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稳定机制论文-杨潇坤

政治稳定机制论文-杨潇坤

导读:本文包含了政治稳定机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政治稳定,政治认同,政治参与,结构方程模型

政治稳定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杨潇坤[1](2018)在《少数民族青年政治认同与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关系作用机制——政治参与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尝试探讨少数民族青年政治认同与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关系作用机制。藉由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建立一个以政治参与为中介变量的单因子中介模型,并利用Amos23.0进行数据分析与模型验证。通过对夏河县216例少数民族青年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少数民族青年政治认同对民族地区政治稳定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政治参与在其中表现出显着的部分中介作用,是连结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的桥梁和纽带。此外,由于既有文献显示政治认同、政治参与均有助于维护政治稳定,研究结果更加支持了重视少数民族青年政治认同建设、优化少数民族青年政治参与机制的重要性。(本文来源于《青藏高原论坛》期刊2018年03期)

李军峰[2](2018)在《政治稳定视域下农民政治社会化基层引导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农民政治社会化基层引导机制为研究对象,分析我国农村农民政治社会化在进入村民自治时代后,农民的政治社会化基层引导工作没能满足党和政府在《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第叁章第八条、第九条,第五章精神文明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九条,村民委员会在社会职能中,关于对村民在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工作期望。察其原因,既有社会发展实践认识不足,也有当初体制规划中机制不完善的因素,致使村民在进入自治时代后,农民政治社会化在基层得不到及时到位的引导。党的十九大要求“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牢牢控制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认真落实主管主办和属地管理原则,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为此本文以政治稳定为目标,探索完善农民政治社会化基层引导机制的相关措施。本文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政治稳定与政治社会化基本理论、农民政治社会化基层引导机制理论,农民政治社会化引导与政治稳定的关系等基本问题的论述。第二部分:结合对广西河池南屏乡合寨村果作屯韦焕能老主任、河北藁城张家庄镇政府杨志刚同志、晋州武邱天主教徒韩锁强等访谈情况,分析当前农村农民政治社会化基层引导出现的问题和原因,理清与农民政治社会化基层引导机制相关的因素。第叁部分:回顾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在我国的农民政治社会化引导工作经验。探讨政治稳定视域完下善农民政治社会化基层引导机制的措施。首先,要完善农民政治社会化基层引导机制的组织结构,完善引导职责部门,落实具体的引导责任人员;其二,要增强农民政治社会化基层引导工作的可操作性。一方面要细化农民政治社会化基层引导工作的内容,另一方面要细化对农民政治社会化引导工作的评价内容;其叁,要建设专业化引导队伍,培训专业化知识与技能的引导人员,有组织有计划的在基层对农民的政治化过程进行引导。其四还要完善农民政治社会化基层引导工作机制的责任驱动,对工作职责进行监督评价。责任驱动,奖罚分明以便更好推动农民政治社会化基层引导工作机制有效运行。由于篇幅有限,文章初步探索了完善农民政治社会化基层引导机制理论上的设想;另外还缺乏实践检验,最终完善农民政治社会化基层引导机制的具体措施,还要总结未来实践的认识而进一步完善。(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学院》期刊2018-05-01)

张永桃,章荣君[3](2018)在《构建科学的政治稳定机制 应对社会转型的挑战——《转型时期中国的社会政治稳定机制研究》评介》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中国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利益格局出现重大调整,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使社会稳定和安定团结的大局受到了挑战。面对这样的形势,政治系统如何以有效的机制安排,不断优化其结构和功能,提升对社会环境的应变力、整合力和凝聚力,就成为维持其自身协调运行,进而疏解和调适社会张力,维护政治稳定的重大课题。许开轶同志新近出版的《转型时期中国的社会政治稳定机制研究》一书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较为全(本文来源于《中国行政管理》期刊2018年04期)

