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颖:马克思主义“现实的个人”的思想及其重要意义研究论文

周颖:马克思主义“现实的个人”的思想及其重要意义研究论文

摘 要: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初步系统阐释的奠基之作。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基础是“现实的个人”。马克思通过对“抽象的人”的批判来全面阐释“现实的个人”。“现实的个人”具有自然、社会和意识这三种规定性。全面而系统厘清马克思主义“现实的个人”的思想,对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来说,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现实的个人;重要意义

一 马克思主义“现实的个人”思想的重要来源

历史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现实的个人”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性概念。“现实的个人”思想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经过多年努力,上下求索而形成的硕果。马克思主义“现实的个人”的思想形成有其重要的来源。

教师在高中数学创造性思维培养教学中,要注重自己教学方法是否可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需采切实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创造性思维进一步发展完善.数学是一门注重逻辑和思维的学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对数学问题有极大的兴趣和自己的思考,可以帮助学生深层次理解所学数学知识,让学生有独立性的见解,学生在对问题进行思考的过程中,也可以给自己带来更多数学方面的启发,由此可以帮助学生数学思维全面发展.

(一) 对黑格尔“自我意识的人”的思想的批判

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自我意识的人”思想占据颇为重要的地位。大学期间的马克思也曾一度被黑格尔的“自我意识的人”思想所深深吸引,但是随着社会阅历的不断丰富和理论学习的不断深入,特别强烈地受到费尔巴哈思想的影响,马克思开始质疑并且重新审视黑格尔的“自我意识的人”的思想。黑格尔认为:人和动物相区别就在于人有自我意识,人可以依靠自我意识摆脱物质的束缚而走向自由。黑格尔指出:“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是精神,而精神的唯一目的是自由”。由此可知,黑格尔认为自我意识是人的本质体现。马克思认为: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人”不是具体的,而仅仅是在头脑中抽象出来,是一种概念而已,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找不到“自我意识的人”的原型。

(二) 对费尔巴哈“抽象的个人”的思想的批判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抽象的个人”的思想也持有批判态度。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的核心观点是“类”本质。他用“类”的概念代替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让哲学思想回归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确实具有进步意义。但是,费尔巴哈没有看清人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对“现实的个人”的考察更多是从自然存在物的角度进行的,因此这种“抽象的人”的观点是片面的。

(三) 对施蒂纳“唯一者”的思想的批判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施蒂纳是青年黑格尔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唯一者及其所有物》是其重要著作。施蒂纳的利己主义观点在这本著作中得到详尽阐发,这一观点是施蒂纳思想的核心观,也是施蒂纳的价值追求。施蒂纳虽然对费尔巴哈提出的人是类存在物的观点进行批判,但是这种批判是完全建立在“唯一者”理论框架之上的。“唯一者”是独一无二,“唯一者”也是至高无上的,世间的一切事物都依附于“唯一者”的个体自我。这一观点就造成了个人与物质的关系被忽视。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中,用大约2/3的篇幅来批判施蒂纳“唯一者”的思想。根据马克思的观点:脱离现实事物的个人不是“现实的个人”,这样的人只能在我们的想象中存在,同样是“抽象的个人”。

二 马克思主义“现实的个人”的三重规定性

“现实的个人”具有意识规定性。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所特有的,动物是没有意识的。“现实的个人”的实践活动,是在意识的作用下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现实的个人”能够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实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现实的个人”的思想超越了旧哲学抽象的理解人的思维,批判了唯心主义历史观的观点,提出了以“现实的个人”的劳动为前提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从“现实的个人”的物质生产实践出发,我们可以更清楚的了解人的本质,对于我们在当今社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 “现实的个人”的自然规定性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强调:“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这是在生物学的角度上对人的考察,人是自然存在物。人来源于大自然,大自然是人类得以脱胎的母体。人要想生存下去,必须要在大自然中获取物质资源。人依赖于自然,自然界为人类维持基本生活需要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离开了自然人无法存活下去。“现实的个人”为自己基本生活需要得以满足,必然要通过物质实践活动也就是劳动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现实的个人”生存和从事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是满足人类基本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现实的个人”一定是活着的人,为了活着,最基本的就是要满足吃喝住穿的需要,所以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是“现实的个人”的第一个生产活动。人们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因此,人在不断改造自然的同,自身也得到不断改造。

