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性等位基因频率论文_张蕾

导读:本文包含了抗性等位基因频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抗性,棉铃虫,频率,等位基因,家蝇,杀虫剂,除虫菊。

抗性等位基因频率论文文献综述

张蕾[1](2016)在《棉铃虫田间种群Cry1Ac抗性等位基因频率检测及LF8品系Cry1Ac抗性的遗传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棉花产量多年稳居世界第一,因此棉花在我国的种植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一直以来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Hiibner)的为害严重威胁棉花生产,过去主要依赖化学杀虫剂进行防治,但是棉铃虫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导致其极易对各类杀虫剂产生抗性。上世纪90年代初棉铃虫在我国400万公顷棉田同时发生给棉花生产造成了重大损失。我国自1997年开始推广种植转Bt基因抗虫棉(Bt抗虫棉),由于其对靶标害虫棉铃虫具有良好的控制作用,种植范围迅速扩大,到2015年全国Bt抗虫棉的种植面积达全国棉花总种植面积的96%。Bt棉花的广泛推广应用不仅有效控制了棉铃虫的数量,同时大大减少了化学杀虫剂的使用量,有效保护了天敌,改进了农田生态系统,取得了显着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为了延缓棉铃虫对Bt抗虫棉的抗性演化,在抗虫棉推广种植的伊始就提出了抗性治理的高剂量-庇护所策略,后来又引入基因迭加策略即种植双价Bt抗虫棉。虽然有抗性治理的预案,但随着Bt抗虫棉在各国的广泛种植,长期的选择压力导致棉铃虫对Bt抗虫棉产生抗性,仍然是棉花生产中的重大问题。本研究采用F2筛选法对我国主要棉区的棉铃虫对Cry1Ac毒素抗性基因频率进行了检测;另外,以田间筛选获得的LF8抗性品系为实验材料,研究其抗性遗传方式并对Cry1Ac抗性基因进行遗传定位。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指导棉铃虫Bt抗性治理工作和Bt抗虫棉合理使用具有重要意义。1.棉铃虫田间种群Cry1Ac抗性基因频率的F2检测我国自1997年开始商业化种植表达Cry1Ac毒素的转基因抗虫棉,至今已有20年的种植历史。为了明确棉铃虫田间种群对Bt棉抗性演化的现状,2014年和2015年连续两年对山东夏津、河南安阳、河北廊坊和新疆沙湾4个地区的棉铃虫田间种群Cry1Ac抗性等位基因频率进行了 F2检测。2014年对夏津、安阳、廊坊和沙湾4地分别检测了 63个、109个、56个和58个单雌系,抗性基因频率分别为0.048(0.026-0.084)、0.034(0.020-0.057)、0.031(0.014-0.066)和 0.000(0.000-0.020);2015 年对夏津、安阳和廊坊3地分别检测了 59个、66个和61个单雌系,抗性基因频率分别为 0.102(0.068-0.150)、0.087(0.057-0.130)和 0.062(0.036-0.101)。夏津、安阳和廊坊3个地区2015年田间种群Cry1Ac抗性基因频率均为2014年的2倍左右,安阳地区的频率具有显着差异,夏津和廊坊两地区的频率差异未达显着水平。综合前人研究数据,比较分析了安阳地区2009-2015年Cry1Ac抗性等位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棉铃虫安阳田间种群Cry1Ac抗性等位基因频率维持较高水平(0.034-0.087),年度间最高波动幅度达2.6倍。从总体上分析,华北棉区棉铃虫田间种群Cry1Ac抗性基因频率的发展表现为稳中有升的趋势,而新疆北部沙湾种群尚未检测到抗性等位基因。2.棉铃虫LF8品系Cry1Ac抗性的遗传方式及基因定位鉴于多种作物混种、棉花种植规模小的实际情况,我国采用天然庇护所策略治理棉铃虫对Bt抗虫棉的抗性发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抗性治理效果;但是棉铃虫对Cry1Ac的抗性仍然处于逐步上升的趋势,尤其是显性抗性等位基因的频率上升较快。为了对棉铃虫Cry1Ac显性抗性的特性及遗传方式开展研究,从2014年河北廊坊田间种群中分离获得对Cry1Ac具有显性抗性的棉铃虫LF8品系。与SCD敏感品系相比,LF8品系对Cry1Ac的抗性高达985倍,对Cry1Aa和Cry1Ab具有很高水平交互抗性(分别为552、134倍),对Cry2Ab具有低水平交互抗性,而对Vip3Aa没有交互抗性。将LF8与SCD进行单对杂交,并检测其F1代对Cry1Ac敏感性,结果表明LF8品系Cry1Ac抗性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了对LF8品系的抗性基因进行遗传定位,首先构建了2个回交后代作图群体(BC1),然后利用SNP分子标记进行基因定位。LF8品系Cry1Ac的显性抗性与棉铃虫10号染色体连锁,抗性基因位于10号染色体上10.1-11.4 M区域内,在该区域内未发现已知的Bt抗性基因,表明LF8品系中可能存在1个全新的Bt抗性基因。(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李今越[2](2014)在《天津市家蝇种群的抗药性现状与抗性等位基因分布频率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家蝇是重要的媒介生物,可以传播多种病原体。家蝇的抗药性已成为家蝇有效控制的障碍,因此家蝇的抗药性研究与治理是家蝇防治的重要部分。本研究在天津市范围内采集样本,测定了家蝇对叁种杀虫剂敏感性,并对其羧酸酯酶(mdaE7)、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VSSC1)和细胞色素P450(CYP6D1)基因进行扩增,通过测序的手段查明了这些基因与抗性相关的遗传变异,以了解天津市家蝇的抗药性水平以及抗性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从而为家蝇的抗药性治理提供技术依据。通过对天津市家蝇抗药性研究的历史数据的搜集,得到近年来天津市家蝇的抗药性发展趋势,通过与本次研究的数据进行比对,考察天津市家蝇抗药性治理的情况,提出家蝇的抗药性治理建议。搜集了近叁年爱国卫生系统的杀虫剂采购名录,解释目前天津市家蝇的抗药性状态,提出用药指导。研究结果:1.通过对溴氰菊酯、残杀威和敌敌畏(ddvp)的敏感性测定了解到天津市目前家蝇对于此叁种常用杀虫剂还保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抗药性水平上,尤其是对溴氰菊酯的抗药性,最高的地区可以达到30倍,各区域对于ddvp的抗药性也都维持在相对比较高的状态。对残杀威的抗药性与其他两种杀虫剂相比,有明显的差异,低于其他两类杀虫剂。2.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搜集统计表明,家蝇对叁种杀虫剂抗药性在过去的十余年中都有明显的变化.其中残杀威降低的幅度最高,相对抗性倍数最高的S1区域由2003年的19.9倍下降至2013年的1.4倍,这是家蝇的杀虫剂抗药性治理成果初步体现。通过用药历史的搜集,可以发现下降速度最快的残杀威已经逐渐淡出购买名录,也与杀虫剂抗药性治理策略相符合。3.利用测序技术分析了mdae7、vsscl和cyp6dl的序列特征,检测到多样的抗性相关变异位点,计算了不同种群中这些基因的抗性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发现各区域的抗性基因型都达到较高的频率。(本文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期刊2014-06-30)

