再遵循康德“人是目的”的先验性前提,初步作出了重建人与物之间整体存在关系以及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积极尝试。

一、哲学与它的四个前提条件之关系

从2010年开始出版巴迪欧的中文译作起,国内学者遵循着《哲学宣言》所提供的哲学的四个前提条件展开研究,将涉及哲学、政治、数学、艺术和爱情等方面书籍引入国内,试图通过对哲学与数学、诗歌、政治和爱情关系的探讨来把握巴迪欧整个思想的发展脉络。

最早出现的巴迪欧译作是陈永国教授编的《激进哲学:阿兰·巴丢读本》,书中重点节选了部分书籍中的章节,对于国内学者了解他的思想打开了一扇窗。如彼得·霍尔沃德所言,“根据巴丢,我们时代的重大事件恰恰例示了最具原创性地探讨了现实的类属概念的那些思想,无论是政治的、数学的、科学的还是爱的思想。这些创造决定了真正属于当代的一种哲学的条件。”[1](11)其中,哲学的条件包括政治、数学、艺术和爱,对于它们关系的阐释集中体现在巴迪欧的成名作《哲学宣言》(Manifeste Pour La Philosophie)一书中,其主要回答了两个问题,一是“哲学终结了吗”,二是“以何种姿态回归哲学大厦”,表达了对后现代以来“哲学终结说”的反抗和回应,喊出了这个时代是真理缺失、意见在场的状况。基于此,欧阳谦在“巴迪欧的‘哲学宣言’——终结‘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指出,巴迪欧的思想试图重新将哲学置身于政治、数学、诗歌和爱的话语体系中思考其可能性和未来,重新思考古希腊时期关注的真理和普遍性问题,同时也带有真正左翼分子所特有的激情,这是巴迪欧能在当代异军突起的原因所在[2]。

对于哲学的本体论考察是与数学和诗歌交织在一起的。巴迪欧思想中最晦涩也是最难懂的当属他的代表作《存在与事件》①这本《存在与事件》是巴迪欧的代表作,由蓝江翻译,2018年在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L'être et L'événement),这部著作勾勒出了巴迪欧数学本体论逻辑进路,试图还原他思想中的某些超验主义色彩。首先,国内学者普遍从形式化角度将巴迪欧的本体论跟数学联系起来进行解读。通过证明“数学=本体论”这一命题,目的是推翻海德格尔以来所建立的诗歌本体论根基,赋予本体论以形式化的本质。因为对巴迪欧而言,在哲学上来说,形式化是唯一确定的东西,数学作为可以形式化的东西担当着构建本体论的要务。其次,国内学者从海德格尔和巴迪欧对于诗歌的不同看法入手,认为尽管巴迪欧走的是一条异于数学本体论的新的阐释方式,但仍然肯定了海德格尔诗歌本体论的意义和价值,认为在那个形而上学行将终结的年代,诗歌同样承担着本体论的功能。只不过,巴迪欧的数学本体论为我们对存在的理解提供了全新的解读思路。虽然巴迪欧的这部著作中充斥着过多的数学符号,但是,《世界的逻辑——存在与事件2》体现出的是从存在到世界的逻辑转化,侧面反映出巴迪欧思想由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变。如同在《世界的逻辑》中,他明确的主题是回答如何改变生活,因为我们面对的是真实的生活。

