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大岩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叶序,磷酸化,组培,花期,杆菌,射线,突变。
大岩桐论文文献综述
龙静斌[1](2019)在《夏天叶插大岩桐——去主脉插进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时跟养苦苣苔的花友交流,大家好像对夏天繁殖苦苣苔科植物都谈之色变。可是我刚好相反,我喜欢夏天插苦,因为温度高,扦插繁殖快。具体快到什么程度,用花友玉壶天心的话说,时间省了叁分之二。我用实践检验过,她说的没错。小玉自己也用实践检验过,是对的。今天看图说话,只说大岩桐的叶插。但有一点先声明,这个不是我发明的方法。只是一路实践下来,最好用的方法。这盒‘Pink’,是8月7日插的。8月8日早上拍照(本文来源于《花卉》期刊2019年21期)
老袁[2](2019)在《从种苗开始——图解大岩桐的繁殖》一文中研究指出上一期我们对大岩桐有了基本认识,爱花之人对大岩桐"一见钟情"那是一点也不意外的事,因为它确实有这种魔力:色彩纯美、瑰丽精致,娇艳而不媚俗。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跟着笔者繁殖大岩桐,养一盆倾心的花花吧。大岩桐的繁殖可采用有性繁殖或无性繁殖,包括播种繁殖、扦插繁殖、球茎繁殖和基因组培(家庭种养不具备这种条件,故这里不作讨论)等几种。(本文来源于《花木盆景(花卉园艺)》期刊2019年08期)
郭丽,程征[3](2019)在《根癌农杆菌介导大岩桐遗传转化体系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大岩桐叶片为外植体,以LEA基因为目的基因,为实施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大岩桐,研究了卡那霉素和头孢霉素、预培养时间、共培养时间和延迟筛选时间等因素对大岩桐外植体及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植体分化卡那霉素浓度为50 mg/L,头孢霉素浓度为250 mg/L,生根筛选压浓度为10 mg/L,外植体预培养时间为2 d,共培养时间为4 d,延迟筛选时间为6 d;以上述条件下,将农杆菌与大岩桐叶盘共培养,共获得16株抗性植株,GUS染色有3株转LEA基因的阳性植株,初步建立了外源基因LEA导入大岩桐植株遗传转化体系,以遗传改良大岩桐品种的抗旱性。(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9年14期)
老袁[4](2019)在《花中皇后大岩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岩桐(Sinningia speciosa)原产中南美洲,为苦苣苔科大岩桐属多年生草本。叶对生,块茎扁球形,地上茎极短,株高15cm-25cm,全株密被白色绒毛。大岩桐的植株小巧玲珑,每年春秋两次开花,园艺品种繁多,叶茂翠绿,花朵姹紫嫣红,瓣型十分丰富。大岩桐外型特征鲜明,有叁大特点:其一,茎、叶表面披着密实的"毛衣",有绒绒的触感;其二,地下长有结实的块茎,块茎长出须根,顶部抽出主茎;其叁,花果硕大,色彩纯美,有着丝绒般的光泽。(本文来源于《花木盆景(花卉园艺)》期刊2019年07期)
毕春晓[5](2019)在《大岩桐(Sinningia speciosa)SsPIN1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输出载体PIN1(PIN-FORMED1)是生长素在植物体内从生成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的主要工具之一,与植物的生长发育尤其是叶原基的起始与排列密切相关。本研究以拟南芥、金鱼草等基因组数据为依据设计特异引物,采用同源克隆结合RACE技术从大岩桐获得SsPIN1基因cDNA全长。在此基础上,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进行了基因序列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了SsPIN1基因的组织表达模式分析和SsPIN1基因对不同激素处理后的响应分析;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了SsPIN1蛋白的亚细胞定位以及磷酸化位点突变对其极性定位的影响;并通过叶盘转化法将SsPIN1基因导入烟草SR-1获得抗性植物。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同源克隆结合RACE方法获得大岩桐SsPIN1基因cDNA全长序列1770bp。该序列编码的蛋白质包含589个氨基酸,分子量为64772.92道尔顿,等电点为8.074。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大岩桐SsPIN1蛋白与金鱼草的AmPIN1a的亲缘关系最近。进一步序列比对结果显示,SsPIN1蛋白由较为保守的羧基端和氨基端以及包含300个左右氨基酸的长亲水环(hydrophilic loop,HL)构成。