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伊诺哀歌论文-贾涵斐

杜伊诺哀歌论文-贾涵斐

导读:本文包含了杜伊诺哀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里尔克,杜伊诺哀歌,书写,存在

杜伊诺哀歌论文文献综述

贾涵斐[1](2018)在《里尔克《杜伊诺哀歌》中关于存在的书写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书写是文化技术的基本类型。诗歌写作超出了日常书写技艺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实践,其中会生成另一种空间和认知。里尔克的《杜伊诺哀歌》将诗歌写作推至一个新的高度,面对其中值得探究的诸多问题,本文着重关注的是,哀歌如何通过具体的书写实践来构建独特的文本空间,反思人的存在及外部世界,拓宽人的生存体验。(本文来源于《德语人文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陈芸[2](2017)在《何为哀歌? 何为爱?——论汉娜·阿伦特对里尔克《杜伊诺哀歌》的诠释》一文中研究指出里尔克的《杜伊诺哀歌》常被视为有着丰富哲学背景的诗歌,受到许多思想家的关注。在《里尔克<杜伊诺哀歌>》一文中,汉娜·阿伦特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宗教与爱上。她认为哀歌的本质是宗教的残余,哀歌是失丧本身。不仅如此,她还认为爱是人的本真存在,其中包括了背弃和超越的可能性。通过对阿伦特思想的审视,可以看出她独特的言说理路和方式,她高度赞扬里尔克的爱观,并将之视为爱的自我圣化,爱是超越的原则。(本文来源于《外国文学研究》期刊2017年05期)

陈芸[3](2017)在《恐惧、爱欲、荣耀——论巴尔塔萨对里尔克《杜伊诺哀歌》的诠释》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20世纪最有争议的瑞士天主教神学家,巴尔塔萨曾多次就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杜伊诺哀歌》展开评论。"恐惧、爱欲、荣耀"是他批判里尔克的关键词。在巴尔塔萨看来,里尔克是"激进的现象学"的代表,他的诗歌反映了后浪漫派的诸多特性:陷入生存的恐惧、缺乏力量的爱欲以及"忧郁的荣耀"。在巴尔塔萨神学思想烛照之下,《哀歌》主题研究开辟了一个新视域。(本文来源于《基督教学术》期刊2017年01期)

一行[4](2016)在《里尔克的《杜伊诺哀歌》与中国当代新诗》一文中研究指出一里尔克进入汉语世界,是在新诗发轫约十年后。这一时机意味着,新诗作为一种新的汉语文学形式自"出生"后不久就开始受到里尔克的影响。在不断被翻译和阅读中,在诗人们的模仿、借鉴和移用中,里尔克的作品对中国新诗产生了持续效应。时至今日,这一效应仍在发酵之中。他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参与塑造了中国新诗的面貌——无论是在诗歌观念、诗歌(本文来源于《南方文坛》期刊2016年06期)

刘皓明[5](2016)在《我与《杜伊诺哀歌》》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在柏林写作博士论文中关于里尔克的部分期间,随手翻译了他的名作《杜伊诺哀歌》。后在沈昌文先生的热心帮助下,于二○○五年出版。这部拙译由于产生自求学期间的笔记,带有仓促痕迹,最让我感到遗憾的,是当时没有精力写一部详尽的解读,以帮助中文读者理解这部艰涩的作品。然而随着我研究兴趣和领域的转移,后来竟一直没有时间、精力和勇(本文来源于《读书》期刊2016年10期)

雷斌[6](2016)在《人的救赎之途:转化与赞美——读《杜伊诺哀歌》》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尝试以里尔克后期的《杜伊诺哀歌》作为基础文本,在他的诗与文中探寻诗人所思所道的救赎之途,聆听诗人给现时代的我们带来何种启示,并力求在此基础上有所思考。(本文来源于《劳动保障世界》期刊2016年21期)

陈芸[7](2016)在《“神话诗学的回转”?——论伽达默尔对《杜伊诺哀歌》的诠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曾多次对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杜伊诺哀歌》进行释义,在他看来,以前诠释的最大问题就是诠释前提和诠释方法的单一化、现成化,使之无力处理诗歌中宗教与审美的复杂关系。面对将里尔克诗歌视为"世俗神学"或"宗教诗"的两种极端,伽达默尔强调解释里尔克诗作应该搁置那些古代神话传统和渗透其中的基督教理念,而将之视为"神话诗学的回转",这种回转便是回到"自我理解",将哀歌解释为诗人的心灵神话诗学。这种解释的思路扫除了诠释里尔克诗歌过分"宗教化"的倾向,但同样存在缺憾,即未能揭示诗人精神资源的传统与"自我理解"的深层关系,未能在审美与宗教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本文来源于《浙江学刊》期刊2016年02期)