关于巴迪欧共产主义思想的研究,主要参考他在2009年伦敦召开的以“共产主义观念”为主题的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上发表的《共产主义设想》一文。文中巴迪欧将萨科齐视为老鼠一样的人物,并对贝当主义持批判态度。因为这种贝当主义的盛行,使得左翼和右翼两个阵营看起来有着相似的政治取向,即传播大众意识形态。在这篇文章中,巴迪欧质疑了政治的本质是“由某些原则组织起来的集体行动,其目标是使目前由占统治地位的秩序所压制的新的可能性之后果得以释放”[9],认为马克思所强调的解放政治的迹象越来越不明显,越来越不清晰。在此,巴迪欧将五月风暴这个名字直接看作是“共产主义的幽灵”,共产主义设想也延续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宣称的“消除私有制”。但是,这里他将政治定义为在当前的资本主义政治秩序下,政治就是“使现实所是的世界变为我们希望所是的世界”[9]。就是说,这里共产主义就是我们希望的世界,政治的任务就是让理想变为现实,而采取的路径就是重释共产主义观念。正如汪行福教授在“为什么是共产主义?——激进左派政治话语的新发明”[10]中提到的,以巴迪欧为代表的激进左派思想家们的政治主张是在资本主义陷入危机的情境下重释共产主义设想。这意味着共产主义运动经过短暂的萧条之后,再次进入了一个发展时期,这种发展无疑是一种全新意义上的,但是这里的共产主义运动具有一种空想的成分。所以,这里巴迪欧的共产主义跟马克思提出的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有着本质的区别,如果说马克思走的是从经验到现实的路径选择的话,那么巴迪欧走的就是从超验到经验的路径。因为在巴迪欧那里,共产主义是一个大写的理念,是所有现实得以成立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对于共产主义的现实期待,人类将像原子一样活着。所以,共产主义观念为了与康德的调节概念作区分,巴迪欧强调说这里的共产主义观念与马克思的经典命题高度一致,那就是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但是与马克思不同的是,巴迪欧坚持共产主义的行动更多的是指一种边缘化的、局部的群众暴动或者抵抗,规模可大可小,这跟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是截然不同的。而且,他所谓的共产主义主要强调的是一种设想,目前停留在一种观念。他提出了三个政治序列,第一个序列是1792-1871年从法国大革命到巴黎公社运动,第二个序列是1917-1969年从俄国十月革命到20世纪80年代,目前我们处于第三个政治序列中。因此,对巴迪欧共产主义思想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要以甄别的姿态对待,不能一刀切地否定他对于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的创新,更不能忽视其理论的致命弱点。

本研究结果表明,当合成麝香浓度较低时,合成麝香初始浓度的增加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 PAC对其的去除。当合成麝香初始浓度继续增大时,PAC对合成麝香的去除量仍呈增加趋势,但是去除率无明显变化,说明合成麝香的初始浓度的提高可以提高PAC的有效利用率。

二、重解三大观念:事件、主体和真理

第一,主体和真理发生在偶然的事件中。在《圣保罗》(Saint Paul:La Fondation de L'universalisme)一书中,巴迪欧用保罗复活的形式给予主体以革命姿态,目的是“重新建立一套主体理论,使主体存在从属于事件的机遇维度,同时从属于多元存在的纯粹偶然性,并且不牺牲真理的主旨”[3](1)。这是保罗的当代意义,这一使命的完成发生在偶然的事件中。但是,真实(真理)总跟欲望结合在一起,这也反映在《当前时代的色情》(Pornographie du Temps Présent)、《世纪》(Le Siècle)这两本书中,此时按照巴迪欧的说法就是遵循毛泽东的那句话——“丢掉幻想,准备斗争”[4](4)。这反映出他骨子里的毛主义思想,在多元化碎片化的时代试图让思想时刻保持斗争的方式来将真实和欲望做出严格区分,在事件和主体的相互配合下,发现真正具有革命性的真理。在《当下的哲学》(Philosophie und Aktualität,与齐泽克的对话集,2004年维也纳)中也对这三个关键词作出解释,提出普遍性都是在事件中开启,“用马拉美(Mallarmé)的话说,‘无事发生,只有各安其位’”[5](23)。正如吕清平、蔡大平在“西方学界关于巴迪乌思想研究综述”中指出的,巴迪欧的事件的价值就在于它作为线索,承担起了复活人的主体解放和把真理从意见判断中解放出来的双重使命[6]。

国内学者研究的逻辑进路是在重解事件、主体和真理的概念中又内隐着多条线索,有着与黑格尔的纠缠,继承拉康的三界说,与阿尔都塞的若即若离,更有着对于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坚持。如果借用康德的话来说,巴迪欧理论中多元的数学和世界的逻辑是其中的两大批判,那么事件、主体和真理就是第三大批判。在此,国内学者的研究路径是在遵循事件、主体和真理逻辑思路的基础上,普遍形成了两种解读方式。一种是从事件的角度重点解读事件在真理和主体中承担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二是从主体生成的角度来解读,认为主体这个词在后现代主义时代背景下具有重大意义。

在资格认定结束后,申请人仍可提交随时间推移而额外获得的研究数据,从而对COU进行扩展[9]。例如,药效学生物标志物一般用于药物研发早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数据的搜集,药效学生物标志物将有机会演变成为替代终点。

