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权金融论文_张斌彬,何德旭

导读:本文包含了集权金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金融,地方政府,显性,隐性,中央政府,面板,海外。

集权金融论文文献综述

张斌彬,何德旭[1](2019)在《金融显性集权、隐性分权与区域金融风险——基于kmv和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11-2017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采用前沿的KMV模型和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基于区域层面分析了我国金融体系权力结构对区域金融风险的差异化影响。研究发现,金融显性集权能够抑制区域金融风险,而金融隐性分权则抬升金融风险。此外,宏观和经济结构层面的优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释缓区域金融风险。据此,防范和化解区域金融风险:一方面需要加强顶层设计,重塑中央和地方关系,深化机制体制改革,从根源上规范金融分权;另一方面需要对区域金融风险有全局性的判断和把握,并基于区域禀赋原则,健全区域金融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多管齐下,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攻坚战。(本文来源于《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汤子隆,易露霞,任晓怡,常曦[2](2019)在《金融显性集权、隐性分权和地方政府债务效率——基于时空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区域层面分析金融显性集权和金融隐性分权对地方政府债务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权力结构对地区政府债务效率的影响机制错综复杂。金融隐性分权与显性集权对地方政府债务效率的影响作用显着相反,前者具有抬升作用,而后者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有鉴于此,决策层亟需因城施策,分别从深化金融体系改革、完善区域政府债务联动调控机制等方面入手制定差异化政策,以达到提高其债务效率、维护地方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的政策目标。(本文来源于《投资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李义奇[3](2019)在《金融的分权与集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我国改革开放实践探索,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围绕金融资源配置权力的博弈,回顾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所展现出来的金融分权与集权金融监管模式的变化脉络。指出正是财政分权与金融集权,维持了几十年来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微妙平衡,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同时结合金融领域的一些新变化,地方融资平台的发展、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等,探讨了当前及未来金融监管模式的变化趋势和金融治理思路。建议在当前正逐渐制度化的中央地方金融监管格局下,将调控手段的重心逐渐从政策管制转移到制度建设上来。(本文来源于《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侯潇怡,黄斌[4](2018)在《欧央行拟集权管理非本地金融机构 央行银监会发文称部分内容待斟酌》一文中研究指出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虽然中资银行今年海外布局加快,但从海外资产规模上来看,四大行仍有优势,其中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优势更为明显。如果按照欧盟拟出台的设立欧盟中间母公司300亿欧元门槛,目前受到影响的金融机构并不多,中行和工行应在影响范围内。(本文来源于《21世纪经济报道》期刊2018-01-31)

王文剑,CFP[5](2017)在《财政—金融体制:分权与集权的平衡》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经济改革的重点在于如何激发经济体的活力。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刺激需求,带动供给,中国的经济获得持续不断的增长。在这样的逻辑下,中国各级政府对投资产生近乎狂热的渴求。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看,投资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积极作用无可厚非,但持续30多年的需求刺激政策和思路,却为财政和金融体系带来巨大的隐性风险。更值得担忧的是,这种风险以各种形式转嫁到微观经济体身上,在技术革新日新月异的今天,承担着技术革新使命的(本文来源于《企业观察家》期刊2017年09期)

刘雷,刘锡良,王锦阳[6](2016)在《不对称信息环境下的金融集权与分权——基于中央政府视角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地方政府在金融管理和金融风险处置上的作用日益被强调,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金融管理权责却模糊不清。本文从中央政府的视角,从信息、道德风险以及金融外部性叁方面来分析金融管理的集权与分权问题。研究发现在金融集权的模式下,由于地方政府的隐性干预,一国可能会处于高度的金融抑制状态。在金融分权情境下,地方状态信息对一项金融政策制定越重要、信息甄别成本越大,中央向地方政府授权的价值越大,同时中央对地方政府的道德风险容忍度越高。而当引入金融外部性,尤其是金融风险极易跨区域传染的特性时,有着强大的行政控制力和丰富的宏观金融工具的中央政府在协调地区间金融溢出效应,控制系统性金融风险方面相比地方政府具有比较大的优势。因而,本文认为在金融分权的情境下,政策性金融权力的下放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放与不放的问题,而是一个金融适度分权问题,即合理地将一系列的政策性金融权力配置给中央与地方政府,寻求最优金融分权结构,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本文来源于《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期刊2016年12期)

叶琪[7](2015)在《平安集权普惠金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成为“中国最大的消费金融服务提供商”,一场更深层次的内部整合正在平安集团拉开大幕。   中国平安近日宣布,将旗下多个相关业务整合成一个统一的“平安普惠金融”业务集群,该业务集群整合了平安直通贷款业务、陆金所辖下的P2P小额信用贷款以及平安信用(本文来源于《华夏时报》期刊2015-03-23)

邱少春,崔兵[8](2015)在《什么是有效的金融集权与金融分权?——基于“中国式分权”背景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金融集权与金融分权作为多项制度安排集合而成"激励束"的政府分权体系中的制度子集,其选择服从于实现激励相容的目标,有效的金融分权具有与制度环境和互补性制度安排相容的适应性效率。"中国式分权"并不是单一的制度安排,而是多项制度安排集合而成"激励束",中国金融集权与金融分权的转化是政府对激励目标和激励制度调整的制度因应,而不是对"分权至上"的盲崇。(本文来源于《理论月刊》期刊2015年01期)

严婷[9](2012)在《全球金融监管走向“集权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金融危机爆发已达四年之久,危机发源地也是重灾区的欧美国家在痛定思痛之后纷纷采取了大刀阔斧的金融监管改革。这些改革方案涉及消费者保护、银行业“太大而不能倒”的问题、金融衍生品规范、高管薪酬和评级机构等,其范围之广、力度之大、争议之多也是史无前例。(本文来源于《第一财经日报》期刊2012-06-28)