(二) “现实的个人”的社会规定性

《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方案》指出,要全面深化粤港澳创新发展合作。“一国两制”是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制度优势,应利用好这一优势,实现粤港澳三地产业和政策优势互补,高效合作。可以透过国家政策统筹一揽子规划,发挥三地高等院校、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高端人才、核心企业等创新资源的协同性与联动性,构建粤港澳三地协同创新网络;同时借助创新广东自贸三大片区与港澳合作模式、打造粤港澳货物服务贸易升级版、成立粤港澳高校联盟等方式方法,积极推动港澳及国际科研项目在广东的产业化,重点打造几个标杆性合作案例,进一步营造粤港澳三地利益共同体氛围,不断向大湾区输入产业发展新动能。

(三) “现实的个人”的意识规定性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说道:“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所居和固定不变状态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自然规定性、社会规定性和意识规定性是“现实的个人”的三重规定性。

三 马克思主义“现实的个人”思想的重要意义

病蛙活动能力较差,表现为呆滞状,食欲减退甚至丧失,腹部膨胀。四肢腹面明显充血、出血,后肢红肿,可见红斑或红点。部分病蛙还伴有皮肤溃烂、肛门红肿等症状。对病蛙解剖,腹腔内有大量淡黄色或微红色腹水,肝、脾、肾等实质器官肿大,表面有出血斑,严重者表现黑紫色。

“现实的个人”不仅具有自然规定性,还有社会规定性。“现实的个人”作为自然人,为满足自身生存需要而进行自身生命的生产的过程中,实现了人与人的交往。社会关系就是人们在进行自身生命的生产的活动和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家庭是最初的社会关系,伴随着生产的发展和需要的增加,又生成新的社会关系。人们在社会生产中所结成的生产关系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关系。“现实的个人”在生产过程中会形成不同分工,分工决定着生产关系。由于分工的不同,因此也会产生不同的生产关系,不同的社会形态也由此而生。人在社会中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是“现实的个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每个人都是处于社会中的人,社会就像一张大大的网,把每一个个体都编织在一起。

(一) 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自始至终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经济在高速发展,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水平也在不断提升。随着人口的大量增长和人类需求的不断增加,人们对自然资源的榨取和掠夺非常严重。要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我们就应该用马克思主义的“现实的个人”的思想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现实的个人”具有自然规定性,人和自然是同一的关系,这种同一的关系就是人与自然互为对象。人作为主体通过实践活动作用于作为客体的自然,人在自然中的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自然向“人化自然”转变的过程。与此同时,人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又受到自然的制约。改造和利用自然是“现实的个人”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的前提条件,只有深刻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遵循自然界发展的固有规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实现人和自然的永续共同发展。

(二) 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看待人与社会的关系

马克思一生追求的目标就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社会关系的变化是社会变化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现实的个人”具有社会规定性,“现实的个人”是处于社会关系之中的人,作为社会关系的主体,其存在和发展受到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由于人们处于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每个人的个人能力不同,所处的社会地位也不同,因此马克思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不是每个人同时同步的一刀切式的发展,而是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实现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社会为我们提供的各种条件,社会的全面发展又需要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充分实现。一方面,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高度重视人的价值。另一方面,要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促进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阿根廷龙前后散开,彼此之间偶尔用低沉的叫声相互交流一下,然后继续埋头吞咽食物。专心进食的阿根廷龙并没有发现,不远处几棵大树的树荫下,有一只马普龙正趴在地上睡午觉,阿根廷龙沉重的脚步声和树枝的折断声吵醒了它。

结语

《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现实的个人”的思想得到详细而充分地阐述,对于当今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应该站在推动社会发展的立场上客观地、历史地、全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现实地个人”的思想,结合我国的实际,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合理解决和谐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黑格尔.历史哲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

[3] 赵华飞.马克思的“现实的人”概念[D].中共中央党校,2018.

[4] 陆思雨.马克思“现实的个人”对抽象人的超越[D].黑龙江大学,2018.

[5] 黑格尔.历史哲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56.

[6] 佚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1995.

本文引用格式: 周颖.马克思主义“现实的个人”的思想及其重要意义研究[J]. 教育现代化,2019,6(57):273-274.

DOI:10.16541/j.cnki.2095-8420.2019.57.093

作者简介:周颖,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外马克思主义。

标签:;  ;  ;  ;  ;  ;  ;  ;  ;  ;  ;  ;  ;  ;  

周颖:马克思主义“现实的个人”的思想及其重要意义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