潘利东,施明,张凯,陈进,高聪芬[3](2013)在《F_1代法检测棉铃虫种群对Bt棉的抗性等位基因频率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具有室内高抗Bt棉棉铃虫品系的前提下,F1代法是检测棉铃虫对Bt棉抗性等位基因频率的最简捷、快速的生物测定方法。2010-2012年采用F1代法检测了河北省邱县棉铃虫田间种群对Bt棉的抗性等位基因频率变化。结果表明,2010-2012年采集的122、141及124头田间雄虫中,分别有32、22及43头携带抗性基因,抗性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131(95%置信限CI:0.101~0.162)、0.078(95%CI:0.034~0.122)及0.199(95%CI:0.124~0.274)。2012年采用带毒饲料法测定河北邱县等4个地区Bt棉田间棉铃虫对Cry1Ac的抗性。结果表明,河北邱县棉铃虫种群的抗性最高(抗性倍数RR为19.2倍),明显高于湖北荆州、湖北枣阳和安徽萧县种群的抗性(RR为4.9~9.3倍)。该地区长期大面积种植转单价Bt棉导致田间棉铃虫抗性进化,需要尽快采取有效的抗性治理措施。(本文来源于《棉花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戴长庚[4](2013)在《大螟人工饲料配方优化及二化螟对Bt稻抗性等位基因初始频率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和大螟Sesamia inferens (Walker)是我国转Bt水稻的主要靶标害虫。与二化螟相比,大螟人工饲料配方尚不成熟;本文在实验室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均匀设计-支持向量机(UD-SVR)对大螟人工饲料配方进行了优化,获得了一个可室内继代饲养的满意配方,为大螟对Bt稻的抗性检测等奠定了基础。靶标害虫对Bt稻抗性等位基因初始频率检测是Bt稻抗性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采用F2代筛选法检测了二化螟对Bt稻华恢1号的抗性等位基因初始频率。结果如下:1、通过UD-SVR对大螟人工饲料配方进行了优化,获得的实用饲料优化配方为:琼脂3g、大豆8g、茭白粉11g、酵母16g、蔗糖6g、稻茎粉3g、玉米粉11g、麦芽粉5g、干酪素7g,VC0.8g、山梨酸0.64g、金霉素0.54g,胆固醇0.04g,无机盐1.5g,蒸馏水200g。该配方对大螟已连续饲养超过10个世代,优于以往报道。所饲养的大螟第1代初孵幼虫的化蛹率(87.5%)较原配方(CK,40.8%)提高46.7个百分点。从第1代到第10代的连续饲养过程中,大螟的化蛹率、羽化率、卵孵化率和单雌产卵量等指标没有明显退化趋势,平均分别为42.5-87.5%、79.7-95.8%、90.0-94.9%和95-252粒/雌。第10代除雄幼虫历期显着较长外,其余各指标均与第1代无显着差异;第10代的雄幼虫历期与初始配方饲养的试虫间亦无显着差异。该饲料适于大螟的长期继代人工饲养,可为大螟生测等提供充足、健壮、整齐试虫。2、本文采用F2代筛选法检测2011-2012年杭州富阳地区二化螟田间种群对Bt稻华恢1号的抗性基因初始频率,共检测了246个单雌系,其抗性频率为0.01109(95%置信区间为0.00567-0.01798);以F2生测多于4个家系的115个单雌系估算的抗性基因频率为0.01923(95%置信区间为0.00916-0.03214),这表明杭州富阳地区二化螟属于对Bt稻不敏感种群,抗性发展风险大,需引起足够重视。(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13-05-10)