刘欢[4](2015)在《善治视野下中国政治稳定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个安定的政治环境是实现社会的长期稳定及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而政治稳定机制作为维护政治环境安定的重要保障,其作用不容忽视或小觑。同时,在当代,善治是世界各国追求的理想治理模式,它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和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和公民社会的一种新型关系,是两者之间的最佳状态。善治的基本理念包含了参与、合作以及公共利益最大化。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共治是善治的实践诉求。政治稳定机制是指能协调处理好在政治心理、政治行为和政治关系等方面偏离社会状态的一系列机构及其运行原理、方式和过程。善治视野下政治稳定机制的价值基础应当是政治认同、政治合作和政治秩序,这是与善治的基本理念联结在一起的,因此,努力构建的政治稳定机制应包括以下叁个方面:政治维度上的稳定机制、社会维度上的稳定机制以及政治系统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机制。然而当前我国政治稳定机制存在一些不足:缺乏牢固的主体合作基础、完善的社会参与机制、适度的社会控制机制等,这些就造成我国的政治认同程度不高、政治合法性基础较为薄弱,并引发了一系列的政治不稳定事件,剖析我国政治稳定机制问题的主要成因,可以得出主要是由于政治权威弱化、利益结构分化、社会阶层分化以及价值观念较为薄弱等造成的。面对我国的现实状况,在善治视野下构建并完善中国政治稳定机制应当从以下叁方面着手:一是要完善政治维度上的认同机制,主要是指政治价值、政治制度、公平分配以及政治权威方面的认同机制;二是要完善社会维度上的认同机制,主要是包括政治参与、公民社会、公共领域方面的认同机制;叁是要完善政府与社会共治体系,主要体现在公共决策、公共产品供给、公共危机管理这几方面。(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5-03-01)

陈自强[5](2014)在《论构建西部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西部民族地区处于政治发展中的形势为政治稳定带来诸多影响,而其消极成分将对政治稳定带来巨大挑战。为解决此难题,必须构建起具有适应性和回应性的政治稳定机制。政治稳定预警机制、政治功能优化机制、族际政治整合机制和综合协调互动机制等方面内容构成了西部民族地区政治发展中的有效政治稳定机制。(本文来源于《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6期)

吉鹏[6](2014)在《转型期传统政治稳定机制失灵的原因论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强国家—弱社会"的政治稳定机制促成了一定时期政治总体稳定的格局,确保了社会的有序性和可控性。然而,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这种业已形成的传统政治稳定机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失灵,从而影响社会的整体稳定态势,本文从利益结构的分化与重组,社会结构的变化与阶层分化,政治权威的弱化,多元意识形态与政治文化的冲突与碰撞多个方面探讨传统政治稳定机制出现失灵的原因。(本文来源于《辽宁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9期)

肖克[7](2014)在《政治稳定视阈下腐败官员和资产外逃的惩防追缴机制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腐败的本质是公权私用,是权力与权利关系的异化。腐败官员与腐败资产外逃严重影响民众对于廉洁政治建设的信心,对我国的政治稳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鉴于此,惩防腐败对国家的政治稳定至关重要。目前,腐败行为的结构性转型使得我国对腐败官员跨境外逃和资产转移的惩防难度增大,因此,要认真对待社会转型带来的制度风险和利益冲突,正视权力结构存在的问题,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改革政治体制,依靠民主政治和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扩大,促成对政府官员责任的落实和监督。将惩防跨境腐败上升到法治的高度,进一步完善并落实我国政府官员家庭财产申报制度,完善户籍管理、护照管理和出入境管理等制度。要在国际法和国际条约框架内,加强国际司法合作。(本文来源于《廉政文化研究》期刊2014年03期)

肖勇[8](2013)在《影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五大认同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民族、政治、经济、宗教和风俗习惯等五大认同机制。其中,民族认同机制是基石,它奠定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血缘基础;政治认同机制是核心,它奠定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制度基础;经济认同机制是关键,它奠定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利益基础;宗教与民族风俗习惯认同机制是两大重要组成部分,前者奠定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价值基础,而后者则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重要润滑剂。(本文来源于《四川警察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曹帅,许开轶[9](2013)在《政治情绪排解机制与转型期中国的政治稳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面临着各方面的挑战,在现代化过程中如何维护政治稳定是非常现实的课题,政治系统要以有效的机制安排,通过优化其结构和功能,建立政治情绪排解机制,稀释政治情绪,提升对社会变化的回应力,积极维护转型时期的政治稳定。笔者从公民、政府、社会叁个方面来阐述政治情绪排解机制路径的建构,拓展政治情绪排解的渠道,促使社会的运行张力释放经常化和制度化,真正实现变革发展中政治稳定。(本文来源于《观察与思考》期刊2013年10期)