亚细胞定位预测显示SsPIN1定位于质膜(plasma membrane,PM)。跨膜结构域预测显示,SsPIN1蛋白羧基端有5个跨膜结构域,氨基端有4个跨膜结构域,属于膜运输蛋白家族(IPROO4776)中植物运输载体家族(IRRO14024)。2.利用实时定量PCR对SsPIN1基因进行组织表达模式分析发现,该基因在大岩桐盛花期地上所有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幼叶叶柄中的表达量最高,花瓣与腋芽次之。利用外源激素NAA处理大岩桐幼苗后,SsPIN1基因的表达水平随处理时长的增加呈先上升再下降趋势;利用BA、GA等外源激素处理后,SsPIN1基因表达水平随处理时长的增加表现为上升趋势。3.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SsPIN1蛋白亚细胞定位表明,该蛋白定位在质膜上。进一步构建SsPIN1蛋白T228、T249、T287磷酸化位点的单点突变,双突和叁突后,发现该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发生了明显改变。突变后的SsPIN1蛋白定位在细胞质的趋势增加。其中,单点突变对SsPIN1的极性定位影响较小,叁点突变对SsPIN1的极性定位影响最大。这表明磷酸化位点突变对SsPIN1极性定位的影响具有迭加效应。4.基于in fusion方法构建了pBI111L-SsPIN1过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的叶盘转化法将SsPIN1基因导入烟草SR-1并进行Kan抗性筛选。抗性植株表现为生长变缓、根系发生受到抑制等相关表型。PCR检测抗性植株nptII基因均呈阳性。进一步通过实时定量PCR分析发现,SsPIN1基因在烟草抗性植株中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Xiao-yan,LI,Fu,GUO,Sheng-yun,MA,Mu-yuan,ZHU,Wei-huai,PAN[6](2019)在《MiR172介导的AP2-like转录因子表达对大岩桐花期调控的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文通过研究microRNA172a(miR172a)对成花途径中关键靶基因APETALA2类(AP2-like)的调控作用及其机理分析,探索通过操纵miRNA表达改变观赏植物花期的基因工程分子育种新策略。创新点:本研究基于植物miR172序列和功能的高度保守性,通过转基因的方法操纵大岩桐miR172的表达,进而影响AP2-like基因的表达,并起到调控花期的作用。方法:本研究借用拟南芥miR172a的已知序列构建组成型过表达载体35S:miR172a和抑制miR172表达的35S:MIM172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法成功获得了35S:miR172a过表达株系以及抑制miR172作用的35S:MIM172株系,并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克隆得到了大岩桐AP2-likecDNA全序列,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qPCR)检测转基因株系中AP2-like的表达变化。结论:短日照条件下,35S:miR172a过表达株系花期比野生型提前(47.00±2.16)天;35S:MIM172株系花期延迟(7.00±4.28)天。在35S:miR172a过表达株系中miR172的表达水平明显上升,其靶基因SsAP2-like的表达量明显下降;35S:MIM172株系中miR172的积累水平受到抑制,而SsAP2-like的表达量明显上升,表明miR172介导调控SsAP2的表达对大岩桐成花转变具有促进作用。通过改变miR172的表达调控关键靶基因进而改变花期的方法可以作为调节观赏植物开花时间的有效策略。(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期刊2019年04期)
闫海霞,王晓国,黄昌艳,邓杰玲,何荆洲[7](2018)在《~(60)Co-γ射线对重瓣大岩桐组培苗移栽成活和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4个剂量的~(60)Co-γ射线辐射处理不同大岩桐品种的组培生根苗,研究各品种间对~(60)Co-γ射线的敏感性,通过直线回归方程计算出半致死剂量,并对各品种的植株生长情况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对辐射的敏感性不同,粉红色和玫瑰红具白边的品种对辐射的敏感性较差,而深红色以及紫色具白边品种对辐射的敏感性较强;重瓣大岩桐的死亡率与和辐射剂量之间表现出显着的正相关性;粉色、红色、红色具白边、紫色具白边的半致死剂量分别为45、19、74、9 Gy;辐射处理对植株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制作用因品种、性状不同而异。(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20期)