潘利东[5](2013)在《棉铃虫对转Bt基因棉的抗性等位基因频率检测和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监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了F2代法和F1代法检测了河北邱县棉铃虫种群对转Bt棉的抗性等位基因频率变化,同时还用混毒饲料法测得Cry1Ac毒素对河北邱县等四地棉铃虫种群的毒力,并采用浸叶法监测转Bt基因棉田棉铃虫种群对甲维盐等六种杀虫剂的抗性变化,为转基因棉田的棉铃虫抗性治理提供依据。1、F2代法检测棉铃虫种群的抗性等位基因频率变化2010-2012年采用F2代法检测河北邱县棉铃虫种群对转Bt棉的抗性等位基因频率变化,结果显示所测基因频率值从2010年的0.0389(95%CI:0.0064~0.0714)、2011年的0.0372(95%CI:0.0036~0.0708)升高到2012年的0.0781(95%CI:0.0318-0.1244),已经远高于安全的初始抗性等位基因频率值0.005,需要尽快采取有效的抗性治理措施。2、Fl代法及毒饲料法监测田间棉铃虫的抗性2012年采用F1代法检测了河北省邱县棉铃虫田间种群对转Bt棉的抗性等位基因频率。结果表明,采集的124头田间雄虫中,检测出43头携带抗性基因,求得抗性等位基因频率为0.199(95%CI:0.124-0.274)。采用混毒饲料法测定河北邱县等四地转Bt棉田间棉铃虫对Cry1Ac的抗性。结果表明,河北邱县棉铃虫种群的抗性最高(RR为19.2倍),明显高于湖北荆州、湖北枣阳和安徽萧县叁地种群的抗性(RR为4.9~9.3倍)3、转Bt棉田棉铃虫种群对6种杀虫剂的抗性监测为掌握转基因棉种植10多年后间棉铃虫的抗药性现状,2010-2012年本研究采用浸叶法监测了四省六地棉铃虫种群对叁氟氯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辛硫磷、甲维盐、阿维菌素及多杀菌素的抗性,结果表明多地种群对叁氟氯氰菊酯仍保持在高水平抗性(RR=41.8~107.8),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有所下降,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RR=10.4~82.6),对辛硫磷的抗性为敏感性下降至中等水平抗性(RR=4.8-23.7),其中安徽萧县2012年种群的抗性倍数最低为4.8倍,抗性倍数最高的为2011年河北邱县种群(23.7倍);对甲维盐、阿维菌素及多杀菌素叁种抗生素类杀虫剂依旧保持敏感,抗性倍数在0.37-3.5倍之间,其LC50值因年份、种群不同而存在差异。因此当转Bt棉对棉铃虫的控制效果较差时,可选择甲维盐、阿维菌素或多杀菌素作为轮换药剂来防治田间棉铃虫。(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3-05-01)