谭秀英[10](2013)在《现代政府网络治理的理性思考——评《网络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参与越来越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便捷途径和重要手段,但由于互联网拥有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特质,其互为主体性、跨地域性、去中心化和去时间性等特质造就了网络政治参与的独特功能。现实中的群体性事件会转化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网络突发事件有可能催生现实中的公共危机,导致人民内部矛盾可能转化为敌我矛盾,国内问题转化为国际问题,同时某些国际问题也会衍变为国内问题。因此,目前中国的网络参与风险与日俱增。王金水教授的新作《网络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机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本文来源于《太平洋学报》期刊2013年10期)

政治稳定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农民政治社会化基层引导机制为研究对象,分析我国农村农民政治社会化在进入村民自治时代后,农民的政治社会化基层引导工作没能满足党和政府在《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第叁章第八条、第九条,第五章精神文明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九条,村民委员会在社会职能中,关于对村民在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工作期望。察其原因,既有社会发展实践认识不足,也有当初体制规划中机制不完善的因素,致使村民在进入自治时代后,农民政治社会化在基层得不到及时到位的引导。党的十九大要求“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牢牢控制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认真落实主管主办和属地管理原则,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为此本文以政治稳定为目标,探索完善农民政治社会化基层引导机制的相关措施。本文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政治稳定与政治社会化基本理论、农民政治社会化基层引导机制理论,农民政治社会化引导与政治稳定的关系等基本问题的论述。第二部分:结合对广西河池南屏乡合寨村果作屯韦焕能老主任、河北藁城张家庄镇政府杨志刚同志、晋州武邱天主教徒韩锁强等访谈情况,分析当前农村农民政治社会化基层引导出现的问题和原因,理清与农民政治社会化基层引导机制相关的因素。第叁部分:回顾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在我国的农民政治社会化引导工作经验。探讨政治稳定视域完下善农民政治社会化基层引导机制的措施。首先,要完善农民政治社会化基层引导机制的组织结构,完善引导职责部门,落实具体的引导责任人员;其二,要增强农民政治社会化基层引导工作的可操作性。一方面要细化农民政治社会化基层引导工作的内容,另一方面要细化对农民政治社会化引导工作的评价内容;其叁,要建设专业化引导队伍,培训专业化知识与技能的引导人员,有组织有计划的在基层对农民的政治化过程进行引导。其四还要完善农民政治社会化基层引导工作机制的责任驱动,对工作职责进行监督评价。责任驱动,奖罚分明以便更好推动农民政治社会化基层引导工作机制有效运行。由于篇幅有限,文章初步探索了完善农民政治社会化基层引导机制理论上的设想;另外还缺乏实践检验,最终完善农民政治社会化基层引导机制的具体措施,还要总结未来实践的认识而进一步完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政治稳定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杨潇坤.少数民族青年政治认同与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关系作用机制——政治参与的中介作用[J].青藏高原论坛.2018

[2].李军峰.政治稳定视域下农民政治社会化基层引导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8

[3].张永桃,章荣君.构建科学的政治稳定机制应对社会转型的挑战——《转型时期中国的社会政治稳定机制研究》评介[J].中国行政管理.2018

[4].刘欢.善治视野下中国政治稳定机制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

[5].陈自强.论构建西部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机制[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6].吉鹏.转型期传统政治稳定机制失灵的原因论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

[7].肖克.政治稳定视阈下腐败官员和资产外逃的惩防追缴机制建设[J].廉政文化研究.2014

[8].肖勇.影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五大认同机制[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3

[9].曹帅,许开轶.政治情绪排解机制与转型期中国的政治稳定[J].观察与思考.2013

[10].谭秀英.现代政府网络治理的理性思考——评《网络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机制研究》[J].太平洋学报.2013

标签:;  ;  ;  ;  

政治稳定机制论文-杨潇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