陆简[10](2011)在《地方政府“对接央企”热潮的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接央企”指地方政府以本地优质的地方国企资源吸引央企来重组或并购。本文在“联邦主义”的地方政府博弈范式中加入“中央政府”、“央企”两个新主体,建立叁方博弈模型来研究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央企在地方财政分权和中央金融集权的制度背景下进行的相互博弈,对2008年以后愈演愈烈的地方政府“对接央企”现象提供了理论解释,并且对博弈造成的影响——地方资源配置情况的变化进行了考察。“地方财政分权”意味着地方政府拥有一定的税收权并有权自主决定支出的规模和用途,因此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自主决定地方预算收入在基础设施投资、地方社保投入、投资地方国企等叁个方面的配置来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的目标。“地方财政分权”还意味着地方政府之间会通过基础设施投资等方式对外资、民资等流动性资本展开竞争;“中央金融集权”意味着国有银行系统相对独立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无法任意获取国有银行系统地方一级的金融资源,因此不得不通过地方融资平台等手段获取金融资源来增加地方预算水平。“中央金融集权”还意味着中央政府可以有效地限制地方政府的融资能力,从而收紧地方预算水平。在地方财政分权和中央金融集权的双重背景下,我们通过叁方博弈模型分析得出了以下有意义的结论:1、地方政府竞争造成“资源配置扭曲”——与无竞争时相比,基础设施投资过高、地方社保投入过低。2、2008年以来地方政府“对接央企”热潮的成因可以归纳为“地方金融收紧”和“中央资金承诺”两个原因。在中央金融集权的背景下,一方面,地方政府融资因累积了过高的风险而受到中央政府限制,导致地方预算收紧,从而使地方政府不出让地方国企的机会成本上升,当机会成本超过地方保留地方国企所能得到的控制权收益时,地方政府转变态度,愿意“对接央企”。我们将这个成因定义为“地方金融收紧”;另一方面,央企得到中央政府的金融支持,地方政府“对接央企”就可以得到央企背后的庞大资金,这部分资金预期越大,地方政府越愿意出让地方国企。我们将这个成因定义为“中央资金承诺”。不论是“地方金融收紧”还是“中央资金承诺”,理论上都可以理解为央地博弈中中央政府的策略,从而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地方政府选择对接央企”的纳什均衡。3、央企与中央政府之间也存在博弈,由于央企用中央金融资源并购地方国企所造成的风险(本文中主要是通胀风险)央企自身不承担,而完全由中央政府承担,因此中央政府允许央企并购的地方国企数量小于央企自身想要并购的数量。央企在上缴红利上与中央政府进行博弈,博弈均衡时的红利比例使得中央政府和央企的总效用都达到最大,均衡时并购的地方国企数量就是中央政府允许央企并购的最大数量。4、由于央企并购地方国企数量受到中央政府的限制,因此当“对接央企”有利于地方政府时,央企就成为了地方政府竞争的稀缺资源。地方政府主要以优惠税收等方式对央企展开竞争,竞争的结果导致地方基础设施投资下降、社保供给下降、央企收购地方国企数量增加、通胀上升,并且全社会福利水平下降。5、“央企红利转社保”的方式可以分为“相机抉择”和“非相机抉择”两种,在“相机抉择的红利转社保”方式下,“资源配置扭曲”不仅未被纠正,反而加剧了,均衡结果是地方基础设施投资进一步提高、地方政府社保投入进一步下降,且加上央企红利后的地方社保水平反而降低了;在“非相机抉择的红利转社保”方式下,“资源配置扭曲”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虽然地方基础设施投资进一步提高、地方政府社保投入进一步下降、但加上央企红利后的地方社保水平还是提高了。就地方政府用央企红利弥补地方社保的初衷来说,“非相机抉择”方式要优于“相机抉择”方式。(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1-05-08)

集权金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基于区域层面分析金融显性集权和金融隐性分权对地方政府债务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权力结构对地区政府债务效率的影响机制错综复杂。金融隐性分权与显性集权对地方政府债务效率的影响作用显着相反,前者具有抬升作用,而后者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有鉴于此,决策层亟需因城施策,分别从深化金融体系改革、完善区域政府债务联动调控机制等方面入手制定差异化政策,以达到提高其债务效率、维护地方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的政策目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集权金融论文参考文献

[1].张斌彬,何德旭.金融显性集权、隐性分权与区域金融风险——基于kmv和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的实证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2].汤子隆,易露霞,任晓怡,常曦.金融显性集权、隐性分权和地方政府债务效率——基于时空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研究[J].投资研究.2019

[3].李义奇.金融的分权与集权[J].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学报.2019

[4].侯潇怡,黄斌.欧央行拟集权管理非本地金融机构央行银监会发文称部分内容待斟酌[N].21世纪经济报道.2018

[5].王文剑,CFP.财政—金融体制:分权与集权的平衡[J].企业观察家.2017

[6].刘雷,刘锡良,王锦阳.不对称信息环境下的金融集权与分权——基于中央政府视角的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6

[7].叶琪.平安集权普惠金融[N].华夏时报.2015

[8].邱少春,崔兵.什么是有效的金融集权与金融分权?——基于“中国式分权”背景的分析[J].理论月刊.2015

[9].严婷.全球金融监管走向“集权化”?[N].第一财经日报.2012

[10].陆简.地方政府“对接央企”热潮的成因[D].山东大学.2011

论文知识图

奥地利学派的市场民主过程

标签:;  ;  ;  ;  ;  ;  ;  

集权金融论文_张斌彬,何德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