徐希宝,芮昌辉,任龙,张靖[6](2012)在《一种新的害虫抗性等位基因频率快速分子检测技术:实时荧光定量特异性等位基因PCR(rtPASA)》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害虫抗药性的研究已进入分子水平。对害虫种群中抗性等位基因频率的快速测定,可以提供抗性的早期预警,明确抗性的分布和程度,同时也可以检验抗性治理措施的效果,从而提出合理的抗性治理措施,为抗性综合防治奠定基础。传统的基因突变检测技术,如单链构象多态性、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固相微测序和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技术等,大多需要通过电泳来检测抗性突变,且需要使用溴化乙锭等有害物质,操作复杂,费时费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荧光定量PCR技术自1996年被发明后,实现了PCR从定性到定量的飞跃,特异性也更强,将其与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技术结合,开发成实时荧光定量特异性等位基因PCR技术(real-time PCR amplification of specific alleles,rtPASA),为突变基因的快速而高效的检测提供了可能。在医学研究中,Mitsuhashi等,Bertsch等和朱德斌等分别利用rtPASA的特异性扩增产物的溶解曲线峰值的不同,鉴定出了RR、RS和SS基因型,实现了对疾病的快速检测。与医学研究侧重检测每一个病人的个体基因型不同,在昆虫抗性研究中侧重检测种群中抗性等位基因频率。利用rtPASA的另一特性也可实现经过一次处理就可高效地检测到害虫某一种群所有样本中抗性等位基因的频率,即rtPASA特异性扩增抗性突变基因时,扩增循环阈值(Ct值)与含有抗性突变点的DNA模板的比例的对数存在线性关系,基于这一原理,利用不同比率的抗、感性等位基因的标准DNA混合品,可作出一个关于循环阈值与抗性等位基因频率的对数值的关系图。将取自害虫某一种群的所有样本个体混合后提取DNA,进行rtPASA,获得该DNA样品的Ct值,即可从标准曲线上计算出该DNA混合品中抗性等位基因频率。Kwon等利用rtPASA技术检测了小菜蛾田间种群中50个样品的DNA中抗性等位基因频率,应用rtPASA技术推测的小菜蛾田间种群的抗性等位基因频率(67.4%)与同步进行的PASA推测的频率(57%)相匹配(置信度95%)。通过优化退火温度、引物和模板浓度,实现了0.02%~80%范围内抗性等位基因频率的有效检测。(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成立5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2-10-24)