魏育青[8](2016)在《空间与界限——里尔克《杜伊诺哀歌》第八首中的“敞开者”》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杜伊诺哀歌》第八首,探讨里尔克的"敞开者"概念以及与此相关但不等同的"世界内在空间"。前者是除"敞开"之外再无界定可能性的"纯粹空间",它对知晓自身局限性的常人是封闭的。相对人类所处的"被阐释的世界","造物"的存在则是无边无际的,不受讲究区分、是否等意识的拘束和限制,尽管无论人还是动物都有上下等差和临界状态。第八首哀歌中的人兽对比,与其说是呼吁回归,毋宁说是意在批判。在里尔克看来,若想拯救《祈祷书》、《马尔特手记》等作品中抨击的现代世界,出路在于以诗的语言营造"世界内在空间",构建一个扬弃时间线性、消弭包括生死在内的各种界限的大一统空间。(本文来源于《外国文学》期刊2016年01期)

卢迎伏[9](2014)在《里尔克《杜伊诺哀歌》中的天使之隐喻与现代性审思》一文中研究指出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晚期代表作之一长诗《杜伊诺哀歌》(Duino Elegies)自诞世之日起,便因其意象繁复与运思幽深而成为现代派文学的一个阐释重点与难点。本文认为该诗作中的核心意象"天使"所隐喻的是一种能通达无形世界和有形世界的"存在激情",由此不仅可以定位里尔克在整个魏玛文化艺术家群星中的位置,而且可以阐明该诗作中的现代性审思与一般意义上的审美现代性批判之异同。(本文来源于《中外文化与文论》期刊2014年02期)

雷斌[10](2013)在《从《杜伊诺哀歌》看人的生存处境》一文中研究指出"究竟有谁在天使的阵营倾听,倘若我呼唤?"哀歌一起首,里尔克便发出如此"天问"。诗人,正是里尔克自己所言之艺术家中的一员:"是在别人有问题却掩盖起来的地方,能够进行坦白的惟一者。"诗人以诗运思,探寻人生存于世的意义与途径,是不断寻求并开拓生存边界的人。诗人作为人类中活得最内在而深入的一员,在某个(本文来源于《长城》期刊2013年02期)

杜伊诺哀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里尔克的《杜伊诺哀歌》常被视为有着丰富哲学背景的诗歌,受到许多思想家的关注。在《里尔克<杜伊诺哀歌>》一文中,汉娜·阿伦特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宗教与爱上。她认为哀歌的本质是宗教的残余,哀歌是失丧本身。不仅如此,她还认为爱是人的本真存在,其中包括了背弃和超越的可能性。通过对阿伦特思想的审视,可以看出她独特的言说理路和方式,她高度赞扬里尔克的爱观,并将之视为爱的自我圣化,爱是超越的原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杜伊诺哀歌论文参考文献

[1].贾涵斐.里尔克《杜伊诺哀歌》中关于存在的书写实践[J].德语人文研究.2018

[2].陈芸.何为哀歌?何为爱?——论汉娜·阿伦特对里尔克《杜伊诺哀歌》的诠释[J].外国文学研究.2017

[3].陈芸.恐惧、爱欲、荣耀——论巴尔塔萨对里尔克《杜伊诺哀歌》的诠释[J].基督教学术.2017

[4].一行.里尔克的《杜伊诺哀歌》与中国当代新诗[J].南方文坛.2016

[5].刘皓明.我与《杜伊诺哀歌》[J].读书.2016

[6].雷斌.人的救赎之途:转化与赞美——读《杜伊诺哀歌》[J].劳动保障世界.2016

[7].陈芸.“神话诗学的回转”?——论伽达默尔对《杜伊诺哀歌》的诠释[J].浙江学刊.2016

[8].魏育青.空间与界限——里尔克《杜伊诺哀歌》第八首中的“敞开者”[J].外国文学.2016

[9].卢迎伏.里尔克《杜伊诺哀歌》中的天使之隐喻与现代性审思[J].中外文化与文论.2014

[10].雷斌.从《杜伊诺哀歌》看人的生存处境[J].长城.2013

标签:;  ;  ;  ;  

杜伊诺哀歌论文-贾涵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