可以肯定的是,国内对巴迪欧事件、主体和真理的各自解读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如夏莹的“事件与主体:如何理解巴迪欧之圣保罗的当代性?”、蓝江的“从主体理论1.0到主体理论3.0——巴迪欧的主体理论概述”、韩振江的“圣保罗:真理的政治抑或意识形态——齐泽克与巴迪欧的对话”、高宣扬的“论巴迪欧的‘事件哲学’”。但是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着重分析事件、主体和真理的某一个因素,甚至说对于事件和主体的分析已经到了很成熟的阶段,而对于真理与共产主义关系的分析以及“存在真理吗”等话题的讨论还相对处于探索阶段。当然,巴迪欧不久前出版的法文版《真理的内在性:<存在与事件3>》讨论的中心就是围绕“真理”展开,这一点将成为国内研究巴迪欧思想的重点话题。因为,如同兰波在《地狱一季》结尾处所说的“真理,在灵与肉中”,虽然事件是真理得以出现的前提,主体是真理的外在表现形式,但真理可以说是巴迪欧整个思想大厦得以成立的前提,是通往共产主义之路必不可少的要素。

三、21世纪重释共产主义观念

国内学者普遍将巴迪欧共产主义观念的缘起归为三个线索。一是面对新自由主义的盛行和福山历史终结论对西方左翼所带来的杀伤力,巴迪欧等左翼学者面临着自左翼应该怎么办的问题。二是苏东剧变和苏联解体以后,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随着新一轮的经济危机,政治难民等问题的出现,特别是德里达发表《马克思的幽灵》以后,共产主义的“幽灵”再次在西方游荡。三是五月风暴后,巴迪欧作为马克思革命思想的继承者,不仅将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看作19世纪最伟大的著作,更坚定不移地继续了这一事业,将共产主义看作一种消灭现存状况下的现实运动。与正统马克思主义的处理方式不同的是,巴迪欧认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形式是开放性的,开创了一种不可能性中的可能性,甚至可以说,这种共产主义开创的新的政治类型将开启第三个世纪,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

国内学者在哲学与政治的关系中着墨很多。从法国的时代背景来看,20世纪以来法国哲学呈现出了一种分裂和辩证的局面,一边是生命哲学,另一边是概念哲学。新时期的哲学家如萨特、战后的梅洛-庞蒂、福柯、阿尔都塞和德勒兹都积极地通过哲学介入政治问题的方式在概念与存在的关系中寻找一种新的方法,此时哲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成为主要思考问题。以巴迪欧为代表的法国激进左翼们挣扎于哲学与政治的关系之中,主张思想和行动的统一,提倡历史境遇中的偶然性而非必然性,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同时保持着对共产主义的持续关注。如果一定要给巴迪欧贴一个标签的话,他首先应该是一名激进的政治哲学家,因为在一个新自由主义盛行的年代,他坚定的反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批判“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的强盗逻辑。基于此,国内学者对于巴迪欧政治哲学方面的解读颇多。概括来讲,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认为巴迪欧的政治哲学的意义在于重新为政治正名。在《哲学与政治谜一样的关系》(La Relation Énigmatique entre Politique et Philosophie)这本小册子中,他颠覆了近代马基雅维利以来对于政治的定义,继承阿尔都塞所谓的“政治是哲学的战场”这一鲜明立场,将哲学置于政治的前提之下,并给予政治以本真意义。这里,政治哲学的研究方式不应该是新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家所采用的伦理标准,而是通向类性真理的政治之路。第二是认为巴迪欧的政治哲学具有思想和行动的双重界定。在《元政治学概述》(Abrégé de Métapolitique)一书中可以看到,政治作为真理程序之一,承担着改变生活的任务。巴迪欧认为理想的政治模式是一种解放政治或真理政治,而真正的革命者圣茹斯特、毛泽东、列宁等都是他所推崇的人物。他眼中的政治往往采取思想与行动相结合的方式,因为行动是撼动现实的真正力量。