施明[7](2012)在《棉铃虫对转Bt基因棉的抗性等位基因频率和叁种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监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在纯化和保持室内高抗转Bt基因棉棉铃虫品系的基础上,采用F1代法进行了田间棉铃虫对转Bt基因棉的抗性等位基因频率的监测,并监测了四省转基因棉田棉铃虫种群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以下简称甲维盐)等3种杀虫剂的抗性动态,旨在为转基因棉田棉铃虫的抗性治理提供科学依据。1、室内高抗转Bt基因棉棉铃虫品系的纯化和保持在本实验室前人工作基础上,继续利用转Bt基因棉叶片对高抗转Bt基因棉棉铃虫品系YCR进行了18代筛选,饲料感染法测定其毒力表明:21%MVP][可湿性粉剂(WP)对YCR第137代和第142代的LC50分别为635.366mg/L和1062.5mg/L,抗性倍数为3242倍到5423倍,即该品系可作为F1代监测法中的室内高抗品系。2、F1代法监测田间棉铃虫对Bt棉的抗性等位基因频率2010年和2011年采用F1代法在室内用转Bt基因棉叶喂饲法监测了河北省邱县Bt棉田棉铃虫对Bt棉的抗性等位基因频率。结果表明,2010年122头田间雄虫中32头携带抗性基因,估测抗性等位基因频率为0.131(95%CI:0.101-0.162),2011年141头田间雄虫中22头携带抗性基因,估测抗性等位基因频率为0.078(95%CI:0.034-0.122)。近些年来该地区棉铃虫对Bt棉的抗性等位基因频率总体呈上升趋势。3、棉铃虫对3种杀虫剂的抗性监测2010年和2011年,采用浸叶法监测了江苏、安徽、湖北、河北四省六地转Bt基因棉田棉铃虫对叁氟氯氰菊酯、辛硫磷、甲维盐的抗性动态。结果表明:田间棉铃虫种群对叁氟氯氰菊酯处于中到极高水平抗性,其中江苏泗阳种群为极高水平抗性(RR为171.0倍);湖北荆州种群为高到中等水平抗性(RR为72.4~39.7倍);安徽望江种群(RR为52.8~85.2倍)、安徽萧县种群(41.8~49.2倍)、湖北枣阳种群(RR为101.4~107.1倍)和河北邱县种群(RR为71.1-75.3倍)均稳定在高水平抗性。棉铃虫对辛硫磷为中等到低水平抗性,江苏泗阳种群为中等水平抗性(RR为18.5倍);江苏东台种群处于低水平抗性(RR为8.8倍);湖北荆州种群从中等水平抗性(23.2倍)降低到低水平抗性(5.6倍);安徽萧县和湖北枣阳种群均从低水平抗性(RR分别为8.1倍和6.6倍)发展为中等水平抗性(RR分别为15.4倍和12.0倍);安徽望江和河北邱县种群均为中等水平抗性且略有上升(望江种群从14.2倍升到20.5倍,邱县种群从17.7倍升到23.7倍)。棉铃虫对甲维盐保持在敏感至敏感性下降水平,江苏泗阳和江苏东台种群均为敏感性下降状态(RR分别为4.0倍和3.9倍);安徽望江、安徽萧县、湖北荆州和河北邱县种群的抗性都略有下降,湖北枣阳种群略有上升,其中河北邱县保持敏感状态。(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2-06-01)