毕春晓,刘凤娟,曲瑞红,胡鑫,徐全乐[8](2018)在《大岩桐SsKN1基因的克隆及组织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大岩桐(Sinningia specisoa)茎尖组织为试材,采用RT-PCR方法对大岩桐SsKN1(KNOTTED1-like homeobox)基因进行克隆,经BLAST比对、邻接法构建进化树,研究了SsKN1基因与其它KNOXI基因的亲缘关系;并利用半定量RT-PCR,研究了SsKN1基因在大岩桐根、花瓣、花萼、叶、茎和茎尖等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期为SsKN1基因的功能研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获得了大岩桐SsKN1基因451bp的cDNA序列,该基因与烟草NTH15基因亲缘关系最近,其次为拟南芥STM基因;SsKN1基因在根、叶、茎尖和花萼等4种组织中表达,在花瓣和茎中不表达。其中在茎尖的表达量最高,叶中的表达量次之,根和花萼的表达量较低。(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8年18期)
苏江,岑忠用,谢彦军,邓晰朝,高丽霞[9](2018)在《大岩桐组培苗移栽后生长动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大岩桐组培苗为材料,采用盆栽方式种植大岩桐,研究移栽于3种不同基质大岩桐组培苗的生长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移栽后30d基质为腐殖土∶泥炭土∶河沙∶蛭石=1∶1∶1∶1处理的大岩桐组培苗成活率最高,达93.33%,其次是基质为腐殖土∶粗沙=1∶1的处理;基质为腐殖土∶河沙∶蛭石=2∶1∶1的处理成活率最低,为87.42%。移栽后相同时间内基质为腐殖土∶泥炭土∶河沙∶蛭石=1∶1∶1∶1的处理的株高、叶片数、叶长、叶宽、根数、根长和根系活力均为最高,且基质为腐殖土∶泥炭土∶河沙∶蛭石=1∶1∶1∶1的处理的根数和根系活力与基质为腐殖土∶粗沙=1∶1的处理间的差异达显着水平。因此,在大岩桐组培苗的移栽基质中适当加入泥炭土有利于其生长。(本文来源于《种子》期刊2018年06期)
戴杰[10](2018)在《大岩桐的花梗插扦》一文中研究指出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喜欢上了大岩桐这种美丽的苦苣苔科花卉。周而复始地插扦、授粉、播种……为了那份无与伦比的美丽,忙得不亦乐乎,也收获了无数的欣喜和满足。在此,我愿与热爱这份美丽的花友,分享一下自己用花梗插扦育苗的过程。前段时间,本人无比钟爱的大岩桐‘甜心’开得可谓惨烈,只剩花儿一朵,连一片像样的叶子都没有,基本就是"光杆司令"(图1)。这个品种又不能结种子,虽然球根健在,但是,有备才能无患啊,没有备份就没有安(本文来源于《花卉》期刊2018年01期)
大岩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上一期我们对大岩桐有了基本认识,爱花之人对大岩桐"一见钟情"那是一点也不意外的事,因为它确实有这种魔力:色彩纯美、瑰丽精致,娇艳而不媚俗。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跟着笔者繁殖大岩桐,养一盆倾心的花花吧。大岩桐的繁殖可采用有性繁殖或无性繁殖,包括播种繁殖、扦插繁殖、球茎繁殖和基因组培(家庭种养不具备这种条件,故这里不作讨论)等几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岩桐论文参考文献
[1].龙静斌.夏天叶插大岩桐——去主脉插进阶[J].花卉.2019
[2].老袁.从种苗开始——图解大岩桐的繁殖[J].花木盆景(花卉园艺).2019
[3].郭丽,程征.根癌农杆菌介导大岩桐遗传转化体系探究[J].分子植物育种.2019
[4].老袁.花中皇后大岩桐[J].花木盆景(花卉园艺).2019
[5].毕春晓.大岩桐(Sinningiaspeciosa)SsPIN1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6].Xiao-yan,LI,Fu,GUO,Sheng-yun,MA,Mu-yuan,ZHU,Wei-huai,PAN.MiR172介导的AP2-like转录因子表达对大岩桐花期调控的研究(英文)[J].JournalofZhejiangUniversity-ScienceB(Biomedicine&Biotechnology).2019
[7].闫海霞,王晓国,黄昌艳,邓杰玲,何荆洲.~(60)Co-γ射线对重瓣大岩桐组培苗移栽成活和生长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8
[8].毕春晓,刘凤娟,曲瑞红,胡鑫,徐全乐.大岩桐SsKN1基因的克隆及组织表达分析[J].北方园艺.2018
[9].苏江,岑忠用,谢彦军,邓晰朝,高丽霞.大岩桐组培苗移栽后生长动态研究[J].种子.2018
[10].戴杰.大岩桐的花梗插扦[J].花卉.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