第二,主体生成在于在世之中的思考。这里,在世之中的思考,就是将哲学的基本问题转换到一种在世之中的思考。即从形而上到现象学,从纯抽象到具体的路径,在这个过程中,身体成为一个重要表征,世界与历史也成为具体的事物。也就是说,巴迪欧的思想经历了从超验到经验主义、从“天国”到“尘世”的路径,让承担发现真理的主体有了在世之身,让事件有了在世之根,也让真理成为可以经验的东西。巴迪欧通过在《元政治学概述》中提到的“无主体的主体性”这种说法可以说是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主体观,它看上去既有导师阿尔都塞的影子,也添加了萨特主体思想中的积极元素。概括来说,就是《第二哲学宣言》(Second Manifeste Pour la Philosophie)中所总结的,“主体第一个判断是,主体是稀有的,……另一个判断是,主体不是个体,而是一种个体的联合的方式,即一旦个体忠实于原始陈述,那么个体就会被联合到作为主体的真理的身体之中……”[7](22-24)。布鲁诺·贝萨那的《主体》① 选自国内出版评论巴迪欧的英文著作《巴迪欧:关键概念》(Alain Badiou:Key Concepts),这是一部论文集。一文中准确概括了巴迪欧主体思想的基本特征,即决定、忠实、普遍性,并提出巴迪欧的那句名言“除了真理之外,这里只有身体和语言”[8](4)。这显示出其思想中的唯物主义属性,体现出巴迪欧思想从超验主体到在世之身的逻辑转换。当然,这里主体一词的重要性还在于它要以革命的姿态重新复活政治哲学,因为现在的结构主义研究的经典话题就是主体和意识。巴迪欧认为阿尔都塞的问题在于,如果主体被消除以后,政治的活动将变得不再能思考和敏感的了。因此,他从萨特的哲学出发,再次强调政治与哲学的关系问题,认为真正的哲学是跟政治联系在一起的,这里的主体就是连接哲学和政治的真正桥梁。

《爱的多重奏》(Éloge de L'amour)是巴迪欧谈论哲学与爱关系的代表作,表明了他对待爱情的基本看法。爱情是偶然性的产物,作为偶然性的事件,它需要不断地创造,只有这样,爱才能走向真理,这里的爱最终与共产主义,与政治汇聚在一起。国内还有对巴迪欧在美学方面的研究,主要以毕日升、艾士薇等为主,他们认为巴迪欧提出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美学思想的非美学思想,强调了艺术对于哲学的独立性以及艺术可以在自身中寻找真理的论断。

“假设你参加了一份兼职可获得100元作为报酬,但是这份报酬要延迟1个月后给你,你认为1个月后,至少给你________元,你会感到满意?”被试还需面对延迟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类似情境并进行作答(张柏宁,2012)。

四、如何评价巴迪欧?

国内围绕巴迪欧的思想形成了三种阐释路径,即从哲学与四个前提的关系出发,从事件、主体和真理的关系出发,从共产主义的最终走向出发,展开了一个重新阐释走向新共产主义的方式。这种方式很多人说是一种后马克思主义,还有人认为巴迪欧重释共产主义的姿态是对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的现时代更新?因此,这里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既然如此,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评价和定位巴迪欧的思想?

第一,在后马克思主义时代,巴迪欧究竟属于后马克思主义者吗?在《元政治学概述》这本书中,巴迪欧提出一个著作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不存在”。基于“马克思主义不存在”这个论断,国内学者也展开了如下的追问,即巴迪欧到底算不算是一个后马克思主义者?需要肯定的是,巴迪欧在数学集合论的意义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并再次更新了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如果非要给他加上后马克思主义的标签的话,那就是不同于拉克劳和墨菲。但对马克思的概念有所重构来说,巴迪欧算是一个后马克思主义者。不过后马克思主义主要的特征是对本质主义的清洗,这点跟巴迪欧是截然不同的,因为他在强调数学本体论时重点提出“秩序”一词,这就表明世界是有秩序的,而不是无序的。他在《圣保罗》中同样坚持一种保罗式的普遍主义,他要做的主要任务就是在不连贯性之上通过一种解缝来实现一种连贯性。因此,巴迪欧是坚信普遍真理这个本质存在的,而不是拉克劳、墨菲意义上的解构本质。而且,从理论溯源来讲,一方面巴迪欧也可以被称为一名拉康化的马克思主义者。引文他秉承了拉康的三界说,认为要超越资本主义社会,就必须在事件的基础上同时对欲望主体和对象进行改造,唯有如此才能走向共产主义。另一方面,巴迪欧更喜欢称自己是一个后毛主义者,因为他继续着马克思和毛主义未竟的革命事业,举起行动的大旗来对抗这个伪善的资本主义社会。