周云辉[8](2011)在《家蝇抗性等位基因检测与频率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家蝇(Musca domestica)是一种在全世界各地分布极为广泛的重要的公共卫生害虫,随着化学杀虫剂的广泛使用,越来越多的家蝇种群产生了抗药性。家蝇是我国病媒生物控制的重点,调查表明中国众多省份的家蝇已对不同的杀虫剂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抗性,这已经成为对由家蝇传播的疾病控制的一个主要障碍。由于有机磷类(OP)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具有对哺乳动物低毒和对家蝇迅速击倒的特点而得以广泛应用,致使家蝇的抗药性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因此,开展家蝇抗药性监测对于指导合理使用杀虫剂及家蝇综合治理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室内生物测定,在探明当前中国各地家蝇对有机磷类和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现状的基础上,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从基因水平对家蝇kdr抗性特性进行研究,进一步揭示家蝇的击倒抗性机制(kdr)以及建立和改进家蝇抗性的分子检测方法,旨在为有效快速检测害虫抗药性的分子检测方法,延长农药的使用寿命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如下:1.2010年测定了上海、北京、广东、吉林、山东、天津等多个省份的家蝇对马拉硫磷、二嗪磷、氯菊酯、溴氰菊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家蝇对马拉硫磷的抗性己达较高水平。抗性最高的为北京天通苑品系(TTY), LD50值达280.81(219.85-377.51)μg/头,抗性倍数达305倍。所有被检测的品系对二嗪磷均未产生明显抗性,ZYH品系对氯菊酯与溴氰菊酯存在交互抗性。2.用马拉硫磷、二嗪磷、氯菊酯、溴氰菊酯等4种杀虫剂对ZYH品系进行筛选,得到ZYH-M、ZYH-Di、ZYH-P和ZYH-De等4个不同的品系。经过多代筛选后,除ZYH-Di品系外,其它3个品系抗药性皆明显上升。3.用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AS-PCR)方法扩增出500bp长片段,并用酶切法检测ZYH品系F0代的CYP6D1V1基因型,得到敏感纯合(SS)、杂合(RS)和抗性纯合RR等3种基因型,其频率分别为90.43%、7.45%和2.18%。4.设计合成特异引物并建立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方法(AS-PCR法),成功检测出ZYH品系中存在6种基因型,分别为L/L、L/F、F/F、L/H、H/H、F/H基因型。(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期刊2011-05-01)

孙俊,褚宏亮,陈东亚,杨维芳,刘大鹏[9](2010)在《淡色库蚊对拟除虫菊酯抗性与kdr等位基因频率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接触筒法检测淡色库蚊6个野外种群成蚊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氯菊酯的抗性水平,同时利用PASA(PCR amplification of specific alleles)方法检测每个种群kdr等位基因的频率。结果表明:不同种群的溴氰菊酯抗性水平与抗性等位基因频率有显着的相关性(R2=0.836,P=0.011),但高效氯氰菊酯和氯菊酯抗性水平与抗性等位基因频率无显着的相关性(R2分别为0.493和0.530,P值分别为0.120和0.101);对3种拟除虫菊酯抗性平均值直线回归分析显示,抗性等位基因频率与生物测试结果呈显着直线相关(R2=0.840,P=0.010)。(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5期)

刘凤沂,须志平,沈晋良[10](2008)在《棉铃虫种群对Bt棉抗性等位基因频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05年采用F1和F2代法估测了河北省邱县棉铃虫对Bt棉的抗性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047(95%CI:0.015~0.079)和0.015(95%CI:0.0067~0.0277)。该频率值较1999年的初始频率0.0058几乎上升近10个百分点,警示该地区棉铃虫种群抗性已明显上升趋势。(本文来源于《棉花学报》期刊2008年06期)