第二,要弄清楚的是,巴迪欧的共产主义理论到底有没有背离马克思?也就是重估巴迪欧共产主义思想的当代价值这一问题。更准确来说,这里巴迪欧对于共产主义的理解与马克思是有所不同的。首先,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依然带有震撼性的力量在告诉我们:马克思所预言的真理至今都是正确的。因为共产主义与社会发展水平始终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对共产主义的政治诉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基于此,巴迪欧所说的不可能性中的可能性,在马克思那里,就显得过于保守主义了。在巴迪欧的相关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很少提及经济方面,更不用说强调它的决定作用了。而且,他所谓的直接斗争也不再是采取马克思所谓的暴力革命,而变为一种渐进性的、边缘性政治活动。其次,通观国内对于巴迪欧等左翼学者评价方面的文章,比如S·米耶斯的《关于共产主义的观念》,可以看到,在对待无产阶级的态度上,巴迪欧等左翼学者都有所动摇。虽然没有放弃无产阶级的立场,但通过不断扩大无产阶级的范围,将移民、流浪汉等处于边缘群体的人都纳入到这一范围之内,争取与资产阶级对话获取更多的话语权和选择权。但事实上,这一设想都是徒劳的,因为资本主义社会里,无产阶级的生存空间非但没有扩大,反而被压榨到极致。在全球化这一趋势下,他们也被迫划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与此同时,巴迪欧也放弃了在资本主义代议制框架内实现共产主义,而是在其之外建立一个新的秩序,这个新的政治空间是众多左翼学者所追求的,他们将其解读为一种溢出或是缝隙。显然,巴迪欧所谓的共产主义观念的出发点是理想的手段,因为他始终坚持通过一个高度抽象的方式来理解政治的本质,他的目的是建立一个英雄主义史诗般的共产主义社会。这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将形而上学与物质统一到一起的,从此种意义上来说,相比马克思,巴迪欧又退后了一步。

〔参考文献〕

[1] 陈永国.激进哲学:阿兰·巴丢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 欧阳谦.巴迪欧的“哲学宣言”——终结“哲学的终结”[J].哲学动态,2014,(2):36-42.

[3] [法]阿兰·巴丢.圣保罗[M].董斌孜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15.

[4] [法]阿兰·巴迪欧.世纪[M].蓝江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 [法]阿兰·巴迪欧,斯拉沃热·齐泽克.当下的哲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

[6] 吕清平,蔡大平.西方学界关于巴迪乌思想研究综述[J].国外理论动态.2010,(6):80-84.

[7] [法]阿兰·巴迪欧.第二哲学宣言[M].蓝江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8] Badiou,A.logics of worlds[M].London:Continuum,2009.

[9] [法]阿兰·巴迪欧.共产主义设想[J].赵文译,国外理论动态,2008,(10):63-69.

[10] 汪行福.为什么是共产主义?——激进左派政治话语的新发明[J].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2010,(8):3-27.

An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Path of Alan Badiou's Thought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LI Jian
(Marxism College,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China)

Abstract:There are three main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Badiou's whole thought in China:firs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y and its four premises,the main contents of Badiou's thought are summarized by discussing philosophy,mathematics,poetry,love and politics;the second is to start from the three key words of event,subject and truth,to sort out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three,to summarize their value of the times;the third is to interpret communism from the radical idea of communism.In the specific meaning of ideas and actions,we attempts to give a reasonable evaluation of the idea of communism.Of course,in contrast to the three paths of studying Badiou's thought,how to evaluate and position his thoughts becomes a basic question that must be answered.In summary,although Badiou's thought was generated in a post-modern context,it cannot be called a post-Marxist,but should be grasped from a comprehensive perspective.More importantly,although Badiou's communism is a renewed update of Marx's communist theory,this update is a step back from Marx.

Key words:Badiou; philosophy; politics; communism; Marx

〔中图分类号〕K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89(2019)02-0080-06

〔收稿时间〕2018-05-28

〔作者简介〕李健(1987-),女,山东泰安人,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

(责任编辑:夏 雪)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标签:;  ;  ;  ;  ;  ;  ;  ;  ;  ;  ;  

李健:浅析近年来国内对阿兰·巴迪欧思想的研究路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