抗性等位基因频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家蝇是重要的媒介生物,可以传播多种病原体。家蝇的抗药性已成为家蝇有效控制的障碍,因此家蝇的抗药性研究与治理是家蝇防治的重要部分。本研究在天津市范围内采集样本,测定了家蝇对叁种杀虫剂敏感性,并对其羧酸酯酶(mdaE7)、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VSSC1)和细胞色素P450(CYP6D1)基因进行扩增,通过测序的手段查明了这些基因与抗性相关的遗传变异,以了解天津市家蝇的抗药性水平以及抗性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从而为家蝇的抗药性治理提供技术依据。通过对天津市家蝇抗药性研究的历史数据的搜集,得到近年来天津市家蝇的抗药性发展趋势,通过与本次研究的数据进行比对,考察天津市家蝇抗药性治理的情况,提出家蝇的抗药性治理建议。搜集了近叁年爱国卫生系统的杀虫剂采购名录,解释目前天津市家蝇的抗药性状态,提出用药指导。研究结果:1.通过对溴氰菊酯、残杀威和敌敌畏(ddvp)的敏感性测定了解到天津市目前家蝇对于此叁种常用杀虫剂还保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抗药性水平上,尤其是对溴氰菊酯的抗药性,最高的地区可以达到30倍,各区域对于ddvp的抗药性也都维持在相对比较高的状态。对残杀威的抗药性与其他两种杀虫剂相比,有明显的差异,低于其他两类杀虫剂。2.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搜集统计表明,家蝇对叁种杀虫剂抗药性在过去的十余年中都有明显的变化.其中残杀威降低的幅度最高,相对抗性倍数最高的S1区域由2003年的19.9倍下降至2013年的1.4倍,这是家蝇的杀虫剂抗药性治理成果初步体现。通过用药历史的搜集,可以发现下降速度最快的残杀威已经逐渐淡出购买名录,也与杀虫剂抗药性治理策略相符合。3.利用测序技术分析了mdae7、vsscl和cyp6dl的序列特征,检测到多样的抗性相关变异位点,计算了不同种群中这些基因的抗性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发现各区域的抗性基因型都达到较高的频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性等位基因频率论文参考文献

[1].张蕾.棉铃虫田间种群Cry1Ac抗性等位基因频率检测及LF8品系Cry1Ac抗性的遗传定位[D].南京农业大学.2016

[2].李今越.天津市家蝇种群的抗药性现状与抗性等位基因分布频率的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4

[3].潘利东,施明,张凯,陈进,高聪芬.F_1代法检测棉铃虫种群对Bt棉的抗性等位基因频率变化[J].棉花学报.2013

[4].戴长庚.大螟人工饲料配方优化及二化螟对Bt稻抗性等位基因初始频率测定[D].湖南农业大学.2013

[5].潘利东.棉铃虫对转Bt基因棉的抗性等位基因频率检测和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监测[D].南京农业大学.2013

[6].徐希宝,芮昌辉,任龙,张靖.一种新的害虫抗性等位基因频率快速分子检测技术:实时荧光定量特异性等位基因PCR(rtPASA)[C].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成立5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

[7].施明.棉铃虫对转Bt基因棉的抗性等位基因频率和叁种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监测[D].南京农业大学.2012

[8].周云辉.家蝇抗性等位基因检测与频率分布[D].江西农业大学.2011

[9].孙俊,褚宏亮,陈东亚,杨维芳,刘大鹏.淡色库蚊对拟除虫菊酯抗性与kdr等位基因频率的关系[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0

[10].刘凤沂,须志平,沈晋良.棉铃虫种群对Bt棉抗性等位基因频率分析[J].棉花学报.2008

论文知识图

2006年邱县33个潜在阳性单雌系F2代在...1 部分样本氨基酸序列对比结果代法抗性监测过程12个地方鸡种群体Mx基因S631N3野生淡色库蚊钠通道第II结构域S6节...1 Bi - PASA 的原理

标签:;  ;  ;  ;  ;  ;  ;  

抗性等位基因频率论文_张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